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因素有: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毕业生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教育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教育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非常紧密,经济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过梳理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认为今后要拓展农村区域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研究;注重应用实证方法对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分析;加强对影响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

关键词:相互关系;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1]。高中階段教育除了普通高中教育,也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与实践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出简要评述,并对研究趋势做出展望,为推动两者关系的研究以及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涵探究

(一)中等职业教育

要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就得先了解职业教育。1996年9月,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认定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就业、加速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2]。199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引导学生获得某特定职业或行业中所需专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3]。刘炜杰(2017)认为广义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前培训、转岗培训、在职培训等职业培训;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学校里进行的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所准备的一种教育[4]。我国的教育体系框架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2000年3月,我国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工作第一线的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办学地位,同时也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培养内容,即:除了开展技术、技能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基础性知识教育[6];2014年6月,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7];从《2016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了解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机构主要分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主要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为办学机构,旨在培育掌握初等或者中等技能且具有一定职业及文化素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经济发展

早期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总量增长视为单一的财富积累过程[9]。但是,如果让经济发展等同于单一的财富递增过程,那么在经济总量增长过程中便会忽视经济质量和公平性问题,所以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不可等同视之。Dudley.Seers(1969)在其著作《发展的含义》中也谈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10]。美国学者托达罗认为,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内部结构均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它与社会中许多因素都有着关系,因此它并不是单指个人收入的提高和社会总产量的增长,而是一个多维度发展过程。例如,人们的宗教信仰或生活方式、习惯等因素会对经济増长产生影响[11]。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不断认识,印度学者A.S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种将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人的预期寿命和总入学率四项指标作为评价人类发展测算方法的新指标,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也将通过此指标的测算方案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12]。我国著名学者范先佐对经济发展的内涵也作出了诠释,他认为经济发展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技术组织的优化升级,使个人经济效益在社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进而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13]。综上所述,经济发展就是一个社会动态优化且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也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分配结构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经济增长仅仅是代表产出的增加,即经济总量的增加,它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视角

著名经济学家索洛(1956)是第一个将教育因素作为发展经济的内生变量,他从现代经济增加理论视角探讨了教育对于经济的影响[14]。Bishop(2004)从对比和实证的角度出发,调查和分析美国教育相关数据后,认为若高中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将1/6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课程,则高中结业之后第一年的工资至少比他人高3/25[15],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收入相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收入要高。随着国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吴满芳(2017)以产业经济的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加强现代农业及服务业中养老产业的专业设置[16]。周宏、杨萌萌等(2012)从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对比角度出发,根据全国2003年之后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探讨了三个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对GDP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而且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最大[17]。吕连菊(2014)以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江西省各市2000年后12年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对江西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更大[18]。赵崇铁等(2014)从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耦合度的视角,分析了福建省及其九地市2007年以后六年间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认为两者耦合度并不高,但是该地区马上要进入一个良性耦合的磨合期[19]。苏荟等(2016)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角度,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得出该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政府财政投入及经济发展总体规模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20]。王燕等(2017)从中等职业院校投入的角度,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职教育与当地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的GDP增长与中职教育投入互为因果关系[21]。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法

舒尔茨(1961)利用余数分析法算出了教育对GDP的具体贡献值,首先计算了美国1929年之后近30年的国民收入增长额以及劳动力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余值增长额,之后又计算出这个时间段的教育投资额增量,接着计算该时间段平均年教育投资收益率,最后测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22]。丹尼森(1962)利用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法,将影响经济的指标因素分类为23个,并把这些指标因素的投入量主要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全部要素投入量的产出量,第二种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将教育因素划分为第一种要素中的一个指标要素[23]。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生产函数)是较为常见的用于分析教育对经济贡献的生产函数模型,该方法可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间接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提取出来[24]。Fuller(1976)运用一种工人效率基数标准量表,测算了印度某工厂工人的生产率,分析得出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25]。Neuman(1989)使用收入函数方法估算出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终身收入总额,然后运用收入总额和教育成本的数据,测算出个人接受职业教育后的收益率,同时也能测算出社会的收益率[26]。郭新华等(2010)采用格兰因果检验和单位根检验,并运用1985年至2007年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量化分析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7%[27]。蒋义(2010)使用有效劳动模型方法,从总数量上计算人力资本的增长对经济的具体贡献值,分别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比例进行估计,从而得出职业教育对经济贡献的具体数值[28]。张少锋(2015)使用 PEST分析法,从Political、Economical、Social和Technical四个方面对河北省衡水市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环境进行四位一体的分析[29]。除此之外,赵崇铁等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度模型、苏荟等采用邓氏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

Dewy(德维)认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成果是国家工业水平的关键发展要素之一[30]。Prosser(普罗塞)认为政府对普通教育的投入回报一般要低于职业教育[31]。李洪平等(2013)对江西省1990年至2010年近20年时间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本省中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贡献作用且这种作用要大于高等教育[32]。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Earle(1997)研究发现,普通高中毕业生比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有更高的收入回报[33]。魏万青(2015)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农民工教育程度和收入的调查,研究接受中等職业教育的农民工收入回报,认为该地区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回报率要低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收入回报率[34]。徐晓(2015)通过对比分析1995年至2012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并没有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影响高[3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同样也有很大影响。Benson(1995)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受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36]。米红等(2009)对厦门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后发现,每次经济波动之后都会伴随有中职教育招生的波动[37]。巫雪芬(2016)通过对江西省2014年80个县域的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分析得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中等职业教育有显著影响[38]。也有一些学者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卢曼萍等(2014)在研究了江西省中等教育问题后,提出要增加本省中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应该优化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同时要提升中职教育毕业生的质量[39]。陈建华(2015)认为要想使两者协调发展,除了增加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财政投入之外,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完善教学体系[40]。胡德平(2017)认为要增强两者的协调性,就需要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41]。

三、现有研究简要评述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国内的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对农村区域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研究较少

目前,区域研究多数是针对全国或大区域或市(县)域范围,而农村区域层面的研究视角较为罕见。以全国或者大区域作为研究视角通常会导致所论证的研究结果具有概括性但不具有针对性,也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实际情况。而且,现有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数据类型多数是时间序列数据,但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研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会更具有说服力,因为面板数据模型更适合研究两者的动态关系。而农村区域视角下使用面板数据的探究目前还相对欠缺。

(二)用实证性方法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相对缺乏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论述,早前取得了不少成果。学者们除了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经典理论阐释教育对经济的重要性,还利用一些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它与经济发展的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同时,相比于国外,国内较多研究偏理论性,以实证性方法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近几年才逐渐增多,而将研究对象聚焦到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证性研究则很少,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计量关系,相对来说是一个较复杂的研究内容。因此,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加强以实证性方法进行的探讨。

(三)对影响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够完善

国内的研究多数是参考国外的研究思路和方式,自身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现阶段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要素)体系的探讨不够完善,一些研究所设立的指标较为模糊,这往往使实证测算结果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多数研究者一般选用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方法或者选用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较少对公式中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也较少对模型公式进行合理的修正,这样会导致研究的结论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特殊性,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及采用科学合理的计量经济测算方法进行验证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四、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趋势展望

(一)拓展农村区域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研究

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区域研究视角,不能只局限于全国、大区域或市(县)域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拓展到農村区域层面,并且要重视在此基础上使用更微观且全面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综合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可以使得实证分析结果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而且,面板数据的运用,更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动态研究,方便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水平,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的区域范围内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关系。同时,面板数据使变量之间增加了多边性,减少了共线性,从而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更容易得到优化或相对理想的参数值。因此,农村区域视角下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的微观性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二)注重应用实证方法对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当今所研究的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完全是一个社会科学类课题,将它归类到经济学课题更加合适。因此,通过分析相关量化指标,选择并改进相关计算公式以及构建合理的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发展之间的数量经济关系,是研究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应该加强以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用事实说话、釆用研究地域的相关数据,量化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具体数值,得出两者关系的内在逻辑性,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客观和具有说服力。

(三)加强对影响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

构建合理的经济模型、全面且详细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指标因素,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今后应该加强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指标因素,根据实际状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并改善相关的经济计量模型,完善相关指标因素的确立,增补其他学者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时考虑较少但是又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指标因素。只有先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使构建的模型具有现实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

[2]教育部.中华人们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

[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8.

[4]刘炜杰.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5]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05/200412/4725.html,2000-03-21.

[6]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406/20140600660060.shtml,2014-06-30.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2014-06-24.

[8]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shuju/2017-07/10/content_5209370.htm,2017-07-10.

[9]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13(11):4-16.

[10]杜德利.西尔斯著,罗荣渠译.发展的含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1]迈克尔.P.巧达罗著,印金强、赵荣美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2.

[12]陈秀,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

[1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42.

[14]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15]J.H. Bishop,F.Mane. The impacts of career-technical education on high school labor market succes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381-402.

[16]吴满芳.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关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7(5):92-96.

[17]周宏,杨萌萌,王婷婷.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2003~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J].财政研究,2012(2):53-55.

[18]吕连菊.中等职业教育与江西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各市面板数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35(1):32-35.

[19]赵崇铁,郑义,洪流浩.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71-75.

[20]苏荟,孙毅.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联的实证研究——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36-42.

[21]王燕,李秀花等.新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8):16-19.

[22]Schultz, T W.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In N.B Henry Ed. 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85-90.

[23]Denison, E 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ces before Us[J].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24]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5]Fuller WP.Mor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demise of premployment vocational trade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a factory in India [J].Comp.Educ.Rev.1976,20(1):30-39.

[26]Nueman S,Ziderman A.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can be more cost-effective than academic schools:The case of.

[27]郭新華,于骁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85—2007[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3):33-36.

[28]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29]张少锋.衡水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0]Dewy.Y.J Vocational education Past and future[J].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1,20(1):25.

[31]Prosser.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 democracy[J].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 1949,10(2):30-1.

[32]李洪平,黄建.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4-6.

[33]Earle JS.Industrial Decline and Labor Reallocation in Romania.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118,1997.

[34]魏万青,谢舜.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劳工收入差异与分解 基于珠三角、苏南与浙江三地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3,33(2):111-130.

[35]徐晓.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现实困境与突破[J].教育学术月刊,2015(6):58-63.

[36]Benson.C.S.New vocationnism in the us:Potential.Problem and outlook [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5,16(3):60-5.

[37]米红,陈钱敏.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17-19.

[38]卢曼萍,皮芳辉.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7):8-10.

[39]巫雪芬.不同经济水平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江西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亚太教育,2016(24):187+174.

[40]陈建华,姚燕芬.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5(28):78-82.

[41]胡德平.经济新常态下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64-65.

(责任编辑:黄建华)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i Jianguo & Zhu Zaiyu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作者:李建国 朱再昱

职业教育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性解读

摘  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因素有: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毕业生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为发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作用,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为价值取向,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要具有动态特性和体现民族特色,发挥自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特色专业;实习实训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BAO Chengjun, YUE Guijie

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h of which are pro-mote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in factors include the adjustment of professional structure lagging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quality of

graduates, insufficient quantity and relative overproduction.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providing talented per-

sonnel in term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great country craftsman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Its cultivation mode should be based upon

the demand-oriented,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 reflec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with dynamic performance. Meanwhile,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vital rol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inority groups;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ty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training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发展阶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职业教育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1]。然而,现实状况是民族地区产业工人素质普遍较低,高技能技术工人短缺,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如果不能培养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成长的土壤,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相应增大,从而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动力。具体而言,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当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机会等,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性已被各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所证明。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唯有依靠一流的服务、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然而,优质的服务、一流的产品取决于大批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正是动手能力强、技术娴熟的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进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当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一致时,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当职业教育不能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即超越或滞后于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具有阻碍作用[3]。

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专业结构调整是根据社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不尽合理的专业设置数量、规模、布局和衔接关系等进行的调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变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专业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形成与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

专业总体结构应尽可能地与数年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或一致,使其主动适应经济的发展。面对新产业、新行业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就甘肃省民族地区而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相对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肃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虽然进行了调整,但相比省内外其他地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较为薄弱。如作为甘肃省民族地区快速增长的旅游产业,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且专业延伸度不够,与产业集群相对应的专业集群势单力薄,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随着旅游服务产业的兴起,旅游行业岗位细分速度较快,而职业学校把旅游专业简单地理解为导游的培养,由于专业链没有拓展,专业集群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唐卡、服饰、餐饮、节庆演艺文化等方面人才奇缺。

毕业生质量未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展开,其质量以学生和岗位的适应程度来衡量。职业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进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要求。但是当前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由于“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实习设备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造成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窘境,学生就业率较低,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从根本上讲,因为学生未能被充分培养,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出现学生质量与培养目标不符合的现状。

毕业生数量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新兴產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恰恰与职业教育肩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一致。各民族地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不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且更需要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面临招聘难的尴尬局面,技能型人才匮乏。究其原因,企业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表明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不够多,数量不足;同时,在市场的另一端,又有大量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显得数量过剩,实际上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未达到市场目标,这是一种相对过剩。由于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不足,以及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劳动力市场,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高薪诚聘技能型人才的报道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4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策略

树立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意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2]。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摇篮,担负着我国“制造业”向“智造业”发展所需人才和精神财富的重担。把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的完美追求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精湛技艺的大国工匠,这正是工匠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培养模式应以需求为导向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经济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这源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否则所学非所用,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增加社会负担。因此,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民族地区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民族特色,开设当地经济发展确实需要的专业。同时,还应该考虑师资状况、教学设施、实习实训等条件,这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的客观物质基础,是实施具有特色培养目标的前提。

专业设置需具有动态特性  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专业设置受产业结构、就业环境、培养条件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旧专业需要不断更新甚至取消,新专业不断产生,专业设置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3]。为适应这种动态变化,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包括构建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  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有很大影响,而民族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对职业学校开发特色优势专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特色优势专业是职业学校的支柱和窗口,不仅具有品牌效应,也是专业建设的更高水平,对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重要意义,打造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充满活力的民族特色专业是培养具有特色人才的重要保障。

找准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的定位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提升人生价值、摆脱代际贫困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把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实施精准扶贫作为未来的发展定位。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甘肃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的人口为重点,以就业脱贫为导向,找准位置,帮扶贫困人群掌握一技之长,发挥“造血式”扶贫的独特作用,依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达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只有让贫困户具有独立生活的技能,才能让脱贫攻坚工作更顺利地开展下去。

5 结语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既相互依赖与促进,又相互影响与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而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当职业教育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时,它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只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才能体现其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6-05-27(10).

[2]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0(1):47-50.

[3]许悦.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

[4]孙光友.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7-04-11(10).

[5]郭长立.动态设置专业,实现多方共赢[J].高教论坛,2010(10):13-15,19.

作者:保承军 岳桂杰

职业教育经济发展论文 篇3: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作用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复杂非线性系统,两者之间具有复杂性的非线性关系。文章对经济发展状况对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质量、结构、运行机制的非线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对劳动力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作用是通过劳动力这一中介实现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非线性作用

[作者简介]彭江(1973- ),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评建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职业教育。(重庆400031)张鸿(1968- ),男,重庆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成人与职业技术教育。(重庆40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促进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教育生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6-GJ-085)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备一定性能的某种层次的总体。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系统可以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而存在的,它是在客观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表达了一种不可还原的特征。系统的复杂性是由其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产生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连接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桥梁。因此,复杂非线性系统就是由于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具有“混沌”“分形”“突变”等复杂性状的系统。复杂非线性系统具有两个根本特征:(1)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而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2)涨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局部范围内,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随机形成的偏离系统整体状态的各种集体运动。“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一个伴随着系统通过失稳而重新建立稳定性的过程,失稳过程中基核的形成成为系统新的稳定性的生长点。涨落“首先必须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把自己建立起来,然后再侵入整个空间,这里有一个成核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复杂性,是具有社会复杂性的非线性系统。经济活动也具有经济复杂性,是具有经济复杂性的非线性系统。当代职业教育和经济活动这两个复杂非线性系统都具有“混沌”“分形”“突变”等复杂性状,都具有“涌现性”和“涨落”两个根本特征。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在运动和变化中表现出各种复杂性。在一定区域内,职业教育与经济这两个复杂非线性系统之间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作用,而是具有复杂性的非线性作用。

在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环境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最为紧密和直接。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是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员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从理论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是生产力的提高,而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应用型人才和直接生产者的培养,基础在职业教育。正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所以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要坚持积极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要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特别要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我国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劳动就业,抑或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素质化以及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来支撑。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社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必然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和经济发展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

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非线性作用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的非线性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可以给受职业教育者提供就业机会,但这存在复杂性。经济发展给受职业教育者提供就业机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受职业教育者总量要求增加,但专业结构要求和程度要求基本稳定。这时,职业院校势必要吸收更多的学员,职业教育的规模必然扩大,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比重也相对增加。另一种情况是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总量要求并不增加,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却提出了新的专业结构要求和程度要求。社会生产一方面淘汰旧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新的符合规格的劳动力,这时,职业教育势必要调整内部专业、层次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这两种情况通常是并存的。无论是规模的扩大、发展速度的加快,还是内部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这又是以一定的经济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财政状况的好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是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包括求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求学者在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时,必然要考虑接受职业教育和未来收入的关系。而未来就业机会和个人收入的状况又受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尤其是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时,同样也要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情况与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情况相比较。他们的工资、福利及培训费用,构成了职业教育费用的一部分。当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时,其费用也相应增加。当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教师数量可能不增加,但培训的费用会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吸引生源、招募师资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保证。

最后,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实物资源和资金来源。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设备更新、校舍建设及日常开支方面,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又必须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即使整个教育规模不扩大,而职业教育在其中的比例相对扩大时,教育费用通常会增加。这是因为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投入更高,它的人均教育开支一般要高出普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社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不够或无力投入时,就必然会导致师资来源困难、设备紧缺等现象,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而教育质量下降,培养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二)经济发展状况对职业教育结构的非线性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结构产生作用。经济结构的主体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在劳动力人数上的比例关系是就业结构的基本比例之一。但三次产业中就业人数的比例,并不就直接决定职业教育为三次产业培养劳动力的数量比例。三次产业中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并非就是就业人数的比例。但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和层次的比例关系与发展趋势具有引导和参照作用。各产业就业人数比的变化对确定职业教育在各产业的配置影响很大。当前,各产业就业人数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总的趋势是: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比例逐渐增大;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向服务业转移,工业就业人口逐渐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逐步增加,最后发展为“三、二、一型”的就业结构。现在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以下,工业就业人口在30%以下,服务业就业人口占60%左右。这种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结构为适应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为产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专业合理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管理者,同时,避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人才不足。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有较长的周期,这一周期产生了职业教育的滞后现象,出现了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在规格和结构上与市场需求不相对应的问题。这就要求在确定职业教育在各产业中的配置时,要对未来数年内劳动力的需求进行预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职业教育不可能为每一种职业培养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通常把工作要求相近的职业进行归类,然后通过一定的专业计划或弹性较大的课程计划来实现人才培养。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设备配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显然,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和社会职业结构制约,由于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在企业中,为了使生产有效进行,各类人员的配置是不同的,这种配置首先是专业的不同,既表现为有一定的专业结构,又表现出一定的层次和程度,或称技术结构。例如,制造业中的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而言,岗位要求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对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产生了影响。总体而言,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总是拾级而上的,半熟练工、熟练工的比例逐步下降,技术工人、技术员及工程师等智能型劳动力的比例逐步增加。由于社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培养层次逐步提高也是适应技术结构升级的必然反映。

(三)经济体制对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非线性作用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在所有制方面,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了职业教育原先的运作方式。职业学校招生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逐步增多,计划外招生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毕业生就业几乎已没有指令性计划,而是由劳动力市场配置,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优录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这一根本性变革,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同时,财政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下,我国的中专、技校不仅不收取学习费用,学生还享受一定的助学金。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职业教育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具体来看,我国自1980年起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从而形成了教育经费筹措的新体制。198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决定在中央统一计划下,调整条块关系,更多地下放财权。此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地方和企业的财力增强,这样就使改变教育投资结构更为可行。198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可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1986年4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开始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这种教育投资结构的变化,引起了职业教育投资结构的变化。从总的趋势来看,职业教育投资中,个人、社会、地方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央政府的投资逐步减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基本改变了职业教育统筹乏力、条块分割、布局分散、整体效益低的问题,并逐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

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教育的经济作用,因为教育的经济作用自然就是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经济作用。关于教育的经济作用,主要有社会再生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等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流派都有其合理性,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具有多种经济功能,不能用一种单一的眼光看待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的经济功能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样,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也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除了线性作用外,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更多地是发挥非线性作用。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主要发挥两种非线性作用:

(一)职业教育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有培养人才的功能,还有选拔人才、分配人才的作用。职业教育,尤其是适当的职业指导,能将不同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的职业岗位,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劳动力的配置也越来越复杂。对个体来说,了解职业情况及就业要求,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的要求都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根据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施加影响,合理地将个人导向他们合适的岗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用人单位来说,需要各种各样能胜任工作而又与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不能很好结合,很可能引起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不安心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引发劳动力的非必要再次流动、再次培训和职业角色的重新塑造,这样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的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新旧行业的更迭必然要求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与个人兴趣、社会需要不符引起的劳动力流动不同,这种流动不仅不会降低社会生产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调整劳动力的总体配置结构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还可以作为劳动力的“储存器”,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对劳动力的需要也是波动不定的。当经济发展缓慢、对劳动力要求减缩时,通过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的培训,可以暂时将劳动力储存起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减轻劳动力过剩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调节劳动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供求矛盾。而当经济发展加速、对劳动力需求增长时,将储存的劳动力注入社会生产领域,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塑造劳动力的思想品德、人格等,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复杂,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非线性的。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者进行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职业教育还通过培养劳动力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等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一般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职业教育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组织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生产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复杂劳动密集型即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然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

总之,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方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推广、咨询、服务为经济服务,但是学校必须以培养人为主要工作。如果学校不培养人或不能很好地培养人,那么就丧失了它的基本功能。职业教育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也就等于没有实现它主要的经济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建中.系统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含义[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2).

[2]武显微,武杰.从简单到复杂——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之根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4).

[3]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

[4]陈至立.在2001年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wdedu.net/oldweb/twt/JYGLZHFLFG/1083.htm,2001-01-20.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张家祥,钱景航.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彭 江 张 鸿

上一篇:语文网络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小学课堂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