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2024-05-04

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共6篇)

篇1: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在创业创新中求提升

—山西三佳集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汇报

山西三佳集团创建于1983年,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炭洗选、焦化、热电联产、煤矿经营、有机硅甲基单体及深加工系列产品、硅矿开采、化学级硅块冶炼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绵山风景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家庭装饰品、办公用品等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旅游商品、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其中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是全国环保先进企业、山西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山西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企业、山西省质量等级信誉AAA级单位、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等,绵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山西省明码标价示范单位、山西省价格诚信单位、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山西省质量等级信誉AAA级单位、、山西省旅游服务标准化A级单位。

一、坚持人本思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炼焦技术的不断升级。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1983年在改革开发政策的指引下,阎吉英同志借资700元起家,成立了介休市第一家焦化厂,从建厂到现在,面对技术水平不高、浪费与污染严重的行业现状,坚持人本思想、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到1990年,历经了五次焦炉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技术革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

焦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采用正压生产工艺,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三农”造成严重的危害,粮食减产、棉花无蕾、果木枯死、企业污染企业;并且农民不能在外 1 凉衣服、晒粮食等;在回收煤焦油和煤气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污染,并且由于煤焦油和煤化工产品的品种单

一、产品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没有销路,只能堆放积压,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企业,通过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三佳公司确立了清洁生产技术路线。成立了由阎吉英同志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对当时国内在用炼焦炉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八年时间的不断的实验、试验和改进,1996年自主研究成功SJ-96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负压炼焦生产技术。之后被列入山西省潜力产品,被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列入我省重点行业关键发展项目。该技术在炼焦的同时,实现了炼焦余热的回收供暖、发电,成功完成了炼焦技术的转型和提升。SJ-96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炼焦技术,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焦化企业的污染难题。该焦炉污染物的排放完全符合并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以投资少、见效快、占地面积小、适用煤种广、结焦率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成为炼焦行业的又一新型技术路线,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副产品进行再利用,生产建筑建材和工艺品;在生产过程实现了生产废水的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等。并且我公司的该炼焦技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即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1999年和2000年,我公司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第58届、59届国际钢铁大会,并发表论文,对该炉进行了专题论述。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邀请我公司参加了在美国彼兹堡举行的炼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的2002年第一届中国炼焦技术及焦炭市场国际大会上,德国蒂森克虏伯工程技术公司专家专题讲述了热回收技术是今后炼焦业发展的主流,这也是对我公司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技术的肯定。2004 2 年3月1日—10日,美国钢铁协会炼钢与焦炭委员会主席瓦利亚博士和焦炉设计专家埃利斯来我公司考察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热电联产技术,并就该技术项目的国际推广事宜进行了实质性探讨。二位专家对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热电联产技术给予的评价是:“他们认为在中国所有焦炉炉型中,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是最先进的一种,这样的技术即使在美国也完全符合美国环保法的规定,极具推广价值,有意向南美、印度推广”。2005年3月8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专程来公司对该炼焦技术进行考察,认为该炼焦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一种先进的清洁型炼焦技术。2005年5月25日在第八届科博会主题报告会: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报告中两次强调了我公司的清洁型炼焦技术。

2002年国家出台了清洁生产法,2002年山西省环保局、山西省科技厅将其列为“山西清洁型热回收炼焦示范工程”。2004年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焦化技术专家,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曲格平任组长、多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该炼焦技术进行技术鉴定,结论是:“该生产技术构思独特,工艺配置合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国内外同类生产技术比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符合我国国情,适宜推广应用”。同时,2004年,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作为我省唯一的企业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

该炼焦技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符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急计基础[2000]1268号文件要求。我公司发展清洁生产和热电联产技术于国家政策和规定颁布执行之前已经全面 3 实施,充分说明公司的决策思路和战略眼光是超前的,完全吻合国家之后制定的产业发展要求。

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企业的第一次产业转型,全力开发旅游产业。

1、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进行调整和产业的进一步拓展。面对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越来越多,国家环保等政策的逐渐完善和要求的进一步加强,炼焦煤资源的逐步减少和衰竭,替代焦炭和煤化工产品的出现和应用,给焦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并严重影响到焦化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在这种形势下,董事长阎吉英1995年安排专人进行国际和国内的咨询和市场调研、考察。经过考察,在发达国家旅游业带来的收入能够占到当地GDP总值的40%左右,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重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需求和愿望十分强烈,给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预计2000年旅游服务业将走向兴盛。为此,在1996年下半年,公司董事长阎吉英提出了进行非焦化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军旅游产业。公司部分领导对此思路却持有怀疑态度:我们不单要考虑此计划是否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还需考虑产业及产品发展的市场前景,要考虑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等。为此,阎吉英同志召集公司全体领导多次进行讨论,并组织人员外出考察,提高大家的认识:绵山开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既造福子孙后代,若干年后又给国家留下一批不可估计的财富。而且旅游产业在当时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不需要消耗能源、无环境污染。这样,最终确立了一种认识:要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把目光投向了绿色环保产业,真正实现了企业的产业转型发展。

从1995年开始,在稳定焦化产业的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创了民营企业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的先河。

从开发开始已经累计投资8亿多元,形成14大游览区、350余个景点、五日游格局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把绵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集介公洁惠候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日月星辰文化、真神舍利文化、周易八卦文化、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度假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并一举成为我省旅游行业内的一艘巨舰。同时,绵山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2008年4月在绵山风景区成功举办第一届寒食清明文化节。

2、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能源消耗类企业向绿色产业转换,为改善地方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现了企业“回报社会、回报人类、回报自然、汇报国家”的宗旨。并且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挖掘绵山旅游文化产品,将文化变为商品。

3、绵山风景名胜区在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始终坚持文化和景区的紧密结合,以文化打造景区品牌,将绵山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个景区的精髓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景区没有了文化的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必将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为此,三佳公司从修复、开发绵山的第一天起,便制定了“精品化文化战略”:通过对绵山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发扬古老的文化的精髓,在传承古老建筑精华的同时,把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注重复旧,又有所创新,既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化,又有新时代的烙印。使绵山景区的建筑文化为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也为国家和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4、绵山的修复、开发不仅构建了文化发展的和谐景象,同时在社会、5 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发挥了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和社会就业大发展的成效。使“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贯穿到绵山风景区的开发修复和建设中,把坚持“三个优先”:

1、工程用工,优先照顾当地贫困乡村的剩余劳力;

2、购置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优先考虑就地取材;

3、选聘专业技术人员,优先安排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据粗略统计,绵山附近的11个行政村,在绵山工作的有800余人,从事短途运输、接送游人和摆摊设点的有200余人,另外还有烧制石灰、砖瓦、开沙、采石、运水等间接为绵山服务的300余人,共约1300余人。开发绵山前,这些村人均收入为500 元,现在上升到3200元,实现了脱贫目标。此外,还累计安排了3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800多名下岗职工。

绵山开发还拉动了建材、运输、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宾馆、餐饮等相关产业。每到节假日,介休全市及周边县市的宾馆、饭店家家爆满,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不足的发展。据统计,受绵山旅游的拉动,仅五年多时间三产投资总额就增加了4.17亿元,年均新增营业收入6620万元,三产从业人员达到6970余人。1995年,介休没有旅行社,现在发展到十家;星级酒店从当初的3家发展到16家,其它服务设施完善的宾馆2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收入也由1995年的每月300元左右翻了4—10倍。在绵山的强力推动下,介休后土庙、秦柏岭、张壁古堡旅游也发展迅速,餐饮、宾馆等服务业强势增长,推动了城市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绵山景区在对外开放后,为实现回报社会的初衷,实行了当地人进景区可持介休身份证免游览门票的优惠政策,真正实现了让利于社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绵山旅游产业的开发,不仅让三佳集团实现了从传统高污染、高能 6 源消耗产业跨越到绿色产业的转型,而且带动了方圆百里的第三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致富。省领导曾高度评价 “要借鉴推广三佳集团开发绵山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鼓励煤炭等资源企业投资发展服务业”。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1、进入20世纪以来,焦炭产量过剩,焦炭产量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焦化企业在竞争中,煤炭企业互相提价,焦炭在销售中,互相压价竞争,企业间造成相互残杀,使焦化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最终使这些企业日后将形成倒闭。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减少,国家对能源性产业的限制和管理的逐步加强,焦化企业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特别是焦炭出口关税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对焦炭生产和出口的限制。并且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在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所最求的是经济效益,在没有利润和发展潜力的行业继续生存最终只能灭亡,必须走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焦化企业很难在进行规模化发展,加上企业间的不道德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逐步走向衰退。而有机硅化工产品是多向性化工新材料行业,可以生产10000多种以上的产品,附加值、利润空间大,市场容量严重短缺。

我公司的产品线主要为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产品深加工和多晶硅及多晶硅深加工,为了保证项目生产原料的供应,抢占了高品位的200万吨/年产能的硅矿资源和20万吨/年规模的化学级硅块冶炼(我公司现已经占有100平方公里的硅矿资源,该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品味最高的矿区,其原矿硅含量达到2个9以上)。凭借自身的优势和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实现有机硅与多晶硅的横向发展和有机硅深加工、多晶硅深加工的纵向深入,形成丰富而且完善的产品链。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专家傅积赉的话说:只有那些在甲基氯硅烷的成本、中间体质量和下游产品开发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表现突出,能连续不断推出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企业才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有机硅下游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学产品提到应有高度,这才是立厂之本。

我公司在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划上,与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化学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和杭州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建立联系;并参加了中国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有机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成立了有资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企业的硅化工产业发展、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开拓;和国家化工协会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我公司专家的潜心研究,拥有有机硅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硅硫化床反应器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我公司的硅化工产业,不仅是要“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而且对有机硅中间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形成直接面对用户的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和硅树脂等系列化的深加工产品,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利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新产品产业化,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局面,加速我国有机硅深加工发展的速度,改变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种类单调的现状,极大的促进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健康发展。

2、有机硅做为一种性能优异且独特的功能性化工新型材料,又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有机硅产品问世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全球有机硅产业始终保持高于GDP数倍的速度增长。有机硅赢得了工业催化剂和工业维生素的双重美誉。有机硅也得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广泛渗透到医药工程(药剂缓释片、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肺、人造耳鼓等人造器官、输液管、润滑剂、透视时消泡、抗生 8 素生产);航天航空(机舱门窗密封、飞机油箱衬里、防水涂层、太阳能电池填充、密封垫圈、防划涂层、阻燃涂料、航空润滑油、阻尼减震、仪表保护);化学工业(材料粘结、管道、设备密封、药剂缓释片、稀有气体分离应用、耐热涂料、耐候涂料、耐化学涂料、合成树脂聚合助剂、头发、皮肤等个人护理用品、石油开采、合成橡胶乳化聚合的消泡、金属、非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处理、增粘处理、玻璃钢等复合材料生产、染料生产);电子电器工业(半导体元件节点涂料、电子元件保护用灌封料及涂料、电气粘接密封、光导纤维涂层、键盘保护膜、电气绝缘、阻燃橡胶制品、各种电线、导电橡胶开关、插塞、EMT屏蔽垫片、硅橡胶绝缘子 H级、F级绝缘材料,、电阻保护涂料、电容器油,缓冲油、IC的散热、聚乙烯电线的芯线处理、陶瓷剂端子的处理);交通行业(窗玻璃的粘结和密封、电子元件的保护灌封和涂料,就地成型垫圈,汽车油箱衬里,软管接头,高速公路接缝密封 高压及抵押电线、封件各种耐热垫圈、电气用品的防湿、绝缘、工作部的润滑、船舶机器的防爆密封 铸造的脱模、防止飞机、汽车的挡风玻璃表面结冰现象,子午线轮胎的生产);建筑工业(墙接缝密封、窗户玻璃接缝密封、双层玻璃接缝密封、瓷砖及卫生陶器的接缝密封、屋根、壁面及屋顶的防水涂层、土木用密封涂层、耐候涂料、隔热材料的疏水处理、硅化密封毛条、混凝土金属框的脱模、混凝土及灰浆的疏水、用作环氧、聚氨酯、氯丁橡胶等粘接剂和密封剂的增粘剂);塑料橡胶加工(制模材料和各种滚筒、轧花滚筒、塑料表面保护涂层、胶粘剂、耐热及耐药品涂料、脱模剂、聚合助剂、结构控制剂、塑料制品的润滑、橡胶成型品的润滑、食品包装容器脱模、表面保护剂);涂料(耐热、耐候涂料的漆料,有机硅改性用中间体、脱模涂料的漆料防粘涂料加工的消泡、涂料配合物的消泡、涂料添加剂,增加涂料的附着能力);纺织工业(运 9 动服防滑、疏水剂、柔软整理剂原料、缝制线的润滑、高温染色机的润滑、柔软整理剂、纤维滑爽剂、熔融纺丝管头、染色加工时的消泡、纸张防粘处理、干燥机的润滑、隔离纸、印刷网的脱模、造纸时的消泡、耐水纸的处理);食品行业(纸杯、纸饭盒、纸袋涂层、奶嘴、高压锅垫圈、模具保护、面包、蛋糕、饼干等食品脱模、食品消泡)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机硅材料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生产出具有省能源、少资源、无公害,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多功能、多形态、高性能、高功能和复合化的新型材料,有机硅材料的半无机高分子结构特点使它成为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特种高分子材料,更重要的是有机硅材料优异的性能和特殊的结构可帮助许多行业寻找到对能源资源消耗更小、效率更高、排放更少的替代方法或改进方案,这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大。

2005年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在北京考察期间,了解到了有机硅单体及深加工项目,并进一步通过中国化工协会进行深入了解了项目的相关情况,决定改变原决定的项目,上马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项目。决定后派人外出四川、江苏、浙江、陕西等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市场调研,在此同时,为了从源头抓起,又派人在当地、陕西、内蒙古等地考察硅矿资源,取样化验。

2006年2月委托华陆研究院完成了6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并委托该院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于2007年1月开工建设。开始了集团公司的再一次在转型中快速向高科技化工产业发展。

自2000年来,全球硅氧烷市场消费保持在平均7%左右的增长率,硅单体产量430万吨/年。2006年,全球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为0.34kg/人〃年,美洲地区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额为1.02kg/人〃年,10 欧洲人均有机硅消费额为1.0kg/人〃年。根据预测,到2013年,发达地区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额将达到1.54 kg/人〃年。

我国有机硅产品在国内的应用普及率尚较低。2006年中国人均有机硅消费额只有0.17kg/人〃年,中国有机硅产品人均消费额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6。这表明,国内有机硅产业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国内有机硅市场容量增长很快,但国内产能始终跟不上市场消费的增长速度,多年来国内有机硅产品缺口始终很大。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有机硅材料产生更大的需求,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按照现有消费增长趋势预测,到2010年国内有机硅单体的需求量将超过260万吨,而国内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建设速度,仅能生产100万吨左右,市场缺口将达到160万吨以上。

有机硅系列产品有1万余种,目前已经开发的7000多种,市场上实际供应的有5000多种,而我国的有机硅产品仅仅有1000种,市场上实际流通的仅有500中,有机硅产品的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空间及其巨大。

有机硅产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具有极大的立体空间。全球有机硅巨头的业务利润大部分来自单体开发出的各类有机硅下游产品。有机硅产品品种多、批量小,是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真正需要的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将原有体系下的各种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制品推向市场,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围绕下游相关市场最新需要,开发出适应客户需要、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制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有机硅产品将有效的转化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的销售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多晶硅材料作为制造集成电路硅衬底、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 11 主要原料,是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石。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9%,并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多晶硅材料严重供不应求,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中国急需建设一个或多个大型的多晶硅生产厂,以缓解国内多晶硅原料需求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并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子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多晶硅是一种在电子工业、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应用广泛的基础材料,此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在能源危机所引发的替代能源开发热潮下,由于太阳能电池厂商相继扩产及新加入者产能持续开出,多晶硅需求大规模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货源的严重短缺。

现有装置均饱和生产,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价格持续攀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经突破了500美元/kg的历史高位,打开了新的上涨空间,高涨的价格使生产商获利丰厚。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在源头上均需消耗大量工业硅,对同样以工业硅为原料的有机硅行业也有巨大的潜在影响,多晶硅对有机硅可能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料的争夺上

多晶硅项目不仅促进国内半导体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是对公司产品线的有利补充,通过多晶硅项目消化有机硅单体项目副产硅微粉和废触体,而多晶硅项目副产的SiCl4也可以通过深加工项目的气相法白碳黑装置消化,解决了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处理的老大难问题。

多晶硅经过区熔或拉制,得到电子级单晶硅,另外副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将电子级单晶硅切片后,就得到了半导体行业所需的切片原料,将太阳能级单晶硅铸锭后,切割成为太阳能电池片,经过组装后得到太阳能电池。

四、为了实现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制定硅化工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发展路线为:

第一阶段:到 2008年

1、完成年产6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项目,2008年12月底投产; 2、100万吨硅矿资源和10万吨/年化学级硅块冶炼生产项目(国内最大产能),已经全面开工建设;(我公司现已经占有100平方公里的硅矿资源,该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品味最高的矿区,其原矿硅含量达到2个9以上。)

第二阶段:到2010-2011年

1、完成有机硅单体二期工程,生产规模为年产20万吨,配套相应的深加工产品(项目可研报告已经编制完成);

2、完成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及向配套的2700吨/年深加工产品(半导体及硅切片、太阳能级切片及太阳能光伏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

3、硅矿的产量达到200万吨,化学级硅块冶炼规模达到20万吨。第三阶段:2011年—2015年

1、再完成2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产品项目,使有机硅单体的总生产规模达到48万吨/年,深加工产品规模达到36万吨;

2、再完成二期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及向配套的2700吨/年深加工产品(半导体及硅切片、太阳能级切片及太阳能光伏工程);

第四阶段:到2020年

到2020年,再完成6000吨多晶硅项目和5400吨/年深加工产品项目,使多晶硅产能达到12000吨/年,配套的深加工产品达到10800吨/年。

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山西三佳集团经营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这样评价,“三佳集团的技术创新、结构创新,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佳集团董事长阎吉英如是说:“之所以选中有机硅项目,关键在于这样的高科技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在市场化过程加快了,促进能源行业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必须重新调整,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向高科技项目进军,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理念,两个创新,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企业产业的完全转型,在创新和转型中,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拓展。

三佳集团持之以恒地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几点启示:三佳集团积极寻找产业突破的利润增长点,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绿色GDP”,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三佳集团科学地解决了能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变“黑”为“绿”,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长期规划,三佳集团研制的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炼焦技术完全避免了大机焦污染排放弹性过大的弊端,代表了炼焦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佳集团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来优化公司的产业结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三佳集团以科技为先导,转向高科技的硅化工产业,既完全符合国家和山西省的产业政策,又实现了企业的完全转型,使企业在转型中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实现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三佳集团公司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篇2: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在实践中求突破

——麒麟区及时启动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3月25日,麒麟区召开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对开展深化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麒麟区委结合实际,按照查缺补漏、完善整改、巩固提高三个阶段,把握好“1234”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种精神”, 巩固扩大试点成果,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持续引向深入,力求实现“三个”新突破。

把握好“1234”的总体要求,即:围绕“一个目标”:围绕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确保民生改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麒麟”这一目标,进一步深化学习、扩大成果、创新机制。突出“两个区别”:把探索创新和务求实效贯彻活动始终,突出“深化”和“实践”两个特色,确保这次活动既区别于试点活动,又区别于全市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做到“三个着力”:通过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紧扣“四个重点”:紧扣“保增长、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 四个工作重点,大胆实践、突出特色、务求实效。

牢固树立“五种“精神。一是树立“遇变不惊”的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主动出击、沉着应对,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度过经济的“严冬”,迎来发展的春天。二是树立“勤于学习”的精神。深学理论之精,善学经济之要,勤学众家之长,博学百家之言,不断提高应对危机、抵御风险、加快发展的能力。三是树立“科学求实”的精神。坚持把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结合起来,把保增长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是树立“顾全大局”的精神。自觉把本地本部门的改革发展,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谋划,竭尽全力干工作,团结一心迎挑战,扎实有效保发展。五是树立“敢于负责”的精神。在工作部署上,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来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在工作落实上,与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在工作方法上,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和“零距离工作法”,扑下身子、重心下沉、苦干实干,切实使各种难题得到破解、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篇3: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面向产业, 突出应用, 培育“好专业”

20世纪90年代,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多元化之需, 结合专业建设与许昌电气产业发展实际, 物理系 (前身) 在物理教育专业的基础上, 设置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专业。这是电气 (机电) 工程学院向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次尝试。

2002年, 进入本科发展阶段之后, 电气 (机电) 工程学院逐步明确了“突出应用、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提升质量”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进一步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引入、发展适应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一是紧扣许昌市地方产业基础, 逐步拓展应用型专业。结合许昌市在电气、通信、机械等方面的良好产业基础, 先后开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应用型”特色突出的本科专业。与此同时, 看准近年国内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头, 针对汽车服务相对落后的状况, 积极完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论证、申报, 计划于2015年开始招生。二是围绕许昌市地方优势产业, 着力打造特色专业。比如, 许昌市电气工业相对集中, 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于是, 学院便积极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化、品牌化建设。目前, 该专业集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重点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等于一身, 其影响力与实力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内培外引, 专兼互补, 打造“强队伍”

电气 (机电) 工程学院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请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补充的方式, 打造了一支应用型的“强队伍”, 有力推动了转型发展。

学院一方面选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通过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横向”课题合作、企业兼职等,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此外, 还加强政策引导, 支持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 激励教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学院每年都派出3—4名教师深入许继集团、远东传动轴、固高科技等企业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 并有10余名教师获得了行业资格证书, 教师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 学院积极聘请企业和行业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 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同时, 常年聘请许继集团的李瑞生、刘甲申等专家担任《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电气方面主干课程的讲授, 及时将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融入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准确、有效对接。

工学结合, 强化实践, 训练“实本事”

电气 (机电) 工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四大平台”建设为抓手, 通过工学结合, 强化实践, 训练应用型人才的“实本事”, 有力促进了转型发展。

完善校内实训平台, 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按照“场地布置模拟生产现场、实训项目来自生产实际、实训过程复制工作流程”的标准, 学院先后建立了电气、电子、金工等3个实训室, 每年可安排2000余人次进行实训。通过实训, 实现了技能训练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使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在模拟的“生产线”上真正得到提升。

扩展校外实习平台, 提升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学院共建立了以许继集团、许昌联通、远东传动轴等地方企业为主体的学生实习基地达12个, 每年可安排1000余人次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 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岗位技术相结合, 使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院依托发明协会和电子爱好者协会, 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 并配备专人指导。创新实验室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实施项目化管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效提升了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能力。近三年来, 在“挑战杯”大赛中, 有1项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 12项作品获得省级奖励。

探索合作育人平台, 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先后与深圳得斯特、河南杜氏动力、昊锐电气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共同开展本科生“3+1”培养模式的探索。遴选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加入企业的项目团队或科研平台, 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参与工程建设和项目开发的“实战”中得到快速提升。

校企联合, 协同创新, 收获“真成果”

电气 (机电) 工程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通过校企联合, 协同创新, 在教学科研方面收获了一系列“真成果”, 有力支持了转型发展。

2013年, 学院与许继集团合作成立了智能电网研发中心。该中心围绕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先后完成了7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 研制出了1KWp独立光伏发电控制器、3KW光伏并网逆变器、48V/60A光伏控制器、蓄电池活化仪、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微机监控装置等产品, 5项实用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篇4: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们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将更深刻的感觉到这个“冬天”的寒冷和严酷。本文从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出发,概括了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针对新形势下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如何转型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 企业转型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规模实力强,对外拓展强劲的良好态势,孕育出一批象万向、正泰、横店、传化等享誉国内外的浙江民营企业标兵,造就了鲁冠球、南存辉、徐文荣、徐冠巨等一批著名企事业家。但是,浙江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着产业过度竟争,低层次的市场价格竟争等问题,制约着浙江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现阶段,从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到员工工资企业成本不断的飞升,再到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与蔓延形式下,众多海外客户的订单骤减甚至取消,一大批浙江民营企业正外在停产与半停产甚至倒闭的边缘,到2008年11月末,就温州市而言,产值过500万营规模企业国外订单减少了20.7%,国内订单减少了12.5%,对18775 家企业进行调查,停产半停产企业为1461家占7.8%,另有304家倒闭。浙江民营企业打破旧观

念,苦练内功,在转型中求发展势在必行。

1 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制约发展的“瓶颈”

1.1 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下市场过度竟争日益严重 浙江省存在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就整个区域来说,专业市场与专业化产业区的良性互动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有着相对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产品价格竟争优势。但是这种产业组织也存在着产品同质性为基础的恶性竟争。众所周知,浙江民营企业普遍从“草根”经济发展而来,大多属于传统企业性质,企业尤其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产品间差异间隔很小。浙江的很多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总的市场占有率往往很高。但就单个企业而言,市场占有率往往很低。这就导致企业之间展开向下的恶性价格竟争,企业缺乏影响的控制市场的势力,造成浙江民营企业绩效日益下滑。

1.2 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浙江民营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任人唯亲,这在企业刚刚起步处于创业阶段时是有其合理性和优势的,可以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为企业中的家族成员相互信任度较高,大家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增强了企业的效率和凝聚力。但是在企业成长壮大后,这种以亲情为纽带的管理模式日益显弊端,因为亲情和事业往往纠缠在一起,企业内部职责含糊不清,财务收支也很不规范,内部产权模糊不清,容易形成企业内耗。同时企业往往业已一个人说了算,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民主管理体制,业主往往凭自己的经验管理企业,对市场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论证,一旦决策失误将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3 浙江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意识低 出生于“草根”的浙商群体,其创业的动因都很简单,就是摆脱贫困,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低,而且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注重经营员工的素质培训,没有激励机制,更没有配备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在05年5月汇改以前,中小企业的出口基本没有什么汇率风险,但是,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由于企业平时没有对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及外贸政策的

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在如何在转型中求发展的几点思考

2.1 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加速产业升级,实施技术创新,加强品牌意识,为将来的成功转型提供利器。企业转型只有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更容易成功,其核心的力量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实施技术创新。浙江民营企业由于大多数从事一些产口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刚开始把握市场机遇,先行一步,获得了快速成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弊端也日益明显,例如纤染色布,袜子,领带等行业,几乎接近成本,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出口产品在某些方面际分工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正党风没有自己的强势“品牌”,出口增长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的依靠价格参与,而不是品牌。因些企业只有化大力气研发创新的产品,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做好品牌战略,为将来的成功转型提供利器。

2.2 必须加强现代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队伍建设,为将来的成功转型打好底子。浙江的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各管理环节薄弱,各中小企业应该在这段恶劣时期,做好功课,打足底子。首先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尤其加强企业资金流调控方面的财务管理和财产控制,减少盲目投入,为企业的转型提供资金保证。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要设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激励计划,并附注实施。出口型的企业更应该要配备一些懂经济,熟悉金融领域的人才。

2.3 审时度势,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寻找合适企业自身发展的方向。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相关行业的关注,虽然我们现在的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行业都有很多投资机会。努力解读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可以根据它的指示来制定自己转型的方向。比如国家重点支持科学技术行业,或者相关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会得到更多的包括财政税收甚至银行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2.4 政府应扶持助推中小企业成功转型。浙江民营经济在先几年获得如此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无为”的产物,“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正是这种宽松的政策环境,浙江民营企业才得以快速发展。现在正于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正象在风尖路口的孩子,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助推。除提供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外,还可以由政府出面,推荐企业走出国门,比如由政府组织参加在欧洲或者是东南亚新兴市场举办的商品交易会,让世界了解企业,让有条件的浙江中小企业有机会开拓除传统欧美以外的新兴市

场。

3 结束语

转型是在“变”中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金融动荡的今天,如何“生存”和“发展”,是每个浙江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企业如何在“转型”中寻求发展,并找到发展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这将成为浙江中小企业人士接下来重点思考的问题,各中小企业应该在“转型”中不断飞跃,力求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敏.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未来出路的思考.消费导刊.2008(4).

[2]傅宏波.品牌创新-浙江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观察与思考.2006(1).

[3]杨宏华.试论浙江中心民营企业的特点与运行机制.徐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

篇5:为转型发展探索战略突破口

经过三年大规模建设,河南省大力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显现出综合带动效应。如今,180个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河南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个战略突破口。

破解“两个走不通” 避免乱布局、乱发展

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刚刚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跨越的河南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河南决策层分析认为,新形势下,河南的未来发展路径面临两个“走不通”,即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消费的现代化路子走不通,自身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路子也走不通。要实现新跨越,必须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了解到,虽然河南一直努力推进产业集聚,但在2008年对全省312个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的调查显示:2007年单个园区的平均工业产值仅33.8亿元,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仅为20.5万元每亩;一些园区产业和人口的支撑承载能力较弱,无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等。

有鉴于此,在规范整合原有园区的基础上,河南省开始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突出产业集群培育和产城互动发展,并将之作为招商引资和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当地还提出,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改革创新试验区。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借助国家新一轮土地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河南规划布局了180个产业集聚区,确保了依法合规建设,并避免了乱布局、乱发展等问题。从规划环节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了产业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占据产业发展“半壁江山” 带动转型升级

通过三年建设,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如今已占全省的近一半。2011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45%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河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今年前三个季度,河南产业集聚区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7%和69%;利用省外资金和新增就业人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全省的40%以上。

张维宁告诉记者,产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项目集中堆砌,而是必须要符合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要求。

据了解,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有114个布局于县域,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传统农区新乡市延津县依托优质小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吸引了48家优势食品加工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带动了10万农户订单式种植,1.2万多农民就地就业。

河南依托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开工。到2011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集聚区达到85个,初步形成了94个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轻工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对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80%,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一些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产城互动”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实现“产城互动”,是河南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即通过集聚区和城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河南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大多紧邻县城,有利于实现城区基础设施的延伸辐射和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目前,河南180个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00多亿元,178个集聚区均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布设,实现了对外快捷联通。在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已经有各类企业135家,形成以铝工业和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格局,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发展势头强劲。记者采访了解到,学校、医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都在集聚区周边同步规划建设中,还配建有公租房、蓝领公寓等。当地通过“订单式”培训,让农村人口在集聚区内就业,从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篇6:在科研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强科研

————高阳小学教育科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近年来我校始终长抓教育科研,运用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程序探索教育的普遍规律,发现新的认识,坚持做一项实用、有效的科研工作——不断地实践反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完善管理机制,为教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为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坚持教科研为学校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宗旨,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提质”的战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我校重点抓好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课题落实、奖励落实。

1、组织落实。在教育科研管理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分层负责制的管理办法: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定向;以教科室主任为主的教科室指导教科研工作,负责定标;以各课题组组长为主的课题组具体落实教科研工作,负责定位。

2、制度落实。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制订了《高阳小学教科研工作“六制”措施》、《高阳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给予教科研工作政策倾斜。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培养一支能写(论文)、能编(教材)、能研(承担课题)、能讲(开讲座、评课)、能上(示范课)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3、课题落实。规范课题管理,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我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为保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各项课题的管理,使课题真正落到实处,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理论支撑。我校的课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经过三年研究,已于去年十月份顺利结题,并受到了结题组专家的好评。为了进一步加大教科研的力度,我校又申报了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课堂评价的实验与研究》,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奖励落实。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科研能力和科研绩效作为评先表模、评优晋级的重要内容,并根据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我校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达到15000元左右。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科研工作实效

1、构建平台,提升能力。

(1)加强对理论学习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一年来,我们 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学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课改前沿理论,促进教师更深入地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还组织教师开展读好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三本好书,并做好相关理论摘录,每期必须写好至少10000字的学习心得;同时鼓励教师上网阅览,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学校每年还征订多种教学理论书籍和刊物,以丰富广大教师教学理论知识。

(2)做好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工作。教科室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动态,收集先进的教育理论文章,通过校园网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持之以恒地抓好校本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业务培训。一是邀请有关教科研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近年来,我们先后多次邀请了教科所周保英书记等多位专家领导来校作报告;二是努力创设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去,扩大眼界,通过学习把更多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回来,加以融合、内化、吸收,使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到县级以上地方学习、培训一次,并逐一安排。我校每学年投入约25000元用于教师培训和外出学习,培训面达到100℅;三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研讨。我校除了与市实验小学结为协作体,还与县内官当小学、李市小学、沈集小学结成小学教学课程改革协作体,通过教学交流、观摩实践、主题讲座,有力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2、教育科研,人人有责。

我校提出了“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的口号,号召全体教师都来争当科研型教师,争做本土教育家。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围绕主课题,确定好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订好研究计划,做到年初制定个人研究方案,年终写好个人小结,各青年教师都要通过实验课、论文等形式来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3、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上自校长,下至科室长,都有自己负责的课题,并担任主持人或研究组组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以及阶段小结、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校领导的率先垂范,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五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好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③每学期填写一份“课题研究手册”,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④课题组成员每月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至少一节研究课;⑤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和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

2、创建实践平台,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我们以课堂为平台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通过教师全员实践课、新教师的帮带课、骨干教师展示课、课改专题研究课等课堂实践来提高教师新课程实践水平。在校内开展“同 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骨干教师与老师对话”等多种教科研活动,拓宽教师成长的路径。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组的建设与评价,扎实开展“先进科研组”创建活动,形成自身的教科研特色。

四)注重资料积累,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

在强化课题过程管理的同时,努力做好课题已取得成果的推广工作。由教科室牵头,组织课题承担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不断探索,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在研究中,各教师均能积极撰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活动方案、个案分析、研究论文。同时及时做好教科研成果的发现、总结、推广工作。一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两名课题负责人分别被评为沙洋县“十佳教学能手”和先进教师;课题研究成果有6次受到上级课题组表彰;200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分别获国家、省、市奖项;8人参加省、市、县优质课竞赛获奖,其中范士春老师科学课《果实的形成》、徐小茵老师的数学课《看一看 摆一摆》获省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辅导学生参赛获奖128人次。

上一篇:初一作文片断训练题目下一篇:多样性人源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