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2024-04-12

论食品安全问题论文(共6篇)

篇1:论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 对策 中国 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极性下降。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40%的育种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成果扩散机制也问题丛生。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和组织体系支离破碎,特别是直接联系农户的基层推广组织的明显衰弱,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被农业生产采用。这方面的制约,将是决定未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政府不断尝试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但是每次改革的主要动机都是要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在政策理念上,对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对粮食生产者的财政支持乃是正当的支出,故不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机制。

由于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一部分已经垦殖的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牧,所以增产只能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大于25度的坡耕地9151万亩。这些坡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毁草开荒后的产物,且大多数采用水土流失严重的顺坡耕作方式。这些地区如果继续种植粮食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而且也不可能持续,所以“退耕还林”成了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2.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导致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低蛋白质的谷物、蔬菜为主转为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而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需要更多的初级粮食转化,这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食的总需求量。

3.依靠国家储备和从国外进口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粮食供需的缺口的可能性不大,且有较大风险。国家储备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将丰年供给过剩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欠年之用;二是从国外进口以防止国内粮食的供给不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可能长期供给不足,国家粮食储备将主要依赖进口。从现实的供应能力来看,世界粮食市场上粮食供应潜力有限,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增产能力有限,增产成本大。但随着世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其风险太大,并且,世界粮食生产有很大波动,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风险。[1]

三 对策

粮食安全出现的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诸多对策,比如:应从思想上重视粮食安全;科技兴粮;采取技术集成以实现粮食超高产;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对农业实行政策倾斜等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隐患,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粮食安全的特性等出发制定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一)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20多年来摊大饼式的城市化,粗放式的工业化,盲目的开发区建设都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科学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之前,耕地依然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面积、稳定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因此要继续坚持珍惜每一寸耕地的国策,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目前我国应严守1.1亿公顷基本农田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要保持1.03亿公顷—1.07亿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与此同时,对粮食主产区要实行优惠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主产区的农民加强保护和扶持力度。保护其主体农民利益,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其基础稀有资源耕地,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保护其命脉水源,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保护其屏障生态环境,大力提高可持续增产能力;保护其关键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与这些重要措施相结合,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新的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应基地。[2]

(二))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

在加强和健全市场体系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建立市场信用制度,规范粮食市场体系。我国目前还是一个“非征信国家”,还没有建立起信用制度和信用中介机构,在国际上的信用度还比较低。因此,必须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信用制度,努力强化各类粮食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强化粮食市场的信用立法和执法力度,强化粮食企业内部的中介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自律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严格整治假冒伪劣的商品和非法交易行为;严格实行产品无污染包装和标签制。

(三)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长期以来,粮食流通和储存被一些部门所垄断,导致流通不畅,储备不足,成本过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放开了流通市场,允许私人参与粮食的收购、加工与买卖,极大地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由于鱼龙混杂,监管不严,又出现了市场垄断,调控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与存储体制,既要做到高效,又要确保安全。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建设。我国是个人多、地少、财弱的大国,更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粮食储备制度。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成本还比较高,宏观调控作用还不够大,因此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特别是储备规模和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调整,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

(四)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粮食预警报体系和专业机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必要和重要。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预警报机构。[3]

(五)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我国要健全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藏体系,精深加工体系,资源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建立和健全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产粮食等产品的质量适应国际市场要求。这既符合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打破国外“绿色壁垒”的需要,又符合国内市场对高质量、高安全性农产品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最迫切的是建立和健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管理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前者包括产地环境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储藏管理标准、营销管理标准及卫生安全管理标准等;后者包括生产技术、商品质量、检验检疫等标准。除了制定标准体系之外,我国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绿色食品,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去打破外国的“绿色壁垒”,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4]

(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

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利实现转型。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5]。

综上所述,清醒评析中国粮食安全的目前态势,客观预测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趋势,对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也不可在乐观和悲观间左右摇摆,扰乱人心,更不可消极悲观、失去信心。只要我们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措施,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防患未然,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1] 王文龙,<<试论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8-09-07 11:20:00 ],中国安全天地网

[2] 王文龙,<< 试论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8-09-07 11:20:00 ],中国安全天地网

[3] 刘斌,<<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2008-6-15,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

[4]佚名,<<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安全天地网

[5] 佚名,<<透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金融投资网

篇2:论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一、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篇3: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

长久以来,食品安全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相继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食品事件,如“三鹿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一次次地刺激着国人本已脆弱的神经。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2011年1月,《小康》杂志发布的年度消费者安全信息报告显示,近七成公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

二、我国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

(一)监管疏漏

监管不严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如果没有央视的报道,我们很难想象,法规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在现实中竟如此不堪一击。从近期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暴露出的“马后炮”监管并不少,典型地反映了当地监管部门的严重失职。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食品监管部门如果认真履职,抓好日常监管,食品安全事件减少了,他们等于自断“创收”财路,食品安全乱象丛生,屡屡查处罚款,正是他们希望发生的。而且,食品安全越是危机,他们“创收”的“钱景”越是喜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放水养鱼”、“养虎为患”现象,深挖下去就会发现:一是食品监管部门分配机制有问题。“以罚养人”的二次分配原则是极端错误的,只会造成越罚越乱恶性循环。二是安全事件查处机制有问题。直指事件肇事者而放纵监管者,只会形成问责缺位。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却易被忽视。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监管一旦不及时,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强化监管是重要的突破口。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安全法》,其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具体表现在:

1.《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

《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法》的“食品”概念过于狭窄,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者使用。

2.《食品安全法》中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

根据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机构改革之后,我国食品监管主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门共同按照职能分段监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门的监管体制。

3.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

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4. 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尚欠缺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

(三)食品质量标准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总体水平偏低,有些标准已经滞后,有的领域还是空白,有必要对整个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修订。我国食品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等4级构成,总共将近3000项。虽然数量上不可谓不多,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①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食品标准相当一部分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②我国食品产品的行业标准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各部委制定,这就难以避免标准政出多门、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的现象。③标准的评估修订没有及时跟进,有的标准竟然超过10、20年都不修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企业诚信缺失

1. 对企业自身具有致命的危害。

不诚信将使企业丧失发展的根本。2007年三鹿集团的奶粉销量居全国市场首位,销售收入约50亿元左右,市场占有率达18.26%,但是由于有毒奶粉问题,使原本一个经营成功的企业顷刻间灰飞烟灭。还有2001年的“河源毒猪肉”事件、南京冠生园的“黑心月饼”事件、2004年4月震惊全国的阜阳特大劣质奶粉事件、以及今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都造成了企业无法弥补的损失。由于不诚信而使企业受到巨大损失甚至破产的事实告诫企业经营者: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一种重要的资本形态,是一个企业精神财富和生命所在。企业失去诚信,纵然一时得利,日后必吞苦果。

2. 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市场化进程。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它是建立在经济信用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如何,与这个国家的诚信度直接相关,只有将诚信作为一种经济资本最大程度的参与经济运行,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才可能建立、健全,诚信的缺失,将减缓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五)食品流通环节薄弱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同时,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店堂出售。

(六)媒体误导草木皆兵

有些事件发生以后,有些媒体不经调查片面报道,由此引发的轩然大波,闹得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通过权威部门发布权威数据来消除,不良影响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受到巨大冲击。例如“甲醛啤酒事件”——“国产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嫌疑,或者说这样的失实报道能不能在媒体职业操守范围内经过严格的核实而避免。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闹剧”时有发生的原因。

三、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假劣食品、不安全农产品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着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局面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各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引导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舆论引导,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诚信企业和食品放心的企业,公开曝光不符合食品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不放心的企业,准确曝光食品违法案件,及时报道食品安全工作动态和食品检测信息。设立食品安全专门网页,介绍食品放心工程的进展动态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可对食品安全问题实行网上举报。通过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监督环境,使食品放心工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政府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级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架构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

2. 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种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3. 加大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四)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5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同时,国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五)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首先,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法律本身内容的考虑,食品安全法律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完善。其次,还要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加快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制订、修订步伐

1. 对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修正,从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标准条款内容,消除现有标准相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的现象,为检验检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2. 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行为。对目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标准进行清理,及时淘汰或重新进行制订、修订,尽快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标签制。在尊重人民群众消费习惯和传统品味的同时,尽量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七)提高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

1.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与完善包括信用等级评定、诚信状况的采集和提供、诚信监督在内的,且覆盖社会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将企业的诚信程度、诚信等级等有关信息向社会发布,供社会各界查询。企业诚信档案将迫使企业接受社会监督,自觉坚持诚信经营。

2. 注重企业家诚信意识的培养。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则乱。企业家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言出必行,塑造自身人格品德的诚信形象。

(八)加强新闻自律,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事关众生,食品安全信息应当客观真实、透明公开、接受社会方方面面的监督,保障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媒体在此类问题上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正常的评估风险的尺度,在传达警示信息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总之,“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先,食品关乎生命,安全重于泰山”。食品安全保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真正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摘要:当前,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监管疏漏,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食品质量标准存在缺陷,企业诚信缺失,食品流通环节薄弱,媒体误导等。政府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快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制订、修订步伐;提高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加强新闻自律,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胜帮.食品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食品科学,2003(8)

[2]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3]张新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食品科学,2005(5)

[4]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

[5]陈君石.国外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法制,2002(10)

篇4: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缺失;安全保障

今年来,染色花椒、三鹿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字眼一次又以此的冲击着国民的心灵和忍受极限。针对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国人已经人不可忍。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各级政府部门,都开始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加大政府机关的监督固然可以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却治标不治本。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于完善,形成一种社会运行和管理的法律机制,规范和调整不良商贩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诚信氛围,才是治本之策。

一、食品安全法规概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健康和生命的头等大事。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自杀”西瓜、染色馒头,地沟油、三鹿奶粉,这些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不断被爆出问题,不经令人心忌,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还能吃什么?

食品直接入口的性质就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的伤害是不可回复的,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事前的监管而非事后的处置。在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政府可谓难辞其咎,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在应该起到作用的地方放任商家自由,监管不力,并局限于后事的处置问题上。当几十万吃了毒奶粉大头娃娃出现以后,再商量赔偿事宜就真的晚了。政府监管不力的背后,还是体质的不完善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二、食品安全法律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专门法律不断出来,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黑心商家违法经营的概率,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但《食品卫生法》颁布至今已有十余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法律制度已经难以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缺欠,急需修改和完善。

1.没有形成全面的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当今社会,存在许多滥用农药、化肥、兽药、添加剂等源头污染现象,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引起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为主,附加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等一些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2.法律法规更新慢,可操作性不强

今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我国的《食品卫生法》形同虚设,切颁布至今没有修改过。其他法律法规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在“瘦肉精”一案中,《食品卫生法》就没有相关内容规定,对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只是简单责令停止营业和罚款,惩处力度小,威慑力不够。食品安全法律的老旧不时宜,也降低了执法力度,可操作性大大下降。

3.法律法规模糊,部门职责不清

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只是对食品质量,生产,销售做了大概的规定,没有具体到细节,也没有相对应的法律规章来补充和完善,这就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另外,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繁多,但各个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经常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对此,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予以规范,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三、食品安全法律构建

1.积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一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来支持。《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需要各食品安检部门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清理和规范法规和行政规章,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修改或废止。尽快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抓紧食品生产标准化、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格认证、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确定于《食品安全法》同步实施。食品卫生法律体系也亟需修改和完善,可以按照生产、消费、餐饮三个环节,整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对此空白的区域,同时清理修改重复的法规。建立一套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及时修改相关法律,增强其可操作性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领域暴露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法》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心形势,不能反映和制约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就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加大对造假销售者的惩处力度。

3.完善食品监督体系与执法工作

增强法律体系的综合性和具体性,在确保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各个步骤无死角的纳入到法律体系的通知,还必须确保和加强监督和执法工作,其中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食品监管部门的职责,密切监督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食品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以此优化各部门间的力量配备,来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必须按照法律要求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則,从源头上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扩大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依法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沈慧芳.信用型社会中的道德诚信与法律[J].理论与现代化,2006,(3)

[2]杜荣霞,张立锋.诚信缺失的法律规制[J].法律研究,2007,(03):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贯彻实施情况蔬菜冷链流通技术规范化操作规程[S].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材料二,2005.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S].2006.6.

[5]季任天.质量技术监督法律基础[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1-18.

篇5:论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军事理论”课论文

论文题目 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战略思考

所在院系 文学院 专业班级 12级戏文1班 姓 名 邢成丹 学 号 121110130 任课教师 赵伟杰 提交日期 2013年1月4日

武装部军事理论教研室

2012年12月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战略思考

邢成丹

2013年1月5日

摘要: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总之,中国周边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安全与稳定面临巨大威胁,所以,中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应对,保障我国安全。

关键词: 周边安全,战略思考,国际安危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都足以引起我国足够的警醒。

造成周边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原因是多样性的。首先是中国经济过快崛起所造成的压力。随着我国一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论坛上已不胫而走。并且和巴西、俄罗斯、等国公共组建的“金砖五国”如今在世界上也已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体。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 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与中美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尤其对当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已经日益显著,在近期大大部分国际事件中总还是能隐约看到某个大国的影子。

其次,除此经济因素之外,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二战的烟云逐渐消弭一些关系岌岌可危。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最后,内患未彻底清除,让其他国家有机可趁。

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台湾问题使我国一直存在卷入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对国家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困扰。西部地区,“藏独”、“疆独”等民族宗教分裂活动也有加重之势。这些敌对分裂势力内外勾联,不断进行捣乱破坏。

发展是所有国家共同的主题,但优劣先后却是一个巨大难题。各国都想本国先人一头,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大局是基本稳固的。之所以某些“局部问题”一直不断某个不甘被超越的大国当得是主力军的角色。“泻洪周边”转嫁危机是个老招数,但却被应用的炉火纯青。这些“里忧外患”虽看起来没一个都不足以撼动国家根本,但累积起来却的确足以令政治局势手忙脚乱焦头烂额。

其实,就中美关系而言才是中国国防安全的重中之重,就东亚地区若干问题特别是就台湾问题看,双方的冲突与碰撞几乎不可避免。但就全球范围审视,两国仍然有进行合作、避免冲突的现实可能性。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处于亚太地缘政治核心位置的有利条件,加强中美在维护地区稳定中的合作,促使美国在防止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亚次大陆等方向出现冲突中,更多地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要充分运用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中美两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 的合作,积极参与解决诸如核扩散、恐怖主义、国际犯罪等跨国问题。

历史在经历了蒸汽电力等能量的时代转变相比,21世纪是一个不折不扣海洋时代。在海防问题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是迫在眉睫之事,因其富饶的海底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军事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而我国周边东有日本隔海待势相望,西南有菲律宾越南等南亚国家试探前后。目前我国的应对态度大致可为“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其实一切的不安全因素与潜在威胁的存在都是因为一个原因:实力。就过于国的关系而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所谓“阴谋﹑排挤”都徒有其表罢了。综合国力强如美国又有哪个敢撩其虎须?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让我过从此走上霸权的道路,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怀璧其罪” 的道理罢了。对此,我们应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模糊,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战略前沿与中国的自然边界重合。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时空内涵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无论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是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认清威胁的来源及其战略企图,进而做必要的准备是必须的。

总而言之,要合理的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应注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在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过程中,应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的合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应对来自各方的威胁,保障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资料: 1 中国周边环境与国家安全战略的若干思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af43ee838762caaedd33d4d4.html 2.2012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篇6:论信息安全的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的三种技术方式进行说明,并比较各种方式的特色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效能损失。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PKI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

(1)包封过滤型:封包过滤型的控制方式会检查所有进出防火墙的封包标头内容,如对来源及目地IP、使用协定、TCP或UDP的Port等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在的路由器、Switch Router以及某些操作系统已经具有用Packet Filter控制的能力。

(2)封包检验型:封包检验型的控制机制是通过一个检验模组对封包中的各个层次做检验。封包检验型可谓是封包过滤型的加强版,目的是增加封包过滤型的安全性,增加控制“连线”的`能力。

(3)应用层闸通道型:应用层闸通道型的防火墙采用将连线动作拦截,由一个特殊的代理程序来处理两端间的连线的方式,并分析其连线内容是否符合应用协定的标准。

二、加密技术

信息交换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在对称加密技术中,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钥,也就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对称加密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交换一方有N个交换对象,那么他就要维护N个私有密钥,对称加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共享一把私有密钥,交换双方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这把密钥加密后传送给对方的。如三重DES是DES(数据加密标准)的一种变形,这种方法使用两个独立的56为密钥对信息进行3次加密,从而使有效密钥长度达到112位。

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解密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非对称加密体系一般是建立在某些已知的数学难题之上,是计算机复杂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具有代表性是RSA公钥密码体制。

三、PKI技术

PK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

1、认证机构。CA(Certification 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由CA签发的网络用户电子身份证明―证书,任何相信该CA的人,按照第三方信任原则,也都应当相信持有证明的该用户。CA也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电子证书被伪造或篡改。构建一个具有较强安全性的CA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与密码学有关系,而且与整个PKI系统的构架和模型有关。

2、注册机构。RA(Registration 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密钥备份和恢复。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四、安全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热点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研究,因此网络安全技术在21世纪将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后,信息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有力保障,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步山岳,张有东.计算机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0月

[2]李振银等.网络管理与维护.中国铁道出版社,

上一篇:笔的世界教案设计下一篇:谈加工制造企业内控管理的关键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