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2022-12-18

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 即使“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很差。《学记》对教学语言艺术也有过精辟的论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 欲而达, 微而臧, 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由此可见,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最主要的手段。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 阐述一下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艺术的问题。

1 语言艺术的功能

语文教师的语言有别于其他语言。讲解中既要考虑规范、得体、准确, 更要考虑语速、语音、语调、语感的语言刺激要素, 真正发挥其艺术效应。

(1) 语言的激励情感功能。语文教师的情感语言更贴近学生, 其表达不单纯是符合语言。它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一种力量, 能唤起学生的惊奇、自豪和快乐, 把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真正的语言艺术, 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好的语言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学生爱学乐学。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学生就被不平静的气氛所打动, 这种激励机制, 语文教师更需要独树一帜。

(2) 语言的诱导强化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用热情鼓励、设疑激发等方式、方法积极启发诱导,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用艺术的语言, 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 艺术性的语言使思维得到“优质”的刺激物。教学中的强化也不能忽视语言艺术。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 就像蚂蚁吃苹果, 如果它只在外面爬, 就觉得没味道, 一旦咬一个洞钻进出, 就越啃越有味。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开一个洞”, 就要靠语言艺术的引导。

(3) 语言的审美渗透功能。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 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艺术的美的语言, 能生动地反映生活去表达思想和感情。凡是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美的内容, 是双美的合一之美。为什么呢?其一令学生沉浸在里面, 全身心地受到感染, 其二在受到感染的时候, 又全身心地感到欢喜。我作过尝试,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夏洛克这个吝啬鬼的丑恶灵魂, 学生们的感受是高兴的, 鲁迅的《药》描写坟地的枯树乌鸦等景物和夏瑜的死不被人理解, 甚至母亲对儿子之死也不理解, 实是令人痛心、流泪。然而学生的泪又流得愉快。生活中的哭是从悲中来, 只有苦, 而艺术中的哭, 却不仅仅哭得伤心, 而且哭得美。愈是伤心愈是美, 因而也就愈令人爱。这是矛盾, 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因此带有审美色彩的语言加上文章美学上产生感染人的力量, 并给学生带来愉悦美的享受, 这才是一种美的渗透。如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神美能力的锻炼, 进而以审美的眼光去认识作品, 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2 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吉尔伯特海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 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 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否则, 即使他很有才气, 个性也很迷人, 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呢?

(1) 生动活泼, 具有形象性。课堂上, 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说是“导演”, 要求教师对知识点拨、疏通;说是“演员”, 要求教师对文字语言的“脚本”进行示范演练。无论如何, 要扣住“形象性”。《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 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 心亦摇焉”。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生动活泼的语言要体现独特的个性, 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 首先, 教师的语言表述要深入浅出, 活泼有趣, 运用形象描述,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瞬间苏醒, 同教师的语言发生感应、共鸣、“情动心摇”起来。尤其是散文教学, 作品本身就极具艺术魅力, 若加上幽默的分析技巧, 那岂不是巧夺天工的艺术之美吗?福楼拜说过, 一个形容词能使特征鲜明, 一个动词可使形象生动。可见教师在分析课文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娴熟地驾驭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 讲究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 应做到生动有度, 活泼有格, 切忘那种故弄玄虚的漫无边际的海说。

(2) 含蓄深刻, 具有启发性。新课程课堂的改革打破了过去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局面, 变被动为主动,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含蓄深刻而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式、悬念式、趣味式、对话式等语言形式, 引起学生的思考, 推动学生去品味、咀嚼, 并强调直觉思维。对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学习记忆, 开发学生的智力, 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七根火柴》结尾处“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那党证, 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 同时, 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此时, 我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说:“此时的卢进勇有多少话语涌上心头, 可他什么也没说, 只是以重复数一根根火柴的动作和数火柴的异样声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假如你是卢进勇, 你此时会对指导员说些什么呢?”这一启发扣动了学生的心弦, 学生们各抒己见:火柴虽少, 意义极大;火柴来之不易;充满了对烈士的敬仰与悼念……。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3) 抑扬顿挫, 具有和谐性。教学语言应讲究节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 巧妙地调节教学语言节奏, 快慢有致, 轻重得当, 时如山涧瀑布飞流直下, 时如村边小溪涓涓细流。

课堂教学中, 语言节奏富于变化, 抑扬顿挫, 讲到快乐、活泼的地方用明快、轻柔的节奏;讲到哀怜悲伤的地方用凝缓低沉的节奏;讲到热情豪迈的地方用高昂的节奏;讲到压抑愤懑的地方用急骤的节奏。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应放慢语速, 加重语气,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当激发学生思维时, 则可多利用停顿, 使学生有回旋思考的余地, 以达到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效果。

例如《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 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 可采用快节奏语言来传情表意;“落潮”部分, 表现温柔宁静的壮美, 宜用慢节奏讲述。这么富于变化、抑扬顿挫的节奏,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每位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亲切柔和、音色优美、自然流畅、快慢适宜、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语言风格自然给人美的享受。

摘要: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很差。因此,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最主要的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功能,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2] 郭友, 杨善禄.教师教学技能.

[3] 蔡高才, 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上一篇:幼儿师范学校舞蹈教学改革刍议下一篇:浅谈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