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与创新教育

2022-09-12

语文教材中创新因素的存在已毋庸置疑, 但是它不是完全显露在外的,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就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加工、去处理, 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读写听说的基础上, 更上一层楼, 能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提出设想, 表达见解, 寻求答案, 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与教材这块沃土上。而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尤能使创新教育工作卓有实效地开展。教学上的空白, 既指教材中未明确说明的部分、暗示的东西, 又指教学时空流程中的休止、跳跃或者淡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上深度与广度的留有余地, 教学方式运用上的惜墨如金, 教学节奏把握上的抑扬顿挫等。运用教学空白艺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 如何巧妙地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利用教材中的“空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 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 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大有裨益。课文中“不确定性”和“空白”存在的地方越多, 学生就越有可能参与作品意义的具体化, 收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挖掘、填补, 必定能使学生“皆收视反听, 耽思傍讯, 精鹜八及, 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1)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有力地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教材中的言外之意。刘熙载《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 (2) 可见,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 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即“曲言”, 意在言外。清人华琳也曾说:“凡文之妙者, 皆从题之无字处来, 凭空蹴起, 方是海市蜃楼, 玲珑剔透。” (《南宗抉秘》) 此处所说的“无字处”的功夫, 便是设置“空白”的技巧。笔力不凡的作家, 都擅长经营这种“空白”。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 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 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概括或省略掉。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空白, 精心设计, 启发学生想象。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 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之一的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 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 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 没有未定的成份, 没有本文中的空白, 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想像力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启发学生想像的机遇点, 教师如果依据教材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学生想像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并不局限于一种想法,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自圆其说, 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大有裨益。

2 利用教学时空的“空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时间上留有“空白”。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 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 有“兴奋波峰”, 也有“疲劳低谷的曲线”。因此, 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开合有度, 富于节奏感。急时崖上飞瀑, 奔腾而下, 一泻千里, 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缓时似林中清泉, 悠然出涧, 涓涓流淌, 浸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就“时间”要素而言, 也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 成为一种“召唤结构”, 形成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强烈呼应, 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 虚实相生的和谐美。

一堂课, 声不断, 语不绝, 未必是好课, 尤其是在上新课或处理重点难点时, 更应留下“空白”, 让学生在静默思考中孕育贯通的种子。在课堂中, 随时都可以设置空白, 可以在上课伊始也可以在可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一如传统课文《荷塘月色》的第四段, 全段没有写月, 却处处写月。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 充分给学生以想象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作者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 这是因为月光下的荷花显得银白色, 和“明珠”、“星星”相似;把微风所发出的轻微声音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又表达了月夜才会有的幽美感觉, 作者把月色和荷塘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 似乎没有写月, 却无处不在写月。再如, 文言文实虚词的教学也可采用此法, 教师不必一一详解, 而是留空白给学生, 学生自得结论, 自解问题, 其启发训练的效果更佳。当然在学完新知后留下空白,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方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个认识过程, 是一次探索、发明和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空间上留有“空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讲台似乎成了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 他们一节课往往坚守讲台阵地, 寸步不离, 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 这反倒给某些开小差、做小动作、打瞌睡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所以教学效果并不见佳。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 学生自读时可下台去巡视, 学生讨论时可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参与;有时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板书内容教师应出空讲台;有的时候又应使讲台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场所或表现才干的舞台。如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高见”“答同学问”“争辩交锋”“模拟表演课文情节情境”……。譬如, 有一位老师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就让出了讲台, 让学生分组创造当时的情境, 然后让学生表演, 去朗诵, 去绘画, 去书写……。这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就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但是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由思考这个基础。创新教育不是空中楼阁, 作为教师更应该以理性的头脑来对待创新教育, 我们既不能抱残守缺墨守传统教学模式, 也不能完全屏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 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性是举世公认的, 只是过于死板, 缺少变通罢了。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科学知识的特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教学空白”,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空白”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提供了“时空”,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需要教师去挖掘。其中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巧妙地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空白艺术,创新思维,激发

参考文献

[1] 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2] 刘熙载, 艺概研究.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10) .

上一篇:不同参数的余热锅炉在炼化生产中的应用下一篇:内外双写,拉响写作“二重奏”——浅谈作文的“多写”与“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