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2024-04-16

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通用10篇)

篇1: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生命的能源,食品卫生安全与人民健康关系极为密切,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精肉,毒大米,“红心鸭蛋”,多宝鱼等等,“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让人谈“食”色变的地步了。“问题食品”事件的频发让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首先,它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其加入了带毒物质,食用者众多,影响面广,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其次,相关产业,遭受沉重打击,许多消费者心存疑虑,为了安全起见,不管类似产品正常与否,都拒绝购买,守法者跟着违法者同时受损,整个行业深受牵连。同时,政府的公信力明显下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存着各种的问题:

原因之一:法律的不完善。在我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中,法律法规存在漏洞,且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或出台新的相关法规,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原因之二: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由于食品监管涉及质检、卫生、工商、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十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通辽市食品安全工作协调委员会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但在整合执法力量、协同执法步调、密切配合作战、信息互通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原因之三:.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据我了解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是相对较高的,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作为食品生产者,尤其是生产蔬菜、瓜果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以,就更谈不上如何去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了。

要想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我认为要做到的是: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并且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还要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

在检测技术和能力方面,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食品检测出它的安全性,供百姓食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到健康绿色食品。

篇2: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饮食中毒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令老百姓触目惊心,手足无措。近些年来,“大头婴奶粉”、“瘦肉精猪肉”、“掺苏丹红的鸭蛋”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有关企业和单位对这类事件进行清查处理,但仍不足以达到令广大人民实实在在放心的地步。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向来都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问题。因此,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要尤其关注。

下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完善有关食品法律和规范的制订

完善的法律和规范不仅能够打击食品造假者,而且还可以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饮食安全,规范当今的食品市场体系,促进食品市场经济健康合理发展。食品社会主义经济要健康,需要政府的强力引导,而政府保证人民饮食安全的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制订完善的食品法律体系,只有制订了完善合理的食品法律政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人民的饮食安全,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政府要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在拥有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的条件下,对食品源头的质量监管就成为打击食品造假者最有力的途径。搞好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四大环节,实现全方位监管。如今食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绝大多数生产都是以个体生产为主,对数目庞大,形式分散的群体,要对其产品质量实行严格的监控难度很大。因此,一定要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上,逐步引入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才能确保食品源头不受污染,进而保证食品安全。同时,搞好源头治理,必须结合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监管关口前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商品台帐登记和食品卫生质量购销档案管理,建立商品标签标识、质量追溯、封存报告、依法销毁等一系列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三、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目前涉及食品安全保障的部门有十多个,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的产品安全监管网。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改善行政效率,加强监管力度,改革现行体制,从根本上堵住问题食品的源头。

四、加强新时代的社会道德教育与舆论监督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新时代的社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那些昧着良心的造假者无一例外的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沦丧。一方面,要注意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管理工作,防止极少数新闻媒体通过对个别问题的“炒作”误导消费者;进一步健全群众监督网,做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通过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形成一张以各级义务食品安全监督员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真正让有“毒”食品无处容身。让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最终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如今这种金钱至上不正常的社会风气,只能从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层面上去解决,要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社会新风气,学习“八荣八耻”的新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五、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 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食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是确保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监测制度,并作为强化对食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三是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推广食品产销“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管理方法和模式。实现从“以打为主,打防结合”,到“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转变,建立全方位的流通领域监管体系,不断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六、加强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

加大品牌传播的力度是改善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与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的市场格局关系紧密,中国食品行业里存在许多作坊式的食品企业,这些无品牌的小规模企业严重扰乱了整个食品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对整个食品行业的信心,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力量雄厚的食品企业必须加大品牌传播的力度,只有通过品牌竞争,才能大量淘汰劣质企业和问题企业,整个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表明,凡是品牌传播力度较强的行业,企业的品牌集中度较高,消费者向优秀品牌集中的程度也较高。

七、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自律机制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自律对保证食品安全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流通企业行业信用标准,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强化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市场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实施上市销售食品安全责任制,推动食品市场建立经营者和商品“黑名单”、“黄牌警告”制度。制定和完善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法制和诚信教育,督促企业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从而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更好地对消费者负责。

八、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当前食品安全执法主体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执法监督体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明;二是各部门在食品安全体制建设,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中,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要从管理源头做起,尽早成立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机构专门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各部门的工作,逐步建立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通过实施科学的协调一致的监测、监控、执法、科研、教育计划,就可以对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进出口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

九、建立健全的食品技术体系

把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的重点,广泛联合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通过协调和自建课题管理的机制,加强替代性安全投入品和检测仪器的研发,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有害投入品屡禁不止,监督成本过高的矛盾。

十、加强监管程序控制流通渠道 定期对各类上市食品实地抽查和检验并进行追究

事前监督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只有从根源上切除不安全食品流通入市场,这才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不达标的食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一律予以取缔。要加强对某些产品的强化监管,可以不用的坚决禁止生产,限制使用的切实控制买卖的流通渠道。对于像可回收利用于制作有害食品的残余废物,或下却料、餐馆的剩油等要由该商家或企业收集,统一由环保卫生部门收集处理,要监管其最终流向。

十一、加大媒体信息披露力度

由于食品生产涉及多环节,食品安全管制涉及多部门,而同时食品市场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如果只靠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制,往往无暇顾及,因此作为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一方面要加强对非法生产商,不合格产品的披露;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健康知

识的普及,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尽量选择正规的经营单位和有正规标识的商品,自觉选择安全健康消费。同时,还要引导公众的道德意识,在宣传途径上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对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

篇3: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进入21世纪以来, 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见报端, 食品安全更是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2001年的毒大米问题、2003年的金华火腿案、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等等, 这些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食品安全问题, 无不在摧毁着老百姓越来越脆弱的食品信任神经。2008年,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 又一次为我们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危机敲响了警钟。当然,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这一国情不无关系。但是, 摆在我们眼前的形势是,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时日已久, 不良生产者、经营者受到过处罚, 政府监管部门也在不断致力于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然而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并且每次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小呢?笔者认为,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存在些许的不足, 但是要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变革确是个庞大和需以时日的工程。本文在现有监管模式下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所涉几类主体的信息义务进行简要的探究, 力图找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可能的路径。

1 食品生产者的强制性的信息义务

(1) 对于初级食品生产者, 主要是农户, 制约其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是其食品安全意识和经济利益。对此, 政府要重视对农户的食品安全教育, 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基层政府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时, 可以融合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各项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一并予以普及。

(2) 针对食品加工企业, 政府要注重监督和引导。其中, 大量的小中企业是问题食品生产隐患存在的主要源头。大型企业基于自己长远的企业战略、企业的商誉及投资成本的回报, 更愿意合法生产, 并建立一套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和制约违法加工生产的机制。因此,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 政府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起类似于企业财务记载的食品生产信息记录和档案。要求企业必须对食品生产从原料的采购到加工成品的每个步骤进行源头记录和责任人标识, 一旦出现问题, 能够追溯到具体的环节及具体的责任人。企业要将这些记录作为企业档案加以保存, 执法部门可就该资料进行执法检查。在不涉及企业秘密且关系到消费者安全权和知情权的情况下执法部门可以将相关信息进行公示。这样, 使得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企业违法生产的可能性。并且, 根据记录的相关信息, 还可以帮助政府监管部门对违法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2 政府信息的社会分享

信息劣势是我国目前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最主要因素, 是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主要障碍。现实生活中, 处于信息劣势的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 总是受制于生产者提供的少量信息及其广告宣传的影响。保障食品安全, 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及目标所在。如果政府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同时, 在日常的监管执法过程中, 将相关食品信息对消费大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传导。那么,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而这也将提高我国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绩效, 利于整个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 政府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获取的相关信息, 必须通过有效渠道及时传达给消费大众。笔者认为政府执法部门建立起及时有效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 并对食品监管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媒体等手段与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交流, 将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同时可以有效避免食品问题监管过程中其他问题的出现。

无论对农户还是中小企业, 甚至较大的食品生产企业, 都必须履行强制性的信息提供义务, 主要体现在对食品原料、成分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的信息的如实说明和标识。通常, 消费者对此类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者的单方行为。即便生产者能诚信守法披露相关信息, 消费者仍处于相对的信息弱势。这需要政府执法部门加快建立企业食品信息披露制度, 加大企业在食品信息披露上的监管力度。如前所述, 涉及消费者安全的相关信息, 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公布或通过执法部门的信息公示而传达给大众。并且, 如果企业选择自主公布, 但是此信息若最终在执法部门监管中被证明存在虚伪和不诚信, 那么政府就有必要加大对该企业的惩罚, 以警示企业的违法机会行为。

3 媒体的信息扩散和行业组织的信息提供

(1) 媒体的正面影响。

媒体作为当今社会舆论表达的先锋和信息传播者, 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上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有评论认为,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中国社会正呈现出的情形是, 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 从而成为最及时最有效的监督。媒体在揭露食品安全事件时, 对相关事件客观真实的报道有助于消费者认清真相, 平复社会民众未知的恐慌心理, 避免消费者受到已知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同时, 媒体是传达食品知识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平台, 通过对食品知识的公益宣传, 教育普通消费者。由此, 政府部门在尊重媒体新闻自由的前提下,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与媒体进行有效的配合。媒体秉承还原新闻真相的社会责任的态度, 为真实食品信息的传播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2) 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食品企业和政府外的第三方自律管理者, 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企业和政府沟通者的角色。行业协会一方面代表着行业的整体利益, 食品行业内部利益的平衡需要行业组织的协调。另一方面, 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企业的市场准入、日常监管、信息沟通和违法事件的查处等方面与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建立起良性的互动。目前而言, 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保障上的优势作用并未显现出来。在我国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还不甚完善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对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管理与协助政府对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 给予相应的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和引导。在鼓励行业协会发展壮大的同时, 又要保持行业协会应有的独立性和自律性。这样, 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保障上的优势和作用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较好的内部解决途径。

4 消费者的自我教育和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主动获取

消费者是食品的消费者, 也是食品安全的权益主体。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的高低, 对预防食品安全问题, 维护自身权利和参与监督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在这方面, 政府应承担基础性教育工作, 社会则要承担起知识补漏和最新知识提供的责任。笔者认为, 政府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通过融入到学生的教学范围, 从小培养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 对消费大众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 具体的做法有很多, 比如可以通过现有的各个单位、各个社区等基层组织进行普及。引导消费大众的正确消费, 提高消费者对不安全食品的自我免疫能力。消费者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生产者、政府、媒体等主体身上, 还应该主动获取安全消费的信息, 进行消费方面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芳.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兼谈食品安全报道[J].青年记者, 2009, (1) .

篇4: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51-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电力的需求十分迫切,电力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是,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严重的违章违规现象,严重影响的供电和安全和可靠。因此,供电企业必须自身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切实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电网安全,是指为了保障企业自身的稳定安全运行,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在电力行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意识。大多数供电企业对于自身工作的高危险性都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也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只是口头上的反复强调,并没有对制定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有效执行,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安全管理意识,只是将安全管理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员工施工过程中的违章操作,往往视而不见,从而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②安全器具管理混乱。一方面,缺乏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往往在购置安全器具之后,就将其放置在相应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就不会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导致在真正发生事故后,安全器具由于质量问题或其他因素无法正常使用,使得事故造成的损失扩大;另一方面,安全器具在存放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保存,而是随意堆置在一起,很可能造成器具的损坏或者出现功能性故障。例如,在对灭火器具进行管理时,没有在容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地点防止灭火器,为了美观将其集中保存,使得火灾事故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扑救,造成损失的扩大。

③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电力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往往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操作,而无视安全规范,管理人员对于这些违章行为习以为常,不管不顾,从而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及时违章操作引发了一些安全问题,管理人员的处罚力度也十分轻微,往往是处以轻微的罚款,然后对安全问题进行强调。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管理力度严重不足,难以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④没有对安全责任进行落实。虽然安全生产责任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普及,已经基本覆盖了全部组织,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得到落实,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后,各部门相互推诿,严重影响了事故处理的速度,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有效措施

2.1 树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意识

首先,要在企业中树立起全面的安全管理意识,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管理人员而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对于员工而言,要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施工,避免经验主义,对电力企业的安全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其次,要对安全生产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确保其可以得到充分的落实,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提供相应的指导。

2.2 对安全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对于安全器具的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质量管理。在对安全器具进行购置时,于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器具的质量、性能以及使用状态等进行测试,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安全器具,切实保证器具作用的发挥。

②维护管理。在安全器具犹如使用后,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器具始终处于最佳的待机状态。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器具损坏,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损害器具的继续使用。

③储存管理。由于供电企业自身的高危性,需要用到的安全器具众多,其性能、作用等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安排专人进行储存管理,按照安全器具自身的功能,对其进行分类存放,确保其不会出现相互影响。对于超出使用期限的器具,要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2.3 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首先,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事故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提升其在生产和管理中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其次,对于安全事故的责任人,要加大惩处力度,进行严肃处理,使得员工对于安全管理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从而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改进安全管理方法

供电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和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以往的安全管理方法已经逐渐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安全管理方法进行改进。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主要是对事故的被动预防和应对,缺乏主动性,从而使得安全管理效果不佳。因此,可以引入风险管理的方法,通过对安全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目标,加强对于事故的预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风险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

3 工程实例

某供电企业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残留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供电的安全和可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相应的专家讨论,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一方面,结合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安全管理的内容和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管理部门,对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预估和评价,从而确保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相应的方法革新,该企业解决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从而推动了企业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4 结 语

总之,在新的发展形式下,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给予重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切实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涛.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0,(2).

[2] 刘晓文.论供电公司安全生产与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3] 冯高敏.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篇5: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

从中国的近几年曝光的瘦肉精、染色粉条、地沟油、毒馒头、毒奶等食品安全丑闻后,呈现出社会道德的缺陷的征兆。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体现出,社会上出现了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如何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深反思探索。

我相信依靠法与德的结合,能解决掉食品安全这个难题!我认为可行的方法可由以下两点配合施行:

一、完善食品相关标准、相关认证和相关法规。我们依靠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加大依法打击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使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力,只有大力打击造假等违法者的力度,才能有效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力度,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严格控制整个流通渠道,定期对各类上市食品严格检查并上报结果,发现不合格者立即连带责任追究,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切除不安全食品流通入市场。对于检验不达标的食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一律按法予以取缔。

二、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最根本是商家缺乏道德诚信。仅仅靠法律法规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倡导道德诚信教育尤其重要。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大道德的力量,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反复宣传和教育让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深入到企业和商家里去。企业和商家靠道德良心去生产安全的产品,让自己更有长远的发展和社会的公众信赖度

法与德的结合,才能解决掉食品安全这个难题!,才能消除食品安全这一社会之顽疾,让人们过上放心的生活,社会才会更和谐。

应用电子技术112班

37号 廖永胜

篇6: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监管层面,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最本质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法律层面,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杂乱无序,法制意识淡漠等等。

道德层面,如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等等

监管层面,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地方保护,专业能力缺乏,监管对象的庞大和监管力量的弱小等等

社会层面,媒体的炒作,人民群众的非理性恐慌,消费意识的误区,信息的不对称等等。

环境层面,环境污染,农药、兽药等的滥用,高科技环境下,新的非法添加物不断更新换代等等。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监管是食品安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但非本质问题。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

第二,我们怎么做。

一是增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意识,建立完善及时的对称的信息共享平台,理性消费,正视食品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二是加强立法,完善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加非法食品的违法成本,完善监管体系,严格执法,强化多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篇7:论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形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层面,只有从制度伦理的高度给予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国民待遇,从政治和经济意义上使农民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才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

作 者:张文和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年,卷(期):17(4)分类号:F323.8关键词:“三农”问题 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化

篇8: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一、社会问题的特征

社会问题是相对自然问题而言的。是指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是依赖、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同时也是依赖于人类社会改造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对于利益的不断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但与此同时也是加剧引发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源。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对社会良性运行的管理和调控等, 都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而探寻其方式和手段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相关社会技术的过程。社会技术的内涵指:“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 调整社会关系, 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2】社会技术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而调节社会运行关系, 探寻社会良性发展一般的理论方法。

社会问题是指人与人 (社会) 关系间的矛盾问题。社会问题以人的行为活动为对象, 研究对象的特征具有人文性。社会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科学以及相关一部分交叉学科的理论为依据。例如, 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决策者和社会管理者在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时要权衡不同社会群体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 采取相应的社会技术加以实施。

二、自然问题的成因根源及表现形式

近代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在占有、享受私有物的同时, 也在大量掠夺性地使用着公用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世界人口总量的急剧增长是造成自然问题主要因素之一。过多的人口需要社会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同时过多的人口将生产更多的垃圾。这些将直接威胁着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对人类感到悲观, 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 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 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 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3】人类无止境地索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环境, 严重威胁着人类自己的生存条件。而有限的资源环境永远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最终人类要承受人类自己制造的恶果所带来的灾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越快, 对自然的需求就越多, 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就越脆弱。人类要在自身的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不仅要根据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同时还要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精心呵护自然。今天我们保护自然, 就是为人类明天奠定基本的生存物质基础。

三、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自然问题的关联

1.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相互作用。

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自然问题的理论基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人类在认识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人类认识社会和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密不可分、必然的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方式方法上也是相互渗透的。其一,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所使用的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被社会科学普遍使用。如古代名著的研究, 现在也采用了计算机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和数据处理。其二,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相互作用时, 产生了多种交叉学科。如人类生态学等。当代人类社会正处于或面临资源、能源、人口、环境等诸多突出的现实问题, 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联手。马克思曾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4】所以, 解决社会问题所需的社会技术和解决自然问题所用的自然技术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2. 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自然问题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类需要共建和谐社会, 需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是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历史进程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 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 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 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个得其利。”【5】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既需要处理好社会问题, 又需要解决好自然问题, 前者需要社会技术, 后者需要自然技术。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自然问题同样重要, 运用社会技术与运用自然技术同样重要, 二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社会有序、永续、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

[2]、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人民出版社, 2005

[3]、[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篇9: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摘 要:安全问题是社会生产各行各业都极其重视的一个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也是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解决途径

1.建筑施工安全隐患及分析

1.1建筑施工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有的建设单位和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行为不规范,不按法定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政府监管;有的建设单位不依法进行施工图审查、不依法招标和报建、不依法办理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有的建设单位还违法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甚至个人。这些现象都造成了建筑施工事故频发和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的设计单位的安全行为不规范,有的设计单位挂靠的人员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屡见不鲜;施工图审查后随意迁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擅自变更,降低要求,从而埋下了安生事故的隐患[1]。

1.2安全教育培训滞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综合素质较低,达不到工程管理的需要,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薄弱。另外,建筑工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一线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其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低下,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比较滞后,导致大多数人未经培训就上岗。有的工地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资料虽然齐全,也记录了教育培训等内容,但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1.3安全监督不到位不能否认,一些监督执法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有的甚至玩忽职守。有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不积极主动执法,不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落实监督责任[2],不强化责任监督人员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日常巡查职责,致使规避监管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制止,安全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已纳入监管的项目,对事故隐患查处不力,措施不坚决、整改不到位,致使各种安全事故隐患无法及时消除。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及对策探析

2.1加强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保证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方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重点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要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做到安全生产组织到位、安全教育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努力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一些专业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安全法规、劳动保护与消防、中小型机具、土方作业、现场临时用电、高空作业、垂直运输设备、模板工作、起重吊装、文明施工、现场急救等安全常识。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执行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是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根源。针对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等现状,充分利用民工学校等教学资源,对建筑工人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安全基本要求进行强制性培训;鼓励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劳务交易,规范劳务承发包行为,杜绝闲散零星劳力上门推销或无合同上岗现象。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每年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时间必须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同时各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抓好施工现场一线操作人员的基本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要注重实效,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

2.2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法规和运行机制健全的法规要靠健全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去执行。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各级监督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企业每年初要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特殊工种、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按要求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培训,对新工人的岗前培训由企业安全部门负责,对全体员工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地学习《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安全方面的有关标准及常用知识。同时,执法监察机构同时要打破过去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只管施工单位的单一管理模式,依据法律、法规,不但对施工单位实施监督,还要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和监理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和处罚,依法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落实他们的安全责任,使工地安全生产管理齐抓共管[3]。

2.3坚持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建筑施工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本企业所有在建项目进行自查自纠,针对薄弱环节,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特别要针对易发生事故的安全监管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进行重点检查。安全检查应做到全面彻底,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事故隐患要限期整改,对不及时整改的,必须果断处置。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事故隐患要跟踪监督,直到彻底消除为止。检查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得好的项目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安全工作做得差的项目要进行批评与处罚。总之,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严峻的安全形势所带来的挑战,从而积极探索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创造良好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

[2]叶刚.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6

篇10:浅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摘要·········································2 关键词··········································

2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2(一)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

(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二、统筹城乡发展···························

3(一)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3

(二)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3

(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

(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 ···················

4三 进行制度创新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4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尤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

(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4

(三)推行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

5四、总结·········································5 注释·········································5 参考文献·············································

5浅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摘要]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文章描述了“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政治体制改革;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指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实际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主要是: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全面取消农业税收,对农民实行各项直接生产性补贴,中央财政建立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偿机制等。这些都标志着具有我国特点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一些地区就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它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2000年

以后,国家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花大力气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在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在注重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在注重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四是在注重增加对农业设施装备投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二、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但是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工业结构雷同并导致低水平的市场竞争,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使得农村工业化不论科技含量还是整体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明确农村工业不是独立于城市工业之外的一种产业形式,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二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府部门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农村工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长期以来,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放宽农民就业政策,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把农民就业问题的着眼点从局限于农村内部转移到放眼全局,实行城乡统筹。要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让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生活待遇。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力度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要纠正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中客观存在的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变城市倾斜为农村倾斜。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电力、通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其次,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支持。要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资金流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所需要的投入应当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三 进行制度创新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

推转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①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为把我国建设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均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下面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尤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农民之所处在弱势地位,根本原因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很微弱,其重要表现就在于人大代表尤其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过少,依1995年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农村每一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4倍于城市每一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以第九届全国人大为例,在2979名代表中,工农代表563名,占代表总数18.89%。②由此看来,农民代表所占不到10%,而全国农民占我国总人口至少2/3以上。这样,从农民立场出发,制立法律和监督各级政府的声音和压力就很小。所以我国各级人大尤其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应增加农民代表人数比重,占1/3甚至一半以上,而各级政府官员要么由人大产生,要么由人大通过才产生,这样各级政府官员推行的政策或措施才能切实为农民着想。其中,县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选举既是中国各级政权的民主基石,亦是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集中体现。所以我国必须以县乡级直接选举为突破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扩大基层民主。

(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十多年,1998年正式推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大大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村民的参政积极性;促进村干部工作方式的改变;改善了干群关系,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③当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选举方面有:①家族势力的干扰。②镇乡领导的干预。③非组织力量的操作。④贿选等。尽管如此,我认为要不断完善并大力推广,依靠农民的民主自治选举来增大农民在利益分配上的发言权,使农村民主自治选举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创造依法行政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农民抵御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命令,并为保障农民的财产权,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创造条件。只要中央政府下定决心,存在中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否则将之流于形式。

(三)推行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

平等有三个方面:机会的平等、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结果的绝对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至少要有机会的平等和过程的平等。而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早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焦点所在,虽然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已提上议事日程,但这远远不够。

四、总结

我相信经过以上三个层面不断完善与改革,“三农问题”一定会找到解决其问题的长效机制,农村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将会不断地提升。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③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1999年3期92页

[参考文献]

1.晓亮.从战略高度看“三农”问题.经济问题,2001年8月

2.郭树清.从国民经济总体上考虑和解决“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6期

3.陈锡文.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3月31日

上一篇:现代物流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下一篇:《蓓蕾之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