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及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2022-09-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 高校大学生体质却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个人体质的好坏通常表现在五个方面: (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 生理功能水平; (3)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 (4) 心理发育 (或发展) 水平; (5) 适应能力。我国19岁至20岁的大学生群体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连年下滑。据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 与1985年相比, 19-20岁大学生肺活量下降近10%, 耐力、速度等指标持续下降, 超重、肥胖、近视不断增加1。大学生体质的各方面指标在本世纪的最初10年的下降相比2000年以前的数据则更为明显2。本次调查约70%的样本支持了“从学生的主观角度来看体质下降成为一个客观事实”的结论。大学生体质下降不能单纯的从某一方面来分析原因, 而要综合的考虑到各个方面共同影响的机制, 以及不同方面的交互作用。虽然本研究只着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但我们仍期望后续的研究能够涉及多学科的角度。

二、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的调查, 体测成绩与问卷填答。体测成绩的调查对象为某民族大学2016年在读本科生共计42796名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为17-24岁之间, 其中男生20700名, 女生22096名。问卷调查以四所大学共12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16年。

(二) 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为实地研究与定量分析。通过问卷法随机调查四所大学的1200名学生, 抽样方法主要采取概率抽样中的分层抽样, 四所学校每所分配300名额, 男女各半, 最终得到有效问卷为934份。通过滚雪球抽样法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以探究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所得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双因素卡方分析。

(三) 体能测试的调查结果

体能测试主要依据体质测试法:利用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等分别测试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各项指标, 室外测试50米、1000米 (女生800米) 成绩。学生的身高体重比值, BMI=体重 (kg) /身高2 (米2) , 低体重为 (BMI<18.5) 、正常体重 (18.5≤BMI<23.9) 、超重 (23.9≤BMI<28) 和肥胖 (BMI≥28)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6年修订) 》要求的单项指标与权重、各单项指标的评分标准, 最终计算出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 90.0分及以上为优秀, 80.0~89.9分为良好, 60.0~79.9分为及格, 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到, 男大学生的总分等级的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优秀的比率分别为:8.47%、69.74%、19.67%、2.12%, 女大学生的总分等级的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优秀的比率分别为:3.13%、76.18%、20.09%、0.6%。大部分学生测试结果仅集中在合格水平

(四)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各个专业、年级、性别、来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等。样本中男生占47.6%, 女生占52.4%;大一、大二所占比重均为42%, 大三14.8%, 大四的学生比较返校率低, 样本最少 (4%) , 但对于所研究的内容来看, 年级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专业涉及法学类、金融类、物理、材料环境、医学等共计50个。户口所在地, 农村最多 (53.5%) , 城市次之 (27.6%) , 县镇最少 (18.4%) 。本次调查对象中非独生子女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关于家庭经济情况, 该变量由学生主观判断, 从数据信息上看, 呈正态分布, 集中于中等经济, 其次为小康, 富裕与贫穷相对较少。调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占一半。

三、结果

(一) 饮食情况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早餐重视度不高, 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每日吃早餐, 而常不吃早餐的比例高达总体的15%。关于不能按时吃早餐的原因, 回访数据表明多数为睡得晚起不来、没课时懒得下楼、有课时没时间吃;其他原因诸如减肥、经济困难以及习惯一日两餐。采访中, 作为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人群都能认知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但无法力行, 一定程度是缘由年轻人身体好, 忽视对健康的维持和自我保养, 也说明大学生对自身营养状况不够重视或过于自信。

调查可知午餐的进食率较高, 而晚餐的进食情况要好于早餐, 但不及午餐。在餐食的种类与搭配方面, 早餐的构成多比较健康, 但多数人更重视午餐与晚餐, 尤其是午餐, 晚餐由于下课晚、课程时间紧张、女生减肥而没有午餐受到重视。总体上看, 大学生对饮食规律及营养搭配的重视度不够。

(二) 生活习惯

关于睡眠质量, 能坚持每天午睡仅占36%。晚上入睡时间方面, 10点之前睡觉的只有6人, 比例为0.6%, 10:00-11:00能入睡占9%, 而11:00以后入睡超过90%, 其中12:00以后入睡约占到一半人数。

学校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午休约2小时, 足以保证1小时睡眠, 但据访谈可知:2/3访谈对象明确表明大多数时间在玩手机。此外部分学生在午休时间玩球、去图书馆、聊天、逛街、写作业。

大学生晚间睡眠时间不够直接影响早起和早餐进食。回访数据表明晚睡原因包括玩手机、睡不着、习惯使然, 另有部分学生则是受他人干扰延迟入睡时间。多数同学是从大学入学后开始晚睡。

(三) 体育锻炼

大学生的主动锻炼欠缺。从数据上看, 在一周内有16%从不锻炼, 57%锻炼1、2次, 20%锻炼3-4次, 4次以上仅为7.5%, 总体上看锻炼程度不高。坚持经常锻炼的较少, 锻炼身体引起的重视度还不够。

(四) 大学生的主观看法

大学生认为身体很好占11%, 多数认为较好 (54%) 和一般 (30%) , 这说明大学生对自身体质有比较清醒的认知。调查了解多数学生认为体质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状况: (1) 腰、背、颈椎疼痛; (2) 体能差、易疲劳; (3) 失眠; (4) 免疫力差, 易生病。

影响锻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个人懒惰 (68.8%) 、不喜欢运动 (46.3%) 和没有时间 (45.3%) 上, 次要原因包括没有伙伴 (34.9%) 、没有运动器材 (27.8%) 、场地不够 (19.2%) 等客观原因。这说明大学生认为阻碍锻炼的因素主要在于自身的积极性不够。其次, 学校提供的场地与器材等硬件也有关。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 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锻炼少 (81.5%) 、生活习惯不健康 (79.8%) 和饮食不合理 (65.4%) 。生活习惯主要指晚睡晚起、休息不够;饮食习惯前文已做过分析。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质下降的原因是有正确的认知的, 只是在改善方面还做得不够。其他原因譬如课业负担重 (32.3%) 、心理压力大 (32.7%) 、食品不安全 (31.2%) 以及环境污染严重 (23%) 。

(五) 学校因素的影响

超过半数 (55.9%) 的学生不愿参加学校竞技活动, 这个数据值得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活动无新意, 比赛有黑幕等, 主要是学校层面对于活动的设计不利; (2) 学生缺乏信心; (3) 喜欢安静; (4) 浪费时间。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侧面反映学校对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大学的课业负担仍然普遍存在, 多数学生认为课业负担正常,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8%认为课业负担很重, 仅有10%认为压力不大。

41%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支持学校的体能测试, 但有51%表示不提倡, 有6%表示反对。回访数据进一步表明:支持体能测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体质有更多的认识;可以督促锻炼健身, 磨练意志。不支持体能测试的原因有:过于形式化, 测试项目的种类与达标标准过于死板;时间安排太集中, 大部分学生只在测试前突击训练以应付考试。

对于学校采取诸如晨跑打卡、锻炼计分等强制性手段, 学生持支持态度的占30%, 持反对态度的占70%。在学生主动意识不强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有分寸的实行强制性锻炼, 而等到自主锻炼意识提高, 可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六) 环境污染

约87%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影响户外锻炼, 这说明环境污染也成为了大学生减少锻炼的一个因素, 进而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七) 关于体质维持的群体差异

1. 性别差异

除了以上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共同因素之外, 在大学生中的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直接影响体质水平, 在本项研究中, 我们专门为此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将大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分析群体间的差异。为此, 我们将性别、民族、来源地、家庭经济情况等作为自变量分别与体质状况的各个变量做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 以期能够对体质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

(1) 饮食习惯

在早餐进食上, 女生的进食情况优于男生 (卡方检验显著度sig.=0.006) , 女生比男生更注重早餐的按时进食与营养搭配。午餐男女无显著差异, 而晚餐进食男生优于女生 (sig.=0.000) 。

(2) 睡眠习惯

从数据可知, 男女在午睡的量上有显著差异, 女生的午睡率更高 (sig.=0.000) 。关于入睡时间, 男生过半 (50.7%) 都12点以后睡, 女生情况好些, 多数在12点以前, 这说明男生的自制能力更差, 女生的生活习惯更加规律。但男生的睡眠总量高于女生, 这与男性的生理结构或白天消耗更大有关。

(3) 锻炼习惯

锻炼身体方面, 男生比女生锻炼次数多 (sig.=0.000) 。体侧成绩男生优于女生 (sig.=0.003) 。综合来看, 女生生活习惯比男生好, 而男生在锻炼身体方面比女生更积极。

2. 城乡差异

(1) 饮食习惯

生源地因素在早餐种类方面产生了作用, 经常变换样式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 (33.6%) 、县镇 (24.7%) 、农村 (16.1%) 。可见, 城市学生更加重视早餐的营养搭配, 两变量的关系在总体上也比较显著 (sig.=0.005) 。午餐和晚餐差异不大, 但仍显示城市比农村学生食用更多的荤腥, 农村学生以素食为主较多。城市学生在饮食的选择上更加营养与多样。晚餐也显示出这种特征, 午餐差异不大, 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重视营养搭配的程度略高。

(2) 睡眠习惯

从睡眠习惯看, 农村学生睡眠时间更固定而规律, 一般在6-8小时之间 (73.9%) , 入睡时间稍早, 而城市学生离散性较大, 6小时以下的睡眠少型和10小时以上的睡眠多型均比农村学生多。农村学生的睡眠习惯较城市略好。

(3) 锻炼身体与自身关注

农村学生在干家务或农活方面很显著的高于城市和县镇学生 (sig.=0.000) 。农村学生更加在意自己的体质状况, 更加重视健康。

(4) 父母关注度

城市的父母比农村的父母在关心孩子锻炼和饮食营养上都更积极 (sig.=0.036) 。

(5) 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度

农村孩子对竞赛及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对体能测试与学校强制锻炼也更加接受。

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数据分析显示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女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干家务更多 (sig.=0.000) ;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体质方面的关心与督促更多 (sig.=0.005) ;非独生子女对学校强制实行锻炼更加接受 (sig.=0.033) , 表明非独生子女自立能力较强。

4. 家庭经济情况不同造成的差异

问卷将家庭分为富裕、小康、中等和贫困四类。由各方面数据综合来看, 随着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 早餐的进食频率逐渐增加, 并逐渐注重营养搭配 (sig.=0.02) 。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 干家务的频率逐渐减少 (sig.=0.000) 。体能测试中, 家庭越富裕, 成绩越差 (sig.=0.004) 。但家庭越富裕, 自我感觉越良好, 这与对自身健康的要求标准不同有关, 贫困孩子更需做家务等体力活动, 对体质要求更高, 因此认为自身体质还不能达到最好状态。

四、讨论

(一) 大学生体质维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

(1) 饮食营养不达标, 大学生经常不吃早餐, 不重视营养搭配。大学生大部分以自己的口味为主, 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品被大量食用, 不懂得食用低热量食品, 营养搭配不合理, 不能做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有时候甚至暴饮暴食。

(2) 睡眠时间短, 质量差, 晚睡晚起, 起居习惯不健康。

(3) 缺乏锻炼, 懒惰, 对课余活动无兴趣。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有公共体育课, 在教师引导和带动下进行体育锻炼, 整体身体素质状况较好, 总分等级也好。而大三、大四则锻炼情况不乐观。

(4) 沉溺于手机、电脑, 引起眼睛、颈椎等多方面不适。

(5) 其他问题, 包括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食品卫生及环境污染严重。

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有:

1. 个人因素

大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重视不够, 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规划自己的健康作息, 自我约束力差, 对饮食、睡眠、锻炼都比较随意。总之, 是大学生在体质维持方面的主要能动性存在问题。

2. 家庭因素

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睡眠习惯不好主要是在家庭中常年形成的, 此外, 上了大学后,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如以前, 不能够起到足够的督促作用, 同时,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 家庭也多有忽视, 在调查中, 一些学生心理发生了严重的疾病, 家长才知晓。

3. 学校因素

首先, 学校对统一的体育锻炼安排不够合理, 不能够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其次, 体育测试的安排不够科学;接着, 学校对体质健康的宣传力度不够;最后, 还有其他诸如学校在对社团等活动的设计不够灵活, 体育设施不够, 课业压力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4. 社会因素

如食品卫生, 环境污染等。

5. 其他因素

性别因素在生活习惯、锻炼身体、饮食等方面起作用;生源地因素对饮食营养、锻炼身体与参与活动方面有一定的影响;民族因素对饮食的影响较大;是否独生子女在干家务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有影响。

(二) 从吉登斯的机构化理论及二元性来看影响体质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由上文数据可知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体质的普遍下降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体能测试数据、实地问卷调查, 还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都印证了这一现象。

而吉登斯的机构化理论认为行动者对常规的依赖非仅仅源自社会结构的外在约束, 它同时来源自他对行动上的内在需求。同时, 社会结构也并非纯外在于个人行动。结构是行动的媒介, 同时又是行动的成果, 它一方面构成了行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却又约束着行动。一言概之, 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

故而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不能说是社会大趋势决定了个人的选择, 也不能说是个人自制力的弱化导致了大学生体质的整体下降。而是内因与外因, 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电子产品的泛滥与社会重视度的下降, 正巧迎合了个人懒惰、忽视健康、沉迷于网络的倾向, 从这个角度看, 体质下降是结构与个人相互促进的结果。

抑或是个人与结构两者在较量, 抗争中达到某种相对平衡, 比如很多女大学生经常决心减肥、锻炼、规律生活, 但在外界环境、课程安排, 参照群体及集体行动、从众心理等的干扰下, 不能长期坚持, 可以认为个人的意志力有限, 但更多学生屈从于社会整体趋势。能在网络充斥、压力增大、快节奏生活及文化快餐的社会环境下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健康、规律的生活之路实属不易。这又衍生出最后一种情况, 部分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自己的健康作息, 注重健康, 规律锻炼, 这即是靠个人的毅力抵制环境的诱惑的例子。

综上所述, 短期内可强化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但长期仍要从社会整体的制度安排及规范入手, 形成二元性目标的一致性, 互相向有利的方向强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个人的健康生活与全面发展, 最终实整体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同步上升。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据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数据说明大学生体质的变化, 并通过对大学生饮食、生活习惯、体育锻炼、校园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的描述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因素, 从性别、民族、城乡、独生子女与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创新性的提出体质水平的群体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下降,影响因素,群体差异,结构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124202.html, 2011-08-29.

[2] 李芳成.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分析[J].甘肃科技, 2017 (22) :74-76.

上一篇:学习电子测量仪器应双管齐下下一篇:基于DMC影像的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制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