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因素

2024-04-10

非语言因素(精选9篇)

篇1:非语言因素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语言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非语言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实际上,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许多非语言因素同样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语言心理学为依据,讨论了学习动力和认知风格这两种非语言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 者:秦红霞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焦作,454000刊 名: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年,卷(期):5(4)分类号:B848.3 B842.1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动力 认知风格

篇2:非语言因素

论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语写作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文从非语言因素方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易犯的典型错误并深入地阐述和剖析了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英语写作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策略.

作 者:温爱玲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写作 汉语写作 非语言因素

篇3: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

一、口头表达的隐秘性

译员接受和理解谈话内容, 通常是以即席的口头表达形式出现的, 我们称之为口头语言。口头表达在内容上具有隐秘性。比如说, 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昨天发生在他们办公室里的一件趣事, 其中一个人只要一提到某一句话, 另一个人就会联想起那件趣事, 哈哈大笑, 而别的人也许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在进行会议翻译时, 译员既不是谈话的直接参与者, 又不是一般听众;而说话人并不是对着译员说话, 而是对着了解主题、了解前后关系的同事们说的。对译员来说, 口头表达的隐秘性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李逵六, 1994) 。一般说来, 大学教师和新闻记者讲话, 比较容易翻译, 因为他们习惯于对听众说话, 间或做一些解释, 并且尽力准确地表达思想, 但能够这样说话的人实在为数不多。译员常常遇到的情况是:他需要根据前后关系把听到的话消化了, 再找出谈话中的深层含义, 分辨出哪些是说话人想说又没有直说的内容, 最后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在国际会议上或国际交往中, 相互之间虽然不会一无所知, 但要相互理解, 仍存在着不少障碍。有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说起话来好像同自己的同乡说话一样, 听者所接受的则不仅是另一种语言, 而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和另一种文化背景。例如, 中国人在谈到货币问题时以人民币为单位, 对于其他国家人来说就需要换算才能知道其价值, 简便的方法是用通用的美元来表示。

谈话的隐秘性主要出现在谈话开始或者突如其来的简短交谈中, 这时译员通常毫无思想准备, 而且对谈话内容又不熟悉, 一时又找不到连接点。但有经验的译员会很快找到联系, 马上适应谈话主题。

译员在工作时, 要理解哪些是想说而没有说出的意思, 言语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般情况下, 译员对口头语言的隐秘性是有了解的, 因而采取注释的方法。有分析经验的译员不仅能知道含蓄的信息, 而且能领悟出谈话的背景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些中国人见到外国人喜欢突然问一句“怎么样?”这短短3个字, 不同的情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 可以指身体怎样?吃得如何?谈判是否顺利?如何正确理解, 这就要看译员对语言隐秘性的认识程度了。

二、说话人、说话的内在逻辑和目的

同一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尚且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何况属于不同文化, 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文化关系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所以, 译者在进行口译之前, 应尽可能地利用已知信息, 对谈话做出一定的预设和猜测, 减轻现场口译时的压力和困难。

1.说话人

说话人是谈话的触发者, 又是谈话的参与者。他说话的目的直接:说明一个问题, 代表某种利益, 说服犹豫不决的人。正因为说话人是谈话的参与者, 因此译员对他的话不能孤立地看, 而应联系到整个情况。可以说, 说话人要说的话, 对于译员来说已经具有某种可以猜出的性质。

说话人的身份是由他的地位、他的政治态度和和他的职业确定的。因此, 译员要理解说话的含义, 就必须搞清楚说话人的身份, 他是教书的还是当官的, 是美国人还是新西兰人, 是经商的还是搞科研的。

为了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并做出正确翻译, 选择合适的褒义或贬义的词语, 译员要克服先入为主, 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谈话的内容。例如, 有一位译员随中国代表去大众汽车总部访问, 由于时间仓促, 事前对谈话对象和谈话内容一无所知。谈话双方一坐下, 就谈到上海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问题。译员凭自己的理解推测, 德方可能是不主张中方拥有较高的国产化比重的。因为上海国产化高了, 德方赚钱不是少了吗?后来, 听了好一阵, 才明白了双方的基本态度, 翻译起来也觉得顺当多了。

了解说话人, 不仅对理解很关键, 对表达也同样重要。在口译之前, 译员应根据说话人的特点, 为所用的语言定一个基调。一般说来, 美国人的特点是坦率、自信, 应尽量避免用about, might, some等词语;北欧人办事讲计划、节奏不快, 应放慢语速, 用清晰详细的字句;日本人注重级别, 应对各级别的称谓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英国人重修养讲礼仪, 应主动采用polite form。

2.说话的内在逻辑

有时, 说话人说出的事, 译员一时不能领会, 这时, 译员要善于分析, 仔细考虑, 找出说话的内在逻辑, 探明可能的意义。译员一定要分析谈话的内在联系, 因为要正确理解, 有时非了解隐匿的意义不可。

塞莱斯科维奇女士讲了她自己的一次经验。在一次国际会议上, 当她听参加会议的代表说穷人的货币支出高于富人时, 她觉得不可思议, 怎么收入少的反而会支出高呢?

在这种缺少背景知识以至无法理解谈话意思的情况下, 译员应意识到, 说话人对谈话主题往往比自己了解得更清楚。说话人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信口开河的。这时, 译员可以先将听到的话语照字面翻译, 即使有些笨拙也不要紧, 不要按自己的理解随意改动或加入自己的褒贬。在谈话进一步展开时, 译员一边翻译, 一边听, 一边分析理解, 弄清了谈话的内在逻辑后, 就可以进一步大胆、灵活地翻译了。如上例中, 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就处理得很好。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 先是有点生涩地照译了。后来, 在翻译过程中, 她从概率论的观点出发考虑这个问题, 并突然想到相对性这个概念, 按收入比例穷人支出的钱当然比富人要多得多。于是, 问题解决了, 下面的翻译就十分流畅了。

3.说话的目的性

国际会议或其他会谈的每一次谈话, 都是有其目的性的。完全没有目的的闲谈可能是思想贫乏的表现。如果有人说:“这棵树真大。”听话的人自然会问:“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是在大树下手拿电锯的伐木工人说的, 就有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意思, 我们要注意的是它的目的性。它可能是说这树太大了, 不好伐;也可能是说这树伐倒了有些可惜。如果翻译这句话, 译员就应采用相应的语气和措辞。了解说话的目的性是全面理解谈话内容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目的, 谈话就会失去了中心。目的性在谈话的开始时并不明显, 交谈几句后才会逐渐表现出来。所以, 听懂谈话, 并做出合适的翻译, 听懂其目的性是很关键的。译员一旦清楚了说话的目的性, 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分析谈话的全部内容了。

三、文化差异

口译的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 可以分为语音听辨、语法层次分析、语义和篇章分析、文体修辞分析、文化分析、意义推断和综合。翻译中的理解离不开阐释, 阐释又以两种相关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 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实践证明, 理解上的困难不一定来自语言本身,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反而常常是文化上的差异, 而跨文化研究除语言外, 还有交际、人文、风俗、习惯、传统、宗教等因素。

朱镕基同志在就职演说后回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问他当选总理时的心情, 他说“我感到惶恐得很”。“惶恐”二字的语言涵义并不难理解, 但是, 如果选用“horrified”、“terrible”等语言层次的外文, 就会使外国听众误解他的本意。中国人说“惶恐得很”, 有时是一种谦虚的表示, 意思是:我的能力还不太够, 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或者表示某件事责任重大, 有压力。此时, 译员就应对这两个字正确定位, 根据上下文、当时的交际环境、对朱总理的了解, 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总理的真实思想。

“你辛苦了。”在中国使用范围很广, 而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如果将这句话翻译成“you are tired.”“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这种直接的翻译会使讲英文的人感到不悦甚至反感。遇到这种中国味很浓的语言, 译者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灵活处理。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外国人, 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a long trip?”表示关心和理解, 外宾听了就会觉得和亲切。对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的人, 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这样, 不仅表示了祝贺, 还承认了对方付出的辛苦劳动。

当外国人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时, 中方习惯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直译为“It’s my duty.”中方的自谦之辞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会被误解为“你是出于工作而并非愿意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时, 译者应译为“With pleasure”或“It is my pleasure”。

如果在口译中套用“您是哪位”的表达形式, 西方人会觉得十分不礼貌。如果一个人谈到自己的妻子时用“爱人”这个词, 译者一定不能译成“lover”, 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人的意思。

总之, 口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难度, 译员应具备百科全书似的知识。除此之外, 译者应了解各国的风俗、文化, 还应重视口头表达的隐秘性、说话人、说话的内在逻辑和说话的目的性等非语言因素, 译前认真揣摩, 对所译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测, 以便在现场口译时间紧迫、压力很大的情况下, 译得通顺、准确。

摘要: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和认知过程, 包括理解、分析和输出三个阶段, 其难度很大, 需要高智力和高技能, 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 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与笔译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内容上的随意性和译者的孤立无助性等三个特点。为了进行成功的口译, 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语言功底, 译者还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 使其起到帮助译者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关键词:口译,口头表达,隐秘性,说话人

参考文献

[1]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 语言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外文出版社, 2001.

[3]李芳秦.新世纪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篇4:浅析制约阅读的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英语阅读;非语言因素;文化

Abstract: English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after breaking through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reading is obvious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However, many students encounter a bottleneck while reading. Non-linguistic constraints are the significant invisible factors which are often neglected.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ouse mor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se constrainsimportance so that they can make a breakthrough in English reading.

Keywords: English reading;non-linguistic constraints;culture

教学中,一些学生如果在阅读中遇到没有学过的一些单词或词组,没有对词句进行对照翻译,就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这种阅读心理其实是源于一种错误的概念之上,即阅读只是为了学习词汇和语法,它指导之下的阅读实践往往会导致缺乏宏观的阅读思维能力,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同时,这种阅读的前提是认为影响阅读效果的只是语言因素,实质上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前提的偏差也往往是造成阅读瓶颈的隐性因素。

一、背景知识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因素

背景知识在这里不仅指文化方面的,还指生活常识、自然人文科普知识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读对知识面广度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特别是母语为非英语学生的知识更多是靠母语为载体积累的。在进行各种题材的英语阅读时,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当在阅读中找到双语的衔接突破口时,英语为载体的信息和母语为载体积累的知识得到贯通,就会为阅读扫清很多障碍,很多字词的障碍可以就此得到突破。反之,如果背景知识十分欠缺,即使没有过多词汇方面的障碍,仍然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因为此时语言只是表面的形式,而背后依托的内容是缺失的。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脱离文化学习语言,学到的只是死的空壳;反之,若要学习一国文化,语言则是很直接的一个手段。因此,越深入了解一门语言使用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就越有助于对该语言的学习。当然,这对于集中用语言表达的阅读练习也是大有裨益。特别是当有学生发现即使一段文字翻译成母语也很难理解时,有可能就是因为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缺失造成的,特别是对承载了很深文化意象的形象、词语的理解会比较困难。

三、中西思维存在差异,对阅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文化可溯源至古希腊文明,那个时候的较高级别的教育就是对思辨的培训,可见其对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的重视程度。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很多时候是越过形式更注重实质的,无论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还是中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都是对此很好的一种诠释。做翻译的人会有比较深的体会,即汉语是更注重“意合”的,不像英文更注重形式上的连接。当然也有人会认为汉语的语法不那么严谨,其实这些也是中西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那么在阅读英文文章的时候势必也会遇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当然,非语言因素并不仅限于上述三点,此文只是在此浅析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因素。广大英语学习者在努力提高自身英语阅读水平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对上述方面非语言因素的积累、学习和提高。因为语言因素是直接但也是表面的因素,更容易得到广大学习者的重视;但非语言因素是深层的,也是影响深远的,需要长期努力积累才能见效,容易被学习者忽略。英语阅读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英语的问题,只有在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齐头并进,才可能更有效地突破英语阅读中的瓶颈。

参考文献:

[1]王蔷.外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5:非语言因素

对于非语言因素这一概念,想来很多英语教师并不陌生,因为在英语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接触到这一说法。但是不经过具体的研究,我们还是不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这里笔者拿来和大家一起探讨,那是源于非语言因素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成败有着密不可过分的关系。

黄和斌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我们在传统教学中视为命脉的语音、词汇、句法乃至话语分析的知识和能力归入语言因素。那么,非语言因素就是语言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都被纳入非语言因素。而正是这些非语言因素才真正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宰,决定着英语教学的命运,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讨论它。

二、非语言因素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有效的英语课堂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早已落伍。英语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知识传授的技能,更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使之真正收到实效。

通过初步探讨,我们已经明晰,非语言因素包括智力因素、文化因素、非智力因素、方法策略等,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常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等,这些都属于非语言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而其中包含的任何一种因素对英语教学都有很大影响,都会促进或干扰我们的英语教学。教师应充分重视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它会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非语言因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体现

1.调整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

非智力因素是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正是非智力因素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做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学生没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再好的课堂设计都是枉然。

2.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进行有效英语学习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好比“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细微的组合其力量将是博大的。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仅凭学生的一己之力,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向良好的习惯靠拢。一个细微的英语学习习惯会对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3.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课业压力大,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坚强的意志力和不动摇的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法宝。笔者也时常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如,“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great talent without great will-power.”阅读学习是高中阶段学习和应试的重中之重,在应对阅读题目时,坚强的意志力和耐力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在此阶段能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不仅对单纯的英语课堂学习有帮助,这一品质将陪伴他更好地成长。

4.有效方法策略促成高效英语课堂

提倡高效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要应对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更完美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一线高中英语是个严格的考验。我们深知,高中英语学习任务重,那么做好方法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提到英语写作,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望而生畏。学生本身具备的认知能力、英汉思维差异、教师的评定等在英语写作中体现的非语言因素直接影响写作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要从根本上弄清影响他们写作的这些非语言因素,最终采取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例如,英语小作文:We love him because he is a good teacher.

He often help us and treats us very kindly. He is good at teaching and always patient with us questions. Moreover, he usually teaches us how to be a good as well as useful person.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小英语范文来锻炼学生的英汉思维对比。如果学生自己完成,可能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不能正确使用复合句,而且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在表达想法时更喜欢短语。如果学生英语思维更浓厚些,他们完成的英语作文就会更地道。

总之,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顾及语言因素,只是单纯地顾及语言因素,只能阻碍教学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各种非语言因素,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以此来指导和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如果英语教师能将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英语教学之路将会乘风破浪。

篇6:关注非语言面试

随着面试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逐步发展,面试考官越来越重视运用心理学的测量原理和技术考察应试人的各方面素质,开始强调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作为应试人,也就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非语言行为。

内在素质与外显行为在活着的人身上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内在的素质必然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外显的行为受制于内在的素质,具有某种特定性、稳定性与差异性。

面试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情景下,以行探行、以问试答、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析其因、觉其征、推其质的过程。主要是以语文形式以及意义不明确的体态动作为中介,推测其内在的素质。这种推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在各种测评方式中,面试中的信息沟通渠道最多。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形式,具有隐蔽性与潜在性。观察评定量表主要是测评那些业已成熟的、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表现出来的素质,对那些隐蔽的或暂时不能表现的潜能,则无法观察无法测评。对那些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也行单向的判断,中介因素引起的误解无法消除;测验问卷,虽然是双向沟通,但却仅仅是一往一返,是单向的与静态的。笔试仅仅是书面语言的沟通,大量的体态语言信息被损失掉了。面试却不然,它是多向的动态的信息沟通。面试中主试发射的刺激信息,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被试接受并反馈到主试面前的信息中也既有语言的又有非语言的。而且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各个向之间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动态的变化,主试根据被试的回答情况,可以不断地调换问题的形式与内容。

所有测评方式中面试的信息量最多、利用率最高。心理学家曾对交谈中言谈与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过因素分析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中言辞只占7%,声音占38%,而体态竟占55%。由此可见,同等条件下,以测验问卷形式测评素质,所收集与利用的信息只有7%,而面试却可以达到100%。其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素质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言语方式来看,它可以同时通过言辞、声音与体态三种信息载体来表现。例如,向被试提问,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来解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若只要求用笔写,则最多知道他是否对这个问题有研究,信息量只有7%;若闭上眼睛听他回答,则除了他回答的内容之外还能从他回答的声音快慢推测被试的熟练程度、反应的敏锐性及其他素质,信息量有7%+38%=45%;若既听又看,则除回答的内容与声音外还能看出其回答时的体态表现,例如是否紧张,是否从容自若,有些什么下意识的动作等等,信息量可以达到7%+38%+55%=100%,

正因为如此,所以面试以少量的时间与问题可以测评相当多的素质内容。二是有些信息,有时通过第六感官或诸多感官的同觉共鸣的.效应能够意会,但却妙不可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些复杂的信息只有体态动作而没有声音与言辞。有些情感性的东西往往无法从书写的言语或口头直接表达,而只能从动作与表情中流露。有的信息如“啊”的一声虽有声音但却无内容。因此,素质表现的总信息量上,言词占7%,声音占38%,体态占55%。

上述分析启示我们,面试中的考官的注意力应主要放在体态语与声音的辨别、接受与转释上。实际上,由于每个人对信息的接受、确认与转释的能力有着某种特定性与限制性,不可能100%的全部理解被试所发出的全部信息量。因此,应试者必须注意和运用自己发出的非语言信息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还具有直观性。语言对内在素质的揭示具有某种抽象性与间接性,而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是以形象实在的动作直接流露与表现。有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假如一个人一边回答上司说,完成某种任务毫无问题,一边下意识地用手抓后脑勺,并流露了一丝疑虑的目光。那么这无疑表明这个人的回答并无绝对把握,可能具有胆大、好强、虚浮等品德特征,需要结合其他测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此外,此举也无声胜有声地说明了体态语揭示内在素质的直观性特点。

体态语的确定性(习惯性、天生性)与失控性(不知不觉、情不自禁、生理反应、瞳孔变化、心跳、出汗、生物电反应等),使体态语对素质的揭示具有某种必然性。

篇7:非语言沟通的含义

一、 非语言沟通的含义

非语言是相对于语言而言的,非语言沟通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沟通时的所有符号。非语言信息是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仪表服饰、语音语调等产生而传递出去的 二、非语言沟通内容

(一)体态语言 也称作身势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沟通形式。人们见面相互点头、握手或拥抱,就是用体语向对方致意,问候和欢迎。人们在交谈时身体略向前倾,不时点头,神情随着谈话的内容变化而变化,这些体态特征表示出对说话者的尊敬和礼貌。如果腿不住地乱抖,身体随意摇晃,眼睛不住地左顾右盼,那一定会使说话者感到不高兴。因为这些无声的语言传出的信息是不尊重、不礼貌和不欢迎。所以体态语言与人际沟通成功与否关系很大。 体语主要包括头语、身姿和手势三种,它们既可以支持修饰言语,表达口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意味,也可以表达肯定、默许、赞扬、鼓励、否定、

最多,因而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强,最能表达其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就可以伴以简洁的身姿作为示范。人们协调各种动作姿势,并与其他无声语言动作,如眼神,面部表情等紧密配合,使各种表现手段协调一致,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脸部表情

脸部表情(又称面部表情)是身体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人类具有异常丰富的脸部表情,在人际沟通中,人们的脸部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解释相互矛盾的信息过程中,人们更加着重的是脸部表情而不是言语内容或声调。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许多细微复杂的情感,都能通过面部种种表现来传情,并且能对口语表达起解释和强化作用。脸面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脸部纹路的不同组合,便构成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的表情。同样是笑,微笑、憨笑、苦笑、奸笑,在嘴、唇、眉、眼和脸部肌肉等方面都表现出许多细微而复杂的差别。因此,要善于观察面部表情的各种细微差别,并且要善于灵活地驾驭自己的面部表情,使面部表情能更好地辅助和强化口语表达。

(三)眼神与目光接触

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信

息和情感。眼神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通过眼神,可能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传递给别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不同的眼神,给人以不同的印象。眼神坚定明澈,使人感到坦荡、善良、天真;眼神阴暗狡黠,给人以虚伪、狭隘之感;左顾右盼,显得心慌意乱;翘首仰视,露出凝思高傲;

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一种特别形式。和其他非语言交流形式一样,目光接触的意义变化很大,而且也依赖着前后情境关系;但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相互作用中,目光接触都传达着丰富的信息。首先,目光接触常用于调整谈话。比如,一位讲演者开始发言时转移目光,要结束时就抬起目光。转移目光似乎是为了预防反问和打扰,而抬起目光标志着一个问题的结束并允许其他人发言。

目光接触同样也能表明他有无兴趣。电影里经常有互相凝视的两个人,以表示爱情、热情和极大的关心。当然,作为对某人表示吸引的方法,我们肯定都熟悉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另外,一次偶然的谈话,如果其中一个谈话者总保持着目光接触,就会变成一种浪漫的表示。相反,避免或中断目光接触,通常是对一个人不感兴趣的标志。的确,当某人在谈话中目光不接触时,一般就认为他或她是心不在焉。目光不接触,典型地说明他或她对所说的内容不感兴趣。 或害怕。另外正传达坏消息或诉说痛苦事情的人,也可能避免目光接触。 此外,医生或护士在病人不注意的时候,对病人时常保持目光凝视,除去倾听和其他情感性场合,这种情形很可能是表明一种问题(病情)的严重性。但这仍要看前后的情境关系。

三、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1、 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2、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3、 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由于非语言沟通形式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不交流是不可能的。没有语言不等于没有沟通。虽然非语言沟通的含义比语言更加模糊,但它能表达更加具体的信息。这里的“模糊”是指非语言沟通的含义在缺乏特定背景的情况下更难确定;“具体”是指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根据长期的经验能够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

非语言沟通的这些特征一方面决定了非语言沟通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礼仪已经成为建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可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能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商务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但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商务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商务礼仪是构成形象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而形象就是商务人士的第一张名片!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自身的形象以及员工的形象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形象和气质以及在商务场合中的商务礼仪已成为在当今职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已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表现。

在当今的社会中,商务礼仪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想有一个良好的商务坏境,就要注重平时商务过程中的礼仪的细节,在这些细节中非语言沟通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商务过程中要会解读非语言沟通信息如下:

第一,非语言信息,特备是身体语言反映的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如疼痛)或一时的心智状况(如沮丧),而不是常态的人格特征,应此,用非语言信息来判断一个刚见面的人的性格,风险很高,例如,一个人蜷着上身可能是缺乏自信也可能是一种疾病。

第二,不同的情绪,往往可能会通过类似的行为来宣泄,例如,眼神接触不佳可能代表不诚实、无聊、紧张、生气或傲慢,所以,不能仅凭某个鼓励的非语

言信息来作出判断,而要将语言和非语言信信结合来作出判断。

第三,“一致性”是解读非语言信息的关键。因为,尽管一个人可能会有意识地做出某个虚假的非语言动作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或感受,但是他却很难伪装所有的非语言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他所发出的一系列非语言信息来判断某一非语言信息的真伪。

四、非语言沟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不同年龄、身份、地位、行呗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的表现是不同的,所使用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必须与整个的沟通气氛相一致。

2、自然原则

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贵在自然。各种非语言沟通形式的含义不是严格划分的,只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就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3、针对性原则

没有任何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适合于所有的沟通对象。在使用非语言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沟通习惯。有的人喜欢身体的接触,有的人喜欢眼神的交流,有的人喜欢语言的沟通,要因人而异。

4、清晰原则

很多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含义很不明确,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线索来判断它的准确含义。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因缺乏必要的线索,使接收到的非语言信息的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沟通的目的没有达到,反倒引起误解。因此,在不能确认对方能够准确解读的情况下要慎用非语言沟通形式。

5、建设性原则

很多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的都是些比较强烈的情感信息,难于被对方接受,其结果会引起激烈的冲突或者长久的仇恨。因此,在这些场合要本着礼貌、尊重、和解、友好的态度,克制非语言沟通信息的表达。

五、非语言沟通的注意事项

大千世界,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在自己国度好的在别的国度未必是好的。例如:1、中国不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拆礼物,而西方国家就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拆礼物。2、在选菜上面,不能选一些吃进嘴里又要吐出来的菜。比如说鱼鸡鸭。中国菜鱼刺,骨头之类是不除去的,我们吃的时候把骨头、

篇8:坛非语言因素对商务口译的影响

文化决定了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进化过程中, 我们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成为了某个社会相当稳定的社会实践, 并从那个社会的特定文化中获得意义。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一般包括身势语 (body language) 和副语言 (Paralanguage) 。其中又可详细分为姿势 (Posture) 、头部动作 (head movement) 、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目光移动 (Eye contact) 、接触行为 (Touch) 、沉默 (silence) 、语调的高低 (volume, pitch, tone) 、非语言声音 (nonverbal sounds) 等。

一、身势语 (Body language)

在交流中,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传递着讯息。在文化的影响下, 同样的动作对于不同文化的人来说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或者不同的动作可能传达出同样的意义。如果说话者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 那么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在这种情况下, 商务口译者对交流过程的调解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商务口译者对交流中的参与者解释文化的差异。下面列出一些身体动作的文化含义。

1、姿势 (Posture)

姿势包括人站立, 坐着, 躺着, 行走的方式等等。不同的姿势有着不同的暗示。例如, 中国人一向推崇“站如松, 坐如钟”, 在正式场合, 中国人也总是这样做的。然而, 来自说英语国家的人在一些场合就非常随意跟随性。在教室里, 中国教师总是站在教室的最前面来显示他的权威, 但是美国的教师有的时候会坐在桌子上,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

2、头部动作 (head movement)

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 人们经常把头抬得很高来暗示有人来看望他们。他们也用前额和下巴来指明方向。当表达愤怒, 失望, 焦虑的情绪时, 他们常常把头抬得很高, 眨眨眼睛, 眼球晃动。遇到了熟人的时候, 他们通常会把头向上抬来互相问候。如果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仅仅是轻轻的抬一下头, 或者是用眉毛来代替。

3、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s)

一些面部表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文化意思。人们在说话时会用手捂住嘴。西方人用这个动作是防止从嘴中冒出谎言, 但是中国人用这个动作却是想挡住异味或是口水。当中国人使用这个动作的时候, 西方人总是认为他们在说谎。

4、目光移动 (Eye contact)

在西方国家, 人们说话时眼神的交流通常比中国人的更频繁更久。他们认为, 目光的接触流露出他们的诚意和对说话者的尊重。说话时没有目光接触揭示了说话者没有诚意, 或者是他们很害羞。中国人习惯在说话时避免与对方有眼神的交流, 尤其当对方是年长者或者地位比自己高。根据中国人的习惯, 这是一种表达尊敬的礼貌方式。如果不知道这个文化背景知识, 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轻视他们或者是自己缺乏自信。相反地, 中国人会比较反感西方人的目光接触, 尤其是年轻的女士, 她们不太喜欢男人长时间的注视着她们, 会觉得很不自在。

二、副语言 (Paralanguage)

副语言指的是声音的非语言方面, 包括:沉默, 语调的高低, 非语言声音等等。

1、沉默 (silence)

在对语境依赖较多的国家中, 比如说中国, 日本和韩国, 人们并不说很多话, 而是通常保持沉默。然而西方人在谈话中对于沉默感觉到很不自在, 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沉默的意义。例如, 在公共场合演讲, 中国的发言者通常不喜欢回答观众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演讲上, 缺乏与观众必要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而中国的观众也是相当的被动, 他们只是听演讲而很少发问, 甚至在演讲中睡觉或是闲聊。

西方人刚好相反, 他们不仅仅使用富有感情的声音, 还要有动作并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他们希望得到观众的反馈, 并鼓励他们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他们所期待的是观众想法的直接表达, 而不是沉默不语。

2、语调的高低 (volume, pitch, tone)

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沉默。如果他们想要其他人说话或者他们想要给出自己的反馈, 他们就会使用某种语调。例如, 如果说话者不想其他人打扰他, 他可能会加快语速或者提高声调, 然后在谈话中发出“un-huh, uh, mmmh, humm, eh, ”或者其他的声音, 而不是停顿。

3、非语言声音 (nonverbal sounds)

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指的是由发音器官产生的非语言声音。比如说,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公众前演讲时说话声音很洪亮, 但是私人之间的谈话, 讲电话, 或者在公共场合, 他们都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以避免影响到他人。相反, 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谈话声音很大, 这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中国人不够有礼貌。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商务口译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甚至比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要。这是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非常普遍而且是察觉不到的。除了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大多存在于非语言行为中。商务口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消除文化之间的障碍并且调节交流的过程。

摘要:商务口译发生在面对面交流的背景下, 参与者的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 着装风格等等都将会影响到交流的整个过程。本文先简要介绍了非语言交际, 然后描述了非语言交际, 文化和商务口译之间的关系。最后, 介绍了两种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差异:身势语和副语言及商务口译者解决这些文化差异的方法。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商务口译,文化

参考文献

[1]Samovar.L.A《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Wadsn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

篇9: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 非语言因素    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消除误区

随着中西方交际理论的推行,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会话的流利程度提高颇快,不足的是欠缺准确度,以至于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甚至造成了中英之间的文化冲突。因而了解并熟悉影响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势在必行。

一、非语言因素的内涵

所谓非语言因素,就是除语法、语音等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文化差异因素,思维方式因素,环境因素,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如果把英语学习比喻成作画,那么文化差异就是染料,思维方式是画笔,环境是画的背景,性格是画的风格,心理则是画的灵魂。只有将这些材料凑在一起,才能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当然,这并不是作画的全部材料,但是必备的。

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具体体现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1.道德标准方面

比如: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年轻人给一位老人让座,在我国,这位年轻人的行为就是“活雷锋”的表现,会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而在美国,这个年轻人的行为势必不受欢迎。由于美国的老人希望有跟普通人同等的待遇,年轻人善良让座的行为却无形中深深刺激了老人的自尊心——不愿意服老。可见,体现尊敬与文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标准不尽相同。

2.价值观念方面

比如:一场篮球赛上,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场个人秀的难得时机,因而就会出现很多突出的个人;在中国人看来,那是一场集体的比赛,往往会因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个人利益,且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中国人普遍认为“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而美国人则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他们会对我们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举动甚是不解。

3.表达方式方面

汉语中不同层次的概念总是大的在前,小的在后;而英语正好相反,英语忌讳头重脚轻,从“it”作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强调句中的“it”都可以表现出来。比如:地址翻译,中:中国浙江温州;英:Wenzhou Zhejiang China,这种差异正是由英美国家对个人利益重视的世界观决定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相当注意。

4.词汇方面

(1)地理位置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词语中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古代中国主要居住在内陆,以土为生,冬天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影响,带来寒冷的西风与英国西风带来暖湿气候不同,春天却从太平洋带来温暖的东风。因此就有: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选自雪莱的《西风颂》春风送暖。百鸟欢唱。)He spent money like water.(他挥金如土。)

(2)颜色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英语中的“Green with envy”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是“眼红,嫉妒”的意思,“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a blue mood讲的是沮丧、失落的心情,“a blue Sunday”表示倒霉的星期天。在中国,我们对红色非常喜欢,有喜事的时候,都是用红纸、红花,而在英美国家红色则不是好的颜色,如果说你的公司in the red,则是表明你的公司处在亏损、赤字状态。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不同

1.螺旋式与直线式

中国人喜欢说话绕圈子,可能是怕话的太直伤到人,明明简单的一句话,却习惯性带着人逛了一圈迷宫后再揭晓答案。而英美人则像是直肠子,总是不吐不快,他们的说话方式是呈直线型的,喜欢开门见山。英语常常就是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论点,而且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句,往往在句首或句末,让人一目了然,清晰明白。

2.时空顺序思维差异

通常英语习惯的思维方式: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一般状语都后置)。而汉语句子就没有固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与非謂语动词之分,甚至有些词语可以互相颠倒,不仅没有错,更能巧妙地体现出中文的奥妙。比如:上高山,高山上,山上高,英文却不能如此颠倒。

(3)综合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的分歧、我们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当然,影响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因素除了文化因素、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

(三)其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环境因素

为何一个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可以讲一口纯正美国腔的英语;为何一个生在中国的纯正美国人讲自己的母语会那么吃力?差异就源于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尽管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低估。环境又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就拿社会环境来讲,比如:在国际商贸城里,不管是哪个文化水平的人,对于“how much?”这个问价格的英文,都能做出相应回答;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不管男女老少,英语水平如何,都会对外国人讲一句:Welcome to Beijing.正是由于举办奥运会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很多老年人、从来没有碰过英语的人都开始纷纷动起来学英语。

2.性格因素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果环境因素是客观的,那么性格因素就是主观想法中不容忽视的。一般而言,内向的人倾向内心思想,注重个人理解,喜欢一个人闷头苦干,往往忽略了英语学习中的互动环节。而外向的人善于交往,喜欢变化、热闹,所以他们会在生活中使用英语,不管是说对还是说错,他们都有胆量讲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英语的整体能力相对于内向的人会发展得更快、更强。

3.心理因素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主动性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廖建华,2006年)心理因素就是通过影响这种参与的主动性,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

三、解决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学习影响的途径

(一)针对文化差异因素:了解英语本身的发展,多看一些有关英语发展史的资料。在看有关资料的时候,尽量多读原文资料与书籍。然后将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进行比较,除去相似点,主要紧抓差异点。这是一个收集的过程,所以只能点滴积累,切勿操之过急。

(二)针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素:中国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中国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而西方重分析。由于中国受儒学的深刻影响,思维上相较西方而言比较封闭、落后,因此我认为排除中国固定思维的影响,要多看看西方电影及在国际市场上和西方人多多交流,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是怎样的,然后以他们的思维看待事物,学习英语。

(三)针对环境因素:既然我们不能拥有一个纯英文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就试着自己去创造。每天给自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听英文的资料(电影、音乐、新闻等),只要是英文的就行。当然,要是配上阅读,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四)針对性格因素:如果你是内向的性格,那么你就试着去接触一些外向的人,在他们之间试着用英语交谈,不要害怕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犯错的勇气都没有。

(五)针对心理因素:借用计算机的语言说:输入决定输出。你是用怎么样的心理态度看待英语学习,那你所收获的就是跟你的态度成正比的。不要惧怕英语,你如果把它看成一只老虎,那么你永远只能在“虎威”下度过一生;如果你把它看成一只猫咪,那么你会发现其实它也有可爱之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

参考文献:

[1]韩虎林.汉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7-151.

[2]贾明舫.非语言性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新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3-36.

[3]杰拉德·库希尔.思维决定一切[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9.

上一篇:做完美教师下一篇:前滚翻一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