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24-05-0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共8篇)

篇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专业:物流管理班级10级3班 姓名:薛金玉学号:20101800

最近几年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苏丹红、“人造蜂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令公众惶恐不安,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公众与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一、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流通等诸多环节,还和食品监管部门、企业家道德、公众消费意识等等密切相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管理

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原材料来源于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所生产食品的质量安全。使用不合格的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或是操作上的不规范,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动植物激素等导致化学品残留物过多,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与农业投入品使用缺乏管理,农、兽药生产经营管理不到位有关。食品加工环节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生产企业的不规范操作,一些企业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混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卫生的加工,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量不合乎标准,添加非食品级的色素、香味剂、防腐剂等,加工制造不注意卫生标准,这些都是食品安全问题隐患。食品流通环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易腐食品的流通量很大,而运输、储存和销售的全程冷链环节技术还不完善,运输时间缺乏管理和限制,流通加工过程缺乏良好作业环境,加上各级部门对众多流通领域的食品经营单位也缺乏监管能力,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加大。

(二)政府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食品生产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因此食品监管也是一个长链条,它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我国共有九大部门联合管理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这种监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产生各自为政、多头

执法、交叉执法的尴尬局面,出现推卸责任乃至个别监管部门玩忽职守等管理漏洞,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管理部门众多,管理界限不清,协调与配合工作容易受部门利益影响。同时,由于政府部门与商业机构关系密切,也容易造成某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出现潜规则。另外,我国现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还不能全面涵盖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也严重滞后,与国际接轨不够,与国际通用标准还相差很大,比如,当前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在餐饮业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上就没有非常明确的规范。食品安全责任鉴定的模糊、食品质量标准的落后等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企业家诚信缺失、道德水平滑坡

食品生产就是个良心活,如果生产者自身道德败坏,眼前只有金钱和利益,那么食品安全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不良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在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每一方面,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扰乱了食品生产企业。诚信是企业家的经商为人之魂,诚信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之范,我们只有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措施、问责制度等,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从而遏止食品行业道德的滑坡。

(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了解不够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缺乏认知与基础知识也导致其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我国消费者以能量和营养为主的需求偏好,也导致长期以来增产技术广受重视,而对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信息的需求相对不足。而且,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大量的低收入消费者也降低了全社会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同时,食品消费方式的日趋简单化及消费者一贯的消费习惯通常会存在一些消费误区,最终构成食品消费的威胁。

(五)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度不够

公民是食品最主要、最直接的消费者,他们有权利也应该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主要力量。目前食品监管中我们的公众参与度还较低,市民的参与意识还不强,认为建议、参与对政府决策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另外,就目前而言,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渠道也是非常有限的。但从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问题食品情况看,食品安全领域广,单靠少数专门机构和少量专业人员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公众的热情参与.二、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从政府来看

政府应加强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整合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健全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评估,健全并强化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统一食品监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就得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监管机制,把现在的多部门分段监管改为少部门集中全程监管,高度重视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监管水平和覆盖面,真正明确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达到“无缝监管”的目标。质量标准化是协调食品价值链、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机制,提高质量标准,完善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对策,政府应加快制定完善、科学的食品质量标准,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政府部门还要对地方检验能力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科学配置,建立健全检验网络和信息沟通平台,提高监管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能力。同时,政府必须强化问责制,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严格惩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加强法律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

(二)从企业来看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企业首先要诚信经营,要牢固树立法制和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综合运用管理、技术等多种手段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违反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的惩罚力度,明确地规定其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让与食品相关的犯罪无立足之地。企业要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切实承担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各地区应建立企业家诚信档案,切实提高食品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平。食品生产者还要注重用经济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用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及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加大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使违法成本远远高于造假的利益驱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从媒体来看

新闻媒体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加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

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代理人。媒体应构建多种媒体媒介平台,加强《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帮助其增强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依法经营。同时,应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做到信息发布公开透明,舆论引导及时有效,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引导、号召市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公益活动和社会监督,科学、准确、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形势和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报道有关部门工作情况、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案件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维护、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从消费者来看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费者自身加强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可以约束生产者的供给行为,消费者应积极主动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广泛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消费者要注重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努力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和食用时要增强防范意识,严把识别挑选关,自觉构建起饮食安全防线。消费者还要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了解正当合法的维权途径,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也要发挥公民意识,主动提供生产者和加工者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线索,为政府监管创造更加有利的工作氛围,同时也保持对监管部门应有的责任压力。只有加强消费权利意识的培养,善于、敢于大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才能有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食品的安全要靠全民来维护。只有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普及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进一步促进各方增强责任意识,尽快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社会机制,才能保证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篇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肉牛业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牛荒”,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下滑。文章对于造成牛荒的八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肉牛业问题的五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肉牛业;问题分析;对策建议;评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强调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来,我国肉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2005 年,全国肉牛存栏 1.06 亿头,占世界养牛总数的 7.8% ;出栏 5390 万头,位居世界第一;牛肉总产量 716 万 t,占世界牛肉总量的 11.3%,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近两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宰杀母牛和犊牛的现象,肉牛存栏量大幅下降,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牛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国刚刚兴起的肉牛业将遭受灭顶之灾,那些以肉牛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的农民和企业可能将毁于一旦。全国肉牛业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区,农民养牛主要为耕田,而不是为了吃肉。因此,也谈不上肉牛业。从上世纪八十年年代开始,肉牛养殖成为我国许多地区新的重要产业。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产业区域,其牛肉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94%。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肉牛饲养量锐减,肉牛产业出现了一些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母牛存栏数量大幅锐减。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全国肉牛存栏为

13205.8 万头,到 2005 年减少为 10016.6 万头,10 年时间肉牛存栏数减少 24.15 %,平均每年减少 2.4%,而宰杀数却以每年 3.9 %的幅度增加。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目前在包括河南、山东、安徽及河北四省在内的“中原肉牛带”地区,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30%,而这两年下滑尤其严重。例如,素有黄牛“金三角”美誉的安徽亳州市,2006 年全市黄牛存栏 37.13 万头(农业普查公报的数字为 99878 头),比 2005 年下降 27.43% ;出栏黄牛 48.86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2.35% ;能繁母牛存栏 16.81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3.35%。辽宁省 2006 年繁殖母牛数量比 2005 年下降了 12.8%。山东省济宁市是全省的养牛大市,2004 年基础母牛存栏量为 31.5 万头,2005 年下降为 29.4 万头 ,2006 年急剧减少为 11.8 万头,平均年减少 21 %。全国其他养牛大省的情况大致相同。基础母牛数量锐减,导致犊牛、架子牛供应严重短缺,出现全国性“牛荒”。

1.2 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近几年,专业化肉牛育肥是我国肉牛产业链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在东北、中原和西北肉牛带的发展较快。但是,育肥牛所需的架子牛和犊牛主要靠广大农区通过繁殖母牛来提供。由于繁殖母牛数量的大幅减少,活牛存栏和出栏量均下降,全国各地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如安徽蒙城有名的柳林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上市活牛 2000 头-3000 头,成交 1000 头-2000 头。而如今,日上市活牛数只有几百头,成交百八十头。安徽阜阳南部地区的一个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成交活牛 2000 多头,现在每日只有几十头活牛的交易量。山东省乐陵市席家乡和西段乡的两个集贸市场,在 2004 年和 2005 年都分别有 150 头黄牛上市,而如今却分别只有不到 40 头活牛上市交易,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十分痛心。由于肉牛交易量大幅减少,活牛价格一路攀升。据我们 2007 年 8 月调查 1

结果,吉林省断奶公犊、出栏育肥公牛的活重价格分别达到 14-14.4 元 / 千克和 12-12.2 元 / 千克,分别比 2006 年底上涨了 44.3% 和 29%。

1.3 肉牛屠宰加工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受活牛供应市场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主要肉牛产区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普遍不景气,许多企业关门停产。如,安徽福润公司肉牛屠宰加工厂目前每天只能收几十头牛;山东阳信鑫源清真肉类公司肉牛屠宰线日设计能力 150 头 / 天,目前每天屠宰量不足设计能力的 1/10。以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河北省廊坊市,由于牛源短缺,全市虽然具有 85 万头牛的屠宰能力,但 2007 年全年屠宰量不足 50 万头,肉牛屠宰缺口达 35 万头。3 年前,当地企业只宰杀育肥的优质肉牛,而现在,有什么牛就宰杀什么牛,甚至母牛和犊牛也不能幸免。尽管如此,万福盛、仁义等八家屠宰企业已关门停产,福成、福华、跃华、华香等屠宰企业虽然能勉强开工,但由于缺乏牛源,使牛肉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其中福华公司三年前每周开工 2 次,每次宰育肥牛 260-300 头,目前每次只能宰杀 60-70 头,且牛源的质量越来越差。

1.4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按照山东省乐陵市 2007 年 10 月的情况,农户养殖一头母牛当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饲养 6 个扣除母牛饲料成本 2000 元 / 头和犊牛饲料成本 1000 元/头,还不考虑人工费,农户饲养一头母牛的净收益约为 500 元/头。就饲养育肥牛的情况来说,当时购买一头架子牛(按 400 千克体重计算,均价 15 元/千克)需 6000 元。1 个农民一年饲养出栏 20 头育肥牛需要投资 12 万元左右,净收益在 2 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打工,一人无需投资 1 年也可以挣到 2 万元左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的下滑,除了一些现实的原因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分析和解决。

2.1 随着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的解放,肉牛养殖在农民致富门路的选择中处于劣势地位。千家万户饲养一直是我国肉牛养殖的主体形式,农户饲养肉牛既可在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增加收入。1995 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肉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饲养肉牛作为一种致富门路,其地位发生了由“必须”到“可选”的变化。决定年轻一代农民是否选择肉牛养殖业作为致富门路的标准是,饲养肉牛是否具有比较效益。据我们在安徽省和山东省的实地调研,目前年轻一代农民首选的致富门路是进城务工,而养牛是无奈之举。许多农民说:一家养

一、两头牛,投入大,见效慢,倒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挣钱快,而且肉牛养殖又脏、又累,还麻烦,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差。而外出务工 远比在家搞养殖挣钱多。山东省乐陵市的一个村共有 260 多户,2004 年每户都还饲养至少一头母牛,而现在全村只剩下 10 头母牛了。

2.2 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 80% 左右,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一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 36 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 18 个月时间,见效慢,农民不愿意养。同时,购买一头牛的成本投入要 5000 - 6000 元,投入成本高,一般农民家庭负担困难。

2.3 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我国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大学或研究机构在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农户养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但是,由于肉牛产业周期长、试验场地难找,试验难做,出成果慢,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科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已经越来越少。根据对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动物营养专业研究生情况调查发现,近2 年搞肉牛营养课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 4 人和 3 人,而 3 年前这个数字为 8 人。

2.4 肉牛规模化饲养体系尚未形成。国外先进的肉牛生产体系包括种牛、带犊母牛、架子牛、育肥牛饲养、屠宰分割、物流配送、超市消费等产业链环节的有效组织与协调。与猪鸡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不同,目前我国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分散饲养、非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的方式,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肉牛生产体系。根据我们在山东省济宁市的调查,在母牛饲养户中,饲养 5 头以下的户占 65 %以上,饲养 5 头至 10 头的户占 28 %,10 头以上的户只占 5 %。山东省临沂市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1444 处,其中饲养规模达到 50 头以上的养殖户 160 个,占 11 %,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只有 1 个。

2.5 饲料涨价的影响。2006 年以来,肉牛饲养所需的玉米、棉籽粕、秸秆等饲料资源涨价速度很快。2007 年 11 月,山东省玉米、棉籽饼、麸皮的价格分别比 1 月份上涨了 16 %、38 %、30 %,甚至干玉米秸秆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50 %。据山东希森三和集团测算,2007 年山东省育肥牛每天的饲料成本比 2006 年同期平均上涨了 22 %。饲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肉牛饲养的效益,其中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以粮食和秸秆饲养肉牛的成本更高,饲养母牛已经无利可图。2.6 牛肉消费市场未形成优质优价的机制。生产牛肉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生产猪鸡产品,这就决定了生产相同数量和等级的牛肉成本要显著高于猪鸡产品。在法国,市场牛肉价格通常是等量猪肉价格的 3 - 10 倍。但是,我国市场牛肉价格与猪肉相差无几,甚至有时还低于猪肉。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牛肉胴体分级标准以及实施牛肉优质优价机制来保证。

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饲料资源短缺。过去几年我国农牧区广泛开展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地区推广果树村、大棚蔬菜村,实行黄牛圈养的禁牧措施,使得原本以廉价的牧草养殖犊牛和架子牛的农牧民只能放弃养牛而转向其他行业。

2.8 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随着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他们辛辛苦苦饲月常会成为盗牛贼的对象。在山东、河南和安徽省的许多地区,目前农村养牛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与肉牛被盗情况有直接关系。3 关于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肉牛业所出现的 “牛荒”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全国的趋势是一样的。牛荒是继猪肉涨价之后,我国畜产品市场出现的又一值得注意的动向。肉牛存栏减少和牛肉涨价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来势凶猛。与猪肉涨价一样,牛肉涨价关系到千家万户,国家和各级政府自然不能不重视。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牛荒。首先,牛荒的出现是必然的。我国肉牛业刚刚从役牛中脱胎出来,将役牛变成肉牛,法国用了 40 多年时间,美国用了 30 多年时间。我国肉牛业才刚刚起步,肉牛的数量和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所以,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去振兴我国新兴的肉牛产业。其次,肉牛存栏数的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与生猪存栏量的恢复不同,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即可奏效,而肉牛存栏量的恢复,至少需要 8 到 10 年时间。最后,牛荒并不可怕。只要措施对路,技术到位,当前的牛荒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具体建议如下:

3.1 理性看待牛荒。当前的牛荒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2006 年底以来,由于美国农民出售玉米生产燃油酒精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导致饲料玉米价格上涨,加上 2007 年 4 月东部地区发生的连续暴风袭击,使得牛群存栏减少 10% 以上;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欧盟各国 2007 年肉牛屠宰数量较 2006 年下降了 6 %以上。同样由于持续干旱等原因,近两年来古巴肉牛存栏量下降了 30 %以上;受燃油、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2007 年阿根廷牛肉批发价格比 2006 年上涨了 12 %,零售价格上涨了 15 %。因此,只有理性看待我国发生的牛荒,认真分析牛荒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牛荒的对策。

3.2 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紧急干预机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包括:(1)补贴繁殖母牛饲养:由于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繁殖母牛,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早制订良种母牛补贴计划,直补到户,连续补贴三年。(2)出台资金和保险优惠政策:政府出台对肉牛养殖户的贷款倾斜和肉牛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肉牛养殖。(3)建立肉牛业风险基金: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通行做法,从每头屠宰肉牛中提取少量费用作为基金,由专门机构(如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集中管理,用于肉牛产业的政策和技术研究、牛肉消费引导和市场宣传等开支。

3.3 解决牛荒的暂时技术对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出台《屠宰肉牛技术规范》,强制实施限宰犊牛和优良繁殖母牛。同时,积极向奶牛业要牛源,包括,利用奶公犊育肥、头胎青年奶牛用肉牛配种生产肉牛、充分利用淘汰奶牛育肥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3.4 建立肉牛产业化经营的长效机制。法国著名肉牛学家路易〃德〃纳维勒(Louis de Neuville)教授有句名言:“肉牛业是把农民留在土地上的事业”。让更多的青年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致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山东省乐陵市云红街道办事处闫家村 147 户农民有 70 户饲养肉牛。2000 年全村肉牛存栏量不足 100 头,而 2006 年和 2007 年分别增加到 240 头和 270 头,母牛数量也逐年增加。他们的经验是建立肉牛养殖小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将玉米秸秆集中起来加工成青贮饲料饲喂肉牛,既净化了环境,又解决了肉牛饲养的粗饲料供应问题。牛粪干燥后出售给双孢菇种植户,实现了生态养殖。这项事业已经吸引了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养牛致富。

篇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行业中最危险的, 也是最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行业, 每年的死亡人数达到了6000到7000人, 这个数字还是比较惊人的。根据每年煤矿安全生产的调查来看, 每年由于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率已经有了下降的趋势,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为了提升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 致使在煤矿生产中出现很多无法根治的问题。其中技术问题是一方面,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不合理和管理缺失, 煤矿事故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经济的影响, 每当一起事故发生, 企业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煤炭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地阻碍。

总之, 如何避免矿难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企业和百姓关注的大问题。我们要对煤矿事故的发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找出问题的关键, 给我国的煤矿行业提供有效的借鉴, 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 煤矿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

从频繁的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出发, 借鉴每次事故发生的典型案例, 煤矿行业专家及有关部门都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并对事故的真正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避免事故的再发生。其原因在于某些煤矿企业单纯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导致事故的发生;有的则把原因归于管理不当;有的直接指出引起事故的责任人和相关的领导处罚不严, 这些原因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 煤矿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 这也是企业重在追求利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让煤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定生产和发展的局面, 而且还要减少经费的支出, 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况且还存在行业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些实际问题, 该行业的工作性质导致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 我们应该从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来分析问题, 这样才能得到真相。

1、 技术水平低, 安全设施不完善

煤矿是劳动型密集型的产业,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它的技术投入很少, 对设备的更新也非常缓慢。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国有煤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设备老化等问题。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基本上都是手工开采。由于很多设备已经老化, 通风设备不全等各种原因, 在防御煤矿安全事故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煤矿的安全生产也受到了威胁。

2、 煤矿安全生产意识差, 防灾系统不完善

目前, 导致煤矿单位出现安全事故的几大自然因素是:瓦斯, 水, 火, 煤尘还有顶板等。最近几年来,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都对自身存在缺陷的防灾系统进行了改造, 并建立了完善的通风系统, 在大部分矿井下都设立了安全监测系统, 做到及时监测各项安全数据, 以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国有煤炭企业的防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收到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排水, 灭火, 防尘, 机电运输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 由于大多煤矿企业为了减少投资, 对于技术设备更新的力度很小, 进度也十分缓慢;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在煤矿设备的使用上, 要突出重视对设备的及时维修与更新, 并联合科技共同攻关。国有重点煤矿的防灾系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 地方煤矿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三、 预防措施

煤矿事故的发生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企业自身的问题, 比如说技术手段落相对落后, 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外部原因在于国家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和有关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本文认为要针对矿难的内外原因,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或减少矿难的发生, 就要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并且健全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对于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内因和外因共同解决, 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其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意识, 转变工作思路, 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造并且配合先进科技的应用, 尽快弥补煤矿企业安全在技术上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要求煤矿企业增加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 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一部分特例企业可以突破规定的高线来提取安全费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安全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目前,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 甚至有些企业出现私自挪用安全保障资金的现象。为此, 企业应该为安全保障资金设立使用、管理和监督部门, 对于煤矿的安全监督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保障资金的监管, 共同保证煤矿企业安全资金的使用问题。

2、 提升各方面的安全保证水平, 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出于对煤矿生产的共性、前瞻性、关键性等技术问题的考虑, 要充分提高对煤矿灾难发生的预测能力, 增加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资金, 加强预防能力, 控制和警报能力;加强矿井的防灾设施的建设, 并加强事故抢险救灾的能力, 提升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对事故鉴定分析水平等等。做到从煤矿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 到危险源查找、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灾害防治、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共同的建设, 更有效地完成煤矿事故的防范工作。同时, 大量的事实表明, 通过安全生产的教育, 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工人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工作态度, 提高全体人员素质。应该把安全教育和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结合起来,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安全知识培训,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安全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和员工的自身素质, 安全生产意识息息相关。我国煤矿上很多的工人都没有受过生产知识的培训, 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都很低, 加强对工人们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工人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 加强教育机制, 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救护知识, 掌握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对于重要的岗位必须要有专业证书才能上岗, 这对于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是非常有效的。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煤矿单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针对这个现象, 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做了全面的分析, 对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及维护工人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 必须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加强对于煤矿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争取彻底减少甚至避免事故的发生, 以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煤矿,事故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秀慧, 仲红军.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与应对策[J].略煤炭技术, 2010 (8) .

[2]刘星魁, 谢金亮.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J].煤炭技术, 2009 (7) .

[3]林伯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0 (3) .

[4]王缅, 罗传龙.煤矿安全事故管理绩效的信息熵分析[J].中国矿业, 2011, 20 (6) .

[5]王长风, 等.关于关注农民工人身安全的研究[J].科学决策, 2008 (12) .

篇4: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食品企业;主体责任;食品安全

“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本,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都是全体公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近年来陆续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肯德基的“苏丹红”等事件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加显现了我国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的缺失。因此,食品企业必须提高主体责任意识,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一、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的内涵

企业主体责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即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最重要的是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的内涵:一为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二为法律责任,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执行本行业规范和行业的基本道德准则,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三为伦理责任,员工方面,要取消歧视,保护员工数据不一致和数据冗余的现象。大型企业信息设计之初,准确捕获用户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不能时刻以需求为核心,需要的作用应当是帮助分析需要对那些数据进行处理。

二、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缺失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产品广泛存于市场:过量食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用化学物问题突出;食品污染问题严重等等。这主要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存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法律规范与社会监督不完善、政府对企业主体责任的监管滞后造成的。

(1)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存在。一些食品企业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认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使命是获取利润,因此食品生产企业一味逐利,置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丧失起码的道德良心,毫无诚信可言。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生产过程中以次充好,使用有害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2)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淡薄。食品企业主体责任体制不够健全,有些企业对主体责任不甚了解,主体责任意识相当淡薄,不清楚如何承担主体责任,并且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建设上也明显不足,缺乏适当合理的管理。(3)法律规范和社会监督不完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内容比较淡薄,没有专门的法律对企业的主体责任做出详细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交易秩序也不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监督协会、社会公众的监督以及整个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4)政府对企业主体责任的监管滞后。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发生在食品生产源头和初加工环节,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源头监管不力的问题。一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只从地方经济增长的眼前利益出发,只注重企业获取的利润,忽视企业与社会的长远利益,而对企业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对食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等违背主体责任行为“监而不管”或者瞒而不报,甚至是腐败包庇现象。

三、加强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建议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费者配合政府媒体,打击食品犯罪,解决食品问题,而不是让政府和媒体单独解决。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食品企业应树立质量责任意识,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保证食品安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持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食品企业应该把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证食品安全、履行社會责任作为首要任务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经营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主体责任意识与企业成功与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企业经营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企业的责任,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树立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继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梳理、补充和完善,对一些涉及食品监管的旧法进行废止、修改和整合,将各种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和监管的内容加以整合,尽量减少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对一些混乱的法律体系加以梳理,实现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力度,媒体监督具有传播迅速及时广泛的优势,能够迅速聚焦公众注意力,形成社会压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提升公众的监督水平,加大消费者协会监督力度,提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规范举报奖励制度,增强社会监管合力,建立起全面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加强监管与服务,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严格履行监管责任,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重新确立政府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机制。消费者应改正观念,学习常识,加强维权意识,也应该普及相关法律,加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特别是增强科学知识、增长辨识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

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必须强化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公众等的广泛参与,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食品企业的自觉行动。食品企业应该应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企业的基本使命,真正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切实履行企业的主体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艳.论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J].现代商贸工业.2010(3):45~

47

[2]王晓丽,李磊.基于食品安全视角的食品企业主体责任浅析[J].价值工程.2009(4):11~13

[3]蒋冬梅.基于企业主体责任理念的食品安全问题探讨[J].中外食品.2008(2):45~46

[4]王化楠.发展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J].企业导报.2009(11)

[5]杨秀清.企业主体责任视野下的标准化和消费者参与[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2):89~92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Z].

篇5: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日前发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 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生活成本和房价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物价、房价和食品安全位列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如果说物价、房价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在某个特定阶段的价格表现,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却难以根治的痼疾。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相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建立起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光辉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添加剂 绿色食品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体现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生产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这种担保是无须说明也不能附加条件的。所谓“民以食为天”,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应该高于其他商品。从过往的案例查处和实际了解来看,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确实是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密不可分。简而言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与相对滞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在缺乏有效对冲和缓和机制的情况下,矛盾在媒体和社会大众的镁光灯下被放大,从而引起了民众对食品安全巨大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我们有必要把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按照引致食品污染的不同诱因和解决方式的差异,可以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四类。

第一类是因为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大体上属于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造成食品污染或变质。主要表现在种养殖源头污染、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等。比如,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污染,使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11.60-2.93% 股吧 研报]的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我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众多的食品供应商具备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于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难以符合安全标准。调查显示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平均达到20%左右。

第二类是因为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影响食品质量。中国农业虽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生长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出栏时间缩短至2.5〜4个月,凡此种种严重违背了生物学的种植和养殖规律。更有一些不法生产商逆食品安全法规而行,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此类案件数量的持续上升,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商业伦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类是因为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把这一类原因统称为技术问题。随着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关于应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而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新的动植物病菌在造成实际负面影响之前往往很难被检测发现,以美国为例,食源性疾病每年导致7600万人生病,325000人住院治疗,5000人死亡,其中已知的食源性疾病超过250种,绝大多数是各种细菌、病毒与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疾病。

第四类是因为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实践看,食品安全监管无疑趋向于专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最后进一步形成监管变革的动力机制。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二、食品安全频发原因

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对于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言,危害不仅仅局限在受害的消费者,而往往还会延伸到行业和国家声誉的层面,从而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危害,却没有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即出现了市场失灵。

第一个负外部性在于食品安全事件对于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60万吨。国产乳业元气大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在事件发生后,进口奶粉一年之内数次涨价,每次涨幅在10%以上,国内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第二个负外部性在于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计的数据,2010年全国各级监管部门主动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万户次,共查处13万起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但官方公布的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6%,官方和民众的反应落差就此形成。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三、食品安全产生原因:政府监管的着力点和缺陷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的过程,最重要也是责无旁贷的力量来自于政府监管。从保障经济秩序和民众健康的角度出发,政府对于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诱因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针对前文提述的第一类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监管重心主要在于细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卫生环境要求,通过市场手段鼓励兼并重组和产生升级,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行业准入等。总的来说,就是用市场优胜劣汰的方法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对于为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改变食品质量造成第二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问题,监管思路是“明晰规则,严明法治”。即尽量明确食物中允许投放的添加剂含量,对于暂时无法判断化学特性及对人体危害程度的非食用物质,设定最大允许的残留标准;其次强化食品标签的标准化制度,特别是对于添加剂含量和实际不符的食品要纳入召回范畴;最后是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规制盲区。

对于检测监督力量不足导致的第三类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保证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次不断检讨检测项目的完备性并把结果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第三加强食品检测的频率,建立向重点经营单位派驻检测员制度并实施交叉轮岗,这些相对成熟的机制在美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对于政府监管而言,最重要也是目前最应该改善的地方就是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执法,这是应对第四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2009年6月1日,中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从立法角度奠定了现代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基础,并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框架。尽管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规和综合协调制度,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优化和协调配合还需要时间检验和调整,但毕竟我们在立法方面已经确立了基本的法制框架。但显然这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步,对于食品产业链上众多利益掺杂的警惕使我们对于严明的执法更加期待。

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措施

鉴于国家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基本大法,并致力于在此框架范围内进行监管体系和法律细则的完善,我们将重 点围绕制度建设的弱项进行阐述。1.强化对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结果的定期公开制度。对于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灵活选择适用区域和人群,通过公开的渠道向大众公布。例如,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在1976年11月创办了一本面向大众的杂志《选择》,该杂志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内容主要是专业的检测报告,所有的检测结果均为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自购的商品,不允许由企业提供获得,企业在测试完成之前绝对不会得到产品即将进行测试的通知,如果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向所测试产品的企业泄露了相关资料或者接受馈赠,将触犯相关法律,并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2.在各部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2010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初步建立了由国务院、地方政府、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复合型、立体型监管体系。这个监管框架与美国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比较类似,不同的是,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事实上是独立的监管主体,农业部负责动植物检疫,环境保护署负责监测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各部门之间使用备忘录作为协调机制。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涉及了质监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管理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应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适度专业化,并完善地方政府综合协调机制。

3.强化执法检查,提倡制度刚性化。对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安全,应逐步建立食品追踪识别标志制度,对食品安全的自检、抽检记录都有据可查。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有违法行为无须造成后果也可以定罪,是希望增加违法成本和震慑犯罪,但执法机关对于具体认定和执行尺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了对执法部门形成有效制衡,客观上需要强化执法检查,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

篇6: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篇7: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今天真是幸运。“我暗暗的对自己说。顺便又偷偷的瞧了旁边那位打扮入时,一袭长发的美女看了几眼。

“正是我喜欢的类型。”刚上公车不久,她便坐在我旁边的位置。瞧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圆润的成熟丰姿,身上时而传来馥郁的香气,更让我心情荡漾,神思千里。只见她在她的挎包内摸索了一下,突然说:“你好。”

我有些受宠若惊,这招呼本来该我先打才是。让她先开了口,我真是该死之至。匆匆之间,我慌忙答道:“你好。”

她转过头对我嫣然一笑,头微微点了一下,又压低声音:“公车上人多讲话不方便,你能听得到么?”

“听得到,听得到,我听得一清二楚。你我二人近在咫尺,我怎么会~~~”她未等我说完。突然声色俱厉起来:“你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

我惶惶然吞吐道:“不是~~我不打,你知道我们刚认识~~我还没有你的电话号码~~~”

她依旧未等我讲完,抢白道“少来!别找什么理由,没打就是没打,干嘛要推三推四的?”面对她的质问,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愣愣的盯着她。

她的脸色渐渐地缓和起来,柔声说:“看你那可怜样!这样吧!罚你陪我买块手表,上次我在淘宝的E屋时尚上看见有蛮多好看的迪士尼手表,今天我就要买一块。”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包,里面可怜巴巴的躺着几个小钱。我喃喃道:“贵不贵?我可没有带太多的钱,我的工资不高,最近又老是给朋友凑份子~~~”

“你罗罗嗦嗦的做什么?我什么时候花过你的钱?我自己有钱,而且也不贵,E屋时尚里的手表比市面上便宜多了,款式又新,上面的米奇的、迪士尼的款式都很不错的,才百十块钱,我自己买,你只要陪着我就可以。”

听了这话,我兴高采烈起来。不花钱还能陪美女,这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呀!我正要盛赞她几句,只听她说:“我快到站了,到站后回家陪我一起上E屋时尚看看哦!”我用力的点头如捣蒜,连声说:“一定一定,一定奉陪。”

“吻我一下。”她娇声道。

“什么”我一时没有反映过来,这样也太直接了吧!我有些不知所措:“这个~这个~~我们认识时间这么短,而且公车上这么多人,看到了会~~~”

“快点,别婆婆妈妈的,再这样我以后都不理你了,快吻一下!”她有些不耐烦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要求。我这男子汉大丈夫要是再不采取行动,真是把天下男人的脸都丢尽了。管它什么公众场合,人员众多。让那些论理道德,规矩法则见鬼去吧~~~所有所有的思想斗争在我脑子里用千分之一秒完成。我鼓足所有勇气,闭上眼睛,努起嘴凑了过去。

“这样才对嘛!乖,我也亲你一下。”

我怎么还能再不主动?我径直将嘴伸了过去,迎接那销魂的一刻。

“啪”

我捂着被一记响亮而又有力的耳光打得发烫的脸颊睁开眼睛迷茫的望着她。“想耍流氓呀你!!老娘我可不是好惹的!!”

我委屈的正要辩解一番。只见她一甩长发,从耳朵里掏出一副蓝牙耳机放在包里,拂袖傲然而去。

篇8: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1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在人口结构、产业类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文化教育基础较好, 适应能力较强的农民纷纷弃农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 留下来的主要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求学的孩童, 其识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与此相对应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措施也相对滞后, 这给违法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随着城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假冒伪劣食品难有藏身之地, 一些不法商贩便利用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消费水平低、自我保护意识淡漠的特点, 将假冒伪劣食品以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 非法食品加工厂也由城市逐渐转向农村, 从事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坑害农村消费者。我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 一些在大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 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遍地开花, 令人堪忧。根据不完全统计, 当代中国80%以上的食品中毒事故都发生在农村地区, 90%以上是食源性疾病都集中在农村地区, 农民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相比城市居民更加突出。因此, 农村仍是当下我国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2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政府教育力度不强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 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都极为分散, 导致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点多线长, 量大面广, 以上食品安全教育任务实施的难度更大, 往往是越往基层越薄弱,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教育力度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及相对偏远和闭塞的农村地区, 政府对食品安全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成效不好。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设置负责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活动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容易造成对一些地方、一定群体、一些内容的宣传重复或者对其他区域的宣传缺失。因此政府明确食品安全教育活动责任主体尤为重要。

法律体系不健全

近些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法治进程取得长足进步, 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等各类规范性文件层出不穷。但针对食品安全教育的专门立法仍属空白, 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予以明确规范。由于缺少从我国城乡差别的实际情况出发、专门针对食品安全教育的立法, 导致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教育开展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指导, 负责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主导机构不明确, 权责归属也不够明晰, 影响和制约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有效开展。美国对食品安全教育高度重视, 早在1997年, 美国就在“国家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中将食品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战略措施, 并且对食品安全教育的具体操作做了周密的安排。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治, 法治和教育必不可少。因此, 将食品安全教育明确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 国家统计局曾做过统计,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占6.8%, 小学文化程度占32.7%, 初中文化程度占49.5%, 高中文化程度占3.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从而导致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和闭塞的农村地区,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渠道狭窄。在食品选购过程中, 看中的只是食品的价格、色泽、数量等, 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对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在保质期内, 是否过量使用防腐剂、激素等, 是否符合食品相关标准等知识知之甚少, 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理念认知存在偏差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带有典型的“运动式”治理思维的痕迹。一般是在节庆假日以及诸如“3·15”“食品安全周”等时间节点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或者是在某一典型食品安全案件曝光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 政府部门便开展各类专项整治, 集中地、突击性地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从而导致食品安全教育活动趋于“仪式化”, 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易于流于形式。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体系和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3 加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对策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应对食品安全教育进行立法, 同时明确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的基本职能和目标责任, 对推进食品安全教育的主导机构及其法定权责做出明确规定, 并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治理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 以此为准绳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进行, 从而克服和解决当前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被“虚化”和“弱化”的尴尬现象。政府还应为公共义务教育“买单”,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出版《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伪劣食品识别实用手册》、《消费者维权法律常识》等方面的书籍, 免费发放到农村, 以此来提高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质量意识, 执法守法意识和掌握识别食品质量以及烹饪食品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公众参与作用

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 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提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事务的能力与拓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渠道。在农村, 农民是最大的食品消费群体, 通过食品安全教育, 向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农村居民普及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专业辨识能力以及依法维权能力;同时农民是食品产业链源头的农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通过食品安全教育, 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其在种养殖生产环节过程中, 尽量选择安全、环保、节能的产品, 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污染发生, 传递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现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

拓展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渠道和途径

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橱窗, 采用张贴宣传画、举办知识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漫画和公益讲座等渠道大力发展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还应积极探索构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社会化合作网络体系, 引导相关食品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将食品安全宣教工作融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企业公益活动等, 有针对性地设计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并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相关培训,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 将普法教育与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相结合, 提高农村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媒体的作用

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的宣传, 广泛开展生产引导、消费指导和公众咨询服务。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公众质量安全法律意识。同时, 应当健全与媒体的联动沟通机制, 充分发挥媒体引导和推动作用, 为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针对农村食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特点, 充分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宣传方式如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 借助“3.15”等宣传活动时机大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同时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 及时处理农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运用好农村中、小学课堂宣传途径

农村学校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把食品安全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在编制中小学教材时, 将食品安全的知识带进课堂。通过图书、教育辅助资料、网站、电子教材、科学实验等传授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学习, 学生除了掌握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养成了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树立了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观外, 还学会了将所学来的食品安全知识利用课余时间传授给家长, 以点带面, 可持续地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传递作用, 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

4 结语

上一篇:膏药强产品使用说明书下一篇:乡镇关工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