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2024-05-07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共14篇)

篇1: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

一、每月25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

5日左右由县疾控中心运输送到医院。

二、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

乙肝疫苗有损耗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100支少于5支。

三、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

疫苗第一针接种,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四、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县CDC统一配发

的0.5ml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

然后在本院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禁忌证:新生儿有免疫缺陷、血压下降、休克、

呼吸困难者禁忌接种。

七、新生儿有严重畸形、新生儿窒息、体重低于

2500g,暂缓接种。稍大月分到接种门诊进行补种,产房需在转诊单上注明不接种的`原因。

八、注意事项:乙肝疫苗使用前充分摇匀,如发现

安瓶破裂、变质、容量不足、有摇不散的凝块,不得使用。乙肝疫苗在2-8℃的冰箱冷藏,不得冷冻。严禁使用冻结后的乙肝疫苗。

九、乙肝疫苗可与卡介苗同时接种,采取分左右上

臂三角肌注射,乙肝疫苗注射部位固定期右上臂三角肌,卡介苗注射部位固定在左上臂三角肌,同时对母亲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注射10ug乙肝的同时在其它部位联合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200u。

十、产房对领取的乙肝疫苗、自毁型注射器应设专

人认真登记,建立专用登记帐本,严禁儿童计划免疫用乙肝疫苗和接种器材用于非目标人群的接种,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

篇2: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

一、每月25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

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二、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

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100支少于5支。

三、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 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四、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0.5mlCDC一次性自毁型

注射器。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 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 期产品。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 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 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 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 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

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

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

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

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七、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填

写并存根备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1、妇产科医生开医嘱,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向受

种者监护人做好接种前告知。

2、注射前严格进行三查一问一观察才,(即:查对疫苗名称、剂量和

失效期,查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查对受种者健康

状况,询问疾病史,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接种反应)。

3、取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注射时,如受种者家属提出疑问应及时,解释后方可执行。新生儿接种两苗注意事项

一、首针乙肝和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

1、乙肝接种,出生24小时内必须完成首针乙肝接种,接种部位是右

手臂三角肌,注射方法是肌内注射,1人份/支,接种剂量是0.5ml。(洗完澡再打),如果新生儿母亲是乙肝阳性,新生儿需要打乙肝

免疫球蛋白,就开处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备药,可以打

大腿外侧或左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人份/支,接种剂量是100IU。

2、卡介苗接种,新生儿体重必须满2.5kg才能接种卡介苗,不满者

满月后再去防保科补打。打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左手臂三角肌外

缘,注射方法是皮内注射,5人份/支(用稀释水0.5ml稀释), 接种剂量是0.1ml,能打出一个豆大的皮丘为好(注意一般情况

下,是抽取0.2ml来注射,免得打的过程中药水流失,未能打到

一个皮丘)。剩下的药水放置于冰箱,等待下一个接种,半小时内

用完,超过时间可以废弃。接种后3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

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1-2 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告知家长这些接种后的反应,免得不必要的担心,洗澡的时

候要注意别碰到水,免得不必要的发炎。

二、接种后注意事项

接种完毕,必须把接种记录做好,按照《儿童保健手册》上面项目要求对号入座,填写齐全;需接种免疫球蛋白的可以备注写到旁边,记录完后,就交代家属持保健手册到防保科办公室办理建卡手续,发放预防接种证。

三、冰箱温度登记注意事项

冰箱存放疫苗冷藏标准温度是2~8℃之间,冷冻温度记录是零下26~28℃.每天值班护士必须注意监测冰箱温度,一天记录两次,分别是上午、下午,记录间隔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并做好签字。

产科接种人员的职责

一、产科接种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医院感

染和差错事故。

二、接种时要做好查对工作查生物制品、查姓名、查应接种疫苗名

称、质量、剂量等。

三、由专人负责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疫苗出入库、数字统

计报告工作每月定期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四、接种前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如发现有接种禁忌症要暂缓

接种并及时告知家长以后接种疫苗的办法。

五、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

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注 意事项等。接种时使用接种转移卡并将接种信息填写完整。

六、实施安全接种。接种要使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实施一人

一苗一注射器接种后应密切观察30分钟防止出现异常情况  接种时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记录并上报区疾控中心。

七、接种后及时告知婴儿家长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时间及儿童预防

接种证办理事宜。

八、加强冷链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记录保证冷链质量。

篇3:新生儿预防接种卡介苗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3月我院无接种禁忌证的新生儿486例。

1.2 卡介苗接种方法

采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卡介苗冻干减毒活疫苗, 复溶后抽取0.1 mL备用, 用75%乙醇消毒皮肤, 干后在上臂三角肌下缘皮肤附着处皮内注射[1]。

1.3 接种注意事项

卡介苗接种1针即可, 新生儿刚一出生就应接种, 如果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 1岁以内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去补种。接种卡介苗3个月后, 要进行1次结核菌素试验, 看婴儿是否产生抗结核菌的抗体, 以及估价婴儿的免疫能力。如果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 说明接种不成功, 要及时补种。卡介苗虽是减毒疫苗, 如将之注射于皮内, 由于脓疱破溃后溃疡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分泌物从体表排出, 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如将之注射于皮下或肌肉, 其不能向外破溃愈合, 可大量繁殖, 侵蚀周围组织, 形成渗出、变质、增生。这就要求把握好注射深度, 准确无误地注射于皮内, 并且在皮内越浅越好, 注射深了局部反应就大。在接种部位上, 如果将卡介苗注射在肩上或三角肌上面, 容易形成凸出的瘢痕, 卡介苗注射在三角肌下缘, 可以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卡介苗的注射剂量一定要准确为0.1 mL (含卡介苗0.05 mg~0.10 mg) 可获得好的免疫力, 又能产生适当的局部反应。若卡介苗的注射剂量大于0.1 mL, 就会引起局部强反应, 剂量加大1倍, 局部强反应发生率也增加1倍。卡介苗应在2 ℃~8 ℃避光条件下运输和保存, 每支安瓿自稀释必须在30 min内用完, 过时则弃之。

1.4 结果

486例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 随访3个月发现, 484例如期出现化脓结痂, 均未发现异常, 2例未按时出现正常反应。

2 护理

2.1 接种卡介苗前护理

2.1.1 严格查对

认真核对新生儿姓名、性别、年龄, 核对疫苗名称、颜色、剂量、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如发现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溶解后呈浑浊状态的均不能使用。核对接种时间、注射部位、接种方法、询问健康状况。早产、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小于2 500 g) 和难产的婴儿应慎种。正在发热、腹泻的婴儿应缓种。肾炎、心脏病、顽固性呕吐、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湿疹、免疫功能不全的婴儿、伴有明显的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应禁种。

2.1.2 使用前充分复溶

使用时要充分将卡介苗摇匀后再注射, 以防卡介苗未能充分摇均匀而导致菌液太浓, 引起强反应;或菌液太淡未能引起反应, 导致接种失败。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应专用, 不得用作其他注射, 以防产生化脓反应。卡介苗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光, 接种含有吸附剂的制品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卡介苗, 接种卡介苗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其他疫苗。

2.1.3 接种室准备

注射疫苗前要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 开窗通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后留观30 min, 告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2.2 接种后护理

①接种当天, 注射部位不要用水洗, 保持干燥;在出现白色小脓疱期间, 洗澡时用干净手帕或消毒纱布包扎局部以免水溅入, 也不要经常用手去触摸, 给新生儿勤剪指甲, 勤换内衣, 以保持局部清洁, 避免其他细菌感染。②多饮水, 以促进机体代谢, 并防止新生儿着凉。③指导家长随时观察新生儿接种后的反应, 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与一般的预防注射不同, 通常在接种后3周左右, 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 中间逐渐软化, 形成白色小脓疱, 脓疱破溃后, 脓汁排出, 经过1周~2周才结痂, 愈合后可留有永久性圆形瘢痕, 俗称“卡痕”。上述过程一般要持续2个月左右, 并且注意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有白色小脓疱期间, 家长不要自行把脓液挤出或涂消炎药水, 只要保持清洁即可。接种卡介苗还会常引起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多为腋下淋巴结肿大) 。多发生在接种后1个月~2个月或3个月左右, 接种对象越小, 发生率越高, 热敷可以自然吸收。如已软化形成脓疱, 可用灭菌注射器抽脓, 不要切开, 如1次抽脓未愈, 还可重复抽脓, 直至痊愈为止。如已破溃, 则愈合时间较长, 可扩大创口引流, 同时用异烟肼或对氨基水杨酸钠软膏外敷, 2 d~3 d换敷料1次, 这样可缩短治疗和愈合时间。④应多休息, 体温高于38 ℃, 可服一些退热药, 一般全身反应在3 d或4 d可以恢复正常, 个别新生儿体温高于40 ℃或有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在下次接种时向医生说明上次接种后的反应情况。

3 体会

通过对486例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前、后的护理, 体会到卡介苗接种必须保证时效性、疫苗的储藏温度、接种剂量、浓度和部位, 严格把握接种适应证, 严密监测接种室的空气质量, 随访工作应及时到位。

参考文献

篇4: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9-01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山东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心接种门诊于2012年9月份对市直3处初中、5所小学、20所幼儿园新入学新生进行接证查验,现将查验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市直幼兒、学校所有刚入学新生,包括本地学生或外省市借读生。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需出示儿童《预防接种证》。

1.2 查对幼儿、学生各疫苗免疫剂次和国家规定在16岁内应完成接种的疫苗共9种(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其中卡介苗接种1针,乙肝疫苗3针,脊髓灰质炎疫苗4次,百白破4针,精白破1针,麻疹疫苗3针,乙脑疫苗2针(减毒疫苗),流脑4针,甲肝疫苗2针。判断幼儿、学生是否完成全部规定剂次的疫苗接种,查验结果登记在《山东省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登记表》并将个人接种信息录入电子健康档案。

1.3 对无《预防接种证》和未完成国家规划疫苗接种的幼儿、学生,将其接种信息登记在《山东省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补种情况登记表》。并以书面“补证/补种”通知告知家长,到辖区预防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进行补证、补种。

1.4 幼儿、学生完成补种和补证后,将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证交回学校进行复验,按针次对照表判断是否补种完毕,未完成接种学校告知下次接种时间。

2 结 果

2.1 本次查验接种证工作,重点对城区托幼机构及小学、初中新生开展了接种证查验工作,查验持证率为99.9%。应查验儿童5500人,实查验儿童5500人;持接种证人数5492人,应补证人数8人,漏种儿童人数207人,应补种人次数207人,实际补种人次数192人。确保了每名无证或漏种儿童达到有效的免疫,杜绝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达到了预期目的。

篇5: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东乡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出生的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规范进苗渠道,保证疫苗质量,确保接种效果,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注射第一针(禁忌症除外)有禁忌者必须在登记表中注明,以备核查。

二、按上级规定:乙肝疫苗统一从东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进,不准从其他渠道购进。

三、每次购进乙肝疫苗必须索取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及经营许可证的复印件,并详细记录备案。

四、乙肝疫苗由药剂科统一管理,新生儿所用乙肝疫苗由妇产科从药剂科领出按规定储存,再由妇产科医师开出医嘱和处方。

五、妇产科医务人员对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必须进行详细登记并填写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转移卡,15天内转送到县疾控中心。

六、乙肝疫苗储存冰箱应有冷链测温记录。

篇6:预防接种证制度

做好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是确保全体新生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加强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保护幼儿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入学凭预防接种证办理入学手续,并按规定严格检查预防接种情况,由幼儿园医务室保存。无证无卡的要及时补办,漏苗的要及时补种。

二、对于需要进行疫苗补种的儿童,督促家长携同儿童,带上《预防接种证》到卫生防疫站按要求进行疫苗补种。同时,要做好补种登记和统计工作。

三、按国家免疫程序判断是否接种合格,有证的以证记录为主,无证的以卡为准。无卡、无证或免疫史不详者按免疫空白处理。补种的疫苗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为主。

四、要建立幼儿入托健康档案,将接种证存档。等幼儿离园时归还给家长。

篇7:预防接种查验制度

一、儿童入托、入学时,各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

二、查验范围:全区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小学和初级中学学校所有入学(转学)新生,包括学期中转入及暂时借读的学生。

三、查验时间:查验工作在每年的秋季学生入托、入学时进行。

四、查验内容:

1、有无预防接种证;

2、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风/麻腮/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包括A+C疫苗)和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接种情况。

五、查验要求:

1、各托幼机构和学校必须将查验预防接种证纳入学生入托、入学(转学)报名程序;

2、在报名须知中明确告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和依法查验预防接种证的规定;要求没有预防接种证或未按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的儿童,在入托、入学前应到居住地(就近或学校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或补种完相关疫苗。

六、查验方法:

(一)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学生的《预防接种证》和复印件。验证时根据接种证上的接种记录,按照《2009年泸州市龙马潭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逐项填写《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和免疫状况登记表》(一式两份)。

(二)查证时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应及时将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

(三)学校在完成查验工作后1周内将《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和免疫状况登记表》签字、盖章后交一份给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

(四)如果学校委托预防接种单位查验的,学校应将《预防接种证》原件按班级清点后交给接种单位进行查验,接种单位查验完毕后1周内将《预防接种证》原件和《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和免疫状况登记表》一并交给学校,签字、盖章后各存一份。

(五)儿童在完成补种(补证)后,应及时将补发的接种证或补种后的接种证交给学校复验,将补证或补种信息及时登记在《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和免疫状况登记表》和接种证复印件上。为了便于统计上报数据,对于补证和补种的针次须用其它颜色的笔进行登记。

(六)对于因漏种疫苗种类或针次较多,不能及时完成补种的学生,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协助接种单位每月发放一次补种通知,督促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尽快完成补种。

(七)在完成新生入学、入托验证工作后,接种单位和学校应分别将预防接种证复印件和《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和免疫状况登记表》建立专门资料管理档案,存档备查。并于每年2月25日和7月25日前上报上学期查验总结。

七、为了加强该项工作的监督管理,每年的9月和次年的3月区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组织一次传染病防控专项综合检查。

八、对因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不力而导致学校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篇8: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将各区幼儿园和小学按照规模大小、等级分为三层, 每层按10%的比例抽取若干学校作为调查单位, 调查所有入学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持证及免疫接种情况, 共抽取67所幼儿园和55所小学作为调查单位, 调查2006年入园、入学的新生。

1.2 调查内容

儿童基本信息、户籍所在地、预防接种证持证情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

1.3 调查方法

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学校校医配合, 将“小学 (幼儿园) 新生免疫接种情况调查表”派发给所有一年级或刚入园新生, 带回家让家长填写,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调查表和预防接种证带回学校, 区疾控中心和学校收回调查表时查看预防接种证和接种记录, 复核调查表内填写的记录。

1.4 统计分析

将所有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 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分析内容主要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六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免疫史不详的儿童归为未接种。

2 结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

共调查小学、幼儿园新生15 132名, 年龄在2~8岁;深圳户籍有5 363人 (36.4%) , 非深圳户籍9 769人 (63.6%) , 后者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他地区及湖南、江西、湖北、四川、河南、福建等省。

2.2 学生家庭一般情况

学生父亲年龄在24~60岁, 母亲年龄在22~50岁;家庭月收入情况:<1 000元占7.8%, 1 000~2 999元占28.0%, 3 000~4 999元占21.7%, 5 000~6 999元占16.9%, 7 000元及以上占25.5%。儿童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4.5%, 初中占25.9%, 高中/中专占37.8%, 大专占15.8%, 本科占13.4%, 硕士及以上占2.6%;母亲文化程度情况:小学及以下占8.6%, 初中占34.2%, 高中/中专占35.2%, 大专占14.2%, 本科占6.8%, 硕士及以上占1.0%。

2.3 学生接种情况

被调查的所有学生中, 持有接种证的学生占84.1%, 没有接种证的学生占15.9%, 学生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疹、乙肝、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85.6%、83.3%、80.2%、86.1%、81.1%、85.6%, “六苗”全程接种率为72.7%。

2.4 不同户籍学生接种情况

深圳本地户籍学生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疹、乙肝、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3.3%、92.4%、90.7%、93.0%、90.2%、94.0%, “六苗”全程接种率为81.7%。非深圳户籍学生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疹、乙肝、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82.0%、78.9%、75.1%、83.0%、76.6%、81.6%, “六苗”全程接种率66.5%。本地户籍生和非本地户籍学生的“六苗”全程接种率有显著性差异 (x2=351.1, P<0.05) , 本地户籍学生的“六苗”全程接种率明显高于非本地户籍学生。

2.5 不同学校学生接种情况

公立学校学生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诊、乙肝、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0.8%、89.4%、87.3%、91.2%、86.7%、90.5%, “六苗”全程接种率为76.1%;私立学校学生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疹、乙肝、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80.1%、77.0%、72.6%、80.7%、74.9%、80.2%、68.3%, “六苗”全程接种率为68.3%。公立学校学生和私立学校学生的“六苗”全程接种率有显著性差异 (x2=95.2, P<0.05) , 公立学校学生的“六苗”全程接种率高于私立学校。 (表1)

2.6 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接种情况的影响

父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学生预防接种情况有显著影响 (x2=103.1, P<0.05) , 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预防接种情况也有显著影响 (x2=217.7, P<0.05)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 学生“六苗”全程接种率也越高。

2.7 家庭收入对学生接种情况的影响

比较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的“六苗”全程接种率, 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的“六苗”全程接种率有显著性差异 (x2=93.4, P<0.05) , 家庭收入越高, 学生“六苗”全程接种率也越高。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本市户籍学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均在90%以上, 与深圳市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基本相符。而非深圳户籍的和私立学校学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完成情况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流动性大, 以及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卫生环境等原因, 大部分外来儿童没有接受或未完成预防接种。而私立教育机构多招收外来儿童, 对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不重视, 甚至不落实, 这些易感儿童的累积就成为传染病疫情发生的隐患, 一旦有传染源输入, 就会出现校内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因此近年来一些私立幼儿园、学校相继出现麻疹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发病学生大多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

依法实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给未免疫儿童提供再次免疫的机会, 是预防托幼机构和学校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校内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中, 要重点加强对私立幼儿园、学校查验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篇9: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关键词: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查漏补种

为了解莱城区依法贯彻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于2009年10月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全区168所小学,调查2009年所有小学入学(转学)全体新生预防接种情况。

1.2方法 根据区卫生局、教育局制定的全区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所有新生报名或入学(转学)时上缴《预防接种证》,核对学校查验登记,接种门诊补种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接种证、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全区13处乡镇(街道)168所小学,新入学9089名,男生4726人占52%;女生4363人,占48%;城区小学新生2908人,占32%;农村小学新生5765人,占63.43%;流动人口新生416人,占4.57%,有预防接种证的341人,占81.97%。城市、农村及流动人口新生预防接种证持证情况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其中完成卡介苗1剂(BCG),占96.22%;乙肝疫苗3剂(HePB3),占97.19%;脊髓灰质炎疫苗4剂(OPV4),占97.45%;百白破疫苗4剂(DPD4),占93.99% ; 麻疹疫苗3剂(MV3),占95.10%;乙脑疫苗2剂(JEV2),占76.28%; 流脑疫苗4剂(EMV4)占80.78%(见表2)。

2.2 城市、农村及流动人口小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情况比较 有预防接种证者,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4, P<0.005)。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好于流动人口,见表1。949名不能提供《预防接种证》的小学入学新生由原接种单位根据预防接种卡或接种记录补办《预防接种证》,补证887个,补证率为93.47%,尚未补证的多为流动儿童,无法提供原接种单位的接种记录,或家长(监护人)不配合。未补证的均视为未接种,要求学生予以全程补种。

2.2 城市、农村及流动人口新生各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情况城镇小学新生各种疫苗接种率均低于农村,各种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农村各种疫苗接种率均高于流动人口新生()。见表2

3讨论与建议

儿童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受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对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可为未种儿童再次提供免疫接种服务,是预防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又一道防线。自《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贯彻实施以来,我区自2005年秋季起开展了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但工作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①托幼机构、学校对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未将查验预防接种证纳入儿童入学报名程序,宣传工作不到位,查验工作滞后,增加了查验补种工作的难度。②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校医(保健老师),查验队伍不稳定,一些查验工作人员虽经培训,但查验能力偏低。③通过查验发现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白破疫苗等漏种人次相对较多,应注意加强相关疫苗预防接种的宣传和及时查漏补种工作,尤其要注意加强大年龄组儿童相关疫苗剂次的全程接种。④城区、农村及流动人口持证及全程接种情况不均衡,农村及流动人口儿童持证率偏低,应与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证重要性认识不足,保管不善有关;城区及流动人口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稍低,应与我市城区社区设置不完善、预防接种管理存在盲区有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提高儿童预防接种证持证率、扩免疫苗接种率,预防疫苗相关传染病,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建议:①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建立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并加强监督检查。②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要将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纳入报名程序,入学时查验登记建档,对不及时补种的学生进行督促,保证此项工作的经常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疾控机构应对学校、托幼机构查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查验人员熟知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提高查验能力和相关表格填写质量。③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各级完善、教育部门要利用多种渠道,如使用电视、电台、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加强预防接种知识、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知识的宣传,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免疫预防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重视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环境。④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管理。政府要加强社区建设,预防接种门诊要改进服务方式,及時对辖区儿童进行摸底登记,切实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管理。⑤做好疫苗的全程补种工作。由于有些疫苗涉及多剂次补种,所以需进一步做好后续补种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秋良,葛玉蕾,魏庆军?昆山市2005年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 2007, 19 (1): 8-9.

篇10: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一、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

二、预防接种门诊统一使用吉林省疾控中心印制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预防接种证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设有产科接种点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

四、预防接种门诊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五、户籍在外地的7岁及以下儿童居住本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预防接种门诊在儿童入托、入学时,应配合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给予及时补办。

九、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加盖公章。

篇11: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制定辖区计划免疫工作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

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报表、0—7岁儿童分居委会分龄统计表)制度。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建卡率、建证

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社区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要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禁忌症。

五、严格执行安全注射的有关规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及

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六、每次强化免疫活动都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做好接种后各种报表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

七、做好计免针对传染病监测工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暴发

篇12: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证、册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二、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册、证。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册由乡级预防保健单位保管。预防接种册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销手续。

三、接种单位应会同托幼机构、学校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的儿童尽早进行补种。

四、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接种单位主要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对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外来适龄儿童寄居当地3个月以上,应建立预防接种册、证,并及时接种。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去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册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名单,并另行妥善保管。

五、接种单位必须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接种疫苗,并在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品种和接种方法。

六、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下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已过那机药械等。

七、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册,并确定需补种的人员和名单。接种单位应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及时录入和更新每次接种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上传国家信息平台。

七、按要求及时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篇13: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本院2014~2015年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后接待的预防接种患儿200例作为研究组,而2011~2012年未开展预防接种管理接待的200例预防接种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对照组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9±1.2)岁。研究组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3.7±1.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实施加强预防接种管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疫苗质量管理:疫苗质量不仅是关系接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直接影响患儿生命安全,故相关部门要严格管理疫苗质量。比如加强疫苗的抽样检查,要求疫苗接种部门定期抽样检查,确保疫苗质量与日期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要合理保存疫苗,确保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此外,应加强医护人员责任,促使其在各环节都能提高风险意识,确保接种安全与有效。在接种过程中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尤为重要。(2)重视疫苗登记、发放:预防接种管理中,应充分做好接种患儿登记制度。因为不同地区均有人口流动较大的情况,使得预防接种登记工作难度较大,而登记制度会直接影响预防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疫苗登记及发放。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普查,及时登记未登记的患儿,并修正登记差错的患儿[2]。此外,登记完成后,应及时根据登记情况合理发放疫苗,减少存放时间过长及坚决杜绝过期疫苗等,提高接种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3)加大预防接种宣教:为了提高预防接种覆盖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教,提高家属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使其知晓预防接种的目的、重要性。可采取电视、广播以及设置咨询台、张贴宣传语等形式宣教。通过该类方式,不仅提高家属对接种的认识,同时可提高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宣教过程中,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及时消除顾虑。(4)重视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及相关部门配合:预防接种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会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必须加强他们的培训,尤其要讲解合理与科学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敬业心,培训完毕还要进行考核[3]。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及计生部门之间要做好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家属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aP<0.05

3 小结

患儿处在发育阶段,任何疾病都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4],为此需加强重视。预防接种是减少患儿疾病发生最为主要的手段,尽管国家法律已经明确提出预防接种是患儿应有的权利,但从前几年接种效果来看,并不满意。本院近几年加强预防接种管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高达100.00%,对照组则为87.50%,同时研究组家属满意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防接种成为当前我国控制与预防传染病最为主要的措施,但其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加上持续时间长,需要环环相扣等,若不加强预防接种管理,难以保障接种成功率[5]。为此,近几年本院逐渐将预防接种管理应用在实际中,对比分析开展后与未开展期间的接种成功率与满意率来看,开展预防接种管理可明显提高患儿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效果比较良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月平,郭惜珍.患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14,29(5):731-733.

[2]王芳.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患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49-1251.

[3]盘春海.浅谈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当代医药论丛,2014,14(12):205-206.

[4]辛翠云.患儿预防接种中的综合管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9(z1):146.

篇14: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关键词】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

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上面来看,它担负着整个辖区所有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它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对产染病的控制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着国家日益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投入力度,从而促使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处的设施日趋完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日趋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在接种的安全系数上面日益升高。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技术的完善而在操作上掉以轻心,相关人员仍然需要在预防接种的工作中,我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做好。

1 预防接种前的安全措施

1.1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 对于预检登记来讲,这项工作是儿童预防接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做好安全注射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在这一环节当中,需要做的就是要对接种证当中儿童的姓名、出生的日期、性别以及所需要接种的疫苗等等做出详细的核对。同时相关的人员需要向儿童的家长讲清楚接种这样的疫苗能够预防的疾病,具体的免疫程序以及接种过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家长询问儿童近阶段的健康史,儿童以往的疾病史以及过敏史等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要对儿童进行体温的测量,并实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针对有禁忌证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拒绝接种;对于暂时不适合接种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暂缓接种,相应的作好记录[1]

1.2 严格做好规范接种准备工作 对于接种的医生来讲,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护士站来对家伙在那个以及接种儿童的姓名做出核对,通过此,来使得由于发音类似以及同名而造成的错拿证以及打错疫苗的情况得到避免。在这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所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护士站疫苗一致与否做出核对。在进行疫苗的准备之前,接种医生需要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再一次的合适,同时对照接种证进行再一次的核对,通过此,来对接种疫苗的正确性以及间隔时间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 预防接种时的安全措施

2.1 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执行 这一点,也就是要求接种人员在这是之前,应该严格的对照着疫苗的名称、疫苗的有效期以及安瓿的完整性等等做出核查。在进行吸药之前,应该把药液摇晃充分,并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来吸取药量。同时,告知儿童家长把儿童的注射部位充分的暴露出来,其目的是要做到更加准确的操作[2]。在这之后,接种人员对儿童的皮肤进行消毒,等到消毒液干了之后,方可对儿童实行注射。其根本目的是要促使消毒液杀死活疫苗的现象得到避免。

2.2 正确把握好注射部位与深度 从目前预防接种注射的方法上面来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皮内注射、皮下注射以及肌内注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上臂外侧的三角肌这一地方并没有比较重要的神经,也没有大血管,加上这一部位比较暴露,所以,有80%以上的预防接种都选择的是這一部位注射。对于皮下注射来讲,主要就是把少量的药液注射到儿童的皮下组织;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主要是在要求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发生疗效要更加迅速并且不能够口服或者是静脉注射,当然那些注射性强以及药量比较大的时候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注射方式。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其注射位置的深度要来的更深。另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对影儿进行注射的时候,要对以下的方面加以特别注意,那就是婴儿在上臂外侧三角肌的这一地方还不够发达,并且部位也相对比较小,所以,在对其进行注射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那是因为,如果注射过于浅的话,极易形成局部硬节的,如果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婴儿局部发炎现象。

2.3 使用疫苗专用注射器注射 这一点,也就是在注射的这一过程当中,要使用一次性疫苗接种专用的注射器,尽可能的做到一人一个针头,一人一个针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把玻璃注射器以及针头灭菌存在的不够彻底以及易污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就使得交叉感染的现象得到避免。

3 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完成之后对其做出密切的观察可以说在安全注射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对于防疫人员来讲,必须要做到对儿童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做出迅速且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出应对措施。当然,与此同时,防疫人员还需要报告至相关的部门,并认真且详细的把接种反应记录及与之相应的处理促使作好记录,最大限度的把接种反应的危害降至最低。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3.1 认真对待观察期的儿童 在儿童接种完毕以后,接种人员一定要告诉家长对儿童实行30分钟的观察,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自后,出现任何的不适情况或者是异常表现,那么,家长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对于那些严重的接种反应来讲,它们在早期所体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比较轻微的,加上在接种的对象中,婴幼儿所占的比重居多,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接种之后的不适现象表达出来,所以,对于这一类接种对象,防疫人员更加需要对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针对具体现象做出积极地处理,从而促使严重事件发生的现象得到避免[3]

3.2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从接种反应的类型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包括正常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耦合疾病以及接种事故等等。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从正常反应以及加重反应的处理上面来看,正常反应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只要适当的休息两天,就能够恢复到正常。但是,对于其中少数的比较严重的儿童来讲,可以对其局部做热敷,但是,如果儿童注射的是卡介苗的话,应该严谨局部热敷。另外,如果儿童有全身的症状的话,应该针对症状对其做出治疗,比如高热以及头痛的话,需要让其休息,并给与解热镇痛的药物及逆行那个处理。

其次,对于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来讲,应该结合儿童异常反应的类型,实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当然,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应该把各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员做好,同时,要把抢救的药品以及抢救的器材等等都始终备好。

4 其他方面的安全措施

4.1 强化冷链系统的管理 对于安全接种来讲,不然需要疫苗的质量来进行保证,可以说疫苗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安装上冷链检测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促使疫苗储存安全性的提升,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可以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即便是在发生停电的情况的时候,也一样。当然,即使是这样,对于相关人员来讲,也还是需要时时刻刻的对冰箱的温度进行关注,并定时作好记录,同时实行定期的冰箱维护,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冰箱得以正常运行进行保证。

4.2 强化接种人员的责任心 接种人员他们处于预防接种的第一线,必须要始终牢记安全第一,一定要始终明确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的未知危险因素存在,所以,针对这样的安全威胁,接种人员必须要把自身的责任心强化,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通过此,尽可能的促使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现象减少。不管接种人员有多么的忙,但是,也应该要对每一位接种的儿童都尽心尽责。

5 讨 论

总之,计划免疫的这一项工作,在目前来讲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方法,这一项工作也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接种过程当中,必须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且周到,儿童父母要做到积极地配合,只有每一方都把预防接种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才能够真正把疫苗免疫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对儿童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水艇.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27-127.

[2] 施雪芬,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349-349.

上一篇:读《挑山工》有感500字下一篇:我自豪,我是努力的孩子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