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教育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发展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主要存在五个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未赋予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技工教育比职业教育招生更加困难,技工教育无学历授予权,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经费不足,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实现相互融通。

第一篇:职业发展教育论文

整合教育结构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在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需要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同样需要职业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到2020年,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总体上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却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例如,初中毕业后按学习成绩进行分流,成绩好的念普高,成绩差的分流读职高;分流的结果是,普高红红火火,职高冷冷清清,成绩差的也想办法挤普高,挤不进普高的干脆就弃学。职业学校只剩下校址、设备、师资,却少了学生。由此可见,这种把50%的初中毕业生分流到职业高中从事技能性学习的做法,让未成年人在早期就烙下人生无希望的心理痼疾,种下自己作为一个人已无价值的痛苦种子。此举,未考虑到家长及未成年人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需要,未考虑到家长及未成年人的这一痛苦心理,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也未很好地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大部分被分流的学生,不管国家给多少补助,他们仍然是不读职高的,这几年农村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现状就是明证。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存在方面的问题,又有社会意识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增长速度缓慢,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专业门类不全,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不相适应,致使职业教育办学魅力不足。二是经济滞后。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我国部分农村人均收入很低,大部分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也无经济能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于是,不得不散流于社会,以出蛮力为生,因而凝成了我国大批素质低下的劳动力。三是渴望就业而就业难,没有实惠。老百姓认为,花一大笔钱浪费三年的时间读完职高后如果不能就业(一方面国家不安排工作领取工资,另一方面很难找到标明自己荣耀的工作),还不如早早去打工、赚钱。四是老百姓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受“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提高自己的地位、摆脱贫穷的处境,只有读完普高考上大学以后,才能高升发财、光耀门庭;而读完职高后依然是百姓,既花钱又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提高自己的地位,无法体现人身价值,觉得读职高低人一等,受人歧视,前途渺茫,无所适从。五是近年来的普高扩招,使很多人产生了误解,把扩大内需扩大选拔人才的教育之举,看成是轻视职业教育,这也给职高招生带来巨大冲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了实现公平,满足人民历史的和现实具体的对教育的需求,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本人认为应在《纲要》的框架下,从教育层次及结构上进行改革,从教育年限及教材设置上去改革,把职业教育纳入成人教育,改变那种已不适应经济基础体现教育意识的教育结构,建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教育形式,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性。

一、从教育的年限设置及结构整合上着手

从长远来看,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及高尖端的核心人才,就必须要在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体制、调整现有教材的前提下,把教育划分为未成年人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及成人教育两大段来进行操作。未满16周岁前为未成年人教育,满16周岁后为成人教育。未成人教育分为三阶段,即学前教育(三年)、小学教育(六年)和中学教育(四年)阶段,国家普及包括学前教育三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四年的十三年义务教育。取消初中、高中的分段,把现有的初中、高中整合为学制四年的中学(原有的初中学校继续招生,学习二年,余后两年学生转入现有的高中部学习二年;部分有条件的中学可完成四年一贯制的中学教育),降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程度,转而注重基础知识、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中学毕业后,进入成人教育阶段。成人教育在取消现有专科设置、只设置本科的前提下分流为五个部分(包括五部分):①学术性本科教育(取消学术性专科设置),招收中学毕业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学制设置为六年时间,让被培养的高尖端人才相较于技术性人才多有两年的学习时间,保证高级学术性人才的学习时间不少19年(含学前教育),把原部分高中阶段应学习的知识,放到学术性大学来学习。②技术性本科,招收中学毕业后有特长(含艺术性特长)、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学制设置年限为4年,以保证高等技术性人才的学习年限不少于17年(含学前教育)。国家在短期内对职业技术性本科教育进行补助,逐步取消现有的专科设置,把所有的高职专科和学术性专科改为4年制的技术性本科,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魅力。在扩大技术性本科招生容量的同时,限制学术本科的招生规模。③不能升入学术性本科或技术性本科的学生,就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综合培训二年,以保证一般性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者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5年,期间不开展(或少开展)文化课教学。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2年培训结束后学生正好满18周岁,可以再招考部分优秀学生进入技术性本科深造二年,其余的就参加就业,成为有文化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国家在短期内对中等职业技术性教育进行补助,同时整合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把短期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驾驶培训等纳入一体化培训,治理那种单位办学校,人人搞培训的混乱现象;④18周岁后参加就业的人员,在工作之余,可继续参加电大、网络教育等继续教育,得本科文凭(取消专科设置),提升自己。⑤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划出部分高校专门培养研究生,由国家教育部直管,其他的大学由各省自管。凡具有本科文凭(包括技术性本科、学术性本科、继续教育性本科)的均可选拔为研究生继续学习。国家为了培养高尖端核心人才,应增加高尖端核心人才的学习时间,并长期进行经费补贴。

教育年限的设置与整合如下图所示。

二、教育的年限设置及结构整合的意义

(1)这种用十三年的时间来普及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的做法,这种在学生进入成年人(已满16周岁)后再进行分流,把职业教育纳入成人教育的举措;这种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家长及未成年人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需要,让学生及家长满意,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自觉地进入技术职业学校学习,有利于发展、壮大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变那种已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教育意识及体现教育意识的教育结构,树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教育意识,建构体现新教育意识的教育形式,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性。

(2)根据现阶段人民群众经济困难的实际,在短期内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学习的学员进行补助,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社会优越性。从长远来看,到2020年后,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达到一定的满足之后,限制学术性本科的规模,扩大技术性本科的规模,只对学前教育(三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四年)的十三年义务教育和学术性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教育实行免费,有利于集中资金,发展和培养高尖端的核心人才。

(3)取消初中、高中的分段,把原有的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整合为中学四年。降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程度,有利于注重基础知识、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满16周岁后(16周岁是人身发展规律必须遵循的分水岭),相较于原来的18周岁提前两年进入不同类型的大学学习,有利于学生尽早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步入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轨道,以保证国家多种人才使用的需要;把学术性本科的学制设置六年时间、把原部分高中阶段应学习的知识放到大学去学习,既有利于保证学术性人才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为研究生以上的高尖端核心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减轻技术性人才的学习负担,使其放下包袱,集中精力和时间钻研技能性知识和进行技术性实践。

(4)把政府办教育的职能分开。县级人民政府只管未成年人教育,有利于集中资金、时间、精力来保证教育的公平、均衡。中等技术性成人教育由地(市)级人民政府管理(实行省直管县后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这样既拔高了职业技术教育档次、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魅力,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避免县级政府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地(市)级政府同企业合作的优越性。学术性本科、技术性本科、继续教育均由省级政府管理,有利于结合实际。研究生以上的教育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有利于保证高尖端核心人才的质量(或者学术性本科和研究生以上教育由教育部直接管理)。

(5)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县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这有利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现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以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权利,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以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之举。

作者:梁明翠

第二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研究

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主要存在五个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未赋予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技工教育比职业教育招生更加困难,技工教育无学历授予权,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经费不足,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实现相互融通。为了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技工教育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为我国供给高素质技工和技师的重要作用,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统一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范畴并实施多元招生策略,赋予技工教育学历授予权并实现其与职业教育学历等值互认,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生均拨款范围并实施精准资金供给,推动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技工教育;职业教育;融通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与路径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020);2016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我国技能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体系构建”(项目编号:VE3145)

作者简介:郭达,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杨婷,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在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70多年的分化与融通交替发展推动下,我国已经形成由教育系统主管的职业教育和由人社系统主管的技工教育并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由于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同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却又“同类不同型”(同属职业教育,但并非同型职业教育),导致二者在不同维度和领域存在着竞争关系,且技工教育的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技工教育急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序格局中谋求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不断强化自身发展的质量与特色,进而使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够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实现融通发展。

一、分化与融通:现代职业教育“职—技”关系的发展及其主要表征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多年来,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大致呈现出了分化(新中国成立初期—1963年)、融通(1964—1977年)、分化(1978—至今)的发展样态与趋势。在这种分化和融通交替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职—技”关系的三大特征。

(一)“技”“职”教育的分化与融通发展

新中国初期,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工人身份的技术工人,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具有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培养目标的差异使得二者得以有序分化地发展。1964年,国家为了推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制度,将技工教育的综合管理工作划归教育部,历经15年的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序分化发展的局面至此结束,两者开始走向融通发展的道路。从1978年开始,国家为了消除“文化大革命”對技工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工人培养和使用的一体化,又将技工教育的综合管理工作划归国家劳动总局。巧合的是,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发展的局面与两者前期的分化发展同样是持续了15年,而后再次进入了分化发展的局面。从1978年至今的40多年来,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总体上一直处于分化发展的态势,两者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并在这种态势中不断推动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技”关系的三大主要表征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性质、办学主体三个主要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状态,这也是导致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招生竞争、学历竞争和经费竞争等问题的主要因素。

第一,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所属的主管部门不同。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门是人社部,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因而我国大职业教育体系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其优点是有利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根据两者的不同特点、发展规律等构建出各具特色的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凸显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但是,这种特色与优势发挥的关键是能够协调好不同层级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共同指向充分满足新时代我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其弊端是,如果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两种管理体制协调不好,就会产生生源竞争、经费竞争和重复投入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两者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使处于弱势一方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第二,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性质不同。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面向操作性强的行业培养生产劳动一线的产业工人,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人才。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教学体系基础不同导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建设技工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从那时起直至现在,技工教育教学体系的底色一直都是职业技能训练,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而相较于技工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基础是学科专业教学,更偏重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通用能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性质的偏向各有利弊。总体来看,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因为技工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通常可以精准地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但是,由于技工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通用能力相对较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还需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获得可持续的职业晋升与发展。相较于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整体上的核心素养更好、通用能力较强,虽然最初就业时一般需要企业对其进行再培训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需求,但是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后劲较足。

第三,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不同。技工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当前,由于可获得的资源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技工教育的办学主体和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分别出现了盲目的转型与升格,具体呈现出技工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现象。例如,个别地方政府出现追求学历的趋向,将技师学院改成高职院校或者将高职院校升为本科院校,这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层面上很大程度地挤压了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空间。这种现象是由于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未能实现融通发展,双方盲目、无序地追逐和争夺教育资源所导致的。

技工教育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总体来看,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技工教育比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压力更加巨大。新时代,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分析技工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所在,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能更好地促进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有助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技”“职”教育分化发展的态势下,由于技工教育在学制体系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其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出现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未赋予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

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办学主体、育人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职业教育法对技工教育给予明确、有力的法律支持。但是,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并未提及技工教育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目前“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法律,是一个囿于教育部门、囿于职业学校的‘定界’法律”[1]。技工教育虽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却并未赋予其与职业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法的制定忽视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并行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特征,默认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教育的统一规定能够同样在法律层面起到保护和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作用。事实上,由于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特性差异和分化发展的不同现实境遇,导致对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技工教育。因此,对于职业教育相关法律的制定与修订,应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不仅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规定予以细化和承继,同时还需要修订与完善在当前态势下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相冲突的内容,切实为技工教育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克服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二)技工教育比职业教育招生更加困难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数量、教职工数量及专任教师人数整体上已连续4年持续走低,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尽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但技工学校的部分主要指标却呈上升趋势。如2017年,技工学校为2 490所,比上年减少36所,但技工学校招生130.91万人,比上年增加3.71万人,可见技工教育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技工学校的各项指标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相比仍然较低。以201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为例:201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为246.25万,职业高中招生数为148.40万,技工学校招生数为130.91万,技工学校招生数比普通中等专業学校招生数少115.34万,比职业高中的招生数少17.49万,仅高于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从地方技工教育招生的具体角度来看,一项对158家技工院校校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0.45%的技工院校招生存在困难,招生特别困难的占到21.47%,仅18%的学校招生不存在困难。”[2]可见,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化发展的过程中,与职业院校相比,招生困难依然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技工院校招生难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职业院校以计划招生为主设置招生平台,招生能够得到优先保证,而技工院校以市场招生为主,所招的学生多为职业院校招生后所剩的生源;二是落实高职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进行大规模扩招100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招生渠道造成挤压;三是技工教育生源存在较为严重的流失现象,而家庭贫困导致的无法承担学费是技工教育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技工教育无学历授予权

技工教育发展至今仍主要被定位于职业培训教育,不具有学历授予权,没有建立起与学制教育相对应的学历学位衔接体系。导致技工教育不具有学历授予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未赋予技工教育学历授予权。尽管目前有些法律法规将技工教育视为高中阶段的学历教育,但是仍没有正式、明确地将其纳入高等教育阶段学历教育范畴。二是仅关注技工教育的就业导向和鲜明的技术性,却忽略了技工教育的教育性。相较于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就业导向和技术性更加突出,更加偏向于培训和训练的运行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技工教育的教育性,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技工教育不具有学历授予权。由于没有学历授予权,技工教育也难以和职业教育学历进行等值融通,降低了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

(四)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经费不足

在“技”“职”教育分化发展的过程中,经费不足已经成为技工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导致技工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弱于职业教育。正如人社部印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所指出的:“技工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建设和设备设施完善仍需加大资金投入。”[3]一项对河南省28所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的调研显示:“2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技工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费短缺。企办技工院校办学成本远高于财政拨款院校、企办技工院校办学资金来源严重不足、企办技工院校办学经费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4]具体来看,当前技工院校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总的来说,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生均拨款未被完全纳入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之内。(2)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大背景下,技工院校实习实训设备和耗材更新换代加快,导致所需资金投入量不断增大。由于国家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标准偏低,无法解决技工教育培训时间长、师资成本高、实训设备折旧成本高和实训耗材成本高等问题。(3)技工院校既进行全日制人才培养又承担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这种模式与我国公办技工院校主要按照全日制技工教育在校学生人数拨款的经费模式不匹配,导致技工院校发展资金不足。

(五)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实现相互融通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难以相互融通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技工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缺位,主要表现为在政策层面的缺位。例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构建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较为宏观,“仅构建了上升通道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技工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应处于的地位和所应发挥的作用尚未进行明确阐释”[5]。

2.技工教育自身的体系不完善。技工教育自身的体系不能有效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融通发展,究其原因也在于其并未构建起健全的发展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理论和实践层面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构建起“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级职业教育层次,但技工教育自身的体系仅存在“技工教育—高级技工教育—技师教育”三级技工教育层次。技工教育在与职业教育进行融通发展时,理论上应是“初级技工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级技工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层级对应模式。但是,技工教育体系中的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高级技工学校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预备技师为主,其在纵向维度上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功能相互重叠,这虽然对于技工教育体系纵向层次上的衔接具有一定好处,但是也会导致技工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级人才培养功能的混乱,造成其在与职业教育体系融通发展时,产生在不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对接错位。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的策略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是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发展进而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为推动技工教育充分发挥为我国供给高素质技工和技师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其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应针对两者在融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实质是重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首先,应在立足于我国“职”“技”并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把技工教育单列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应在政府组织和指导下,推动行业企业、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由于“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并非教育部门单独可以承担的任务,而是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劳动就业、行业企业、青年、工会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国是”[1],因此,无论是在职业教育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等方面,都应推动和争取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大力支持,共同确立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的机制,进而从多元利益主体角度出发使职业教育法更加健全。

(二)统一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范畴并实施多元招生策略

在“技”与“职”分化发展的态势下,保证技工教育获得充足的、高质量的生源是保障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施行“学制生、培训生、学徒生”并招。在把技工院校纳入职业院校招生范畴实行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将非全日制招生作为重要招生内容,对全日制教育的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生)、职业培训的招生对象(社会劳动者)、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招生对象(企业新招和转岗员工)进行多渠道招生。第二,技工院校招生应处理好与高职扩招之间的关系,拓宽技工院校生源渠道,推动人社部与教育部协同推进技工院校和高职院校具有同等机会面向企业在职职工、退役士兵、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进行招生。第三,多渠道救助技工教育贫困生,将贫困生作为技工教育的重要生源,着力使贫困生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改变贫穷的命运。

(三)赋予技工院校学历授予权并实现其与职业教育学历等值互认

技工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类型而非短暂性的技能培训和操作训练,因此其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需要学历授予权去肯定和强化其教育性。首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赋予技工院校学历授予权,规定技工教育毕业生学历与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等值互认。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技工教育作为更为具体化的职业教育类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应具体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高级技工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师学院”分别在高中学历、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上的等值互认。其次,在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中整合职业教育学历、技工教育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中介,实现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学历上的等值互认。依托健全的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个体不管是经由职业教育还是技工教育所获得的学历证书,只要满足资格框架同一层级的要求,达到资格框架同一层级的水平,那么即使个体学习路径不同,其学历证书的层级都应是等值的。由于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技工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均需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职业教育的学历等级和技工教育的学历等级都应对接职业资格等级进行调整,使两者的学历等级以职业资格等级为标准进行等值互认。

(四)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生均拨款范围并实施精准资金供给

加大对技工教育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并提升资金供给的精准性,是确保技工教育发展不落后于职业教育的根本资源保障。第一,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生均撥款范围内,出台技工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政策。各省、市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制定并认真执行技工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政策。第二,根据技工教育不同专业类别对生均经费的需求程度进行精准投资。由于技工教育的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生均培养经费差距较大,因而需要根据技工教育专业目录中大类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成本等情况进行资金的精准供给。第三,在核定技工院校绩效工资总额时,技工院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工作量。对于开展培训量大的单位,应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额。

(五)推動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发展

在推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的实践层面,部分省份已经开始了实践探索。例如,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与省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八个统筹”——“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招生政策、统筹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统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大赛、统筹推进精准脱贫、统筹组织师资培训、统筹升学就业政策”,来推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从宏观政策设计和理念层面有效推动技工教育自身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发展,需要重点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充分依托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将技工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对接和等值融通的理念落到实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均明确提出“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这为技工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和融通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具体操作方面,应使技工学校的中级工培养层次对应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层次,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培养层次对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层次,技师学院的技师培养层次对应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还应通过多渠道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值融通的共识。第二,逐步理顺技工教育体系内部的技能人才培养功能层级划分。当前的许多技师学院是由高级技工学校升级而来,同时承担着技师和高级工培养的双重职能,而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又都存在培养初级工的人才培养功能。虽然从实践来看,这种技能人才培养功能在技工教育三个层次的重叠分布有部分的合理性,但是从整个技工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容易导致技工教育体系中三级人才培养层次在功能上的混乱,也就难以和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等值融通发展。因此,应逐步消解技工教育体系内部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功能的过度重叠,使技工教育体系在纵向层次上的功能划分更加清晰,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与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等值融通。第三,以企业为对接点,实现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等值融通。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技工教育都是以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在职业院校与企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过程中,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均应以企业为公共平台,以相关企业的技术标准为依据,探索等值融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9.

[2]韩凤芹,王胜华,陈晟.技工院校发展状况及其政策环境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6(61):45-53.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Z].人社部发〔2016〕121号,2016-12-14.

[4]李梅.企办技工院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河南省调研数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27):59-63.

[5]陈伟,黄大乾,李姿.技工教育发展三题:历史、逻辑及定位[J].职教论坛,2017(22):18-23.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ian Education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GUO Da, YANG Ting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echnicia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作者:郭达 杨婷

第三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编者按: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在无锡市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回顾总结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有关工作。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杨湘宁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南京、扬州、宿迁、无锡4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及省内8所职业院校分别介绍了加强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经验,无锡机电高职校、无锡旅商高职校、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提供了展示现场。会议代表达成共识: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为沈健厅长会议讲话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一、提升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职业教育下阶段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下大力气搞好教学、培养好学生。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职业学校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一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度。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步程度、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切度。二是着力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就业,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升入高校学习深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增强职业幸福感。

二、全面推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既要立足长远,又要从基础着手,必须采取扎实举措,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寓德育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实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形成人人育德、课课育德、处处育德的新机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要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引企入校、进厂办校、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选派职业学校干部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激励机制,表彰奖励校企合作优秀典型。“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校企合作示范组合。二是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有机衔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要求,研制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级学生起,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分段培养方式,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延长的校内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确定为4∶6。

(三)扎实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要充分借助行业企业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教材开发水平。要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与产业对接,定期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预警,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大力开发对接高新技术岗位、高薪报酬岗位、有发展前景岗位的专业,调整简单技能岗位、低薪报酬岗位、饱和过剩岗位专业。推进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均达到合格标准,建设600个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吸收技能大赛成果,加快各专业大类课程教材开发。支持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将试点工作重点集中到重构课程体系上来,着力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职业能力分析深入、课程设置科学、校企合作紧密、职业资格标准融合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开发100种左右中高等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精心开设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课程,加强和改进创业与就业服务,支持职业学校大力建设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要坚持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坚持“手脑并重”,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以生动具体的任务和逼真动人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将难以讲授的理论、难以操作的技能,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用主题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控制职业学校班额,2013年起,职业学校招生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坚持因材施教,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建立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制定职业学校优质课堂标准,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比和反馈制度,推进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课”教研和示范课、研究课“两课”评比。到2015年,以校为单位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提高至85%以上。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加快统筹建设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和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实现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大赛,广泛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推进“教育卡”工程,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终身学习的钥匙。改革传统办公模式,推行“无纸化办公”,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管的“人人用”。

要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推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鼓励引入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测试课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测试相融通。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统一测试。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到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80%以上,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80%以上。

(五)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化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吸引社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评审工作,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制定全省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标准,开展名师工作室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个左右由骨干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领衔的名师(专家)工作室。全面推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岗位管理。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和高级以上技能证书比例。

(六)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特别要加强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课程计划管理,不断增强学校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强化校长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校系结合、以系为主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严格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报批、执行和滚动修改制度。建立教学视导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开展教学、学生、后勤3项管理规范视导。完善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推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严格顶岗实习管理。优选顶岗实习企业,落实实习岗位,编制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做到定目标、定课题、定岗位、定师傅,并实行定期考核、定期轮换。

三、努力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投入更多精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好、整合好、发挥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抓实抓好。多做遵循教育规律、有益教学质量提升的工作,少做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事情。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协调落实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政策措施,监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主要指标。职业学校要切实履行提升质量的主体责任,学校校长要集中精力抓质量,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及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合理比重,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要调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向,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支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经费在职业学校支出中的比例。除少数没有完成职业学校布局调整、需要大规模基建的地方外,大多数地方要加快提高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标准,加大公共财政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力度,要把30%以上的教育费附加、0.5%的职工工资统筹的主要部分用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2015年前,各地要确保职业学校教学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30%以上。

三要建设优良校风。学校风气反映着学校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每位师生的心理与行为,在提升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地、各校要重视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发掘学校优良传统,凝练学校办学特色,优化学校育人氛围。切实转变学校行政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深入教学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听取师生意见、解决基层问题。要切实转变教师教学作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治学,勇于创新,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影响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切实转变学生学习风气,严格学生管理,树立行为规范,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干扰,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阳光校园创建活动,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风气。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作者:沈健

上一篇:结构工程毕业论文下一篇:风景园林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