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语言因素对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影响

2022-09-10

阅读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或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泛读课也被许多学生认为是“鸡肋”。事实上, 很多学生在有着很好“语言功底”的前提下却看不懂文章。现结合教学实践, 探讨一下泛读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1 文化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和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篇章中文字之外的文化背景信息一直是在泛读教学中所强调的一个非语言要素。

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著名语言学家F.S.尤赛夫的研究也表明:“在教授语言中必须传播文化, 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 理解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 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也就越足。”不同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 而且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既然文化因素对语言的正确应用和理解产生制约, 在泛读的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所需的背景知识, 包括作者简介, 故事发生背景, 涉及人物, 重大事件, 民族风俗, 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等。通过这些介绍, 使学生形成一种潜在的反映能力, 即文化悟力。

例如, 《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My First Job”一文中, 讲述了一个中学毕业生申请教师职位及接受面试的过程, 当了解到糟糕的工作环境, 苛刻的教学安排及微簿的薪水以后, 这位青年已觉得无法忍受。此时, 校长告诉他这所学校实际上是由他妻子管理的。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了这样一句话“This was the last straw”, 大多数同学对这个句子琢磨不透, 无法获知这位青年最终是否接受了这份工作。有些同学还联想到中国人常说的:“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误以为这位青年改变了主意。其实, 这个句子是由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而来, 当学生了解了这句话的出处及引申含义时, 终于明白这位青年由于再也无法忍受而愤然拒绝了这份工作。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背景知识的传播, 客观上来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去成为寻找知识, 获取知识的主体, 这样的效果实践证明要好得多。现在选用的泛读教材在编排上很注意背景知识的扩展, 通常一个单元就会有一项背景知识的扩展, 如《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笔者在教学中对背景知识的扩展上采取学生为认知主体,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积极性, 让他们对背景知识进行预先的准备, 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 课堂上采取信息交换、共享, 扩大背景知识的信息量, 对于一些贴近生活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背景知识则以话剧、舞台剧的方式进行小型语境, 文化背景的再现, 以加深学生的影响和学习的兴趣。如《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二册中的Marriage单元, 学生不仅通过课文了解了西方基督教的婚俗和婚礼仪式, 而且通过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了解了世界上其他主流宗教的婚俗和婚礼仪式, 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了一场婚礼的小型舞台剧, 可谓别开生面, 记忆深刻,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理解产生的影响和消除影响的对策

第二个方面是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语篇理解的影响。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 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 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从社会背景上讲, 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 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 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 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 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 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 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最后, 从生态背景上讲, 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 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 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 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 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

对每一个学生来说, 他们阅读最直接的过程就是把外语转换成母语的过程, 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 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很多学生会抱怨, 单词都认识, 也似乎都能翻译出来, 但是却无法理解整个篇章!这样的情况尤其出现在篇幅相对较短的阅读材料中, 由于缺乏足够的语境和相应的背景, 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解决此类问题不能采取象阅读背景知识的扩展方法, 而要对学生首先进行疏通解释, 让他们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形成原因有透彻的了解, 再结合平时多加练习, 一方面大量阅读原著, 让其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 在自己的写作练习中模仿西方人的思维和篇章布局的习惯, 真正做到融入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去。

3 教学大纲与测试方法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目的产生的影响和消除影响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学生学习阅读目的的偏差。我国的教学大纲上定义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课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 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基础阶段是: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能读懂难度相当于Sonsand Lovers的文学原著。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 并能运用正确观点评价思想内容。阅读速度为每分种120~180个单词, 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能在5分钟内速读1000词左右、中等难度的文章, 掌握文章的大意。而高级阶段的目标则是: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在5分钟内速读1600词左右的文章, 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理解事实和细节。而由于我们测试手段的单一, 造成学生对阅读课的开课目的不明确, 认为阅读课就是为了学习做阅读理解题, 通过考试。由于目标的不明确和阅读课堂条件的限制, 使得学生对阅读课越来越失去兴趣, 有的甚至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我们知道阅读最基本的目的是获取信息, 第二语言的阅读最基本的目的也是获取信息, 着眼于实用性。在泛读教学中要抓住实用性, 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并从阅读中获取需要的知识, 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此处应从课堂教学和测试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尽量多采用题材丰富, 内容新颖, 紧跟时代, 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 如报刊杂志等;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准备难度不同的阅读材料, 相同的材料要准备不同的阅读理解任务,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阅读中学到知识, 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 分级阅读材料库的建设很有必要, 而且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更新, 使其保持“鲜”、“活”, 从而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测试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和探索, 如增加主观理解题型, 既放弃传统的选择和问答题, 而让学生自由发挥, 让他们在一定的字数限制内“谈文章”, 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书面材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进行评分。

总之, 阅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识别文字的过程, 除了语言的因素以外,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还有很多, 如以上提到的三个因素。教师要在泛读课堂上充分地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法利用好非语言因素的有益影响, 尽力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让学生从泛读课中学到有益的知识和掌握真正的阅读技巧。

摘要:第二外语阅读中文化背景知识,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及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等都会对篇章的理解产生影响。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泛读教学中, 使用适当的方法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 以及改进测试方法和选材范围以树立学生正确的阅读目的, 会对阅读教学的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背景,思维差异,教学大纲,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雪艳.在英语教学中讲授文化差异的必要性[J].辽宁工学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2] 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 王守仁.新编英语泛读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 廖道胜.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J].外语教学, 2001 (4) .

[5] 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2004.

上一篇: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主要问题、对策与前景下一篇:微信公众平台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实践探索——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