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监管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档案监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探讨了档案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的方法与途径:分类监管——面对不同组织机构,分类选择不同的监管方法。协同监管——构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分工协同监管的模式。

第一篇:档案监管论文范文

加强档案管理,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和药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由于食品和药品对于市民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食品和药品的监管工作,进而促进我国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和安全。本文针对药品食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食品药品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不断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档案管理;食品和药品;监管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使得一些食品药品企业在进行产品的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进而影响我国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负责食品药品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对食品药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进而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档案管理,借助档案管理,不断减少因监管不力而产生的食品药品问题,进而保障我国市民的正常生活。

一、药品食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一)提高药品食品的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药品中添加违反要求的添加剂和化学物质,进而使得食品和药品的质量受到威胁。同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如果监管不力,就会对市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减少其违法行为,进而提高食品药品的安全和质量,保障市民的生命健康。

(二)减少食品药品质量不达标而出现的事故

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追求经济效益,在进行产品的生产中减少应有的生产环节,食品药品的生產环境恶劣,进而影响食品药品的质量,使其出现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所以,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可以减少因食品药品不达标而出现的事故,进而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

(三)加强食品药品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对于加强食品药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管理作為现今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可以通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将有关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资料进行输入计算机,通过信息化系统,对食品药品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进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减少因人工管理出现的工作失误,从而推动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健全档案管理体制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体制存在漏洞,缺乏规范的制度进行制约,是阻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健全档案管理体制,不断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首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建立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以制度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进步。此外,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员工的薪酬进行挂钩,推动薪酬鼓励,不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的水平。其次,要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制定文件材料的归档方法和档案分类编号方法。因此,通过健全档案管理体制,将档案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制度化,进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督工作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减少因监督不力而出现的工作失误,进而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在食品药品监管的档案管理中,缺乏监督工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通过落实权责一致的制度,制定问责制度,进而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减少因为档案管理工作失误而产生的互相推卸责任和扯皮的现象,进行及时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负责人并对其解决。同时,领导人员要通过会议的方式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考核制度

在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对于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在企业内部设立培训机构,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和提高。例如,在进行培训时,可以通过比赛、竞赛以及辩论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竞争合作精神,同时也起到劳逸结合的效果。此外,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要进行创新和优化。单一的考核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平时工作、培训成果以及其他部门人员的反馈进行结合,进而设立动态多元的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其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调节的弊端,使得一些企业在进行食品药品生产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了食品药品的质量问题,进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将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进行记录,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健全档案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督工作,进而不断提高对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我国食品药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明.加强档案管理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J].中国市场,2016(45):109-109.

[2]郭菁.食品药品监管档案管理工作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7(4):94-94.

[3]云岚.档案管理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教育,2016(12):4-4.

[4]云岚.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管理工作[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7):90-91.

作者:李凤凰

第二篇:论档案治理法治化下的档案行政监管对策

摘 要:探讨了档案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的方法与途径:分类监管——面对不同组织机构,分类选择不同的监管方法。协同监管——构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分工协同监管的模式。创新监管——改变监管理念,实施阳光监管;改革监管方式,采用多样监管;改善“技管”条件,推行智能监管。

关键词:档案治理;档案行政监管

1 引言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档案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档案法规标准、高效的档案法治实施、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督、有力的档案法治保障的档案法治体系,档案法治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1]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将其落实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督”,只有将“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督”落到实处,才能使“档案法治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所谓“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督”,就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履行《档案法》赋予的监督职能,依法对档案事务和档案行政相对人进行科学的监管。

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往依法监管档案事务和档案行政相对人来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做得并不好,是方法简单,效果一般。主要的监管方法就是实施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简称“行政检查”),也就是我们档案部门常说的档案执法检查。就是这单一的方法其效果也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就更多。据对河南档案执法检查现状调研,一般一个县(市、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大约只对其八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档案行政执法。显然,这个执法力度,是很不够的。从实地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全省县(市、区)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行政执法确实是个软肋,个别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时一年连一次档案行政执法都没有”。[2]即便是对很少一部分被检查的单位,“但面对违法事实,在履行法定职责时,往往过多考虑到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碍于情面,在实施行政处理时,常常是避重就轻、厚此薄彼,处理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多以责令整改为主,致使个别单位出现改了又改的现象,档案行政处理停留在浅层次上”。[3]很显然,这些现象的存在离“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督”和应有的“档案法治治理能力”都有很大的距离。

要改变上述现状,落实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就应当加强对档案行政监管的研究,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将科学监管落实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的档案行政行为中,以增强档案治理能力。而科学有效的监管既是档案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档案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实现档案治理法治化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就此做一些探索,以期为我国档案治理法治化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的方法与途径

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的方法与途径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 分类监管。一般来说,档案行政管理就是对产生与管理档案的组织机构的档案事务进行监管。“档案事务由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架构、运行模式及物质保障等形式性要素和管理制度、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利用服务、安全设施等实质性要素构成。”[4]但是,由于产生与管理档案的组织机构千差万别,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有社会团体组织、民营企业,等等,由于这些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其档案工作的内容也不相同,因此,对它们既不能够,也不可能用某种相同的单一方式进行监管,应当进行分类,选择不同的监管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别的组织机构的特性。

2.1.1 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档案事务的监管,要全方位地从严监管。也就是要对其档案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及人财物保障、档案管理制度、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档案利用服务、档案安全设施等方面按照档案法律法规、档案标准规范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管。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档案事务之所以要全方位地从严监管是因为其形成的档案不仅对当地社会具有保管利用价值,对国家也具有保管利用价值;而且其档案工作和档案管理所需经费是由公共财政负担的。因此,“对国家机构形成的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监管要严于对社会组织形成的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监管,这既合情也合理”。[5]

2.1.2 对于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则重点监管那些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安全和民生的组织机构的档案事务。对于这部分组织机构档案事务的监管,也应当分为两类:其一,对于那些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机构的监管基本上涉及其整个档案事务,对其档案事务的监管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可近似于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档案事务的监管。对其监管内容应包括档案事务的各个要素,既有实质性要素也有形式性要素。之所以对这部分组织机构档案事务的监管要实施近似于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档案事务的监管,是因为它们形成的档案不仅对当地社会具有保管利用价值,对国家也具有保管利用价值,而且其档案工作和档案管理所需经费是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其二,是对非公共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机构的档案事务的监管,对其的监管不应当涉及全部档案事务。对其档案事务的监管内容则应是重点的,而非全面的。主要应当注重对实质性要素的监管,而对形式性要素不做强制性的统一要求,甚至可以不管。之所以对其注重对实质性要素的监管,是因为它们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安全和民生。对它们的监管,主要应当限定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性、禁止性条款上。对其在档案事务上是否履行了其应尽的义务,是否有违反禁止性条款的行为发生进行监督。只要其不违反禁止性条款的规定,履行了义务,具体如何实施形式性要素,则是其自己的事情,檔案行政管理部门无需监管,也无权监管。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企业与社会组织已经采用了不同的档案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架构、运行模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无力也不应当要求其采用与政府机关相同的形式要素。如果非要强制其按相同的形式要素来管理档案工作,则实际上是一种乱作为。

2.1.3 对于其他一般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则应当采取一般的宣传、培训、指导等的监管方式。对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机构档案事务的监管,传统的宣传、培训等共性的监管方法仍然行之有效。当然,这些监管工作并不一定非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做,这些监管工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高校、档案学会协会、档案馆、档案中介等专业机构提供。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需要做的是,做好宣传、培训的计划、内容、标准与要求等,选择合适的专业机构,并对其履约情况进行严格监督”。[6]

2.2 协同监管。档案工作与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打独斗”难以起到应有的监管效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独进行监管的精力十分有限,而且效果很一般,并且在许多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都难以触及。因而,应当采取协同监管的方式,形成合力,实施“大监管”。档案协同监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档案事业有序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各种不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因素,着力促进档案事业各参与主体的规范及自律机制,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朝着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方向发展。探索建立多主体间协同治理协同监管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2.1 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联合管理组织机构的监管协调机构,增强监管合力。以“专业分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传统档案行政监管体制,暴露出各个部门壁垒、协调成本高和监管漏洞等诸多弊端,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信息化社会对档案事务的监管需求。当前,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不同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构建无缝隙、一体化的“整体型政府”已成为当前公共行政改革的新趋势。[7]对档案事务的监管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在进一步细化各个部门监管职责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跨部门的协同监管体制。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联合管理组织机构的主要部门(如国资委、工商局、民政局等)为成员的监管协调委员会,制定协调监管策略、方法,统筹协调监管档案事务。尽快设立联席会议,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违法违规行为协查机制,开展跨部门综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2.2.2 构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分工协同监管的模式。档案事务的协同监管不仅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多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参与,更需要各主体之间围绕共同目标凝聚共识,依法依托统一协同的监管平台,互联、互通、互动、互助,形成有机的协同监管体系。第一,在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联合管理组织机构的监管协调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协同监管交流协商机制。转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监管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和协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商讨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研究解决策略,促进档案事业协同监管各主体间的充分沟通,彼此尊重,凝聚共识。第二,依法规范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各自对档案事务的监管边界,明确各自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地协同监管,特别是要注意管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档案事务的结合部,消灭“燈下黑”,不留漏洞,不留空白地带。第三,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监管工作的互动互助。通过一定的沟通平台,实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互动,为对方和双方档案事务的结合部的监管范围执法提供信息,互动帮助提高档案事务监管执法的精准度。

2.2.3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的协同监管作用。面对众多的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机构的档案事务,仅仅依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一的监管主体,显然很难监管到位。因此,应当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监管,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第三方力(包括档案学会、档案中介机构等)和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监管机制进行合作协同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的协同监管作用。

2.3 创新监管。科学监管的动力是开拓创新,对档案事务监管的创新,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3.1 改变监管理念,实施阳光监管。其一,建立档案行政监管权力清单制度,公开监管权力与事项。凡是涉及档案行政监管权力的,要在清单中一一列出,每一项监管职权都必须明确列出与之对应的职责,以及相关的责任追究内容,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对等,防止档案行政监管权力的异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国家安全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把监管事项、内容、依据、标准等一一列出。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的原则,充分向社会公开。并对监管对象按照公开的监管事项及时进行监管。其二,加强社会力量监督。要保证档案行政监管权力清单的实施效果,还应当加强社会力量监督。要让社会群众参与到档案行政监管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来,增强社会群众对档案行政监管权力清单的认同感。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社会群众监督档案行政监管职责履行的氛围。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渠道,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引导社会群众参与监督档案行政监管权力清单制度运行的全过程,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格局,更促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

2.3.2 改革监管方式,采用多样监管。一是激励型监管。激励型监管,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物质和精神诱因方式和手段间接引导档案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实现其既定的政策目标的行政活动方式。激励型监管容易使被监管的档案行政相对人接受而自愿实施特定行为从而实现监管目标。二是协商性监管。协商性监管是指为了实现档案行政管理监管目标,“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主体或第三方组织在对话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监管政策和目标,并围绕目标的实现以契约或其他形式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且付诸实现的监管方式”。[8]协商性监管极好地体现了合作治理理念。协商性监管的优势在于:各方主体能够更为广泛地直接参与;创造性地解决监管问题的机会;避免诉讼的潜在可能。三是行政指导。档案行政指导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针对特定的档案行政相对人采用辅导、协助、劝告、建议、示范、告诫等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促使档案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从而实现一定的档案行政目的的行为。相对于其他监管方式,被监管的档案行政相对人对是否接受指导具有行为选择上的自主性。档案行政指导以其简便、灵活的特点,充分发挥出补充替代、协商疏通、引导促进、预防抑制的作用,不但弥补了档案法律法规的某些空白,而且充分调动了档案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

2.3.3 改善“技管”条件,推行智能监管。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创新和加强档案行政监管。搭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平台。加快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监管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整合各种档案监管信息资源,为档案行政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治理能力。

3 结语

档案治理法治化的核心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依法监管,而落实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形成“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督”,就应当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科学监管的本质是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自觉地遵从客观规律。而有效监管的唯一标志是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是低成本、高成效的监管。因此,科学有效的监管是实现档案治理法治化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法律规制视域下中国档案工作规范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7ATQ012)和2017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市县档案行政监管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7-R-0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http://www.cngsda.net/art/2016/4/11/art_57_33934.html.

[2]刘道英,杨宝章.河南档案执法现状调研与思考[J].档案管理,2015(02):55-58.

[3]宋启红.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5(03):47.

[4]本刊評论员.关注社会档案 监管内容迥异[J].档案管理,2015(05):1.

[5]本刊评论员.关注社会档案 监管程度有别[J].档案管理,2015(04):1.

[6]本刊评论员.关注社会档案 监管方法多样[J].档案管理,2015(03):1.

[7]谭海波,蔡立辉.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整体型政府”的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2010(8):12-18.

[8]李沫.协商性监管的挑战与应对[J].社会主义研究,2012(6):34-39.

(作者单位:刘东斌,濮阳市档案局;吴雁平,开封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8-02-02)

作者:刘东斌 吴雁平

第三篇:“互联网+”环境下建设项目档案新型监管机制研究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建设项目档案在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互联网+监管”以及《档案法》修订等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构建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和完善监管体系为核心,以多级联动、多元监管、多种手段为特征的新型监管机制,以期达到推进监管方式创新,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变传统监管为新型监管,提升建设项目档案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机构改革;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机制

建设项目档案既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关乎项目质量;也是提升項目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其治理能力涉及政府、社会和所有参建单位。建设项目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对其档案的监管难度较大。

在我国各类文件中,“监管”主要是指监督管理,[1]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2020年新修订的《档案法》中,“监管”主要是档案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主管部门主动监督检查,其内容包括开放档案、违规利用、档案安全隐患等。这里的监管更多的是“监督指导”之意。第二层含义是指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主要针对本单位的档案安全隐患。这里的监管更多的含有“监督检查”之意。

“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转变监管理念,强化政府的法定职能意识,防止监管缺位和监管过度;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完善监管体系,形成系统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实现对建设项目档案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环境下建设项目档案新型监管机制的建立背景

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建设领域因档案资料监管缺失,造成档案损毁、内容造假、违规操作等事件屡见不鲜。《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沪昆高铁贵州段质量问题处理情况的通报(铁总建设函[2017]839号》中提到:“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存在内业资料弄虚作假”“甘肃铁科监理公司存在现场监控及验收把关失职、内业资料随意签认”“设计单位中铁二院存在变更设计不到位、图纸提供严重滞后、变更设计技术交底不规范”等等。[2]上述情况可能仅是建设项目档案质量问题的冰山一角。

1.1 政策环境

1.1.1 机构改革为档案监管提出新挑战。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机构改革为档案监管机构的权责利划分,明确监管主体责任提出新挑战。

一是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党委办公厅(室)后,与改革前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相比,在人员构成、工作方式、关注重点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机制;二是城乡规划职能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整体划走后,全国近一半左右的城建档案馆不再隶属建设系统,造成建设项目档案监管协调难度增加;三是政事分离改变了原有的建设项目监管主体构成,在一定阶段内将影响建设项目的有效监管。

1.1.2 “放管服”改革为档案监管增添新活力。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会议中被首次提出“放管服”改革,所谓“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为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提供了指导。

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现实,从根本上找到制约建设项目档案监管中存在的障碍。积极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为规范监管流程,提升监管水平创造条件。在建设项目档案监管中,相关主体应积极践行“放管服”改革,释放档案监管活力,下放监管权力。

1.1.3 “互联网+监管”为档案监管开辟新渠道。“互联网+监管”是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其聚焦于现代技术与政府监管职能的结合。

为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制度,2018年10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监管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2019年,国家档案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梳理、上报了“互联网+监管”系统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1.1.4 《档案法》的修订为档案监管提供新契机。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这是自1987年颁布以来的首次修订。

修订后的《档案法》从原来的6章27条扩展到8章53条,新增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监督检查”两个专章,为档案工作变革与转型、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法律保障。[3]

新《档案法》列举出监督检查的6类事项,对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监督检查的措施手段及应当遵守的规则作出明确规定,[4]为新时代新型监管机制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为全面深化监管提供新契机。

1.2 存在问题

1.2.1 监管主体协调不畅。建设领域和档案领域已颁布的相关法规内容协调性差。例如,2017年修订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2019年修订的《建筑法》,在竣工条件和验收要求等条款中,虽然都提到“经济技术资料”“相关资料”“质量承诺书”等,但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档案”一词,也未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做专门规定。事实上,这就造成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质量监管过程中,很少考虑档案法规的要求;再如,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材料归档规范》(GB/T50328),被城建领域广泛采用,其取消了档案保管期限、混淆“归档”与“移交”概念等,对档案学和档案工作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视而不见。

城建档案是建设项目档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国家档案局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T28)在城建领域采标率较低,影响较小。政府档案与建设两个行政管理部门缺少沟通机制。

近20年来,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与国家档案局两个部门鲜有联合发文的情况,在业务规范层面已形成了两套体系。一方面,档案部门制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规范、技术标准时,缺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另一方面,建设部门在制订相关规范时也不重视与档案行业规范协调一致,这给建设单位的档案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1.2.2 监管方式落后。当前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监管人员进行现场文件监管和施工结束后项目档案监管。无论是项目过程文件监管还是项目档案监管都存在较大的弊端。

在建设项目中,工程设计已经高度信息化,可以实现信息的无纸化流转。然而在建设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却仍然需要将图纸打印出来,导致建设项目仍然以纸质档案为主。同时,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建设项目监管仍然以纸质文件为主,不利于监管机构实时有效地督查现场存在的问题。[5]

当前落后的监管方式存在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难度大,项目建设与监管严重不同步等问题,建设项目档案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建设过程。

1.2.3 监管效果不佳。由于建设项目档案在监管法规、主体、能力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导致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建设项目档案真实性、完整性问题突出。[6]

近年来,建设项目领域档案监管资料缺失、材料事后补充、数据造假、竣工验收代签字等违规操作屡见不鲜。另外,一旦联合验收结束,就再难以约束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容缺受理就极有可能出现竣工验收档案难以及时有效进馆,破坏建设项目档案的完整性。[7]

2 新型监管机制的核心内容

2.1 转变监管理念

2.1.1 治理理念。“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监管是基于“多主体、多向度”的监管,具有极强的治理内涵。[8]

治理理念倡导以档案行政部门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组织、个人、第三方评估机构及其它组织作为重要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档案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协同治理的格局。

政府监管发挥统筹规划、协调组织等作用,引导其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监管活动。档案主管部门是建设项目档案监管的重要力量,应强化档案主管部门的责任,保障档案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档案的质量保障。同时,积极培育第三方监管机构。

2.1.2 开放理念。开放理念呼唤数据与信息的开放共享。“互联网+监管”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监管环节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开放共享也使得同步监管成为可能,打破以往建设项目异步监管和监管滞后的窘境。

治理理念和開放理念是新型监管机制的精神内核,指引着建设项目档案监管向过程透明、流程简约、公正公平转变。建设项目档案监管需要积极应用创新理念,创新监管方法、监管流程。

2.2 创新监管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新型监管正在从“线下监管”向“线上监管”转移,从“分头监管”向“协同监管”转变,形成一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协同监管。

深化建设项目线上监管,厚植同步监管、远程监管、主动监管和协同监管土壤,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起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档案主管部门等广泛联系的纽带,进而推进监管立体化。

对建设项目现场施工产生的档案,可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远程核查,实现建设项目档案线上核查、线上评审、线上归档的同步监管。例如,浙江省丽水市的“1+9+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建成党政机关电子公文、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网页文件等在线采集、归档、移交接收和共享利用的“1+10+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9]

2.3 完善监管体系。在建设项目档案监管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其中失信风险就是其中一种。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手段,重塑建设项目档案监管领域的信用秩序势在必行。

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双随机、一公开”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中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一种监管模式。

有效利用“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大有关部门的“放管服”改革,监管过程透明,监管结果公开。为规范监管流程,提升监管水平创造条件。

建设项目档案监管部门通过随机摇号的方式,为建设部门和参建部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戴上“紧箍”,让参与人员不敢心存侥幸。这一制度不仅从根本上遏制了人情监管、暗箱操作,也提高了监管公正性。[10]

在监管中建立涵盖档案人才和建设人才的“双随机”专业人才库,为双随机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11]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体制。需要打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层级之间的边界,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的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12]

跨部门和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亟须构建信息共享体系。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实时集成住建、监理、设计、质检、档案、环保、材料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资料,保障信息质量和信息安全,构建以信息为基础、以共享为手段,真正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共享更有价值,让监管更有成效。[13]

3 实施策略

3.1 法规保障。建设项目档案监管必须遵从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做到依法依规监管。[14]

推进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工作,按照程序提请修改或废止与建设项目和档案管理体制要求不相符的规定。

法规保障需要构建针对建设项目档案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国家层面,档案局和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应依据《档案法》和《建筑法》等相关法律联合制定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法律法规。在行业层面,行业主管部门与档案主管部门依据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法律法规,结合行业特色制定行业内项目档案规章。

在地方层面,各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档案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内容科学、运行有效的实施办法。

在项目层面,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要求制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和参建部门真正做到法规遵从。

3.2 主体协同。在建设项目档案监管中,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第三方监管机构、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协同履行档案监管职责,有效提升监管能力,形成多元协同的监管主体。

建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档案主管部门的沟通机制。依据建设项目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国家级、省级和地方三个级别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主管部门的联席沟通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建设项目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城建档案领域,青岛市政府制定《青岛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监督和指导,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实施。[15]

建立建设单位档案机构、参建单位与档案主管部门协调机制。在建设项目施工前,通过建立包括建设单位、参建单位和档案主管部门三方的建设项目监管协作组,将项目档案监管渗透到项目施工过程中。例如,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周例会、月度协调会常规议事议题,根据项目进展及时布置、检查和推进档案工作。[16]

培育第三方监管力量。第三方监管以筑牢监管专业化的根基。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能够弥补传统监管的不足。

畅通各监管主体的监管渠道。应通过搭建建设项目档案监管平台,为各主体提供便捷的监管途径。并且积极接入政府现有监督管理平台。如利用“互联网+督查”平台,畅通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不当行为和不端行为的举报渠道。

建议“互联网+督查”平台增设“建设项目”专栏,对建设部门、参建单位等有关部门、单位违规行为等问题开展举报,提供线索。

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参建单位和社会力量的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先介入、事中控制、事后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项目档案管理机制,将档案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17]

3.3 技术驱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机制应当坚持以技术为引领,以平台为依托,以数据为中心,在完善监管体系和机制中推进智慧监管落地。智慧监管就是要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适应市场主体活跃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技术在档案监管中的作用。[18]技术驱动应该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监管的优化、深化和强化。

3.4 信用支撑。建设项目監管可以以各参建单位的信用为支撑,助力建设项目档案监管。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提出的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建设项目档案信用监管。

建立事前承诺监管。对建设单位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材料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应予即时办理,彻底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情况。引导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在建设项目施行合法合规的档案管理,主动向建设单位做出信用承诺,确保项目档案格式规范、内容准确和手续完备。[19]

加强事中分级监管。对于涉及项目档案造假等失信行为的单位,要提高抽查频次和比例;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单位,可放宽监管严度。[20]同时,实现“互联网+监管”平台与“信用中国”平台的信息共享,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的实时监管。

完善事后联合监管。建立事后信用评级机制,完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评分等级对监管主体实施不同的奖惩措施。建立“黑名单”制度,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采取联合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双制约、共惩处”,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21]

*本文系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分类办法与元数据方案研究”和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工序质量节点的公路建设项目原生电子文件形成与归档研究”(2019-X-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璜,成照根.“互联网+监管”:政策演变与模式划分[J].电子政务,2019(07): 68-78.

[2]中国质量报.沪昆高铁贵州段个别隧道存质量隐患中国铁路总公司通报处理情况[EB/OL]. (2017-11-25)[2020-08-06].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11/17/content_5124493.htm.

[3]陆国强.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N]. 中国档案报,2020-06-25(001).

[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解读[J].中国档案,2020(07): 24-25.

[5]张雅玲.基于建设工程资料电子化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践[J].工程质量,2018,36(10): 53-56.

[6]香港廉政公署拘捕21人:涉嫌港珠澳大桥质量报告造假[EB/OL]. (2017-05-24)[2020-08-06].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05_24_409892.shtml.

[7]杨青青.从专项验收角度看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档案,2017(05): 33+32.

[8]祝哲淇.基于善治的我国档案治理及分析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杭州.2018:16.

[9]毛清英.全面实施电子化归档 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型[N].中国档案报.2020-07-16(03).

[10]何谓“双随机、一公开”?李克强为何如此重视这招?[EB/OL]. (2020-07-28)[2020-06-08].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08/content_5296904.htm.

[11]庹登夫.“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要求[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03): 47-51.

[12]向玉琼.多元合作推动事中事后监管[J].群众,2019(24): 31-32.

[13]周朝晖,林晶,徐凤,李凤艺,徐建清,李贵生,王毅,林诚.“互联网+水质监管”跨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的探索[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9,26(03): 224-228.

[14]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形成一流营商环境[N].海南日报.2020-07-30(A09).

[15]《青岛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审议通过 10月1日起施行 [EB/OL]. (2020-08-17)[2020-08-0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066506583847837&wfr=spider&for=pc.

[16]国家电网组织建设项目档案“云”验收全面助力“新基建”重点任务推进[EB/OL]. (2020-07-28)[2020-08-06]. http://www.saac.gov.cn/daj/jsxm/202007/50f696cf37bb4752af311719fc046b25.shtml.

[17]解华波.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强化监管——对陕西省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陕西档案,2017(06): 12-14.

[18]庹登夫.“证照分离”改革全覆蓋试点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要求[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03): 47-51.

[19][20]李威.加快构建工程建设领域新型信用监管机制[J].中国信用,2019(11): 118-119.

[21]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形成一流营商环境[N].海南日报.2020-07-30(A09).

(作者单位:郝伟斌、周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李璐璐,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来稿日期:2020-08-19)

作者:郝伟斌 周昊 李璐璐

上一篇:项目资金论文范文下一篇:现场监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