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艺术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对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其具体的方法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故事营造气氛,展现社会风貌;故事贯穿课堂,培养家国情怀;故事升华主题,树立精神榜样;转变教学主体,培育合格公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课堂艺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艺术教学论文 篇1:

刍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就是“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任。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因而,教师本身的语言更具有重要作用。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一、注意课堂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真实、准确、简洁,古人云:“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真实准确这是对教师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切忌在学生的面前信口开河,不懂装懂。文过饰非,矫揉造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和说话时都要做到用词准确,有很多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其中却有细微的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如才能、才干、才华、才智,“才能”表现在实践活动方面,如:办事才能,又表现在思维活动方面,如:文艺创作才能。“才干”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指挥才干。“才华”指表现于外的才能和智力,多用于艺术活动、科学文化等方面,如:才华横溢。“才智”多指创造、发明、判断等才能,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聪明才智。再如:出现、涌现,“出现”运用范围比“涌现”广,它可指人,如:出现好人好事;也可指抽象事物。另外,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理解能力有局限性,教师跟学生最好话正说,尽量少使用歧义句和一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二、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一个人说话的方式、音调、语气、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感情不相同。有人说:语言是人心灵的镜子,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教师在教学中或者与学生交流时的语言要丰富多彩,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简洁、精炼,富于表达力的句子。恰当的使用诗(词)句或成语、格言、警句、歇后语以及歌词、顺口溜等,要形象有趣,巧妙地穿插一些能说明主题的典故和故事。但也不能片面追求生动而出现庸俗、下流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师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但却有特殊的一面,除在语言艺术上应有优秀节目主持人的风范外,还必须具备足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唯有精通所教专业,知之甚多,才能把学生的功课真正教好。大多学生是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到学校读书的,永远不会原谅一个教师的无知。让学生获得精神食粮,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接纳你,语文工作才能走向成功。

三、讲解中使用优美语言

阅读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可以发现大部分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突出,文字优美且寓意深刻。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通常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被动学习且自己慢慢消化教师灌输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下的语文课堂往往质量不高,且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改善这一情况,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身的指导作用,了解自身对学生的影响。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除语言规范以外,还应富有美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不仅是趣味语言的一种,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一种。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调味剂中的鸡精,它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迸发小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外,幽默还具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和善性。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和谐融洽。一次,班上一位学生写作文时“文不加点”,他的标点一逗到底,我在讲评这个作文时故意一口气念到底,直念得我脸红脖子粗,上气不接下气。台下的学生关心地对我说:“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我则喘着粗气笑着说:“可这个作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呀!”这时台下的学生才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在善意的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一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全能的演员,要使他的学生与之产生共鳴,能够共同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就要学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要使教学语言幽默化,教师就必须善于使“小词大用”“用大词小用”“抖包袱”等语言技巧,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还要明白,幽默风趣不是为了博取一笑,它还要具有“高雅”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出于对学生的爱心,而不是讽刺挖苦,还要注意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层次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五、教学语言音韵和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王力先生指出:汉语言的形式之美因为它具有抑扬之美、整齐之美、回环之美。这些因素都是音乐所应该具备的,因此汉语言的形式之美也可以说就是音乐之美。汉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平易尽人、情真意切,声调也应当抑扬顿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产生如品茶般余味无穷的魅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动听悦耳的音乐之美。只有这样,才能给小学生以美的享受,才能陶冶情操,才能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其应有的特色和艺术特点,且教师语言的应用也应该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有限,教师的教学技巧应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那些复杂多余的话语不用多言,只要准确简洁地表达和描述应有的内容即可。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应该具备标准规范、简短精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韵律优美等特点,以便增加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的课堂氛围。

作者:汪练

语文课堂艺术教学论文 篇2:

故事教学法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中学语文课堂的艺术

【摘要】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对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其具体的方法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故事营造气氛,展现社会风貌;故事贯穿课堂,培养家国情怀;故事升华主题,树立精神榜样;转变教学主体,培育合格公民。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语文

故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为宗旨,通过适时、真实、有趣、有启发性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故事来活跃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党对要建设的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以及对人民发展的殷切希望。中学学生性格还未完全形成,发展方向不定,性格的可塑性很强,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很多。在这特殊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中学生便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致落入深渊,难以回返。这使得学生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立德树人”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位,要求“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原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曾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德育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重要作用。

固然语文有德育的功能,但语文不能单纯地等同于政治教育。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艺术化处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思想中。笔者将具体谈谈故事教学法如何艺术有效地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所选范例以初中文本为主。

一、故事营造气氛,展现社会风貌

好的故事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首要的应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激趣,加强对文本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即在文本解读时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文本,以期能全面又准确、细致而深入地体会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故事教学法带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课堂开始前阐述文章写作社会背景,营造或民不聊生或安居乐业或灰暗或繁荣的气氛作为课堂铺垫,展现社会风貌,体会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来之不易。

例如,部编本初一下语文教材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老王》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学角度和切入点有很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选择哪个侧重点都绕不开“文革”的写作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老师口述或者观看视频的手段、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文革”时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了解平凡的老王身上的苦与善、杨绛先生的幸与不幸和知识分子的高贵自省精神做铺垫。同时正是因为了解特殊的时代背景,知晓当时知识分子因为各种牵强附会的理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够完善的国家法制体系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的实际情况,学生便从时代对比中在思想上有了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敬畏,会为自己所处的社會而深感自豪和幸福。高中课文巴金先生的《小狗包第》可做同样的处理。

二、故事贯穿课堂,培养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弹指一挥间,祖国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但中国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遗迹仍在提醒世人今天的发展是来之不易的。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必要时候应该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祖国的认同感。

语文学科的德育洗礼既要与政治学科区分开来,也要有别于历史。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根据文本自身内容特点,可选用与文本相关的故事,用环环相扣的方式浸入式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在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洗礼下,从最初的懵懂无知转变成了一位法国公民,爱国之情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而在教学中,老师也应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洗礼。笔者认为,此文的教学便可以通过三个故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文章写作背景——普法战争的介绍、中国被侵略的历史和如今的繁荣、电影《战狼》的介绍,三个层面的故事既联系中外又有近现代对照,更通过电影联系学生生活所见所感而产生亲切感,以此贯穿课堂,学生便能全方位理解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个人生活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发教学内容,联系课外知识和生活实际,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三、故事升华主题,树立精神榜样

中学生的性格还未完全形成,个人发展可能性很多。中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支撑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精神榜样,引导学生做“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使用故事教学法为学生介绍精神榜样时必须依据文本本身特点,贴合文本内容和传达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故事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升华主题,带给学生余味,使文章思想在学生脑海中依然余音回响,回味悠长。因此,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引领学生走近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在故事讲述中减小时空局限,和书本中的人物来一次精神交流,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例如对部编本语文初一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进行设计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单元收录的课文都是介绍德才兼备的名人,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著名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可谓群星闪耀。这些名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榜样。仅了解文本学生可能还不能在心中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妨通过故事教学合理拓展延伸。如在教学《邓稼先》和《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们可以在课堂结束前带领学生了解两位先生离世的故事,当悲惨的死亡之钟无情地在两位先生身上敲响时,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悲戚不已。他们对祖国的拳拳热忱、为国献身的无私品质,相信会像一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转变教学主体,培育合格公民

新时代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应学会自主学习,在独立思考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丰富含义。因此,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者不一定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转变教学思路,由学生充当故事讲述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检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真正地被学生理解接受。

笔者认为,转变教学主体、培养合格公民有三种操作方式。

首先,复述课文,展现社会主义新时期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如教学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教师可设问激发学生表达,即“文章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你能不能从作者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述?”再追问“你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在讲述故事和体会品质中,学生从作者角度出发理解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也间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二字的重要性。

其次,联系生活讲故事,谈看法。学生根据文本与实际生活联系,展现青少年对国家社会的关心、对个人发展的要求。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要求我们教学语文时务必引导学生将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社会主义新风貌。如培养学生“敬业”“诚信”的价值观时,可以在遇到合适文本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敬业模范、诚信故事。如课文《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教师便可以借此发问激发学生表达。

最后,联系时事,展现学生公民意识。好的学校教育势必应培养有人格、有担当的现代公民,培养心有祖国的公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关注时事中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在关心时政中夯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如教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时,便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当前祖国富强起来的其他证据,如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的落成使用背后的故事,在实实在在的成就中体会“富强”二字是有理有据的。

五、结语

通过语文学科实施语文德育,运用故事教学法艺术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代新人,是语文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赫尔巴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彭思,女,1994年生,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017级研究生在讀,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佩,1994年生,长沙县二中语文老师。

(编辑:张晓婧)

作者:彭思 朱佩

语文课堂艺术教学论文 篇3: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化教学的应用与探索

摘 要:中职语文的课程改革如何进行,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研究。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角度进行入手,引入艺术化教学,来分析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为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艺术化教学

1 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目前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各个学科都进行了有效地课改深入研究和摸索,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相对于中学普通教育,职业语文教育的难度要稍大一点。首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不爱动脑筋、缺乏理性思维、缺乏主动性、懒散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就会显得十分吃力。其次,职业学校多以职业教育为主。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语文来说,上与不上都一样。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再次,得不到社会和同行正确对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认为上不上语文课不影响他们的孩子的职业教育。同时也有不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就认为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可有可无或者把它理解为副课,这也让语文教师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2 艺术化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艺术化教学?我国的教育家阎增武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所以笔者认为,艺术化教学内涵可以界定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审美性、个人魅力,把教学内容在感性和理性、主观和客观、抽象和具体之间形成统一的一种教学手段,即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体现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和新奇性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情趣,而使用的教学手段。

3 艺术化教学的作用

3.1 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式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往往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按部就班,实行“以本为本”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书本的布局之中。书本编的再好,教师演绎跟不上,就会让课堂失去原有的趣味和知识性的特点。让艺术化教学进入语文课堂,可以使书本知识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和背景,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

3.2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职业学校也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懒于学习。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大、学生无法进入教师的课堂情境,从而无法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于这些,实施艺术化教学能够吸引这些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继而主动学习。

3.3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素质教育

通过艺术化教学,引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看、听、做等感官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语文的魅力。

3.4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精神交流

艺术化教学摒弃了教师主在教,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增加与教师语言、精神的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魅力,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没有相互的了解,是没办法达到精神世界的沟通的,也就无法确立信任。可见,如果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不了解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只会浮于表面,无法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了。

4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化教学的实施

4.1 因材施教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因材施教”中“材”理解为教学内容与施教对象。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包括备教材、背教法、背学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的提炼。从依赖教材到脱离教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要理解你的施教对象的特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想学什么?喜欢文章中哪些部分?等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不然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4.2 多种手段并用

(1)教师的语言组织。语文课和其他专业课不同,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语言组织来进行。那么,教师的语言组织好不好也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一个平淡无奇、毫无生气的语言会让人昏昏欲睡,而一个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会让人感到乐不思蜀。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表现为:语调要有抑扬顿挫、活泼生动;语气要诙谐幽默,趣味横生;语音准确、优美、清澈。

(2)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靠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安排。一个课堂教学事先的策划很重要,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就得要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朗读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去演绎。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提升对文章的了解和感知。如《背影》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一下自己父亲的背影,然后在班级里进行解说。这就能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描述,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让知识“活”起来。知识在书本上,学生很难领会作者的写作主旨,那么教师就得让书本知识“活”起来。如,节选《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就可以播放电影、电视作品的片段,让学生观看。让学生从媒体中体会人物的特点。这比单纯的书本教育获得效果要好得多。

4.3 注重双边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诱因。没有了你问我答,只是一味的“一言堂”,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每一个学生,让班级中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围绕着你的教学思路开拓思维空间。教师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导演”,而学生是其中的“演员”。没有交流的“戏”,是一定不受欢迎的。

4.4 课堂教学整体连贯

整体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构思中要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教学要一气呵成,从开始上课到课堂教学的结束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在在这条主线下进行艺术化教学就可以达到思路清晰、重难点明了、层次分明了。

总之,对于教师,实施艺术化教学,就要不断提高个人自身的教学经历、教学观念、教学素养和良好的个性特征,要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跟着时代的脚步,改变思想,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真意义上将语文学科课改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张永吴.试论教学法的审美化[J].陕西师大学报,1995.

作者:徐艳

上一篇: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