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1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政府部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界的行业经验表明,注册会计师事业要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权威性的协会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的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会审计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篇1:

关于内控机制管控社会审计风险的思考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便成为企业的关注重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和制度,内控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是其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社会审计方面,影响风险管控的内控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审计组织的内部机制和被审计组织的内部机制,这两个方面有所区别有所联系。分析这个两个方面的时候,需要探究其对社会审计的推动作用,从而有效管控社会审计的风险。

【关键词】内部机制 ;社会审计 ;风险控制

审计风险既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观因素有关,又和客观的审计方法有关。因此,要控制审计风险就应该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和外部同时着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的关系

随着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组织结构、治理和管理方面逐渐完善起来,相应的制度也在不断成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内控控制,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的效率,合理的使用各种资源,来达到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节、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也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原始资料的准确和可靠,确保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持久的经营下去。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理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控制企业目标的过程。

风险管理是对组织面临各种风险,在有效识别、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管理控制的复杂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发展转换而来的,是用风险角度来进行评估和管理的。风险管理的发展,已经超脱了内部控制机制的约束,其中最重要是风险基本概念的发展和升级。风险除了能为企业带来消极的意义外,还可能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风险管理为组织提供一种保障,还可能推动组织的增值。

审计主要是由特定专设机构或者单位主持推进的对组织运行和管理事中或者事后进行审查的管理行为,推进的重点是对组织正常运行和管理方面情况的确定,但是不直接对组织本身起作用。根据审计行为推进主体不同,又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方面。随着风险管理概念在社会企业的发展和传播,风险导向审计逐渐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主流趋势,审计工作也变得丰富起来,使组织增值也成为审计工作的目标之一,这是对在内部审计和以企业为审计对象的社会审计而言尤为重要。

二、推进社会审计风险管控的内部机制

社会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社会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在目标企业内部开展的内控审计。而社会审计在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也要关注企业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完整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有效。从这两个方面也了解到,社会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会计实务和研究关注的重点。除了以上的内容,内部控制对社会审计的推进和风险管控也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属于事务所的内控机制

社会审计方面的执行人员和团队一般都是来自特定的事务所,对于社会审计的项目来说,事务所内控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1)事务所团队的组成,由一些有胜任能力的储备人员组成,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审查项目。(2)资源的支持,社会审计项目的进行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由于审计单位的独立性,无法从被审计单位直接获取,因此需要事务所方面的保证。如果内控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就会导致社会审计过程执行困难,进一步可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3)协调的灵活。社会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就是外部人员,社会审计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需要沟通的事项。为了开展审计工作的事宜,需要事务所在中间相互协调。如果协调机制不健全,就会影响审计项目的正常开展。(4)宏观的质量保证,事务所应该坚守岗位职责和原则,避免因争取审计项目的费用而牺牲审计质量,这方面需要事务所本身具有严格的内控机制,从而为事务所的审计提供质量保证。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制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制无法对社会审计的工作人员造成影响,但是却会制约审计工作的进行。完善健全的内控机制可以让审计执行人员容易清晰准确获得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情况,能够快速搜集到基础信息。其中,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也会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也会提高。内控机制完善健全的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良好,相应的内部风险也较低,风险分析和审计结论开展的环节也较为顺利。

三、内控机制管控社会审计风险的注意要点

上述两种内控机制对社会审计风险管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内控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对社会审计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利用内控机制提高社会审计安全有效性的同时,应该注意相关要点。

1.强化事务所自身的内控机制和内控审查

在社会审计项目的推进上,事务所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却是宏观的并且有决定性的。在利用内控机制管控社会审计风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强化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机制。事务所本身的主要业务就是审计项目,而事务所的内控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确保事务所人员坚守行业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提供到位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也是完善事务所内控机制的主要方向。因此事務所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定期对自身进行完善,只有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机制完善,才能做到一个社会标杆的作用。

2.提前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情况

社会审计团队是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但是对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管控机制却无能为力。因此,只有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单位内控机制情况,才能为审计单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也能为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团队进行良好的配置,从而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健全事务所内部机制可以更好的管控社会审计的风险,同时也要发挥好事务所审计的作用。完善事务所的内控机制和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机制,有利于企业组织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稳定发展,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世鹏.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马妮.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

作者:张德军

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篇2:

加强社会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政府部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

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界的行业经验表明,注册会计师事业要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权威性的协会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的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初,国家审计署公布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会计信息失真的金额高达71.43亿元,涉及的注册会计师竟多达41名。因此,实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市场的统一管理,规范民间审计的行业竞争机制,为注册会计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势在必行。中注协应在以下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职能:不断完善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监督;实施职业道德监督;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协调作用。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不断发展、合并、重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将不断涌现。许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有着降低审计风险的资源。

二、各级协会和事务所应做好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1.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宣传教育,使之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审计风险在执业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及由此造成的相应利弊得失和法律责任的分析,使每个注册会计师能增强自身的法律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 在执业中采取防范的避险措施,做到客观、谨慎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注册会计师为了更好地为上市公司服务,就必须尽快掌握新的法规和制度。注册会计师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3.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

严格按照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是控制审计风险的保证。我国已发生的几起重大审计案件,都是源于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造成重大审计过失,而被政府有关部门处罚的典型事件。

三、改革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从而防范审计风险

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缺点是由于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所以造成了有些事务所无视风险,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而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任何一个合伙人执业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都可能给整个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而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产生了,就避免了上述两种形式的缺点。它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减轻诉讼索赔的压力,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一旦发生事故,所有合伙人均受牵连,也能同时避免合伙人个人的资产受到其他合伙人的不尽责而尽失。

四、从法律法规入手防范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2006年,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同步发布,无论对中国注册会计业的发展,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着力完善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加速实现国际趋同的审计准则改革目标,遵循科学、民主、公开的准则制度程序,开展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圆满完成了22项审计准则的修正完善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这些成就,但是在我国由于企业法律监督机构不够完备,法制不严,企业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依法审计座主要的是严格法定程序,要将“审计法”,“审计法实施细则”以及审计署制定的审计规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此外,注册会计师业务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相比,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业务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五、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化

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不同于一般的公司、企业,质量管理是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如审计质量不高,很可能因某个人某个部门失误导致整个事务所遭到灭顶之灾。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把整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业务,迫使注册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保证整个事务所的质量。笔者认为,审计质量自我控制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对招收的审计人员严把素质关;(2)对审计人员进行良好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技能;(3)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系统,包括在审计实施阶段严格的审计工作底稿制度,审计报告阶段的三级复核制度,事后的严格检查制度以及同业互查或另一合伙人检查制度等。

六、社会舆论和传播媒体方面

积极运用社会舆论工具,建立和完善社会审计举报制度,介绍如热线电话、举报函件、互联网留言的途径,发动群众的力量,借着传播媒体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舆论监督,社会各界举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将违规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揪出来。

七、被审计单位方面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总责,不要以为预防、发现、纠正财务报告的错误和舞弊只是审计的责任,那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因此,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好监督财务报告的工作。(1)注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2)建立优秀的会计系统(3)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责任。

八、进行审计责任保险

这是防范社会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道措施。我国目前开展这类保险业务的必要性已经具备,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此项业务。审计组织应尽早树立保险意识,正视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投保足够的审计责任保险,以使风险发生时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从而减少损失。

作者:杜 剑

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篇3:

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摘要:社会责任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被称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在社会责任审计中,由于社会责任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加大了审计人员的风险。本文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并分析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审计人员降低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有所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 审计风险 风险因子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员工权益受损和环境污染事件的爆发,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从而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发展,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目前各个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不具有可比性,存在形式过于单调、报告内容不完整、选择性披露及粉饰等诸多问题,例如双汇发展在连续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除了对涉及具体事件和数据做出修改外,其他的全部照搬,被称为“克隆社会责任报告”,对于轰动一时的“瘦肉精事件”却一字未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效应所引起的社会不经济行为,使得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极大的忧虑。

因此,作为第三方鉴证的社会责任审计应当发挥其作用,消除利益相关者的顾虑,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鉴证活动,目的是凭借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鉴证服务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提供保障,是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与一般审计相比,社会责任审计增加了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相关的风险因素,由此决定了审计业务的高风险性。如何降低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审计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方法等要素的组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为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审计风险控制、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证据收集和审计结论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基础。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从源头上分析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错报,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本文将在现有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与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的风险因子,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二、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内容、定位等尚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但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研究、探讨后提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点有利于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深入系统研究,促进了其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进步。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前辈的思路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引入战略理论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优势逐渐展露出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运用。因此社会责任审计可以借鉴风险导向审计分析方法建立风险模型。建立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是为了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以便审计人员能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但是过于细化的风险因子在具体应用时难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有必要把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后再分类。

(二)影响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导向性很强、范围广、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责任的审计风险。本文将风险因子分为以下五类。

1.企业的行业及其环境(X1)。任何社会责任行为都不能脱离其环境独立存在,宏观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会计政策环境等都影响着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相关,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须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行业环境包括行业污染程度、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等。若被审计单位处于高污染行业,则需要承担更多环保责任,政府的环保要求越高,面临的环境风险就越大。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来粉饰社会责任报告,因此,会计政策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影响很大。审计人员需要对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和评价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2.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结构(X2)。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诚信度越高,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就越高,相应的审计风险就越小。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存心造假、误报,即使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也保持了应该有的职业谨慎、制定并执行了合理的审计程序,也还是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此外,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越复杂,重大错报风险就越大;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时,重大错报风险加大。

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X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是社会责任报告鉴定过程中审计主体所关注的具体审计范围及业务项目的总和,其界定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实施效果。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至少应包括企业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薪酬制度、雇佣关系、环境保护、营销策略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内容复杂,范围广,因而审计风险随之增加。

4.社会责任审计标准(X4)。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具体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规定每一项被审计社会责任活动必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具体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以评判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只有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标、主体、对象、原则、准则进行充分的把握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力度、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标准、质量控制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

5.会计师事务所自身(X5)。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责任活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给社会责任审计带来了高于一般审计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社会责任审计业务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胜任能力,选派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及具备环保、资源、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组成审计小组,必要时应当聘请外单位专家,如环保、法律等方面专家来协助工作以降低审计风险。此外社会责任审计中涉及到一系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要识别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权衡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保证审计质量。

根据以上分析,将风险模型各类影响因素的形成过程绘制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流程图(见下图)。

(三)模型构建

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入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因子,拓展了对审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即:社会责任审计风险CSRAR=外部风险E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 F(X1)×F(X2)×F(X3,X4,X5)。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对审计期望程度越高或者涉及到巨大公众利益时,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就会越大,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就越低;对外部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对风险因子分析来评估该风险,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随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业务本身风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风险因子的评价来计量和评估该风险,也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而检查风险属于可控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执行合理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技术手段等方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模型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计算评估风险水平。

三、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在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时,审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了解社会责任行为所处的环境、评估重要性水平、识别社会责任审计中的特殊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尽可能地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应贯穿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始终。

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不仅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在组建审计小组时,要注意人员知识结构,增强审计岗位分工的合理性。第二,审计人员要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基本状况等,以便把握重点工作的方向,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第三,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价时,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

其次,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发现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第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时进行登记处理,以防止资料丢失带来审计风险。第二,调查取证时,要对碰到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追踪审查,避免遗漏了重要证据,以求能对被审查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手段,并考虑所获取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充分性。

最后,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发表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的最终工作结果。为了降低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其所审计的事项做出评价。第二,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意见应当经过审计项目小组集体讨论得出。第三,为更有效地把关审计工作的质量,应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分别由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专职人员复核。

四、结语

社会责任审计具有复杂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从某一个因素的情况出发评估社会责任活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影响社会责任行为的各种风险因素作出综合评价。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有规律可循的风险,还要特别关注潜在的审计风险,以提高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洪涛,张正勇.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9).

2.潘峰.并购审计风险模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

3.张庆龙,陈凌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问题探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3).

作者:郑晓青

上一篇:融资融券研究论文下一篇:审计理论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