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形成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我国审计行业取得较大发展,审计风险也随之不断扩大,不管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都存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从内部控制水平、独立性、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审计风险形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计风险形成论文 篇1: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与防范初探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实内部审计工作可能存在诸多的现实风险,由此文章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当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风险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探究。最后,依照当前事业单位所存在的各类审计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此使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优化。

一、引言

在我国的审计监督体制构建过程当中,内部审计在整体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性作用,使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能够进一步的对自我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在开展过程当中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性作用。然而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由此需要进一步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所用的现实意义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并且需要使其自身内内审计风险的防范力度得以有效的增加。以下将对对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综合性的探析。

二、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详细的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在出现过程中往往与外部审计风险予以对应性,其主要内容是指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各项内部事务的综合审计工作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内部审计就其自身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整体单位的管理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工作中能够使单位所有的内部治理质量得到综合性的优化。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独立客观的原则予以遵循内部审计,在开展过程中不仅会对财务方面内容予以包含,同时会对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审计,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发展而言,整体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部门的综合免疫系统,而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正进行着更加深入性的改革,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审计工作也受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中所分析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中,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其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应的从属机构所存在的一切财务支出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审计,并且对其所存在的各类经济活动所拥有的有效性真实性进行客观性的审计。对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以及弊端进行有效的发现与纠正,以此使整体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其自身所有的风险同样相对较高,由于人员管理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会致使相应的风险提升,以此使得整体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完善性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其自身审计风险所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识别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首先,风险管理意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较为薄弱。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其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应的风险认知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无法对具有高度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活动予以开展,由此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控制过程中存在控制不足的现实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于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开展工作中无法对审计所存在的风险危害性予以有效的认知,由于审计工作人员及自身所拥有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由此致使前段时间的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无法对较为优质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构建,并且无法将相应的风险评估结论作为整体审计计划予以开展的依据。同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开展中,由于对风险识别无法进行有效的优化,将致使相应的审计单位自身所拥有的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误差,使整体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性相对较低,使相应的审计工作往往习惯侧重于对各类习惯思维予以应用,致使整体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较为突出的现象影响。

第二,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整体风险防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健全。较为优质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使审计人员对各类风险管控工作予以进一步的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对较为优质的风险管控机制进行健全,并且对各项流程进行纵向处理,对于审计人员自身发展而言,相应的审计工作如果仅仅能够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经验予以进行,将使得审计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与程序不符的不规范现象,由此将致使审计过程中无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事业单位内部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管控制度的构建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其无法对更为具体的工作指南予以构建,因此致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所拥有的风险管控水平相对较低。

(二)风险衡量环节及评价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问题

首先,其自身审计力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存在着无法对相应的工作予以胜任的现实问题,无法对审计的专业方法予以综合性的掌握。根据相应的调查可以显示,在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仅有5%左右的審计人员能够完全对所具有的各类审计工作予以胜任,而在事业单位内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部分基础部门诸多审计人员往往具有着较为突出的兼职性质,其自身往往无法应用较为优质的审计能力,同时不能够拥有更为优质的风险评估能力,相应的人员自身所用的年龄相对较大,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了高度的单一性,无法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之下的各项审计工作予以有效的认知,进而使相应的审计风险大幅度提升。第二在进行具体审计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类风险评估手段具有的高度的单一化特征,在审计过程开展过程中,审计方法往往会对最终所拥有的审计结构产生较为深远性的影响,而实际审计过程中,较为单一的审计方式无法对诸多不同方法予以含糊,会对管理方法等诸多内容予以涵括。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其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化建设步得以进一步的加快,而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无法对全面信息化的手段予以应用,并且现在的审计工作往往会以人工统计的模式予以开展,因此在开展过程中,会由于人工操作等诸多原因,而致使整体审计风险大幅度提升。

(三)内部审计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问题

当前事业单位在进行具体的内部审计过程中,无法对整体审计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无法对实际重点及相应的目标进行有效的确定,而由此致使整体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性的不确定因素,使整体审计风险大幅度提升,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有效开展的过程中,无法与目前所有的事业单位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联系,无法对新出现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审计,而由此也将支持审计过程中存在现实的现实风险。

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风险防范有效方式

(一)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能力,在进行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控制的主要任务由此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经济环境独立性影响以及审计方法等诸多角度入手,对相应的风险進行有效的识别,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体经济环境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变化,整体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具有的复杂性得以进一步的体现,由此也致使审计风险得以进一步的增加。由于整体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业务拓展性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导致事业单位与外界所存在的各类经济活动愈发频繁,致使其内部所有的审计对象具有了高度的复杂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对其自身的审计范围予以有效的扩展,对各类审计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使事业单位风险识别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审计员工往往具有着高度的兼职特性,因此其工作中所具有的工作量相对较高,往往无法对审计工作予以更加细致化的构建。由此,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全职审计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工作的专职性予以进一步的优化,使审计工作所具有的独立性能够获得充分的保证。

(二)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衡量及评价

内部审计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其风险所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将致使内部风险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予以进一步的体现,而每种审计风险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评估方法具有着高度的差异性特点,在具体的审计过程开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依据被审计的对象及相应的审计对象,对各类审计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掌握。举例说明,可以对审计风险模型法以及风险因素分析法等诸多模式予以应用,风险评价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是风险评估基础之上开展各类综合性的评价工作,可以根据相应审计部门所存在的现实规定,对风险安全标准进行有效的判断。

(三)对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而言,需要对其自身所拥有的制度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完善,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要有更加规范化的现实特征。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自身所有的内部制度进行综合性的构建,根据我国所存在的各类审计法律法规,对各类审计经验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使审计内部所有的规章制度得以更加规范化的构建,对审计风险防护方案进行综合性的构建,使审计风险防控工作能够获得有效的制度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体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审计自身所拥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以进一步的优化,使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所具有的防范性对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使内部审计所具有的风险识别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使内部审计所拥有的风险衡量及评价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使内部风险的审计制度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其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转变,对各类管理审计予以重视,对审计内部的环境进行优化,对内部进行综合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的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使整体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获得更加优质化的构建。

(作者单位: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作者:陈如莉

审计风险形成论文 篇2:

论会计师实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审计行业取得较大发展,审计风险也随之不断扩大,不管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都存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从内部控制水平、独立性、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 独立性 内部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招揽业务,又要防范审计业务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这就使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有限,审计人员审查范围和程度有限,有些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或数据错报或漏报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导致没有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个方面考虑而造成失误,给会计师事务所造成审计风险,甚至使其失去信誉。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检查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言语模棱两可。例如在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中用了一些难以明确责任的语句,像“可能”、“也许”、“大概”、“据报告所诉”等等。第二,注册会计师因为在对被审单位进行分析审核中分析失当,对该公司作出错误判断,本应没有的错误出现在了审计报告中。第三,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抽样过程中判断失误,没有及时看出该公司的财务数据错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

(一)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控制水平偏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严格、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防止和减少错误和过失、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和解除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不健全,控制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层人数较少,内部管理不到位,工作效率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工作人员少,尤其是后勤人员少,各个负责人工作量大,同时往往身兼数项工作,既要对外衔接各有关主管部门,还要管理内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效率及水平的发挥,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2)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发展时间短、员工人数少的原因,人员流动大,缺少完善、科学的员工竞争与激励机制,内部考核不到位,财务核算不能细化。(3)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员结构的不完善,部门设置的不健全,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项目负责人并不都是注册会计师,可能是经理负责此项目。而事实上经理又不可能是每项业务的实际项目负责人,导致操作者与责任承担者不一致;第二,未按业务种类分设总审核,验资、审计、评估、基建项目由一人负责审核,由于审核人员受专业限制,往往对评估、基建项目的审核停留在对报告格式或个别文字的修改,未深入实质。第三,一些重大客户的业务存在一定风险,但会计师事务所顾于情面或利益而违背职业准则出具报告。(4)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大多未设置专职组织培训的人员或部门,不能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往往是新业务开始了,经验尚浅的审计人员临时突击学习一下就开始执业。

2.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开拓,往往是由主任会计师和几位合伙人负责,没有专门的业务开拓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主任会计师要处理大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事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专门去开拓新的业务,其他注册会计师也因要承担具体的业务工作,导致新业务的开拓存在无计划、不深入、不持久的现象。没有系统、完整的市场营销策略,无法面对市场的各种变化,只能做出静态、滞后、随机的反应。在对老客户的管理方面,也只是注册会计师对各自承接的客户负责,没有全面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无法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系统管理,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从会计师事务所长远利益方面来延伸业务。

(二)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审计独立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常年合作伙伴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被审计单位很多优惠;2.管理层与被审计单位财务部联系紧密,会计师事务所主管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交情甚好,业务往来较密,随时帮助对其进行审计业务,有时指导该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于存在以上比较密切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缺乏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三)审计人员缺乏继续教育,专业素质水平提高缓慢。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注册会计师,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但还是缺少审计继续教育。不仅是资格较老的注册会计师,还有一些资格尚浅的审计人员也并没有及时参加继续教育。刚刚大学毕业或刚刚到会计师事务所接手新业务的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时间较短而缺少经验,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水平不高,增加了审计风险。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迅速,业务竞争十分激烈,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十分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偏低。缺少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也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审计工作上的不便,不按审计程序的规定执行,草率的提出意见,这样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带来影响,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加大。

三、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建议

(一)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控制水平。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为了吸引各类专业人才,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一套能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员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的考核、选拔、晋升、监督、工资福利等制度。同时,也可以考虑建立淘汰制度,每年对经过综合考核不合格的或不适应本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员工进行淘汰,最终形成人才的竞争机制。制定《员工绩效评核表》来考核每位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分为工作投入感、专业技能、客户关系、考勤状况、特殊贡献、意见建议等六个方面分项给出指引分值,然后汇总考核。

2.规范执业程序,确保执业质量。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之本,要建立一套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系统等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防范和规避执业风险。同时,通过稳定一批专业素质水平高的审计人员,从最基础的工作环节中把住质量关,有效地避免难以发现的风险的存在。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师事务所要在独立、客观、廉洁、严谨、公正、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机制。

(二)加强独立性。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员的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者其他鉴定业务时,应需保持着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审计独立性应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定期轮换岗位也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当会计师事务所在年复一年的为同一个客户提供审计服务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就很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友谊之情,间接也会损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大力加强本所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化教育。通过后续的教育,能够使注册会计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及时的了解本行业新颁布和修订的法律、法规。所以,应当重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的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遵守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一套系统的专业素质标准来指导、约束和规范审计执业水平。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所在。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注册会计师立足社会的根本,并把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将其作为解决利益冲突的最高原则,以培养注册会计师的“公众利益”意识。只有履行好社会公众责任,委托人和雇主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好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刘宝英.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中国市场,2010,(35):15-18.

2.胡春园.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万丽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现代商业,2010,(15):40-45.

4.廖义刚,孙俊齐,陈燕.法律责任、审计风险与事务所客户选择——基于1996-2006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风险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30-34.

5.罗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原因及建议[J].财经界,2010,(4):60-63.

6.邓芙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北方经贸,2010,(20):41-46.

作者:马小会 刘爽

审计风险形成论文 篇3:

浅淡审计风险形成因素及防范

【摘要】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中急需研究和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探讨了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式 原因 对策

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或其形成过程存有的误差,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可能性呈不断上升趋势。我们只有研究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掌握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探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探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表现形式

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造成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能确定,尤其是当前我们大多是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不足,抽样误差很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意见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

2、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但是,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是审计机关直接实施了处理处罚,就会产生审计处理处罚风险。

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统一标准,往往靠审计人员来主观判断,从而生产了主观的偏差。这些都可能形成因证据不足、不全、不实而导致审计结论失准的恶果,从而产生风险。

4、审计评价依据不足风险。取得审计证据后,必须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依据来衡量、判断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因市场经济不断健全,一些旧的法规制度不再适用,一些新的法规制度尚未出台或尚未成熟,一些需要修订的法规制度尚未完善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

5、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一是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存在着测试风险;二是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健立健全,但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遵守,审计人员要做出判定,就存在着判定风险;三是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失控,提出建议并要求其做出必要的修正,存在着修正风险。四是审计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监控窃听,存在着窃听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国有企业、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都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机关要通过检查,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可想而知,产生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2、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固有风险大,审计人员必须采用更多的检查测试手段,这样不仅加大了审计成本,而且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对象不能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审计机关掌握的信息资料总是比被审计单位少,有的甚至是故意遗漏或恶意作假,以此为基础依据做出的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3、审计环境影响。造成审计风险的环境方面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法律环境两大因素。目前,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实行的审计管理体制是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领导以政府为主,业务领导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审计对政府首长负责。这种先天不足的管理体制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法律环境方面,法律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有些政策、规章相互磨擦、碰撞,新法与旧法、大法与小法、外法与内法、法与理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矛盾之处,在处理同类问题上,审计人员无所适从,从而使得审计风险倍增。

4、审计主观因素影响。一是审计人员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审计专业素质两大类。审计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审计质量,素质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二是目前,我国各类审计项目,都有严格的审计程序和规定的审计方法,但在审计过程中,任何程序与方法的缺陷,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质量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审计监督的再监督,若审计质量管理不严格则审计风险就大。

5、审计方法落后。虽然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已经日益得到应用,但是手工对账、判断抽样依然是基本的方法。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判断抽样误差很大,极易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审计风险势必增大。

三、防范审计风险对策

1、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实施审计,强化审计步骤

和程序的风险管理。一是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从思想上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可能的危害;二是预测审计风险,收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制定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案,评估审计风险,分析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三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审计环境不具备且审计自身又无法有效控制时,可对该单位不审或拒绝发表意见;也可以待其完整建账后,再开展审计工作。四是对审计结论的表达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详细、清楚地说明实际审计的范围和事项。

2、全面掌握信息资源。首先要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制度、法规法律,研究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其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

3、规范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有其技术技巧,进一步规范审计作业程序,积极探索内控制度审计等现代审计程序,确定审计重点,将抽样和详细审计程序有机结合。一是注重审前调查,编好可行的审计方案;二是要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的编制、项目实施过程重点、难点、信息的控制;三是要建立项目主审负责制,明确主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四个字“深、透、准、实”,即事实查深,问题查透,定性准确,责任落实;对于项目审计发现的每个问题,应做到“四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是要重视审计文书撰写。审计报告是项目管理的重点,是审计行为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审计成果。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在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合格;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审计工作需要,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5、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当前,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以审计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肖文八:《审计学原理》,2005年8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发行

作者:席振国

上一篇:演唱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地面数字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