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实践教学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古典园林的考察是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探讨的是基于王绍增教授营境理论指导下的北京皇家园林实践教学活动改革,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

第一篇:风景园林专业论文

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以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为例,探讨当前课程教学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考核模式、增强师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与方法,进而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沉浸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古典园林分析;风景园林;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文献标志码:AASA

收稿日期:2020-02-01

修回日期:2020-08-17

Key words: Classical Landscape Analys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伴隨着国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和学科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1]。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才的培养[2]。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3~4],对其进行分析是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动态调整,以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有研究者从古典园林实践教学、借景手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对古典园林分析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5~7],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理论结合实践、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等课程改革方向[8~10]。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为例,探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核心知识。

1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是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的授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共32学时,开设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学等课程之后,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景观调查和分析能力。教师对2016级和2017级学生(60人)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利用Lumion、Mars等软件分组虚拟复建拙政园、留园等古典园林作品20件,成果展示后获师生好评。自河南理工大学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以来,专业课教师一直重视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不断进行探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教学方式较简单

由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方式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图片、视频。但该教学方式难满足学生理解知识点、扩充知识面等方面的需求,也难以使其从中较好理解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涵,可能会造成理论分析与规划设计实践的脱节。

2)课程内容设置待延展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以彭一刚先生的《古典园林分析》[4]为主。该书立足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中国传统经典园林,是非常好的理论教材。然而,该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内容仍多拘泥于书本,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其兴趣。

3)教学质量考核形式单一

现行的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考核(闭卷考试)或考查(课程论文)的形式结课。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点,但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际案例缺乏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

2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应用,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并且增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例如将虚拟仿真技术嵌入课程的教学过程,助推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有机融合。根据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借助该技术,可以再现古典园林的风貌,将“看与被看”、空间的对比、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等重点内容,通过人机交互、漫游交互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情景的变化[11],便于其理解古典园林空间的特点。此外,这为学生在沉浸式教学情景中进行探索、交流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保护及传承方面起重要作用。

2.2优化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主[12]。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特点,经过专业老师的论证,对与之衔接的中国园林史、西方园林史课程的部分学时进行压缩,避免造成重复,确定以古典园林的分析为重点,从“看与被看”“主与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入手,反映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各地都在加大风景园林建设力度,在各类园林园艺博览会,尤其是具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园林形态的涌现,成为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活教材。河南理工大学所处的焦作市,虽然不像北京、苏州、杭州等地拥有大量的古典园林遗产,但当地的云台山风景区、焦作市盆景园、龙源湖公园等园林景点,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此外,该课程与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绿化博览园等相结合,邀请相关内容的主创人员解析古典园林的实际应用。

2.3调整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对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科学地设定考核方式和内容,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含经典案例PPT分析和分组讨论,结课考核包括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古典园林构建和进行相应知识点解析。

2.4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以任课教师团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保障。由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不仅有感性的理解,也要结合很多定量分析的手段,所以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共同备课,以形成互补。除校内教师的专业讲授外,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当地高级职称人员及技术娴熟的企业技术员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Mars等软件操作指导等(图1)。

3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3.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涉及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理论,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多样,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易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改革后,学生对新增的讨论交流、虚拟古典园林构建及解析等教学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对开放的沟通及日常生活中虚拟游戏的热情可以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分析、创作的快乐。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解析—讨论交流—虚拟构建—交互体验”五步教学模式的探索,改变单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理论课变成技能课,真正地指导规划设计实践。

3.2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案例多以平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尤其是古典园林中已经消失的经典案例。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为古典园林分析提供了新的空间认知工具,扩展了空间认知的手段,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认知体验。学生通过在自己构建的虚拟经典空间的亭台楼阁里体验、理解步移景异、空间的对比、蜿蜒曲折、空间序列等知识点,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沉浸式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古典园林空间的入境式设计思维,调动其对古典园林场景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3.3丰富课程教学成果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有机融合,打破时空对教学的限制,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互融,使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增加了课程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新技术的嵌入,课程成果从单一的试卷或论文转换为一个个经典的古典园林场景,从教材中二维的图纸转换为三维空间,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支撑。

4结语

基于河南理工大学2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古典园林经典理论讲授、案例解析、讨论交流、虚拟重构和交互体验5个模块的教学设置,抓住学生们的关注点,并激发其对古典园林的兴趣。改革措施不仅能让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继续散发出传统文化的光芒,也能更好地实现沉浸式教学的可操作性。课程改革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课堂环节的参与度明显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是以学生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切实提升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使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3~14]。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更新和丰富,以此作为传统文化认知教学的手段,对辅助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古典园林分析课程建设的综合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注:图1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朱婕妤,赵彩君. 从“园林”到“风景園林”——关于《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修编的思考[J]. 中国园林,2016,32(1):37-40.

[2] 刘滨谊. “三商九行”——未来风景园林师培养成长的基本内容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18,34(1):46-50.

[3] 刘洁,李志民.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因[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76-80.

[4]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 古德泉,黄家平. 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践教学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大学教育,2018,98(8):111-113.

[6] 曲小毅,吕亚非. 翻转课堂与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合下的旅游课程教学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一课的教学为例[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6):49-54.

[7] 唐辉云. “教是为了不教”在高职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d Max制作苏州古典园林漏窗案例研究[J]. 学周刊,2016(22):252-253.

[8] 丁灿彧. 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3):234-235.

[9] 张浩,曹兵. 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研究[J]. 绿色科技,2017(17):217-219.

[10] 曾昭君,黎贝,张莉. 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20,38(2):67-70.

[11] 化希耀,苏博妮. 古典园林的虚拟仿真建模和动态效果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53-158.

[12] 刘珂珂.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刍议[J]. 当代教育科学,2012(7):36-37.

[13] 庞瑀锡. 现代风景园林整体性框架背景下风景园林师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15(4): 5-10.

[14] 古德泉,李剑,黄家平. 基于营境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风景园林设计原理》为例[J]. 广东园林,2018,40(3):18-21.

作者简介:

张运兴/1978年生/男/河南郑州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焦作 454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棕地治理

王同文/1976年生/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焦作 454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质景观规划设计

(通信作者)李静/1983年生/河南周口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焦作 454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E-mail:lj1983@hpu.edu.cn

作者:张运兴 王同文 李静

第二篇: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践教学思考

[摘 要]实践教学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古典园林的考察是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探讨的是基于王绍增教授营境理论指导下的北京皇家园林实践教学活动改革,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典园林;皇家园林;实践教学;营境理论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门课程。它由具体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成,是高校通过开展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实训(理工科)等实践活动环节,通过演示法、课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过程[1]。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风景园林教育活动的过程更加强调身心感知与体悟,以职业精神、素养和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性地综合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2]。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本上是建构在西方现代景观、西方古典园林、东方传统造园三者结合的基础上,并且每个学校基于自身教学条件而有所侧重。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践行王绍增教授的“营境理论”。王绍增教授认为:“我们祖先造园时不是先拿来一张平面图,而是先去实地踏勘,叫作相地。第二步仍不是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在现实空间中发挥想象,何处可高?何处可低?何处可凭?何处可借?宜亭则亭、宜榭则榭,叫作立基。第三步还不是回家画平面图,而是在现场走来走去,观察着,思量着如何步移景异、如何互为因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组织旷奥变化。厅堂、掇山、铺地、栽花、种树、题词、作赋等事项则贯穿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我们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对此,我校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两周的古典园林考察课程,通常情况会安排两条线路,分别是江南(上海、苏州和杭州三地)古典园林考察和北京皇家古典园林考察。

本文结合2017年9月对北京皇家古典园林考察的课程教学进行总结,探讨传统中国入境式园林营造理论,旨在通过古典园林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古人造园的思路。

一、皇家园林考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考察流于形式,对皇家园林的感知止于视觉化

首先,北京皇家遗存园林不是单一的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有其独特的历史演变规律和內在逻辑,缺乏对其系统的历史演变考察,无法还原其山水园林营造过程,考察也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

其次,考察流于形式的另一种情形则是学生习惯套用西方景观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对古典园林的解读采取西方景观的形体、空间等语言进行拆解剖析,一方面背离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整体性、生命体验等美学范畴,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皇家古典园林的考察止于静止的图面组织。除了拍照和写生,风景园林专业学习者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解读皇家古典园林,并且有所体验,而不仅仅是进行图面和空间的比例分析,这些问题正是华南农业大学皇家园林考察教学改革中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当下信息时代图像处理工具的强大虽然大大提高了风景园林专业景致表达及摄取收集的便捷度,然而同时也撕裂了连贯的身体游观体验——阴阳向背、高低俯仰、鸟语花香等远非碎片化、视觉化的图像所能简单呈现,而后者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是皇家园林考察课程的核心。

(二)考察线路安排不科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北京的皇家园林分布与当时的城市格局有极大的关联性,而北京古城被现代城市建筑及设施割裂,园林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已失去了过去的整体性。同时,城市规模巨大,景点繁多,景点之间距离跨度大等问题也让为期两周的考察时间变得非常有限。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对北京皇家园林的考察不完整,或是对北京皇家园林群落营造的理解缺乏整体性。

(三)考察过程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质量欠佳

教学活动场所古典园林也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再有就是不少学生是初次认识皇家园林,受到时间、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往往仅仅停留在对皇家园林的表面景致认知,缺乏主动思考,难以深入体验解读,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也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于皇家园林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对于“应该看什么”、“学习什么”这类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和足够准备。

二、皇家园林考察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考察目的,强化对皇家园林体验的训练

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创作是基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意境的入境式设计理论,作为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关注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生命现象的载体或背景的特质。

本次皇家园林考察,需要学生抛开形体和空间的现代景观理论体系,回到中国传统造园的处境和心境去理解皇家园林的营造,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其营造手法,思考中国古典园林营境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将它应用到实践当中。

(二)细化皇家园林考察线路及实习步骤

皇家园林的建设不是某一时期集中完成的,有其山水经营的内在逻辑,因此要在短暂的考察时间内认识、学习北京皇家园林,首先需要做好内业准备工作。考察前期内业准备的核心工作即是对北京皇家园林历史资料的整理。该项工作的具体项目包括北京皇家园林建设年表、经典皇家园林图纸收集、历史照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等。借此让学生对北京皇家园林有初步的了解,并预判所考察场地经历的营造变化。

接下来,就是“按图索骥”,参照图纸资料对园林景致初步认知,采取摄影、写生的方式描绘园林景物。也提倡运用摄影、小视频、写生等手段记录印象深刻的园林片段,帮助对园林片段进行记忆和观察体验。皇家园林的考察绝非以摄影和写生为成果导向,而是借由这些手段深入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因此,这些摄影、写生、视频拍摄的成果评价标准应该是考查学生记录的动机——因何景致被触动,关注了其中何种问题或者园林效果?

进一步把握古典园林的意象。以北京颐和园为例,“知春亭”以“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意象,园中园谐趣园则取象于延山引水的无锡寄畅园。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景物景题、典故、楹联、绘画甚至古诗词等理解皇家园林的意象,是具体考察景物编排及其组景要素的前提。这也符合古人造园流程相地而后立意的想象。学生在把握“意”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及物性的具体考察,理解“景以境出”的中国园林营造方式。

接下来是对古典园林进行体验感知。以颐和园绮望轩为例,绮望轩位于颐和园桃花沟西面,建筑物已毁,但是其基址尚存,假山及道路系统也保留完整。这个往往为游客所忽略的景点,却是颐和园后山后河一处重要的节点。通过遗留的山石布局,可以体验造园匠师将临水平台逼近后河峡口,以山石堆叠控制平台视线,制造一旷一奥两种空间体验的对仗。这些绝非简单的平面阅读可体验的园林情境,必须通过实地的“旷—奥”关系的考察,了解其具体而微的操作手段。因此,体验感知,可以引导学生以各种具体造园操作手段为关注点切入观察、记录,如对旷奥经营、窗景营造(以“画中游”为例)、明暗组织、“三远”(取郭熙《林泉高致》中平远、深远、高远的画意)的经营、林木对园林意境的影响,等等,进行深入具体的解剖。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古典园林进行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指的是用图示、文字甚至模型复述最打动自己的片段。“传移模写”出自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至今仍是指导绘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皇家古典园林考察而言,传移模写的目的则是引导学生通过考察,主动带入设计思维,将园林经典操作作为设计的类型“原型”,通过设计语言加以表达、陈述。传统园林的操作依托的是古人一套传统的工程营造方式和手段,讨论传统造园的传承与转译,亦应以此为背景,在理解“营境”的基础上,引入各种设计表达的图示加以复述。这些图示手段,包括平面、剖面、立面、轴测图、电脑模型、实体模型等形式,旨在通过抽象性,带以较强的研究目的,集中讨论北京皇家古典园林中的设计问题。这种抽象性一方面帮助学生以确切的方法集中研究具体而微的操作,同时也为日后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皇家古典园林的体验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三)围绕皇家园林创作的内在逻辑进行现场教学

本实习教学另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则是针对皇家园林创作内在逻辑展开现场教学。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的文人造园,北京皇家园林造园的内在逻辑是围绕着文人园的理想与复述展开的,同时又是利用更为大尺度的山水架构进行因地制宜的营造。因此皇家园林实习考察的现场教学也集中对“文人造园逻辑”和“山水营造逻辑”两条线索展开。

首先,强调“文人造园逻辑”的创作逻辑。

北京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肇始于康熙年间,延续至乾隆时期,挟持皇室大量的财富,其造园规模之大,内容之盛,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而其中造园的一个内在逻辑,则是“主事之人”帝王君子对江南文人园林的爱慕和向往,借造园,复述其自诩的“山水之乐”。据记载,乾隆曾先后六次巡视江南,并命随行画师一同访遍江南园林精华,摹绘“粉本”,“携图以归”,以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造园参考。如周维权先生所言,“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4]。因此,对皇家园林的解读和现场教学,一方面包括以“文人园理想复述”为重要讲解线索,引导学生还原、理解皇家园林如何运用当地的材料、手段、要素“复述文人园的理想”,并思考以当下所掌握的造园手段,又可以如何转译;另一方面,也通过“原型”与“复述”之间的高下对比,进行批判性地学习,探讨造园手段,引导学生在日后设计中思考设计的评价标准问题。

其次,从“山水营造逻辑”入手剖析传统造园的延山引水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自西汉以来,都非常重视将皇家宫苑建设与首都水利建设相结合,清代北京西北郊的离宫别苑正是这样的代表,而其中又以颐和园的建设为经典。本课程现场教学的另一部分,正是围绕着皇家造园的山水逻辑展开。与江南文人园规模迥异,皇家园林往往占地面积巨大,其选址上又多有自然山水架构的优势,造园对山水营造的操作在其中尤为重要。对皇家园林的解读,除了中观尺度理解其文人造园理想复述,更应从大尺度的山水架构营造入手,探讨风景园林学科对山水营境的核心操作。以颐和园为例,其前身清漪园在山形呆板,“童童无草木”的瓮山,而以城市水利建设为启动的造园则通过山水营造的处理,打造山环水抱的山水关系,使得万寿山、昆明湖和玉泉山在景观上互为借姿。现场教学,正是围绕着这种改造前后山水互包、方位面向、轴线经营、真假自然的互借等几组山水关系展开。

三、结论

北京皇家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遗存的瑰宝,应该如何引领园林初学者去体验、解读、学习而后继承,是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林学院园林专业多年探讨的课题。首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体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体验出发探究背后的设计逻辑,并加以表达复述。它一改以往园林考察中对机械测绘和手绘写生的过度依赖却鲜有确切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设计本身进行自助的思考和分析、解读,回归造园学本身讨论设计问题。从考察成果的呈现看,大部分学生亦能按照成果标准,进行较有针对性的讨论和设计思考。

其次,北京皇家古典园林是目前园林遗存中难得的山水架构大尺度造园实例。它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苏州园林城市居住用地极度压缩下的亩中山水,而是古代造园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的集中体现。本次教学改革从城市环境、山水格局等角度入手,也使得学生拓展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加深了学生对传统“造园”的理解和把握。这为当代风景园林专业涉足更为广泛的从业范围,从更宏观的山水规划尺度理解、操作“造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皇家园林如何运用当时当地的材料、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传承江南文人园,也为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继承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参考的途径。傳统园林需要继承、发展与创新,不可仅依靠对古代遗存园林瑰宝的照搬照抄,或者仅以史学或是遗产保护视角的机械复述,而应该具象的遗存,然后抽象的归纳,再回归具体的设计操作。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目的性和方法性正是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在为期短短的两周调研时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实现西方园林的图面设计手段和东方园林的时空设计[5]手段的平衡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16-19.

[2] 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 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24-2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6):18-21.

[责任编辑 钟 岚]

作者:古德泉 黄家平

第三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园林建筑构造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主要选修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中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及建立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构造;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风景园林调整为一级学科。在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学对应的原目录学科包括了“建筑学”、“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具有多样的学术背景及归属体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1]。

园林建筑构造即是风景园林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建筑类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结构及构造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续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一、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定位的问题

由于我院的园林建筑构造课程依托于原建筑学背景院校开设,原教学计划为36学时,一周2次,一次2节,无课程设计周,以理论讲述为主。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构造原理,其中以构造原理为主,设计原理为辅。包括:建筑基本知识、建筑构造设计(构件、节点)、建筑空间设计(单体、组合、总体)、建筑造型处理等。

课时的限制及知识内容广度太大导致教学深度不足,需要及时改变定位,确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重点了解掌握的建筑构造知识,精简授课内容。同时,由于缺乏构造模型设计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的了解依然处于片面和书本程度,对于一个在就业中注重实践的学科构造模型设计的缺乏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教材过时陈旧

在版本不多的建筑学相关专业建筑构造教材中,以四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教材最为权威,国内各个高校也普遍采用。该教材虽经几次修订,但都未做大的變动。一些当前业内已成熟的结构构造做法、新材料及新技术在该书中均体现不多,该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适应现代园林建筑发展需求。目前,本书教材仍以砖混结构和混凝土建筑为主,木结构有所提及,对钢结构和其他组合结构鲜有涉及。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学分为2个,但可调整为1周1次,1次4节连堂,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拓a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在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功能和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在目前教材陈旧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合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原教材的授课章节的顺序。

2.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

3.抓住重点和难点,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

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

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

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共9周,36个学时。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一半。

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三、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的教学中对园林建筑构造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完善了教学内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最后的理论考试成绩统计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对所讲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加深了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更好地适应了未来的就业要求和环境。

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2]。要想真正做到还需要各位教师同行和学校一起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春兰.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院校中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06):29-32.

[2]刘滨谊.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素质教育培养[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2010:710-713.

作者:王裔婷

上一篇:职业发展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