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2024-04-17

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共7篇)

篇1: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罗韶宇说现阶段,迪马环卫设备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限制迪马发展的基本瓶颈问题,以稳定现有垃圾压缩转运类产品、路面保洁类产品及来及处理类(压缩垃 圾站)的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适应性优化为核心,逐步站稳脚跟,对标行业龙头,以提升“产品便捷维护性和稳定 性”为核心,在发展中期不断巩固、扩大市场地位,以期能够在2017年初步确立区域市场的领先地位,使五年后的迪马环卫产品逐步摆脱“模仿”状态,进入行业第二阵营。“要想达到进入行业第二阵营的目标,从现在开始,迪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已经对迪马的环卫业务有了5年规划,并对具体战略举措进行了多番研讨,分别从运营、市场、技术、生产、资源需要匹配和文化方面都做了详细部署。” 罗韶宇表示。

在迪马环卫经营计划评审会上,罗韶宇就2014年环卫业务的具体经营方向进行了研讨,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了解读,将组织的战略举措、重点工作计划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行动计划,对环卫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搭建,为迪马在2014年前完成“战胜瓶颈”明确了战略方向。

执行 发扬狼性精神

有了战略和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执行。2013年上半年,罗韶宇重新整合了组织架构,并优化了部门职能,在人员配置方面也同期进行了优化整合,为环卫业务的发展打好了组织效率提升基础。同时,形成人才招聘内培并举,开发多重培训模式搭建学习型组织和人才培养机制,以激励与事业留人。在文化方面,迪马需要发扬狼性精神,提升团队文化氛围,持续在员工中树立标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持续开展对标学习,通过案例挖掘、典型树立等方式,持续打造“卓越产品,卓越服务;客户导向,合作共赢”,“激励留人,再事业留人”的文化氛围。同时,迪马在企业形象提升方面,也将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品牌推广的建设,以品牌效应产生企业价值观。引进优秀人才,用文化凝聚人心,组织保证、优化管理,运营提升,克服种种困难,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篇2: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导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家电利润日趋微薄,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小家电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并纷纷进入,使得小家电市场迅速繁荣起来。但在售后维修领域,企业却没有投入过多的热情。小家电维修难的现状,正在影响着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家电利润日趋微薄,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市场广阔的小家电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并纷纷进入,使得小家电市场迅速繁荣起来。但在售后维修领域,企业却没有投入过多的热情。小家电维修难的现状,正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

小家电几成一次性用品

小家电如今已成为不少家庭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由于售后服务缺乏,维修困难,一旦出了故障就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最近本报不断接到有关小家电产品维修难的投诉。

山东消费者王先生花60元买了台收音机,可是用后不久按键就出了问题,由于厂家没有设立特约维修部,王先生不得不拿到街头的个体维修店修理,被告知维修费需要40元,快赶上买台新的了。无奈,王先生只好放弃修理,收音机就这样成了“废品”。

上海消费者李先生前段时间花169元买了台电磁炉。用了没几次,电磁炉在工作时突然发出响亮的报警声,持续10秒钟左右之后,电磁炉自动关闭电源,停止工作。李先生赶紧拨通了售后维修电话,可是对方却回答是私人电话。

其实对于小家电维修难、收费高带来的困扰,记者深有体会。前不久,记者家里的微波炉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打火现象,凭直觉,记者感到微波炉出了故障,便赶紧停止使用,关了电源。随后致电售后维修部,证实了记者的预料。接电话的服务人员解释说是磁控管出了故障,需要更换磁控管,价格是190元,外加40元的上门费,一共230元。经过再三考虑,并亲自到市场考察了微波炉的价格,记者最终放弃了维修的想法,决定另购新机。而那台微波炉,到现在还孤独地呆在阳台的一个角落里,弃之可惜,用之不能,修之太亏。

还有一件事让记者记忆犹新。记者的一个剃须刀是花了400多元买的,充电防水型。用了两年,充不进电了,打电话申请维修。服务人员劝记者再去买个新的,因为维修费用高,至少要160元,这还不算,刀片也需要换了,一个刀片就要60元……一算下来,还真不如再买个新的。

小家电已经成为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帮手,电饭锅、电吹风、电磁炉、电水壶、电暖器等已走进千家万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持续走低。不管是在超市还是在大卖场,各种各样造型可爱的小家电琳琅满目,价格便宜的只要几十元甚至十几元。但是,与大家电“买的时候有人送,到家以后有人装,坏了打个电话就有人来修”的待遇相比,小家电消费基本上处于“人走茶凉”的状态。虽然很多人心有不甘,但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小家电还是沦为了一次性消费品。

企业与个体店均不愿提供维修服务

小家电维修难已是业内公认的问题。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相对于大家电来说,小家电的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就单一一个产品来说,总体利润要比大家电少得多,维修起来不划算。而且许多小家电企业规模不大,受成本制约,很少有独立的售后服务体系,大多都是委托一些特约服务单位负责售后维修,但这种委托关系往往不稳定,随时可能更换,让消费者维修无门。此外,小家电更新换代快,很多厂商用于售后维修的零配件储备不足,这也是导致维修难的重要原因。

在北京丰台区从事家电维修的刘老板告诉记者,一般小家电如电饭煲、电吹风等,维修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并不少,而且同维修大家电相比,利润要少得多,很不划算。

此外,小家电的特点是品牌多、型号多,结构紧凑,精度高,特别是像复读机、MP3等电子产品,多采用存储芯片或软封装芯片,均是各厂家自己写进去的,对于维修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且各品牌小家电配件不统一,很难购买。

个体维修店不愿修理小家电,制造企业也不愿为自己的产品设立专门的售后维修部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某企业曾经尝试在全国设立专门的售后维修网络,而且一开始搞的颇为热闹,但是不到半年时间就偃旗息鼓,将已建立起来的网络出售。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来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以后,发现很难维持,主要是投入和回报难成正比,企业负担不起。

据记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小家电生产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小家电的售后维修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虽然一些大的家电企业为了自己的形象,建立了售后服务系统,但多是局限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级市场,在二、三级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几乎还是空白状态。

部分企业尝试上门服务

虽然小家电售后维修普遍缺乏,但是伴随着小家电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对小家电售后服务的渴盼,售后维修服务已经成为关乎整个小家电产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服务竞争在大家电领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企业制胜市场的关键,在小家电领域也一样,谁能占领服务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市场的先机。

据了解,目前小家电售后维修领域在个别企业的带动下,已经开始了破冰之旅。前不久,家电巨头格兰仕正式向外界宣布:面向全国推出小家电上门维修服务,包括电饭煲、电热水壶、电风扇、电烤箱等在内,凡是购买格兰仕小家电产品的消费者,在保修期内都可以享受上门服务。格兰仕客服中心负责人康经理表示,只要是格兰仕用户,都可以享受专业维修人员的上门服务,不分产品价格高低,没有地域限制。为保障全国上门服务的顺利推进,格兰仕小家电在服务网点方面实施了与5000多个微波炉服务渠道网点资源共享的策略。

小家电上门维修,格兰仕不是唯一的。在一级市场,已经有一些知名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开始了上门服务举措,但是像格兰仕这样承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上门服务的还不多见。陈钢指出,目前许多小家电企业受到自身实力的局限,没有能力在全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部分企业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局限于生产、销售,而没有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此外,小家电使用寿命大多在6年左右,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无形中又加大了企业售后服务的投入成本,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格兰仕的这一举措,将对我国小家电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针对小家电行业售后维修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指出,为了避免小家电出故障后维修难,消费者最好购买有售后服务保障的产品,应尽量到大商场或家电卖场购买品牌小家电,并保留好发票和维修卡,一旦出现故障和服务纠纷,可以掌握维权凭证。武高汉同时提醒小家电企业,在如今的消费经济时代,售后服务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企业如果不认真解决售后服务问题,辉煌的将永远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馅饼”。(王峰)

艾凯数据研究中心是专业和专注的产业研究机构,拥有多年的产业研究、市场研究、市场调研、行业研究及项目咨询的专业经验,是中国市场领先的研究报告和竞争情报提供商。网站每天更新大量行业分析报告、图表资料、投资情报、竞争情报等,为用户及时了解迅速中的世界和中国市场提供便利。我们与国内各大数据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地方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保障准确、权威、可靠的数据信息服务。

篇3: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一、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 产品品种单调, 差别化率低

目前, 发达国家产品侧重于个性化、环保化、功能化和高技术化, 而我国还倾向于生产中低档常规产品。腈纶质量稳定性差, 产品结构亟待调整, 技术含量高的腈纶产品仍然是“凤毛麟角”, 大部分腈纶生产厂家品种单一, 产品的差别化率低, 竞争力不强。同时, 我国腈纶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率步履维艰, 根本无法应对国际化纤市场的挑战。当同质的腈纶纤维产品推向市场, 抢占市场份额, 如何不被社会淘汰, 并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就要突破科技创新的贫乏区, 努力开发差别化和功能性腈纶纤维, 研制开发高性能、高技术的腈纶纤维, 进一步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 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二) 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碳纤维市场

强化行业宏观管理, 强力推进整个产业链的突破, 延长产业链条, 创建碳纤维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碳纤维需求与日俱增, 是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物资, 是发展先进武器装置, 特别是战略导弹和歼击机所急需的高性能纤维之一, 也是制造卫星、航空和航天飞行器、核能设备及隐形武器等迫切需要的结构及功能材料的主要增强材料。在建筑补强、石油工业、海洋开发、交通运输及体育娱乐业等民用方面也用途广泛, 用量很大,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碳纤维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的新产品, 研制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 满足军工和民用产品的需求, 扭转大量进口的局面, 是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信息系统不完善, 服务水平尚须努力

目前, 大多腈纶制造商还处于营销中的生产导向阶段的战略, 销售产品主要由生产数量导向以及降低成本的必要, 无法将生产与销售更好的相结合, 建立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同时, 在营销服务理念方面还有诸多欠缺, 生产和服务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帮助用户实现愿望, 要想顾客之所需, 产品购销制度不方便快捷, 资金周转时间长;送货时间长, 无法根据客户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运费成本高。

二、企业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 采用差别化战略及创新化战略

差别化战略和创新化战略已成为中国腈纶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研制开发高性能、高技术的腈纶纤维, 进一步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 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逐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实施扩展差别化战略及创新化战略, 发挥优势, 以保本营利为目标,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品种, 不断提高产品差别化率, 调整产品结构, 进一步专注于开发差别化腈纶纤维, 以提高自身于中国腈纶纤维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 除要巩固已取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 致力于开发差别化和功能性腈纶纤维。通过设计特异的纤维截面、不同材料的复合及纳米等技术, 生产超细旦纤维、中空及多孔纤维、异型纤维、复合纤维等多种形态和构造, 赋予阻燃、抗静电、抗菌、蓄热保温、有色、易染、抗辐射、抗起球、高吸湿等特殊功能, 达到仿真和超仿真的效果。并将产品适时投向市场, 拓展产品市场占有率, 形成稳定的用户链条。把握商机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 开发新兴高技术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

在腈纶产品质量稳定的情况下, 开始着力于延伸相关产品产业链。鉴于碳纤维原丝在中国市场的短缺, 产品的高利润率, 本着多年生产腈纶纤维的经验, 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加强对研发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突出研发工作的重要地位, 加快碳纤维原丝产业发张, 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 推动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 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为碳纤维原丝产品打开销路, 同时, 自主开发下游碳化项目, 完善产业链发展。相信随着下游市场的稳步开发, 碳纤维产品的发展将为企业甚至国家带来长远效益。

(三) 加强上下游的合作, 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腈纶企业应借鉴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进行垂直整合, 形成科研院所、腈纶生产到纺织后加工的一条龙经营模式,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积极推动纺织业的发展, 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引进集成产品开发理念。为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 公司应引进集成产品开发理念, 将新产品开发视为是一项投资决策, 定位于基于市场的开发, 着眼于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将企业现行的偏重以研发技术人员的技术驱动型为主, 转向有市场人员参与下的市场驱动型为主, 通过有效整合从市场到财务、从研发到服务支持的不同力量, 打破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 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搭建产品开发团队, 实现满足市场并快速盈利。

三、结束语

开拓国内市场的关键是加快技术进步和引进先进技术, 解决腈纶进口的替代问题。推动纺织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向生产、技术、管理要效益的狭小范围, 拓展到向时间、市场要效益的内涵更广阔更深远的空间;二是由“价格和质量”的竞争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 以品牌竞争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

篇4:把握科技趋势 突破行业瓶颈

科技创新成经济新增长点

“大家对于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多探讨,但是要看到当今科技为纺织行业带来的一些趋势。”孙瑞哲指出,当前科技呈现出六种发展趋势。

首先是科技发展呈现交叉汇聚的态势。孙瑞哲称,当前物质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发展,人类正在进入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精细调控物质和能量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材料科学已经衍生到非常微观的层面,同时在宏观层面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其次是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营销工具,同时对科研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孙瑞哲介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生物医药等研究产生海量数据,催生了大数据科学这一新的科研范式。

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能源、环境、人口健康、海洋资源利用、宇宙开发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四是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竞相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竞争力计划,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就业结构、驱动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五是官产学研促进科技协同发展。孙瑞哲指出,世界各国都着眼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统筹安排。

最后是创新资源配置竞争加剧。科技先进的国家继续增强高技术壁垒,着力培养全球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新兴国家纷纷推出科技创新政策和国家人才计划。“人才现在成了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所以现在每一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在促进未来人才的培养。中国是这样,其他的国家也是如此。”孙瑞哲说。

新工业革命赋予纺织新机遇

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面前,中国纺织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挑战方面,孙瑞哲认为,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日趋减弱,能否催生新的竞争优势,需要行业一起共同探讨。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未来制造领域的重心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

此外,新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中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

面对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和发达国家同时赢得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孙瑞哲指出,中国制造业基于过去30年发展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加上新工业革命催生新制造系统,并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增长,纺织工业亦将从中受益。与此同时,大国大市场的优势使得先进技术在中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纺织业的七大趋势

当前纺织行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未来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印染后整理、功能性纺织品、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和非织造材料以及先进的纺织装备等将成为纺织发展的趋势和亮点。

“提到化纤,很多人认为仅仅是一些人造纤维,但它也是一种工程材料,特别是高新技术纤维,是未来纺织行业的主要研发品种。”孙瑞哲认为,在广泛研发化学纤维材料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性能、差别化、功能性、生物质纤维等的研究。

在天然纤维方面,一是要研究具有低碳特点的天然纤维生产制备技术。二是要研究原料适用性广、清洁高效的新型纺纱技术。

在印染后整理方面,要注重无水介质染色技术的工业化,如等离子体技术、高速数字化印花技术、液氨染色、有机溶剂染色、超临界CO2流体染色等研究。“对于染整而言,无水或者说少用水的染整技术会非常受欢迎,这样的技术也会得到科技研究界的重视。”孙瑞哲说。

在功能性纺织品方面,孙瑞哲指出,功能性纺织品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功能性纺织品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相信功能性会是纺织品将来增加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结构性的复合材料也会受到世界各行各业的重视。”孙瑞哲表示,大型复杂预制件技术、无机和金属纤维编织技术、全自动化织造技术、光纤编织检测技术等都将成为未来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篇5: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一、成因分析

问题的成因归根结底要从行业属性本身寻找答案。室内装饰服务所涉及的设计、施工、材料等几乎所有因素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这些因素造成了其规模化发展方式无法借鉴产品厂商规模化生产和物流配送的模式, 也无法简单照搬一般服务业制定规程以统一所有终端店面的模式。构成室内装饰公司服务体系的几乎所有核心因素都难以简单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范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设计方案无法标准化

设计的最高宗旨是“以人为本”。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必须在充分关照客户的功能诉求和个性化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布局、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进一步展开。任何妄图将设计方案产品化、模块化、标准化以便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行为都是背离设计本质和市场需求的行为。行业内目前有一种将设计环节进行人为的归纳与分类, 以便达到所谓的统一和模块化目的倾向, 这种做法看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和沟通成本, 实则挤压了创意的空间, 放弃了能打动消费者的最大卖点。这种做法虽然操作性强且见效快, 但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害的。

(二) 施工过程可操控度低

室内施工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必须倚赖现场制作, 且涉及到的施工项目极其繁杂, 加上工地相对分散、工序相互穿插、施工项目琐碎的现状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整个行业虽然在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理的环节, 但是从总体来讲还是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室内装饰工程中涉及到的泥工、电工、木工、油漆工等工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其操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目前施工人员的学历普遍在高中以下, 技艺的传承主要靠传统的师徒模式, 国内没有任何高校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也没有任何组织对现有工人进行技能认定与技能培训。装饰公司如果想再这样低水平的工艺基础之上, 仅仅通过管理行为解决施工环节的产业化问题, 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 行业监管和国家标准缺失

室内装饰工程虽然可以勉强划分在建筑工程之内,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很难适用建筑工程的一系列标准。室内行业必须在摸索中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制度体系。国内现有针对装饰行业的权威组织主要有三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CIDA)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CBDA) 、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 (CIID) 。这些行业组织正在通过积极的工作逐步建立室内装饰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体系, 并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是这些可喜的成果对于复杂的行业发展现状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二、解决方法

在充分借鉴现有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基础上, 结合行业经验与相关针对性研究, 对室内装饰公司突破产业化发展瓶颈的途径提出五点具体看法:

(一) 营销模式互联网化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构想。室内装饰行业深度融入“互联网+”的概念也是大势所趋。通过互联网应用方式的创新可以更好的接近客户, 更好的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从而让企业站在更切实也更广阔的舞台上。相关实例表明, 选择从营销环节作为突破口, 开始推进互联网化是最容易见效益, 也是最有益于影响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方式。

(二) 设计流程标准化

虽然笔者不赞同对设计方案进行人为归类和标准化, 但是在方案沟通、设计图纸、造型规范等技术流程层面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样可以完成设计环节与产业化发展形态的对接。特别是标准化的设计流程有助于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 有助于提升设计转施工的效率, 有助于突破设计沟通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当然, 设计流程标准化的实现有赖于从业者素质的整体提升, 也有赖于建立长效的行业监管制度,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 施工过程机械化

解决室内装饰施工过程对师傅手艺和地域依赖性的问题, 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不遗余力地推进施工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化不但可以简化施工操作难度, 减少施工管理和技能培训的工作量, 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施工成本, 突破施工水平地域差异的限制。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工程计划、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督等一系列管理行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四) 辅材仓储柔性化

目前施工中用到的水泥、沙子、电线、水管、等辅助材料一般是从工地附近的建材店进行购买。这样不仅材料的品类和质量难以保证, 购置成本也必然随着市场的供需情况浮动。为了达到产业化要求, 必须加强辅材采购的计划管理工作, 积极跟进市场动向, 与辅材供应商保持良好合作, 推进现代物流模式的建立, 设置必要的自有仓储系统。通过高度融入辅材供应市场, 很好的降低成本, 有效的规避风险。

(五) 装饰主材客制化

室内装饰中用到的墙地砖、门、洁具、灯具等主材, 品类非常丰富。我们需要本着积极服务客户、永远向市场学习的态度, 一方面积极拓宽主材供应商的合作渠道, 甚至建立自有的主材品牌, 另外不断开发新的主材套装产品以对应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主材客制化的精髓在于不断依据客户的反馈调整主材合作计划和主材套餐方案, 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尽量在主材采购环节为公司赢得更大市场空间。

三、总结

本文成文之际, 正值室内装饰行业进入发展的成熟期。室内装饰公司已经普遍告别了最初被边缘化和夹缝中求生的经营状态, 并开始寻找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有序进入产业化发展高速轨道的方法。而随着家居消费市场的成熟, 生产技术水平的革新, 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室内装饰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条件正在逐步具备。

我们唯有清醒地认识到本行业的特性, 并积极将产业化发展方式扎实的建立在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 才能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不懈的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本文在结合行业经验以及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室内装饰行业产业化瓶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本着务实的态度提出了五点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与同行多多交流。

参考文献

[1]周巍.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27) .

篇6:对标行业龙头 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 如何将视频技术与应用服务相结合, 不仅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同时也是厂商的重点研究方向。医疗信息化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 也是视频通信系统可以大力拓展的公共服务行业。

一方面, 利用视频技术可以帮助边远地区患者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等服务;另一方面, 受限于我国医疗信息化水平及相关政策环境, 利用视频系统实现远程医疗的业务模式仍不成熟,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高清成基本要求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和医生打交道的经历。传统的临床诊断过程是医生通过近身的望、闻、问、切 (即视、触、叩、嗅、听等方式) 以及必要的检验设施, 从而查得诊断结果。而在远程医疗模式下, 医生如何获得等同于现场的诊断数据便成为了关键。这便使得远程医疗模式对视频通信平台提出了区别于其他行业属性的更多要求。

在华为公司看来, 在远程医疗模式下, 视频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清的音视频沟通、数据沟通能力以及与医疗系统对接的能力。目前市场上, 各大设备提供商针对医疗行业均提出了各自的高清解决方案, 特别是诸如思科网真、Polycom远真、华为智真、中兴幻真等一系列以远程呈现为代表的高端视频系统, 可以实现1:1的真人大小视频呈现和高保真的CD级语音沟通, 更加适合远程医疗此类行业应用。

IDC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表示, 以视频的方式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比单纯的语音形式能高倍度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其对单帧画面的清晰度提出了更多要求, 也需要更加灵活、简便的操作方式, 对于画面的连续性反而没那么高要求。

同时, 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张涛进一步指出, 远程医疗对高清视频传输的需求, 除了考验视频通信平台的图像传输、压缩能力外, 还对基础设施如带宽方面提出了要求。

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方面, 时下主要采取系统新建、集中采购的模式, 但在远程医疗系统与临床医疗系统进行集成时, 需要注意医疗数据标准的差别。肖宏亮表示, 这就需要系统集成公司需具备将满足HL7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的临床医疗系统与远程医疗系统相整合的能力。

远程医疗服务运营门槛高

目前利用视频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医疗的应用场景, 除了较为常见的咨询服务外,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智能终端及相关应用的飞速增长, 借助3G可以实现病人在救护车上及上车、下车过程中的医疗监控。另外, 在加护病房、重症观察室等场景下开展远程视频监控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增加。

尽管远程医疗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 但当前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却仍面临着众多问题。对于医疗患者而言, 其对远程医疗的服务模式仍存在疑虑;同时, 部署高端视频通信系统价格昂贵, 仍限于少数大型医院, 并且远程医疗项目多出于政府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求, 而非商业行为;此外, 我国现有的医疗环境还对远程医疗存在特殊规定, 为其商业化、市场化操作造成了障碍。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制定的《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表示, 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为三甲医院, 要求配备相应的业务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 并具有完善的远程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及信息保密措施。

“一方面当前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发展面临着政策壁垒, 一方面医疗信息化产业链条太长, 服务运营商在项目尝试方面门槛较高。”张涛表示。

市场前景广阔

虽然目前远程医疗服务仍处于发展阶段, 并面临着发展难题, 但肖宏亮认为, 随着我国医改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远程医疗服务作为“朝阳”产业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放眼国际, 全球远程医疗市场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据BCC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 预计远程医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9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 在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CAGR) 高达18.6%。这对于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等各产业环节来说, 均是一座大“金矿”。

在对利用视频通信系统实现远程医疗服务的未来进行展望时, 张涛认为以医疗咨询为主的服务需求将逐渐增长。于此同时, 肖宏亮表示, 包括CT、磁核共振、心电检测等医疗信息系统将会逐渐与视频等通信系统走向融合。

230亿美元

BCC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 预计远程医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9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 在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6%。

篇7:突破瓶颈发展冷链

冷链物流的现状

专栏小编:欢迎四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位新嘉宾, 董鹏先生, 他化名西斯莱客, 是物流专家, 长期工作在物流一线, 实战经验丰富, 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并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及编委。在这里我首先向西斯莱客表示欢迎, 欢迎你在“深度”栏目中阐述你的观点与看法, 给我们带来新意。好, 接下来我说说今天的主题吧。李克强总理4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 要求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 打造智慧物流体系, 发展物联网。这一期本刊的“特别策划”栏目主题也是冷链物流, 我看我们就以冷链物流为题吧。

把酒临风:前些日子疫苗问题闹得满城风雨, 并且直指冷链物流。由此我想到, 冷链物流其实离我们很近, 而且问题很多, 尤其是生鲜食品冷链物流, 远远满足不了市民需求。对于其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觉得我国冷链物流还处在发展初始阶段, 应该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专栏小编:我们先请西斯莱客来谈谈吧, 他是物流专家, 对冷链物流情况比较熟悉。

西斯莱客:食品是我们每天的必需品, 所以冷链物流与我们息息相关。我国人口众多, 食品市场非常大, 每天有海量的生鲜产品需要通过冷链物流送到消费终端。我国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虽然我国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已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但断链现象严重且流通率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生鲜易腐食品已基本完成冷链化, 其中肉禽冷链流通率达100%, 而我国大部分生鲜易腐食品仍未实施冷链化, 尤以蔬果最低, 仅有5%;另一方面, 我国冷链物流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10%以上, 尤其以新鲜蔬菜物流成本最高。

夜雨观澜:看来冷链物流真是个“硬瓶颈”, 尤其是冷链运输显然不足, 因此当下亟需解决冷链运输问题。

西斯莱克:冷链物流存在问题最多的多环节是运输, 从目前市场的冷藏车保有量来看, 美国平均配备冷藏车数大约9辆/万人, 而我国平均配备冷藏车数大约2辆/万人;同时, 在运输过程中, 需对温度实时监控的食品中, 我国仅15%的产品实现了对温度实时监控, 而在美国和欧洲的比例则高达85%。

专栏小编:一面是强劲的市场需求, 一面是滞后的冷链物流, 我们看到冷链物流亟需发展。那么你们认为, 现在冷链物流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西斯莱克:我总结一下共有三点。一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备设施落后、分布不均, 而且功能失衡。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7万辆, 而美国已经拥有20多万辆, 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 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 我国仅是美国的1/5。此外, 我国当前冷库结构不够合理, 导致功能失衡, 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二是冷链标准缺乏监管, 企业执行力度差。据统计, 我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 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 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根据行业需要也制定了若干项冷链国家和行业的标准, 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 并进行了标准试点和宣贯工作, 但是仅靠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 导致部分不良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 却经营着间歇性供冷, 以此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 例如:欧美很多国家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 (简称ATP) , 其中对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 一旦企业触碰法律将面临罚款与制裁。而我国目前还尚未有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法律。三是冷链理念薄弱, 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这既体现在行业层面, 也体现在消费者层面。重视食品生产环节, 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是冷链行业的理念不强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中仅有30%用于生产, 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对于我国消费者而言, 虽然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30%, 但大部分对冷链的要求或意识不高。

专栏小编:在此现状下今后如何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冷链运营效率呢?

西斯莱克:我认为, 今后要以信息化和运营效率为抓手, 提高软硬件运用程度。以美国为例, 美国冷链物流当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 也是基于考虑铁路网络的优势。而理想的冷链物流产业链应该是“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市内配送中心、销售终端”四点一线, 甚至可以直接从产地到终端。中间环节越少成本越低, 断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 政府可对产地冷库、市内配送中心等做好统一规划和标准, 引导第三方冷链物流有序发展。另外, 在实际操作中, 可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一套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TMS) , 对企业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

专栏小编:电商的兴起也给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近几年不断有新企业出现在冷链行业, 冷链行业也出现了整合趋势。

把酒临风:电商的兴起使原有物流企业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前些年电商跨界物流, 使物流出现了新格局, 我想冷链物流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西斯莱克:我觉得跨界经营对冷链对市场更具有冲击能力、竞争能力和整合能力, 这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及高新产业技术融合并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 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夜雨观澜:还有一点会促使冷链物流发展, 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产销趋向智能化, 冷链物流作为当下的一个投资热点, 更具有后发力。

西斯莱克:确实如此。随着生产、运输及销售日趋智能化和大数据时代来临, 数据收集及分析能力将成为冷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谁的数据处理“跑”在前面, 谁就是赢家。通过数据分析, 冷链物流企业能更加清晰地决定供应链中的采购物、采购量、储存时间以及消费地与需求量等。这样冷链物流企业就少了盲从, 多了理智, 在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的同时, 实现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专栏小编:模式的创新将会开辟冷链物流新天地。对此, 你们是怎样看的?

西斯莱克:我看冷链物流将会突破传统业务模式, 多元化的冷链物流时代即将到来。冷链物流企业将面对经销商服务管理、国际商贸分销管理、冷链物流整体外包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机遇。通过把握行业趋势, 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逐步完善业务链, 培养客户的黏性, 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已经成为冷链物流的行业趋势。完善我国冷链物流体系, 可以通过企业联盟构建公共型冷库、复合型冷链物流系统和一体化冷链体系, 实现我国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 建立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信息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系统集成中心, 打造我国冷链物流的平台经济。

发展冷链物流

专栏小编: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 近些年来利好政策不断, 使物流业得到很大改观。最近李克强总理指出的物流“瓶颈”, 其实是智慧物流体系、物联网, 以及冷链运输滞后。因此, 冷链物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行业, 今后一定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

西斯莱克:国务院制定的《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提升了物流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位置。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中的重要力量, 在“规划”中被多次提到。2014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统计数据显示, 在500家规模企业中, 有106家企业计划购买冷藏车2845台, 占总量的9.4%;有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万吨, 占总量的72%。可以说,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专栏小编:企业计划大量添置冷藏设备, 说明企业看到了冷链物流所蕴含的市场潜力。冷链物流成为投资热点, 对此你们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冷链物流投入大, 所以让企业提高效率, 尽快收回投资, 才能使这个行业尽快发展起来。我看到媒体报道, 一台冷冻车的价格是70万元, 确实比较高, 但他们通过GPS等数据综合调度, 将冷冻车的空载率降低到10%左右, 使运输效率、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把酒临风:冷链物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去年9月, 李克强总理在河南考察期间, 一位电商企业负责人介绍了他们探索的“冷冻车众包”模式, 由司机和公司共同出资购买冷冻车, 打造冷链运输系统。“众包”是一个目前颇受青睐的模式, 延伸了创新边界, 借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尤其在当下互联网+热潮中, “众包”将会颠覆传统企业的创新模式。

夜雨观澜:冷链物流成为投资热点是市场因素造成的, 培育市场就是扩大消费, 这样才能使冷链物流热度不减, 持续下去。我的考量, 一是培育市场, 二是扶持企业。

专栏小编:那么, 怎样才能做好这两点呢?

夜雨观澜:两会上最热的词就是减税, 给企业和家庭个人减税减负, 已成为社会共识, 企业界和社会各界都希望看到有关减税的更多具体政策措施。对家庭个人来讲, 钱包里有钱才敢消费, 消费的人多了市场才能火起来。政府可以给公职人员增薪, 企业却要靠有盈利才能给员工涨薪, 而现在税负那么重, 经济又下滑, 企业真是很难啊。一台冷冻车70万, 这么大的投入, 有多少企业有这么大的底气敢大量置家产?所以减税是对企业最惠普的政策扶持, 给企业减负其实也是在培育消费市场。

把酒临风:对于减税社会上已形成共识, 而且现在很多专家也多有论述。我看到有学者讲, 低税负的国家, 企业才有竞争力, 这是经济学常识, 也为近代以来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所证实。200多年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三卷第三章中就指出:“除了和平、适宜税赋 (easytaxes) 和有包容性的司法外, 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繁荣的国家, 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 任何征税和提高税率的政策, 都会减少企业和家庭的私人财富, 通过一些内在关联和传导机制, 对企业的投资和扩张, 家庭的消费支出, 都会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 从而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专栏小编:物流业作为税改的试点行业, 在推行营改增中, 有的获益, 有的税负不降反增。今年营改增大面积铺开, 物流业不降反增的现象会得到改观。营改增是一个有利于企业的税改, 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把酒临风:在今年“两会”期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提出的营改增为主的减税降费三条措施, 预计可给企业和个人5000亿元的“减负”。对此, 我们一些物流企业已经感觉到了, 但营改增原定的任务并没完成, 而且营改增给物流业带来的真正税费减少苦乐不均, 税率到底多少才合适, 需要有关部门沉下来做好调研工作, 细化物流业, 使营改增真正作为杠杆来撬动物流业发展。

夜雨观澜:当下减税降负是第一要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外贸出口国。2015年中国的外贸出口绝对量下降, 但仍占世界出口总额15%。在目前中国大量企业产能过剩, 企业利润率下降, 许多企业资不抵债, 税负又这么重, 中国经济增长能否维持,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如果宏观政策还注重政府的投资和花钱, 而不考虑微观企业的运行成本, 不减税, 等大量企业关门了, 不可能只靠政府投资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维推动来能维持未来五年到十年的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截至今年2月底, 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 (PPI) 已连续48个月呈负增长状态, 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其他行业包括中小民营企业也大多数经营困难, 大量企业实际上已经倒闭了。在2016年前两个月, 中国的外贸出口呈断崖式下跌征兆。在此宏观经济格局下, 减税势在必行, 政府应出台更多的具体政策措施。然而, 迄今为止, 在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方面, 政府并没有减少现有税种的计划, 反而在研究增设一些新的税种, 如全国普征房产税、遗产税等。

专栏小编:我们还是回到冷链物流上吧。有资料表明, 目前只有10%真正使用冷链, “泡沫箱+冰袋”是冷链物流企业普遍使用的办法。对此你们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我看一是冷链运力不足的原因。二是成本因素———2014年全国4000余家生鲜电商只有1%盈利。三是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生鲜物流配送体系, 包装、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尚未打通。

把酒临风:只有降成本, 提高运价, 才能使冷链物流步入良性发展。目前, 普通仓库的造价约为400元/平方米, 冷库则要配备保温系统, 造价至少高达2000元/平方米, 而且冷库需要花费高额的电费, 1万平方米的冷库一个月的电费至少要20万元。就目前来讲冷库建设成本资金投入很大, 建一座中型冷库的成本就得2000多万元。因为投入成本高, 冷链物流运输成本也一直保持着高门槛的价格, 比普通运输车辆要高出40~60%, 所以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因为高额的运输费用, 还是选择普通的物流运输。冷链行业正处在发展时期, 从整个社会来讲,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企业投入, 都在增加。对于冷链行业来说, 实际上稳成本就是降成本, 彼此之间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之间, 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能够彼此协商出一个稳定价格或者相对稳定的成本就已经很好了。

专栏小编:食品冷链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食品冷链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西斯莱克:我认为, 应建立完善食品可追溯体系, 通过各个销售环节可追溯产品的来源去向。同时在标准化设计方面, 使用新型储存信息, 即更多的识别码, 包括2D条形码、混合条形码、方阵条形码和无线电频率识别码等, 配合使用AIDC扫描技术, 能在每一个环节清楚地知道货物来自哪里, 并记录其去向。如果出现问题, 能立即知道问题产品在什么地方, 保障快速召回, 尽可能减少问题食品流向市场。在欧洲一些国家, 采用这个技术已经成功地对食品进行了追踪和召回。在食品运输和销售环节中做好追踪管理, 不仅要将本环节的信息进行标记, 还要采集之前环节的已有信息, 并将全部信息标识在产品标签上, 以备下一个环节使用。食品的可追溯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 其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各个部门的协同参与。只有在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隙连接, 才能实现全程的高效管理。

上一篇:预咨询服务的合同协议下一篇:xx煤矿综采队生产一班先进班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