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2024-05-10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通用11篇)

篇1: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初中化学概念新授课是根据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片断或章节内容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型。新授课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应符合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共同特点,即列宁所说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一条形成概念的辨证途径。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学生获得这些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对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化学理论的学习,也将领会较快,掌握较好。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该重视联系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要使学生掌握“置换反应”这个概念,首先是让他们仔细观察金属与酸或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有什么不同,同时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然后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发现置换反应的特征,即生成的产物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通过概括置换反应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思维能力是核心,而思维能力又需从观察能力的培养和了解入手,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能力的集中表现。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在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2: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在学习吴兰、胡玉娇老师的《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讲座后后,有以下几点收获:

1、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性的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对教师在化学概念原理课型中,实施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过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教给学生,实现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2、对“教材内容静态分析的程序”印象最深。学会了分析教材的方法,即分析的角度、目的及途径,是教师准确、全面地制定和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篇3: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一、强化课标意识,把握中考命题特点

中考化学复习应强化课标意识,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复习。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甚至提高目标层次,拔高教学要求,注意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要防止因对超标内容和习题的关注和强化而干扰正常复习和误导学生,应引导学生把有限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如课程标准对“化合价”的目标要求为“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因此,对化合价的复习,就不能像以往中考复习那样,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化合价定义的理解、记忆,以及对化合物中化合价规定的分析判断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技能巩固上。

二、抓要求,分清概念层次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60多个化学基本概念,根据《考试说明》里的“考试要求”,可以把这些概念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常识性介绍层次。如风化、潮解、原子团等,均属于“常识性介绍”层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只要求有大致的印象。

2. 了解层次。如混合物、纯净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都属于了解层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应该知道是什么。

3. 理解层次。如化合反应、化学变化、单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均属于理解层次,对这些概念必须懂得为什么。

4. 掌握层次。如溶质的质量分数,属于掌握层次的概念,对其一定要能够灵活应用。

因此,在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随意增加复习难度和扩大复习范围,以免造成复习时间的浪费。

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备考策略

1. 建立网络,理顺关系。

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复习化学基本概念的首要任务就是理顺相关概念的关系,也就是对相关概念按一定的从属关系或衍生关系进行系统整理,使之形成网络。这样,既能帮助记忆,又能加深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浓缩要点,强化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要准确理解概念,必须强化记忆。为了取得最佳记忆效果,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浓缩要点。如,关于“催化剂”这一概念,可将其浓缩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浓缩、提炼概念的要点,要求我们在强化记忆的同时,又能将要点准确“还原”为课本语言。

3. 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容易混淆的,它们之间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通过对比能充分认清其间的联系和本质,复习时切忌孤立地去理解。有些概念是非常相近的,如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有些概念貌合神离,如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如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所以,在复习时应进行全面分析,横向比较、纵向联系,找出知识间的异同,理解其实质,防止概念的混淆,从而加深记忆。

4. 抓住关键,全面理解。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用十分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在复习时不能简单地死记硬背,而应着重抓住它们的本质,仔细推敲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字词,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应抓住“温度一定、溶剂100克”,“形成饱和状态”,以及溶质的单位“克”。又如“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其中的“参加”、“生成”几个字就非常关键,忽视了这些关键的词语,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

5. 精选习题,训练巩固。

在化学总复习中精选习题,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突出两点:其一,针对不同专题,所选择例题、习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要把握标高、选题难度适中,还要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其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和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灵活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优化复习方式

1. 重情景创设,在联系实际的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体会、学习化学,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广大教师要做有心人,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来源,多渠道、多方位地关注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丰富复习教学情景,可借助于图、表、卡通画、漫画等各种形式,联系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对化学知识进行考查。另一方面要根据复习教学的特点,开动脑筋,多在情景的整合上下功夫,让同一知识融入不同的情景中,或用同一情景来呈现不同的知识。

2. 重问题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首先,问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而且要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

篇4: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初中化学;课堂兼容策略;生活化策略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教学目标逐渐深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新选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式的教学成为探究式教学的典型,实现了初中生和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统筹。在“过程”环节中,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初中生体验感受的获得,在确保达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量使初中生的思维自由发展,因材施教;在“方法”环节中,教学活动更加注重采用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灵活应对,使基础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够融会贯通,激发创造力。本文将具体分析“过程与方法”教学模式中的具体实践策略,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课堂兼容策略

课堂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将理论知识以讲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理论知识决定一切、奉行课本知识为金科玉律,这样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教师通过集中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勇于对理论提出疑问,这样的一种课堂开展形式体现的就是“过程与方法”模式中的“课堂兼容策略”。

1.教师要树立兼容的态度来营造课堂氛围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一职时提出的教学方针,他认为思想上的专制是不利于学术发展的,教育应当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蔡元培先生的言论虽然立足于大学、立足于当时所处的年代,但将其放置于当前阶段的化学课堂这一门教程中,同样适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留给初中生适当的思考空间,鼓励初中生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都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初中生思维方式中科学化的层面应当保持,不属于正规思路的理解方式教师也应当指出其合理之处,在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偏颇之处,将其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鼓励多种思维观点存在可以使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2.教师应准确把握兼容课堂中的教学方式

兼容式的课堂并不是一味地纵容初中生随意拓展思维,而是要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适当拓展,层层递进,引导初中生自主进行思考,在观察效果的同时逐渐扩大初中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或是思维中心脱离主题时,教师要予以恰当的指点,帮助学生的思维回到正轨。教师在构建化学兼容课堂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初中生擅长的思维点处多加刺激,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展。

二、课堂生活化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课堂形式上,课堂学习基本上就会保持教师主导的状态,初中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实际上很少,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使“过程与方法”式的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1.生活现象,课堂验证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化学来得到完美的解释。教师可以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无法理解的生活现象作为一项作业分派给初中生完成,比如热水壶的底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一层水垢,火柴在密闭空间燃烧会迅速熄灭等等,将这些生活现象中涉及的反应物与反应条件精确化,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获得理论上的科学解释,将生活中的现象以课堂实验的方式进行解惑,并最终为生活现象服务,正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目的。

2.课堂实验,轮流演示

初中化学课堂实验演示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利用专门的实验仪器为初中生做讲解,大多数学生只能在一旁观察,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实验也是如此,学生如果只单纯地听教师讲解、看教师动手,就无法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也就对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无法准确把握,因而教师应当为初中生切身参与动手实验创造机会。教师可以将整体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预先将实验内容分派给其中一个小组,使该小组利用课后时间搜集一切与该实验相关的内容,包括具体的实验步骤、使用的仪器、仪器和化学药品的名称及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在实验课时,让学生取代教师动手做实验进行讲解的角色,该小组合作完成特定试验,其他小组在一旁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针对其中的疑惑部分向实验小组提出问题。不同实验的操作按照小组编号依次轮流下去,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实验。教师要在实验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适当提醒,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对于学生讲解中不完善的部分,教师予以补充。

三、课堂提问策略

传统化学课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课本知识讲授给初中生,学生基本上处于记答案的状态,对于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解题步骤是怎么进行的关注意识不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获得的知识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只能算是死记硬背的,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的课堂效率,应当将学问知识问题化,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融入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化学学习思维。

1.教师提问,引导思维

教师作为课堂提问者,应当对课堂进行一个大致的统筹,提前作出规划和安排,提问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提出的问题应当既立足于本节课堂的知识,又涉及之前所学知识的内容,不能过难使学生没有思路,也不能过于简单使问题没有深入讲解的价值。讲解时要把握好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初中生的思维也能够层层深入,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要明确课堂授课时间是有限的,提问的时间更应当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提问面向的不是全体学生,而是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如果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初中生化学思维的完善,则该学生符合“有需求的学生”的标准。使提问成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尽量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提问,发现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知识的传授者的位置上,提问通常也由教师进行,在“过程与方法”这种强调学生体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角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转化。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堂知识讲解时,可以先给出整个理论知识构架,让学生自己针对构架向教师或指定学生进行提问;在做实验时,教师也可以将一个实验完整做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将提问的权利放归学生,鼓励学生针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现象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提问,就会更加认真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以求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开阔,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难度来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进度和水平,在掌握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

“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既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体验,又强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离不开教师的辅助引导。“过程与方法”式教学不是一项短期的教学活动,而是需长期发展,教师要深刻把握实践方式,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为初中生深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继红.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与施用初探[J].学周刊,2013(13).

篇5: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1.关于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认识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特点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科特点。例如:实验、科学探究、化学用语、科学方法论和STS等。

化学教学设计包括学科思考,学生思考和教学思考;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 2.初中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初中化学概念的几个体系:

物质宏观微观概念体系 元素 —— 分子 —— 原子

物质分类体系 物质 —— 纯净物、混合物 —— 单质、化合物 溶液体系 溶液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溶解度 酸碱体系 酸 —— 碱 —— 盐 —— 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体系 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复分解反应 —— 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特点:启蒙性,抽象性,层次性,发展性。3.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1)、切实关注学生的认知脉络和前科学概念 化学教学设计包括学科思考,学生思考和教学思考;

现在教学更要以学生为本。如何逐渐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切实关注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知脉络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教师顺应学生的理解过程逐步推进教学进程。研究表明 ,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 , 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 , 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 , 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2)、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可是到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发现的思维进程:现象观察—问题质疑—假设猜想—针对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结论—交流认识—实践验证与提高

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2)、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可是到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篇6: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化学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概念因其抽象性使教学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死板、乏味,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课

程教学中要求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挖掘概念原理的多重功能,注重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功能,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把握两大反应内容的深广度

在化学1中的概念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

2.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如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知的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阴阳离子形成的知识,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新概念,从而解决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也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熟悉的化学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进而建立概念。教师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现象或事实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认识。

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如让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等,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让学生参与概念理论观点和建立,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假设,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建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化学概念的实际用处,使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未知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3.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过程图,使本身肉眼不可见的现象或事实在学生面前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数据在概念教学中也使学生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而是有客观的数字作为判断的依据。

概念知识在化学1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的描述,而是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加以数据和活动栏目等,共同帮助学生建构认识。即凸显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终态,静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4.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 化学1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

观念构建为本的教学在内容上也选择和讲授事实性知识,但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地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本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与此同时,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去建构观念而不是仅仅记忆事实。

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载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中:可分6个环节让学生建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这一基本观念。

①你知道吗?:在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提出问题思考)

②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转移的情况 ③结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④概念引出:人们把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⑤问题解决:

⑥拓展视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简单了解: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和卤素离子的还原性)

5.运用探究活动实现整合教学

探究教学运用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比较容易,教师常觉得在概念教学中很难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也常常觉得概念学习比较抽象难懂。以“离子反应”概念教学为例:

① 活动与探究:物质量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和氨水进行导电性实验 ② 概念引出: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

③ 交流与讨论:碳酸钠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的现象,说明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

④概念引出: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⑤信息提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⑥问题解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训练 6.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由于受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的影响,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繁、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点适合的题目,要对新型题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习题中出现的信息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些综合题目,总是给出情景信息,而这些内容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且这些综合题目也是习题发展的趋势。7.坚持不懈做好教学反思:

提倡教师要建立教学工作档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可包括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处理精彩的片断、教学后的反思等。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化学1中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工作档案的内容范畴:(1)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或设计片断(2)学生的问题:

①学生对元素物质关系的已有认识;

②学生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

③学生如何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④学生在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过程中的模糊认识; ⑤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中存在的主要错误; ⑥学生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时存在的困难(3)教学反思:

① 在本章教学中提出的哪些问题具有驱动性,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② 在这些概念原理教学中,哪些教学方法比较有效? ③ 哪个核心概念的课上得最成功?为什么?

④ 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相关概念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篇7:概念图与化学教学策略的最优化

李哉平

成世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概念图不失为有力的工具。本文就是把概念图应用到化学教学上的实践总结。

一、概念图的意义

(一)概念图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概念图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用连线把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可用具体的知识说明概念,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整合成一介有机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就是概念图的一个实例。

图1 “溶液”概念图

概念、命题、连线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图表特征。概念通常用专有名 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指概念之间通过某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连接表示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某一概念还可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概念图结构饮包含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要素,节点就是置于圆圈工方框中(也可不置于其中)的概念;连线㻮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是无方向、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可以引出多个知识分支(纵向联系),不同知识领域或分支间概念的连线就是横向联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或符号)。

⒉概念图的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除了学龄前儿童,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概念的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并列结合关系的层级排列最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根据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了概念图这样一种新工具。“学会学习”理论把由概念组成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概念图方法正是以这一假设为理论基础的。

由于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师主导和讲授,许多学生总是机械单一地学习,而对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理解,其结果往往不能辨别和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只好死记硬背大量的化学原理与化学方程式。然而化学也是系统科学,其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脑科学的泛脑网络学说认为,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正是通过人的大脑,这样一个并行分布、多层结构、广泛联系的神经网络系统来进行的。概念图的结构特征非常符合人脑的生理机制,概念图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概念与命题的框架赋予了学习过程(包括实验过程)以意义,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教师的关键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立知识网络的结点以及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概念图的类型与形状

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可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元素及其化合物、奇特等知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化学键、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斟酌理论都可编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类型有单概念图和多概念图(又分章 节图和专题图)。它们除了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等要素外,不同的概念图还可有其他特定的构成,但都有概念、命题、连线和层级结构的特征。至于概念图的形状,没有定例,可根据需要制成层次状、放射状、框图状和罗列状等。

二、概念图的学与教过程

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来探究概念图学与教策略的最优化,努力将机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概念图学与教的过程可分为培训、运用和评价三个环节。

(一)培训步骤

⒈选定学习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因概念图的建构必须依靠对上下文知识的运用,所以最好选取学习者试图理解掌握的一个单元、某个实验活动或者一个实际的问题。如此形成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确定概念图的层级结构。⒉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选定某一知识领域后,找出该主题的关键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并一一列出。然后对这些概念进行排序,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虽然这样的排列是粗糙的,但能帮助我们确立概念图的结构。

⒊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层和分支。把所有的概念写在活动卡片上,移动卡片讨论概念可能的连接,按照概念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在工作平台(如黑板)上排列卡片,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布。

⒋建立相关概念的连接。把每一对相关的概念用短线连接,并在连线上用适当的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同一领域及不同领域中的知识通过某一相关概念相连接,再经过修改后各级概念及其关系清晰可见,每个人所绘的概念图就基本确定了。

⒌反思完善概念图。对各人绘制的概念图初稿分组进行讨论及补充,构建小组图;然后全班再讨论综合成一个班概念图。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是会加深和改变的,所以要对概念图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使概念图真正成为促进意义建构活动的有力工具。

(二)变式运用

学生在初步掌握概念图的制作技能后,就可运用概念图来进行学习。按由易到难,可让学生绘制三种不同类型的概念图。

⒈限定型概念图。构图前教师先给出一定数目且随机排列的概念,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这些术语来画概念图。⒉引导型概念图。给出一定数目的概念术语或符号后,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部分来构图。由于所给信息多于所选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对所需概念的选择要准确,必须对主概念有系统的认识。

⒊创造型概念图。教师参照化学学科知识的特定范围,给出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围绕这一概念,联想有关的知识、概念,创造性地构图。让学生在类比中联想、顿悟,使思维不断升华,从而产生创造的灵感,将零乱的知识穿成串、结成网,变成“集成电路”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于应用和创新。学生通过分层次的反馈训练和巩固,得到了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结构化知识,内化为他们的自身能力,且能较快地迁移到同类心智操作活动中去。通过各种变式练习,学生可以掌握概念图的各种制作技巧,如①点-线-面制作法;②筛-排-联制图法;③激活-联想法。

(三)图式评价

学生对所作概念图进行自评或互评,教师也提供概念图进行评价。概念图的评价应参照以下几方面进行。

⒈关键点。即指一个至少有三条线与其他概念相连接的节点。所制概念图中正确的关键节点越多,说明这个学生理解力越强。

⒉连接。可以说明从主概念中引出的属概念或由属概念导入的主概念,以及概念图体系中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揭示往往标志着学生的创造行为。

⒊命题。从连线上注解的连接词,可说明概念间联系的性质和相关的程度以及条件。

⒋层次性。观察所画的概念图是否有层级结构,以概念的抽象概括水平为依据。

⒌实例。由于概念图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还可用具体的事例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也可有针对性地选些实例及结合概念图配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或举出相应事例。从回答或举例中可获知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度和广阔度。

传统的评价方法只能考查学习者的离散知识,而概念图却能检测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对概念图的量化评分不能简单地把评分归结为图中概念连接数目的多少。我们正在尝试“构造概念图习题”,以凸显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如果教师按上述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学生按上述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并能正确地反映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那么就是在进行有助于“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一个知识系统就会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概念。概念图应力求简明形象。

三、概念图具体的操作要领

(一)构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衔接知识与疏通思路

教师的任务不应是替学生找出各部分知识的现成结构,而是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建构出一个个可用的概念图。现以“氯气”为例说明,⑴将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分割”成三个知识块,有序布局;⑵连结氯气与各种物质反应的知识线,自然形成一个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网;⑶补上氯气的制法、氯化氢的制法及盐酸性质的知识网;⑷统观全局,再现整体。即将纵向氯气的性质、制法与横向氯化氢的性质、制法结成知识网络(如图2)。图2中12条带箭头的线构成了氯气的知识网络。以“氯气”为中心向外辐射得到性质,再延伸可得到用途;以“氯气”为中心向内收敛,可得到制法。把这张网有序地贮存在头脑中,便形成氯气、氯化氢以及盐酸的性质、制法、用途的思维通路。思考问题时,将问题纳入网络,便可迅速检索出所需要的知识线。

图2 “氯气”概念图

概念图也是自学的脚手架,这种制图预习的最终结果可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基点,学生从中能构造出更丰富的意义。要重视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的水平,把新内容组织起来并指导学生理解这个组织结构的方法,注意到学生是否把信息组织起来且已理解了所构造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中学会联想,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更多的神经联系。联想不拘于某一概念的内容,还要了解这个概念所处的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有机联系的旧知识,又使新旧知识位置得到合理的分布,当提取一个 概念时相关的一些知识也被激活了。

(二)逐步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养成画概念图的习惯

我们鼓励学生花时间和精力画概念图,有意识培养学生课前自己尝试着画形成性概念图,课后绘制总结性概念图,或对图式本身进行重新组合,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学科之中的思想方法。通常在学习初期学生能联想的内容不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联想的知识会渐渐增多。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减少包办代替,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组织的机会,留有一个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单个的”,多个知识的加工也是“局部”的,到章节复习就要及时地把这些的知识编织成较大的网络结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要把有关的概念及时地补充到概念图中,从而形成新的联结。例如: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但各种物质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主线,在知识主线的基础上展开,建立概念图,并且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主线增长,网络扩大。每一章也建立一个小的知识主线及概念图,把每一章中各物质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在概念图中加上各种物质之间的合成条件,就是整个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

画概念图初期可能耗时较多,表面效率较低。学会制作概念图,又给予强化而成习惯,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从而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在适应了实施概念图教学方法的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

(三)创建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与对话,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绘制概念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处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各自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合作协商,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拓展,使得小组成员共同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得出方案。也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网上实行概念图的师生交互学习和同伴合作学习,一般由网络管理者(教师)提供知识内容和有关背景知识,要求各个网络终端(学生)制作概念图并递交,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BBS进行网上讨论和即时评论,以此促进学习者学会学习。实施合作学习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并引发生动的课堂讨论,这样才能把学科的思想方法落到实处。在这种师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氛围、和谐的认知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而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导致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内化过程与良好的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有效地提取和应用这些知识,使知识迅速向能力转化。

(四)激发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建立概念图,并将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中

作为认知结构的一种镜象,概念图中概念的连接和位置的改变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反映。如交叉连接需要学习者的横向思维,也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对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最初和最终的概念图加以比较,就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与诊断学生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努力把新的意义并入已有知识中,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改进教学方式。概念图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时,学生在建构自己的概念图中遇到了困难,他会清楚地联想到自己的不足;概念图的连接缺乏创造性,就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这样就会激励学生去努力弥补;学生把自己的跟同学或教师的概念图进行比较和探讨后,含糊不清的问题就变得明朗了,并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概念图也可用于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如编写教材、教师备课等中。概念图是一种把概念和命题具体化的技巧,反映出学生搜索已有知识、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掌握了制作概念图的技能,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艺术;也可用适当的方式使概念图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技能。

篇8: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的反思

一、课堂兼容策略

课堂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将理论知识以讲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理论知识决定一切、奉行课本知识为金科玉律,这样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教师通过集中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勇于对理论提出疑问,这样的一种课堂开展形式体现的就是“ 过程与方法”模式中的 “ 课堂兼容策略 ”。

1.教师要树立兼容的态度来营造课堂氛围

“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是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一职时提出的教学方针,他认为思想上的专制是不利于学术发展的,教育应当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 蔡元培先生的言论虽然立足于大学、立足于当时所处的年代, 但将其放置于当前阶段的化学课堂这一门教程中,同样适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留给初中生适当的思考空间,鼓励初中生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都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初中生思维方式中科学化的层面应当保持,不属于正规思路的理解方式教师也应当指出其合理之处,在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偏颇之处,将其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鼓励多种思维观点存在可以使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2.教师应准确把握兼容课堂中的教学方式

兼容式的课堂并不是一味地纵容初中生随意拓展思维, 而是要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适当拓展,层层递进,引导初中生自主进行思考,在观察效果的同时逐渐扩大初中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或是思维中心脱离主题时, 教师要予以恰当的指点, 帮助学生的思维回到正轨。 教师在构建化学兼容课堂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初中生擅长的思维点处多加刺激,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展。

二、课堂生活化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课堂形式上,课堂学习基本上就会保持教师主导的状态,初中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实际上很少,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使“ 过程与方法”式的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1.生活现象,课堂验证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化学来得到完美的解释。 教师可以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无法理解的生活现象作为一项作业分派给初中生完成, 比如热水壶的底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一层水垢,火柴在密闭空间燃烧会迅速熄灭等等, 将这些生活现象中涉及的反应物与反应条件精确化,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获得理论上的科学解释,将生活中的现象以课堂实验的方式进行解惑,并最终为生活现象服务,正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目的。

2.课堂实验,轮流演示

初中化学课堂实验演示教学中, 一般是教师利用专门的实验仪器为初中生做讲解,大多数学生只能在一旁观察,古诗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化学实验也是如此,学生如果只单纯地听教师讲解、看教师动手,就无法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也就对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无法准确把握, 因而教师应当为初中生切身参与动手实验创造机会。 教师可以将整体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预先将实验内容分派给其中一个小组,使该小组利用课后时间搜集一切与该实验相关的内容,包括具体的实验步骤、使用的仪器、仪器和化学药品的名称及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在实验课时,让学生取代教师动手做实验进行讲解的角色,该小组合作完成特定试验,其他小组在一旁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针对其中的疑惑部分向实验小组提出问题。 不同实验的操作按照小组编号依次轮流下去,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实验。 教师要在实验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适当提醒,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对于学生讲解中不完善的部分,教师予以补充。

三、课堂提问策略

传统化学课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课本知识讲授给初中生,学生基本上处于记答案的状态,对于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解题步骤是怎么进行的关注意识不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获得的知识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只能算是死记硬背的,在“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的课堂效率,应当将学问知识问题化,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融入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化学学习思维。

1.教师提问,引导思维

教师作为课堂提问者,应当对课堂进行一个大致的统筹,提前作出规划和安排,提问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提出的问题应当既立足于本节课堂的知识,又涉及之前所学知识的内容,不能过难使学生没有思路,也不能过于简单使问题没有深入讲解的价值。 讲解时要把握好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初中生的思维也能够层层深入,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 教师要明确课堂授课时间是有限的,提问的时间更应当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提问面向的不是全体学生,而是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如果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初中生化学思维的完善,则该学生符合“ 有需求的学生”的标准。 使提问成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尽量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提问,发现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知识的传授者的位置上,提问通常也由教师进行,在“ 过程与方法”这种强调学生体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角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转化。 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堂知识讲解时,可以先给出整个理论知识构架,让学生自己针对构架向教师或指定学生进行提问;在做实验时,教师也可以将一个实验完整做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将提问的权利放归学生,鼓励学生针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现象进行提问。 学生进行提问,就会更加认真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以求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开阔,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难度来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进度和水平,在掌握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

“ 过程与方法 ”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综合性教学实践 ,既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体验,又强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离不开教师的辅助引导。“ 过程与方法”式教学不是一项短期的教学活动,而是需长期发展,教师要深刻把握实践方式,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为初中生深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教学实践的改革,化学教学中提出了新的实现目标——用“过程与方法”来构建化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策略为初中生深入学习化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化学人才。鉴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模式还不成熟,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生搬硬套过于形式化的现象,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对“过程与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进行具体探讨。

篇9: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抓好概念中主要的字和词

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时,要把握好表述的周密性和准确性,不仅要抓好概念中的关键点,还要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用词不当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如在给学生讲解“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教师必须紧扣住表述中出现的“纯净物”三个字。又如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酸的具体表述是“电离时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在这句话里面,“全部”两个字就是酸这一概念的教学切入点,像硫酸氢钠之类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会产生阳离子H+和Na+,就不能称之为酸。所以,在讲酸和碱的概念时,要将“全部”这个词重点指出来,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酸、碱与酸式盐、碱式盐的区别。再如讲氧化物,定义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时我们就要把“两种元素” “化合物” “一种是氧元素”这些词语讲清楚。

二、将新概念与旧概念做对比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学习的化学概念时,可将之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做对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差异,避免学生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如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区分点就在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分子”和“原子”的区分,则在于化学反应中能不能再分;“单质”与“化合物”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单质是由一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的。

三、把握一些变式技能

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对有些概念如果没有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在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若能根据概念的内容表述成公式,或者以别的形式来表示,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以用如下形式来表述:化合反应可表述为A+B=AB,分解反应可表述为AB=A+B,置换反应可表述为A+BC=AC+B。运用这样一些形式的变换,就使抽象复杂的概念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四、讲清化学概念中的内涵

初中学生在理解和使用化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能精确、全面地理解定义中的意义。教师就要深层次分析概念的内在观点和延伸意义,力求把概念讲得全面、透彻。如在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教师要讲清楚以下四点:第一点是条件,“一定温度下”;第二点是溶剂的量,“100克溶剂”;第三点是溶液的状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点是表示方法,“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五、把握好化学概念中的逻辑性

基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对化学概念的阐述主要是要让他们去理解其中包含的逻辑性。如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概念的内容进行分解,分成不同的层面进行阐述:质量总和指的是反应物,且指彻底反应的那部分物质;生成物指的是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质量守恒”的本质,是反应物与生成物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类型没有变化,原子的数量与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六、用做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习的根本是实验。老师在进行实验课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用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致。一些不是太复杂的定义,可以用做实验的办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时,我拿出一根蜡烛,在点燃前先让它加热熔化,这是物理变化;熔化后再点燃,让蜡烛燃烧起来,同时让学生观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比较。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于概念简练而概括的文字表述,学生没必要死记硬背,应重在理解。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程度,对其化学内容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的运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将概念教学用到具体的化学学习之中,让较复杂的定义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把握。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取对照辨析的方式学习,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

篇10: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直观手段, 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通常是从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的事实及现象出发,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如实验、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例如, 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 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再重复[实验2—6]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 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并明确催化剂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再如分子、原子的教学时, 可通过FLASH动画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 原子 (如氢、氦) 的原子结构, 提供学生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微观知识, 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 刺激学生的思维, 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通过对比, 理清概念间的异同

在教学、复习的过程中, 对相似、接近或相反的概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 如下表将单质与化合物进行有目的的比较, 可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防止概念间的混淆, 又能启发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 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而概念的外延, 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即某一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 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内涵:“一定温度, 100g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溶质的质量。”定义的外延是指“一切可以在溶剂中的能溶解的物质”。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 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剂的量为100g”、“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 (2) 把握概念中的数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 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 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 (3) 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不变”二词, 学习“溶液”的概念时, 注意几个重点词汇:“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抓住这几个关键词, 学生就不难理解“溶液”的概念了。

明确概念的外延, 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质特性, 还包括事物的非本质特性, 如分析溶液时, 常直观地以食盐或蔗糖溶液为例, 学生很容易将“无色透明”理解为溶液的本质特征, 扩大了概念的内涵, 就缩小了溶液“有色”的范围。

四、通过运用, 强化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之后, 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 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 教师应有目的、适量精选习题,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如对溶液质量分数概念的教学后, 让学生思考:将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 得到的溶液质量分数是20%, 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 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 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 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三、要形成网络, 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 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关键是要理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可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按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分成六个板块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网络化。

篇11: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策略

G633.8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集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和思维方法为一体的,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学科。[1]初中阶段开设化学课程,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化学知识,并为将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有些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不会学或学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与教师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方法、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创设灵活的教学活动,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重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时,往往只对概念本身进行讲解,忽视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以及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孤立地学习概念,不能理解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导致学生会背但不会用,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即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化学基本概念的增多,化学知识的累积,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构架,导致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知识,是构建化学知识大厦的地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教学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角度,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教师教学角度看

将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领进化学世界的大门,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2]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并深入掌握了化学基础概念之后,教师才能将化学教学扩展和延伸,即从点扩展到线再扩展到面,从而完成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

(二)从学生学习角度看

化学基本概念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好化学的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因此,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之间的化反反应和化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所以,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更影响了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初中生学习化学时,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识,而面对抽象本质的概念一时难以理解接受。而化学基本概念则是对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如果用理论讲解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形成认识。因此,化学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直观教学方法包括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灵活运用。

例如,在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乐饮料、白糖水、純净水、铜丝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查看可乐瓶上的成分表,让学生知道可乐饮料是由水、焦糖色、柠檬酸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同时让学生分析白糖水是由白砂糖和水两种物质组成。而纯净水只由水一种组成,铜丝只由铜组成。最后教师总结,以上四种物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像可乐饮料、白糖水等是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另一类像纯净水、铜丝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这样,通过展示实物和分析物质成分,可以让学生直观具体又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哪种是混合物,哪种是纯净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括精髓,形成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语言精练,有的学生会背诵却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精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基本概念分解成若干要素,找出其中的核心,对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剖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溶液概念时,化学教师应提炼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概括溶液的基本特性:均一性、稳定性。通过对基本概念精髓的掌握,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

(三)比较分析,加深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混淆记错等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应该将具有比较关系的基本概念放在一起分析讲解,通过比较基本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对两种概念的本质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即“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学生通过理解区分这一关键部分,就能够正确分辨出哪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哪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联系现实生活,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挑选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身边发现化学,参与生活中的化学实验,从而掌握化学概念。由于这种将实际生活融入到化学课堂之中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所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时,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生活小窍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例如,热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白色的水垢,将白醋放入水壶中煮沸,就能够有效清除污垢,这是因为白醋中的醋酸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镁盐、水和二氧化碳,将水垢被反应而除去。教师通过分享生活中的小窍门引入“酸和碱”的知识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对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

五.利用现代科技,宏观化学基本概念

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比较抽象、微观的化学基本概念宏观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4]

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和离子时,因为受其微观特性的限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比较抽象,而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成熟,还需要感性认识和具体化认识的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微观的、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用图片、Flash以及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等形式展现出来,就能够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的难题。

六.错例对比,完善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随着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增多,化学基本概念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往往会出现记混、记错的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温习旧的概念和知识点。从侧面或反面的对比,加深理解、牢记概念,完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可先给出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的,叫氧化物”。然后教师列举出含氧的物质,如“H2SO4”“KMnO4”“CO2”“NO2”“CaO” “O2”,让学生分析哪些是氧化物,哪些是含氧的物质但不叫氧化物。通过对比纠错,学生可以确定“CO2”“NO2”“CaO”,是氧化物。而“H2SO4”“KMnO4”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有三种,不是氧化物。“O2” 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只有一种,也不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中有且只有两种元素。教师进行总结:氧化物是一定含有氧的化合物,而含氧的物质不都是氧化物。通过这种反例纠错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从而完善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结束语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是一个持久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种教学策略的辅助和提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同化和运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的学习。同时,教师应将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思维锻炼和实际运用等融入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1):89-92.

[2]祝远梅.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J].神州(中旬刊),2013,(11):192-192.

[3]余键.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72-72.

上一篇:中餐厅收银员工作总结下一篇:《G20-LED峰会第1次会议上海公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