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体系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税法体系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税法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一套涵盖多个社会经济领域的税法体系,在国家的税收以及各种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税法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完善。

第一篇:税法体系论文范文

关于建立与完善《税法学》体系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愈益增强。建立与完善中国税法学,从法律角度对税收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已成为规范税收制度、完善税法体系、实现依法治税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国内外税法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科学界定税法学属性,明确税法学与经济法学、财政学、税收学、会计学等学科的关系,阐明税法学的经济分析法与价值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旨在为建立科学的中国税法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税法学;中国税法;税收制度;税收管理

稅法学是研究税收分配规范活动的一门科学,是税收学和法学有机结合的学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税收法制建设的强化,中国的税法学体系如何建立与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建立税法学的必要性

第一,研究税法学是规范税收制度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研究基本停留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未从法理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论证。多数著述和论文一般只看重要素的具体含义,而没有充分认识其内在的结构性,更未从法律运行机制对要素予以归整。税法学则从法律角度着眼于税收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定位,从宪法学国家权力来源的角度设计出纳税人主权的实现过程,以体现对征税权的制衡和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因此,建立税法学从法律角度去梳理税收法律制度,并总结出规范系统的逻辑结构。这是规范税收制度的客观要求,是税收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税收学与法学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研究税法学是完善税法体系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现行有关税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学主要研究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较少顾及税收行为的合宪性;经济法学主要致力于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不能深入税法的具体设计;行政法学只注意最一般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而难以触及税法的特质。而税法中既有涉及国家根本关系的宪法性规范,又有深深浸透宏观调控精神的经济法内涵,更包括规范管理关系的行政法则。此外,税收犯罪方面的定罪量刑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税收保护措施还须借鉴民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将所有与税收相关的法律规范集合起来进行研究,博采众长,形成税法学研究尤为重要。

第三,研究税法学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客观要求。加强税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税法学体系,对税收法治的建立与完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指导税收管理的法治思想。在税法学上研究依法治税的意义,主要在于一种观念的启迪和更新,特别是当税收领域无法可依、人们税法意识残缺不全时尤其如此。时代在前进,税法要发展,必须将依法治税的理念与具体的法制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深入地进行税法学研究,真正为税收法治的实现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因此,税法学的建立和完善,是税收法治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有利于增强税收法治观念,提高税收法律意识。

第四,研究税法学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从事税收和税法方面研究的学者中,经济学者往往只重视税收制度中对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内容,而法学学者只满足于对现存规则就事论事的诠释,税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深入,依法治税越来越成为人民日益关心的现实问题,人们不仅关心税收行为的经济效果,更关心如何通过周密细致的法律措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税法学是以法律的形式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使其在既定的框架中运转,不至于侵犯公民的应有权益,因此,建立和加强税法学研究,对规范税收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税法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税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上层建筑早已存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税和税法的萌芽,但对税法研究的税法学并没有自然产生。将税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一)西方学者对税法学的研究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税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发达国家又普遍实行法治,税收法律制度比较成熟完善,税法学也较为丰富。税法学体系的建立大体上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其中,德国的研究最为透彻,日本次之。

德国早期的税法学是作为行政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奥托.梅耶撰写的行政法著作中就包括税法的内容。随着德国1918年设立帝国财务法院,特别是1919年颁布(德国税收通则),德国的税法开始从行政法中独立出来。1926年在明斯特召开德国法学家大会时,德国税法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兴起。对税收法律关系的研究有权力关系说和债务关系说两种观点:《德国租税通则》颁布前,奥托·梅耶将税收法律关系界定为一种权力关系,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国民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德国租税通则》颁布后,德国学者对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著名的税法学家阿尔伯特。亨泽尔提出了税收债务关系说,认为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该学说对税收法律关系作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法治理论的解析。

日本在接受夏普建议之前,只是将税法学作为行政法学的一个分支。与德国早期一样,税收法律关系在传统行政法学中,被理解为一种命令与服从的权力关系,并不研究如何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税收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税负重、人性化等特点,并且纳税者逐渐成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主角,税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成为必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的税法学研究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日本学者北野弘久的《税法学原论》是税法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日本税法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北野教授把税法学视为对税法现象的研究,视为与行政法学、民法学等相并列的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税法学理论体系,被称为“北野税法学”。2001年,陈刚、杨建广等译,北野弘久的第4版《税法学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在中国发行,对中国税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学者对税法学的研究

中国法学研究自20世纪30—40年代起步后,遭受50—60年代的挫折,在80年代初期进入复兴和发展时期。我国台湾法学界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重视税法学的研究,并迅速在税法基础理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等领域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偏重于理论概括和逻辑统一,深受税收法定主义思潮的影响。

我国80年代中期逐步重视税法学的研究与发展,最初中国税法学的研究方向不够明确,研究力量分散,学术底蕴不足,理论深度欠缺,基本是散见的一些文章,但经过20多年的税制改革与完善,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探索,现代中国税法学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科学、完善的发展方向。大

体上看,我国第一本专门的税法学著作是1985年北京大学刘隆亨教授编著的《国际税法》(时事出版社)。但一般认为,1986年刘隆亨著的《中国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税法学的初步形成。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对税收和税法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税法学研究方面产生了诸多高水平的论著。包括1993年高尔森主编的《国际税法》(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隆亨著的《中国税法概论》(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刘剑文主编的《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涂龙力主编的《税收基本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严振生编著的(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徐孟洲主編的《税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001年王曙光主编的《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廖益新主编的《国际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剑文主编的《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刘剑文主编的《国际税法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徐孟洲主编的《税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等等。这些专著或著述的问世,对加强税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法学体系都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在税法学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关税法学研究的组织也逐渐组建起来。1998年3月28日中国税法学研究会成立,它是全国税法学界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者自愿参加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和学术团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成立,为税法学研究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努力,使税法基础理论与实践有了更广、更深、更高的研究。但税法学目前的研究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基础理论研究尚没有大的突破与发展,具体制度研究则暴露出理论深度不足、学术视野狭窄和研究方法单一的缺点。税法学研究的现状不仅与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实践不相适应,而且也不能满足纳税人权益意识逐渐增强的现实需要。因此,加快税法学研究的步伐、增强税法学研究的理论深度、拓宽税法学研究的领域、挖掘税法学研究的方法,成为中国税法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税法学的学科属性

(一)税法学的学科性质

税法学是一门以法学等原理去研究税收活动规范性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我们认为,税法学基本性质可概括为:

1.税法学是研究税法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法学学科。税法学以税收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为基础,要对税收法律关系、税法地位、税法原则、税法要素和税收立法等税法基础理论,以及税收基本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等法律内容作出解释并阐明法理依据。它是与经济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等相并列的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税法学是涉及多方面学科知识的一门边缘性学科。税法学是在吸收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与发展起来的,是与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会计学、法理学、行政法学、民法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也可以说,税法学是一门年轻、需要完善与发展的新学科。

3.税法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税法学不是纯理论科学或基础研究,而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税法学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应结合税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研究,从实践中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拓展税法学研究的领域,探索出研究问题的新方法与新视角,进而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税法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门学科都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类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税法学发展时间尚短,还没有真正确立其科学的界限,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税法学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日本学者北野弘久在《税法学原论》中对税法基础理论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包括税收的概念、税法学的出发点、基本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主张结合判例进行研究,以拓展税法学研究对象的领域。

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税法学应当成为以税收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也有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税权是整个税法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税法及其相关的一切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税法基本理论及其要素设计两个部分,即研究税收基础理论及税法地位、税法作用、税法原则、税法要素、税收立法和税收法律关系等理论,以及税收基本法、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等法律内容。随着税法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研究对象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三)税法学的基本特征

税法学的基本特征是税法学性质的具体体现。税法学性质是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税法学的基本特征则是外在的、形式的反映。我们认为,税法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研究内容的规范性。税法学作为法学学科,与经济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等学科一样,其内容体系应主要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学理阐释,不排除必要的理论探讨,但所阐明的规范必须符合现行的税收法律规定,也不能用理论探讨来代替现行的税收法律规定。

2.专业基础的广泛性。税法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如会计学、经济学、税收学等。如果税法学研究就税论税、就税法论税法,而没有将其放到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中,所得出来的结论必定有失允当,难以成为国家科学的法律体系的有机整体。

3.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税法学主要包括税法理论和税法规定两部分,税法理论部分突出其学科的“法性”,而税法规定部分则将税法理论与税收实务结合起来。税法学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可能逐步走向科学与成熟。

(四)税法学的学科体系

刘剑文教授认为,税法学体系应当包括国内税法学、国际税法学、外国税法学和比较税法学。其中,国内税法学指以国内税法特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税法学分支学科;国际税法学指以国际税法特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税法学分支学科;外国税法学是站在本国角度研究以某国或多国税法特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税法学分支学科;比较税法学是指研究以世界各国税法共同性、差异性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的税法学分支学科。本文主要讨论国内税法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税法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税法学的研究历程、学科属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税收与税法基础理论,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法历史沿革等。

2.税收实体法研究。主要包括流转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行为目的税法等基本规定、税额计算及其征收管理。

3.税收程序法研究。主要包括税收征管法、税务行政管理法和税务信息管理法等法律制度规定。

四、税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税法学与经济法学的关系

经济法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侧重于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内容的研究。总体上说,税法学是经济法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与企业法学、公司法学、合同法学、商标法学等共同构成经济法学体系。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经济法学的宏观调控内容中应有涉及,但税法学与经济法学在阐述税收与税法的内容上应各有侧重。经济法学应围绕税收和税法的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研究,主要应阐明税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运用;而税法学则应围绕税法的基础理论和税收法律规定进行研究,主要应阐述税法的具体法律内容,并明确各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及其征收管理。

(二)税法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财政学是一门研究财政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理论学科,主要包括對财政理论、财政活动和财政政策的研究。其中财政活动包括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财政学收入理论的核心必然是税收。因此,财政学为税收立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即财政学在税法的立、改、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财政学中的宏观财政政策、分税制财政体制、税款缴库和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内容,都与税法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财政学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财政现象,更多地关心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研究如何提高税收经济活动的效率,减少税收的负面影响;而税法学是对财政学研究领域的税收问题侧重法学角度进行分析,更多地着眼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考虑纳税人基本权责的实现过程,以体现对征税权的制衡和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三)税法学与税收学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税法学与税收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因为税收法律关系与税收关系从来就是合二为一的整体。税法学是研究如何对税收关系进行法律规范的学科,是从宪法出发确定权利与义务,并使这些权利与义务得以实现作为研究目标的;税收学是研究如何对经济活动进行分配的学科,探索税制各要素与经济变动之间的函数关系,不断优化税制结构,达到税收的最佳调控目标。二者研究对象重叠,研究视角各异,研究内容各有侧重。税收学更多地关注作为财政收入的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而税法学则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税收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定位,从宪法学国家权力来源的角度设计出纳税人主权的实现过程。如果将二者完全混同,就等于取消了税收学与税法学的学科界限以及税法学的存在价值。

(四)税法学与会计学的关系

会计学是一门研究会计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侧重于会计理论和资本运营的研究,并构成税法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对象上,会计学主要研究企业资本运营状况和效益最大化措施,而税法学研究包括企业纳税人和自然纳税人以纳税义务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会计学研究讲求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真实性即为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与可靠程度,效益性即要求不断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税法学研究讲求经济运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合理性即讲求核算的相对平均社会成本及税收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合法性即在依照税法的基础上不考虑征税成本而做到应收尽收。此外,当两者研究的法律内容不协调、不一致时,则应按税法计算调整企业纳税数额的规定进行研究。

总之,税法学已具有综合社会科学的典型特点。在对税法现象进行全方位研究时,应当综合政治学、行政学、财政学、经济学、会计学等一切社会科学加以分析。这种综合分析方法是研究现代法学的共同方法。当然,它们彼此之间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共性。

五、税法学的研究方法

税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应采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该方法在研究方法的层次上多方引进来自原属其他学科范畴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新颖的、重要的、多元的、开放的税法学研究方法。

(一)经济分析法与价值分析法

经济分析法是指以经济学的假设和方法来分析制度、揭示制度的经济性成因,并以此来指导制度的确立。税法学的经济分析即是对税收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相关经济后果进行经济分析,核心在于税收法律制度的效率,基本方法是成本效益的比较。如果制定的税法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则说明税法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反之则需要及时调整,暂缓实施或停止实施该项税收法律制度。

价值分析法是法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通常用它来论证某一原则、规则、制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或者批判某一制度或现象的非正义性。在税法学领域,价值分析法是指对各种形式上合法的税收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提升税法在道德、社会等方面的合理性。价值分析法在税收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从道义和理念层面促进税收法律制度的正当与合理。

(二)历史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是指不仅要对不同时期的税收法律制度进行制度对比,比较其异同,还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背景,找出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税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税法学也应该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研究,总结税收法律制度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规律。不仅重视社会发展的一般必然性,更要重视存在的偶然因素,使制定的税法更加符合税收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较分析法是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税法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是指对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税收法律制度所进行的比较。通过税法的比较分析,在国家税收历史文化和制度发展的基础上,制定适宜于一国国情或区域性的税收法律制度,这样才能为税收法治建设作出科学性、创新性的贡献。

(三)实证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包括逻辑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两个基本层面。通常所说的实证分析法一般只是指后者,也就是“社会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性方法的范畴。在税法学领域应用实证分析法,它是对现实存在的税法现象和税法制度内容作出经验性的表述和说明,注重的是税法的逻辑分析和内容的解释,即通过分析回答税法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案例分析法由来已久,特别在医学、法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应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税法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一门学科,将税法理论与税收实务有机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来理解税法理论是必要的。通过剖析税法个案,研究税收实务内容,抽象分析和逻辑演绎,从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探寻其发展变化的条件和途径,从而制定和完善现行税收法律制度。

(四)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主要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或“是不是”的问题。研究税法学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税法学的各种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揭示税法学的本质特征及各税种的具体含义和特征。

定量分析法是研究如何利用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是多大”或“有多少”的问题。如在税收弹性、税收负担、税率设计等基础理论研究中有数学模型或涉及数据分析,以利于确定最优税制结构;在税额计算和定量处罚等税法实际处理分析中是用数据来体现的,因此计算分析在税法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从科学认识的过程看,任何研究或分析一般都是从研究事物的质的差别开始,然后再去研究它们的量的规定,在量的分析基础上再作最后的定性分析,得出更加可靠的分析。因此,在税法学的研究中,更应该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总之,税法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应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建立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体现多样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责任编辑 孙莉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曙光 谢潇潇

第二篇:关于完善我国税法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税法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一套涵盖多个社会经济领域的税法体系,在国家的税收以及各种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税法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完善。

关键词税法体系问题完善

一、当前我国税法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法律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及规范性

当前,在我国的整个税收法律制度中仍然缺少一个必要完整的部门法律体系,而且各种独立的税收法律法规之间缺少一个主体法律的携领,各个单独法律之间的法律级次以及相互的隶属关系都存在不确定性,相互之间交叉、重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得各种税收法律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从整个税收法律体系的内容上看,税法的立法原则、立法权、权利划分、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缺少相关的明确规定。

2.相关税收法律的层次以及法律效力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税法体系主要是以税收行政法规为主,相关法律为辅,这种现象直接使得税法的立法层级不断降低,相应的税法公平、科学以及权威性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授权国务院进行行政立法,但是从现实中看,我国当前的税法体系中八成左右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务院通过各种条例的形式进行颁布的,而后财政部以及税收总局再对其实施细则进行解释性的描述,最后由各省、市、自治区进行相关的补充规定。通过这种行政主导的方式制定的法律法规与税法的基本立法原则产生了较大的背离,首先,这样制定出来的税法层级较低,而且权威性和稳定性较差,给相关的执法部门执法过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其次,这种方式下,行政机关不仅是法律的制定者,而且是法律的执行者,这就可能会使行政部门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不断增加自己的税收权利,不仅给纳税者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3.税法的行政法特点不够突出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税法属于经济法的一类,因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税收能够有效的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调控。但其实税法从较多方面来看还是应该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因为其具备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相互间法律关系的特点。也正是因为上述这种想法,使得税法中国家与纳税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立法体制、税收部门职责权限等方面没有必要的明确规定,而这些内容都是行政法需要进行调整的方面,正是由于税法中缺少这些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擅自制定税收法规,税收执法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不够明确,从而随意的进行各种税收征收以及任意进行处罚。

二、完善我国税法体系的相关对策

1.明确税法体系的整体结构

(1)对宪法进行完善,增加相关的税收立法原则内容,进而使得税法体系的建立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在宪法中应该增加一些必要的内容,比如说:国家在进行新的税收项目征收或者进行税制改革时,必须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并获得通过后方能执行;每年都要对税法的实施进行仔细的审核,通过以后才能在接下来的一年继续执行。

(2)逐渐建立税法由上至下的体系结构,以一个主体税法为基础,而后按照行政法、程序法以及实体法进行必要的划分,然后制定各种单独的法律法规,而后在单独的法律法规下,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2.加快制定《税收基本法》的步伐

《税收基本法》应该是整个税收的基本法律,对于税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规范和约束税法的效力,在整个税法体系中《税收基本法》处于一个最高的地位上,对各种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有着普遍的约束能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复杂多变,而且宪法对于税法方面的规定比较简单,相关的单独税法种类和数量巨大,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制定《税收基本法》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在进行《税收基本法》的制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税法的立法原则和依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国家和纳税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立法体制、税收管理体制、税法体系的基本结构、税收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总之,制定《税收基本法》是建立健全我国基本税法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

3.清理、修改相关税种法,降低税率的同时,扩大税基,保证财政收入稳定

降低税率是各国近年来税制改革的趋势,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降低税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积极财税政策,如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附加税改革,减轻了纳税人的税负。

然而这些做法有的于法无据,有的甚至与现有法律产生冲突,“合法性”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现行税收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审查,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尽快将条件基本成熟的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在税法领域,税收行政法规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特别意义。由于税法规范对象的实际活动错综复杂且激烈变化,税收法律多数只能为原则性规定,加之受立法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完全周延,以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对税收具体问题进行规定,不仅可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还可以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因此,对现行税收行政法规进行清查并不是要取消行政法规,而是要行政法规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科学合理的税法体系对于国家的税收以及保护纳税者的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经济活动公平、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对于税法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人们进行更加认真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张红.借鉴国外税法改革的经验,完善我国税法体系.河北法学.2008(3).

[2]孙迎芬.论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问题与完善.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

[3]赵皖荣.我国税法体系建构探析.中国商界.2011(11).

作者:乞金根

第三篇: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操作性和交叉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税法、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纳税申报、税额计算等,具有税务筹划、纳税管理等能力。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片面重视理论知识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等,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为此,应当创新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建构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评价导向、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评价方式

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是高校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法律专业和税务会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包括了税务会计的基本原理、税收法律、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等方面内容。从课程教学视角看,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并不太适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和考试评价法,但在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片面重视理论知识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等,忽视了实践能力评价、过程性评价、同学评价等评价方式及内容,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这些直接影响了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建设为出发点,考察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一、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内涵解读

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以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税务会计原理、税收原理及制度,课程内容包括税收制度、税种会计确认及计量、纳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目管理、应纳税额计算等。同时,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也是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纳税意识、法律意识、会计处理能力、依法纳税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教学内容上看,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包括税种计算、税收统筹、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方面内容,其中应纳税额计算、税法知识等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较高;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重复;纳税申报方面的内容并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涉及纳税申报表填写的内容也比较少。从课程特点上看,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实用性、操作性等比较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税法、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纳税申报、税额计算、会计账目管理等税务会计工作技能,具有税务筹划、税务风控、纳税管理等能力。此外,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是以现有税法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内容的,但是由于税收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职能,国家常会出台新的税收政策及规范,这使税法及其政策规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导致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跟不上税收政策的调整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不适应税务会计的工作要求。

从多元智能理论看,个体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数理能力、语言智力、观察能力等,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治理往往并不相同,有些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比较好,有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理念,为学生学习评价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所以在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评价中,应当坚持分层、适度、反馈、实践等学习评价原则,建构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比如应当坚持适度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教学要求等,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等因素,根据课程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学习评价活动。应当坚持分层评价的基本原则,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几个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评价的针对性。应当坚持以激励为目的的学习评价原则,以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学激励功能。

二、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意义

学生学习评价是评价学生对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纳税额计算能力、税务会计实践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是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应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评价是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根本方式,如果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方式等不合理,就无法准确把握提高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以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等为出发点,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是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多元治理智能理论看,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和终结性两种形式,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建构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将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实践评价等结合起来,将过程性、诊断性、终结性等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但是传统学习评价体系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所以应当推进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建构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3.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能化解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从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评价上看多数学校都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试方式,对日常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等重视不够;比较重视税法及税务会计的理论知识考察,忽视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考察;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价手段,忽視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作用。这种学生学习评价模式无法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对税法和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情况,不能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正确的教育导向。比如由于实务操作、专业技能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大部分学生并不重视纳税业务能力、应纳税额计算等实践技能学习,从而弱化了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这种以应试为中心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往往会使税法与税务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形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教学倾向。所以应当积极推进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建构以能力为中心、多主体参与、多方法并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策略

随着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新的财税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税务会计的内容也越来越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方案已经不适合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此,应当创新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建构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评价导向、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评价内容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1.建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内容。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较高要求。然而,传统学习评价方式片面重视理论知识评价,多将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学习评价模式显然不适应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习的教学需要。显然,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中心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要求。为此,应当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将税额计算、税务筹划、税务风险控制、会计处理等作为学习评价的重点内容,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首先,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应当将能力评价作为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习的评价重点,通过多种方式评价,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比如学校可以购买税务会计实训软件、虚拟网上报税平台等,通过实训软件应用、网上税务申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税务会计技能评价,考察学生的税务统筹、税种计算、纳税申报等能力。此外,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评价、税务统筹能力评价、税种计算能力评价等,还应当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等纳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最后,应当根据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特点确立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比重,比如可以按照3:3: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操作在学生成绩中的比重,这样能够较好地突出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建构课堂评价、实训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多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片面重视理论知识考察,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只要背下教材上的知识点就能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显然,这种评价模式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对税法、税务会计的理解和应用,不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应当创新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结合起来,建构课堂评价、实训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在学习评价中不仅要用实习实训、课堂提问、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评价,还可以用主题发言、技能比赛、网络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将税法与税务会计知识用于具体的应用情景之中,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不仅要学习和记忆税法和税务会计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训练,掌握税务筹划、税务会计方法等专业技能。比如以撰写税收小论文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税法及税务会计理论的掌握情况,并将学生的论文写作情况计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之中。此外,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应当实践操作评价的比例,可以讓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实习,由企业财务部门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习成绩。还可以采用工作模拟的方式开展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工作,比如可以让学生模拟企业开展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份税务筹划方案,并通过PPT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和解说,这样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的税法和税务会计知识应用能力。

3.建构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在传统学习评价理念影响下,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当提高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将课堂提问、课堂纪律、日常测验、实习实训、期末考试等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建构全过程覆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比如在学生日常学习评价中,可以将学生出勤、课堂提问等作为评价重点,借助于“蓝墨云班”教学软件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问题回答、课堂笔记情况等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将学习评价结果计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再如,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学习档案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学习中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学习讨论情况等,让学生定期查看学习档案,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不足。

4.确立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在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中,许多学校都采用了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情况。为此,在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当建立教师、同学和自我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确立和提高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权重,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首先,应当将学生自身、同学等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主体,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开展学习评价,促进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比如可以让学生撰写课程学习自评报告,或者让学生以日记、成长档案等方式总结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以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开展学习评价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在期末考试、日常测验、上课出勤、论文质量等客观性评价中,应当建立以教师勾主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在学习态度、实习实训、方案制作等主观性评价中,应当充分提高自身、同学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以更好地提高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建设是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以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理念为出发点,改革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方式、机制和主体,提高学生学习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何洲娥

上一篇:审计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民间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