游泳选修课小群体教学模式论文

2022-05-01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开放式模式并不等于放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运动技能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巡回当中应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自我锻炼就是学生根据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器材自行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而体育社团是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组成的活动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泳选修课小群体教学模式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游泳选修课小群体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关于游泳教学训练模式的分析与解读

摘要:游泳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随着大家对运动的重视,游泳这种全身运动和有氧运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它不仅能够锻炼体魄还能让人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那么针对于青年和儿童的游泳教学活动,游泳教练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游泳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制定。本文主要是介绍青少年学习游泳进行系统练习的好处和重要性,并在游泳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让游泳教学在青少年学习中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游泳; 有效教学; 训练模式

游泳这一学科不断在社会上推广,市场也不断壮大。那么,对于游泳的教练和教师也十分需求。换句话说,游泳的教学和训练是现阶段大家非常重视的。游泳课程为什么如此受大家喜爱呢?这是因为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乐趣,还能够和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寓教于乐的形式,备受青少年的喜爱。所以,已经有很多学生把游泳作为自己体育中的必修项目。我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备受重视,不仅要具有学习能力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游泳这一学科,具有提升学生的行为,思维,情感等各个方面。对于青少年的游泳教学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一、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现状

游泳不像跑步,跳远等运动项目,它需要在水中进行锻炼和学习。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要克服的困难就多的多,教学起来也要注意很多方面。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很多学生都很希望学习游泳,但是这些学生中,将近四分之三不会游泳。而且,我国各个学校体育课中的游泳课程并没有开设,学生也不没有去游泳机构进行学习,就导致我国青少年会游泳率低于世界水平。当然,造成我国青少年游泳水平不高的原因,还包括游泳课程认知不高,游泳教师资源缺乏,游泳馆数量少,学习游泳费用较高等等。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游泳训练面临着,教师团队综合能力较低,他们教学理念不先进,教学热情不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不透彻等等,让学生的游泳训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加强对于青少年游泳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青少年游泳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性。游泳的好处有很多,例如集体游泳训练。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锻炼青少年身体;在學习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

(一)有助于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游泳对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游泳训练过程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同学之间要相互信任和依靠,才能把游泳训练中教学目标完成,不仅提升学生之间的默契度,还能提升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总而言之,游泳教学的集体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心融合在一起,努力为比赛赢得好成绩,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信任和默契,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二)有利于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格外重视。现阶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要面对压力很多也很大,有来自家庭,自身学习,社会等等方面。一个正处于身心发育过程的学生,若是处于压力中生长,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这时,就要找到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例如:体育锻炼。就好比游泳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水中自由畅游,通过全身心运动,排解心中的压力,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心理。

(三)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我们一直都说: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培养起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是非常重要的。处于发育过程的青少年,为了增强他们的肺活力和身体耐力,就需要进行适量科学的体育锻炼。游泳这种有氧和全身运动,在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1]。

三、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训练模式单一

首先就是教学训练模式单一。在我国游泳教学中,游泳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传统,模式单一,没有创新。例如:在学习一个新的游泳动作时。教师采用的方法就是枯燥说教,示范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学生掌握动作,对于学生游泳水平的评判,也是固定模式,陈旧,没新标准。这就会让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二)学生存在恐惧心理

第二个问题是来自于自身。学生在学习游泳时,往往会产生恐慌心理,这是因为水中和陆地运动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很多新闻报道学生在游泳课上出现危险,让学生一生就出现了恐慌心理。自身的心理问题不能消除,那么对游泳课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例如:恐慌,焦虑,反感,没有信心,放弃等等。为了打消学生的这种心理,就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没有很好的效果。

(三)片面推崇竞赛体制

大家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希望通过游泳运动取得好成绩。但是过分的推崇竞赛,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违背了游泳给大家带来的实际好处。现阶段,很多游泳教练都在追求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会在课程安排上违背科学合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原则,为学生增大教学量,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

综上可以看出,影响青少年游泳训练的因素包括:校经费、基础设施建设、游泳训练管理机制、教练的综合素养等[2]。

四、提高青少年游泳教学和训练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在游泳教学活动中适当鼓励青少年,充分调动青少年的游泳积极性

首先,对于游泳存在恐惧和偏见心理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源源不断的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进行游泳教学训练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合理,温馨舒适的氛围进行学习。最后,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语言去表扬。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语言艺术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个游泳动作的要点,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学生游泳的能力。

(二)合理优化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方式

第一,教学思想要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年龄和身体,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以最有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去学习。第二,加强青少年游泳教学的训练方法。以最直观,易懂便于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游泳训练。第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游泳教学时,要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掌握游泳技巧的能力等方面,树立起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帮助的教学观。

(三)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加深青少年对于技术动作的理解

在进行游泳教学时,对于游泳动作的训练,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要點,在实际操作中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学生进行游泳训练时,往往会出现错误,或者不规范的动作。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并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模范榜样,让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及时的调整游泳动作,提升自己的游泳技能。

(四)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模拟比赛进行游泳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质量和能力。例如:情景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后,就要反复进行训练,最后根据动作的标准程度来判断技能是否达标。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产生了厌恶心理和消极性。而在情景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例如:在情景模式教学中,设立一个模拟比赛。在模拟比赛中,不仅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技能性,还能很好的让学生心理有一定的磨炼。给学生树立起正确和积极的价值观,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3]。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游泳教学模式单一,不先进,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们能够全面的发展,身心的健康,相信在以后的游泳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利.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 (27):12+14.

[2]韩肖伯.大连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 (25):212-213.

[3]冯旭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16):87-88.

作者:刘一珩

游泳选修课小群体教学模式论文 篇2:

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开放式模式并不等于放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运动技能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巡回当中应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自我锻炼就是学生根据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器材自行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而体育社团是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组成的活动方式。分层体育课就是根据学生综合特点进行分层的一种模式。

二、国外体育课教学模式

美国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学生的一切潜力。部分学校实行2年制必修课和2年选修课,其他学校实行1年制必修課,也有少部分的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并没有特定的教学要求,但设立体育俱乐部,是由学生自选项目到俱乐部进行练习。学生基本上自己选择运动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橄榄球、网球、健美等。部分学校对公共体育课做了规定,其中大部分为健康课和游泳课。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以外,还要学习一部分健康的体育常识。

日本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以终身体育思想和快乐体育为理论。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考虑体育教材和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项目后,按照教师提示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能力建立起相应的学习目标。

德国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将体育知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思考和实践去找寻答案,使自己正确认识体育技能,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性。

三、我国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比较

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①我国中小学一般多以早操、广播操、班级体育比赛、全校性运动会、校外体育活动等确保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多年以来收到一定的效果。②全校性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一般是指体育周或体育节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作息制度下,进行的校外全校性体育活动。③个人自我锻炼是指学生在放学回家后或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自发组织多人或个人参加的体育活动。

四、国外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比较

美国体育课外活动模式:“在美国课外体育活动被分成以下三种形式:①班级课外活是以班级为集体进行。②校际课外活动是指几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的体育交流,如传统项目竞技、体育联欢,或校际间运动会等。③而运动俱乐部是指按学生的运动特长与兴趣,以自由加入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纳入到各类专项俱乐部中去,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和比赛”。

日本课外体育活动模式:①必修俱乐部活动是将活动内容编入班级课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在艺术、科学、体育项目中进行选择,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②还有一部分没有选择必修俱乐部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由俱乐部。

德国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德国中小学除了上体育课外,都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规定2~3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主要手段。因此,他们很重视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

五、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是从分析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入手,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化”、“大艺体”、“三结合”等阳光体育运动模式与国内外体育活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三种模式,学校可根据该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去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

模式一

模式一(体育课与课间活动相结合的运动模式)实现了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其特点与好处是:①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课时数。其中小学和初中均为每周4节体育课,高中一年级为3节体育课,其余为2节体育课。学校在量上增加了周学时数,在质上拓展了中、小学体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尤其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开展,增强了学生的锻炼兴趣,激发了运动激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②调查发现,所有长春市城区学校每天上午两节课后,进行大课间活动,中学25分钟,小学30分钟;下午第四节课后进行大课间活动,中学20分钟,小学15分钟。加上体育课和其他课外活动,从时间上实现了让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目标。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形式选择: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小集体活动,活动中以多练为主,让学体验对某项技术、技能的成功的感受。例如,每周一(升国旗仪式,校领导或年级教师发言)提升师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接下来各年级、班级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有序的慢跑,时间为6分钟,运动量小,慢跑过后是全校广播体操、武术校拳、特色校园舞或民族传统等体育项目任选,时间为9分钟运动量小,其次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时间为10分钟运动量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各班放松回到班级。②小群体模式也称为小集团,活动中的群体是由学生自己组成,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帮互助来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例如,下课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全校广播体操、武术校拳、特色校园舞或民族传统等体育项目任选,时间为10分钟,运动量中,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各班级来到规定的地点,自由结合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乒乓球、独轮车、陀螺、飞盘、踢毽子、抖空竹、3对3篮球、软式排球、羽毛球等。时间为15分钟,运动量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各班放松回到班级。③分散模式是学生和小伙伴在人数不限的情况下,自由活动、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在每一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针对这个项目设计一下问题,学生将带着问题进行活动练习,学生在活动中去寻找答案。例如,下课后音乐响起,各班按循序走出教室,来到指定地点,自由结合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活动时间为10分钟,运动量为中,接下来在年级体育教师的带领下,结合本年级教材特点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间为15分钟运动量为大。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各班放松回到班级。

模式二

模式二(体育课与俱乐部或社团相结合模式)重点是校内与校外一体化。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在这之前我国中小学生每周两节体育课,体育活动根本不能保证每天一小时、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现实,所以将冬季长跑以及各类体育比赛做补充内容,给予学生适当压力督促其参与体育锻炼。②认真组织实施,大力推行俱乐部式活动、冬季长跑及校园体育节、校园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并形成一定的规则制定。③小型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也可以提高青少年竞技训练的水平;一些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如拔河、球类、趣味运动会等比赛,能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对丰富和活跃学校课余文化生活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运动竞赛,从中可以体验和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为集体、学校乃至国家民族的荣誉感。

模式三

模式三(体育课与综合体育活动相结合模式)体现体育课内和校内外一体化特点。①家庭体育社区化模式,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社区的体育资源,如公共绿地、活动中心、健身场所开展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社区应大力宣传科学健康的鍛炼理念,增强学生集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志,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②体育课程俱乐部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中小学校在实施这种模式过程中应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形式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师资力量、体育设施加强等。学校体育课可采取3种类型俱乐部:课外、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③阳光体育活动多样化模式,按照要求,把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分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级并建立一个数据库。

总之,三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模式是将国内外体育活动模式的亮点与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中结合不同年龄段中小学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达到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或运动项目,实现了学生快快乐乐去锻炼,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

六、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选择

“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是在社会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把课内的体育教学和课外的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选择是在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最终形成了人人有体育项目、校校有体育活动的局面;是让教师能够从健康的角度教授体育课,改善体育教学的质量,花更少的时间去管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使课堂更开放、更有趣”。

长春市城区的中小学,只有少数的学校场地和学校器材基本上能满足体育课的需要以外,其他的学校场地器材都比较缺乏,根本就不能满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可见场地与器材的短缺是直接影响长春市南关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选择校际间或学区性质的选择“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学校设施齐全的大校可以选择“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体育社团等模式,学校较小或场地和器材不够的学校可以采用模式一。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体育课,也应得到各个家庭、社区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使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合作,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这一点,学校可以选择模式2或模式3。这样可以解决学校体育资金的不足也能促进体育的消费,同时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得到了满足。

总之,为了促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在学校持久并开展下去,长春市南关区中小学校可根据该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去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

作者简介:杨娜,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德育主任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学高级。

作者:杨娜

游泳选修课小群体教学模式论文 篇3:

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对长春市8所高校62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冬季体育锻炼的实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但锻炼频率和时间偏少;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要好于女生,其中“余暇时间太少”和“学习就业压力大”是制约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长春市;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inter Time Exercising

by College Students of Changchun and Relevant Policies

ZHANG Shou-wei, DU Fang, WANG Lan, DAI Ying, HE Zhu-yu, WU Hong-xu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1问题的提出

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冬季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冬季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随着“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冬季体育锻炼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不畏严寒、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2〕。

长春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期较长,每年约有1/3的时间处于寒冷期,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气温可达

-30℃。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在冬季不愿走出教室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对冬季室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较小,严重影响了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春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索影响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长春市8所普通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624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检索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20余篇,在阅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本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冬季体育锻炼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在2010年11月14日至12月28日,对长春市8所普通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624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自制《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调查问卷,并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72份,回收率为96.0%,其中有效问卷624份,有效率为92.8%。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基本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2.2.3专家访谈法

为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目前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相关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期从事和管理学生体育工作的领导(主任)和相关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对长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更为翔实和具体,是对问卷的补充和完善,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7.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78.21%的大学生认为冬季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或“较重要”的地位。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冬季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锻炼态度比较积极,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此外,还有21.79%的同学对冬季体育锻炼“无所谓”或“不重视”。对此,在冬季应进一步肯定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态度,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冬季体育课或其他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功能的理解,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指导、自我反思,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3〕。

3.2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激励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即主观原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大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全方位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人数比例高达77.72%。值得一提的是,冬季体育锻炼在缓解心理压力(56.22%)的作用正在逐渐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此外,冬季体育锻炼在减肥、改善健美体形(54.33%)的作用的认可度也有一定的提升。可见,冬季体育锻炼功能的多元性正在逐渐被大学生所了解和认同〔4〕。调查还显示,有47.95%的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有4.77%的大学生是为了消磨时间,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工作者要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体育情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模式的手段,使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冬季体育活动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冬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3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段和时间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还可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体育人口。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大学生冬季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的仅占9.9%,每周锻炼1-2次的占38.1%,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却占52.0%,说明目前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在锻炼时段安排上,男生习惯下午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34.0%;而女生习惯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58.3%,中午锻炼的学生人数较少,仅占1.2%。由此表明,男女学生在体育锻炼频率、时段安排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锻炼时间上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30min以下的比例高达72.5%,锻炼频率、时间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影响了冬季体育锻炼的效果。

3.4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在冬季男生以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为主,其中雪地足球占65.1%,篮球占54.5%,排球占47.5%,可见球类项目是男生的首选,其它依次为跑步、街舞、乒乓球、羽毛球、滑冰、跳绳及游泳。女生则选择轻巧灵活、对抗性较弱、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进行锻炼,最受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是滑冰,占62.3%,可见地方特色项目普遍受到女生的认可,其它依次为羽毛球、乒乓球、街舞、篮球、排球、跑步、雪地足球、跳绳及游泳。由于受到北方冬季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冰雪项目和室内运动项目。对此,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大学生的运动喜好改进或调整体育课程,增设北方冰雪特色选修课程,积极开展各种带有北方特色的冬季体育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们的锻炼需求,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在冬季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3.5 影响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高校大学生认为余暇时间太少的男女生分别占58.22%和60.43%,说明此项是影响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原因是大部分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余暇时间都要进行学生社团、校外兼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占据了余暇大量时间,特别是双休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认为学习就业压力大的男生占52.23%,女生占49.87%,原因是部分大四学生在冬季除了正常上课外,还要撰写毕业论文,面临就业或考研的双重压力,从而参加体育锻炼在时间上受到制约;认为怕冷怕苦怕受伤的男生占48.45%,女生占49.23%,这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主要是受北方气候环境的影响。此外,学生没有恒心、场地器材不足、缺乏技术指导、缺少锻炼伙伴、没有运动氛围、缺少体育比赛、冬季无适宜的运动项目,这些都是导致高校冬季体育开展得不够的影响因素。

3.6大学生冬季体育消费状况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观中对体育作用和功能的理性评价,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引起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体育消费行为则是大学生的一种以体育为对象的消费过程。调查结果(见表6)显示:52.5%男生和48.2%女生目前在体育花销上主要是购买体育服装,只有个别学生订购体育报刊书籍,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对体育前沿理论知识、体育平面动态信息、体育政策法规的了解。此外,购买体育器械和体育彩票的消费比例也相对偏低,大部分学生月均消费在30元以下。结果表明:冬季大学生体育消费类型单一、消费水平偏低,大学生总体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支出水平不同步且差距较大,大部分学生还未将体育锻炼纳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还停留在认识阶段而缺乏实践性。

3.7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结果(见表7)显示:男生参与自主锻炼的意识要稍强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则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在组织形式方面,选择自发小群体占37.51%,独自锻炼占24.74%,学校组织占17.02%。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的锻炼形式主要是以自发小群体的方式,而随意性锻炼的人数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集体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体验运动的趣味性、游戏性和竞争性,还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以此来加深彼此的感情〔5〕。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的建设,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成立自发锻炼团队,以此来满足大学生在锻炼形式上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6〕。

3.8大学生对学校冬季体育设施与场馆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见表8)显示:有55.0%的大学生对学校冬季体育设施和场馆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原有的体育场馆已趋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学生们课余锻炼的需求,加之冬季体育场馆开放时间较短、部分管理人员态度不佳、户外体育锻炼场地有限、室内体育场馆设施软硬件滞后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对学校冬季体育设施和场馆不满意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和场馆的满意度,是学校相关领导、体育主管部门及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发展与对策

大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学生不仅需要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为今后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不畏严寒、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高校应创设更多更好的可持续开展的冬季体育活动〔7-8〕,以满足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需要。

4.1提高对冬季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体育宣传栏、校园体育广播站及体育理论课等,引导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明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减轻脑部疲劳,从而缓解学习压力,保证在学习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在冬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此外,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北方冰雪特色项目为重点,开展多样化的冰雪运动,以提高学生对北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并在冬季锻炼中陶冶情操,磨砺抵御寒冷的意志。

4.2拓宽冬季体育锻炼的内容

高校可根据我国北方冰雪运动多样化的特点,开设一些冰雪运动的校本课程。另外,适合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项目也很多,除传统的冰雪运动(如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以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如雪地足球、冰球、冬季长跑、冬季跳绳等冬季特色运动项目。总之,要充分利用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采用北方传统特色演变而来的体育游戏,创造性、多样化地开展冬季体育锻炼活动。

4.3为开设冬季多样锻炼课程创造条件

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应在冬季多开设如健美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选项课程,引导学生积极组建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或体育社团,高校各体育场馆应对学生全天免费或优惠开放,尤其是双休日更应该延长开放时间,对于部分有偿收费的场馆可采取持学生证半价或限时优惠的政策,毕竟学生是无收入群体。此外,建议冬季在教学楼或图书馆空出一定的区域供学生健身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使学生有空闲时想锻炼就能随时随地在室内进行体育锻炼。

4.4积极开展北方特色的冰雪运动

积极开展一些有地域特色运动项目,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冬季可以浇冰场,使广大爱好滑冰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冰雪运动当中。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尤其是帮助学生克服怕冷怕受伤的想法,尽量多给予一些专业的技术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严寒的意志品质,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9〕。同时让他们更多体会北方独特的冰雪魅力,以提高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4.5加大体育场馆建设与设施维护的投入

近些年,在高校连年扩招的形势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严重滞后于生员的增加,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和建设力度〔10〕,优化体育教学和体育场馆的环境,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保障大学生冬季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的锻炼意识。

4.6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体育教师不仅要精通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不断更新陈旧知识,努力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充实自我。学生对冬季体育课的兴趣与教师的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常会伴随教师的情感而转移。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萌生亲近感,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负荷,防止运动损伤,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和语言带动下完成教学任务。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大部分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对锻炼功能及价值的认识比较全面客观;大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缓解心理压力”;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消磨时间”。

5.1.2大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处于良好水平,锻炼频率、时间不足,男生参加锻炼的情况好于女生,女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较差。在项目选择上,男大学生主要以雪地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主;女大学生主要以滑冰、羽毛球和乒乓球为主。

5.1.3影响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余暇时间太少”和“学习就业压力大”,场地器材不足、缺少体育教师指导,这些成了影响其参与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此外,大学生冬季体育消费在总体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还不能适应体育锻炼的需要,消费种类主要以购买体育服装为主,大部分学生每月平均消费水平在30元以下。

5.1.4男大学生参与自主锻炼的意识要稍强于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上以“自发小群体”为主,而随意性锻炼的人数较少;大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以校内体育馆为主,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满意度较低。

5.2建议

5.2.1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冬季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状况,特别要对女大学生严格要求。

5.2.2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加深学生对体育健身功能的理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5.2.3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选修课程的改革,在冬季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活动,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发组建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等。

5.2.4高校应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帮助学生不断坚定冬季坚持锻炼的决心,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邹继豪.理论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82.

〔2〕郭时萍.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创新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6(1):76-77.

〔3〕宋晓东,杨习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1):44-47.

〔4〕杜晓红.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70-73.

〔5〕张雪芹.体育锻炼行为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嫁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49-51.

〔6〕姜晓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7):105-107.

〔7〕武玉元.浅谈黑龙江省冬季体育休闲战略〔J〕.冰雪运动,2006(2):110-112.

〔8〕关吉臣.大学生冬季休闲体育文化及行为探析〔J〕.冰雪运动,2006(2):113-116.

〔9〕王淑华,雷霆,任玉梅.高校冰上课教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冰雪运动,2007(6):75-76.

〔10〕曲新艺,张强.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资源开发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6(3):118-120.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作者:张守伟 杜放 王岚 代莹 何竹雨 吴红雪

上一篇:教师认同自我意象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继电保护可靠性及风险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