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方案

2024-05-01

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方案(精选6篇)

篇1: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方案

附件2

保留的非许可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地税系统)

------1

------2

------3

------4

篇2: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方案

一、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法学上的概念,我们更多是在法律意义上使用;行政审批是一种行政管理学上的概念,更多的是在行政管理意义上使用。

二、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行政审批则主要是在内部行政行为。

篇3: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系统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发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集中清理,不断精简、压缩,并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措施。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已经发展到网上行政审批[1]。但对于较偏远的农村基层,还在起步阶段,由于文化程度、信息化程度以及交通环境的相对落后,广大基层更加需要便捷的行政审批平台,成为未来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向基层社区和村居拓展延伸,为公众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建设情况是体现一个地区政务服务水平的关键衡量标准。为加强地区内各部门进行跨部门协同办公,打破部门信息壁垒,促进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传统政务服务的单一模式难于满足公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跨平台、跨应用的信息服务越来越成为衡量平台服务的新标准。

2 基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分析

基层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是在现有的服务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各项资源,将一体化管理理念融入系统实现过程[2]。系统要求:1、实现集中的审批管理模式:审批资源、审批过程、审批事项集中共享、监督和管理。2、实现统一的审批运行模式:统一对外服务的入口;统一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配置;统一审批办理业务平台。3、实现建设模式的转变:由行政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转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由传统审批方式转向网络审批方式,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在功能上应满足以下需求:网上审批大厅、审批业务办理平台、审批事项管理系统、系统集成平台。

“一站式”网上审批大厅[3]:网上审批大厅作为公众在互联网上进行申报审批事项的统一“窗口”,从办事咨询、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及交流答辩。

完善的审批业务办理平台:审批流程通过网上审批大厅展现,审批流程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则通过审批业务办理平台实现。

统一的审批事项管理系统: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建设必须与行政审批改革密切配合,需要对各种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行政审批事项的新增、取消、调整等,同时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各个审批要素进行配置。

开放的系统集成平台:由于存在不同类别的审批平台,一体化平台需运用系统集成技术来开发系统集成平台,最终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审批协同以及数据共享。

3 行政审批系统

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以简化审批办事流程、加强办事效能监察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为网上办事及实体办事大厅提供统一的行政审批业务办理、效能监察平台。审批办事系统通过数据服务总线与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无缝对接,实时抓取网上办事大厅数据,并将实体大厅数据同步到网上大厅供群众查阅。整合各级数据资源,更好的实现政务资源各级各部门共享[4]。

3.1 基本办件审批

行政审批办事系统将各部门各区县办事事项、办事流程纳入统一管理,提供通用的办事功能。群众可通过互联网查阅办事信息、办事流程,并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网上申报,对于网上申报的审批业务,网上办事大厅申报数据可实时流转到行政审批办事系统;对于直接到实体办事大厅办理的审批业务,由窗口工作人员录入到行政审批办事系统。进入行政审批办事系统的业务自动匹配相应审批流程,按流程在个审批人员间进行流转,办理完毕自动通知申报人。

行政审批办事系统可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审批,及部门间协助办件的联合审批流程。

(1)咨询办件:用户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各办事窗口进行相关办事咨询。各窗口办事人员对咨询问题进行登记,然后答复问题,并记录答复内容打印成回执给咨询人。

(2)收件处理:收件处理模块是对申办人的办事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申办条件、是否接受申请。主要包括:外网预审、办件登记、办件受理、材料审核、不予受理、材料补正等环节。

(3)审批处理:办件受理后,按预设流程流向各个办理(审批)环节。主要包括办件办理、办理信息跟踪、催办督办、特别程序、上报、回撤。

(4)办结处理。办件的所有办理环节完成后,系统将办件转成办结状态,并通过短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网站等向申办人发出办结通知和出件通知。

(5)出件处理。申办人收到办件办结通知后,如需到窗口取件的,窗口工作人员在系统做出件操作,录入出件信息,系统自动记录出件时间。

(6)办件提醒。系统可以以绿灯、黄灯、红灯等标记清晰提示办件超期状态和当前办理环节,正常件为绿灯、即将超时件为黄灯、超时件为红灯,使工作人员可以迅速了解目前所需处理的各类办件情况。

(7)办件信息查询。系统提供所有审批办件的列表,显示办件的办理状态。服务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审批人员可以根据权限查看授权范围内的办件详细信息,包括审批事项信息(与事项库关联)、办理机构信息、网上申请信息、受理信息、审批过程信息、办结结果信息、证照基本信息(与电子证照库关联)等。

3.2 协同办件审批

建设协同办件审批系统,优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协同事项网上办理,实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窗口与窗口之间、窗口与部门之间信息纵向、横向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1)并联审批。并联审批是指一项审批业务,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办理的审批行为。并联审批采用牵头单位负责制,明确审批的牵头受理部门和联办部门,采取牵头单位受理、相关单位协办、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督导督办的工作模式。牵头部门为责任部门,负责联办件的统一受理,并在审批过程中对审批事务进行汇总上报和反馈等工作,如图1所示。

(2)牵头单位受理。并联审批的收件跟单一部门审批件的收件有一样的收件处理功能,所不同的是并联审批事项的收件类别是“联办件”,并由牵头部门统一收件。

(3)协办抄送。协办抄送是指牵头单位受理并联审批事项后,系统会根据并联审批的设置自动产生相应的协办事项,并发至各协办窗口人员。由于联办件的协办事项依据具体项目会有所不同,因此,允许牵头单位临时增加协办部门参与审批。

(4)协同收件。各个审批协办单位通过这个系统模块,接收牵头单位抄告过来的审批事项和相关电子材料,与内部审批流程过程对接,形成待办审批事项,进入审批环节。

(5)协同审批。对事项审批具体处理过程,与一般审批类似,按照“基本办件审批”功能的流程处理。

(6)协同回复。协办部门事项办结后,向牵头部门回复是同意审批或不同意审批,并给出审批依据。

(7)跟踪查询。并联审批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可以根据申报人名称、服务项目名称、受理编号、受理时间、承诺时间等条件进行查询。方便申请人及时知道办件的具体状态和审批情况,实现审批过程的透明化。

(8)协同督办。牵头单位和监察部门对审批事项的动态督办、监察等过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审批事项的督办指定提醒,确保审批事项在规定的审批时间内完成审批。

(9)并联事项设置。系统要能快速定制不同类型的联合审批事项,包括设置牵头部门和灵活设置各协办事项的并联、串联办理逻辑。联合审批事项的协办事项应由原有独立的各单位审批事项组成,不需要再另外定制协办事项的流程和表单。

(10)联办件时限计算。要求系统在计算联办件办理时限时,既要满足单个审批项目时限要求,也要满足整个联合审批事项的时限要求,避免一个单位超时影响整个项目也便于责任的落实。

3.3 特殊办件审批

提供正常审批流程之外的特殊办件审批功能。如审批流程中须增加专家评审、听证会等环节时,启动特殊办件审批功能,插入特殊审批环节,对事件进行特殊处理。

4 事项管理系统

实现对市、区县两级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的事项信息管理,包括对事项目录、事权级别、提供机构、事项内容等方面实现服务事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审批事项管理:面向事项管理员提供服务事项登记、注册、发布、预览、查询、目录浏览、注销等管理功能;提供服务事项的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提供服务事项网办五项服务(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结果反馈)的接入支撑;提供按照职能部门、事权级别、事项名称、事项类型等检索查询的功能。

(2)主题目录管理:提供服务事项的主题目录管理功能。主题目录主要分为区域服务目录、部门服务目录、主题服务目录、人生事件目录、面向人群目录等。服务事项默认以区域和主管机构组织,可以多种维度并存,如按服务主题、人生事件、面向人群等。一项服务事项可以同时在多个服务目录下出现。

(3)审批机构管理:提供管理进驻网上办事大厅审批单位基本信息的功能,包括单位信息的新增、查删改。单位信息主要包括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负责人、单位成员、办公时间等信息。提供分配各单位管理员账号的功能,单位管理员可录入、修改本单位的审批事项。提供分配市、区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员账号的功能,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员可以负责本级服务单位的机构注册、单位管理员账号分配。

(4)汇总统计:提供服务事项汇总统计的功能,方便市、各区县的领导,按权限直观方便地了解全市、各区县进驻的服务事项数量、分类及提供网上办事服务的情况。

5 总结

基层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在信息化过程中是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步骤,我们对如何设计基层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目标分析和功能需求对系统进行分析描述,由此提出了设计原则,对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从系统总体架构和总体功能进行了全方面的设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理念搭建行政审批的一体化管理、运行和服务平台,以用户和管理者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业务流程,特别是对多部门的协同审批方面,提出了完善的业务模型,对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中的网上审批大厅进行分析与设计,从功能、性能以及算法逻辑等方面对网上审批大厅关键数据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实现了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行政审批平台。

摘要:基层电子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是政府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和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运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体系,设计并实现了在基层综合政务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队用户和管理者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业务流程,特别是对多部门的协同审批方面,提出了完善的业务模型,对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中的网上审批大厅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了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行政审批平台。

关键词:公共服务平台,网上审批大厅,协同审批,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廖怡浅析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及其转型发展思路[J].科技资讯,2013,29(1):32-33.

[2] .王芳,赖茂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09,23(8):1-4.

[3] .王功臣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4: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分析

关键词:理论纷争;立法统一;执行;分离

一、理论纷争、立法统一与执行中的分离

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后,关于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才开始为理论界及实务部门所关注。但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

(1)行政审批仅为“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审查、批准),既用于外部行为,也可用于内部行为,并且只指行政机关作出的特定行为;而行政许可只用于指代行政机关对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两者之间应该是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不少法律、法规中使用的“批准、审批”的实质就是行政许可,所以用批准或审批是概念不清、用词混乱所致,并建议立法上应当对许可与审批的概念严格加以区分:“凡行政机关对外实施许可的行政行为一律使用许可一词,凡行政机关内部程序的许可行为可称为批准或审批”。

(3)两者之间概念一致。认为行政审批,就是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最终采纳了同一概念说,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统一起来,从而一锤定音,结束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之间的纷争。

然而,在《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执行中,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倾向,大量的行政审批不断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来,出现了所谓的“非许可类行政审批”、“不属于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不作为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不作为行政审批事项”、“不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的其他行政审批(简称‘其他审批’)”“涉密类行政审批”等一系列与行政许可的概念相并列的非许可的行政审批的概念,一大批审批项目被归类到这些非行政许可的审批范畴之内,这直接导致《行政许可法》所调整的行政许可被限缩到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此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有合并(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项目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下放(即将原由上级或上一级行政机关审批的项目下放给下级或下一级的行政机关进行审批)、取消和改变管理方式等形式,而改变管理方式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系指将原先的审批方式改革为审核、核准或备案等其他相对比较宽松的管理方式。

在立法上已经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统一起来的情形下,为什么在执行中会出现分离呢?在行政许可的范围之外是否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非许可的审批项目呢?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是否确实属于一个范畴内的概念呢?这些都是《行政许可法》在实施中所面临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相分离的原因

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出现分离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

1.在理论和实践中,我国对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界定的标准不统一

我国的行政审批,主要是依审批主体和审批形式界定的,而行政许可主要是从相对人的角度依行为的性质进行界定的,这就形成了两者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不完全一致的情形。首先,行政审批通常被理解为行政机关所作的审批,这是从审批主体的角度对行政审批所作的界定,因此,行政审批既可能是应相对人的申请作出的,也可能是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申请、请示等内部管理事项所作的批复、批示、批文等,还可能是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其直接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事项所作的审批;而行政许可通常被理解为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所作的审批。其次,行政审批通常是从形式上去认识的,凡是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行为都被视为行政审批行为,而不管这种同意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只要形式上具备审批的特征或者使用了审批的称呼就都被视为行政审批,而行政许可则必须是行政机关以管理人的身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相对人申请所作的实质性的审批,即对符合法定许可条件的相对人作出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审批而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相对人作出不予许可的审批。

2.在立法上,两者的内涵与外延没有统一

篇5: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区别讲解

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从逻辑学上分析,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行政审批是母概念,行政许可是子概念。行政许可是行政审批,但行政审批不一定都是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为。行政许可是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产生的行政行为,无申请即无许可。第二,行政许可是管理性的行政行为。管理性主要体现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的单方面性。第三,行政许可是对社会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第四,行政许可是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取得行政许可,表明申请人符合法定条件,可以依法从事有关活动。

1、行政许可,即通常说的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为。以申请为起始,无申请即无许可。

(2)行政许可是管理性行为。主要体现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的单方面性。不具有管理性特征的行为,即使冠以审批、登记的名称,也不属于行政许可。

(3)行政许可是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外部行为。行政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对机关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则属于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许可。

(4)行政许可是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实施行政许可的结果是,相对人获得了人事特定活动的权利或者资格。

2、审批:是指政府机关或授权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有关文件,对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申请某种权利或资格等进行具有限制性管理的行为。审批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指标额度限制;二是审批机关有选择决定权;三是一般都是终审。审批最主要特点是审批机关有选择决定权,即使符合规定的条件,也可以不批准。

核准:是指政府机关或授权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有关文件,对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申请某种权利或资格等,依法进行确认的行为。因此,在批准相对人的申请时,只是按照有关条件进行确认。只要符合条件,一般都予以准许。核准的条件都比较明确具体,便于确认。

审核:是指由本机关审查核实,报上级机关或其他机关审批的行为。

备案:是指相对人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相关性文件等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制定的或完成的事项的行为。

360百科:

行政许可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许可是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针对特定的事项向行政主体提出申请,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前提条件。无申请则无许可。

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行政许可可以一般禁止为前提,以个别解禁为内容。即在国家一般禁止的前提下,对符合特定条件的行政相对方解除禁止使其享有特定的资格或权利,能够实施某项特定的行为。

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针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作出的具有授益性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针对行政相对方的一种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外部行为。行政机关审批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许可。

5.行政许可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形式,即应当是明示的书面许可,应当有正规的文书、印章等予以认可和证明。实践中最常见的行政许可的形式就是许可证和执照。

新政出台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措施,再取消一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设定行政许可三个从“严”

会议指出,出台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措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也是坚定不移、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松绑”,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正发展环境。要坚持依法设定行政许可,做到“三个严格”:

一要严格设定标准。坚决控制新设对企业投资、产品、生产经营和资质资格的行政许可,放宽社会资金准入。能通过技术标准、规范等其他管理手段或措施解决的,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能通过设定一个行政许可解决的,不得设定多个行政许可。

二要严格设定程序。对确有必要设定的行政许可,要加强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并广泛听取意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得设定。

三要严格对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各部门要公布其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目录,并定期评价,及时提出修改或废止建议。实施行政许可,要明确责任、权责一致,注重事中事后监督。对违法设定许可和增设许可条件,或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为名行许可之实的,要坚决纠正、严肃处理,特别要制止以许可增加收费的行为。取消76个评比表彰项目

会议决定,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要求,在前不久已取消一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76个项目,并从严从紧加快清理其他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尤其是带有收费性质的项目。这有利于抑制对开展评比达标表彰评估的“偏好”,使各级政府更好地把精力放在日常行政管理上。要做到“四个一律”: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中央文件规定的,一律不得开展;与政府职能无关、对推动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律不得进行;已取消的,一律不得变相保留或恢复,防止“割韭菜”现象;已转交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的,一律不得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加强监管建“阳光央企”

会议指出,加强国有企业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要进一步推行由事后监督到当期监督、由境内监督延伸到境外监督的有效做法,在完善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面走在前列,为转变政府职能积累经验。中央企业要用改革的办法和调结构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花大力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阳光央企”,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骨干作用。

[1]编辑本段基本作用

1.行政许可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从直接命令式的行政手段过渡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

2.行政许可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及公民的权益

3.行政许可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4.行政许可有利于控制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

5.行政许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种类划分

从行政许可的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的角度来说,大体可以划分为五类: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普通许可

普通许可是准许符合法定条件的相对人行使某种权利的行为。凡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活动,基于高度社会信用的行业的市场准入和法定经营活动,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物品的生产及销售活动,都适用于普遍许可。如游行示威的许可,烟花爆竹的生产与销售的许可等。

普通许可有二个显著特征:一是对相对人行使法定权利附有一定的条件;二是一般没有数量控制。特许

特许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力或者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管理方式。主要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如出租车经营许可、排污许可等。

特许有二个主要特征:一是相对人取得特许后,一般应依法支付一定的费用,所取得的特许可以转让、继承;二是特许一般有数量限制,往往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公开、公平的方式决定是否授予特许。认可

认可是对相对人是否具有某种资格、资质的认定,通常采取向取得资格的人员颁发资格、资质证书的方式,如会计师、医师的资质。

认可有四个特征:一是主要适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并且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特殊技能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认定;二是一般要通过考试方式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认可;三是资格资质是对人的许可,与人的身份相联系,但不能继承、转让;四是没有数量限制。核准

核准是行政机关按照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标准、规范的判断和确定。主要适用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如电梯安装的核准,食用油的检验。

核准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依据主要是专业性、技术性的;二是一般要根据实地验收、检测来决定;三是没有数量限制。登记

登记是行政机关对个人、企业是否具有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资格和特定身份的确定。如,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变更、终止;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房地产所有权登记等。

登记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未经合法登记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事项,是非法的,不受法律保护;二是没有数量限制;三是对申请登记材料一般只进行形式审查,即可当场做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编辑本段主要范围

1、行政许可范围的确定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的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的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题资格的事项;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2、行政许可的排除范围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编辑本段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合法性原则也称为行政许可法定原则。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行政机关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时,不仅在实体和程序上都要合法,而且还要合乎常理。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个人和组织。3.便民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由一个机构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并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许可尽量提供方便。4.救济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5.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决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但应当对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的财产损失依法给予补偿。6.行政许可一般不得转让原则

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转让的行政许可外,其他行政许可不得转让。7.监督原则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编辑本段相关设定

(一)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

1.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行管理的事项,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只有市场、社会自行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才能介入,才能通过设定行政许可进行干预。

2.设定行政许可应当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不应设定行政许可。只有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这些民事权利可能对他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并且这种损害难以通过事后赔偿加以弥补、补救时,才能设定行政许可。

3.设定行政许可应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设定行政许可,不能仅仅考虑当前和眼下的利益,而应当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

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以上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三)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分配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是指各种主要法律渊源形式在设定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置。

1.法律的行政许可设定权。法律可以在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以外设定其他行政许可。

2.行政法规的行政许可设定权。行政法规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比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规范大,但在法律已经设定行政许可时,行政法规只能作出具体规定,不能增设行政许可。

3.国务院决定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但在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因条件、情况发生变化而废止以外,国务院决定设定的其他行政许可在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适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加以设定,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加以设定。

4.地方性法规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但法律、行政法规已经对有关事项设定行政许可的,地方性法规只能作出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

5.省级政府规章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执行的,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该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该地区市场。

7.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编辑本段实施主体

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是指行使行政许可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主要有三种:

1.法定的行政机关。行政许可一般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2.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被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该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第二,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与该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相关联;第三,该组织应当具有熟悉与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的正式工作人员;第四,该组织应当具备实施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条件等;第五,该组织能对实施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引起的法律后果独立地承担责任。

3.被委托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委托实施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委托主体只能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实施行政许可;(2)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和规章;(3)委托机关应当对被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被委托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4)被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得将行政许可实施权再转委托给其他组织或者个人;(5)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将被委托行政机关和被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编辑本段实施程序

行政许可的实施通常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和要求进行:

1.申请与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的除外。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并应申请人的要求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处理,并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2.审查与决定。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不能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对申请人的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或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准予行政许可,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相应的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不予行政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3.期限。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但行政机关应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4.听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5.变更与延续。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6.特别规定。主要包括:(1)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2)行政机关按照招标、拍卖程序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后,应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依法向中标人、买受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3)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4)依法应当进行检验、检测、检疫的,行政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6)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编辑本段监督检查

(一)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种类

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

1.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检查。即上级行政机关基于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2.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书面检查;(2)抽样检查、检验、检测与实地检查;(3)被许可人的自检;(4)对取得特许权的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

(二)行政许可的撤销与注销

1.行政许可的撤销。行政机关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当撤销其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对违法的行政许可事项,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该撤销的,行政机关应当予以撤销;撤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既可撤销也可不撤销的,行政机关应当衡量各种利益后决定是否行使撤销权。行政许可决定被撤销时,行政机关应当赔偿被许可人因此受到的损害。

2.行政许可的注销。指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由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程序收回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公告行政许可失去效力。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情形有以下六种:(1)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2)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3)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4)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5)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编辑本段法律责任

(一)行政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1.行政法律责任。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几种违法行为包括:(1)规范性文件违法设定行政许可;(2)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的程序实施行政许可;(3)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违反法定条件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4)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行为;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的行为;(5)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的行为;(6)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行为。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是:(1)有关机关责令设定行政许可的机关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2)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3)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4)行政赔偿。

2.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或者实施行政许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或者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及被许可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许可申请人及被许可人的法律责任分为两个幅度,程度较轻者予以行政处罚或者限制申请资格,较重者予以刑事处罚。其中,行政处罚是原则,限制申请资格和刑罚是例外。

1.行政法律责任。包括两种,即行政处罚和限制申请人申请资格。

行政处罚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第二,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第三,有下列情形且违法程度较轻的:(1)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2)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3)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第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

限制申请人申请资格的情形主要包括两种:(1)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2)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2.刑事法律责任。被许可人违法从事行政许可活动,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编辑本段行政问答

问:什么是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特征是什么?

答: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行使的一项重要权力,它涉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行政权力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的关系,涉及行政权力的配置及运作方式等诸多问题。行政许可法将“行政许可”界定为: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一般而言,行政许可具有以下特征: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管理性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对社会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行政许可是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产生的行政行为,无申请则不产生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准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答 行政许可的特征:

1.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2是一种采用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的要式行为;3是行政主体赋予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为。

问:行政许可的种类?

答:根据行政许可在性质、功能、适用事项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将行政许可可划分为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五大类:

1.普通许可。是行政机关确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住址是否具备从事特定许可活动的条件的许可方式。是实践运用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许可。其适用于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比如,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的集会游行示威许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设立许可、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药品经营许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等。

2.特许。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利的许可方式,主要适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比如,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的海域使用许可、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的无线电频率许可、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排污许可等。主要功能是分配稀缺资源。

3.认可。是行政机关确定申请人是否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的许可方式,主要适用于确定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所必需的信誉条件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比如律师资格。

4.核准。是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作出判断的许可方式,主要适用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设备、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比如,消防验收、动植物进出境检疫。

5.登记。是行政机关确立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主体资格的许可方式。比如工商企业注册、社团登记等。

问: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

(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

(三)便民原则。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应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四)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和申请国家赔偿权。

(五)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除非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但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问:《行政许可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该法主要对政府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第一,行政许可设定要于法有据。第二,行政许可管理要公开透明。第三,行政许可服务要便民快捷。第四,行政许可权力要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第五,行政许可实施要强化监督检查。

问:哪些单位可以实施行政许可?答: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可以实施行政许可的单位有:

1.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政府和政府所属部门都属于行政机关,但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够实施行政许可。只有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才有权实施行政许可。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是指承担着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的组织,如医院、学校、图书馆以及一些公用事业机构等。这类组织经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授权,也可以实施行政许可。

3.受委托的行政机关。一些行政机关虽然具有行政许可权,但囿于某方面原因,可能无法有效实施行政许可。此种情况下,这部分行政机关可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问:行政许可如何办理?

答:《行政许可法》规定:对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由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比如:某项行政许可涉及到林业局的几个处室,则林业局应当确定由其中一个处室来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并负责送达行政许可的决定。

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由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该部门受理后要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比如某项行政许可涉及县级人民政府的建设、环保和国土资源三个部门,则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交由建设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建设部门受理后要转告环保、国土资源部门分别提出办理意见,或者组织环保、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办理行政许可,或是集中办理行政许可。

问:申请行政许可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是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二是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三是申请人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对行政机关来说,应当为申请人提供以下便利:一是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二是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三是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问: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如何作出处理?

答:一是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二是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三是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四是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五是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问:申请行政许可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是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二是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三是申请人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对行政机关来说,应当为申请人提供以下便利:一是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二是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三是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问: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如何作出处理?

答:一是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二是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三是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四是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五是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问: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答:除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外,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一是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二是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直接报送上级行政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三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问:《行政许可法》关于行政许可的期限有哪些规定?

答:一是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二是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三是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四是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五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节规定的期限内。

问:哪种情况下实施行政许可要听证?

答:《行政许可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行政机关不得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收取听证的费用。

问:申请人如何变更与延续行政许可?

答:《行政许可法》规定,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八、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一)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种类

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

1.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检查。即上级行政机关基于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2.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书面检查;(2)抽样检查、检验、检测与实地检查;(3)被许可人的自检;(4)对取得特许权的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

(二)行政许可的撤销与注销

1.行政许可的撤销。行政机关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当撤销其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对违法的行政许可事项,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该撤销的,行政机关应当予以撤销;撤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既可撤销也可不撤销的,行政机关应当衡量各种利益后决定是否行使撤销权。行政许可决定被撤销时,行政机关应当赔偿被许可人因此受到的损害。

篇6:道路运输行政许可集体审批

工作制度

一、为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工作,科学配置市场资源,引导运输市场协调、有序、健康发展,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参与道路运输行政许可集体审批(以下简称集体审批)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工作制度。

三、对下列行政许可事项,应实行集体审批:

(一)、县际道路客运经营许可,包括企业开业经营许可、原有客运企业扩大经营范围许可、子公司经营许可和经营主体变更的许可。

(二)、县际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包括新增客运班线经营许可、客运班线延续经营许可、重大的客运班线变更事项许可。重大的客运班线变更事项是指:

1、班次密度较大的客运班线变更起讫点、班次或途经路线;

2、因原车型不符合国家标准或不符合道路安全运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原因,县际客运班线变更座位增加超过原座位数20%以上的。

(三)新增县际包车客运车辆经营许可。

(四)县际道路客运经营许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和包车客运车辆经营许可的吊销。

(五)道路运输服务业经营许可,包括企业开业经营许可,原有企业扩大经营范围许可。

(六)一、二、三级汽车客运站站级和服务等级的核定。

(七)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包括营运性和非营运性。

(八)XXX二类以上维修厂家经营许可。

(九)XXX驾校经营许可。

四、集体审批工作会议每10召开一次,逢周六、周日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按期召开,时间可提前或顺延。

五、集体审批工作会议由所长主持,所长因故不能主持会议的,由所长委托分管所领导主持。

参会人员为:客货运输管理科、运政法规科、安全监督科、维修办、驾培处、办公室、纪检监察室科长(主任)和相关科室业务具体经办人员。科长(主任)因故不能参会的,由科长(主任)通知副科长(副主任)或其他人员参加会议。

对重大或各方意见不一的许可事项,必要时,须邀请相关县(市、区)运管机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通过联席会议方式进行集体审批。

六、各相关业务科室,应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并在会议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等准备工作。

八、参与集体审批工作的科室和人员应按以下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申请许可事项提出许可或不许可的意见:

(一)所长和分管所领导工作职责:

1、组织和监督各科室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按期主持召开审批会议,完

成会议议程;

3、模范带头坚持执行好本制度。

(二)客货运输管理科工作职责:

1、审查客货运输申请资料;

2、对申请事项进行汇总列表,并提出科室意见;

3、准备会议资料,发给参会人员;

4、向参会人员介绍申请许可事项的有关具体情况;

5、做好会议记录,草拟会议纪要。

(三)安全监督科工作职责:

1、审查申请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审核申请单位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评估的有关规定。

(四)运政法规科工作职责:

1、核查申请单位是否存在长期不规范经营的问题,并向参会人员通报;

2、对拟吊销的许可事项依法依程序提出意见;

3、对许可事项和拟吊销的许可事项进行合理性审查。

(五)维修办工作职责:

1、审查维修业户申请资料并提出科室意见;

2、审核申请单位拟投放车辆的车型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是否与所经营线路相适应。

(六)驾培处工作职责:

1、审查驾培机构申请资料;

2、审核申请项目是否符合交通部相关行业标准并提出科室意见。

(七)办公室工作职责:核查所受理的信访件中,是否有关于申请单位和申请班线的投诉、举报、向参会人员通报。

(八)纪检监察室工作职责:监督参会人员遵守工作纪律,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

九、集体审批工作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交通部2004年10号令)、《河南省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的许可程序、许可权限和许可条件等。

(二)严格执行交通部和我省关于质量信誉考核、安全生产状况评估的有关规定。

(三)充分考虑道路运输市场的供求状况、普遍服务和方便群众等因素。对客运班线经营许可,根据相关要求,在申请企业或其下属汽车客运站按规定报送客运班线旅客发送信息报表的前提下,方能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予以许可。

(四)避免引发重大的市场矛盾,维护市场稳定,打破市场经营垄断,促进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

(五)鼓励经营者实行公司化经营,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十、集体审批工作程序

(一)各业务归口科室审查申请资料后,对申请资料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申请人质量信誉考核和安全生产评估符合相关规定的予以受理。

(二)各业务归口科室将申请许可事项汇总列表,提出科室意见并在汇总表中标明。

(三)各业务归口科室于会议前7天将汇总表送相关科室

审核,各科室5天内提出意见。

(四)各业务归口科室于会议前3个工作日向分管所长报告会议研究内容等相关情况,经分管所领导批准后,及时通知参会人员参会,并将申请许可汇总表等会议资料发给参会人员。

(五)召开集体审批工作会,业务归口科室根据会议决定将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填好申请许可汇总表,草拟会议纪要,并交参会人员签字,留存备查。

(六)将拟许可事项在市运管所网站公示,同时对不予许可事项依文件规定的程序签发不予许可决定书。

(七)对审批结果在区运管所网站上进行公告。

上一篇:伤感非主流爱情语录下一篇:憔悴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