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监管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依法监管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习《一个企业家致总理的公开信》后,我深刻了解了一个企业家经商办企业的困难及不易,全面理会了一个企业家面对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的痛恨及无耐,清晰知道了一个企业家追求中国美好梦想的执着与夙愿。

第一篇:依法监管论文范文

以依法行政和阳光行政完善监管

各监管机构要做到有效运作,必须在从机构设计到运作程序上遵从公正、透明、专业、独立、诚信、可问责等基本原则,并在监管的规则和程序上保持一致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局长郑筱萸违法违纪案件,揭示出的不仅仅是医药监管问题。目前,在我国的金融监管、电力监管、环境监管等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惑。不过需要指出,同发生在各地交通建设、土地管理、人事安排,乃至党政工作等其它领域的所有腐败案一样,这些都是行政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的必然结果,而非专业化监管机构所独有。

中国的改革是从一个政府包揽一切的经济体制开始的。随着市场的发育,政府的职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医药领域,过去由政府拥有和管理的企业直接负责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格局,已经逐步转变到多种所有制企业生产、市场化流通、政府监督管理的新格局。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是在一个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企业和公民法律意识较强的环境下产生和演变的,政府的监管权力从开始就受到各种法律和行政程序的制约,特别是一直受到媒体的严格监督,所以监管机构公然贪赃、大面积渎职的情况较少发生。

在中国,从政府主导一切转向政府部门在法律约束下行使有限权力、透明行政、有效问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是责任和权力相对明确的专业监管机构,监管人员的理念也往往受到传统行政命令方式影响,难以自觉地基于公平规则进行透明监管。虽然过去20多年我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权力运行的行政法规,使政府过去那种“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自由裁量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这种行政权力无边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根除,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对政府权力实施有效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经济社会事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权力缺乏约束的弊端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在现实中,监管领域所出现的监管不力、监管缺位、监管过度、权力寻租等现象,就是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改革落后的必然结果。

监管机构干预市场交易行为所依据的规则必须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公平,而不论其所有制形式和在交易中的地位,以确保公平竞争。各利益相关方有权利参与规则的形状和制定,并最后根据公共利益的需求进行权衡取舍(政府应该永远代表公共利益)。 因此,要做到各监管机构有效运作,必须在从机构设计到运作程序上,遵从公正、透明、专业、独立、诚信、可问责等基本原则,并在监管的规则和程序上保持一致性。

首先,监管的规则和过程必须透明。无论GMP认证、药品准入审批、企业违规处罚等,规则的内容必须清楚,法律依据必须明确,监管的程序必须透明,包括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都必须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准入审批还是违规处罚,监管决策大多数是不透明的。正是这种不透明,为监管机构人员的违规违法、徇私舞弊提供了机会。

其次,监管机构应该按照监管规则,透明、独立、专业化地行使决策权。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格局下,监管决策往往难以摆脱相关政府部门的干预,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会对监管机构施加压力。由于省级监管机构归同级政府管理,所以来自地方政府对监管决策的干扰非常普遍,在食品药品监管中如此,在环境监管中尤甚。

监管的有效性,来源于监管机构“言必信、行必果”、公正执法所建立的诚信;对法律和规则的尊重,是依靠执法者严格惩处违规者而建立的。对违规者的宽容就是对规则的破坏,其结果不但导致市场的混乱,也使监管机构乃至政府信誉的丧失。在社会信誉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部门严格执法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政府的信誉和威信。但我们许多监管机构并没有做到诚信监管。

第三, 应该有一个对监管机构进行有效问责的完善机制,使监管者对政府负责,对受监管决策影响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在制度设计上,要建立一套有效规则和完整的程序,包括可诉条款,允许和鼓励受监管影响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对监管机构的乱决策和不决策向法庭或上级政府部门提起申诉,促使监督监管机构有效履行职责,避免监管机构乱监管和不监管。

对监管的问责,并不仅仅体现在出现监管问题时撤换某一级监管人员,而是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确认监管各环节不同行为主体所承担的责任,检查和弥补监管规则和程序上的缺陷。问责机制是否完整,应该看是否有公开、便捷的程序让企业对监管机构是否按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地完成审批提出质疑,消费者是否能对监管机构提出批评或诉讼,传媒是否能遵循一定的程序对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的一般情况或对某项具体的监管决策提出质疑和继续调查性报道,以及是否有完整的程序保证法庭或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处理监管机构的失职、违规、违法等。

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和《行政复议法》,但很少有企业和个人对监管机构的决策向法院或上级机构提出申述,其原因是对现有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合法权利缺乏信心。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被监管者的权益,使被监管者往往以逆来顺受的态度对待监管中的不公平,助长了监管机构部分人员违规违法乱监管的风气,影响了政府监管的有效性。药监局所出现的问题,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加强问责,是我国目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所面临的一个普遍但非常的重要问题。正是由于法律环境和制度设计中的种种缺陷,导致了包括药监局在内的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除了上述有关监管机构自身运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缺乏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也是监管机构的诸多问题长期的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有关的报道指出了,药监系统的一些违规违纪问题早有所暴露,但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致使后果越来越严重。中外的历史表明,传媒在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方面一直起作必不可少的作用。在目前社会急剧变革、地方和部门利益日益分化凸现的情况下,在党和政府直接掌控下的传媒应该能够也必须充分发挥其反映社情民意、呼唤社会关注、约束政府和部门行为的作用。

美国进步时代的领军人物、上个世纪之交担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指出:“每个新的社会关系都会产生新的不道德行为,也许我们过去管它叫罪恶。社会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把这种罪恶变成可以用法律手段有效惩罚的犯罪”。这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世纪前正处在工业化高潮时期的美国,社会经济急剧变革,所出现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种种行为。当时的美国,无论从立法上还是从行政手段上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而正是那个时代一些富有正义感的记者,对市场中弄虚作假、巧取豪夺行为深入揭露,唤醒了民众的改革诉求,激发了包括政治家在内的一批进步人士的改革勇气,推进了美国市场制度的建设。美国于1906通过《肉品检查法》和《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并根据后者成立了美国联邦的第一个专业监管机构,那就是FDA的前身。100年来,FDA有效地保障了美国人的健康,促进了食品医药行业的发展,目前成为一个拥有9000多雇员、5个地区分局、170个办公地点、13亿美元的年度预算、对超过1万亿美元的食品药品产业实施监管的联邦机构。

中国正处在走向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我们需要压缩到短短几十年完成。从一定意义上,我们目前所处的市场发展情况,同美国100年前美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有许多类似之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过去经济社会运行的格局,创造了无数以逐利为目的的企业,形成了消费者、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新权责和利益关系,因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但由于法律体系和市场制度不完善,整个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经济秩序混乱,欺诈、作假严重,往往有部分不法商人不顾道德伦理底线而为牟利而损害消费者健康。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不切合实际的。政府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严厉惩处违法者,保护国民的健康。

与其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不同,我们的政府力量已然十分强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这种权力很容易被商业力量所腐蚀。这样我们就看到,一方面,有毒食品、假药劣药屡禁不止,危及人民健康,人民觉得监管机构监管不足、政府没有履行应尽之责;另一方面企业感到政府监管部门干预过度,行政机关和监管机构设租受贿,加重企业负担。监管领域所暴露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监管机构未能有效履行职责、权力未得到有效的制约得结果。我们必须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系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行政的公开透明,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约束,特别是要鼓励传媒和全民的监督。

值得欣慰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已经着手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亲自主持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郑筱萸案件的调查情况,在重申坚决反腐败的同时,强调要推进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规范行政权力运行,防止滥用权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同时总理特别强调,要贯彻2004年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实行“阳光”透明审批,并强调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和制约。这同本届政府一直强调的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法治政府就是有限政府、透明政府和可问责的政府。

实际上,自1999年通过《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以来,政府加强了有关政府职能定位、提高政府效率的立法,而许多法律的立法理念都比较先进。特别是2003年通过、2004年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规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关市场准入有关监管的职能。该法律明确规定,除了涉及公共利益、稀缺资源分配等六类情况下政府必须设立行政许可外,应该更多地依靠行政相对主体自主决定,鼓励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进行自律管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实施有效调节,并更多地利用法律和其它行政机构事后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该说,行政许可法对政府通过事前的审批行为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同年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在10年内能建立法治政府,达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并更进一步提出,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这是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进一步限制,要求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其本质就是要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以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国务院原则在2007年初原则通过、4月24日正式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更使我们对实施透明行政、建设阳光政府、加强政府问责充满期待,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最终到来充满信心。

危机推动改革,是世界发展的通则。药监局的问题暴露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药监局系统内部也在进行全面的整改。这是一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法治政府的重要契机。我们可以率先要求专业监管机构吸取药监局运行中出现问题的教训,依照《行政许可法》减少和简化准入监管,按照公正、透明、专业、独立、诚信、可问责的原则完善政府监管机构,有效履行监管责任,率先将政府依法行政和阳光行政的理念落到实处。同时完善法律法规,确定所有责任主体的权责,严格惩处违法者。在需要政府实施专业监管的领域,形成一套政府监管机构有效监管、行业协会主动自律、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积极参与、企业传媒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新型治理机制。这将为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做出贡献,为建立在我国建立现代国家制度探索新道路。

作者:高世楫

第二篇:坚持勤政廉政 严格依法监管

学习《一个企业家致总理的公开信》后,我深刻了解了一个企业家经商办企业的困难及不易,全面理会了一个企业家面对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的痛恨及无耐,清晰知道了一个企业家追求中国美好梦想的执着与夙愿。作为银行业监管者,我们也应该检讨自己、警示自己、提高自己,坚持法定职责依法为、法无授权绝不为,增强担当意识,准确定位、积极作为,努力为濮阳市银行经营管理和经济金融协同发展提供安全、稳定、透明、可期望的良好监管环境。

一、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执业水准。作为一名银行业监管工作者,手中握有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运营及风险防控权力,不仅要求个人拥有相应的银行业监管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忠于职守、实事求是、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开透明的职业道德,遵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建立监管文化进行引导,开展员工培训进行提高,加强工作监督进行督促等途径提高银行业监管者综合素质。

二、积极提升银行业监管执法水平。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懂法,懂法才守法。银监会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无论是银行业机构,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抓好法律法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培训,组织法律法规考试,适当时候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夯实监管法治基础。二是理顺监管工作流程。根据河南银监局统一要求,适当时候调整监管科室设置,理清监管工作职责,完善监管操作规程,加强法规检查和后评价,巩固执法责任制。三是严格守法执法。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一方面要遵守法律法规,按照监管程序工作,在法律法规的许可内行使监管权;另一方面要认真执法,发现问题要严肃认真处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不能在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循私枉法、以身试法。四是实行监管查处分离。成立行政处罚委员和行政复议委员会,监管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并提出处罚意见,法规部门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所有行政处罚都要经行政处罚委员会研究通过,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处理分局内部的行政复议案件,坚决纠正监管不作为、乱作为和徇私枉法等问题。

三、加强银行业监管信息披露。让权力运行阳光化,就会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一是通过下转发文件形式,及时将国务院、银监会、河南银监局、濮阳市委市政府及濮阳银监分局等部门制定的银行业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下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学习贯彻,切实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办公楼一楼大厅制作濮阳银监分局法定职责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现场检查及非现场监管等日常监管工作流程,以备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解和查询。三是通过组织召开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年度工作会、银行业监管形势分析会及专业监管工作会议等形式,及时通报全市银行业整体改革发展进展情况、总体风险防控形势及分局银行业监管工作成效。四是通过向《经济日报》、《金融时报》、《河南日报》、《濮阳日报》、<濮阳早报》及濮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报道濮阳银行业经营发展、改革推进及风险防控等成功经验,提升濮阳银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

四、严格银行业监管行为再监督。加强对银行业监管部门及个人的行为监督是切实促进分局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必要保障。一是组织召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及时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科室部门及个人,提高监管部门及个人廉洁从政的责任感与主动权。二是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充分利用以会代训、网络宣传及书本学习等形式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廉洁自律,促进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三是加强监管再监督。实施现场检查与廉政监督卡“同步走”,进入现场的同时向被监管单位提交廉政监督卡,明示“约法三章”、各项监管工作纪律及举报电话,加强监管再监督,切实维护银监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四是组织分局干部职工签订《党员干部不到私人会所活动承诺书》、《廉洁自律承诺书》和《廉洁从政从业承诺书》,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按律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开展节假日专项治理,每逢节假日组织常见廉政教育专题会议,并加强节假日期间和节后监督,保障敏感时期的廉政风险防范。

作者:李传安

第三篇:中国银行业依法监管的新发展(中)

2006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一年,是银行业依法监管成效显著的一年,也是银行监管立法与规则制定亮点频现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银行监管机构推动了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了银行监管规章与规则体系,营造了较好的关涉银行监管的外部法制环境。

2006年构建的银行监管法律规则体系,涵盖了银行监管机构职权、银行业行政许可、银行监管质量立法、银行业审慎经营规则、银行业务创新监管等诸多领域;反映了宪法、银行监管法的立法精神和银行监管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了国际范围内有效银行监管的良好经验和通行做法。银行监管机构践履政府依法行政的政策要求,深化银行业依法监管的理论与实践,推进银行业依法监管向纵深发展,标志着我国银行业依法监管事业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通过修改银监法,赋予银行监管机构相关调查权

银行监管法颁行以来,对于加强银行业有效监管,规范银行监管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堪为根本的现实作用,但是,在监管检查权方面,银行监管法没有规定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的职权,也即相关调查权,这不但与我国银行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而且影响了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与依法监管进一步发展。银行监管实践表明,要确认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否合法经营,要判断银行业运行是否存在风险,要查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仅仅依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的资料和信息是难以做到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要有效履行职责,还必须拥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以外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获取证据的法定职权。

基于相关调查权立法的现实紧迫性,在银行监管机构有力推动下,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决定》。修改后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了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的职权,明确规定了相关调查权行使的条件、对象、内容和相关程序。修改后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银行监管机构依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时,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银行监管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对与涉嫌违法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下列措施:询问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对有关情况作出说明;查阅、复制有关财务会计、财产权登记等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毁损或者伪造的文件、资料,予以先行登记保存。

推动制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2006年,为了全面履行对外开放承诺,也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与依法监管,我国银行监管机构推动修改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时修改了旨在全面实施条例的相关细则。11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11月24日,银监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条例和新细则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依法监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次修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其首要变化之处是条例规范客体或曰对象的改变与条例名称的相应变更。条例修改之前,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范四类主体,即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外资财务公司。由于2004年9月1日公布实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已对外资财务公司做出统一规范,修订后的条例不再对其做规范调整;由于规制外国银行代表处的单行规则过于单薄,且实践中需要提高规范外资银行代表处的规则等级,修改后的条例对其做出了规范调整。故此,修改后的条例仍规范四类主体,但具体内容较之条例修改前已发生了变化,规范主体具体确定为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四类。遵循规则制定技术的规范化要求,条例名称也相应做出变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贯彻并根据行政许可法,构建银行业行政许可规则体系

2006年1月开始,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银行监管机构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国银监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中国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监会外资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重要规章。经过前后三年的法律规则建设,我国银行业行政许可规则体系业已基本形成。

我国银行业行政许可制度,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

(1)体现现代行政法治核心原则,保障许可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我国银行业许可制度,吸纳了依法行政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越权无效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等现代行政法制的核心原则;保障了银行业许可申请人的权利权能及其行使途径;维护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相关权益和其他公共利益。

(2)确立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效率、便民原则,实现了银行业许可正当程序和程序正义。现行银行业许可制度下,首先是许可公开透明,即许可事项、条件、标准、期限、过程、结果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都予以公开;其次是许可公正合理,即实施银行业许可时严格依法办事而不偏私,合理考虑相关因素而不专断;其三是许可公平有度,即许可申请相对人享有平等权利与机会,监管者对其平等相待,不歧视且不厚此薄彼;其四是许可效率和便民,即将银行业许可视为公共服务,讲究优质高效且快捷便民。

(3)建立许可责任机制,实行银行业许可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为确保银行监管者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使其将银行业许可与狭隘的部门利益脱钩,银行监管机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建严格的许可责任机制,同时,加强了许可机构内设部门责任,规范了许可机构内部工作流程。

(4)加强了银行业许可监督,建立了许可救济机制。按照许可、负责、监督三统一原则,银行监管机构加强了许可监督检查,将事前审批、许可与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保障了许可申请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和要求听证权;保障了许可申请人和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复议权与行政诉讼权;保障了相对人因其合法权益遭受违法或不当许可损害而应获取的赔偿或者补偿权。

毫无疑问,以银行监管法和行政许可法为核心,以银行业许可实体规则为基干,以银行业许可程序规则为保障,我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严整周全的许可规则体系。这一新型规则体系,规范了银行业行政许可的诸多重大事项,调整了银行监管各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它规制了银行监管机构的审批与许可权,为控制和规范监管机构最为要害的监管权能设置了牢靠的制度防线。

制定审慎规则,完善银行监管规则体系

2006年,银行监管机构在推动银行业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根据国际上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立足我国政府宏观环境和银行监管发展现状,加强了银行业风险监管和功能监管方面的规则建设。

加强风险监管,制定合规风险与商业治理相关规则。2006年3月,银行监管机构制定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指引涵盖了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合规负责人、合规管理部门、合规管理职责、合规风险识别和合规风险管理流程等诸多内容;规定了商业银行合规政策、合规程序、合规指南、合规计划、合规评估报告和重大违规事件的报备、报送或者报告的具体要求;明确了银行监管机构为实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监管而进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重点范围。

适应现代银行监管发展,指引突出规范了如下三个方面内容:(1)建设商业银行强有力的合规文化。(2)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3)构建有利于合规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此外,为了有效遏制银行业案件多发高发态势,巩固商业治理和案件专项治理成果,银行监管机构以2005年发布的操作风险指引为基础,于2006年6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

对接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政策,发布风险提示与指引。2006年,银行监管机构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配合和衔接具体政策要求,发布了系列银行风险提示:7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管理;10月发布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指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信用扶持力度,对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进行了重点规范和调整。

此外,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村市场主体的贷款需求,2006年银行监管机构先后发布了《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指引》和《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团贷款指引的通知》等监管规则,规范了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的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明确了农村金融机构办理社团贷款业务应遵循的原则、程式和相关监管事项。

策应货币汇率改革,制定银行业外汇风险监管规则。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之前,银行监管机构即进行了银行外汇风险监管专题调查研究。2006年初,在加强与银行业互动基础上,银行监管机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通知》,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外汇风险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机构外汇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通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指导意见。通知要求银行业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对外汇业务、外汇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外汇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外汇风险管理领域的敞口头寸计算、交易限额、交易报价、系统建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内部审计、衍生产品风险和风险管理人员配备等事项规范;构建和完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防止产生或者出现重大外汇交易损失。

适应现代金融发展,制定银行创新指导性规则。顺应现代金融发展形势,为了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防范银行业金融创新风险,2006年11月,银行监管机构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包括银行金融创新原则、运行机制、客户利益、风险管理和创新监管等内容。另外,为了有效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2006年3月,银行监管机构会同保险监管机构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通知规制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诸多事项,加强了代理机构资格、代理业务内容、代理手续费、产品销售和销售人员资格等方面的专业监管。

防控信息系统风险,制定电子银行监管规则。为了有效控制电子银行业务风险,2006年初,银行监管机构借鉴国际上电子银行业务监管的良好经验,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两项监管规则。此外,为了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有效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银行监管机构于2006年底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包括了机构职责、总体风险控制、研发风险控制、运行风险控制、外包风险控制和审计事项等监管内容。

反映行业立法需求,参与相关国家立法

2006年8月,国家立法机构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新企业破产法涵盖了申请、受理、管理人、债务人财产、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债权申报、债权人会议、重整、和解、破产清算和法律责任等企业破产方面的实体与程序内容。新企业破产法于诸多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法律适用范围上,新破产法覆盖了所有的企业法人,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破产问题进行了统一的法律规范。第二,新破产法第一次引进了市场化的管理人制度。第三,新破产法强调债权人自治,强化了债权人会议的职权,创设了债权人委员会、债权申报、债权人会议等新型制度,强调并强化在清算和重整程序中保护债权人利益。第四,第一次引进了国际上破产法中的重整制度,使得破产法不仅仅是一个清算法与市场退出法,而且还是一个市场主体的复兴法、拯救法与再生法。第五,新的破产法强调对于欺诈性破产的预防与打击,对预防、阻止恶意破产与欺诈性破产的事项予以更严格规制。第六,新破产法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在新破产法制定过程中,银行监管机构就涉及银行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向国家立法机构反映了意见。例如,新破产法有关担保债权和职工债权在清算中的清偿顺序问题,曾在立法过程中引发很大争议,国家立法机构在听取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各方主体意见基础上,综合考量了国际经验、金融债权人与广大储户利益、银行金融风险与安全等诸多因素,最终在新破产法中做出了比较平衡的规定。

2006年6月,国家立法机构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刑法修正案二十一条规定中,涉及金融犯罪的共十条,涉及银行业金融犯罪的共七条。刑法修正案征求意见过程中,银行监管机构结合银行监管实际,向国家立法机构反映了银行业犯罪治理方面的立法需求,获得了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刑法修正案对银行业犯罪治理做出了重点规范,其内容具体包括:一是打击外部侵害银行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虚假信用申请和虚假破产等方面的犯罪惩治;二是打击银行内部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财产、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和违规为他人出具资信证明等方面的犯罪惩治。刑法修正案为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其发布实施,有利于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利益,有利于维护金融竞争秩序和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

作者:黄 毅

上一篇:产品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规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