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2024-05-13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精选6篇)

篇1: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如今,在二期课改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以更好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课程教材的传递,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冲撞,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技能的训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带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学《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挑山工走的是什么路线?游人们是怎么走的呢?”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游人走的各是什么路线”,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为什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路程要比游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游人前头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挑山工和游人走的路线”讲,把前后文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线虽长,但他们是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们却走走停停,东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游人走得快了。从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应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学课文。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现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动作慢”,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如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引导学生通过“铁人”一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找出表现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后,我便一句句地讲讲读读,通过朗读、讲解,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王进喜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顾个人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精神,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运用了“慢节奏”。但对于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我便用“快节奏”,让学生自己读。教学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语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顺序,逐段讲读课文,如:在讲解老舍的作品《猫》时,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是:猫的性格古怪,二是:小猫的淘气可爱,是并列关系,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文章的结尾段导入,因为一般结尾段在文中会起总结、点题的作用,让学生从“点”到“面”,然后引入正文,也可以从重点段教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我便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引入,让学生围绕“邓世昌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关语句,然后在按顺序教学。

在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而确定的,“顺”、“逆”有道,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在二期课该的今天,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时也需要“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动”、“静”合理搭配,应当考虑年级的特点,课文的特点,这样便能更好地教学,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篇2: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老师是导演,课堂是舞台.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 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并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为突破口,或用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或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或运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上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

所谓情感导控是用与作品一致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也说明了学生情感的导控和唤起学生情感的重要性。导控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如光未然《黄河颂》的导引:作者笔下的黄河气势是如此的雄伟,波澜是如此的壮阔,襟怀是如此的宽广,历史是如此的悠久。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字呢?这和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吗?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发现古往今来,黄河已成为许多文人共同歌颂的对象,因为他是母亲的象征。作者光未然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歌唱黄河成为他爱国的一种必然的表现。他将这种情绪放置到作品当中,就构画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那一连串的启发,导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对作品的赏析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

为了把学生真正引向深入赏析文章的境界,使之受到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陶冶,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利用教学艺术技巧去导演,注意对学生的激发。有时可以通过一个个小高潮逐层铺垫;有时甚至可以筑起一道道堤坎来实施情感的蓄势积累,以造出情感波涛涌支翻腾的胜景。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时。大部分学生说他们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太尖酸刻薄,心胸太狭隘。这就表明学生对林黛玉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了。我选取了三个片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葬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才明白“心较比干多一窍”多才多艺的黛玉在初进贾府时的处处留意处处小心是她的情境所使。她寄人篱下,远没有宝钗有母兄可依仗的后盾。在听说了“金玉缘”之后,难免要自嗟 自叹终日以泪洗面。面对处处以真心相待的宝玉,出于自身的孤苦无依,她怎能不半嗔半酸?这恰是她内心深处最最惶惑的写照。到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林黛玉的“酸”。当欣赏到黛玉葬花片断时,林黛玉唱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不少女生居然为之泣下,完全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交融,不禁深深的同情起黛玉的遭遇来。她居候门,四面楚歌,贾母爱宝钗之婉娈,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这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自然要大进谗言。而宝玉虽爱黛玉,又不能将之言于最爱之祖母。至此,黛玉悲怆的葬花词便 深深叩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深深同情起她的遭遇来。与人物产生了共鸣。

三、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

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诗,有人浪费粮食时我们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人不努力时,我们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人取得进步时我们会鼓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诗句。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读到牛朗织女的故事时我们可联想到“盈盈的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乡愁》中,我们迁移的诗句比比皆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学习被贬谪的古人作品时领会作者旷达襟怀时我们可吟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诗的语言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加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也许是学文的,我的教学语言也充满诗意,我可以毫不费力气的把许多妙曼的文字组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诗的时候我能这么说“中国向来以诗国自豪,中国古典诗词融会贯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字艺术,以它的美丽,精致、动人、缠绵、清新、深邃、意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个爱好诗词的读者。我品悟那些作者的感时之作,同情他们的遭遇,钦佩他们襟怀的博大,更长久的陶醉在那些亘久流传的诗句当中。古典诗词撷取题材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举宇宙人生,羁旅宴游,国计民生、边塞风云、春花秋月、岭云塞草、相思情爱、童真稚趣、鸟兽虫鱼无一不可入诗。诗歌风格多采多姿。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维的冷峻、苏轼的豪放、李煜的哀婉、李清照的清新,举不胜举却都流淌着诗人的才情。”在讲四大名著时我又能这么说“”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诵‘床前明月光’在‘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放飞希望。我们爱唐诗宋词的典雅清新,更喜欢四大名著的气势磅礴《红楼梦》让我们钦佩作者的博大,为宝黛的爱情掬一抹同情之泪;《水浒》《西游记》留给我们的是对英雄的崇拜,对正义的向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忘不掉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的形象,尽管长江之水滚滚东去,但流不去的是我们对超尘绝俗的智者的景仰。

四、利用一切契机,激发兴趣

1、拓展教学时空丰富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语文能力的培养乃千日之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限,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很难留出很多时间给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些同学还是抱怨没有写作素材,因为没时间观察,或者不会观察,不会积累。所以,语文教学还应该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沟通、联系起来,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比如,春天将课堂放在教室外,让学生体会一下《论语·先进》中孔子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总之,不要让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屋外阳光明媚,而感觉自己生活在阴影之中,正在受苦受难。

另外,我还通过诗词积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自搞论文小创作,比如说学生总结的有关乡愁的诗句,有关爱情的诗句,有关月光的诗句,并能形成小有规模的文字论述,效果非常好。

2、作业设计也要充满趣味性

总的目标:少条条杠杠,多变换面貌;少老气横秋,多生机盎然;少标准答案,多自由发挥;少就事论事,多发散思维。⑴ 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台湾学者黄维樑先生就经常让学生“自问自答”,自己设计题目,师生共同解答。在这种自问自答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体会解答问题的快感,培养自学能力。⑵ 注重作业的人文气息

受到美国某公立中学作业的启发,让学生自行编制从高祖父母开始到自己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由此,还可请学生搜集资料,编定校史、校友史等,爱祖国,从爱自己、爱家、爱学校、爱家乡、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家乡开始。

3、在翻译中找乐趣

本学期学完了诗歌单元以后,为了让学生再体味一下诗歌语言,我便找了几首英文小诗请学生做翻译练习。选择的诗歌比较简单,没什么生词,但有些哲理,同时提醒学生不必过分在乎诗中的时态问题,只要求学生翻译比较正确、语言简练即可。学生的兴致颇高,翻的情况也不错,有些同学还在翻译中加入了个人感情色彩,表现了创新意识。今后,还设想经常请学生翻译一些谚语、警句、名言。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中英文的异曲同工之妙。4把练字与平时书写结合

篇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导入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导得好,就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精彩的导入语是神奇的,它能让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地投入到所讲的内容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如引入流行歌曲、讲名人故事、温习旧的知识、讲笑话、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精彩镜头,并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曲,同学们被故事情节和动人的旋律所吸引,从而很快地使自己注意力投入到文章中,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会有很大的帮助,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联系旧的知识进行导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诗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学生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学生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是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堂课成功与否,跟导入有很大的关系。导入新课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课、因人而异,要从实际效果出发。

二、掌声鼓励学生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励、肯定、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教师的肯定中确立“我能行”的勇气,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掌声应是不可少的。一旦出现冷场,教师可指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热情、恳切地加以赞扬,并引导学生用掌声对该同学进行鼓励。掌声响起来的时候,会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都愿意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这样课堂气氛会融洽,后面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进行。有的学生上课时胆子很小,不敢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上课时只要回答问题,教师就应该首先加以肯定,然后用掌声鼓励该生,激起他的勇气,排除畏惧心理,这样就缩进了与老师的距离,全班的学习气氛也活跃融洽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三、语言艺术陶冶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这强调了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把语言艺术应用到教学中呢?如语气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根据需要表达的情感去适当地选择句子长短、整散、疏密,从而得以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进而去陶冶学生的情感,触碰其感知、感悟的神经。面对学生情感的差异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找到准确的切入口,迁移到将要学习的知识,用鼓励性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个人感触。这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是学生陶冶性灵的甘泉。

在一次上课时,讲完一部分内容后,我问:“谁给我读一遍?”没有一个人回答。这样居高临下的语言,学生自然不会欢迎。于是我立即换了一种说法:“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遍。”这样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礼貌、温和,同时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可见,不同的语言表达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语言运用的技巧表现了一个老师的素质,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十分有利的。

四、教学形式变换多样

教学新知识时,教师为防止冷场,可运用多种形式交替教学,不断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上课时,遇到不会回答问题的同学时,我会借用《开心词典》的方式提示,现在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打电话求助于家长,;二是求助于现场的同学;三是求助于自己。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要帮助同学。

课本剧的表演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形式之一。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使课堂变成了一个舞台,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掌声、笑声不绝于耳。课堂形式的变换多样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4: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艺术

什么是教学,有人问华南师大教授、“生本教育”研究专家郭思乐先生,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郭教授还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郭先生的思想表述得很明白:教学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体现。

教学是艺术,艺术就存在创作。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问题,一篇课文,到底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以什么方式让学生领会,这就是教学环节的问题。有些教师讲散文,讲诗歌,喜欢用板块的形式设计课,比如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等,可是用久了,同样也不新鲜了,所说的环节应该是在自己心中有的,应该是不留痕迹,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巴金先生曾说过“散文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所以好的课堂的教学,用一个词叫“天衣无缝”,真正的好课都是有环节,又让人看不出环节,浑然一体,且行云流水,这或许是我们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可能达不到,但是这是一个最高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目前我们所从事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的转型,国家独生子女的政策,网络文化,时尚文化的侵袭,再加上现有的招生政策,好多中学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也成为我们教育的最大难题。

教育家肖川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对于学生成长的守望,在必要的时候,在学生自由行走和奔跑的时候,要提醒他们哪儿是陷阱,哪儿是悬崖,哪儿可能会绊倒,哪儿荆棘可能会刺伤皮肤。教育不可能无所不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使一个弱国变成一个强国,不可能使一个弱智变成一个天才。

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遗传恰恰是一个人所有的禀赋。教育必须从一个人的禀赋着手。……指导者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的东西——使已有东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起作用。他当然不能利用不存在的东西;教师不可能利用不存在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遗传是教育的极限。”

杜威这里说出了我们平常基于某种原因不敢、不能说的一个原理:遗传是教育的极限。需要躬身自问的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真正研究过学生的基础条件(先天禀赋)吗?(其实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和杜威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需要躬身自省的是,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常常在想当然地做着教育的事: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而这,常常是有违其“极限”基础,无异于在沼泽之上建造大厦。

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可以等待,可以重来,唯独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不能等待和重来的。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明天和未来。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智慧,决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否则都会伤害我们的学生和民族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水滴石穿的执著,一字一句地熏陶,一言一行地打磨,坐看云卷云舒的淡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更难以短期突击,润泽生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不是一场时装秀,它要为文化的传承负起责任。教育的目标是关切人性的,过程是渐染的,其本质是对规律的尊重。由此决定了靠大跃进形式来推进教育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个体的生命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受教育过程,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可惜我们的教育在往前走的时候,太多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了,而没有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宽松的教学环境。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孙春成.中小学教学艺术丛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0).

[2]乔兴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0).

[3]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4]沈定国.浅谈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7).

[5]李宛臻.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1).

篇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太和二小

李英娟

【摘要】

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语文教学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艺术 兴趣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轮课改,较之以前的课改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轮课改,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奴”,真正让学生发挥一切潜在的力量,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不断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课,也应贯彻新课改理念,归真返朴,帮助学生自读、感受、互动、拓展,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

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互相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

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声母bdqpg的形体,我教给他们顺口溜“正6b,反6d,正9q,反9p,q字拐弯变ggg。这样经过一番口语形象的艺术操作,汉语拼音变得有趣又好学。再如教生字时,为了便于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如“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没关门,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蹦了一个,跳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句生动丰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这就是口语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

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同时使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跳、扔、拍、扫、端这一系列动词时,学生兴趣颇浓,有个别学生还偷偷地做动作,于是我就请他们到前边来演示一下,什么是跳,你跳一跳,之后我又让学生比较跳高、跳远的区别等,学生很乐意体验一下这些动作,并加深了对字意的理解。

四、教育机智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要求同学A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的形象,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述进行评议,此时,同学B站起来说:“我认为她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许很狡猾呢!”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他的话音一落,课堂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老师也一怔,但随即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是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认为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可以”大家对此表示同意。

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是简单地呵斥、否定那位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堂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五、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一)、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完课文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后留下“天下第一泉”的墨迹,我们的朱镕基总理也曾观赏过趵突泉,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济南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再也不冒了,小泉有的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二)、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如我校一位老师执教《恐龙》将要结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以就同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一个或者几个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此外,还有归纳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回味式结尾、游戏式结尾、震颤式结尾、反馈式结尾等。

篇6: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语则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衡量或鉴别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的重要尺度,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更是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第一关。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设计好语文课导语并使之成功转化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期待、情绪感染的基调,是许多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本文从导入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导入的结构、要求以及类型等方面的阐述,旨在说明语文课堂的导入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导入 导语 艺术 课堂教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而抓住并成功利用好语文课前的导入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导入作为艺术中的艺术的重要性清晰的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要在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艺术是教育史的精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刘国正先生在谈及语文教学时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艺术性是语文教学的活性因子。科学性和艺术性辩证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许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艺术化的教学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语文课堂教学及其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教育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采取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课上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导语是教师为了导入新课而设计的具有启发性和精准性的开场白,也是教师进行新课教学的“突破口”。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完成对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定调和指向,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还处在对上节课的回味、思考或对其他方面的思维残留暂时快速隐藏,而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则占据他们的全部心理思维空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语设计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很强的疑问性,要诱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与类别

依据文本形式与内容的不同选择运用恰当的导入类型和方法,是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所导入文章的类型差异,将语文课堂导入分为以下几类:

(一)论说类文章的导入。论说类的文章包括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议论文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说明文。

1.议论文的导入:议论文重在说理,因此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提问法,就是针对文章的主题而提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而又不失我们所处时代环境特点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结合当下历史环境,深刻领悟作者的意图。

2.说明文的导入: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释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实验法,借助实物导入。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接受,并能增强真实感。

下面是一段采自“无忧无虑中学语文教学网”上的一则关于《桥》的说明文的导入:

1.课前播放世界名桥的影片和图片。

2.导入新课。桥,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它使得车辆能够快速而方便地穿越河流、峡谷、公路和铁路等障碍物,已成为国家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河的桥使人们不用乘船过河,也无需绕道而行;跨越峡谷的桥使人们不用在陡峭的山坡上兴建公路;跨越公路和铁路的桥使车辆和火车不必停下来。

通过简短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文学类文章的导入。文章按文学体裁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种。

1.诗歌的导入:诗歌用以表达志向、情感和抱负等,都有所寄托,韵味深长,并以一定的特殊意境作衬托。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解析课题等。

黄岳州老师在给学生讲《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帮助学生领略诗中所传达的李白的洒脱以及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诗中有关“送别”的诗句很多,有哪位同学能帮助我们大家回忆一下?

生:(略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这两句分别是谁写的呢? 生:第一句是王维写的,第二句是王勃写的。(齐声)

师:看来大家都对学过的诗掌握得很好。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与无限的牵挂。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看看诗中表达的感情与表达的方式与“二王”有何不同!

这种导入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能为学生体味李白诗的以景写情的方法、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起了搭桥铺路的作用。这种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2.散文的导入:散文,形散而神聚,用以抒情、叙事、写景、状物等写作时,一种或者几种意图相糅合,这就决定了散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导入方法有采用多媒体直观导入、引用法、移植法、渲染法等。

山东省的魏凤传老师在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采用了引用法来导入课文: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那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生动活泼,知识性强,它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3.小说的导入:小说或叙述历史,或描写人物,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虚构也是小说的一大特点。常见的导入方法有背景介绍法、讲故事法、设悬念法等。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样导入《孔已己》的:

本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冬,发表与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已己》的,凡读过《孔已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已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已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已己》呢?孔已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明确的回答。

很明显,于老师采用的是设置悬念的导入方法。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应用类文章的导入。应用类文章指用于社交或一切实用性的文章,比如书信、通知、报告、评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一定惯用格式的文章体裁。

下面是转载自一位网易博客(布衣家园)的日志中的一则关于应用文写作的导入语:

导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应用文写作。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文采,讲究的是规范,代表的是威严和信誉。学好应用文写作,对于每一位学生都非常重要,你所写的应用文是否规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说、检验,它代表你自己及你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因此,我现在就与大家一起探讨公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既使学生了解了应用文写作的历史,也使学生意识到了写好应用文的重要性,一举两得。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语文课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在对象不同的情况下也会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三、语文课堂导入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如何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起求知欲,使其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本节课的学习当中来呢?要做到这点,除了教师基本的素养和语言文字功底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掌握导入的结构,即导入所应达到的对学生产生某些影响或引起学生思维变化的效果。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教师导入一般会引起学生四次比较大的思维变化:引起注意、激发认知的需要、形成学习的期待和促进参与。

1.引起注意。上课了,可能有些同学的注意力还未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所以,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对新课的反应能跟上教师思维的节奏。

2.激发认知的需要。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围绕着课文介绍背景,或者设置问题情境,无不充斥着新鲜的成分,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道”的动机,这便激发了学生要求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兴趣产生了,注意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3.形成学习的期待。导入环节,意味着对新课的讲授还没有真正开始。因此学生在产生了认知的需要后,便有了一种急于走进新课一探究竟的期待。

4.促进参与。这是让学生的思维方法付诸于实践从而树立自信心与提升学习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学生有了认知需要、形成学习期待的同时,也便有了形成自己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当适当、客观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并指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导入的要求。明确了导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很大帮助。

1.内容上:精选,要有概括性,突出关联性。导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有了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同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语文课的学习之中,以期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导入环节不可能占用课堂教学的太多时间,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精选所讲的内容。紧扣重点,导语要有典型性,能够起到对全文内容的统摄作用。

2.语言上:推敲,要有启发性,突出严密性。好的导语是经过教师思维的不断加工和提炼而成的,语言要简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

3.时间上:控制,要有限制性,突出不可缺性。教师在对导入所占用时间的把握上,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潜规则,即导入所占的时间要短,一般不能超过五分钟,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入不能超过五分钟。

此外,导语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内容上来,而不是由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始终围绕课文内容但却没有真正走进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误区。

总结

导入新课是一门科学,只有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导入新课又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有不断探究、摸索并付诸实际,才能使新课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发挥出来,起到导课的目的。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归根结底,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说人们在从事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时,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兴趣才能更好的完成,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入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最美服务员下一篇:初中年级清明节作文:清明节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