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

2024-04-21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共10篇)

篇1: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开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中国人拍扁了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网络上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吐槽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日益增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民族的素质、品格。

网络上有许多关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调侃: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而三鹿事件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大家对中国的食品越来越失望,而最近香港最近颁布的“限奶令”又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奶制品行业的思考。据海关总署相关公告,自我国2009年对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实施特保措施以来,我国进口新西兰奶粉触发该进口标准的日期越来越提前。2009年为8月13日,2010年为4月12日,2011年为3月9日,2012年为2月22日。今年固状和浓缩非固状乳及奶油类的进口达到特保措施触发标准,则提前到了1月末。这无疑是一条讽刺的新闻,婴儿的奶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那现实中还有什么我们敢吃的。如果一个国家对于下一代的奶粉安全问题都不能保重,那这个政府有什么值得人们信赖之处。

对于对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引起的:

1、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思考不够。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一直存在的,虽然近年来媒体监督力度有所加大,而之前金华火腿含敌敌畏、雀巢奶粉碘超标等虽引起了人们一定程度的关注,但**过后,商家还是照旧,人们不会去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于是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每次曝光后却总是治标不治本。对生产销售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治理整顿没有做到法规化,制度化,一直处于“救火”式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又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2、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人民币

2468.7411万元。生产、销售 “蛋白粉”(掺含三聚氰胺)的被告人高俊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很多人对于这个处罚很不满意,无期徒刑、罚款能换回那些无辜的孩子的生命么。事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乳制品行业等虽然都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做出了各种承诺和表态。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对于三鹿,总感觉再怎么处分都不为过,对于一个良心缺失,至人命于草芥的企业。政府应加大惩罚力度以儆效尤!

而且,中国的食品监管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或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迅猛,安全监管能力却未能及时跟上,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导致很多食品行业从业者铤而走险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很多企业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会第一时间发表道歉说明,然后往往不久之后又出现相同情况。一个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问题,他还有什么资格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而这背后,执法者对这企业的处罚也值得我们思考。若第一次出现问题时,监督部门就对其处以严厉的惩罚,那之后又怎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最后,法律没有与时俱进也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大滞后点。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食品生产行业迅猛发展,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为了以最小的利润获得较高的利益,某些生产者添加一些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以牺牲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获取利益。

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建议国家加强食品法制建设,加强立法。详细现有法规,增大对不法商贩的处罚力度,以法治国。

2、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5.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从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商人的一种道德缺失问题。厂商何以追逐财富,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这些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五、总结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篇2: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与图强并存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的社会是独立的封建社会,但是,社会腐败,政府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萎靡不振,人民生活水平日况愈下,而此时的欧洲列强在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轻而易举的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入侵、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独立自主、封建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彻底沦为!中国的主权、尊严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但是,客观的说,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瓦解,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人民为了国强民富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各个阶层的勇敢分子探索富强的伟大尝试,期间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着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于是,共产党应运而生!

篇3: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

1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输血达不到“零风险”, 医务人员在决定输血治疗前, 经治医生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征得同意, 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1,2], 《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医院医生和患者或家属在输血前鉴定的协议书, 是双方法律义务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过失责任认定的一种重要依据。护士在输血前必须查看患者是否签了《输血治疗同意书》, 否则不予以输血 (特殊情况除外) 。

2输血前的血液标本采集

我国是肝炎大国, HbsAg携带者占人群的15%, 艾滋病的流行也快速进入扩展期。《输血治疗同意书》的内容要求患者输血前必须做血液五项检测, 既ALT、Anti-HCV、Anti-HIV1/2、梅毒、乙肝五项, 以确定患者输血前体内是否存在某些与输血相关的病毒。一旦出现纠纷, 输血前五项血液检测结果, 可以区分责任在输血前还是输血后, 采血护士必须在患者首次输血前采集血标本, 急诊抢救输血, 也应该在抽血留样后再为患者输血,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检测结果的保密

抽取的血标本按要求送检并及时取回结果, 存入病历, 其阳性结果不得随意议论或告知患者, 尤其是医院检测的HIV阳性结果属初筛而不是最后结果, 要待国家实验室确认阳性后, 由规定的医务人员告知患者或家属, 不得由无关人员泄露,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4妥善保存血袋标签

血袋标签内容标明供血机构名称、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有效期血袋编码/条形码、储存条件等[3]。《献血法》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 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血袋标签内容是证明输注血液来源和血液质量的直接依据, 可使患者输注的每单位血液追溯到献血者, 帮助发现和解决以后出现的问题。护士在为患者献血后应从血袋上取下血袋标签贴在病历中, 完整而规范地保存。

5保管输血医疗文件

根据卫生部印发的,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在病历中保管的有:输血治疗同意书、交叉配血报告单、患者输血前血液五项检测报告单、血袋标签和各种输血护理记录的登记签字。输血医疗文书是患者输血过程的原始资料, 是解决输血纠纷的有力证据, 是对以输血医疗文书为依据的人们权力的保护[4]。因此, 在患者住院病历的保管上, 护士要注意输血文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6严格查对制度

输血前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需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上的标签内容仔细核对, 认真检查有无破损、渗漏, 血液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 确认无误后同时签名。遇有严重的输血反应, 特别是疑有溶血反应时, 应立即停止输血, 采取常规处理措施, 注意保留血袋、输血器, 必要时抽取患者的血样, 以进行输血前后样本的血清或血浆颜色对比。

总之, 输血医学具有两重性, 既有治疗作用, 又有无法预防的副作用;既能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又能带来输血的医疗纠纷。为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保障用血者的身体健康, 我国在1998年颁布了《献血法》, 使血液管理事业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对采血供血机械和临床用血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一旦出现输血纠纷, 医护人员如果没有遵守规定的输血工作程序, 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接受法律制裁。如果遵守了输血工作程序就不存在失职[5]。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于非医疗事故范畴。安全输血是一个环节复杂, 涉及面广, 参与人员较多的工作, 包括医院、供血单位、患者和献血者, 是医、护、技先后经手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护士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的执行者, 对安全输血起着最后的把关作用, 如果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可避免输血前某一环节的疏忽, 做到对医院、患者、供血单位和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护士必须要了解输血法的法律法规, 具有风险意识, 才能避免输血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法[2000]48号.

[2]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999-01-05.

[3]黎鳌.黎鳌烧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1-58.

[4]严莉.护士在输血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2 (5) :22-34.

篇4:第二篇 对中国的看法

失望56人

吃惊22人

讨厌16人

理解6人

无所谓3人

表示“失望”的问卷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不少人都提到,日本是从学习中国而发展而来的,虽然后来转向西化,但是到现在为止日本国内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的。但是,在亚洲杯上中国部分球迷的低素质表现让这些对中国怀有好感的人觉得分外失落。佐藤隆信老人说:“过去一直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令我失望。”

有些则是由于“失望”之极而“吃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行动如此激烈。”在他们眼里这不是爱国,而是由于“道德水平低的缘故”。

很多调查者认为中国观众是把某些不恰当的情绪混进了奥林匹克精神里面,小林广赖说:“运动与政治是不同领域的事物,不同的事物要有不同的规则。”松井逢子说:“运动是让人健全的活动,所以希望能够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结束。”在这件事上,给予中国人同情的人非常少,星健一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面对过去的历史。”但假如我们总是借助历史问题发泄不满,是不是表明我们自己太幼稚了。北村孝司说:“奥林匹克将至,如果不能成为‘文明礼貌’的国家,将会为世界人们所取笑。”

不少的日本人尤其是老人还沉浸在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想象里,真让我们羞惭不已(说句实话,中国不是礼仪之邦久矣),我们如何以自己行为来继续延续并证实日本人的判断?

2.你对今年中国的“反日”言行的看法

失望49人

讨厌22人

吃惊17人

理解9人

怀疑3人

无所谓1人

遗憾1人

没有作任何回答1人

这次“反日”应该是针对日本入常的事情。与上面的一样,“失望”仍然是他们的主要反应。日本人对于“反日”的游行示威一般都有一种观点:“游行示威是一种自由表达意见的方法,如果只是宣示意见的话,那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走极端发生暴力事件的话(例如把日资企业的广告撕毁、冲击日本料理店,更有甚者破坏日本使领馆等),那就是不被允许的。”北村孝司的话很具代表性:“言论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攻击使领馆等的事情,是一个国家的耻辱,是不能这样做的,是不能容许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方面在这些暴力的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而且事后也没有对实施暴力的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前一种意见是比较客观的,而后一种意见中,中国方面虽然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很明显,这是日本一般媒体的观点在日本民众中的反映。无论事实如何,日本人都已经是这么想了。

有些人表示了遗憾:“我认为这是一小部分人的言行,但是诉诸暴力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越来越刺激日本政府、自民党和右派,让他们越来越强硬,而且还会成为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口实。相反,反而对日本的和平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60来岁的丰田真麻子表示了“讨厌”,她的见解很特别:“我认为共产主义中国在经济上引入了资本主义,由此而引起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民众的不满被转引到日本头上,借以回避本来是中国政府的问题。”

3.中国是否进行了“反日”教育?

是63人

否4人

不知道34人

没有作出回答2人

回答“是”和“否”的人根本就不成比例,倒是老老实实说“不知道”的人占了1/3。

其实在回答“是”的人群里,很多人也不真是了解了中国教育,基本上是推测的居多,媒体煽动的居多。河野宽就说:“与历史上的日本一样,对外反映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跟教育有关。”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不是煽动了反日思想,这个判断是见仁见智。但是很多日本人在以后的言辞里多次提到了中国教科书缺乏实事求是地记录大事的做法,“中国人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自己没有自省,却一味说其他国家的历史认识有问题,这是一件怪事。”

由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某些事实不实推断出中国历史的整体不实,继而使得日本人有理由采取了不承认中国历史、不承认自己过往罪行的态度,这期间的逻辑值得我们思考。

篇5: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

1.近日,老酸奶、果冻含工业明胶事件还未平息,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又掀起高潮,紧接着“运动队断肉”又成为百姓的议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源源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出实在让人“心惊肉跳”。健康安全的食品除了靠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之外,食品企业是不是也应该相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呢?毕竟食品质量的好坏跟生产过程直接相关,跟食品企业脱不了干系。食品安全切切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大计,如果连最基本的民生都解决不好,那还谈什么振兴中华呢。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最主要的还是食品企业真正认识到“安全食品”对消费者、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把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关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食品,实现民众与企业的双赢。2.2011年在我国,从“瘦肉精”事件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曝光,从塑化剂**到“染色馒头”,今年又曝出的老酸奶、果冻、空心胶囊事件,让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的信任度日益降低。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并且这一挑战变得愈发严峻,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可以独善其身”。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人们关注的热点五个。关注点一:标准。去年年底出台的“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伴随着食品产业创新中亟待突破的标准问题,为目前急待加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的支持。关注点二:溯源。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源上来看都是因为农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如何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环节,并构建双向的沟通体系,包括从终端产品的溯源,从产品设计等反向的要求体系等成为关注焦点。关注点三: 过程控制——食品安全的重点是企业的过程控制。关注点四:预防——快速检测技术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关注点五:风险交流——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弱项。相信做好这些焦点问题,我国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必能找到突破口。

3.“食品安全”这个近几年本不该出现的词如今成了各大媒体报刊争相报道的焦点,在全国人民攒足力量准备在经济建设上有所作为的时期,后勤却掉了莫大的链子。“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没想到我国那么一个饮食文明的国度,如今却闹得人心惶惶。所有的人都在担心自己正在吃的、喝的,而那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某些丧尽天良的企业。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残害了多少无辜的孩子,整整30万啊!难道这些教训还不够吗?可总有企业昧着良心,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老酸奶,果冻,空心胶囊„„我们还有多少30万可以残害?为什么这些事层出不穷呢,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能流上老百姓的餐桌呢?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监督管理。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办法不公都直接导致民众的受害,只有当我们的部门切实尽到该做的义务时,那些问题企业必然自身自灭,那时出现在老百姓菜篮子里的才是真正的健康食品。

4.近几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现实。这个现实让人们感到很心痛,也很悲哀。每一个新调查的曝光,都是对食品安全的雪上加霜。最近的“毒胶囊”事件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应该说,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高度关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从立法到加强监管,呼声日益高涨,实际举措也有不少。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远未在深层次上得到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无解了吗?这是舆论无奈的感慨。一个国家能够30多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但似乎就是没办法去除一些顽疾。食品药品安全案例的不断曝光,大大影响了国人的幸福指数。有人甚至以“互相投毒”来形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依赖制度,依赖监管,重疾当用猛药;二是呼唤社会道德重建,修补那些被击穿的道德底线。这两条路径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5.从苏丹红、毒奶粉到地沟油、染色馒头,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对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如何吃上放心的食品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前赴后继”的问题食品令人草木皆兵。但是更重要的是,相关监管部门常常慢半拍,这让消费者无所适从。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更早前出现的大头娃娃奶粉、化学火锅、毒火腿,甚至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很多都是先由媒体揭出、舆论跟进,然后才是行政部门监管介入。事实上,在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后,相关部门的查处也总是存在很大问题,查处的说是个别问题,没有曝光的说是很安全,但这无形中更加重了消费者的疑虑。监管部门的信息公开不透明,不及时,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的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在逐渐下降。要让百姓吃得放心,根本是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好,而要能保证食品安全我们的监管部门就应该正确认识他们的职责和义务,正确履行民众赋予的权力。

6.“药品毒胶囊”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国的药品存在很大隐患。近年来,我国问题食品、药品接二连三发生,随着“三鹿”奶粉到“瘦肉精”、“染色馒头”、“甲醛奶糖”、“地沟油”、“墨汁粉条”、“染色花椒”等诸多问题食品、药品频繁出现于新闻媒体,暴露出什么?为什么问题食品、药品屡禁不止?其症结究竟出在哪儿?这些问题药品、食品如果不是记者发现,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我们的老百姓恐怕还要继续吃下去。药品、食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药品、食品安全乃生命之大事。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惟利是图,他们为了

谋取暴利,生产问题食品药品,谋己之财害人之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搅得人惶惶不可终日,让和谐社会不再和谐,让消费者失信,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我国是人口大国,问题食品、药品倘若泛滥成灾,国人将如何生活。药品食品安全工作要标本兼治,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法治化水平。首先要出台相应的药品、食品安全法律。另一方面,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药品、食品安全教育,尤其是药品、食品生产厂家的食品安全法的普及教育,销售者和经营者要有良知和用诚信来经营。

7.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当一个又一个名词撞击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时,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已经越来越严重,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的承受底线。纵观食品安全问题久治不愈的原因——“无缝监管”体系仍然缺失、配套法规规章执行力度不够、安全风险监测基础薄弱、部分企业未能落实责任„„诸多领域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无论是逐步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还是寄望于企业的社会公德的重拾,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吃饭”已经迫在眉睫。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回顾2011年诸多食品安全事件时,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信任缺失导致的情绪化乃至信息失真传播,也对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而言,未雨绸缪显然比亡羊补牢更有效果。因此,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媒体等各方联动,不断提高监管体制的透明度,才能重建消费者的信任感。

8.最近接连曝出的老酸奶、果冻、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又狠狠的赚足了国人的目光,而近期体育总局的“禁肉令”不免让人想入非非,翔飞人家人早就表示,刘翔因瘦肉精等问题已多年不吃猪肉,这不免让大众感慨不已,刘翔可以为了比赛放弃吃肉,可能让全国让人民都效仿吗?显然有些荒诞。表面上看,运动员“不敢吃肉”跟民众关系不大,其实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侧影,说明涉及食品安全,我们可能都是受害者,谁都逃不掉。难道,那么多监管机构,就管不好一头猪吗?就遏制不住瘦肉精的泛滥吗?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监管机构屡屡放松检验职责,沦为瘦肉精的推手。在瘦肉精上体现出我们的执法部门很是松懈。最近沸沸扬扬的央视名嘴赵普“废皮鞋制成工业明胶用于制果冻”的言论更是一言激起千层浪,而调查后的内幕更是惊心动魄,为什么这种企业我们的监察部门没能及时发现呢,还是根本就没想过要发现呢,这其中不得而知。食品安全关系国家民生大计,关系百姓的菜篮子工程,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那些所谓的国家部门难到真的能不闻不问吗?相信时间会检验一切。

9.最近,明胶成为一大热议话题,央视主持人赵普和某记者的微博上透露果冻和老酸奶内添加了工业明胶,并且今年的315打假晚会是对工业明胶一事作出了临时毙稿的决定,外界一片哗然。而明星也同样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文章为女儿吃到假的鳕鱼而在微博上破口大骂,并声称与这帮黑心商家没完。暂且抛开他是公众人物不谈,我们能理解父亲关心女儿的那种急切的心情。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最近几年总有一些猛料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我们已经变得很脆弱经不起打击。这也使得目前我国的CPI一直得不到好的结果,归根究底还是食品安全惹得祸。其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很明确,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制体制,用法律约束商家和企业,让他们意识到做违法的事得承担法律责任。第二:有了法律必须要有人去执行,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法部门能够做到认真执法,公平执法,不懈怠自己应该行使的权力和应对普通民众该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恶疾有所改善。

10.食品安全实在是一个令人既义愤填膺,又厌倦嫌恶的话题,却又绝对不能避而不谈。毕竟,它事关每一个人的健康生死,甚至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安危。不管是三聚氰胺还是黄曲霉毒素等等,这些激怒着多少人。“酸奶工业用明胶“的丑闻尚未尘埃落定,国产鲜奶疑似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又浮出水面。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热点。事实上,抗生素以及激素的滥用,既不是新问题,也不仅仅是牛奶一个行业的问题。从中还不难得出结论,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安全隐患,行业道德沦丧、缺乏自律,以及事前监管和事后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恐怕才是悲剧持续上演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前些日子我国卫生部食品安全首席科学家吴永宁谈论了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他指出我国的食品生产还处于“小散乱”初级阶段,这让我国的食品企业规划管理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诚然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监察部门脱不了干系。如果监察部门能够认真执法,那再小的病原都能揪出,所以期望我们的某些部门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11.最近一则皮鞋下角料做成食品明胶的消息再次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看,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受经济利益驱使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我们必须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进行思考。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间接的影响就往往会延伸到行业和国家,更为严重的是,食品安全事件还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和对官方的集体不信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当做到:第一.强化对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结果的定期公开制度。第二.在各部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第三.强化执法检查,提倡制度刚性化。我们相信,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媒体和社会的监督,虽不能立即杜绝食品安全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能使食品安全走上更加良性的发展道路,使我们能放心地消费安全食品。

篇6: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看法

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机或电脑,浏览手机报时,各种食物问题,食物中毒新闻总是撞击着我们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经。让我们愤怒,继而是恐惧,最后麻木!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都缺乏安全感—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危险的,用来维持生命的食物可能是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对我们的重要可想而知。可是为什么又会有那么食品安全事件不间断的出现:前两年的“苏丹红”,“三鹿奶粉”事件,可口可乐“雪碧含汞”,海南毒豇豆,最近的“瘦肉精”事件…..在那些平时大家公认的大型食品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食品企业都因食物安全问题,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媒体新闻中。在中国,遭遇有害、有毒、非健康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道德败坏,唯利是图。1.保障食品安全本来是身为食品生产企业最低的、最起码的要求,企业应加强自律,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但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一时的利益,在整个行业“潜规则”的怂恿下,不惜损害百姓的健康,冒着法律的风险,干起缺德的行为。2.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检查发现,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还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生产规范,健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产品召回、索证索票方面的制度。3.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弄虚作假、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生产者素质较低、卫生意识淡薄、规范操作能力差等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法律漏洞多,惩罚不严“犯法成本”太低了

在中国,之所以出现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与法律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是有关系的。当企业违法时,中国法律对其的处罚是: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这种标准的处罚丝毫不能威慑到企业 三)堵不住“监管漏洞”

1.监管总是“马后炮”

食品安全工作年年提,但各种事故仍然频频发生,“苏丹红、毒药火腿、三鹿奶粉”事件让人们不寒而栗,我们遍查食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要发现一个盲点还真难。纵观以往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难发现,有关部门总是在放 “马后炮”,当“事后诸葛亮”。虽然事故发生后,各级有关部门都行动迅速,查禁措施也十分得力,但如果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管,总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突击行动,这种“闻灾方重视,亡羊才补牢”的监管价值何在? 2.卫生部门执法不严

很多时候,卫生部门在执法时都是形式上象征性的检查一下如:生产日期等消费者能从肉眼上识别的内容,而对那些真正需要检查的隐藏在食品内部的化学有害成分却置若罔闻。

3.食品卫生执法与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

4.检查技术水平低,设施落后。尽管卫生部门的经费并不是那么短缺,可是这一直成为卫生部门在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推脱责任的借口之一。

四)消费者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维权意识低且维权困难。二.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

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四)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

篇7: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

1、国有企业私人化。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私有化,把我们的国有企业逐步转成私有化,通过很多种方法,包括MBO。什么叫MBO,就是经理层收购。其中有一个最荒谬的理论,叫做冰棍理论,说由于国家民族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使国有企业做不好,做不好,它就会像冰棍一样慢慢融化,与其让它完全融化光,不如在它没有融化光之前送给国有企业老总。由此推行20多年的产权改革,国企老总通过很多种方法,包括自己收购,他们的朋友收购等等方式把国有企业搞到手上,这就是我们的产权改革。而现在还存在的国有企业怎么样呢?除了那些靠垄断赚钱的部分企业外,其他都在亏损,为什么亏损,因为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到位,国有资产都流失到个人腰包里去了!而那些垄断行业老总和职工可以拿全国人民的钱给自己开高额的工资,从而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这就是现实!

2、农村、农民问题严重。现在,我们农村的破败,是不可想像的。就说免收农业税吧,税是免了,但是化肥、农药、种子等等价格猛涨,最后获利的是少数商人和官僚,农民的日子甚至还大不如从前。还有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大学乱收学费,甚至一些名牌大学,你要考上这个线,给我8万块,我一定收你,就这个样子的。而20年前,在党的支持下,农村子弟通过念书考上北大清华,他就能脱贫致富,现在,农村子弟考上北大他都念不起,学费太贵。学费都怎么收的呢,我们党给你大学的钱够不够,钱少一点就是了,够还是够的,通过很多种方法,包括收学费,收的钱到哪里去了呢,都到个人口袋里去了。其实就是念起大学,也可能最后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还有高利贷,农村现在有25%的高利贷,我们搞个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叫股改自负盈亏,什么下场,那就是农村收的钱他不投在农村。可以想象,我要自负盈亏啊,养猪贷款,3个月只需2000块钱贷款而已,那么少,利息才多少钱呢,几块钱。那么我要不要去看一下,你是不是去买猪呢,你喝酒喝掉怎么办呢,等我坐车去看你有没有养猪,来回车费就超过几块钱,交易成本太高,所以到时候怎么样?当然是不借给你了,所以农村收来的资金,都投入到城市里面干房地产。那农村没有资金的结果,是农村高利贷盛行,而且谁做的高利贷,根据一些专家教授的研究,发现是村里干部的亲戚。然后,25%的高利贷,4分利,而且高利贷里面,根据调研发现,87%用于再消费,13%用于再生产。什么叫再消费,那就是吃饭、看病、交学费,永远还不起的,只有13%用于再生产,养猪种稻,这就是农村现状。所以他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农村的高利贷情况就是国民政府的后期。”这个是我们国家目前摆在眼前的危机,我们整个国家目前最缺的就是信托责任。

3、医疗体制改革完全失败。医疗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最能体现其社会属性先进的项目之一,而我们的医疗改革改成什么样子的呢?只要你想看病就要塞红包,这都是自负盈亏惹的祸。自负盈亏,就是生了病的病人来看病,医生问你有没有钱啊,没有钱,明天再来。澳大利亚、古巴甚至朝鲜的医院是不可能这样的,急诊下班后他一定要给你看病的,澳大利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古巴和朝鲜的经济实力都不如我们,却实行的是免费医疗。中国不是的,被车撞了,快死了,有没有钱呐,没钱,没钱是可能给你看病,就算你死了,也不可能。叫你拿钱过来,2万块押金,没钱不看病。这个社会的同情心在哪里?这个社会的医生的责任感在哪里?医院的信托责任在什么地方?这叫什么,叫做莫名其妙的资本权贵主义。

4、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多多。刚才说到农民大多是供不起子女上学的,其实广大的城市普通职工的子女上大学也是很困难的。现在学校都成了赢利性的机构,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现在很多学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不怎么教课了,把内容留着在补习班上讲,这样可以多挣钱!学校收巨额的择校费,用的办公设施及试卷等等都还要学生自己拿钱,天理何在啊?教育其实应该是一个国家最应依赖的资源,是培养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让广大国民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现实是,在这方面做的比资本主义国家差远了!感觉已经完全偏离了轨道,这样下去,还能有个好?

5、住房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全国各地房屋的价格一直在上涨,而且没有看到回落的迹象,大部分国民辛勤劳碌了一辈子,结果发现自己的所有积蓄都花在了购房上,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而且,现在各地都还在新盖住房,房地产开发商自己根本不用花钱,只需要贿赂官僚、从银行贷款或者直接让购房者承担所有风险,先集资再盖房即所谓的期房。这是什么逻辑,在住房还没有验收合格呢,就开始售放房了,这生意真是好做啊?其实,这等于一小部分人拿着属于全国人民的资财,在赚全国人民的钱!非常的不合理!而且开发商们囤积住房,抬高房价,造成了泡沫经济,早晚对国家经济是一大损害!

6、国有银行的呆、坏帐问题非常突出。银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必多言,而我国银行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据统计,我们国家现在的外汇储备不是9000多万美元,排世界第一位嘛,把这些钱全部拿出来才能堵上银行的呆、坏帐!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可银行系统人家自己还一直在吹嘘自己的业绩多么多么好,也一直在嚷嚷着要给自己员工涨工资,他们本来就是拿着高工资的,居然还说自己的工资低,真奇怪!中国现在的社会,奇怪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包括个体房地产开发商的投入都让银行来承担风险,这是哪来的道理?更不用说国有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贷款,最终因经营不善而还不了的了,这些漏洞都需要国家拿钱来补,肥了个人的腰包,亏了全国人民!这就是银行带给我们的好处!

7、现在社会的价值观是一切向钱看。一切向钱看的结果,是把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都打散了,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可以说是个没有文化的社会,甚至是个人吃人的社会,什么改革都向钱看,什么改革都叫自负盈亏。人家美国的肯尼迪总统讲了一句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汗颜的话,他说: “不要问国家给你做了什么,你替国家做了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敢不敢讲这句话,不敢。比尔·盖茨,巴菲特,韦而奇,爱的卡,人家讲的什么,还有美国总统,人家想的都是国家民族以及对全体老百姓的责任,我们想的是什么,想的是怎么样把国家资产掏到自己口袋里去,想的是自己,我们有没有想到国家,没有。我们国家按照这种方式走下去,是不会强大的。

8、贪污腐败盛行。我们社会现在从上到下都已经形成了风气,贪污腐败成了家常便饭,只要是有一些权利,就会利用上,完全把人格给抛开了,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标,政府机构不是为广大人民服务,而是高高在上;官员们不是想着怎样造福大众,而是想着如何中饱私囊;教育、医疗等服务机构不是为了国民的进步和健康,而是为了拿红包,多赚钱„„这都是什么逻辑,说人吃人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篇8:对中国股市熔断机制的思考与看法

一、我国股市熔断机制的推行

我国在2016年的1月4日熔断机制生效, 根据当时的规定, 如果沪深指数跌破5%熔断值就要暂停交易15分钟, 如果是在中午时分触发5%或是全天任何时间触发7%就要暂停交易, 直至收市为止。在1月4日, 我国股指连续跌破3500点关, 于13点13分触发熔断, 然后15分钟后重新开盘, 再次跌到7%, 直接休市。如此反复直到1月7日, 证监会为了维护股市稳定, 从1月8日开始喊停熔断机制。短短的4天, 使中国式的熔断机制成为史上最短命的熔断政策。

二、我国股市熔断机制推行的根源

其实, 我国推行股市熔断机制,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控股市风险, 因为在美国就是使用熔断机制很成功的案例, 但是结果表明, 放到我们国家就有些“水土不服”, 而细细探寻我国推行股市熔断机制的根源, 主要以下几点趋势:

1. 人民币贬值使A股下跌。

人民币汇率从2015年的8月就开始一直下滑,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6一直下滑到6.2, 6个月的时间就下降6.45%, 而且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人民币贬值快, 对A股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

2. 经济形式不乐观不利于股市发展。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不乐观, 据报“12月的经济数据仍然在荣枯线下徘徊, 虽然国家一直在做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政策, 但是又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去杠杆这些困难都要面对, 使得我国的经济形势步入艰难的局面”, 就连人民日报也不讳言, 在4日当天以“经济走势会呈L形而不会走V形反转”的论断发了整版报道, 至今印象深刻, 令大家看了心生寒意。

3. 即将推行的强制注册制对股市影响很大。

我国将于2016年3月1日开始推行质量好的公司上市, 这样股市上市公司规模会变大。就现在7000多万家公司中挑选百分之十, 也会有7000多家公司同时上市, 这样会给股市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大股东大面积减持对股市的影响。

2015年的股灾期间, 我国证监会明令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不能减持公司股份”, 此规定截止到16年1月8日, 据统计, 这部分减持股份市值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 不要说一起抛售, 就是挨个抛售对股市也是很严重的抽血行为。

综合以上这4点, 2016年股市的熔断机制推行成为必然, 虽然熔断机制的推行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稳定市场, 调控风险, 结果却恰恰相反, 成了助跌凶器, 这说明我们的熔断机制推行是失败的, 那么为什么会失败呢?

三、熔断机制在中国推行失败的原因与思考

1. 在美国股市熔断机制起到保险作用

众所周知, 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 尤其是在1987年的美国股灾中, 起到了很好的保险作用。专家分析:“从积极的角度来看, 熔断机制其实就是股市“减震器”, 目的是防止投资者在指数巨变时做出不理智的反应, 通过熔断机制让投资者理性思考, 重而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明白, 每个国家的证券交易市场不同, 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美国证交会对美国股市的熔断机制规定如下:“熔断机制除了针对大盘外, 还要“限制价格波动上下限”机制, 某只股票的交易价格在限制时间内涨跌超过10%, 如果在15分钟内未返回原值区间, 就要暂停交易5分钟。价格波动涨跌幅5%时, 流动性较弱的个股可以放宽至10%, 否则暂停交易5分钟”。这些与熔断机制一起出现的补充规定, 更好的维持了美国股市稳定, 但是我国却没有这种补充规定。

2. 在中国熔断机制出现“水土不服”

中国有句古文“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我觉得用于我国的熔断机制非常贴切, 在美国是保险丝作用的熔断机制, 为何来了中国就成了助跌凶器?其实分析一下中美股市的不同, 就能得到答案。

第一, 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同。美国的股市最早散户的天下, 最高成交量达到90%以上, 曾经诞生过像利费莫尔的散户投资者, 后来随着美国股市的不断发展, 优胜劣汰的淘汰法则使美国散户投资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专家分析, “目前美国股市投资者由专业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已经达到70%以上比例, 而且还在持续上升中”。再看我国的股市投资者结构, 散户仍然是我国股市的主力军, 已经超过80%的比例, 两相对比, 股市结构不同是中美股市最大的差异。相对来说, 专业机构的投资行为会更加成熟和理性, 对抗风险能力和手段也较个人散户高, 在此情形下, 美国股市从1988年正式推行熔断机制以来, 这么多年只有一次解发到熔断值, 涨跌幅超过7%更是罕见。反观我国的散户投资者, 他们投资大部分缺乏理性, 容易跟风也使得股市频频出现大涨大跌的起伏情形, 仅2015年一年就出现过7次7%左右的大跌, 在美国罕见的起伏情形在我国却成了家常便饭, 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 股市交易制度不同。仍以美国为例, 美国股市虽然没有涨跌停的规定, 却有标普500指数跌幅达到7%-13%区间时, 暂停交易的规定;如果跌幅达到20%, 就要全天休市。而我国只有一个涨跌10%停板制度, 从两个交易对比来看, 美国市场的规定为股指下跌设置了一块踏板, 使得投资者能理性判断问题出在哪里, 因此起到稳定股市局面的作用。反观我国, 10%涨跌停板制度再加上熔断值, 熔断值设计又接近涨跌停板距离, 使得市场更易受攻击, 进而出现散户投资者大量抛出股票,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看对病, 却药不对症, 这种状态中国股市能健康起来吗?

综上, 熔断制度从实施到暂停只有短短4天, 能果断叫停固然勇气可嘉, 但证监会朝令夕改的做法恐怕会落人口实, 公信力受损的事实已经无法避免。更重要的是, 中国证券市场汇聚了太多了利益和太多的期望, 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可以随便拿两亿股民公测的。中国股市熔断实验失败之后, 股市决策层及许多分析者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认识到此次的失败原因何在, 在这些中国股市决策者看来, 只要在一些股市的交易机制度做一些改进及修补, 引进一些欧美国家股市成熟的市场交易模式与技术, 那么当前中国股市的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这就有了中国股市熔断机制推出, 才会造成的中国小股灾情形。如果说, 中国股市决策者能够承认这次推出股市熔断机制的失败, 并有人出来承担责任, 这样才能从中汲取失败教训, 把握问题之所在, 以此带中国股市重新上路, 否则中国股市新的制度推出又会面临同样的巨大风险。

2016年, 等待我们的还有注册制、科创板、国际板……无一不是我们没有爬过的山, 没有蹚过的河, 有了熔断机制的前车之鉴, 管理层在推出所谓创新政策的时候, 一定要集思广益, 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胡俞越, 白杨, 徐昕.股指期货市场交易熔断机制的国别比较——兼析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熔断机制的制度设计[N].期货日报, 2007-7-19.

篇9:中国对北极事务的看法

各位同事们:

很高兴借此机会,向你们介绍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制度和北极合作的看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北极的活动。

北极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北极的自然环境变化对全人类生存环境有重大影响。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北极的自然变化又反作用于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气候。

中国是北半球国家,北极地区冷空气活动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对中国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显著。北极冰川融化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北极事务关乎中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需要更多了解北极气候变化,了解此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北极考察和研究,对认识北极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提高中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增强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北极科学研究,干1996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于1999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北极海洋综合考察。2004年,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并于2005年承办了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多年来,中国对北极高空物理、气候变化、生态、海洋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初步观测体系,形成了素质较高的专家队伍。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受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严重,需要北极地区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呵护。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北极地区国家在保护北极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在全球环境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已经参加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主要国际环境公约,并正在认真履行相关条约义务,在控制温室气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绩。中国将不懈努力,继续为保护全球环境和北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我愿介绍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律制度的一些看法。中国认为,包括一系列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制度提供了处理北极问题的基本法律框架。这包括:(一)区域性国际法文件和区域合作制度。如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二)适用于北极地区的国际环境公约。北极地区受臭氧层减少、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影响最大,有关国家在相关公约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法律文件,包括国际海事组织针对北极的特别航行条件制定的《北极冰封水域船只航行指南》等。(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该条约在将群岛主权赋予挪威的同时,确立了缔约国国民平等待遇原则以及和平利用群岛原则,成为一项独特的北极法律制度。

中方认为,当代海洋法涉及海域划界、海洋环境保护、航行、海洋科研等各个方面,对沿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义务做出了基本规定,是处理各种北极活动时应予遵循的法律基础。中国支持包括海洋法在内的现行北极法律秩序,同时认为这一法律秩序需要因应形势落实与细化,渐进发展。

中国注意到有关北极地区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特别是外大陆架的划界尚未完成,认为北极地区有关海洋区域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北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有关国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协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在确定外大陆架界限时,除妥善处理相邻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应充分考虑外大陆架与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之间的关系,确保沿海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近年,北极冰雪消融加速,既带来了北极航道开通、北极经济开发的新机遇,也对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挑战。国际法需要因应这些变化,做出适当安排,以趋利避害。国际社会应在现行国际法基础上。考虑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制度,保障北极航行安全,预防和减少航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三,我想谈谈中国对北极合作的看法。

北极问题主要是地区问题,也有气候变化、航运等跨地区问题,需要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中国很高兴地注意到,近20年来,北极合作不断深化、拓宽,日益机制化,合作已成为北极事务的主流。中国尊重北极地区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愿就北极相关问题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北极理事会是关于北极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在协调北极科研、促进北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事会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讨论、采取实际行动,在认识北极生态、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等研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中国赞赏北极理事会对非北极地区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开放态度,希望理事会尽早就观察员国家的作用和接受新观察员问题做出决定,形成北极地区国家与非北极地区国家密切合作、良性互动、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合作模式。2007年以来,中国以特别观察员身份参加了理事会相关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对理事会的了解。中国政府支持理事会的宗旨与目标,愿积极参与理事会各项工作,尽己所能,对理事会的工作做出贡献。

刚刚结束的“2007~2009国际极地年”为促进北极合作、提高北极意识、加强北极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极地年活动,组织了“北冰洋变化及其对中纬度的影响”等项目,并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倡导的极地年项目。中国期望极地年期间的科研成果能够为各国和国际社会制订关于北极问题的政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研基础,希望极地年期间的国际北极合作能够继续深化,支持并愿积极参与北极持久观测网络的建设。

北极地区各国对于北极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在北极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进行北极研究离不开与北极地区国家的双边合作。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良好,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开展北极科研合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组织的三次北极海洋科学考察中,有包括北极地区国家科学家在内的数十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中国欢迎各国科学家继续参加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科学观察和中国将要组织的北极海洋科考,愿同北极地区各国进一步加强对话,增进了解,深化北极科研合作,充实北极合作内涵。

谢谢!

“北极研究之旅”活动简介

篇10: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法律硕士(法学)

指导老师:

对于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看法

上海海事大学

【摘要】律师调查令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调查取证的权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拟从律师调查令制度的概念及意义入手,对于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概述进行分析。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从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于律师调查令制度的相关规定、律师调查令的实行现状对于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于我国调查令制度的两种评价作出了分析,得出律师调查令制度在我国应当被广泛推行的结论,之后,就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律师调查令 现状 完善

1.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概述

1.1律师调查令的概念

律师调查令指的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自己需要的证据,经申请并获人民法院批准,由法院签发给当事人的诉讼代理律师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所需证据的法律文件。对于律师调查令可以理解为将法院调查取证的职能部分地分流给了当事人委托的律师,由法院授权律师代为调查取证,是法院间接调查收集证据的一种形式。1

此外,律师调查令制度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对于主体有明确的限制。申请律师调查令的主体必须是法院已经受理的案件的当事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且该诉讼代理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律师执业证书。第二,申请律师调查令的时间也有明确的限制,即只能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后文律师调查令制度的缺陷中会再详细提到。第三,律师调查令的范围有明确的限制,即只有是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律师才能申请调查令。

1.2律师调查令制度的意义和目的

律师调查令制度的存在是为了赋予代理律师一定的权利,使其获得原本在执行程序之中,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无法取得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从而进行相应的举证。律师调查制度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在于1)进一步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解决“案多人少”审判压力的迫切需要。2虽然在法律中已经明确地赋予了律师代理人有权调查搜集证据,但是在实践中,律师在调查取证上还是受到诸多限制,造成举证的不足,这也使得法院不得不承担过多的调查收集证据的工作,从而影响了法院的办案效率。建立律师调查令制度的目的在于让法院的相关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案件中去,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2)进一步完善程序正义。法律制度的规定要求当事人负完全的举证义务,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无论是在证据的调取还是在证据的收集上的权利和义务都不平衡,即使是拥有专业背景的律师,也不例外。故,赋予律师在证据的调查方面一定的权利,能够进一步完善程序正义。

2.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现状

2.1 我国有关律师调查令的相关法律规定

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并未提及到有关律师调查令的相关条文。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条分别规定了律师申请调查令的条件、内容以及具体要求。从该司法解释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1 参见远桂宝:《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31页 2 参见曹荣刚:《我国民事诉讼调查令制度可行性探究——由一例还是赔偿责任限制申请案引发的思考》,载天涯法律网论文集萃专栏,http:// 5 参见《全国律协建议民诉法修改确立调查令制度引热议》,载法制日报,2012年6月21日 但法律一直没有给当事人相应的手段,才导致了取证成为老大难问题,所以,将举证义务负担归于当事人一方,就必须对此也进行起码的程序保障,法院给律师调查令进行调取证据是应对取证难的制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另一种看法,认为,虽然这样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举证不能的问题,降低代理律师取证的难度,也有助于减轻法院依照职权调查取证的压力,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但是,这样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实践中就是是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答案是否定的。执行难的问题在我国法治进程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想要用给代理律师发“调查令”这样的手段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不行的。笔者认为,律师调查令制度的产生,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我国目前法院案件多,办案人手少,司法资源不足,法院通过律师调查令制度的设立以赋予职权的方式,将调查的权利给予申请执行人一方的律师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的的确确,是存在着许多案件,通过律师调查令取证,从而使得诉讼效率不断提高,但调查令制度,在实践中,也并未完全发挥了其预期所应当发挥的效用。首先,我们应当肯定该制度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其未能完全发挥效用,归根结底只能说明我国的律师调查令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昧地否定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2.4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首先,根据上文中所列举的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的运行情况可知,当前,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还仍然处在区域性实施的阶段,并没有以正式的立法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展开,这样的话,就等同于说我国现行律师调查令制度的区域性实施的性质,极易产生律师跨区域调查取证的不方便。且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严重影响,一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实践中只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对于手持调查令的律师,则完全不放在眼里,丝毫不配合代理律师调查取证,有的甚至缺乏法律常识,认为自身不存在配合调查取证的责任以及义务。在当前,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是并不具备法律强制力,即使律师持有法院签发的调查令进行调查取证,被调查人如果不进行配合,将律师闭之门外,也不存在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总而言之,制度的运行缺乏立法的支持,无疑是我国律师调查令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建议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章“证据”中第64条第2款后增加两款:“代理诉讼和执行的律师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签发调查令,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代理律师持法院签发的调查令调查案件情况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执行调查令的单位和个人,人民法院应当视情节以妨害民事诉讼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6

另外一个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于应当规范调查令制度的申请运作程序,主要是加快调查令的审批时间。因为,在实践中,证据是不等人的,所以,律师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时间赛跑,如果说调查令的批准需要7天,那么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延误调查取证的最有利的时机,那么即使到时候签发了调查令,对于申请人来说,也丧失了意义。所以建议对于调查令的批准程序应当尽量规范,审批的时间应当尽量缩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律师调查令制度作为完善当事人的举证制度重要的以缓解,应当被广泛推广、统一适用。从各地区试行的调查令制度可以看出,它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但的确,在实践中,律师调查令制度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这也说明它本身尚且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参见《在民诉法中确立调查令制度》,载《检查日报》2012年7月9日 1.远桂宝:《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上一篇:班级成员的职责下一篇:2024年大三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