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2022-09-11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 也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要达到有效, 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 在新课教学中, 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 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 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 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 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 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 达到“授人以渔”。

一、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 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 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设疑法。“学则须疑”,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 然后经过讨论分析, 明白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 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 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 举办化学讲座, 化学课外实验, 化学竞赛, 化学晚会, 化学墙报, 化学展览会, 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 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 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 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 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挥学生潜能, 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要进行角色转换,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 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 让学生走进生活, 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 致力人文关怀, 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题之间的交往 (对话、合作、沟通) 关系, 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教师要与学生充分地互动, 从而激发更多的生成资源。在课堂中, 时常会碰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讨论的范围超出教学预设, 教师该如何去面对?这时教师应把握好时机, 及时把学生的问题转变成课堂大家共同探讨或课后进行探究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启发学生可以联想生活来进行探讨这个问题, 让化学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进行, 回到生活中去, 从而让学生由发现生活进入理解生活状态。如我在进行氯气的性质教学时, 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既然氯气有毒, 为何还要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我就把这个问题应交给学生小组讨论, 并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杀菌消毒来讨论, 最终发现学生的思维果真充满丰富的想象力, 由动态生成的问题进一步动态生成新的理解、新的体验。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 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 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 变主动为客观, 变枯燥为生动, 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 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基础版化学《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有句彦语“雷雨发庄稼”, 怎样解释这彦语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 我从网上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了“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 这动画形象、生动, 用在教学上, 使学生很容易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 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 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 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 这就是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好, 老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真是一举两得。

下面我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电解电镀》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由学生回答:“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提出:“我们能不能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呢?”在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矛盾, 产生困惑之际, 我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实验演示。

取两根连有导线的碳棒, 分别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 观察有无现象发生?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 而插入氯化铜溶液中, 观察有无现象?再将两根碳棒与直流电源相连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于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前面演示,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看得清楚, 若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观察又很浪费时间, 为了提高演示效果, 便于全体学生观察, 我改用化学投影仪来配合完成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放大了几十倍的电解槽, 在阳极碳棒上产生的气泡十分明显, 再取出另一根碳棒, 在投影仪强光的照射下碳棒表面析出的单质铜亦分外醒目。传统的实验与先进的化学投影仪相结合, 提高了可见度和清晰度, 加强了实验效果,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我说:“通过实验证明了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实现这种转化的装置就是电解池。”自然而然地给出电解池的概念, 关于电解池的组成及形成条件, 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出来。有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我便抓住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不失时机地提出:“为什么给电解质通电就会引起化学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电解的原理。

电解的原理是通过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情况来解释宏观发生的现象, 内容比较抽象, 若采用传统媒体讲授, 学生不容易理解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 于是我又采用了第二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计算机, 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电解池的装置, 在电解池内的氯化铜溶液中绘出几个带有颜色的圆球, 蓝色的代表铜离子、绿色的代表氯离子 (当然氯离子是没有颜色的) , 然后让这些圆球动起来, 先是离子的无规则运动, 继而是通电后的阴阳离子向两极的定向运动, 紧接着是离子到达电极上的放电过程, 氯离子失出电子变为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 电极上产生了气泡, 铜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铜原子, 屏幕上析出铜的电极颜色逐渐变为红色且逐渐加深, 当氯离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移向另一个电极时, 微机发出“嘟嘟”的响声, 十分形象、生动, 学生看了个个兴趣十足, 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 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 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从而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电解的原理, 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突出了重点。

上一篇:浅谈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下一篇: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