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策略

2024-04-10

化学教学策略(精选8篇)

篇1:化学教学策略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实验室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该探究实验中包含的科学方法

观察法、猜想法、分组实验法、交流合作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归纳法、分析论证法。

三、该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篇2:化学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不当之处恳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二:探究内容

本人侧重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教学原则、学生水平、知识内容、学习反馈、教师能力六方面探讨化学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教学目标包括与学生智力、技能发展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基石;与学生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有关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策略。

“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1.就“知识”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1)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那些对促进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有价值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通常对那些“拓展视野”的知识点到即可。(2)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从纵向深入外(如从“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到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必须注意横向迁移(如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到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3)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化学用语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2.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

(1)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

(2)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协调身体的肌肉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3)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对认知过程的认识与参与,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训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的教学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必须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

1.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地接受、作出反应到主动追求,形成价值观念,直至“内化”成品质。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在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内涵,是学生感受人类是地球的主人,要从内心深刻的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切身的行动起来!大家请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一)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这一点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应能量还原课本实验,也可以在做完实验之后,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在线还原。进一步落实实验带来直观体验。

(二)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学习气体的制备后,根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具体规则就能够掌握气体集体的制备方法。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有些知识点文字较多,学生不好记忆,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顺口溜。

(三)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训练,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又如,对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借助“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技巧予以简化,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赖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四)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和达到的潜在能力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一)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伸,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二)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三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发现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教师应即时制定针对性的复习对策,如讲解“中介性”知识帮助学生“过渡”,要求学生自学指定材料,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和补充实验等,以弥补不足。对降低要求情况下仍然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应予个别辅导。力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有一些知识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如家庭小游戏的引入,在家庭小游戏中,这样就将课本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即学的轻松愉快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如:在讲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是可以做清洁力比赛的小游戏。在讲酸的通行时可以做柔软的骨头小游戏等。

此外,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时也应分别对待: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图表、实物、模型、参观等直观手段的作用,尽量做到从实验现象和实物展示中揭示化学概念,解释化学反应导出化学原理,也可结合化学游戏、自编卡片、口头竞赛等形式将相对集中、抽象和枯燥的化学用语变得分散、具体和充满乐趣。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

(一)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三)对化学实验而言,总的要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心理品质。实验类型不同,教学策略也有差异:课堂演示实验要求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设置一系列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课前检查提问,课中巡回指导,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实验本质。

(六)对化学计算而言,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下策略:一是引导学生明确化学计算的化学依据,如化学反应、化学定律和化学公式等,以此获得化学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合理推断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单纯的数学计算;二是训练学生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包括建立等量关系、方程变换、数字运算、估计简化、过程表达、答案检验等,使学生熟练化学计算的规范格式;三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更多的化学思想;四是改变化学计算相对分块集中的编排,分散难度,逐步提高,在定性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逐课落实计算,以计算带知识,以知识促技能。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二)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

六、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高潮。

以上六方面探讨了如何构思化学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完美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潜心的琢磨,用心的实践,我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学生。所以我们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最大潜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以期教学取得累累硕果!感谢各位教师的聆听,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篇3: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 我们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

1. 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要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疑法。

“学则须疑”,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经过讨论分析, 解难答疑,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竞争法。

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 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背默比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课外活动法。

通过制作教具、模型, 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展览会, 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要进行角色转换。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 让学生走进生活。

为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可以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 致力人文关怀。

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要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 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教学内容不能再只局限于化学课本内容。

要紧跟化学研究发展的步伐, 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的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2. 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或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3. 授课者不局限于教师。

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 或者是具有丰富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 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 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 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 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 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 利用推理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 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只是列出空洞的几个结论, 怎会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 在实验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 往往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相同, 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潜能,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5. 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 体现了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 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篇4: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提问超出所学范围,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技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怎么办?那就放缓思考的坡度,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备好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演示实验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开阔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二、通过信息反馈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通过反馈信息作为主要手段,以便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干扰,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应变的办法,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灵机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灵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远离主题,或虎头蛇尾,不着边际。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然发生的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1.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放缓思考的坡度,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稍增加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劑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制造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4.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采取针对性措施。

篇5: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多元评价;实践

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若是按照传统单一的标准对学生展开评价,就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实现积极的发展,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切入,对学生展开多元化评价。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以实际教学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学活动进步发展。

一、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简析

(一)指标的设立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就是从多维度、多角度对学生展开评价。因此,这就需要设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以明确评价的基本方向。首先,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是排除掉其他相关因素之后,对学生学习能力作出的纯粹性评价,也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学习态度。态度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态度积极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活跃主动,对推动教学活动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态度消极的学生,不仅会降低自身学习的有效性,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再次,动手能力。初中化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教学,还涉及到实验环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动手能力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教师也必须加强重视。最后,卷面成绩。卷面成绩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但是其比较片面,并不能实现全面反映。所以,通过卷面成绩评价学生,应尽可能将其占比。

(二)体系的构建

在明确基本的评价指标之后,就需要将这些指标统一起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将卷面成绩作为基础。虽然其反映的内容比较片面,但是相对而言还是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此作为基础是最为合适。但是,卷面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还包括了学生的日常作业、练习等,这样可以弱化卷面评价的客观性。在卷面成绩的基础上,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进行一体化的构建,也就是三位一体,从三个层面切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元评价的实践分析

这里以初中化学中溶液的相关知识教学为案例,分析多元评价的实践。

1.评价指标

在学习能力方面,可以将其划分为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程度。在速度上,可以划分为快速、普通和较慢三个层次;在程度上,也可以划分为基础知识、中等知识以及深层次知识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主要有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等相关概念知识,中等知识则还包括了溶液的性质特点,深层次知识则包含了溶液的饱和性等部分。在学习态度方面,主要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其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课堂积极发言、质量高,为优;课堂被动发言,作业质量中等,为良;课堂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延时或是质量差,为差。在动手能力方面,积极主动完成溶液配置实验,明确其中原理、重点的为优;需要通过配合才能完成实验,明确实验原理,但是不明确重点的为良;无法完成实验,对实验原理不了解的,为差。在卷面成绩方面,以考试分数、日常作业、课后练习等综合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

2.实践应用

在对溶液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从某些具体的知识点着手进行评价。比如针对溶解性这一知识点,其主要涉及到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影响溶解性的相关因素,等等。进行多元评价时,首先就以学生的日常作业和卷面成绩为基础,从中总结归纳出学生在溶液性质、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更加详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具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更加详细的评价。比如:硝酸钾在100g水中,20oC时溶解31.6g,而在60oC的时候可以溶解110g。由此可见温度对于硝酸钾的溶解性具有一定作用,基于此,试分析压强对其溶解度的影响,若将硝酸钾换成二氧化碳,那么对溶解性的影响如何?通过这个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检验。由此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改善。

3.评价总结

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后,需要对评价结果展开总结,以此反馈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改进。通过总结,发现学生对于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等方面知识存在较多缺陷。而且部分学生对教学手段兴趣缺失,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需要在相关的知识点上加强教学,而且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同时,还需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改善自身的问题,使其提升自身的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必然趋势,化学教师需要对此形成清晰认识,对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多元化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对其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敬芝,毛雁升.基于多元评价的课程教学改革―――以“中学化学微格教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04:82-84

篇6: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的连贯性

皮亚杰认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是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设置归纳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案例1:“几种常见的酸”的教学.原有教学思路:1.通过实验观察浓盐酸色态味及瓶口的现象.小结浓盐酸的挥发性,插入问题: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2.观察浓硫酸的色、态、味,及涂在布、木、纸上的现象,小结浓硫酸的腐蚀性、吸水性、溶解放热等特性,插入浓硫酸露置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方法等问题.分析:这种教学策略是按照现有课本顺序,从实验引导,深入研究问题,总结物质的相关性质.对教师来讲,上课连贯性强,方式往往采用讲授方式,操作简单,备课容易.但对学生来讲,缺少自己的思维体验过程,学习内容上没有有机整合,缺少整体性,学习不连贯.学生对挥发性、腐蚀性等专业用语本身的认知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内涵,出现这些问题,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板块联系松散,整个体系被肢解,学生在学习上被强制按下暂停键,感觉凌乱不畅.改进后教学思路:1.观察实验浓盐酸、浓硫酸的色、态、味及涂在布匹木板、溶解于水等现象.2.阅读课本资料,用表格小结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3.联系生活:汽油挥发、海绵吸水、木头烤焦.4.比较:稀盐酸、稀硫酸和浓盐酸、浓硫酸性质有何不同?5.问题: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浓硫酸、浓盐酸露置空气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有何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点评:让学生在回忆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体会运用技巧,感悟解题思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习能力.

二、课堂应加强学法指导,构建学法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决定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与思考、合作与讨论、课堂笔记、课堂练习、课堂反馈等习惯的有机组合,对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案例2:“了解合金”的教学.原有教学思路:1.介绍合金的定义,分析字面意思.2.介绍铁合金中的生铁和钢.3.介绍生铁和钢性质上的差异.分析:按照课本的顺序进行介绍,学生第一次听到合金这种专业用语,对铁和钢似懂非懂,参与度不够,学习方法以演绎法为主,对合金的概念把握难度加大.改进后教学思路:1.利用表格比较生铁和钢成分,说出不同.2.观察生铁片和钢片进行刻划、弯折等实验,感性认识合金和纯金属性能的不同.3.阅读合金的定义,对比生铁、钢的差异,说出定义中关键字的意思.4.观看“百炼成钢”视频,说出其含义.点评:在上课前,教师应备学生的学法,把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初步设定,上课时加以引导,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到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动.学习新知从生活中切入,从学生已知中切入.抽象的概念,通过实验、图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的学习应维护学生理解的连贯性

篇7: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专题复习

进入化学复习阶段后,教学的重点就从新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对旧知识的复习.面对已经接触过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有的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则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怎样高效地展开化学知识的系统、条理复习,成为教师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理论与实验操作兼具的特点,其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是较为复杂庞大而又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探索便利、有效的复习方法.在诸多的尝试中,专题复习值得推荐.

一、理论(教材为主,涵盖多个知识点)

开展专题复习的第一步骤是确定专题的内容,教师应从整个初中化学复习的总目标与要求出发,以教材为主要基础,统合基本知识点、中考考点,设计出能够完整涵盖所有知识点的专题.在复习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格局简单地梳理知识点,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复习效果不可能好.对此,教师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专题将相同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复习,并尽可能多地掌握同类的知识点.例如,以“水”为主要内容设计专题时,教师可以将水的组成成分、与水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以及硬水的软化方式等整理成一个专题,每个知识点下面分别有典型题目.复习时,先给学生一定时间完成这些典型题目,教师简要了解学生做题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错误的情况.解题结束后,教师结合知识点讲解题目并提问,每个大知识点下面的小知识点在讲解中自会被涵盖.基础知识点复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复习硬水软化中的石灰纯碱法以及离子除去等,提升学生的能力.这样,在纠正例题错误时,学生复习了知识点,并且较为系统.知识点基本复习后,进行总结,最后再次安排学生练习本专题相关的其他题目.教师将学生做的题目批改后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告知学生他们的水平如何,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从专题入手,将课堂练习与知识点结合,既能够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点吃透,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教师对习题的及时批改与反馈,有助于师生双方了解复习的情况.

二、探究(稳固基础,力求提升)

在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在促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复习难度.除了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系统全面地进行回顾外,更重要的是在复习过程中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保证学生从容应对考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近年的中考中也不乏探究性的考题.而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自主探究具有可能性.从化学考试探究题的形式与考查的知识点的灵活中可以发现,这一类型的考题属于难度提升型的题目,可以当作一个专题的内容进行复习并适当提升.例如,以“氢氧化钠”为主题展开专题复习,教师可以提问:氢氧化钠溶液忘了盖上瓶盖,那么这种溶液是否已经变质?请猜测并写出猜测的理由,最好是化学方程式.然后给学生提供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经过前面的猜想和验证,学生基本上知道了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杂质即碳酸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探讨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以及怎样去除杂质.自主探究结束后,即可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利用事先准备的习题进行知识巩固.虽然探究性专题耗时较长,要经过不停的验证、猜想,但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总之,专题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中的一种有效模式.不同的专题,可以将不同的、细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化学体系自然变得整齐有序、有规律可循,学生复习起来自然条理清晰、逻辑清楚.此外,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中适当增加难度,补充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提高复习效果.这样的操作便利、可行有效的专题复习模式,值得每个化学教师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篇8: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一、讲究新课的导入原则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 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宗旨, 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面分析一下四种导入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对要学习的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

2. 整合性原则:

每一个知识都不是零散的, 要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对待学习, 而新课的导入要达到复习旧知识、串联新知识的作用正是联系观点的落实, 使学生能温故而知新。

3. 精致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不要大而空, 不要为了吸引人而过于做作、深奥, 要关注全体学生, 做到直观和富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能看清本节课的内容, 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动力之王, 是成功路上最强大的推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每个人的爱好和潜力, 激发其兴趣, 引导他们从内心真正地感受化学的价值。趣味实验、厨房中的化学、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化学家的故事、社会热点新闻、谜语、诗词等都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巧妙安排, 细致设置, 认真组织, 让理论变得有意思, 让高深的术语变得津津有味, 让化学符号和生活联系起来, 拉近和生活的距离。

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价值观, 逐步地学会从化学的视角留心观察生产和生活, 关注当今社会化学与资源、环境、能源、健康等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科学演绎授课内容, 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铁的生锈现象:铁与空气中的氧气, 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锈, 英文:Rust, 公式:Fe2O3, 锈是一种化合物。由于长时间的潮湿, 铁处于湿润状态, 铁、氧发生化合。

我们都知道铁容易生锈, 这是化学性质与外界条件使然, 铁锈蚀的速度受环境影响, 有一定的规律。掌握了铁的生锈规律和原因, 控制住金属的腐蚀, 达到解决资源的目的。

例:找出铁钉最容易发生锈蚀的是 () 。

A.铁钉放置在密闭的干燥空气中;B.铁钉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C.铁钉半浸没在盛有水的试管中;D.铁钉浸没在植物油中。

正确答案:C

分析:铁金属的锈蚀是铁、氧气、水分同时作用的结果。A中缺少水分, B中缺少氧气, D中既缺少氧气又缺少水分, 而C中铁金属与氧气、水分同时接触, 反应充分, 锈蚀情况严重, 并且C中铁金属锈蚀速度最快的地方是接近水面处, 正是三者接触最充分的缘故。

三、“学会“是必须的, 责无旁贷

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懂得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现在是知识爆炸、网络发达, 信息更新顷刻万里的时代, 学不会本来就应该掌握的知识, 必然成为优胜劣汰中的牺牲品。新时代的年轻人, 应该胸怀大志, 学会知识, 怀抱超世之才, 随时能够报效国家。

上一篇:人面桃花笑春风作文下一篇:纳兰性德伤感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