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2024-05-07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共10篇)

篇1: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 要: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化学是高中理科中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包含的知识种类及数量繁多,高中生又面临高考的压力,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时间太紧迫,无法对某一科目投入过多的时间,所以,化学老师的任务很艰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不再耗时费力,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费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两方面:课堂上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教学的方式不高效,学生也不能完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标;课下时间学生需要均衡发展,又有很多别的学科的学习内容,无法在化学学科上分配更多的精力。下面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提出几种策略。

一、运用兴趣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兴趣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新课导入的过程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如,通过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上节课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热能”,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上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互相转化的过程和原理。在引入下节课内容“化学能与电能”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是否和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相似呢?是否也遵循守恒定律呢?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又有哪些例子呢?带着这些悬念和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成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个主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讨论和查阅找出课本以外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办法,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的结论,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适当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限于“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做笔记”,教师讲得没有激情,学生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找一些关于人们如何利用资源的视频,让学生讨论视频中化学与自然资源是如何造福人类的,在讨论中学生会对本章节有较深的认识,也更容易记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图,让学生看图片中体现的是哪个化学反应,进而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去附近的化工厂参观,带领学生进入金属材料的世界,让学生看看金属是如何被化工厂广泛利用的,通过观看,学生会对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得更深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别的科目广泛利用,化学课堂也不能落后,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长见识。

三、运用举行化学竞赛等活动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行简单的竞赛项目,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在竞赛中学生的大脑更活跃,记忆力和反应力也更好。竞赛的方式营造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更省心省力,学生也可以学得更带劲。

比如,学习“元素周期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比赛背诵元素周期表,看谁背得又快又准,教师可以给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学生奖励,奖励可以是有关化学的书籍或者影片,最好是对学生化学学习有帮助的东西;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习题,让学生竞赛,看哪位学生第一个交卷并且准确率还高,对此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化学书籍或影片;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写出金属的化学性质,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对此学生提出表扬。

这种竞赛的方式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高中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谁也不甘落后,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同学配合默契,自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主要阐述了三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运用兴趣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运用举行化学竞赛等活动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是这三种还方法远远不够,提高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只有教师用心备课、用心研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想出更多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延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刘芳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3.编辑 李琴芳

篇2: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研究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激活是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必须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现状和心理动态;把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富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多角度切入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从有效激活的视角,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内涵

(一)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激活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语文新课标强调的“对话”,包括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其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主导。钱梦龙先生指出:“主导主导,关键在导;导者,启发引导。”也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展认知。如果能在教学中真正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挑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热情,让学生自动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自己去发现,那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费尽心力,产出与投入的效费比却会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激活。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日常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作秀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3:高中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根据化学习题的书写情况便能够知晓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最快的途径.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并且学生也可以在习题训练中巩固知识,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重点,不断的纠正错误、梳理知识、总结知识,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除此之外,学生在习题训练的自我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习题教学在教师眼中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师认为这就是单纯的练题,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不适用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而有的教师则认为习题教学的作用突出,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将从高中化学习题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教学中,一些科目的教学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化学也不例外,要想有效的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对策,针对性的解决相关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为了完成最终的教学任务.一些化学教师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过于盲目,对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够了解、学生自身的优势也不够清楚、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够明确,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如此不明确的教学方式,随意性高,教师想讲哪里便从哪里开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没有重点,也导致化学课程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教授.最大的原因便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对于习题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够明确,综合起来便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 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地位一直是次要的,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在课堂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在习题教学中也是如此,在布置习题之后,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的就给学生提示.也许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但是实际情况却会造成反作用,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总体提高.

就传统教学的惯性来说,虽然有时候在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情况,一般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但目前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每次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那么几个.这样的情况长久下来,便会提高学生的偏科率,还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进程的顺利展开.

3. 在习题的选择上过于盲目

在如今的教学现状中,大量的教师对于新课标改革的标准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要求也敷衍了事,对于化学的习题随意选择,这就导致在新课改推崇至今,与新课标配套的练习题很少,更多的是基础的训练.高中的教学面对的是高考,在这一个大目标的影响下,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练习习题上,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点,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题海战术.习题教学也仅仅是习题教学,只有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题,没有教师的认真改题和选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两败俱伤”,不仅浪费时间,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习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 目标性的选题策略

习题教学往往会变成高考练题的靶子,使得其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导致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过于盲目,目标不够明确,多数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挪用题目,缺少教师的分析,导致学生的试卷、练习册会同一个题目会出现多次.为了有效的避免上述情况,教师必须在选题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习题,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教师要明确该章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即是铁与水、与部分盐溶液、与酸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几价铁之间的相互转换等等[1].例如根据铁和水的反应针对性的设置习题:下列哪一块状金属中能够在常温下全部溶于足量浓硝酸().A.Cu B.Al C.Mg D.Fe.

2. 在基础知识上展开知识的延伸

习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习题都是根据化学课本的知识点进行设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习题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就习题教学的发展现状而言,一些教师在选题的时候盲目选择难题、疑题,而另一些教师在选题时过多的选择基础题型,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题目的选择中,教师要以基础知识点题型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层层递进.如例题:“检验FeCl2的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加入哪些试剂?”在该题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展开充分的拓展,例如:“为了使得Cu、Fe、Cu2+、Fe2+处于同一容器内反应之后还有铁剩余,应该加入什么[2]?”

3. 及时整理题型、进行总结分析

现在的学生在习题练习中总会出现一错再错的情况,这样的状况发生的原因便是学生没有发散思维参与习题训练,而是将其当作是学习任务,只是为了完成,而没有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的态度应对,而教师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正确的指导.因此,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习题之后,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题目及时的做好综合性的整理和总结,对错题进行分析.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记录本,将错题归类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快的找到方法,更加迅速的达到目标[3].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不断的完善习题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化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科的特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习题教学的课程设计.采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方法进行习题教学的设计,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化学,更快的适应学习.学习课后,不断地总结、思考解题思路、反思教学过程,让高中化学习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凤梅.高中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0):106-107.

[2]戚士忠.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4(6):72-73.

篇4: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在实施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如下问题情景创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如何去灭火?而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CO2能够点火的现象吗?这一情景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看教师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演示实验,从而为学习和研究Na2O2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可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都会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肯定不深。用计算机模拟上述实验,弥补了老师和学生不易直接进行实验而通过老师语言描述也难以到位的不足。模拟这类不可能做的实验,省时省力,几个动画画面就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2、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3、模拟有毒、有害实验。在教室或实验室里不能进行一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使大脑缺氧等有毒性实验,而借助动画软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模拟工厂烟囱中排放大量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等,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落实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应该从高一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开始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优化方案的探究、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案设计探究、Fe(OH)2的制备探究等等。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互动体验,感受化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化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有意识的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式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讨”的教学方法。

四、有效布置作业,做到有效练习。

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其次,要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布置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布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布置调查报告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最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表扬,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这样,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必将引起作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高中化学教学有效策略分析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意义,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和实施.

作 者:杨海星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阳信一中,山东滨州,2518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策略实施  

篇6: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提要】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运用有效教学理论,从高中常见文体特点出发,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梳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构建了以“五步阅读法”为框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阅读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 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3.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目标 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困惑和难点作为研究对象,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整体规划,以及具体办法为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 2.制定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方案 3.归纳适用于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4.探索高中阅读教学的序列性

以期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成为这样的课堂:

1.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2.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收集、整理、筛选、交流、评价能力。3.培养创造型人才。包括阅读记忆力、阅读想象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思考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包括主体参与的意识、亲合他人的意识、扬长补短的意识。二. 有效阅读策略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1.关于“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阅读效率=阅读产出(效果)/阅读投入,或阅读效率=有效阅读时间/实际阅读时间;(3)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2.关于“阅读教学策略”

“策略”,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二)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关键词、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分析层次结构关系的能力。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从阅读思路角度出发,梳理思维路径

与五步阅读法环节相匹配,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我们都寻求其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路标可寻,有台阶可登,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层次概括法。我们归纳了三种常用方法。(1)去枝叶法。通读中可以暂且大段略去文字。在阅读中可以先忽略描写、叙事、举例、引用、解释等内容的句子段落。(2)抓主干法。在一个自然段落中既有可去也有要留的句子,这种情况必须要注意段内的关键句。并归纳出关键句常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从结构章法角度看,居首可以总起引领下文,居中可以过渡,承上启下,居尾可以小结上文。还有一种是从表达方式角度去看,即在记叙、描写段落中的起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或直抒胸臆的抒情句往往是段落的关键句。这种情况在记叙文、散文中常见。(3)归并法。从句子内容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和概括,逐句归纳,然后合并。

含义理解法。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是体现阅读能力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难点。常常耗时多,错误率高,直接制约阅读的效率。

“文中重要词语”主要是指:能够鲜明的体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的词语;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语;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我们归纳了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解释词语使用的作用、效果为重点的。关键是要把握的思维指向,一般可以考虑三个指向:一是指向描述的形象,明确对象,揭示作者着意表现的特征;二是指向情感或主旨,要点明对主旨或情感的表现作用;三是指向表达效果,指出与其他普通词语相比的好处。另一类是以解释某一词语包含的具体内容为重点的,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性词语。这一类词语通常是一个概念或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总括,具有概括的特点,分析思考不能就句论句,必须筛选文中与之相关的文字信息,用具体的内容去解释。

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全篇或某一层次的中心句;能够体现或暗示文章写作意图的句子;意蕴丰富的句子;形象含蓄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也归纳两种类型:一种是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在方法上,虽要结合上下语境,但主要是着眼句子本身的分析,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是对句子的内容进行理解和阐述,把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意蕴丰厚的内容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类句子常常是运用了一些艺术表现手法的,如比喻、借代、反语、双关、象征、类比等。可以用本意还原法。另一种是抽象的概括的,需要从上下文列出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可以用列举法。作用分析法。分析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从写作目的探源,它的思维指向范围是句子所在的段落、层次甚至全篇,思维的角度涉及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梳理出阅读思考应有的路径走向,形成形象直观的“脑图”。

内容 主旨(篇或段)

形象(特征)

作用

结构(起领、过渡、照应等)

形式—— 表达(效果:深化、强调、突出、鲜明、生动、具体等)思维流程是我们保证阅读路径正确的一个目标指向,能有效地把握我们思考和表述的方向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探究评价法。阅读中的探究活动,可以评价人物性格、行为、作者观点,可以是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虽然带有很强的阅读者的主观倾向,但解答时还是要从分析文章客观的情景出发,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我们给出的思维点是,文章观点与时代背景的交叉点,与现实生活的交叉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其合理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3.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

一、高

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成立了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诗歌、小说阅读策略研究、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现代散文阅读策略研究等子课题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各类文体教学的知识体系。并多次开课,进行文体教学法的探讨。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4.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三.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思维对路的阅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就在策略的突破上。从文体特点入手,根据写作的规律,归纳出阅读的思路,让我们找到了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力。从“蛮”劲到“巧”劲,就在于方法的把握,从而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篇7: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酒泉市肃州中学 史明博

摘要: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必备技能”的提法也已被大众所接受,这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面对社会、学校、学生、家庭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资源和时间,努力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才是关键。而对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存在的。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本文,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成果,就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分层教学

高中是学习的黄金时代,随之而来的高考更是决定学生的命运。对高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尤为重视,而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技术教育更应该被加强和重视。为适应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学科教学的质与量两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课时多少固然重要,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给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更充裕的资源和时间,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与量,就只能从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下功夫,有效教学被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便成为了必然。然而,在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客观存在,有些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该如何处理以求突破呢?有些是我们可以克服的,而有些我们只能想出对策绕过去。笔者将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并从教学策略方面对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加以论述。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要从两个方面分开定义,先是要定义有效。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然后,对教学进行定义,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使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二、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分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高效课堂,效率为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积极响应高效课堂的要求。顺应形势,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被顺利引入,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但困扰着学生,更使得教师对此十分担心。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影响

首先是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高考仍是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主旋律,很多地方教育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学校受当地经济的制约,缺乏基本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技术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无从谈起。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限制 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不能深入分析教材、教法、学情,从而无法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完全依托教材,照本宣科,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原有的趣味性丧失殆尽,更有些教师完美的充当了“软件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毫无教学技巧、策略可言,在教学过程中,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三)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周边设备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熟练运用,而有的学生却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明显差距。

(四)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混乱

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课堂组织混乱:放羊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成问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说勉强完成教学目标,差异教学无处表现,也与高教学效率不沾边;畸形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无法为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五)学校杂务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职工作的冲击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本就很小,但却普遍充当了学校的教辅核心和技术骨干的角色。作为技术骨干的信息技术教师,多因诸多繁杂事务缠身,冲淡了对本职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准备,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

三、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积极响应新课程的相关要求,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多加考虑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将以“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为基准,着重从课前准备、教学策略设计、评价等环节入手,探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一)课前准备

此项工作的重点在于资源的准备及整合、课件制作、教材分析、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等环节。鉴于本篇主旨,着重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合作小组的划分原则、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方面。

做好学习者特征分析至关重要,它影响合作小组的划分、任务设计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应从学生知识准备状态、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可以考虑设计诊断性评价量表来实现,此项评价结果将为小组划分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合作小组的划分应着重考虑互补原则,异质分组,并尽量做到组间平衡,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同时,兼顾组间竞争,激发学习动力。合作小组一旦划定,在一段时期之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随着学习进程、内容模块(word、excel、PPT、Photoshop、Flash等)、学生发展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组间差异拉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并进行分组调整。各合作小组需指定组长,组长的职责在于小组任务的分配和组内评价。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接受新知的机会,但最低层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得低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层次。所设计各层次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任务的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可在各教学环节的形成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二)教学策略 “双主”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所适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分层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各个教学策略之间并非是单一的、独立的,它们密切相关、互依互存。

1、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小组应以4-6人为宜,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再赘述。合作小组的组长可由教师指定或组内推举产生。组长应充分掌握组内各成员知识准备状态、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在后续的小组合作实践中逐步锻炼提高,期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组长快速成长。

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各教学环节所设计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将已分解的子任务依学生特点分解给组员,由组员独自完成个人任务,最后由组长收集,并与组员讨论整理出本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由组长或组内指定成员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在教师点评或组间互评环节完成知识的纠错和升华。在任务实施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认真观察合作学习的动向,适时参与其中,解疑答难、技术支持或给予方向性指导。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别称“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既定情境下,设置任务(即抛锚的过程),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整合运用,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主要环节包括情境创设、任务设定(抛锚)、问题解决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结果及评价等。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关键就在于情景创设要贴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要合理。关于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和日常积累作基础,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着重探讨任务设定。依据创设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一至三个主要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各教学环节的划分依据,然后再将各目标任务分解为多个符合分层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子任务。这是分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便于各层次学生分层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于“最邻近发展区的”论述,任务驱动学习活动中的各层次目标任务的设定,应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的理论要求,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目标,而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恰恰就在这跳一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原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本篇所述分层教学,是与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相结合的,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及评价分层,方便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技能、构建新知,这样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都能有所提高。

学生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互补为原则,采用异质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小组合作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各层次学生依据自身特点确定子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在各子任务上得以体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应以大纲为基准。

任务分层:以分层教学目标为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设置各目标任务的子任务,以供各层次学生选择性完成。

评价分层:评价分层主要针对形成性评价而言,后文详述。

(三)评价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过程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这不但使老师无法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学生本就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评价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层评价。

形成性评价,亦称之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并调整和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可以针对教学环节独立设计,教师可参与到小组合作任务过程当中或小组讨论环节,来完成形成性评价,也可将形成性评价置于小组展示环节,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小组,评价内容应包括本环节中的各项子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方式(自主探究完成、他人帮助完成)、任务完成的质与量等内容。

总结性评价,亦称之为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判断,评价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方面,可依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成果展示环节作出评价,也可以采取填写评价量表的方式。教师方面,主要针对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评价。可采用设计评价量表的方式来实现。在总结性评价过程中,应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并给出教学与学习的最终评价结论。教师应不吝言辞,对各组及学生个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得失,给予合理到位的点评,以资鼓励。

四、小结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全体一线教师正为之努力,以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而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也方兴未艾,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诸多,有些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无力解决的,但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却可以为之努力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协力共担。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陋之见,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请诸位同仁将先进经验多多共享,不吝赐教。参考文献:

篇8: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互动过程, 教师单纯的个人表演并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好课文, 提出自己的疑问。但由于历史被学生认为是副科的观念太深, 以及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 学生很少在课前进行预习。孔子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强调教师备课时需备学生, 目的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为备课的依据, 上课能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上有所侧重。正如有的外国教育专家来中国听公开课所说:“既然学生能流利地回答问题, 那还用老师讲什么?”但教育领域流行的是教师在想象中备学生, 属于闭门造车, 空有教材而无学生。既然“目中无人”, 又怎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保证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

避免课堂秩序混乱或学生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方法, 就是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学生如果在情感上愿意参与学习, 就会避免课堂“开小差”、“打瞌睡”等现象, 学习效率将得到保证。因此,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是课堂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 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所以, 教师要重视通过对学生兴趣的调动, 达到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

第一, 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 让历史走进生活, 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师在讲到“西方工业革命”内容时, 就可以联系我们今天的“十一”、春节长假中, 人们外出旅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及其来历。这样, 学生会感到, 教师讲的不是遥远的事情, 而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探究的兴趣。

第二, 重视历史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如在学习“一国两制”内容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古代史上台湾和祖国的联系以及“二战”中通过的有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国际法等内容,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 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热点透视。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已经逐渐成熟, 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烈的关注欲望。但由于学习时间紧张, 学生信息闭塞, 资料缺乏, 对外界热点无法及时获得。因此, 教师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时事热点, 既可以使课堂充满现代气息, 又可以巧妙地激起学生兴趣。

第四, 选用历史材料, 讲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 可以使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 学生不再认为历史是一门无用的课程。

2. 优化历史教学方式,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 灵活、多样地处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课前备课时历史教师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了预设, 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毕竟不能和课前预设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机智地处理每堂课所出现的新情况, 要机智、灵活地适时改变, 优化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要求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 结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同的历史课堂教学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 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历史教师选用的历史教学方式必须是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另外, 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式, 要多种方式结合, 取长补短, 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3. 优化课堂教学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备课时, 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吃透教材, 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力求做到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切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学习和思考。如教学“洋务运动”一节时, 其重点有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是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对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 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围绕这些问题, 要认真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立足学生的发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首先, 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评价, 旨在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将以上三者有机结合, 使有效的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次, 参与评价,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评价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主张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就教学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参与到课堂评价中, 这对于学生团体意识的增强,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篇9: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高中化学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发生了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与高考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还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因此,如何通过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广大教学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化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有效,因为学生只会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时,可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则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当我们遇到火灾时会用什么来灭火呢?学生会回答说用水或灭火器,然后問学生是否见过CO2灭火器中的CO2和水在一起可以点火。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结合演示实验验证所提出的问题,进而通过讲解其中的原因而引出

Na2O2的化学性质知识。

二、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已发生转变,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建立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有效教学方法,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探索现象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及规律。然后教师再教授学生通过探索出的化学规律分析新的化学问题,进而达到通过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王贤根.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3).

(作者单位 吉林省蛟河市实验中学)

篇10:构建高中政治和谐有效教学的策略

兴宁一中 罗琼辉

[摘 要]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优秀教师对学生教育诱导,就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高中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处理与师生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中政治和谐有效教学。

[关键词] 和谐 有效教学 策略 【正文】

实施新课程对于政治教师来讲,既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冷静思考,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育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并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合力”。教学过程中,不仅落实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实现人格的善。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对学生来说,则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所以,作为政治教师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教学之策略,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

一、创设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正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心理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学生们都爱听故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一定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例如我在讲“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首先讲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我校有1位英语老师去澳大利亚进修,回来时带来几张澳大利亚纸币,我看到一张50元面值的纸币中印着一只金黄色的苍蝇。一般人提到苍蝇,都会产生一种厌恶感。然而,澳大利亚一种面额为50元的纸币却印着一只金黄色的苍蝇。纸币是国家的“行证”,把苍蝇的形象印上去,一定是意义深远的。澳大利亚人视苍蝇为“宠物”。这种苍蝇个头大,整个躯体及翅膀呈柔美的金黄色,飞时也不发出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因此,澳大利亚对本国苍蝇的评价为:美丽、干净、可爱。为什么他们会青睐原本叫人恶心的玩艺儿到保护呢?,是因为由于澳大利亚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卫生状况无可挑剔,苍蝇在城市找不到可叮咬的食物,就转移到农村,改吸植物汁液,经过长时间的“适者生存”,苍蝇的食性和其他生活习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们不再是肮脏的化身、病菌的传播者,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讨厌苍蝇。苍蝇不再因为脏而让人深恶痛绝,反而有了与蜜蜂般的丰功伟绩——为庄稼树木传授花粉。苍蝇已成了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之一,每年能换回大量外汇。当学生看完澳币,有了感性认识,然后我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叫人恶心的苍蝇,为什么在澳大利亚会得到人们的青睐?这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原理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学生正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自我肯定和纠正之中增强了成就感和学习责任感。当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和契机让学生自主活动和自由地表达思想,将知识设计成问题,使如何获取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自主探索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以探索新知为目的、以理解与贯通为重点的思维与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先前的经验分类指导,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口、眼、手、脑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公司的经营》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则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分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之后,小组讨论“你打算创立哪种公司?用什么名字?经营方向如何?”在这个合作学习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去设计方案,课堂气氛热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生活

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积极选材,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共鸣,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具体情境,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感悟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人生阅历,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认识世界。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理解,牢记,终身受益,也就更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如:我在讲《消费及其类型》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当好一月小管家”的活动,在这一个月内帮助家里详细记录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使学生也体谅到父母为维持家庭的 生活的辛苦。在上课时,大家根据记录,交流各自家庭的消费情况,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家庭消费按照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分类,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校园高消费现象”进行了讨论。他们从自身的或已接受的生活经验出发,你争我辩,摆事实,讲道理,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阐明了校园高消费的危害和学会合理消费的重要性,从而使《消费及其类型》这一内容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课程的生命力。而政治课的生命力根植于现实生活,在于与时俱进。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心灵的成长,撷取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情境,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实施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教师培训〉〉200年第4期

4、〈〈教育探索〉〉1999年第5期

5、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 北京教育出版社

6、吴松年王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学苑出版社

上一篇:五年级想象作文300字 春姑娘下一篇:梦想的期盼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