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因素

2024-05-02

常见因素(精选十篇)

常见因素 篇1

关键词:血压变化,常见因素,中老年

正常成人收缩压90~140 mm Hg, 舒张压60~90 mm Hg, 脉压差30~40mm Hg。健康人两上肢血压可不相等, 左右两侧之差可达10~20 mm Hg, 下肢血压较上肢血压可高220~40 mm Hg。高血压是指成人血压>3次或者是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 mm Hg, 和 (或) 出现舒张压≥90 mm Hg。正常人的血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往往读数不同, 有时差异还相当大, 其原因是受测者自身内在血压自然变异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或者由测量误差所造成。血压是人类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 其测量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血压的可靠程度, 影响着我们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就影响血压变化的常见因素概述如下。

体位改变引起血压变化

人体站立时, 血压略为上升, 以保证头部维持充分的血供。因此, 站立时的舒张压较坐位时为高, 一般≤15 mm Hg。运动时, 动脉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可明显增高;从事剧烈运动时, 收缩压可高达180~200 mm Hg, 舒张压也可达100mm Hg的程度。这是由于运动时全身肌肉需血量急增, 心脏排血量增加, 肾上腺素分泌旺盛, 从而使血压上升, 保证脏器供血。运动停止后, 升高的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于振江等曾对333例成年人分别进行仰卧位、左右侧卧位无创血压的测量[1], 结果发现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血压时, 右侧卧位与仰卧位血压值无明显变化, 左侧卧位时血压值显著低于仰卧位血压。收缩压平均低14.5 mm Hg, 舒张压平均低14.2 mm Hg。

昼夜时间变化引起血压变化

全天血压是不断变化的, 正常血压值或高血压患者大多数可出现一个24 h节律变化, 醒来后2~3 h血压逐渐升高, 形成一个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到傍晚4~6 h又逐渐升高, 约高5~10mm Hg形成第2个高峰, 以后又逐渐下降, 随着入睡, 到半夜降至最低点, 以后略升高, 次日醒来后又开始第2次节律, 临床上称为“双峰一谷”现象, 这种昼夜24 h的血压波动, 主要与人体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动及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 因此测量血压需要注意时间, 以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季节变化引起血压变化

血压变化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冬季血压高于夏季, 这是因为气温降低后, 皮肤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 到了夏季, 随着气温的升高, 人体血管扩张, 血压水平相应降低, 一般来说一个人冬天的血压值比夏天的血压值高4~8 mm Hg[2]。在温浴时也有同样的变化, 但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明显。

年龄增长引起血压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调查结果表明, 随年龄的增长收缩压水平升高, 65岁以下人群舒张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65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舒张压反而轻度下降。

体重影响血压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 肥胖是高血压危险因素之一。相对来说, 肥胖者的血压较难用药物控制, 通常需要较高的剂量。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 体重指数偏高, 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者测得的血压值要高于体重正常者, 体重指数偏高者测得的血压也偏高。

情绪变化影响血压

当人处于焦虑、兴奋、恐惧时, 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使心输出量增加, 小动脉收缩, 血压特别是收缩压明显增高。而长期、反复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 可使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失调, 从而影响血管运动中枢, 引起血压的显著上升。神经免疫学研究认为, 良好的心境使机体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对抵抗病毒、细菌和肿瘤都至关重要。

精神因素影响血压

精神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 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造成生活不规律, 精神压力过大, 再加上缺少体力活动和锻炼, 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升高。研究表明, 保持心理平衡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一项保健措施。

白大衣血压

1940年Ayman等首先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在诊室和家庭测量的血压值之间有差异[3], 即诊室血压 (CBP) 大于家庭自测血压 (HBP) , 这种CBP升高的现象称为白大衣效应或白大衣高血压 (WHC) , 其机制可能由于患者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警觉反应有关。有20%左右患者在诊室里被确诊为高血压, 但动态血压完全正常。

进食影响血压

进食时血压通常要轻度增高, 而且持续约1 h左右, 舒张压一般不受影响或稍下降, 这是由于消化时分布于腹腔的血管扩张所致。

生活方式影响血压

烟、酒、咖啡、食盐都是高血压发病原因。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心跳加快, 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一项研究表明, 吸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系数为43.3%, 吸烟对心肌梗死的危害与吸烟指数 (吸烟支数/日×吸烟年数) 的平方成正比, 吸烟量增加1倍, 危害为4倍, 吸烟量增加2倍, 危害达9倍。大量的高血压临床调查发现,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食盐量摄入较多。钠盐摄入过多, 钾盐和钙盐摄入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 而高钙和高钾饮食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多吃水果、蔬菜、适度饮酒有利于防止高血压。

药物影响血压

许多药物会引起血压升高, 包括糖皮质激素类, 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中药甘草;小苏打 (碳酸氢钠) ;麻黄素, 如百喘朋、止咳喘定膏、麻黄素呋喃西林滴鼻液等, 可使心脏排血量增加, 小动脉收缩, 长期大剂量应用会引起血压升高;解热止痛药, 如保泰松、消炎痛也可引发可逆性高血压。

环境因素影响血压

在噪音和人群吵闹的城市的居民, 高血压患者高于安静的乡村, 原因是人体在噪音环境下,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心跳加快, 使血压升高。

衣袖厚度影响血压

如果衣袖厚度大于0.5 cm时, 进行血压测量时, 会影响听觉的敏感度以及血压计袖带压力的改变, 可造成血压值明显差异。

与测量者相关的因素

袖带捆绑的部位要准确、固定, 一般根据情况固定一侧上臂, 松紧度应适宜, 袖带以能插入1指为宜, 位置在肘窝上2~3 cm处肱动脉搏动最强处为宜;对脑血管意外偏瘫者、一侧肢体外伤或手术者、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 测血压要选健侧;输气球放气速度以水银柱下降4 mm Hg/s为宜, 如果放气太慢, 使静脉充血, 舒张压偏高, 放的太快听不清声音变化;读数时眼睛视线保持与水银柱弯月面同一水平。

结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 它对人的危害极大, 通常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现象, 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 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知晓率低。高血压早期病情进展缓慢, 无明显症状, 患者常常突发心、脑、肾并发症, 甚至猝死。所以对血压的监测至关重要, 同时也要了解影响血压的常见因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 避免影响血压的不利因素, 提高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自我保健方法, 以实现血压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于振江, 王虹.体位对无创伤血压监测影响[J].临床荟萃, 2002, 19 (7) :1169.

[2]Cheung Ak, Yan G, Green T, et al.Seasonal variations inclinical and laboratory variables among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J].J Soc Nephrol, 2002, 13 (3) :2345-2352.

常见影响检验检因素总结 篇2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GLu、脂类(L ipid Profile)、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1nsulin)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 Glu、白蛋白(ALB)、补体(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BlL、LDH、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妇女月经和妊娠期血液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在40例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血清中检测AFP的结果均大于400ng/ml,有两例AFP水平达到800ng/ml以上。CA125、CA199也可轻度偏高。长期吸烟会使血液中CEA含量偏高。

4、高蛋白饮食者,其BUN、尿酸(Urate)高而高嘌呤(Purines)食物影响的当然就是 Urate增高。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 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MY、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偏高,BUN、NA、ALB偏低。

+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 HDL—C、Lactate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1)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2)姿势的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高)如:TP、ALB、CA、HCT、ALT、FE、CHOL 及尿中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测血中 Catecholamines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如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epinephrine—like)药物;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3)对于血色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等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有区别。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以上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含量升高5%~1 5%。(4)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长不超过 1 分钟。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影响实验结果。(5)肥胖人士除了 GLU、CHOL、UA 普遍偏高外,肥胖男性尚会有 CREA、TP、HtGB、AST 偏高及 P偏低的现象,而肥胖女性则有CA偏低的情形。

4、肿瘤大小和特别奖细胞的数目,肿瘤越大、肿瘤细胞越多,则TM的浓度越高。

5、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TM的速度越快,血液循环中TM的浓度越高。

6、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差,则血液中TM浓度低。

7、肿瘤越晚期,则血液中TM越高。

8、肿瘤细胞的坏死程度越大,则血液中TM浓度越高。

9、由于肝脏、肾脏功能差导致TM在体内的降解和排泄速度慢,则TM在体内明显升高。(三)时辰影响因素

1、皮质醇(Cortisol)在睡眠时浓度会增加,因此上下午所测之值可能有明显差异,最好于上下午各采血一次,其它如尿钾(可造成5倍之改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2、促甲状腺素(TSH)在每日不同时辰,其浓度也会出现若干变化。

3、Transferrin高值出现于4PM--8PM。

4、WBC及LYM早晨较高,嗜酸粒细胞(EOS)下午较低。

5、TG、P、BUN、HCT的高值出现于下午BIL反之。

6、性别、昼夜节律、季节、海拔高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如晨 6 点左右皮质醇值达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午夜最低。(四)样本处置不当

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溶血:LDH、HBDH、BlL、AST、CK、CKMB、AST、MG、ACP、K 偏高。其它影响较小的,诸如凝血因子、蛋白质分析、ALP、FE、P。等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血样溶血严重干扰对结果的判断。由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中存在NSE而导致NSE的检测结果偏高。还可导致ALT、AST、ALP的升高。

+红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项目主要有:LDH、K、Hb、ACP;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的项目主要有:Fe、ALT、T4;有轻微影响或不太受影响的项目主要有:TP、ALB、ALP、.AST、TBIL、WBC、APTT、TT、Cr、Urea、UA、P、Mg、Ca。

+

2、未分离血清过久:K、LDH、FE、AST(可能)偏高,GLU、ALP(可能)偏低。

3、日晒:WBC、PLT、ESR偏高,BlL偏低。

4、禁止从静脉注射处、套管处取血,严重影响GLU、电解质及凝血因子报告之准确性。

5、绑止血带时间及握拳会影响电解质、Lactic Acid、PC02、pH。

6、微血管穿刺样本可用于血细胞分析、电解质及一般生化检验, 但有可能挤入组织液造成不准确的结果。

7、标本采集后未及时检测,如不及时进行血清分离可导致激素类和酶类的检测结果降低,如溶血标本测定胰岛素结果偏低,溶血程度越深则结果低得越厉害。

8、标本中添加了抗凝剂而导致TM检测结果偏高,如EDTA抗凝的标本测定Fer结果明显偏高。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易导致糖类抗原CA199结果偏高。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易导致CY21-1(细胞角蛋白片断19)结果偏高10%以上。

9、标本在采集过程中被汗液或唾液污染而导致SCC检测结果偏高。

10、要标本采集前进行前列腺穿刺、按摩、直肠镜检及导尿可导致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P(前列腺特异酸性磷酸酶)的检测结果偏高。

(五)药物因素

1、抗生泰药物

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能增高血液中尿酸浓度,常误报作“痛风阳性”。磺胺类抑制肠内细菌繁殖,使尿胆素不能还原为尿胆原,无法得出尿胆原的正确结果。

2、镇痛消炎药物

阿斯匹林、氨基比林等会使尿中胆红素检测值升高;吗啡、杜冷丁和消炎痛、布洛芬等,可导致检验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升高,在用药后4小时内影响最大,24 小时后消失。

3、抗癌药物

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对人体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可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少数药物可使血细胞异常升高),肝功能改变,有的使血脂值升高。其中甲氨蝶啶抑制骨髓,且损害肾功能;硫唑嘌呤损害肝功能,出现黄疸;阿糖胞苷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异常升高。

4、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人体中血脂的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

盐皮质素易致水、钠潴留和低钾血症。肾上腺素减少钙、磷的吸收,且排出量增加,故血钙、血磷偏低,另外可明显升高血糖值。

5、利尿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为双氢克尿噻、速尿、三氯噻嗪和利尿酸等。典型的临床反应为:低血钾、低血容量和低血氯,长期应用后可见高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6、抗糖尿病药胰岛素使用后可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它抗糖尿病药(如 D 60、氯磺丙脲等),可损害肝功能,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7、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

8、使检验标本着色的药物

主要为药物使尿液染色,从而干扰比色测定和荧光分析的测定结果。如服利福平后尿呈橙红色;服维生素B2、黄连素等使尿呈黄色;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喋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许多药物对大便的色泽也产生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检测”这一现象,临床医师、检验医师和药师必须结合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但这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做到的。

(六)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操作过程中标本交叉污染,可导致相邻检测标本的假阳性的可能。

2、使用酶联免疫试验测定时,如果标本中TM含量过高,可能出现钩状效应,导致浓度高的标本测定结果偏低甚至阴性结果,必须将标本稀释后重新检测。

试析常见食品化学危害因素 篇3

关键词:食品 化学 危害因素 油条 烧烤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3-02

油条与烧烤可以说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早餐与宵夜,但这两种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却常常被忽视。

1 油条的化学因素危害分析

1.1 微生物的危害

用于制作油条的原材料面粉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如果原材料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合适的话,那么就会滋生霉菌与细菌等,甚至会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的滋生。存放环境的湿度越大,就越容易滋生纤维素分解菌。如果存放的时间过长,面粉就会出现发霉与结块的问题,细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另外,油条的炸制多使用植物性油脂,这也有很多隐患存在。这是因为油料的种子容易被霉菌或是毒素等污染,使得油料种子制成的植物油含有毒素。

1.2 化学因素的危害

在油条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化学因素的危害是最大的。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喷洒农药、化肥,而农药与化肥中的有害化学元素会部分残留在小麦中。因而用小麦制成的面粉也可能会含有少量的化学有害物质残留其中。现在的人们为了面粉的美观效果常常在面粉制作加工中加入增白剂。在油条的传统加工过程中,在面粉中加入矾碱,这样炸制出来的油条比较蓬松。但矾碱加入后会在醒面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这两种物质的存在就是成品蓬松的原因。铝元素在人体中累积后会阻碍人体对铁、锌以及钙元素的正常吸收,并与体内的某些蛋白质、酶、重要的必须微量元素等发生作用,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小孩摄入过多的铝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状况,而成人摄入过量的铝则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由此可见,油条中的化学有害因素会对人体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1.3 有效控制手段

第一,醒面过程。醒面工序中会出现滋生乳酸菌、醋酸菌等状况,这些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醒面的时间和温度。掌握好醒面的时间与静置温度,不仅可以让面团的弹性与光滑度提高,还能增加其延伸性,让制作出的油条口感更酥脆。因此,为了避免在醒面过程中出现酸味过重、面柸空洞的大小不均等问题的出现,必须掌握好醒面的温度与时间。

另外,矾碱的使用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的执行,避免铝元素的过量摄入。最新开发出的膨松剂是复合无铝型的,既能达到美观的效果,也可以避免铝化物带来的健康危害,还能让油条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

第二,炸制过程。油条的炸制过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油的反复使用。在炸制油条的高温下,会导致热氧化物、致突变物、热聚合物、丙烯酰胺等多种热分解物质的产生,这些物质都可能会引发癌症。而含毒素的油在反复的使用过程中则会产生更多的毒素,危害人体。对于炸制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新型的油炸工艺来解决。比如,真空低温油炸、高压油炸等。

2 烧烤的化学有害因素分析

2.1 油脂带来的危害

油脂的温度如果超过250摄氏度,就会发生热分解产生PAHs.烧烤时食物与火直接接触,温度远不止250摄氏度,因此一定会产生PAHs,导致食品被污染。据报道,PAHs有导致皮肤癌与肺癌、胃癌的可能性。

2.2 烤肉本身带来的危害

烤肉在2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时,所含的有机物会受热分解。在发生环化、聚合以后,产生一种五环的芳香烃,而这种物质具有极高的致癌性。

2.3 香味剂以及发色剂带来的危害

烧烤所用的发色剂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香味剂则有味精和花椒。

过量的亚硝酸盐在人体中的存在,会让血液中的铁离子从二价转为三价,这种转变发生以后,人体中的正常血红蛋白会因为与三价铁离子结合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没有携氧能力,人体就会因此出现个脏器的缺氧,导致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甚至窒息。

在烤肉的表面呈现焦黄时,会有诱人的香味散发出来。但这种香味却是在告诉我们,烤肉中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已经发生了变质,并且产生了“梅德拉反应”。“梅德拉反应”发生时,肉类中的核酸会与某些氨基酸发生分解,产生基因突变物质,这些物质极易诱发人体的病变。

香味剂中多含有谷氨酸盐,是调味的良品。但当温度超过130摄氏度时,谷氨酸盐就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不仅会让食物失去鲜味,同时带有毒性。

2.4 解决方法

对于烧烤食品,完全抑制有害物质的出现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常规的生产方法下所食用的烧烤食品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的。这就要求加工工艺的规范性了。对烧烤设备、热原材料进行改进等基本可以达到该有的效果。

3 结语

传统的食品虽然可以满足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但它们本身的危害却是不能忽视的。为了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的检测力度,并从源头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对于不可避免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大家清楚这些食物中所含化学物质的危害,让大家可以意识到这些危害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而有节制的食用。

参考文献

[1]陶洪华.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J].河北化工,2011(9).

[2]金成,章宇,陆柏益等.食品中Maillard反应伴生化学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9).

[3]翁雪梅,李思惠.化学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与自由基关系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2).

骨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对策 篇4

1 骨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缺少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就越来越高。而患者自入院开始, 就与医院建立了一层法律关系, 在接受药物与手术治疗过程中需享有知情同意权与自由选择权, 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然后,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 对护理工作中需注意的法律法规观念较为淡薄, 一旦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 即逃脱不了干系[2]。

1.2 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骨科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护理工作中, 常因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以及专业知识缺乏而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 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搬运的过程中, 造成更加严重的损伤, 出现石膏变形折断等情况;另外, 在搬运颈椎损伤的患者时, 使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等危象。除此之外, 在骨科护理过程中,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 缺少观察重点, 或当患者出现并发症时无法进行紧急处理等。

1.3 医院环境及设备管理不当

骨科患者无论在治疗期间或康复期间, 多行动不便, 需在行走过程中依靠拐杖[3]。此时, 若住院环境中多存在干预物品或地面过于湿滑, 均易对患者造成风险。或在厕所, 洗手池等地方缺少辅助设施均易导致患者发生意外。而部分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对设备及仪器操作不熟练, 均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1.4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

因骨科患者多由交通创伤所致, 意外事故较多, 患者及其家属多抱有紧张与焦虑情绪。而部分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 当患者对治疗程序出现疑问时, 不能向其解释治疗步骤, 对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耐心, 态度较为冷淡, 多引起患者及其家属不满。另外, 骨科治疗中所用材料费用较高, 若未事先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也易在医疗费用方面产生矛盾。

2 避免护理风险的对策

2.1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

在骨科护理工作中, 最重要的一点即为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而护理管理人员需做到以下几点: (1) 对科室内部各项护理服务情况进行检查, 包括人员配备,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 仪器设备摆放等, 以便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并进行处理。 (2) 对骨科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干预措施, 在总结报告会或平时报告中提出改进对策。 (3) 因护理记录文书是治疗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护理文书需进行仔细核对与检查, 保证护理文书中所记载的内容能够做到完整、准确、真实。另外, 对于护理文书要进行存档, 以免在出现护理纠纷时无法保留相关证据。

2.2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 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逐渐增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骨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还需掌握以外的专科知识, 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等[4]。另外, 医院还可为护理人员开展专业的讲座或研讨会, 还可定期开展护理技能操作大赛, 并呼吁护理人员积极参与。除此之外, 护理管理人员可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随时的知识与技能考核, 以此测试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还可根据院内规模大小, 建立模拟病房, 以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当遇到不良事件发生时的处理能力。

2.3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护患之间的沟通能否顺利直接关系到护患纠纷是否发生,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与患者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 在面对患者的疑虑时, 要求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所提问题, 以此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另外, 要求采用专业的医学心理学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此外, 在手术治疗前, 要先通知患者及其家属, 尊重其知情同意权与选择治疗权, 并签订协议, 以此建立患者与自身的法律安全保障。

2.4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加强基础建设

因骨科患者较多且病情复杂, 该科室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较为繁多, 护理人员常因工作安排不当而出现疲乏、劳累等现象, 极易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此时, 要求护士长能够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科学调动工作安排, 注意新老护士的搭配, 做到工作抓重点。另外, 在护理服务中, 需加强科室环境的基础建设, 需做到以下几点: (1) 病房内物品摆放整齐, 保持室内外通风顺畅, 及时更换床铺。 (2) 在清理过的湿滑地面安放防滑标志, 以便提醒患者绕道行走。 (3) 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拐杖或双轮助行器等。

摘要:骨科作为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科室之一, 主要对骨骼及肌肉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治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骨科的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结核等常见疾病, 而多集中在由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创伤患者, 且患者数目逐渐增多。现笔者针对骨科治疗过程中护理服务常见风险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2-3761.

[2]李亚洁, 张立颖, 李瑛,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2-9201.

[3]杜艳芬, 张锎心, 孙权.怎样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 (1) :212-221.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篇5

1、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耐火砖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的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5.水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通常,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约10%,熟料含1.7~9.0%,成品水泥含1.2 ~2.6%。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吸入烧成后的熟料或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原料烘干、立窑煅烧(145℃)等作业地带,有高温、热辐射。此外,各种设备运转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

6.印染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印染工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高湿及染料中的毒物。烧毛气温高。煮炼、漂白、干燥、染印等过程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夏季室温可达40℃。用次氯酸钠漂白及最后酸洗都有氯气产生。染色中使用强酸、强碱可引起酸碱灼伤和酸雾刺激,在调配和使用苯胺染料时,可接触苯胺液体或蒸气。在不溶性偶氮染料重氮化过程中,有氮氧化物逸出。此外苯胺类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可能有致癌作用。

7.砖瓦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砖瓦的原料主要是粘土,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达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和少量氧化钙、氧化镁。砖瓦生产基本过程包括破碎、过筛、搅拌、成型(制坯)、干燥、焙烧(小型砖瓦厂多用圆窑)、出窑。在破碎、过筛、搅拌直到焙烧出窑的过程中都有较高浓度的含二氧化硅的粉尘产生。焙烧、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产生,并有高温和热辐射存在。用机械作砖瓦坯成型和切砖,可产生较强噪声。

8.铸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粉尘是铸造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在砂型铸造中的碾碎、筛砂、混砂、造型、开箱、清砂、喷吵及蜡型铸造中的涂砂、消除砂壳等工序,都有粉尘产生。长期吸入铸造粉尘可引起铸工尘肺。熔炉、熔化的金属和热铸件都是热源,熔炼工和浇铸工受到高温、强热辐射影响。熔炼和浇铸过程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用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作型芯粘结剂时,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也能产生大量的氨。铸黄铜时有氧化锌烟尘产生,吸入后引起铸造热。造型机、捣固机、喷吵机、落砂机、风动工具和砂轮,可产生噪声、振动。

9.锻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锻造作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热辐射。旧式锻炉是敞开式的,温度可达800~900℃,危害较大。现在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周围是密闭的,条件较好,但打开炉门投入或取出锻件时热辐射强度亦大。锻炉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但在通风良好的车间内,浓度一般不高。使用各种锻锤时,都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锻造作业易发生设备事故和烫伤,以锤打时铁渣飞溅引起的外伤多见。

10.热处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热处理的职业危害是高温,各种加热炉和盐浴槽都是热源。用高频加热时,有高频电磁场产生。使用氰浴槽时可逸出氰化物蒸气。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

11.焊接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属烟尘热。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需借助高频振荡器激发引弧,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场存在。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12.蓄电池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主要职业危害是铅烟、铅尘。熔铅、浇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可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生大量铅尘、铅烟。极板化成是将干燥后的铅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电,有硫酸雾产生。熔铅、浇铸、极板干燥有高温和热辐射。

13.油漆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各种溶剂蒸气,其中以苯的毒性最大。含铅油漆生产,在称料、拌料、加料过程有含铅粉尘习气,硬树脂、植物油熬制中,有刺激性烟雾和有害气体(如酚、醛)产生。生漆、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及溶剂、油脂都可引起皮炎。

14.磷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常见磷肥有磷矿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通常以磷矿石为原料制成。在磷矿石粉碎、球磨、过筛中有大量含磷粉尘产生,可刺激皮肤产生皮炎、湿疹、皲裂。磷矿石中约含2.7%氟化物,在混合、化成、高炉熔融、出料等过程中皆可产生大量氟化氢、四氟化硅和二氧化硫,可引起上呼吸道刺激和慢性氟中毒。加温搅拌、高炉熔融均存在高温。

15.聚氯乙烯塑料加工中有哪些职业危害?

聚氯乙烯塑料加工成型原料为聚氯乙烯粒子,要加各种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等。增塑剂中毒性较大的有磷酸三邻甲苯酯及苯二甲酸酯类。硬脂酸盐类(如硬脂酸钡、锌、钙、镉)和无机铅盐(如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磷酸铅)是常用的稳定剂,在配料、捏和过程中有上述有毒粉尘飞扬。吹塑和注塑成形时,都可加热到一定温度,有热解的烟气产生,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也有致敏作用,有些人接触后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聚氯乙烯粒子中有时可残留少量氯乙烯单体,加工时逸出。

16.服装加工有哪些职业危害?

服装加工主要有裁剪、缝纫和慰烫三个工序,成批生产多采用流水作业。缝纫机转动产生噪声,机器愈密、噪声愈强。缝纫工长期保持坐位前倾姿势操作,可发生腰腿痛。熨烫工长时间手拿熨斗,可发生右肢酸痛,工龄长者甚至发生腕部腱鞘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如照明不足,可影响视力。

17.印刷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印刷方法可分为凸印、平印和凹印。其基本生产过程包括熔铅、铸字、排版、打纸型、浇版、修版、镀铜或镀铬、装机印刷、装订等。熔铅、浇版、铸字都有铅烟产生。

印刷油墨多用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作稀释剂,或用来洗刷版面、胶辊,其蒸气可污染车间空气。轮印机有噪声产生。

平印和凹印在晒版、腐蚀过程中,使用苯酚、甲醛、间甲酚、冰醋酸、氧氯化磷、氨水、苯甲醛、醋酸乙酷、氯化亚矾等多种化学物,有一定刺激腐蚀作用。

18.制革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制革包括准备、鞣制和整理三大过程。准备阶段常用醋酸苯汞、五氯酚、对硝基酚等。鞣革广泛采用铬化合物(重铬酸盐、铬矾、碱式硫酸铬)鞣制,可有铬粉尘飞扬。在处理皮革过程中,如浸灰要接触生石灰、硫化钠、氢氧化钠,脱灰、浸酸接触硫酸、盐酸,均可引起化学灼伤。准备和鞣制工作环境潮湿,劳动强度也大,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痛。多个工序与水和碱溶液接触,易引起皮肤干燥、皲裂。原料皮如消毒不严,可带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

19.棉纺织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用棉花纺纱、织布的基本生产过程包括开棉、混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整经、上浆、穿综筘、织布。开棉、混棉、清棉、梳棉有棉尘产生,吸入棉尘可引起棉尘病。多个工序有噪声产生,织布车间噪声最大,纺织车间在夏季如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于屋顶和墙壁,也能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纺织厂中视力紧张的工作很多,如果采光照明不符合要求,可引起视力疲劳和近视。此外,纺织工人来回走动和站立作业多,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易生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毛纺织工业生产过程基本同棉纺织工业,但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必须注意消毒。

20.电子行业存在哪些职业危害?

女人性冷淡常见的心理因素 篇6

第一,由于童年教育不当、受性骚扰造成的心理创伤、宗教熏陶或成人的榜样等因素影响,形成对性生活的偏见,如认为性交是肮脏下流、淫荡不洁的行为,是一种罪恶,是“男人快乐,女人受罪”,从而对性生活产生厌恶、反感、害怕的情绪。

第二,缺乏性知识,对性交心存惧怕,害怕性交会产生疼痛,或者不懂男女性心理差异,新婚之夜男方动作粗暴急躁,很快达到性高潮并射精,女方却未体验到快感,相反还感到不适或疼痛,甚至产生阴道痉挛。长此以往,就会对性生活日益冷淡。

第三,对怀孕担心、惧怕,又无可靠的避孕措施,抑制了正常的性满足,也会造成性冷淡。

第四,居住条件差,干扰性生活,心情不愉快、不专注难以激起性兴奋。

第五,夫妻感情不和睦,互相不信任、猜疑或反感,无法产生性兴奋。

第六,女方有过较严重的手淫习惯,婚后性交时快感不够强烈,或者男方有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女方得不到性满足。

对于女性的性冷淡,要从多方面进行矫治。夫妻双方都要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把握男女性欲和性兴奋的不同特点,熟悉性生活对人的正常生活与发展的意义,摒弃对性生活的偏见和误解。

常见引发纠纷的药剂因素及防范 篇7

1 纠纷原因

1.1 患者因素

对药房工作步骤不理解, 配发药需2人核对, 认为浪费时间。对药房、服务质量期望值较高。以自我为中心, 患者及家属认为是急诊一到就应拿药, 对有突发事件, 急诊患者多, 可能做不到即刻取药的情况不满。

1.2 药剂服务因素

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生硬, 工作责任心不强, 药房外界干扰的噪声大, 工作人员解答问题时偶尔的不适当,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与患者、家属沟通欠佳, 未掌握沟通技巧, 造成患者及家属误会, 引起纠纷发生;工作人员素质等参差不齐, 经验不足, 缺乏识别处方不规范的经验, 做事不认真, 凭想象发药, 出现差错不及时报告, 不以为然或抱侥幸心理, 擅自处置。

1.3 药剂专业因素

1.3.1 用药无适当指征:

临床医师在诊治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开具处方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 为患者正确选择药物。但临床存在超诊断、超范围用药, 如诊断为胃溃疡, 却开具活血化瘀等药物。

1.3.2 药物剂量过大或不足:

临床上用药常出现用药剂量太大, 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增加了患者痛苦;也有用量小达不到治疗作用的情况。疗程不足或过长对疾病的治疗结果也有很大影响。

1.3.3 剂型错误:

近年来一些制药企业积极发展缓释制剂, 有的药物因口服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差, 改为其他剂型, 造成现在一种药物有多种剂型较为普遍。如不注意剂型区别, 造成发放药品剂型和应使用剂型不一, 就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如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硫氮磺胺吡啶的片剂和栓剂, 栓剂的优点就是药物经直肠吸收, 对肝脏、胃肠道不良反应小, 如果将栓剂错发成片剂, 就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1.3.4 药物有效期问题:

按规定药物有一定的有效期, 不应给患者发放超过有效期或临近期限药品, 使其难以在有效期内全部使用的药物。由于医院药房药品供应和消耗情况存在许多不易控制的变化因素, 药物不能被完全按照预期速度消耗, 出现库存药物超过有效期的情况。如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 将过期甚至变质药品发放给患者, 就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1.3.5 选用昂贵药物:

未选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药物或疗效相同但价格便宜的药物, 存在不合理的“大处方”现象。

1.3.6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较明显, 表现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药物使用不按抗菌谱选择、给药间隔未考虑药物的半衰期、用药剂量过大等。

1.3.7 未能正确对待药物不良反应:

对已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缺乏法律知识, 因担心患者责难而有所隐瞒或敷衍了事, 或推脱责任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从而导致医疗纠纷。

1.3.8 药品发放的差错:

目前药品种类繁多, 名称以及标签、外观、包装相似的情况较多, 容易造成发放药品的差错。差错发生后不仅可能使医师的诊疗目的难以实现, 还很可能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1.4 医师处方因素

1.4.1

医师处方药物剂量单位错误引发纠纷:医师工作繁忙加之对药品的单位规格不熟悉, 把药品的剂量单位写错或漏写。如地塞米松片是0.75mg, 漏写单位就变成“0.75”, 又如硝酸甘油注射液100μg/支, 医师在抡救患者时忙乱中把“μg”写成“mg”。在上述例子中药量增大了1 000倍, 因此引发纠纷。

1.4.2

联合用药不当引发纠纷。由于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复杂, 很多还不被人们认识, 联合用药产生有害的结果, 即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的化学反应复杂、反应过程缓慢、结果不明显有时不被发现。如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配伍混合液易析出沉淀混浊, 由于这个过程的化学反应缓慢, 变化不明显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发现。

1.4.3

用药禁忌引发纠纷:一些药物对某种疾病是禁忌的, 如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哮喘患者。由于工作疏忽或者医师缺乏药物知识出现禁忌证用药, 药剂人员在审方时不能发现, 一旦使用就产生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最常见药物禁忌证:如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哮喘;激素、非甾体类药物禁用于胃溃疡;利血平禁用于忧郁症;肾上腺素禁用于高血压。

1.4.4

重复用药, 多数医师认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少、药效慢, 往往会同时使用几个功效类似的药物;未掌握药物联用的指征和相互作用, 同时使用几类药物, 增加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

2 防 范

2.1

耐心听取患者意见, 积极调查原因, 诚心诚意地解决问题 对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纠纷, 医护人员要耐心听取患者意见, 积极调查原因, 诚心诚意地解决问题, 绝不能敷衍了事。如果证实是差错, 一定要勇于承认错误, 诚恳致歉, 取得患者的理解。

2.2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药剂科的调剂人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药品差错后果的危害性, 提高岗位职责的自觉性, 树立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和逐步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 建立差错登记追究制度, 从制度上增强个人的责任心。

2.3

调配处方药品应做到四查十对 (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对科别、姓名、年龄、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标签、药品性状、用法用量、临床诊断) [1] 确保复核, 对药品标签、包装、用量、剂量等, 做到准确、肯定。注意查看辅助标志, 如摇匀、外用、注射等;要加强药品管理, 特别是效期管理。

2.4

改善工作状态,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药品储存环境 对特殊情况患者因各种原因而退回的药品, 应加强检查药品名称、包装、批号, 杜绝回收已拆封或者批号不符的药品;改善工作状态,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药品储存环境。

2.5

要建立与临床科室沟通的机制 一方面了解信息, 提供有效服务, 做好药物咨询工作,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另一方面便于发现处方上有疑问时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 而不是假设或模糊猜想处方的内容。

2.6

规范和完善药品说明书, 对超范围用药应慎重 药品说明书是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法律文件。但是部分药品说明书没有完善, 还存在一些疏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不当时, 其主要依据是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诊疗护理常规和规范。药品说明书属于法律规定的临床用药依据, 具有法律效力。临床医师应按说明书用药, 否则将可能被定为违规。教科书和一般药物手册则不具有法律效力[2]。

2.7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在药剂科内部加强对药剂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例如调剂时坚持“四查十对”;摆放药品时把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静脉用氯化钾、静脉用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应做出警示。

2.8

规章制度要切实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 不盲目攀高 规章制度要“上墙”, 做到可见可操作。规章制度的内容与行为规范分开, 做不到的不要写[3]。

2.9

加强医院药品的科学管理, 利用HIS系统防止药物配伍差误 药房、药库在架药品的养护要做到任务到人, 责任明确;严格按照保管条件要求养护药品, 切实做到先进先出, 保证在架药品有效, 杜绝调配过期药品, 确保药品有效安全。

2.10

加强医药沟通 提高临床医师药物知识水平, 杜绝用药差误,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 医院管理者和药学服务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 制定有效的措施, 推动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 提高医师的药物知识,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剂人员应转变工作模式, 由传统的“以药品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观念上来;积极开展药物咨询服务, 让医院药学走出药房, 服务于临床, 以充分体现医院药学的真正作用。

关键词:药剂因素,防范

参考文献

[1]李中东, 钟名康, 张静华, 等.医院配方室差错的统计分析和应对策略[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2, 2 (2) :79.

[2]路成吉.药疗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防范[J].中国药事, 2004, 18 (8) :514-515.

骨科常见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骨科共收治手术患者745例, 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4例。 其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8~81岁, 中位年龄58.6岁;Ⅰ类切口感染6例, Ⅱ类切口感染20例, Ⅲ类切口感染38例;住院6~80d, 平均26.7d。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中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深隙感染。

1.3 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64例, 按预先设计的统一表格逐项填写,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出院诊断、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实验室检查等, 最后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类型

745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4例, 感染率为8.6%, 其中Ⅰ类切口感染6例占9.4%, Ⅱ类切口感染20例占31.2%, Ⅲ类切口感染38例占59.4%。

2.2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

经统计38例 (59.4%) 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在术后5~7d。

3讨论

3.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

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及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1]。调查显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多为Ⅲ类切口, 59.4%发生在术后5~7d, 并且患者年龄大、伴基础性疾病和术前住院时间长者, 发生感染的机会大。腰部以下部位骨折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颈肩上肢部骨折的手术, 本文腰髋部以下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占75%。其原因与腰髋部手术切口深、侵袭性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手术持续时间长 (>2h) 、切口长时间暴露且牵拉操作多及组织损伤重有关。因此,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 应充分重视术前住院时间长, 伴有基础疾病的腰髋部以下部位、Ⅲ类切口的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

3.2 预防性医疗措施

(1) 加强院内感染教育,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自身消毒不严, 医师手术及换药等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以及环境消毒不彻底, 流动人员无菌观念差, 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表皮葡萄球菌等机会致病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而医务人员常是微生物的贮源, 可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方法有:定期请专业人士讲解院内感染知识, 强化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 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尤其重视手术操作前后的洗手。同时加强患者的管理, 做好出院患者的终末消毒及新入院患者的接诊工作。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预防交叉感染。 (2) 加强环境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 骨科病区人员多而杂,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患者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伤口引起感染, 所以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和消毒尤为重要。为此, 在护理过程中做到, 将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伤口患者分开;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集中换药和医师查房时间, 避免与家属探视时间相重叠, 为创造一个清洁的换药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每天病室定时通风, 保证治疗室、换药室每天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h, 并做好记录;专人负责换药室管理, 严格消毒灭菌, 杜绝不合格及过期包, 保证灭菌质量;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 要分类放置处理,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 做好术后观察与处理: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 骨折端髓腔内出血无法止血, 术后易出现血肿, 导致细菌感染。因此, 术后充分引流, 减少血肿是非常必要的。术后前3d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对伤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患者,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引起伤口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用消毒的无折纱布垫于伤口下, 伤口有渗血、渗液时, 不待湿透及时更换, 注意防止大小便污染敷料;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4) 营养支持: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手术后患者的全身状况将对手术切口的愈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 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 常伴有骨质疏松, 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 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同时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营养, 又能预防便秘, 必要时可输血, 输注白蛋白, 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

参考文献

[1]张美芳.骨科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 (1) :225.

[2]颜志坚, 杨雪英, 麦伟.182例骨科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55-157.

浅析常见卡钻因素系统分析 篇9

1 地质结构对卡钻的影响

在钻井井头不断行进的过程中, 必然会破坏原有岩层的平衡状态, 从而会促使原有的地质结构发生变化, 特别是土质层结构会出现松散垮塌的现象, 这一过程中形成塌土就会成为卡钻的一个常见的因素, 而且有些土质结构具有吸水的特性, 吸水后的土质层会发生膨胀或是蠕变, 进而造成井下的施工情况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卡钻。

1.1 地层结构发生弹塑性破坏对卡钻的影响

在钻井过程中, 由于井内原有的地应力小于井内各向同性液柱压力, 故而会造成土质结构发生弹性变相或者塑性破坏, 促使井径变小。从大量的施工现场经验可知, 对于井底所发生的地质变形对于钻头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但是如果井壁处发生缩径的现象就会很容易出现卡钻的情况。事实上, 如果土质层索性变形量较小, 对于钻头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对于研磨性较大的岩层, 再结合钻头保径齿磨损严重的因素, 出现卡钻的可能性就会有所提升。

缩径卡钻是卡钻类型中的一种, 其特点为卡钻遇阻部位较为固定, 在进行循环过程中泵压会增大, 难以将钻头上提。对于弹塑性较大的土质层来说, 会有岩渣或是与钻井液混合的泥饼阻碍钻头的上提。井壁缩径卡钻的原理为:当钻头行进入一定深度时, 由于井壁土质结构不同, 部分土质层可能已经达到弹性极限而发生塑性变形, 故而井壁的脱落的岩渣会造成井壁缩径, 从而发生卡钻。假如将井内的液柱压力降到很低, 则岩石的最大强度会小于井壁局部应力的作用, 同样会造成井壁的岩渣脱落, 而产生缩径卡钻的现象。

依据大量现场钻井施工实践数据可知, 钻探开采所面临的多数为脆性的土质层, 但是也会遇到泥页岩、盐岩等弹性变形较强的地质层。大多数土质层弹塑性变形量都偏低, 不能够达到卡钻的标准, 而且通过相关的计算可知, 只要保证井内液柱压力不低于某一恒定值, 并结合划眼修正施工措施, 可保证井径不会缩小。

1.2 地层蠕变对卡钻的影响

岩层蠕变指的是由于某些地质本身特性的原因, 岩层吸水后会膨胀的现象, 此时岩层的弹性变形能力较强, 且会出现缩径, 影响钻头的继续行进, 一般流变性能较强的土质才会发生蠕变的现象, 而且由于蠕变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净眼的坍塌。通过蠕变试验能够确定出现相应岩石的蠕变特征, 进而能够通过控制其他外界条件而控制岩石的蠕变。预防岩层蠕变造成的卡钻的措施为:采用密度较高的钻井泥浆, 并采取划眼修正的措施, 同时加大钻井的速度, 以保证钻头快速通过这一岩层, 必要时需要采用技术套管封隔。

2 施工工艺选择对卡钻的影响

卡钻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某一卡钻因素或某几个卡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提前控制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 就会有效地防止卡钻是挂的发生。本文将主要研究避免卡钻事故发生的工艺措施。

2.1 钻井液排量的增加对卡钻的影响

钻井液排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控制卡钻事故的发生, 其功用为冲刷井壁井底、清洁井眼等, 对于土质疏松性较强的钻井部分, 如果钻井的速度较快, 但是钻井液的排量偏低, 钻井液不能够及时地清除井底的泥沙以及岩屑, 就会很容易造成泥沙卡钻或沙桥卡钻事故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钻井液的上返流速需大于岩屑的下滑速度, 才能够保证岩屑不会阻碍钻井工作的进行。同时钻井液排量的增加也能够有效地冲刷井壁部分所形成的泥饼, 降低泥饼的厚度, 保证下钻的的速度, 进而能够降低泥饼粘附卡钻的可能性。此外, 提高钻井液的循环效率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卡钻事故。

2.2 划眼工艺措施对卡钻的影响

基于上文的论述可知, 钻头在行进过程中, 必然会破坏井壁岩层并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弹塑性变形, 而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岩块、泥沙的滑脱并且能够形成泥饼, 进而造成井眼缩小, 造成卡钻。划眼工艺是修正井眼的有效方式, 其能够有效地清除井眼岩块的产生。进而避免卡钻事故的发生。

2.3 下钻速度的控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对卡钻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可知, 多数卡钻事故发生在起下钻的过程, 停泵周期的延长、钻柱的提放速度过快以及不合理的钻头操作都会造成卡钻事故的发生。事实上, 任何卡钻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其中包含着卡钻阻力的发展过程, 仅有阻力增加到限制钻机活动性能的指标时, 才会出现卡钻。因而如果司钻的反应灵敏, 能够快速的观察到钻柱阻力变化异常的现象, 应立即加快循环泥浆的速度, 采用低速提放、旋转钻柱的操作方式, 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井下阻力的变化, 从而避免卡钻事故的发生。

事实上, 影响卡钻的因素很多, 其中也包括井身结构、裸眼程度、井斜角、方位角以及井径等。假如井身结构存在不合理, 且裸眼长度较大, 裸露地层就会增加, 由于各地层结构不同, 故压力系数也有一定的差异, 进而就会造成在井下形成多套不同的压力系统, 为了平衡高压地层, 需要提高钻井液的浓度, 但是却会在非高压地层处产生较大的压力差, 从而会提高压差卡钻的可能性。

3 总结

综上, 由于钻井工程受到地质结构、施工环境、钻井工具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卡钻的影响因素也较多,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有些因素可以相互叠加作用, 有些因素能够相互遏制。本文主要系统分析了不可变因素 (地质结构) 以及可变因素 (钻井液浓度、工艺措施等) 对于卡钻的影响, 实际上钻井过程中卡钻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包括阻力的变化, 如果能够及时地监控阻力的变化数据, 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卡钻。

参考文献

[1]陈晖, 沈小翠.卡钻事故诊断仿真系统研究[J].石油机械, 2009 (07) [1]陈晖, 沈小翠.卡钻事故诊断仿真系统研究[J].石油机械, 2009 (07)

[2]张林强.井下卡钻分析及处理[J].海洋石油, 2007 (03) [2]张林强.井下卡钻分析及处理[J].海洋石油, 2007 (03)

[3]雷万能, 朱忠喜.粘吸卡钻的成因及处理[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 (11) [3]雷万能, 朱忠喜.粘吸卡钻的成因及处理[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 (11)

阆中地区小儿腹泻常见致病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49例腹泻的小儿患者资料,其中0~2岁149例,占42.7%;3~4岁105例,占30.1%;5~6岁95例,占27.2%。所有小儿症状均表现为大便糖稀、次数增多,甚至有脓血便。

1.2 方法:

对349例患儿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必要时进行致病菌的培养及抗原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0~2岁患儿中,非感染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主要因素(P<0.05);3~4岁患儿中,两种因素导致小儿腹泻概率基本相当;5~6岁患儿中,感性性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1。

349例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147例检测结果为阳性,占42.1%。呈阳性患儿中有110例为细菌性腹泻,74.8%。感染性因素导致腹泻患儿中,革兰阴性杆菌15例,占13.6%,革兰阳性杆菌91例,占82.7%,革兰阴-性球菌2例,占1.8%,革兰阳性球菌2例,占1.8%。有半数以上患儿出现菌群比例失调。

3 讨论

从就诊年龄段来看,0~2岁就诊人数最多,此阶段主要采取母乳喂养到人工喂养过渡阶段,而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多见于人工喂养儿[1]。不定时喂养、辅食添加不当,或饮食中脂肪含量过高及断奶后突然食物品种改变,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骤然下降,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饮水过少,吸乳过多,消化道负担增加,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一般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在0~2岁的患儿中,非感染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约76.9%。此类腹泻只需要对症治疗或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抗生素基本不需要使用,配合助消化的药物基本可以痊愈。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及志贺菌[2]。对于小儿感染性腹泻,临床上一般通过实验室检查、喂养史以及接触史,明确感染原以及感染的途径,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案进行治疗。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一般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感染性腹泻通常具有细菌性肠炎的相关表现,如腹泻、发热,并经常有里急后重的症状,其粪便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且具有腥臭味。但是一定要以微生物学检查配合常规检查为依据,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以及细菌培养的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之下选择性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此外,抗菌药物的剂量一定要合理,可依据疗程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维持小儿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治疗以及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3]。本研究结果表明,349例患儿中有一半患儿菌群失调,可能由于之前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所以应该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重视。当患儿有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菌群失调表现时,可以采取服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用微生态制剂灌肠或健康小儿的大便悬液进行灌肠,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剂量,才可以施行,以免损伤小儿的肠黏膜,增加患儿感染的概率。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基层医护人员应加强相关相关病因致腹泻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增强细菌流行病学知识的学习与普及,并根据当地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病原菌流行病学数据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坑生素,造成患儿菌群失调继发感染。

摘要:目的 分析阆中地区小儿腹泻常见致病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49例腹泻的小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02岁的患儿中,腹泻主要以非感染性因素为主,约占76.5%;在34岁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基本各占一半;在56岁的患儿中,腹泻主要以感染性因素为主,约占61.1%。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腹泻原因有所差异,正确分析腹泻原因并给予及时有效处理,对治疗小儿腹泻及其重要。

关键词:小儿腹泻,致病因素,阆中地区

参考文献

[1]黄敦燕,孔燕南,陈绍辉.325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当代医学,2013,19(13):96-97.

[2]刘金权,行晓红.秋季婴儿腹泻20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07-2908.

上一篇:婴幼儿心脏手术下一篇:用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