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2024-05-06

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精选8篇)

篇1: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石门的优势在资源,发展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想加速推进“三增三化一拓展”进程,就必须牢固树立围绕工业抓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走新型工业化富民强县之路。

一、夯实支撑点,在创新发展思路上求突破。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来抓,走具有石门特色的兴工之路,不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过百亿元目标,形成3-5个10亿元产业、10-15个亿元企业、100个规模企业,推进石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一是坚持走产业兴工之路。立足资源性产业的扩张升级,以深度开发、精细加工为重点,突出抓好电力、水泥、化肥、矽砂(石膏)、连杆的生产和柑桔、茶叶、禽畜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倾力打造“六三”工程,到2010年末,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水泥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农用肥料年产量达到300万吨、矽砂(石膏)年深加工量达到300万吨、连杆年产量达到300万支、饲料和农产品年加工量达到30万吨。以现有支柱产业作为支撑点,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通过走技术创新、改造提升的路子,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群。通过靠大做强、强强联合等有效手段,组建石门企业集团。二是坚持走科技兴工之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不断研究新成果,推出新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实行产、学、研结合,特别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和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要按照“内涵扩大为主,改造提升并举”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骨干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有效解决当前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提升产业水平。还要树立新的产业改造提升观念,运用高新技术,高起点搞好技术创新,嫁接改造现有产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产业转换升级。三是坚持走民营兴工之路。设立“民间创业奖”,引导民营资本从商业服务领域向工业领域投入转变,掀起全民办工业的热潮。积极引导现有“小而散”的民营工业企业向规模工业企业转变,重点提升100家小型民营工业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二,、激活动力点,在扩大工业投入上求突破。要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搞好项目前期开发。加强项目前期开发工作的领导。在全县抽调一批长期从事矿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与技改、项目开发论证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重点工业项目前期开发工作组,专门研究和论证重点工业项目。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立足我县资源实际,认真调研,科学论证,拿出一批让客商感到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的项目。综合运用媒体、网络、商务活动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推介工业项目。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全面启动第二轮招商引资考核工作,把引进工业项目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实行重奖重罚,强化全县各级各部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在编人员5人以上的县直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要单独引进1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适合进入工业园的原则上要落户园区,并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第一年没有完成项目引进任务的,单位不能评先,一把手不能评优岗;第二年没有完成项目引进任务的,单位一把手和分管负责人全县通报批评,并不得提拔重用。凡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落户工业园的,给予项目第一引资人不低于5万元的特殊贡献奖;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奖励引进单位20万元。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抓招商,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特别是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浙江、福建等地各聘请1名商务代理,每年安排专项业务经费,并给予招引项目奖励。着力开发引进资源性项目,着力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着力开发引进“两头在外”的项目,形成一批产品关联度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突出抓好石门电厂三期、海螺水泥、西洋肥业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开发,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扶植带动点,在培育名优品牌上求突破。培育发展名牌产品,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性措施。一是大力培育名优产品。扶植带动点,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品

篇2: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石门的优势在资源,发展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想加速推进“三增三化一拓展”进程,就必须牢固树立围绕工业抓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走新型工业化富民强县之路。

一、夯实支撑点,在创新发展思路上求突破。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来抓,走具有石门特色的兴工之路,不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到,实现工业产值过百亿元目标,形成3-5个10亿元产业、10-15个亿元企业、100个规模企业,推进石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一是坚持走产业兴工之路。立足资源性产业的扩张升级,以深度开发、精细加工为重点,突出抓好电力、水泥、化肥、矽砂(石膏)、连杆的生产和柑桔、茶叶、禽畜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倾力打造“六三”工程,到20末,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水泥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农用肥料年产量达到300万吨、矽砂(石膏)年深加工量达到300万吨、连杆年产量达到300万支、饲料和农产品年加工量达到30万吨。以现有支柱产业作为支撑点,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通过走技术创新、改造提升的路子,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群。通过靠大做强、强强联合等有效手段,组建石门企业集团。二是坚持走科技兴工之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不断研究新成果,推出新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实行产、学、研结合,特别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和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要按照“内涵扩大为主,改造提升并举”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骨干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有效解决当前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提升产业水平。还要树立新的产业改造提升观念,运用高新技术,高起点搞好技术创新,嫁接改造现有产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产业转换升级。三是坚持走民营兴工之路。设立“民间创业奖”,引导民营资本从商业服务领域向工业领域投入转变,掀起全民办工业的`热潮。积极引导现有“小而散”的民营工业企业向规模工业企业转变,重点提升100家小型民营工业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二,、激活动力点,在扩大工业投入上求突破。要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搞好项目前期开发。加强项目前期开发的领导。在全县抽调一批长期从事矿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与技改、项目开发论证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重点工业项目前期开发组,专门研究和论证重点工业项目。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立足我县资源实际,认真调研,科学论证,拿出一批让客商感到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的项目。综合运用媒体、网络、商务活动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推介工业项目。二是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全面启动第二轮招商引资考核,把引进工业项目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实行重奖重罚,强化全县各级各部门抓好招商引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在编人员5人以上的县直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要单独引进1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适合进入工业园的原则上要落户园区,并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第一年没有完成项目引进任务的,单位不能评先,一把手不能评优岗;第二年没有完成项目引进任务的,单位一把手和分管负责人全县通报批评,并不得提拔重用。凡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落户工业园的,给予项目第一引资人不低于5万元的特殊贡献奖;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奖励引进单位20万元。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抓招商,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特别是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浙江、福建等地各聘请1名商务代理,每年安排专项业务经费,并给予招引项目奖励。着力开发引进资源性项目,着力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着力开发引进“两头在外”的项目,形成一批产品关联度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突出抓好石门电厂三期、海螺水泥、西洋肥业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开发,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扶植带动点,在培育名优品牌上求突破。培育发展名牌产品,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性措施。一是大力培育名优产品。扶植带动点,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品

结构调整,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名优产品,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使现有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和上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二是提高现有品牌“含金量”。加大对现有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宣传力度,逐步把“玉叶”化肥、“山寨旺”食品、“坝道”水泥、“犟哥”素食、“宝川”连杆、“村姑”拖拉机等产品培育成全市、全省的名牌产品,并积极做好现有名牌产品的系列开发,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在工业生产中的份额。支持“坝道”水泥进行“湖南省免检产品”认定。支持“田园”磷肥、“村姑”拖拉机、“宝川”连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三是借力发展新品牌。要引导企业同国内外知名牌企业的合作联合,采取嫁接移植等有效措施,促成强盛公司、特水公司与国内企业集团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生产新产品,创出新品牌。积极引入名牌产品落户石门,借助名牌产品的品牌效应,发展我县的名优产品,提高我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篇3: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笔者参与了制定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最早方案, 将其上报为国家战略也是笔者首先提出建议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直接为黑龙江两大平原的大农业提供了生态屏障。此外, 生态无省界, 大小兴安岭林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营造生态环境方面, 对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都有生态屏障作用, 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 具有可行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规划经历了半年多, 省科顾委的专家也多次参与论证和研讨。它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新调整了大小兴安岭开发和建设的思路, 建立了生态林业的新战略。坚持把生态林业作为黑龙江的立省之本, 即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强调“生态至上、环保第一”, 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尽黑龙江林业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同时也充分体现黑龙江“生态立省”的基本原则。二是理顺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次保护不是单纯的保护, 不仅仅就保护而保护, 而是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寓发展于保护之中, 体现了保护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个方案的实施, 为黑龙江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揭开了新的篇章。三是着重于林业转型。林业是一个传统产业, 受计划经济影响很深。在全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之中, 林业要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和可持续发展, 要把林业转型变成保护的一个主攻方向, 在保护中谋求转型。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在林业的具体化。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规划立足于黑龙江省情、林情, 内容具体翔实, 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原则, 为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转型林业经济的机遇

黑龙江森工林区受计划经济影响, 传统产业的色彩很浓, 需要加快向现代化大林业转型的步伐, 真正把林业大省建成林业强省。

林业转型有三篇文章需要做:一是把产业林业转向生态林业。过去是以单一取材的产业林业为主, 森工林区以开发为主。产业林业过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透支了林区的林业资源, 造成林区的资源危困、生态危困、经济危困和体制危困。现在借助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 推动林业深层次的转型升级, 真正把单一的产业林业转变成生态林业, 更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 这是大林业大视角。

二是把林业经济转向林区经济。过去林业经济形式单一, 现在要扩展视野, 变成区域经济的新格局, 大力发展林区经济, 包括林下开发、地下开发、矿产开发、林中经济经营和林区社会管理等, 真正建成立体化的林区经济。为此, 森工林区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要进行木材深加工, 依靠有限的木材产量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多安排就业。其次要开展林中经济多种经营, 如养殖业、种植业、菌类食品培养、山珍产品采集等。第三是加强地下矿产开发。地上保护, 地下开发, 按照山脉的走向, 发现新矿产, 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依托矿业经济大发展, 加快林业转型, 增加林区税收, 增加职工就业岗位, 实现林区经济快速增长。第四是开展生态旅游。借助大小兴安岭生态资源, 延伸生态功能,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把旅游资源好好包装起来, 提升旅游品牌, 增加感召力和吸引力, 形成“衣食住行游娱购”七点一线, 放大旅游功能, 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把以砍木头卖钱为主财源转向碳汇经济新财源。培养森林碳汇, 发展碳汇林业, 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 为林业培养新的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调整林区结构的机遇

林业调整结构任重道远, 需要下大力气、做大文章。速度决定增长, 结构决定发展, 林业的后劲和潜能来自于结构调整。调整结构在“十二五”的框架中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林业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突出、特别典型。比如林业的产业结构单一取材、独木支撑, 很难适应生态林业的发展。林业的服务业是个短板, 第三产业比重不高,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怎么发展, 生态旅游怎么开发做大, 需要深层次调整产业结构。

林业的育林结构单一, 过去我们推广苏联模式, 基本上就是大面积截伐, 大面积营造人工林, 实践证明, 这种单一的育林结构是失败的。清一色地大面积营造人工林, 树种单一, 材质不高, 容易引发大面积病虫害。今后森林培育和育林工程, 要强调人天混, 用人工更新去促进天然林更新, 造林要更多地去补天窗。搞人天混, 在生物多样性的大框架下来彻底解决大面积人工林引发病虫害的问题。加大天然综合林的抚育力度, 提高天然林的生长速度, 提高吸碳能力, 强化森林的生态功能。从森林的抚育到后备林的营造都需要改造, 由单一的大面积截伐、大面积人工造林, 到大面积的天然林抚育伐, 提高林地生产力, 转向补天窗、人天混的结构模式。

三、深化林业改革的机遇

林业改革要向纵深发展, 有很多文章要做。第一篇大文章, 是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已经试点8年, 现在尚有争议, 工作推动得并不好。比如, 一些林业局的低价林长期得不到改造, 荒山荒地长期没人造林。我们应该大胆尝试, 把这些包给职工, 大力发展家庭林场, 以解决天然林抚育缺乏投入、低价林改造缺乏资金、荒山荒地的开发缺乏主体的问题。国有林区产权模糊, 是造林不活、抚育上不去的体制性原因, 要解放思想, 在林区产权制度改革上下一番功夫, 加快林地流转, 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这样, 林业发展才能获得新的内生动力, 才能取得新的发展。

林业改革的第二篇大文章, 是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林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国有经济比重太大。国有林区、国有官办一统天下, 这也是林区经济活力不足的主要体制性原因。现在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林产工业等非公经济, 尽可能由国有官办转向多元化的股份制体制, 提高林业发展的非公因素的贡献率。林区的非公经济和家庭经济搞活之日, 才是林业振兴发展之时。

林业改革的第三篇大文章, 是在深层次上提倡政企分开、政市分开, 彻底剥离森工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过去森工企业政企不分、政市不分, 都是计划经济旧体制留下的胎记。林业文教、卫生、政法全部都有, 大而全、小而全, 分散了林业的资金, 分散了领导的精力, 包袱太重, 导致企业搞不活。政企分开, 为森工企业剥离文教、卫生、政法等办社会职能, 让林业集中精力和财力搞生态林业。有些地方已经开展起来, 也取得很大成效, 今后还要加快步伐, 推进此项工作到位。

四、普惠林区民生的机遇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特别注重民生问题。第一个民生工程, 就是提高林区职工收入水平。在规划方案里着重提出了要大力解决林业战线职工工资水平偏低、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 要建成民生林业, 更多地让林业职工受益, 提高林区的生活质量, 提升林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林业战线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黑龙江全省最低的, 林区人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通过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案的实施, 激发林区动力, 加快林区发展, 有计划分步骤地提高林区职工工资, 解决林区职工工资偏低的问题。

第二个民生工程, 是棚户区改造, 兴建大批保障性住房。通过棚户区改造, 兴建大批保障性住房, 解决林区过去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林区形象脏乱差的问题。现在, 柴河、绥棱、海林等地区走在了全省前面, 林区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第三个民生工程,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借助新林区建设, 大面积、大幅度地改变林区形象, 既改善了生活环境, 又改善了生产环境, 真正把森工林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提升森工企业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分为二地看, 这个方案的实施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给我们带来新的压力和问题。比如, 实行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 木材产量大量削减, 带来了就业不足、职工怎么安置的问题。另外, 由于木材产量的调减和封山育林, 林业战线的经营性收入会减少, 发展替代产业会有一个过程, 开展碳汇交易也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远水不解近渴, 在转型期间会遇到职工开支、就业和生活问题, 以及其他一系列难题, 这会影响到林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积极做好工作, 调整好发展思路, 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 对上积极要足政策。大小兴安岭是国有林区, 长白山系从吉林延伸到黑龙江, 其林区同属国有林区, 我们要积极争取享受同等待遇, 力争国家的扶持资金, 支持林区完成转型, 让林区得到更好更新的发展。

黑龙江省科顾委是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 有责任有义务动员广大专家的力量, 关爱和支持林区的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准备为林业转型办好四件事:一是举办全省首届森林碳汇专题研讨会, 把森林碳汇在全省进行科普宣传, 为林业转型和碳汇经济造势,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支持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二是成立以林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协会。这在全省也是首创, 现在协会已经成立, 得到了总局领导的支持, 通过协会这个互动的平台和活动载体, 林业企业在碳汇经济上有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三是正在策划成立绿色碳基金, 这也是一个首创。围绕林业做文章, 通过基金制度进行资本运作, 让超排的工业企业向基金会注资, 用这部分资金进行造林和再造林, 进行林业生态补偿, 解决林业的再投入再发展问题, 建立黑龙江省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四是由省科顾委牵头, 组织专家积极推进碳金融体系建设。现在, 黑龙江省的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都在碳金融体系建设上做了有益探索, 得到省人民银行的支持。建设碳金融平台, 培养碳交易的体系, 通过交易森林碳汇才能变现, 让森林生态不仅仅是一种资源, 还是一种财富, 为林业企业开创新财源, 实现区强民富。

篇4: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一是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11.5万亩,其中核桃317.8万亩、花椒199万亩、油橄榄24.4万亩、中药材92.24万亩,栽植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蔬菜、茶叶、苹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基地面积也持续扩张,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二是特色农业产量效益稳步增加。全市特色农业中种植業产量达到300多万吨,其中核桃5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花椒3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中药材12万多吨,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油橄榄鲜果6000多吨,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产业收入占比50%以上。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深化。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户。四是特色农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形成了成县小川核桃市场、武都北茂花椒市场、宕昌哈达铺药材市场、文县中寨纹党市场、礼县盐官牲畜交易市场、徽县泥阳蔬菜批发市场等较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全市创办农民专业台作经济组织达到1033个,成员总数达到7.23万人。五是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发展较快。先后制定农作物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规范82项,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陇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六是特色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行核桃的“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含量。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推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科学划分产业层次,突出重点,把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作为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从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按照“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框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四产区”就是把陇南建设成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武都区和文县临江片、宕昌沙湾片、康县平洛片、西和大桥片、礼县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武都为中心,辐射宕昌、文县、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宕昌、武都、文县、礼县、西和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就是以礼县、宕昌、武都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文县、康县、武都三县区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礼县、西和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西和、宕昌、礼县、武都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就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水产、蚕桑、食用菌、银杏、烤烟、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第二,做强龙头,延长链条,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工。采取政府扶持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启动民间资金、整合利用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要加快建设核桃、中药材产业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油橄榄、茶叶的加工企业,建立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共同体,尽_陕改变企业小而弱、品牌多而杂的局面。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入园,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企业的集约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建设的新突破。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评定、推荐、申报工作,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跻身更高层次,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储备等前期工作,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

第三。健全体系,完善功能,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把市场建设纳入陇南市区、八县县城以及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加快建设与城镇功能相配套,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武都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成县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宕昌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供销组织等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产业基地与龙头、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市、县区农业信息中心,联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做好市场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户发布有关信息,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提供良好服务。

第四,强化服务,加强管理,增强特色农业的科技化支撑。市级财政每年新增1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对适生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重点进行推广。抓好特色产业综合管理,落实核桃实生苗嫁接和高接换优、花椒综合管理、油橄榄低产园改造、中药材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蔬菜设施栽培、茶园和苹果园整形修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技术。大力推广各种“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推动,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全市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相关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和加工营销技能。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台作,大力开展特色农业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合理布点,相对集中布点,高起点制定创建标准,高水平落实创建措施,

第五,严格管理,强化约束,推进特色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对有关产业要尽快制定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农业标准化项目纳入相应的科技进步奖评奖范围。树立品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打生态牌、绿色牌,做好、做响、做大品牌。利用市场手段,对现有品牌进行必要的整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结合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和农业体系改革,整合资源,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验和执法机构监督抽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第六,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水平。实行市级领导干部负责包抓特色产业的领导机制和“五个一”工作责任制,每个产业确定一个主抓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拿出一套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半年进行一次工作考核。围绕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挖掘、筛选、论证、储备、争取一批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在内的重点项目,尽快将油橄榄、核桃列入国家木本油料发展规划,争取国家和省上出台支持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资金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推介一批发展前景好、见效快的项目对外招商引资,扩大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全面落实各项支农专项贷款、农村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民利用信贷政策筹集资金发展特色农业。

篇5: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一、在蔬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上实现突破。

按照我镇“沿埠双路以西发展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区”的规划设计,我镇一是扩大蔬菜产业面积,壮大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四个中心。即以乔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华楼、陈庄、陈湾等村,发展大棚及露地蔬菜3000亩;以王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常庄村发展大棚蔬菜1000亩;以杨湾芦笋种植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芦笋种植2000亩;以埠口双孢菇种植合作社为中心,发展菇类种植15万平方米。2013年力争实现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的总体目标。二是放大效益。当前,我镇已与河南、安徽、山东等客商、企业达成蔬菜种植合作意向,重点引进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突破性发展高端蔬菜种植,不断提高单产效益,年产值力争突破1亿元。

二、在回归产业的渠道和方式上实现突破。

鉴于程河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等优势相对较弱,而程河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又相对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着重发展回归经济。一是以“信”“情”招商。今春,我们多批次向程河籍在外经商办企业人员发放《致程河籍务工经商人员的一封公开信》、《致程河籍老乡一封公开信》和《致纺织品企业家的一封公开信》。书记、镇长带队先后组团到浙江温州、杭州、广东澄海等程河人士集聚地,宣传家乡发展的现状、家乡人民对发展的企盼以及家乡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中既向他们传达了家乡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也同时向他们发

1出了诚挚的邀请和“家”的呼唤。二是以诚招商。为表明镇委、镇政府招商的诚意,我镇专门组织招商专班,对有回乡创业意向的,不论远近、不论大小,都亲自登门拜访;凡到程河考察的每一个客商,书记、镇长都亲自陪同、热情接待,用诚信、诚心打动每一位投资者。三是以“惠”留商。对每一位回乡创业的老乡,我们都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最优秀的干部”为其保驾护航。通过这些诚心、诚信措施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程河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目前,已经签约或正在建设的回归企业有:投资7000万元的裕棉纺织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赵坡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投资6500万元的金钰凤纺织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的玉良门业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的陈湾富泰鞋帮加工厂等。

三、在全民创业的人员和技能上实现突破。

民富则镇强。在发展全民经济上,我们更加注重创业型人才的挖掘和储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扶持创业人才。主要是对现有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进行奖励扶助。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上,我镇拿出了12万元对全镇19户种、养、加大户和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在全镇范围内树立创业典型,营造了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还对各类专业大户在场地租用、信用贷款、生产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尽量减少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困扰。二是培育创业人才。借助我镇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的校镇合作协议和扶贫部门“雨露计划”的平台,大力培训实用技术人才。今年3月,我镇拿出16万元,组织全镇有种养特长和创业意愿的首批108名青年农民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免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为农民的创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第二期培训班也正在筹备之中。目前,我镇这一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已成为“襄阳模式”得到推广。三是引进创业人才。主要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将本镇在外人才和外地人才引入我镇。目前,我们已引进的芦笋种植、蝗虫养殖、香菇种植、蔬菜种植、园林花卉等各类人才有32人。

2这些措施为我镇镇域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为全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四、在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上实现突破。

在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上,我镇本着“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运行”的原则,于2012年7月投资70多万元,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城镇规划学院对整个镇域、镇区以及产业做了一个高标准的规划;又先后完成了中心学校东西校区的合并、双埠路的升级改建、苏坡至程河段绿化及镇标广场建设项目。这些基础性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城镇的面貌,提升了城镇的品味,助推了投资兴业的热潮。2013年,我们将继续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实施、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投资800万元的镇区一纵(孙岗路)一横(交通路)街道整修及排水工程;总投资750多万元的全长6.2公里的东赵路(双沟东王岗至程河赵坡村)修建工程,一期建设工程4.2公里已开工;正在兴建的总投资680万元的程河、埠口两个卫生院住院部综合大楼建设工程;即将实施的项目还有:正在进行招投标的总投资2500万元的黑清河自来水厂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供水范围将覆盖全镇;正在洽谈之中的由襄阳浙江商会投资兴建集工、农贸市场、商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占地33亩,总投资8000多万元;新社区建设项目有:总投资2.2亿元的卧阳岗社区,建成后可容纳住户1016户。一期工程102户,将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正在规划筹建的社区还有四个,即埠口小区、乔庄社区、程河社区、曹河社区。

篇6: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腻脚乡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促农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乡域产业结构实现四大突破:

一是种植结构有新突破。在巩固粮豆、蔬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扩大烤烟、蔬菜种植面积,引进云南晨安变电公司到腻脚发展1万亩生物药材基地,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腻脚发展万寿菊产业,全乡粮、经比例由“十一五”末的80:20调整到今年的60:40。

二是种植规模有新突破。突出抓特色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全乡烤烟种植突破万亩,其中1000亩相应连片2片,500亩连片1片,50至100亩连片12片,山区烤烟种烟得以提质增效。万寿菊种植10268亩,其中800亩连片1片,100亩以上连片2片,50以上连片11片,菊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蔬菜种植近2万亩,其中千亩连片1片,100亩以上连片2片,50亩以上连片4片,蔬菜产业单季促农增收超千万元。三七种植3316亩,其中100亩以上连片2片,50亩以上连片8片。

三是种植措施有新突破。乡党委、政府在抓产业发展措施方面出新招、出实招,首先是结合本乡区域海拔悬殊,存在两种气候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山区种植蔬菜、红豆、三七产业;半山区、坝区种植烤烟、辣椒产业;全乡范围大力发展万寿菊产业。其次是加大投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即投入80.1万元新修

烟路工程4条17.8公里,新修公路至种菊花的村寨3条,长13.5公里;投入120吨化肥扶持蔬菜产业。三是科技措施到位,在充分发挥乡农技站作用的同时,组建了烤烟、万寿菊两支科技辅导员队伍,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四是市场服务到位,全乡组建了两个蔬菜合作社、,40余人的蔬菜营销队伍负责蔬菜外销,新建了一个投资300余万元的万寿菊花加工厂负责收购菊花加工,实现了烤烟、菊花订单生产,蔬菜紧紧与市场连接。

四是促农增收有新突破。腻脚乡多种特色产业的推进,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增加收入找到了新的出路,据种植面积计算:烤烟产业可实现产值1200万元,蔬菜产业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万寿菊产业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三七产业可实现产值9000万元,仅以上四个产业为全乡人民增加收入13000万元。

篇7: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把工业经济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业强县战略和年度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年度工业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月到天到人,确保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二)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不断总结完善工业经济建设经验,创新思维,丰富载体,找准抓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科学严明的奖惩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三)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一是坚持以实干苦干促落实。大力发扬“三苦”、“三创”精神,坚持深入工业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特别是要深入困难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抓铁留痕的狠劲,踩石成印的韧劲,埋头苦干,克难攻坚,一门心思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坚持以督促检查促落实。三是坚持以考核奖惩促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兑现,以奖优罚劣激发各部门和工业企业抓落实、促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在全县上下掀起全力以赴抓工业经济建设的新高潮。

篇8:实现四大突破加快工业发展

“工业4.0”最初是在2011年德国举办的工业设备展览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2011”上被提出的, 两年后的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发布了最终报告, 开始实施“工业4.0”的国家战略。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 希望在未来制造业中的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 将数字信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可视化, 将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全面融合。由此实现智能工厂, 生产出智能产品。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26%, 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实施“工业4.0”是德国政府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客观要求。

“工业4.0”VS“中国制造2025”

自2014年10月我国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 并签订《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来, “工业4.0”的概念在我国迅速走红, 一时间, “工业4.0”、“智能制造”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

与“工业4.0”巧合的是, 对于国内工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规划一项未来10年制造业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如今, 这项规划将以德国“工业4.0”为启示, 学习德国的智能制造, 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工业4.0”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规划中5年时间的限制, 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 更注重中长期规划, 主要围绕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 力争使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从目标上来看, 德国“工业4.0”主要是期望继续领跑全球制造业, 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抗衡美国互联网巨头对制造业的吞并。而今年“两会”中, 工信部苗圩部长首次公开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制定情况, 表示大体需要用3个10年左右的时间, 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它是一个路线图, 有具体的时间表。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 通过10年的努力, 让中国制造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从时间表来看, 德国“工业4.0”战略工作组也认为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10年时间, 在时间上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

有了“中国制造2025”的10年战略规划, 有了智能制造的具体行动计划, 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和清晰的路线图, 我们将很快接近发达国家未来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目标, 如同工信部苗圩部长所说, “中国完全能够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

四大难点亟待突破

“工业4.0”是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 是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 是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最终报告认为, 实现“工业4.0”尚存在标准化、复杂的系统管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等4方面的难题, 同样的难题也适用于我国未来的制造业。与德国加强“工业4.0”方面的合作, 有助于前瞻性地解决这些难题, 为未来制造业发展铺平道路。

标准化

工厂要对内外各种物品与服务进行联网, 那么, 通信方式、数据格式等许多内容都需要标准化。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能够长期保持主导地位, 主要凭借的就是强大的制造业综合实力, 而我国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仍然处于“听众”角色,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差距。

标准先行是“工业4.0”战略的突出特点。为了保障“工业4.0”顺利实施, 德国将标准化排在行动首位, 成立一个工作组, 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方面的问题。2013年12月, 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我国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 也应高度重视标准化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及时出台“两化融合”或“两化深度融合”的标准化路线图, 尽最大可能实现标准的国际化, 使中国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

此外, 跨学科、跨领域是制造业高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随着制造业技术不断发展, 各种高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 使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 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催生了一大批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出现。反过来, 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融入和集成各种技术, 形成极为复杂的系统化过程。为此, 只有从一开始就进行标准化的约束和引导, 才能有序开展与推广“两化融合”。

复杂的系统管理

实际生产过程与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协同之后, 系统整体更加复杂化, 对其进行管理将更加困难。产、学、研、用多个层面的联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系统的复杂化, 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德国“工业4.0”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博世等企业联合发起的, 工作组成员也是由产、学、研、用多方代表组成的。因此, “工业4.0”战略一经提出, 就很快得到了学术界、产业界的积极响应。

从我国制造业来看, 企业普遍重视技术, 但不重视流程管控, 尤其是在技术研发方面。而未来的制造业体系将越来越复杂, 这就需要产、学、研、用多个层面联合来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因此, 我国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德国“工业4.0”的联合模式, 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发展;另一方面, 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 由创新意愿较高的企业牵头, 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或科研机构, 组建多种形式的研发联盟,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 共同推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德国认为, 迈向“工业4.0”的道路上, 生产过程与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协同之后, 系统整体会更加复杂化, 对其进行管理将更为困难。为此, 需要实现“制造系统的横向、纵向集成”和“工程端到端的集成”。横向集成主要解决企业和企业之间复杂系统管理, 实现信息无缝的交流;纵向集成主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复杂系统管理, 在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验证、物流、交互各环节, 所有的信息都无缝隙、高效、顺畅地传递;端到端集成主要解决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信息系统集成的复杂系统管理问题, 以保障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实施。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德国“工业4.0”的本质就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 (CPS) 实现“智能工厂”, 让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充分地与互联网融合, 形成工业互联网。而实现工业互联网就需要适用于工业的、具有高可靠性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本保障。此外,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形成, 也必然会出现工业大数据。工业大数据的采集、传输、交互和共享, 必然要求建立容量、带宽、存储与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大的基础实施。

而当前的网络基础设施恐怕难以满足“工业4.0”时代的要求。因此, 构建容量更大、服务质量更可靠的工业通信基础设施, 将成为未来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课题。

网络安全保障

工厂与外界实现联网之后, 恶意软件入侵、网络受到攻击的危险性会有所提升, 这就需要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进入21世纪以来, 各种针对工业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就开始出现。例如:澳大利亚下水道监控系统和美国核电站监控系统曾被第三方经由无线网络系统侵入, 波兰地铁信号系统也被入侵。而近年来, 这样的攻击更是愈演愈烈。2012年8月, 沙特国营石油公司Aramco受到网络攻击, 攻击者的目标为制油/制气工程, 意图通过使工程中止, 让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发生异常。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人力、物料、生产设备、各种生产管理系统以及价值链上的众多协同企业都将互联,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安全问题的隐忧, 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认证体系, 此外在认证制度的设计和标准规范的研究与设计方面, 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初期, 我国可以与国际认证机构合作, 开展联合认证服务, 同时逐步建立自己的安全认证机制。这不仅是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也有利于信息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切实提高我国信息安全水平的同时, 帮助和促进工业企业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对话专家

Q:本刊记者左岸

A: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

Q在德国出台“工业4.0”战略之前, 我国推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战略, 在您看来, “两化融合”与“工业4.0”存在哪些异同点?

A工信部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 对传统制造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工业4.0”本质上是由信息技术引发的, 与我国的“两化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未来制造业中, 我们应该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着力点, 进一步继续加快推进信息化。

不同点在于, 德国“工业4.0”将积极部署信息物理系统 (CPS) 平台, 实现工厂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智能设备和生产手段在未来必将广泛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而CPS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 能够使未来制造业中的物质生产力与能源、材料和信息3种资源高度融合, 对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提供有效保障。美国、德国等世界工业强国都高度重视信息物理系统的构建, 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的部署, 并已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而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仍然以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要途径, 迫切需要通过智能生产、智能设备和“工业4.0”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Q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智能制造、“互联网+”战略, 这些战略与“工业4.0”的关系是什么?

A“互联网+工业”就是德国的“工业4.0”。也就是说, 把互联网技术和工业、制造业技术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德国打造信息物理系统实际上是从本国制造业实力及实际情况出发的, 德国制造业比较强, 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对较弱, “工业4.0”的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其制造领域的优势, 带动制造业服务包括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那么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 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 工业互联网将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将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 成为“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

Q工业制造领域门类众多, 您认为“工业4.0”将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上一篇:车载gps监督管理制度下一篇:投诉、接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