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审计与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21

摘要:审计风险成为广大审计人员需要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研究审计风险的管理问题对审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必须正视它而不能回避它,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应从各种方面进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委托审计与审计风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委托审计与审计风险论文 篇1: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一个倍受重视的问题。文章首先研究了审计风险的定义及特征,认为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过程性、可控性等特征;然后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接下来研究了审计风险的计量模型及审计风险与重要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采取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等几项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使审计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點、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審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若佳)

作者:栾岚 边丽丽 张晓铭

委托审计与审计风险论文 篇2:

外部审计风险的管理

摘 要: 审计风险成为广大审计人员需要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研究审计风险的管理问题对审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必须正视它而不能回避它,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应从各种方面进行。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具有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制度控制并降低审计风险,通过了解舞弊环境和强调职业怀疑,提高舞弊审计能力。本文从外部审计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从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管理;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而社会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审计。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管理

1.改善审计环境

(1)完善和健全审计规范体系。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与我国的立法体系相适应,我国的国家审计规范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中有关国家审计的规定构成。

(2)建立合理的审计管理体制。建立逐级审计责任制,不断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国家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要对审计结果形成的报告逐级、逐项签字并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在审计的基础环节、中间环节、决策环节,建立起责任明晰的呈递制度。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就必须铲除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和土壤,尊重客观规律,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以确保地方审计机关的执法力度,更好的化解和防范由于地方行政干预带来的审计风险。

(3)整顿社会经济环境。当前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委托代理关系的滥用、会计信息资料失真及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也极大地干扰了国家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国家审计工作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经济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严肃整顿会计虚假信息,减少不确定因素,使审计机关能掌握相当真实可靠的信息,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降低国家审计风险。

2.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国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审计人员必须正视风险而不能回避,从而把审计风险降至最低。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警示性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是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最彻底、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审计组织应该建立严格的专业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全体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同时,还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此外,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

3.严格质量控制,强化风险管理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借此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它包括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审计质量控制行为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进行的,是全体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都必须参与的自律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是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审计促进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有效手段。

4.建立审计执法个人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1)建立审计执法个人责任制。建立审计执法责任制,对审计机关的根本要求就是依法审计。要从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这个高度来认识推行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及审计组长、审计组员的执法责任和各岗的执法权限。此外各级审计机关应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建立落实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方案审批、审计复核、行政诉讼事项和审计执法质量检查,实行回避、回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备案和有关事项定期统计报告的制度,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确保审计工作依法进行,最大限度的化解审计执法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2)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为防止执法枉法、执法偏差、执法过错的产生,避免小疏忽变成大问题,审计机关需要在过错责任追究上形成一套机制,追究过失差错,以有效纠错防弊,激励正确执法,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

5.建立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不同的审计风险,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对可控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引发风险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不可控风险,审计人员也应充分评估,认真分析评价,以便确定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综合起来,控制审计风险的方法可归纳为:

(1)自我保护。对于可以控制的风险,审计人员应尽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发生严重疏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2)风险回避。审计人员应该尽量回避风险大而且自身又无法加以控制的审计项目。比如会计账目混乱、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管理人员缺乏正直的品格等。

(3)风险转移。审计人员应该采取不同形式将所面临的审计风险转移给其他有关组织和人员的策略。审计人员应尽量分解引发风险的责任,将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应负担的责任划分清楚。比如在审计时应分清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的责任,如果日后发生了复议和诉讼,便于区分责任,转移风险。

(4)风险预防。做好风险预防是减少或避免审计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风险防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来讲,建立健全审计机关的内部质量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职业观,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审计风险观念;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讲,审计人员应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提高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度,力求赢得其配合和支持。

6.规范审计程序。严格规范国家审计程序、利用科学理论措施,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1)制定审计项目计划阶段的风险控制。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在每个审计工作年度开始之前,对计划期内的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做出的统一安排。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关注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2)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审计准备阶段是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到制定审计方案,并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初步调查与评价。成立审计组,合理配置审计人员;做好审前的准备和调查工作;编制审计方案;发出审计通知书,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3)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的阶段,即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这个阶段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关键阶段。

(4)审计终结阶段的风险控制。审计终结阶段是撰写审计报告,做出审计结论与决定并执行的阶段。认真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如实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对策建议;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重视后续跟踪审计,是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后,对审计单位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解决存在问题所作的审查,在后续跟踪审计阶段,应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简单的惩罚措施,而是要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把审计质量控制落实处,防范审计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管理

1.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规定。到2009年为止,我国已制定颂布了42项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基本上建立起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注册会计师行业是诚信行业,整个社会对行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期望很高。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做到超然独立、正直、客观、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遵守、保守机密,就可以减少失察舞弊的机会,降低审计风险,维护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是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会计事务所在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前,要指派注册会计师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当评估的审计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时才能签约。签订业务约定书是审计业务执行的必要环节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

3.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各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的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5.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6年2月发布的审计风险准则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审计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作者:李敏 刘总理 贾瑞

委托审计与审计风险论文 篇3: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摘要】审计风险始终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研究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四项控制措施。

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重大财务舞弊案。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波及到审计职业也面临信用甚至生存危机。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和我国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倒闭,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影响巨大。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审计风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审计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自己意见的风险”。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许多审计专著对于审计风险也都表示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如《蒙哥马利审计学》、阿伦斯和洛贝克的《审计学——结合法》等大都是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定义的影响。但是,这个定义只说明审计风险的现象而没有说出审计风险的本质,因为审计风险是伴随着审计而一直存在着的,不能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如果只是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不利影响,也不会形成审计风险。风险必须与结果相联系,也就是说,审计意见的不恰当只是可能产生不利结果(如审计诉讼、审计费用增加、客户减少、政府处罚以及名誉损失)的时候,才会形成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和损失,则无审计风险。

为此,对审计风险的上述定义略加改动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并可能给审计人员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即审计“期望差”是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期望差是指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作用和观念与法律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由于公众对审计人员要求过高,公众认为审计人员应揭示所有问题;而审计人员则认为他们无法保证能够觉察任何舞弊行为。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由于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复杂,资金需求的膨胀导致了金融创新的百花齐放。与此同时,企业管理状况对会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仍然按照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的审查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导致审计范围的扩大,从早期的仅仅审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发展到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再到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更有人认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应深入到管理领域,既要审计财务信息,也要审计非财务信息,以致预测信息和研究環境对企业经营与财务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审计的范围越宽越广,就越不可能采用早期的详细审计技术,也就越来越借助于审计抽样以及分析性程序等非全面检查技术的帮助。然而,这使得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越来越难以保证,因而使审计的风险加大。

3.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增强,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被审计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使审计职业界自身的经营风险也同时增加,一旦被审计企业经营失败,遭受损失的一方必然想方设法弥补损失,而不管审计人员是否负有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深口袋”责任概念。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相配套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处理。此外,一些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也容易导致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所应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本身存在缺陷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源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文件,1981年发布的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抽样准则》和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在47号公告中给出了著名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风险模型,存在着一些比较隐蔽的缺陷。

(1)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从理论上讲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但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固有风险时被要求着重考虑的因素,如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时,又难免要考虑到内部控制的因素,造成固有风险内涵与外延的不一致,给模型的科学性带来很大的损害。

(2)控制测试的“内部性”导致其可依赖性成疑问。控制风险被定义为“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说,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值得信赖,从而依赖此结论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然而,控制测试不一定可以依赖,一是通过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其证明力是比较差的;二是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导致其在防止管理当局舞弊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而管理当局舞弊的风险对任何公司都是存在的,因此,把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3)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虽然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但由于控制风险的评估是按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的,在风险模型中无法与会计报表层次的固有风险评估相匹配,只能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固有风险的评估相匹配。这样一来,审计风险模型在整个会计报表层次上就不能应用,实际上成了对每一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而不能构成对整个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

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从理论上讲,抽样所选择的样本应该是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使得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是不能肯定的。一方面,审计人员根据抽取样本得出“审计总体无严重错误”的结论,而对总体中所有事项的检查结果却表明总体仍然存在严重错误;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根据抽取的样本得出“审计总体存在严重错误”的结论,但对总体所有项目的检查结果却表明,总体无严重错误。上述两种情况,也就是数理统计所说的“弃真”、“弃假”,对于抽样方法来说,这种风险一般是难以消除的。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

另外,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这同样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3.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審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应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缩小审计期望差

审计职业界应遵守审计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在执行业务中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在查账验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不依附任何机构和组织,回避与委托单位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应实事求是地表述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应公平、公正地对待包括被审计单位之内的各方当事者;应清正廉明,不应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执业中所掌握委托单位的资料和情况为自己或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谋取私利。尽量改善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因此,要加强公众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大力宣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以缩小审计期望差。

(二)贯彻实施新准则,有效地提高审计的质量。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对审计风险模型和相应的审计程序进行了修订和调整。新准则指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为了彻底避免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潜在误解,也为了增强“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的可操作性,可直接将两者合而为一,称作“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整个演变过程来看,在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对“固有风险”作出有效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风险源),并通过了解内部控制(识别风险防御机制),才能够有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新准则还把原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准则和内部控制准则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符合科学的审计思路和合理流程,增加了准则的指导性。

(三)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在很多情况下,各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收集的数量和方法等都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管审计准则制定的再具体再详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都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将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议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新准则第1141号第二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或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通过参加职业责任保险抵御审计风险

由于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抵御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事务所采取了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做法,即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以弥补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在事务所内部化解的方法。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行的做法是参加职业责任保险。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颖萍

上一篇:绘本教学中幼儿教师论文下一篇: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