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游泳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不稳定时期,是建立和健全个人品质和培养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的关键时期。本文先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的不良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生游泳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游泳心理教育论文 篇1:

小学生游泳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游泳是一项良好的健身项目,游泳运动对人体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促进其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的提高。游泳还能提高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也是一项生存技能。根据我多年的游泳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小学生初学游泳的心理活动和常犯的错误,并提出了改进具体措施和方法。使小学生学会在水里浮力、换气等,尽快熟悉水性,先学会蛙泳。

关键词:感知 熟悉水性 游泳教学

游泳运动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游泳教学活动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小学生由于对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体验,不了解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站立不稳,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问题,并因此导致怕水、厌水等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了游泳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小学生在游泳学习中心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学学生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人在水中运动时,正常的运动习惯明显不适应,例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这些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恐惧。在运动方式方面,游泳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在游泳运动中,身体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运动,完全颠覆了人们直立运动的习惯,这种水平运动失去了地面支撑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进行运动,给初学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觉,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呼吸方面,游泳时的呼吸是动作配合下进行的,嘴在水面上呼气,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呼吸比陆地上复杂许多,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换气的时机,造成了呼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部分学生有过呛水,溺水经历,对呛水带来的剧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带来的不安全心理反应,对水产生恐惧心理,恐惧游泳,或者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动作。

(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学游泳的小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游泳这种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往往不能积极的面对,勇敢克服,是采取消极和逃避困难的态度,意志品质差,胆小畏惧。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过呛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对自己身体安全的威胁,间接原因是看见或者听说过游泳事故对人的伤害,因此产生怕水的心理作用。在厌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课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热情,

二、小学生学习游泳的初学阶段迅速换气问题

怎样使他们养成良好正確的呼吸习惯,快速掌握游泳姿势呢?我根据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制定了一系列熟悉水性的方法,在训练中实施,为培养小学生快速熟悉水性确实可行的办法。要教会孩子游泳,培养和激发孩子对游泳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下过游泳池的小学生来说,每个孩子可能都有一种矛盾心理,即想去水中尝试一下又感觉对水很害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我们可以先不要急着让孩子接触水。激发孩子身上的每个游泳细胞,让孩子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一)利用小学生初学游泳时的心理活动表现组织游泳教学

根据我多年游泳的经验,初学游泳时,呼吸一直是我们讨论的焦点,因为呼吸是一个教与学两方面共同的难点。小学生初学游泳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与常规动作有以下几点:

1.初次下水时对水有恐惧感。

2.对环境不适应,喝了水或抢了水,加上精神紧张,就不敢下水,产生畏惧感。

3.身体在水中的平衡性差,难以控制身体的平衡。

4.身体在水中,感到两手抓不到东西,两腿蹬空,失去支撑,产生害怕心理。

5.把陆上运动的习惯带到水中练习。

6.呼吸方法不对,呛了水、喝了水就要向岸上跑。

7.身体协调和柔韧性差,动作不到位。

(二)利用小学生初学的心理让他们尽早熟悉水性

1.用简明清晰的语言向小学生介绍说明游泳对人体的好处,从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

2.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小学生顽强学习游泳,不要怕喝水、呛水,树立一定要学会游泳的信心。

3.适应水环境,克服初入水中时怕水心理,可进行如下训练。

(1)入水前,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背景。

(2)水中走动

(三)学习水中憋气——呼气——吸气,掌握水中的呼吸方法

1.用嘴向水中呼气,开始时水浸到与嘴齐,然后使水中逐渐浸到鼻子以及整个脸部,最后整个头部浸到水中练习。

2.水中憋气

3.有节奏地做水中吸气,抬头呼气。

(四)学习漂浮与站立

在小学生基本熟悉了水性之后,怕水心理、呼吸都过关了,接着就可以进行蛙泳教学了。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简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示范动作是游泳教学中最直观方式,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小学生非常重要。示范动作运用得好,能有效地提高游泳教学的效果。示范时还要注意学生站的位置,站的距离。示范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示范内容。

三、教学中展开丰富多彩的游戏、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游泳兴趣

开展丰富的水中游戏。通过水中游戏,能使学生熟悉水性、适应环境、消除怕水心理。水中游戏一般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零调整学生的情绪。水中游戏内容如“看谁跑得快”、“打水仗”、“开火车过隧道”、“水下探宝”、“打鸭子”、“捕鱼”、“送伤员”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水中平衡、滑行、浮力、压力、如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技术让学生观看高水平游泳比赛录像;观看自己学游泳的录像;进行各种比赛或达标测验;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游泳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游泳技能。

四、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安全问题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安全第一,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健康检查和准备好游泳池的安全救护实施之外,特别要做好课堂内的组织工作。第一,要加强课堂组织纪律。严禁打闹、非跳水和不打报告擅自离开等。第二,实行定时点名。课前、课后必须点名,课中每15分钟左右点一次名,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三,建立安全教育小组。

小学生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工作,通过采用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游泳学习过程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现实游泳教学和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广西田东县江城镇江城中心小学 李连青

作者:李连青

小学生游泳心理教育论文 篇2:

体育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不稳定时期,是建立和健全个人品质和培养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的关键时期。本文先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的不良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积极心理;培育;探讨

一、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的不良心理特点

(1)对外界的依赖性过强,意志力不够坚强

(2)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进心不够强

(3)对学习感到压力大,逃避竞争带来的压力

(4)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之间的关系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在生理上的健康成长,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进行体育教学是一个教育和教养同步实施的过程,该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同时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其对教学信息的态度与老师有所不同,在受教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例如,当体育课程的运动量比较大的时候,学生一时难以接收,容易产生偷懒心理,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加以指导,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中的每个训练动作都需要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来完成,运动技术的水平需要依赖心理上的特征和发展水平。例如运动时间、空间的定向,思维、情绪的反应等因素都参与到动作的协调支配过程中,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前提。总的来说,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培养其反复练习、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心理障碍,挖掘自身的潜力,促使其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原则

进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因此,为坚持好这项原则,学校不能使用消极的方式和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伤心和痛苦,杜绝通过讽刺、冷落等行为方式来刺激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2.以适当结合体育运动为原则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通过开展体育运动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其合作能力;通过长跑、游泳等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分析分类,学会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

3.以自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为原则

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要遵循自觉自愿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靠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训练来实现。注意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以学生自觉自愿为前提,只有在学生自愿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要全面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其要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也要在体育教学中规定一些纪律,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从而将自觉自愿和强制性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以长期坚持,持续培养为原则

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是持续进行的,改善学生心理的整体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靠短时间的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是不能完成的,因此,老师要以长期坚持,持续培养为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当做一项长期任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1)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教育知识

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教学当中的薄弱环节,学校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以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形式传授心理教育知识,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以及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是后面两者的物质基础。心理教育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素,更好地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适当地调节心态。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感受快乐,缓解压力吧,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体育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其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运动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因材施教,增加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对于怪异、孤僻的学生,可以多让他们参加排球、篮球、拔河等运行项目;对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与球类运动,包括足球、羽毛球、网球和兵乓球等;对于比较胆怯、腼腆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进行单双杠、武术和跳马等运动项目;对于易怒、急躁的学生,可让他们参加太极拳、游泳、慢跑和下象棋等活动;而对于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简单的运动训练。

2.确定体育教学的目标,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各项学习的动力源泉,对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结合中小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来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老师要注意不要将体育教学的标准定得过高,以免出现目标实现不了,从而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要向学生说明学习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对近期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并为后期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参考。将课堂上的体育教学与课堂外的体育运动联相系,将运动比赛与维护集体名誉相联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要充满活力,多用交流探讨、正反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3.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综合能力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比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体育比赛不但能表现出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更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智慧、心理和意志力等潜在的品质。激烈的拼搏要靠学生的身体、情感、认知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参与,发挥其内在潜力,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比如在排球比赛过程中,队员要争取主动地位,就必须想方设法灵活应用速度、耐力等技能来应对对方的多变战术,全身心投入到防范进攻中,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作用,尤其是意志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更是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体育课堂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爱好和认知水平,重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因为新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好地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定位。通过传授实用、丰富、新颖的体育知识,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

4.利用好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中所说的迁移指的是学生对所教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比如,在上篮球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怎样用双手在胸前传球,那么其就能较快学会怎样用双手进行胸前投篮;如果学生学会了联防战术,那么其就能比较快学会区域联防战术,像此类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称为正迁移。相反地,如果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新技能的学习,像此类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称为负迁移,也叫做技能的干扰。老师要善于在体育课上利用好技能迁移规律,帮助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精神面貌是个性的具体表现,个性的形成由一部分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其主要部分还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所影响而形成的,依靠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良好个性,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个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统筹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确定体育教学的目标,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利用好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活动的规律,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和体育活动中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许海中学)

参考文献:

[1]郑益国.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刘巧玲. 积极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曲科宇.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179.

[4]王艳娜.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05.

[5]吕怀国.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82-83.

作者:罗东山

小学生游泳心理教育论文 篇3:

“教学做合一”与高师院校学生教育素养的培养

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本着教育救国的宏愿,提出并实践着很多颇有见地并对当今教育改革有着积极意义的见解。

针对当时“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学的方法,“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的方法,陶行知给予了尖锐批评,并进行大胆改革,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怎样教?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对“做”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摇篮,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未来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将“本体性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为“条件性知识”。为此,高师院校也要积极提倡和创设“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以教务处牵头,加强组织领导,依靠各教学系、地方中小学和各学生组织等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在教中学、在做中学,通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把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一、师范生应具备的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或教师品质、特性等,结合当今教育实践需要来看,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教师的职业道德

主要包括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团结协作精神,文明的言表风度。

2.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广泛,学生的知识、思想也更为活跃,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不断更新和吸纳新知识的进取精神和乐观、开朗、公正、自制等良好健康的性格特征,才能创造和谐、合作、富于进取、创新和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一批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教师的教育能力

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功和一般的教育能力。如会讲话普通话 ,会写三笔字,能正确、清楚地进行朗读。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修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4. 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教学技巧主要包括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能、板书的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过渡的技能、分组活动的技能、教学媒体运用的技能、沟通和表达的技能、结束的技能和评课的技能等。教学能力主要是教学设计的能力。如掌握和运用大纲、教材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和编写教案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如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教育机智等等。学业检查和评价的能力。

5.心理教育能力

心理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上好心理教育课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能力,较强的心理自学和研究能力,对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善于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能力等。

6.科学的教育观

主要有兼顾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人才观,教书育人的德育观,增进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等。

二、以“做”为中心,重视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整合,以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一)开设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

1.课时上的保证

目前,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略微偏少,国家要求减少教学课时,学校首先在保证专业课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才安排教育类课程。就三年制或五年制大专的师范类来讲,教育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系仅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教育类公修课,为时一学年,每周仅两学时,学习完结后进行考试。各科教学法的教学,学校师生普遍不太重视,用几节课简单讲读一遍,划几道题作为考试范围,学生不加思索背背而已。这和国外师范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的数量相比明显偏低。结果是,由于课时少,学生对所学内容囫囵吞枣,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根本没有时间,教育素养的形成很难得以保证。

2.方法上的改进

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还在沿用传统的教授法,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的目的。至于学生教学能力是否初步形成,老师则很少考虑。

为什么至今教师仍然还墨守成规,无所创新呢?一方面,还是传统教育思想在作怪。仍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以外,便不是教育。”(陶行知语)。另一方面,是缺乏改革的信心和胆量,害怕失败,担心出力不讨好、学生不买账、对自己的教学评测低,影响自己的声誉等。

因此,高师院校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重视高学历、高职称型教师,更需要教学型教师。学校要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政策支持,营造一种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为荣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师要担负起教学改革的责任,不推托、不怨天尤人,以高质量原则为指导,对理论部分强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该讲则讲,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密度。多采用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法,通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片段、上网查询古今中外名师教育教学经验和资料、观摩任课教师教学、学生登台施教、师生共同交流、点评等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增设以“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技能课

陶行知非常重视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并倡导“集体探讨法”。而教学技能课的开设,不仅可以解决教育类课程教学时数少、理论学习不深的问题,而且也可以给师生共同探讨、提高师生教学技能的机会。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如给每个班发一定册数的中小学教科书,以满足学生备课之需,确保技能课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

1.说课比赛

说课是提高师范生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的很好形式,学生在说课中,转变角色,由学生变为教师。精心准备所讲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所教学生特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时间及活动程序,并利用所学教育心理理论,说出自己实施教学的理论依据。这样,正应了陶行知的那句话“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2.微型教学训练

微型教学是不出校门的现场教学。同班学生进行分组的小班教学,一组10-15人左右,每位学生事先准备一节15分钟的中小学课程的讲演稿进行现场模拟教学,把同学当成是自己所教的学生。要求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所教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组织教学、板书设计、课堂提问、内容之间的过渡等技能的体现。讲完之后,同学之间要相互点评,指出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在指导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观摩名师教学录像

高师院校要以学校教务处牵头,联合电子阅览室等相关部门,购置一些最新的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的课堂实录课件;或指派人员观摩当地中小学举办的各种观摩教学和优质课比赛,并给予录像供师范院校学生和教师使用。在观看录像时,要明确观看目标,围绕着教师的教态、语言、教学设计、学生注意、思维集中状况和教学效果、教育机智和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做法,为将来顺利适应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強对学生教育实习、见习的指导与考核

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这正如我们当今学生学习教育理论一样,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到小学去上课,他永远也不知道教学的奥秘。

教育见、实习就是给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它可将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组织与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控制教学环境的能力。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时间上保证,加强监督和考核

教育实习一定要有时间的基本保证,最少的时间应不少于12周。平时要结合教学需要,带领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参观,与中小生进行交流。学校要制定一定的考核办法,针对一些只报到、不参与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必须加强督促和检查,并严格按照实习考核办法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对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可以延缓毕业,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目的的实现,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建立实习基地

高师院校都应有自己的见、实习基地,学校要选择一些教学实力强、学风正的示范性中小学作为自己的教学基地。一方面,为教育的见、实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场地保证,并从中及时了解中小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当今中小学教育发展状况,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高师教育教学,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指导和帮助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

3.落实导师制

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富有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教育实习、见习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语言和体态语、组织教学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学生一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能力差的学生,应重点加强指导,提高其自信心,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力争使他们顺利通过教育实习。另外,也要结合实习学校和实习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情况进行考核,加强考评和奖励以激励教师认真开展此项工作。

(四)加强对学生教科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利用各种途径,结合当今中小学教育现状,撰写小论文

陶行知非常重视“有意义地做”,在“劳力上劳心”。认为“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

师院教师要和学生一道研究当今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并指导学生选题,并结合教育见习、实习所了解的一手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教育小论文。

2.师范院校要实行干部轮换制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康健的生活便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要让学生形成对教育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合作意識、沟通能力等素养,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做”来逐步进行。

3.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

大学生精力旺盛,参与活动的意识强。学校要紧紧依靠学生,组织并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尤其要开展好与教育素养相关的各种社团活动,并聘请一些专家对活动进行定期指导。如“当代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心育专栏”等社团活动,都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关淑萍

上一篇:研究生科技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审美教育与音乐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