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2022-12-09

第一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 要: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化学是高中理科中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包含的知识种类及数量繁多,高中生又面临高考的压力,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时间太紧迫,无法对某一科目投入过多的时间,所以,化学老师的任务很艰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不再耗时费力,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费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两方面:课堂上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教学的方式不高效,学生也不能完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标;课下时间学生需要均衡发展,又有很多别的学科的学习内容,无法在化学学科上分配更多的精力。下面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提出几种策略。

一、运用兴趣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兴趣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新课导入的过程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如,通过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上节课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热能”,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上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互相转化的过程和原理。在引入下节课内容“化学能与电能”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是否和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相似呢?是否也遵循守恒定律呢?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又有哪些例子呢?带着这些悬念和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成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个主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讨论和查阅找出课本以外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办法,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的结论,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适当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限于“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做笔记”,教师讲得没有激情,学生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找一些关于人们如何利用资源的视频,让学生讨论视频中化学与自然资源是如何造福人类的,在讨论中学生会对本章节有较深的认识,也更容易记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图,让学生看图片中体现的是哪个化学反应,进而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去附近的化工厂参观,带领学生进入金属材料的世界,让学生看看金属是如何被化工厂广泛利用的,通过观看,学生会对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得更深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别的科目广泛利用,化学课堂也不能落后,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长见识。

三、运用举行化学竞赛等活动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行简单的竞赛项目,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在竞赛中学生的大脑更活跃,记忆力和反应力也更好。竞赛的方式营造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更省心省力,学生也可以学得更带劲。

比如,学习“元素周期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比赛背诵元素周期表,看谁背得又快又准,教师可以给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学生奖励,奖励可以是有关化学的书籍或者影片,最好是对学生化学学习有帮助的东西;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习题,让学生竞赛,看哪位学生第一个交卷并且准确率还高,对此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化学书籍或影片;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写出金属的化学性质,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对此学生提出表扬。

这种竞赛的方式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高中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谁也不甘落后,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同学配合默契,自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主要阐述了三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运用兴趣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运用举行化学竞赛等活动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是这三种还方法远远不够,提高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只有教师用心备课、用心研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想出更多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延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

[2]刘芳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3.

编辑 李琴芳

第二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研究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以有效实现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能够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实现新课改的三维价值目标。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愿学”的基础上开展的。被迫的学习,效果的提升是不可能的。教师要能够通过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愿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可以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面,注意的保持是有时间限度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下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下降不少。因此,在面对枯燥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刺激,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重新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内容时,教师可以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息三分钟”,然后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这样,在学生放松之后,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兴奋点,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优劣对课堂效果影响很大,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不断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武装自己的课堂。教师要明白,即使是再好的教学形式,如果每节课都应用相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学习效果的提升。比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内容时,传统课堂是教师讲解有关内容,学生理解识记。其实对这一课学习而言,识记是很重要的。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强的。如果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效果将不一般。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之间不断讨论、积极发言,可以有效理解各家观点,并能够进行现实应用。这样,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⒊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互动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如果在教学中只有“教”而没有“学”,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必定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有效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学”,更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大家研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要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讨论,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并进行积极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地点评,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快乐。这样,最后学生形成讨论结果:毛泽东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这种路线的制定就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结合的产物。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等措施,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的胜利。而后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定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4.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高考压力是很大的,考试次数也非常多,对许多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成绩都很不稳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认识到功到渠成,天道酬勤的道理。当学生在考试中失利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重拾信心,相信自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方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从而有效学习,不断发展自己。

第三篇: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出现很多新问题。作者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及学习阅读的各种相关资料,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进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反映物理这门课程比较难学,不好理解,课堂上听懂了,可离开老师的点拨,当自己独自面对一道道物理题时,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从什么地方下手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下工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多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设置情景教学层出不穷,可以展示给学生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开放式学习,不是指“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据物理学的知识特点,教学中可采用启发、疏导、类比、归纳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导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找出规律和实质,便于去伪存真。类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通过常见现象,掌握深奥的理论。归纳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语言表达,利用清楚的板书,有趣的绘图,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团队都有共同任务,通过不同分工,互助性地完成探究内容。这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参与形式,同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选择一些具有价值,又富有争论性,而且个人很难独自完成的课题,让学生对此分小组探究。例如,在探究影响单摆运动快慢的因素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实验,为学生提供绳子、剪刀、胶带、秒表及质量不同的重物,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每个组自行制作一个单摆,并测出在20s内的摆动次数。教师的任务一下达,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纷纷行动起来,先设计方案,然后制作单摆模型。实验时,有的测量,有的读数,有的记录数据,有的处理数据。实验发现,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不同意见。有的说是由于测量不精确,有的说是重物的质量不同,还有的说是绳子的长度不同,有的说是摆动的起始位置不同,等等。针对大家的各种猜测,再让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通过实验验证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控制变量法。最后由各小组进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振幅及物体的质量无关,只与摆长有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显示出较高的积极性,成功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活动。在这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而且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监控和适时的点拨、引导,教学效果显著。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在教学中应尽量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环境,应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别人评价。当学生完成某一探究任务时,教师应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给予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养成勤于反思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又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回答他人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为评价结果,而应注重其思考问题的思路正确与否,对“错”的回答,要指出错在哪个环节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一想自己的思路与该学生是否一致?当他人提出比自己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反省自己的思路在哪里出了问题?以后应该如何避免?

四、深入研究用好教材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依据,新课改给老师利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必要基础,使其具备发展能力。因此,高中课程内容强调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严格筛选物理学中的核心内容,舍弃旧教材中某些偏难的内容,尤其是《课程标准》已经降低的教学要求、明确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及严格界定了教学难度的内容。许多一线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恐知识点不全、不精、不细,导致课堂上讲得太多、太难。在有限的课时中,确保完成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谈课外内容的援引,处理好“教与不教、教多教少”的问题,这样也能使课时压力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耿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2]李春贵.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有效探究教学策略浅析[J].数理化学习,2011(02).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酒泉市肃州中学 史明博

摘要: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必备技能”的提法也已被大众所接受,这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面对社会、学校、学生、家庭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资源和时间,努力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才是关键。而对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存在的。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本文,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成果,就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分层教学

高中是学习的黄金时代,随之而来的高考更是决定学生的命运。对高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尤为重视,而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技术教育更应该被加强和重视。为适应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学科教学的质与量两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课时多少固然重要,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给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更充裕的资源和时间,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与量,就只能从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下功夫,有效教学被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便成为了必然。然而,在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客观存在,有些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该如何处理以求突破呢?有些是我们可以克服的,而有些我们只能想出对策绕过去。笔者将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并从教学策略方面对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加以论述。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要从两个方面分开定义,先是要定义有效。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然后,对教学进行定义,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使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二、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分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高效课堂,效率为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积极响应高效课堂的要求。顺应形势,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被顺利引入,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但困扰着学生,更使得教师对此十分担心。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 环境影响

首先是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高考仍是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主旋律,很多地方教育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学校受当地经济的制约,缺乏基本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技术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无从谈起。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限制 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不能深入分析教材、教法、学情,从而无法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完全依托教材,照本宣科,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原有的趣味性丧失殆尽,更有些教师完美的充当了“软件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毫无教学技巧、策略可言,在教学过程中,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三)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周边设备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熟练运用,而有的学生却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明显差距。

(四)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混乱

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课堂组织混乱:放羊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成问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说勉强完成教学目标,差异教学无处表现,也与高教学效率不沾边;畸形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无法为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五)学校杂务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职工作的冲击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本就很小,但却普遍充当了学校的教辅核心和技术骨干的角色。作为技术骨干的信息技术教师,多因诸多繁杂事务缠身,冲淡了对本职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准备,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

三、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积极响应新课程的相关要求,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多加考虑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将以“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为基准,着重从课前准备、教学策略设计、评价等环节入手,探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一)课前准备

此项工作的重点在于资源的准备及整合、课件制作、教材分析、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等环节。鉴于本篇主旨,着重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合作小组的划分原则、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方面。

做好学习者特征分析至关重要,它影响合作小组的划分、任务设计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应从学生知识准备状态、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可以考虑设计诊断性评价量表来实现,此项评价结果将为小组划分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合作小组的划分应着重考虑互补原则,异质分组,并尽量做到组间平衡,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同时,兼顾组间竞争,激发学习动力。合作小组一旦划定,在一段时期之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随着学习进程、内容模块(word、excel、PPT、Photoshop、Flash等)、学生发展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组间差异拉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并进行分组调整。各合作小组需指定组长,组长的职责在于小组任务的分配和组内评价。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接受新知的机会,但最低层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得低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层次。所设计各层次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任务的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可在各教学环节的形成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二)教学策略 “双主”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所适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分层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各个教学策略之间并非是单一的、独立的,它们密切相关、互依互存。

1、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小组应以4-6人为宜,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再赘述。合作小组的组长可由教师指定或组内推举产生。组长应充分掌握组内各成员知识准备状态、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在后续的小组合作实践中逐步锻炼提高,期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组长快速成长。

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各教学环节所设计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将已分解的子任务依学生特点分解给组员,由组员独自完成个人任务,最后由组长收集,并与组员讨论整理出本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由组长或组内指定成员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在教师点评或组间互评环节完成知识的纠错和升华。在任务实施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认真观察合作学习的动向,适时参与其中,解疑答难、技术支持或给予方向性指导。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别称“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既定情境下,设置任务(即抛锚的过程),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整合运用,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主要环节包括情境创设、任务设定(抛锚)、问题解决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结果及评价等。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关键就在于情景创设要贴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要合理。关于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和日常积累作基础,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着重探讨任务设定。依据创设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一至三个主要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各教学环节的划分依据,然后再将各目标任务分解为多个符合分层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子任务。这是分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便于各层次学生分层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于“最邻近发展区的”论述,任务驱动学习活动中的各层次目标任务的设定,应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的理论要求,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目标,而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恰恰就在这跳一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原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本篇所述分层教学,是与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相结合的,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及评价分层,方便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技能、构建新知,这样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都能有所提高。

学生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互补为原则,采用异质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小组合作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各层次学生依据自身特点确定子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在各子任务上得以体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应以大纲为基准。

任务分层:以分层教学目标为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设置各目标任务的子任务,以供各层次学生选择性完成。

评价分层:评价分层主要针对形成性评价而言,后文详述。

(三)评价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过程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这不但使老师无法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学生本就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评价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层评价。

形成性评价,亦称之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并调整和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可以针对教学环节独立设计,教师可参与到小组合作任务过程当中或小组讨论环节,来完成形成性评价,也可将形成性评价置于小组展示环节,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小组,评价内容应包括本环节中的各项子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方式(自主探究完成、他人帮助完成)、任务完成的质与量等内容。

总结性评价,亦称之为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判断,评价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方面,可依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成果展示环节作出评价,也可以采取填写评价量表的方式。教师方面,主要针对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评价。可采用设计评价量表的方式来实现。在总结性评价过程中,应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并给出教学与学习的最终评价结论。教师应不吝言辞,对各组及学生个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得失,给予合理到位的点评,以资鼓励。

四、小结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全体一线教师正为之努力,以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而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也方兴未艾,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诸多,有些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无力解决的,但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却可以为之努力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协力共担。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陋之见,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请诸位同仁将先进经验多多共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05-116;356-359 [2]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52-69;149-154;221-237 [3]江榕春.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石仲凯.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与评价方法初探[D].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7) [5]刘心达.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3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泉州市教科所:陈木兴

一、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检测,并当堂反馈。

二、依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有效化解难点,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等)指导到位。

三、善于把课本内容(前言、图表、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等)当作材料,进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本、《学生课业》),课间穿插讲解、练习、评析,重视审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规范化训练。

五、课间、课后练习要结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重点指导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六、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好课堂笔记。

七、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查和反馈。

上一篇:高中毕业生毕业感言集下一篇:高一政治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