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有责任与义务提供重要的服务与支撑,这是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振兴中华产业根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国家经济振兴,是中国几代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和梦想。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著名社会贤达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今天,在“中国梦”的感召下,更多社会人士投入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来。国泰安金融教育集团董事长陈工孟博士,便是一位以“教育梦”践行“中国梦”的追梦者。

1995年,陈工孟博士从美国获得金融学博士,放弃了美国高薪聘请来到香港理工大学任教,一干就是15年,他从助理教授、副教授一直做到博士生导师,并于2001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及校长教学成就奖。2002-2011年期间,在成思危副委员长的直接领导下,陈博士创办了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并担任创始院长,为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培养我国急需的风险创业投资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1年初,陈博士做出了一个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职务。“我是在成思危副委员长的十年熏陶与鼓励下,决定全身心投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陈博士说:”我希望将我过去15年来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研成果与成功经验应用到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去。

在陈博士的带领下,国泰安从原来以金融数据起家,快速扩展覆盖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及幼儿教育、网络教育等领域,针对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陈博士把风险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创新经济的理念与机制引入职业教育,从而改变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过程轻结果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国泰安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制造技术及德国等先进的国际职业教育经验与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以教学应用为导向,加快职业技能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并把握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训提供“理念先进,贴近教学,适应企业,产品质量高,服务到位”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另外,国泰安还不断联合政府部门、职校与企业,共同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并大力投入资金与人力建立起一流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及职业教育实训服务中心”,全力做好对职业学校的售后服务与增值服务。

依托十余年经营发展积累的能量,国泰安正迎来做大做强的高速发展期。在 “教育梦”的引领下,国泰安通过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教育平台与内容创新,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促进了中国职教事业的创新发展。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差距与路径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有责任与义务提供重要的服务与支撑,这是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空间巨大,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外输、结构升级及品牌塑造,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服务与支撑“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模堪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内在结构失调、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及职业院校学生参与融入前景待明等困境,需要科学判断,综合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大服务与支撑能力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质量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国际化

作者简介:赵其勉(1987-),女,天津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王军福(1967-),男,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有关国家也出台了大量的技术移民政策,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朗。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落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在理念、思想、模式、行动等方面加速推进,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教育部也正组织力量编制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将对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我国职业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参与其中,不仅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沟通与合作,而且要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为中国主导及参与的重大合作项目、合作工程等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国际化进程,不仅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是其内在价值与目标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迎来重大机遇

(一)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空间巨大

“一带一路”将欧洲经济圈与亚太经济圈进行了连接,涉及70多个国家约44亿人,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经济总量达21万亿美元。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在沿线20个国家已经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平台,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往外走,目前累计投资超过了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还有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仅2016年一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与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预计未来,中国将向丝路基金增加1000亿人民币,国内金融机构将向海外基金增加约3000亿人民币,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也将分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等领域增加2500亿和1300亿等值人民币的专项贷款;将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领域开展专项合作;再将与“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发起贸易合作倡议,同30多个国家签署贸易合作协议,促进经贸的深度合作[1]。未来1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经贸合作,将给海运、交通、通信、能源、电力等多领域带来巨大发展,“中国制造”与“中国人才”也将逐渐输入到这些国家,而在这些人才之中,不仅要有高端装备制造的专业顶尖人才,也要有大量具有一线操作能力与执行能力的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这些人才的主要输出来源,拥有着广阔的服务与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供给空间。职业教育必须要积极谋划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功能定位,积极与相关部门、企业进行沟通与联络,充分掌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模、种类、规格等要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

(二)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经验外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且仍然在不断深化改革之中。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超过2800万人,每年向各行业输送超过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年均实施各类培训超过2亿人次[2],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世界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对全球经济与教育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排名,中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第26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长期经受着战乱、政治波动、贫困、经济与教育落后等多重困扰,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相对有限,对于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稍弱,有着较为強烈的职业教育发展学习与借鉴渴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渐壮大的,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推进模式上所形成的经验对这些国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与借鉴价值,中国职业教育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仅能给这些国家带来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办学经验,促进其更快地建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能够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一带一路”诸国家在职业教育诸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

(三)职业教育支撑“一带一路”结构升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集群,虽然其有不同层面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点,但总体上发展程度仍然处于世界各国的中后端,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战略,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同时,更多的是中国将帮扶这些国家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仅有天量的资本输出,更多的是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及大量产能的输出转移,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劳务输出也在其行列。“中国制造”及大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为我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参与到境外的工程、项目之中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这些产能输出与装备制造的应用,大部分有着先进规格与技术标准的要求,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要能够匹配操作,必须要大幅度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境外岗位工作需要。更深层次地讲,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发展,相关高铁、能源、海事、先进装备等领域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将促使我国职业院校必须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重塑。

(四)职业教育融入“一带一路”造就品牌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密切,两者之间也是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伴随中国装备制造全面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与各有关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企业合作、技术合作将日益扩大与紧密,也将会促进这些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模与结构的变动。但总的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总体的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发展质量还不足以支撑这些合作,对于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愿望强烈。中国职业教育与当地职业教育开展合作,既可以依托中国走出去企业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共同成立有关培训中心,对接当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需求;还可以结合当地办学实际情况设立职业教育中心或分校,循序渐进地输出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亦可以通过师资派遣、招收留学生、课程融合等方式为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优质的援助资源,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而且能够塑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形象,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差距

(一)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模堪忧

“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与实施,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涌入到沿线国家,中国同时还要与之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合作,而这些领域除需要高端人才之外,需求量最多的依然是能够在一线着手操作、执行、实施的技术技能人才,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铁路、管道、公路、港口、电力、通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贸往来需要大量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了解有关经济常识及财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落地与运营需要通晓当地语言、了解其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现状的综合性人才等等,再比如,“一带一路”对于海事人才的急需至2020年其缺口扩大到了300万,而目前全国80所航海类院校,每年培养的航运毕业生仅有2.1万人[3]。如此之多的技术技能人才,且是海外就业与跨语言作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一带一路”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需求,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内在结构失调

领英智库2016年发布的《“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通过深入分析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本现状,综合评估了高品质人才供给、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跨文化管理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解析跨区域人力资本与中国企业海外人才布局的匹配度,其中它选取了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建筑、能源和金融五大代表性行业作了重点分析,分析结论中“一带一路”沿线人才招聘的相关技术工人需求分布为:44%为高级技术工、26%为普通技术工、12%为特殊技术工、21%为基层生产工,66%的企业表示难以找到高级别的人才,40%的企业寻找特殊技能人才困难,并且在吸引人才时薪酬福利竞争力不足,另外对于海外市场的双向陌生导致36%的企业缺乏找到合适候选人的渠道[4]。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结构上,面向海外就业的比例仍然偏低,在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转变上,职业教育的快速转型与主动作为还不够,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变革上还未做好充分准备。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能力与国际化办学程度还不够强,目前我国有27个省的386所高职院校与国外27个国家和地区的321个教育机构开展了合作交流,合作项目近900个,在全国135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占比28%,且区域分布严重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的合作项目数量排在前三位,分别达到196个、75个、59个,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合作项目明显偏少;而合作的国家则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排在前列的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较少;合作的专业比较狭窄,主要集中于管理学和工学,分别有402个和319个,对于“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重点行业、重点人才需求既未做到全覆盖,合作的深度亦不高;国内高职院校招收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偏少,目前只有10000多人,且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区域,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5],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招收留学生的高职院校还不多。此外,国内职业院校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对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目前尚处于思考、探索阶段,未能建立长期、长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

(四)职业院校学生参与融入前景待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国情迥异、文化多元、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多样,涉及到50多种语言和几百个少数民族,有着非常复杂的情况。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要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不仅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而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意愿,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杂现状对于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总体面临的形势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困境:一是职业院校在招生上处于末端选择,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大部分进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在进入高中或本科无望而末次选择进入到职业教育,在主观性上很多学生并非是主动选择,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人才培养过程的顺畅性,学生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加大了对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难度;二是当前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家长亦有着比较传统的就业观念,这导致学生在就业择向上往往容易求近舍远,对远赴他国进行就业有畏难情绪。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職业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时机与现实机遇,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的差距,要清醒认知、科学判断,综合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制订合理的政策,逐步予以化解,从而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质量与效率。

(一)职业教育要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主导全球化的一个重大标志,是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砝码,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坐标中,中国职业教育必须要迎合而上,在其中应有所作为、大可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不仅要关注、熟悉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新政策、项目、工程等的进展,找准适合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契合点和着力点,而且要眼光向外,积极与沿线国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等进行接洽,深入谋划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操作规程与实施措施[6]。总体来看,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一是国家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国家相关部门、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政策、法律、行业、产业等比较熟悉,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标准等较为了解,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国家需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其中,内容应涉及专业设置指导、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资金拨付等;二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通用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样要参与到全球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全球化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是职业资格、课程、教学、技术等的国际通用,我国职业教育要深刻总结梳理业已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与模式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向沿线国家输出已被验证的有效措施与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国际通用职业标准的制定,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合作地区或国家相应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三是开展广泛合作。鼓励我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研究、校企对接等,促进双方之间的经验互输与优势互补,尤其是西北、东北、西南等18个重点省和西安、兰州、重庆、成都、南昌等10个节点城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探求合作的可能性与合作领域,一方面增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信心与品牌,另一方面也拓展中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国际空间。

(二)职业教育要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

我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是巨大的,但适应“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模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为解决这一困境,缩小需求与供给的差距,我国职业教育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是扩大国内职业教育适应“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总量。面对“一带一路”发展人才供给不足、人才适配度低的双重挑战,我国职业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办学体制机制及办学方向上予以倾斜,具体表现为:首先,政校联合摸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一带一路”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行业、种类、有关职业资格准入等内容,并对总体的规模在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与预测,方便职业院校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作准备;其次,基于我国职业院校大多数以行业性办学为主,鼓励参与“一带一路”有关企业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的模式提前向职业院校预订人才,便于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量与人才培养规格。二是“走出去”的职业院校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增加人才培养总量。通过与当地职业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派遣师资等促使当地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大幅提升当地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契合我国在外企业能够在当地寻求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此举不仅能够节约劳动力成本,充分发挥其本地人的语言、文化优势,而且能够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职业教育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重中之重,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是否具备支撑“一带一路”发展目标的能力与水平,我国职业教育只有在专业建设能力、课程设置匹配能力、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等方面的核心要素逐步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才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回家输送优质的、符合企业预期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在沿线国家及国际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而这从本质上讲都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岗位与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长期以来重技术技能弱综合素质培养,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才的海外作业,单纯培养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技艺的专业型人才还不足以适应岗位,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海外环境、新领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服从纪律意识、现场应变能力等。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更多的是针对人才的专用性,强调人岗匹配、订单培养,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人才的流动性必然很强,为适应这一趋势,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才的通用性,在目标、规格、类型、标准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分布,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全球视野的人才[7]。三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才需求所发生的微观变化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要依据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更加突出相关国情与风俗习惯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信息化教学及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未来海外就业的基本常识、信息。

(四)职业教育要加大服务与支撑能力

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与支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该是多层次宽领域的,既涉及到基本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还包括相关的校企合作、产业协同、文化交流、技术扶持等等,要在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一是加大重点、紧缺人才供给力度。我国职业教育要具体掌握“一带一路”的最新进展与形势变化,与国内“走出去”企业及沿线国家有关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建立与之相适应与匹配的专业结构、教学结构、课程结构,重点培育当前发展紧缺的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能源行业、信息通信行业等专业技术人才,摸底未来人才需求趋势,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备案。二是加强联合培养与合作。“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涉及多方面主体,多行业内容,职业院校要在检视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过程中,与相关各主体加强协商与协作,努力将其引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将“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背景、进度安排、规则标准及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经济现状、社会发展等内容渗透到课程体系之中,职业院校应主动与国家各部门、企业、沿线国家共同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建立各类联合培养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建立职业教育“上门服务”机制。针对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培养进展缓慢等困境,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将我国已经形成的有效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向沿线国家进行输出,逐步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对接当地职业教育的机制,促进他们之间的办学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合发展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促进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五)职业教育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要使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作用,提供应有之服务内容,促进更多的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投入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还必须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大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与介绍,让所有参与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都能够了解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与责任使命,增强他们参与的主动意识。一是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研究比较透彻的并不多,今后要组织力量通过课题、项目等形式加强对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全面了解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为与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比较、对接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适时组建由我国牵头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以章程的方式确定职业教育发展、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内容,确定举行“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的间隔时间与主办方规则,通过论坛促进各国之间职业教育经验的分享,促进职业教育各领域的深度合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我国有关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参与“一带一路”的宣传报道,加大对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介绍与采访力度,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信息的互通有无,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势在必行的,职业院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寻找合作的空间,与各方力量一道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逐步融入其中,一方面为各参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全球的影响力、竞争力与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2][3][4]肖特.共赢的愿景和承诺,卡特彼勒发布“一带一路”白皮书[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6(12):15.

[5]王璐玲.“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新机遇[J].人力资源管理,2016(3):6-7.

[6]陈相芬.“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42-45.

[7]张兄武,谢冉.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工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96-99.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赵其勉 王军福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过程,从晚清开始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的时间和事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曲折之路,探索了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兴起;发展方向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

1、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渠道。

2、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

我国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使我国出现了近代军事工业、燃料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民用工业等。

(1)左宗棠创办船政学堂

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晚清时期开始在工厂中设立学堂,培养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866年由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船政学堂设制造、航海两班,要求学员分别达到能按图造船和担任船长的能力;并派学员留学英国和法国,学习驾驶和造船技术,这是我国最早新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

(2)李鸿章创建机器学堂

1867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建的江南制造局附设了机器学堂,该学堂除了机械制造学习之外,还附设有广方言馆(即语言学校)、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的开端。

(3)晚清时期实业学堂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

以后,在天津、福州、唐山、湖北等地,先后设立了水师、电报、电气、铁路、矿业、工程等学堂,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技术力量。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学校虽然数量少,规模小,没有统一学制,在国内尚属首创,但是它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以强大的生命力冲出了旧教育思想、内容和模式的轨迹,以“中体西用”为准则,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创办的30多所新式学堂中,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堂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已具有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雏形。这些学堂的创办, 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开创了近代新教育的先声, 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为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从1866年船政学堂的实业教育算起,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那时的职业教育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内容。

1、“壬寅学制”的制订

1902年,即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他将赴日考察教育的内容和成果,很大程度地反映在《壬寅学制》之中,规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业教育制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2、“癸卯学制”的制订

1903年11月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布了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以及学校设置办法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3、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1917年,黄炎培发起创立了中华职教社,得到了官、绅、学、商各界名士的响应。其后,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创立了不同的平民教育社团,它们使中国职业教育之树“根深叶茂”。但在旧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现代工业不发达,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中等技术学校561所,在校生7.7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2700人,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2%。

4、建国初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之大变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之后的60多年里,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进入了职业技术教育大变革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陆续接管了旧的公立和私立职业学校,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旧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从根本上否定了20世纪初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前苏联的模式从新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是中专和技校,发展了上千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中专培养中等专业干部,技校培养技术工人,招生和毕业分配都是高度计划性的。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千百万的技术工人,于是,技工教育随之创建并陆续发展,根据前苏联的经验,教育部于1953年发布了《关于中等技术学校设置的原则的通知》,要求各业务部门在制定所属技工校专业设置计划时,要以中央各业务部门集中统一计划为原则,学校之间适当分工,所设专业力求集中单一。六十年代加速培养各行业急需的人才,技工学校和其他职业中学发展迅速。

5、“文化大革命”对职业教育的摧残

但在后来,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依靠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职教事业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的发展,成绩很显著。但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全党工作重心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职教事业受到了“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绝大部分已经停办,从而使职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到1976年,我国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绝大部分就是普通高中,当时留下的中专学校比例很低,教育结构严重失调。

6、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这时的职业教育被称为成人教育,是对在文革中被耽误了的一代人的补课教育。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在全国青壮年职工中掀起了一个“补文化、补技术”的热潮。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一年,全国有3000多万青壮年职工取得了补课合格证,他们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合格的当班人,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了更高一层的文化技术业务学习,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生源。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同时还特别强调:“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学校规模,学员数量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一个大的发展。

7、21世纪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同时,为了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的战略目标,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总体水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这一举措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产主了深远得影响。中央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出台政策扶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进入了又一个发展期。

8、国家级职教示范校建设成绩斐然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出《关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1000所和高职院校100所,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高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职业办学水平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国家级中高职示范校的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关键性环节的重要转变,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进一步争强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科教兴国,首先应该是实业兴国,即职业教育兴国。没有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没有大量普通劳动者,科教兴国就只是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靠全社会人才观与教育观的转变,靠就业环境的改善,靠普通劳动者待遇的提高。职业教育不能固守职业的同质性,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将自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与普通教育携手发展,才会形成共荣局面。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贡献,从而走出学校狭小天地,多方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2、发挥示范校的示范辐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职教示范校的建设,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作为国家级示范院校,要示范正确的办学理念,传播先进的教学教改经验,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项目资金支持,着力建设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库,主动承担起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为当地职业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帮助。

3、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从顶层决策环节入手,建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统筹管理机制;二是要从体系源头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协调衔接的原则和依据;三是要从微观操作层面入手,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要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衔接,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

此论文为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Y14C43

参考文献:

[1]刘子云;蒋国平;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1年16期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

作者:张云霞 张设华

上一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社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