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2022-09-22

新生儿时期常有黄疸,其原因复杂。严重的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核黄疸。一般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近年来新生儿黄疸持久不退的患儿逐年增多,其原因较多,排除溶血性疾病、肝炎、感染性疾病等原因后,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期间,接诊15例患儿,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9例,女6例。6例生后3~5d出现巩膜轻度黄染,持续20~25d,5例出生后5d出现巩膜轻度黄染,7d后颜面皮肤轻度黄染,无进行性加重,持续至1个月,4例出生后7d出现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轻度皮肤瘙痒,持续至40d。

1.2 原因

6例患儿母亲又用药史(其中2例母亲产前应用了大量催产素,4例母亲分娩后因会阴侧切、轻度乳腺炎、裂伤、口服抗生素头孢氨苄胶囊、阿莫西林胶囊、静滴菌必治),2例早产儿受寒史,3例有新生儿窒息、产伤史,4例母乳性黄疸。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5~10×109/L10例,10~12×109/L5例。血清间接胆红素:180~200ummol/L12例,201~220ummol/L3例。15例患儿肝功均正常。

1.4 治疗与转归

(1)近期母亲应用抗生素者,暂停母乳喂养,改配方奶。鼓励多饮葡萄糖水,提供足够的热量。避免寒冷刺激。(2)所有病例均给予酶诱导剂,鲁米那5mg/(kg·d)加维生素C口服,茵栀黄针剂10m L/d静脉滴注。(3)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者(>1个月)静滴白蛋白,按1g/kg,每日1次,连用3~5d,也可静滴血浆,25m L/此,每日1次,连用5d。(4)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时间依病情轻重不同,重者6~8h,轻者2h,间断照射,连续5~7d。直至症状好转。照射时要用布遮盖眼睛,以免损伤角膜,此期间需多喂水,补充水分的流失。经上述治疗后,15例患儿均在1周之后治愈出院,无一例核黄疸发生。

2 讨论

2.1 上述6例患儿母亲分娩前后均有用药史

特别是产后应用抗生素因其所用的头孢氨苄、阿莫西林、菌必治等分别是头孢菌素及氨苄青霉素类抗生素,母亲静滴或口服后通过乳汁排泄,新生儿吮乳后,抗生素随乳汁进入肠道。此二类药物对大肠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进而使结合胆红素氧化受抑制。小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结合胆红素脱去葡萄糖醛酸重新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由肠道重吸收,加重了肠肝循环,从而使肝细胞形成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过程受阻,进而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重者可超过205ummol/L,致皮肤、粘膜不同程度黄染。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神经精神症状。少数严重患儿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

2.2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其特殊性

多数新生儿在产前、产中、产后受不利因素的影响,不仅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高,早产儿更高[1],而且导致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发生率随之升高。如上述患儿母亲产前应用了大量催产素;产程中有窒息、缺氧,一方面加重了酸中毒,另一方面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进程;分娩是损伤出血,使胆红素产生增加;产后受凉、饥饿,此时体内游离脂肪酸等有机阴离子增多,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而使胆红素游离血中,特别是早产儿生后体温低,吸吮差,延迟喂养,胎粪排出延迟,可增加肠肝循环,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2.3 母乳性黄疸根据发病日龄分为早发、迟发两型

早发型黄疸是由于母乳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引起。迟发型黄疸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2]。母乳性黄疸确切原因尚未肯定,一般认为由于母乳内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此酶进入新生儿肠道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经肠壁将未结合胆红素吸收进入血循环,到肝脏再进行胆红素的代谢,肠肝循环增加,是延迟消退延迟[3]。

3 预防

孕母产前用药要慎重,能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孕妇分娩后1周内尽量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分娩过程中严密监护,以免胎儿发生窒息、缺氧和产伤;避免受寒,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儿体温,特别是早产儿,同时要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还有临床资料观察表明[4],继续母乳喂养并不影响胆红素的下降,还可以保证患儿的营养供给及免疫获得,减轻母亲的心理障碍,确保患儿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期间收治的15例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患儿按其病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原因为母亲产前、后有用药史,新生儿有窒息、产伤史,早产儿受寒史,母乳性黄疸。结论通过黄疸延迟消退的原因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原因分析,预防

参考文献

[1] 闫永平,徐熏忠,王文亮.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3.

[2] 刘敏.母乳性黄疸有关临床问题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1995,13(2):96~97.

[3] 吴圣楣.儿科治疗矛盾[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28~29.

[4] 张金川.母乳喂养与母乳性黄疸预后关系探讨[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6):538~539.

上一篇:浅析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特点下一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粗煤气净化系统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