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税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依法治税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是现阶段税收的两大任务。对两者的认识,不能孤立地或对立地看,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应是国家税收和公共税收的统一”的视角下加以把握。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就能真正做到“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就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纳税服务新路。

第一篇:依法治税论文范文

论依法治税的目标、理论和途径

内容提要依法治税以税收本质特征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公并财政理论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为依托,吸收了税权法定主义理论精华,已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依法治税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并处理好与税收计划、扩大内需、加入wTo等的关系。

关键词依法治税目标依法治税理论依法治税途径

一、依法治税的含义和目标

(一)依法治税的含义

我国政府公开提出依法治税的口号、指导思想和原则,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年代;经历了由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转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年代,依法治税的含义和内容、依法治税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依法治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和理解。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开始使用以法治税的概念时,用的是“以”字.因为那个年代税法很不完备,还不能做到“有法可依”,试图用“以法治税”对税收进行规制、征收和管理,从1988年到1992年,除个别情况一直用“以”字外,在1992年后用“依”代替“以”①,这是因为1992年9月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要求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征税。这时依法治税的含义是:税务机关要依法征税,纳税人要依法纳税,从税收的开征到税务争议的处理,都要依法办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国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新税制改革以后,依法治税含义是“税制改革后,纳税人必须依法征税,税收必须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征,不得改变税率,不得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越权、减免税收、开口子”。特别是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以后,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依法治税的含义就更深刻了,这时对依法治税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工作要完全建立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之上,国家要依法征税,公民要依法纳税,全社会要依法坚持和监督税收工作。具体地说,依法治税就是征税人和纳税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从税收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对税收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性征收和缴纳,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使全国各项税收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依法治税的实质是:税务机关切实依法行政,依法保护纳税人的权益,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二)依法治税的重要目标

1.在全社会确立税收法治的观念,增强纳税意识。这是依法治税的思想理论基础。

纳税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监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责任和国家意识、奉献意识。“税收法治观念”的核45:一是征税人和纳税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二是征税权利的行使和纳税义务的履行都要服从法律的规定。当前要克服由征税人管纳税人的偏面思想,克服“以情代法”、“以义代法”、“以言代法”的思想障碍,并且要树立法治意识。

2.建立和健全统一的税收法律、完备税收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税的前提条件。

通过各种途征形成高层次的丰富有权威性的立法机制。在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基础上,确立税收立法权、管辖权、征收权、管理权,建立以宪法为指导,以税收基本法为基础,以税收单行的实体法、税收征管程序法、税收组织法为主体以及包括税收司法保障制度,税收征管协调制度相关的配套法为辅,完整、稳定、和谐的税收法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属于法律的占税种60%,属于法规的占税种的30%,行政规章占lO%)。法律、法规和规章内部之间和相互之间要统一,不能矛盾。税法体系与相关部门的法律体系要衔接,不要脱节,交界处不要有空白和漏洞,更不要相互矛盾。

3.提高纳税人的法律地位或主人翁地位,切实保护纳税人的权利。这是依法治税的根本问题。

税收在我国地位有多高,纳税人地位就有多高,税收地位有多重要,纳税人地位就有多重要。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和征税机关是构成税收征纳关系的共同主体,纳税人是不可分割的主体之一,因此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的职责。多年来,纳税人和征税人的关系存在着扭曲的现象。纳税人的权利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包括依法享有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纳税程序有关情况的权利;依法享有申请减、免、退税权;依法享有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对税务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权;享有取得发票和完税凭证权;享有要求税务机关为其保密权;委托税务代理权;依法享有控告和检举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权利;依法享有不被刁难的权利;依法享有拒绝提前缴税和拒绝摊振缴税的权利。

4.统一严格执行税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这是依法治税的中心环节。

立法的目的在于执行,依法治税一定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比较普遍,执法不统一、自立标准、政策多门、越权减免、胡乱干预等现象必须纠正,依法行政的水平必须提高,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各级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税务行政管理的执法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基本观念;掌握多样化的行政执法手段;掌握严格执法的标准。严格查处和处理税务工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违法不究或究的不够,同样是执法不严的表现,一方面要克服以“钱”以“情”代罚,以罚代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乱处乱罚,对违章处置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税务机关及其公务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履行税务机关的职责。建立民主、廉洁、高效、务实的机关作风和目标,要克服轻视税收程序和忽视成本的思想倾向。严格按程序办事,实行程序、效率和合法的统一。在依法行政中,要接受纳税人、社会舆论、权力机关和举报制度的监督。

5.实行税管手段现代化与法制化相结合,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这是依法治税的重要目标。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严格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税收干部队伍;学习和掌握并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推广金税工程,实现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改变征管手段落后的局面。对欠税、偷税、漏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的违法现象和犯罪行为,既要有严密的法律界限和制度,又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监管制裁措施,保证税收秩序的安宁和稳定。

6.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税收法律环境,这是依法治税的社会基础。

所谓税收法律环境是指制定和执行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的客观背景、事实和情况,这种税收法律环境,既包括软环境又包括硬环境。良好的税收环境应该由五部分组成:国家公职人员要树立对纳税人的负责态度,忠诚于人民的事业,不得铺张浪费和乱花国家税款;各级人大及常委会要依法对税收的收入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税务相关部门(工商、银行、物价、监察、公安、检察、法院)要依法相互配合,协税护税;纳税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把依法纳税当成应尽的一项法律义务,建立纳税人自律组织;全社会要增强对税收的监督意识,形成对税收的支持、理解、监督的风尚。

二、依法治税的理论基础

(一)税收本质特征理论

税收的本质和特征告诉我们:税法是体现税的形成特征和规则的所在。税与税法密不可分。首先,从税的源头来看,古今中外税的形成都是同税法同时产生的,如据中国历史记载,春秋鲁国当权者,对国家财政收入采取“税”的制度和名称,即鲁宣公15年(公元前594年)向全国臣民颁布了“初税亩”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税法,也是标志着税收制度和名称形成与出现。又如:外国税法的出现也都是在土地私有制形成和巩固起来后的事情,政府需要征税,土地私有者也“忍受”政府征税。其次,从理论上说,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三个形式上的特征。其中强制性具有决定意义。第三,任何国家的税收制度都是一个国家税收法律制度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任何税法都是以法的形式对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税行为、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规范。第四,从法律与制度的关系来看,税收制度是税法的具体表现,而税法则是税收规则的所在。由此可见,税和法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税法的这种对税收的形成特征和规则所在的体现,反映了税的强制性,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它的,也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税的本身所固有的。然而,这种固有的特性,又主要是与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做的必要的“社会扣除”和国家政权职能实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人们往往只注重国家直接进行“社会扣除”和国家直接动用政权的力量,而不注重通过国家立法来体现对税的征收。其实,税法就是用法律的形态表达税的构成要件、规则和征收制度,来体现国家意志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理论

市场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综合平衡规律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规律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规律;而税收和税法是调节分配与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经济杠杆。同时市场经济的这些规律反映在发展商品和商品交换、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具有广泛性、平等性和积极性;二是要有充分发育起来的、并实行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各种市场;三是要有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秩序。而税收和税法在实现这三个基本条件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党的十四大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还强调要“高度重视法律建设”。一是依法治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税收越来越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占据国内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只有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税,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财力保证。二是依法治税有利于纳税人的公平竞争。因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的原则,反对任意减免拖欠税款的行为,反对偷盗税款的行为,才能为一切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三是依法治税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导向。因为它可以通过税收的总收人参与国家宏观分配与调节,可以通过税种、税目开征与停征,税率设计的高低等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税收征管法》总则第一次规范了税收征管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作用。

所谓“公共财政”简言之是指为市场或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商品的政府财政。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与必然要求。故人们把它称作是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财政。“公共财政”的内容大致包括:(1)政府财政支出体现为社会的公共支出;(2)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3)政府公共收入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量上是一致的。也就是为市场或私人部门消费的公共商品的价值与私人部门的付款是一致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主要表现在保证社会公共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促进公平分配,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国现行财政职能还有很多不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方,必须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对现行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种财政职能的转变,优化支出结构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要求政府的征税机关必须切实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权益,优化服务,要求对税的征收必须以法律为根据,既不能多征,也不能少征,要求纳税人按法律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金。从税收基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而对公民财产的无偿征收或“合理侵犯”这一基本设定出发,纳税义务的创设应采取法律形式。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

依法治税,一方面要支持和保护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国家税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和公务员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税务工作的实现。依法治税是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公民依法纳税的宪法原则精神的重要体现。

(1)严格依法治税是发展社会主义主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这一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之中,意味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方略已成为宪法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需要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全体公民实实在在的付诸实施。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的重要行政执法机关,税收工作作为国家重要财税工作,更要贯彻好依法治国的方略和依法治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搞好依法治税工作也就从税务行政上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的落实和进程。

(2)严格依法治税,也是维护(宪法)对政府依法向公民征税和公民依法纳税这一原则性规定得到新生和实施的需要。我国(宪法)对税收制度的规定虽然过于简陋,但第5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1954年宪法有这个规定,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又没有这个规定了。直到1982年宪法第56条才恢复了这个规定。过去法学家对这个规定只是当作公民的纳税义务来解释,这是较肤浅的和不完全的解释。如果从义务和权利的关系的统一性来理解,从规定的“公民”、“法律”、“税”这三个概念来理解实际上已经确定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或依法治税原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据。既然宪法都明文规定了治国、治税的条款,所以只有不折不扣贯彻实施好这些条款,才能谈得上真正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否则法治无权威,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税也就无从谈起。维护依法治税的权威,在一定意义上也就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四)吸收税收法定主义理论的精华

“税收法定主义又称税收法律主义,这是税收任意主义的对称。税收法定主义当年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起来用各种方式同封建统治者任意侵犯人民财产(如没收、征收、剥夺等)进行斗争而取得的一项人民的财产权不受侵犯的重要权利。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各国宪法都规定了对人民的财产要依法保护,向人民征税也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①”,必须要有法律根据。如果没有法律根据而要向人民征税,就是侵犯人民的财产权利。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税种的开征必须由法律规定,开征一种新税种要制定一种法律。税种的征税条件必须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任意减免税收,征税程序必须由法律规定,税务争议也必须由法律来解决。这种税收法定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意义,也是依法治税的理论根据之一。税收法定主义既然成了一种主义,它本身具有一种理论体系,即有深刻的理论根源,一是,自然权利学说。所谓自然权利(NaturalRights),又译“天赋人权”。自然权利学说是西方思想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最为重要的政治理论学说之一,自然权利说认为:(1)自然权利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2)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让予的。(3)自然权利的内容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等,财产权是核心。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当封建王朝的税收任意主义与新兴的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学说相冲突时,就必然形成与“无法律,不纳税”的税收法定主义思想相对峙。国家欲征税需得人民事先之同意。二是,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的思想理论。所谓法治国(RuleofLaw,Reehtsstaatsprlnxip)是指作为国家权力运作的规范,必须以公民的公共意志为基础的法律实证。与法治国思想相对立的是人治国的思想。历史上,法治与人治曾经有过世界范围的长期的论战,但到了近现代,法治国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法治国思想理论认为,一个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行法治,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障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保护他们的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治国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税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行为和权力,涉及“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因此,国家征税也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这是法治国家的必须要求。三是,税收的经济政策之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税收已不仅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具有国家干预经济手段之职能。因此,税收法定主义也就成了实现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重要形式,当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促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使经济得到稳定的增长时,税收是涉及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重要经济政策。税收经济政策的实现有赖于税收的法律化,只有将征税的范围和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公布于众,才能使税收具有法的稳定性和预测可能性,使个人和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之前,预先考虑税收的因素,做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合理判断。在许多经济交易中,税收问题是应当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因何种事实或行为产生何种纳税义务时,最好事先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如果国家征税不依法从事,朝令夕改,不仅人民的财产权失去保障,而且必将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国家的税收经济政策也必将破产。税收法律主义有助于促使经济交易方便快捷,节约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

三、坚持依法治税的道路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依法治税与税收法定主义的关系,依法治税更具有指导性和原则性

依法治税自1989年起,在全国人大审议并决定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及其审议并批准的国家年度决算与年度预算工作报告中,都肯定了依法治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依法治税已为广大财税干部、纳税人、企事业单位、财政经济管理部门所熟悉,已成为习惯而不可动摇和替代,并且已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了。问题是要进一步吸收税收法定主义的精华,充实依法治税的理论基础,坚持依法治税。税收法定主义与依法治税两者是方针原则与思想理论的关系,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法的主要或基本理论原则之一,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税务工作的根本职责或基本要求,比税收法定主义的意义更重大,更深远。它要使全国各项税收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税的理论基础在本文前面已经简述,它是建立在税收的本质和特征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理论的基础之上。而税收法定主义理论历史比依法治税更早,其理论基础比依法治税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更成熟一些。

由此可见,依法治税和税收法定主义两者相同之处是要求税收法治要贯彻于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贯彻税收的全过程。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封建王朝具有民主进步意义的产物;依法治税作为社会主义时代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因此,两者不能对立,不能互相代替,但可相互吸收和借鉴。依法治税要吸收税收法定主义的精华,充分发挥依法治税作为法的本土资源优势。

(二)依法治税与完成税收计划与任务的关系

在我国的税收工作中,尤其是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税收计划和任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它一直同依法治税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每年的税收收入计划几乎成了指定性的指标和任务,自然依法治税受到了障碍和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仍然在一定时期运用税收计划作为税收征管的主要目标,似乎“一切为了计划,计划就是一切”。由于从计划指标出发,每年税务工作会议把分配指标任务看成了重要内容,这就造成了在税收征管工作中,把完成税收计划指标任务,作为完成税收征管工作和考查税务干部的根本内容,于是就出现了收“过头税”,“吃卯粮”的现象(因为要完成税收指标),也出现了该收的不收,税收流失的现象(因为税收指标已经完成了,多余的税收也就不要了),结果仍然存在不是依法治税而是用计划治税的倾向,而计划又往往是从财政支出需要和每年税收收入完成的指标相结合制定出来的。为了完成这种收入计划指标和任务,税务征管部门压力很大,于是就出现了完成税收计划指标是硬任务,依法治税是软任务,把依法治税和完成税收计划指标任务矛盾起来。要改变这种对立的状况,就必须不是按计划,而是按税收法律的规定进行税收征管工作,指标作为参考,重在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做到应收尽收。只要依法治税,既使没有达到指标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依法治税与完成税收计划任务是辩证的统一,而不是矛盾的对立。

(三)依法治税与改革和完善税制的关系

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加入w扣需要的税收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如果再提新的、重大的税制改革不妥当,但基本完成,不等于不需要调整和完善。现代税制的改革和完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依法治税与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应当是同步进行的,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不是脱节和对立的。现在的任务是对现代税制改革要稳定和完善、深化和发展。现在的问题是税收立法和执法、税收稽查和税收司法落后于税制改革和完善的实践,落后于税收征管任务的需要,现行的各个税种,有税法的只有2部,农业税条例、车船牌照税、房地产税还是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至今不仅没有税收基本法,而且一些主体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都没有法律,绝大部分税种都还停留在行政法规上,其中税收暂行条例占19个。执法不统一,税务稽查和检查不规范,至今还比较普遍存在。重视税制改革和完善这是很对的,但是轻视、畏难、拖延税收立法,已给税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四)依法治税与加入入WTO的关系

我国已作为WTO的正式成员,wTO仍向我国的税收制度提出了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统一实施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所谓非歧视原则,对税收制度来说,就是要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优惠国待遇原则,反对超国民待遇和歧视待遇。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通过逐步过渡的办法进行解决。所谓透明度原则或阳光原则,要求各成员及贸易者对其法律、法规、司法判决、行政决定及相关的其他国际协议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和熟悉,对贸易机会提供可靠性和预期性。是否符合WTO协议的要求、履行没履行接轨的义务,都置于阳光之下。一方面保证中国的政策法律措施同世贸组织的规则、同中国的对外承诺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要及时公布需要执行的并且个人和企业能获得的法律、法规、规章,还应由指定的报刊公布、出版,供公众提出意见。建立为个人和企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提供服务的机构。所谓统一实施原则,这就要求我国的税收执法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要统一实施,中央和地方统一实施,以统一公正合理的方式实施所有的税收法律、法规、条例、指令和其他措施。关税减让的原则,WTO反对关税壁垒,从1992年开始,我国已经由42.3%的关税总水平降低到人世前的15.3%,按照我国的承诺,从2002年1月1日起将执行12%的关税总水平的税率。以后,还要分步骤降低我国的关税,这有利于我国的关税制度与世贸组织各成员接轨。司法审查原则,要求WTO成员的终局裁决、行政程序、司法判决必须与世贸组织协议规则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的税收检查制度、稽查制度、税务纠纷和违法犯罪惩罚制度必须是公正的、有效率的。完善司法审查机制,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所有这些原则的要求及其实施,既体现了WTO协议的要求和我国履行对WTO的承诺,又完全符合依法治税的要求和实施,使我国的依法治税不仅在国内是统一的、严格的,而且在走向国际社会的执法中也是统一的、严格的,这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依法治税的空间和提高了我国依法治税的水平。我们应当以人世为契机,推进依法治税的发展。因此,依法治税和加入WTO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促进的。由此可见,加入WTO向依法治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依法治税是执行WTO规则和履行对WTO承诺的保证。

(五)依法治税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所谓扩大内需就是要扩大投资和消费。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投资于国家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加工资和居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这就为我国的税收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对现有税种的设置、税率的确定、减免的规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另一方面,对扩大税源,(如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和商品消费市场以及扩大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税收)为增加税收创造了条件。这两方面都需要不断地修订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统一执行税法法规、规章。发挥依法治税对聚财和调节分配的作用。总之投资与消费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和增加税收的重要源泉,也是发挥依法治税作用的广阔空间和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

四、建立和健全依法治税的对策机制,实现依法治税观念的转变

(一)依法治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实现依法治税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包括建立依法治税的长期、短期目标机制和总目标、具体目标机制;建立高层次的、富有权威性的立法机制,形成完整的税收立法体系、税收征管体系和税收组织体系。建立有力的、高效的、严格的税收行政执法运行机制。依法行政,重在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建立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执法监督机制以及税务司法保障机制,建立报告制度和视察制度,加大投入,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和对大案、要案的专项斗争。

(二)实现依法治税,重在转变观念

依法治税是一种制度和体制,是一种系统和机制,这种制度和体制,系统和机制的建立是一次深刻的改革,重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1)实现由税收法制向税收法治观念的转变

先前人们从政治角度和经济角度看待税收的比较普遍,后来从“法制”角度看待税收了,十五大以后,开始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待税收工作了,对税收工作从“法制”到“法治”的认识是一个飞跃,但人们至今还没有完全转到从“法制”到“法治”的观念上来。“税收法制”与“税收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税收法制”是指税收法律制度和原则等,他关注的重点是税收秩序,是税收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税收法治”是指依法治理,是以民主内容为核心的法治,它关注的是有效的制约和对权力的合理使用。是实现人治到法治的真正转变。依法治税包括了税收法制的内容,但它比税收法治更深刻、更丰富、更重要。2.实现由对纳税人的单纯管理向为纳税人服务观念的转变

在税收征纳关系中,政府和税务征收机关与纳税人之间都是征纳关系的主体,但过去强调政府和税务机关的地位和作用过多,而对纳税人作为征纳关系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因而在过去税收征管工作中往往把纳税人当作征纳关系的客体,而未能当作征纳关系的主体看待,形成了一种很不平等的关系。现在,我们要把纳税人作为征纳关系的主体地位强调、重视和提高起来,要为纳税人服务,要强调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纳税人服务既是征纳关系主体地位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使纳税人履行纳税任务,共同完成国家的税收任务,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

3.实现由税收的财政职能向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转变

税收的职能向来就存在组织国家财政收入、调节分配、进行监督这三个方面,但由于政府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人的任务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出现了收入“中心:’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税收制度,税收的财政职能仍然存在,但税收调节分配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监督职能却大大加强了。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固然包含了宏观调控的职能,但是发挥税种、税率、税收减免、税收惩罚等对调节市场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正如(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税收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通过税收监管还可促进企业和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堵塞漏洞、促进微观经济的发展。

4.实现由税收的国内职能向税收的国际职能转变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重视了税收的三个职能在国内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税收的涉外职能也日益增强,它在组织财政收入,吸引外资投入,吸引人才和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町。对税收的涉外职能通过WTO对税收制度各项原则的要求和我国对wTO协议和相关义务的承诺,发挥税收对外职能作用也有了新的空间。它对我国参与国际权益的分配,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公平、统一的国际市场经济体系起着促进的作用。5.实现由税收征管的手工作业向税收征管的信息化、“金税工程”方向转变

在较长时期内,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政府对税收征管工作实行了“金税工程”,这对增强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十分重要。对广大税务人员和税务机构来说是一次技术改革,是一次管理现代化的改革,广大税务人员和税务机关要掌握“金税工程”的各种信息手段和技术能力,全面完成税收任务。

6.树立税收工作的成本观念、风险观念和理念形象价值观

税收的成本问题,维持征税人员的开支尽可能的少,在亚史·斯密税收四原则中也有经济原则一说,即在征收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开支,维持低开支的标准。在我国税收成本虽然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但从长远说,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在实际的征收中,一方面存在各种必要的开支,税收项目的宣传、税收公报的发布,税收人员的招收、培训、维持、税收征管工作的组织,税收征管过程中各部门的配合所需费用。尤其是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了成本非单一化,各种必要开支成比例上升。另一方面,在税种的制定上也必须努力地依循“成本小、收益大、效率高”的原则。在现行的税种之中,对那种“成本高、收益小、效率低”的税种,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规定税收的成本构成要科学。税收的成本管理,应列为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要在各级税务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树立成本意识,制定逐步建立降低征管成本的途径和措施,包括“金税工程”的前期投入,后期运行与优化升级的资金投入,包括机构、程序和手续的简化,推广零散税收的委托代征,推行纳税信誉等级制度,推广税务代理,简化税收票证制度,建立纳税人或税务代理人的举证责任制度,建立征管成本的考核、监督机制,借鉴国际行政的成本管理经验。研究增加税收总量与减少、节约税收成本的关系。

税收风险意识是指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包括可能遭遇的灾害,征管能力低下,决策的失误,纳税环境欠佳,所造成的税收流失。税收征管工作中引进税收征管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税收风险直接威胁着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引进风险意识,可以保障税收征管的安全,加强对税收征管工作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争取税收征管工作的主动权。税收征管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税收监控,开展纳税评估,提高税收稽查质量和办案速度,严厉打击偷、漏、抗、骗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税收行政执法行为,规避行政复议和诉讼过程中的风险,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中的各项安全机制,严格依法治税,廉洁治税。特别要注意在经济衰退和萎缩时期,税收征管的防范。

7.明确树立税收的理念、形象和价值处向

我国税收征管的理念应当是“法治、科技、管理”。征管工作一定要在社会上树立高大的形象,这种形象要反映税收征管工作的全部内容,并加以综合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一种画面或晶牌。我国税务征管的社会形象应当是“忠诚、廉洁、文明、统一、高效”。国家税务机关所有人员应当宣誓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税法、忠诚于纳税人,忠诚于税收事业。征管的价值处向,是指税收征管的最终目的,把握了最终目的才能达到征管工作的理想境界。征管工作的价值处向应当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纳税人,服务于全社会。

作者:刘隆享

第二篇: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

摘要: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是现阶段税收的两大任务。对两者的认识,不能孤立地或对立地看,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应是国家税收和公共税收的统一”的视角下加以把握。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就能真正做到“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就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纳税服务新路。

关键词:依法治税;纳税服务;国家税收;公共税收;服务型政府

国家税收指的是坚持税收与国家本质相联系的税收一般,而公共税收指的是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条件下的税收特殊。将国家税收与公共税收这两个基本理念结合起来,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依法治税是实施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纳税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举措,两者都是现阶段我国税收工作的重大课题和中心工作。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正确把握国家税收和公共税收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认识并处理好两者关系,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税收理念建设进程和指导税收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税收观中的依法治税

税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与国家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是税收以国家为主体,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二是税收以国家权力为依托,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地保障实施;三是在法治国家中,税收的征收管理必须要以法律为依据;四是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体现的仍然是国家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参与。简言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以法律为依据,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性参与社会剩余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分配关系,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国家税收观。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税务总局对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彻始终,自觉维护税法的权威,确保税法得到普遍、公正、准确、有效的实施,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的税收执法体系、有效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和健全的税收保障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如何在国家税收观中理解依法治税,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依法治税是法治国家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这是对国家税收观中依法治税的第一个基本认识。税收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然而国家有“人治”和“法治”之分。历史上最初的国家都是人治国家,其主要特征是一种向上型的权力机构,强调“朕就是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法治思想开始进入历史舞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史记·商君列传》)等无一不体现了这种思想。尽管如此,过去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国家仍然是人治国家或者是人治为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逐步发展,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建设法治政府成为中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依法治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并被确立为税务工作的基本方针。因此,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从税务机关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中,就可以看出,“法治”是第一位的。

第二,依法治税是税收强制性的重要体现,这是对国家税收观中依法治税的第二个基本认识。从古至今,无论国家形态如何变化,税收的强制性始终是不变的。这种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进行征收的。正如马克思所言:

“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而国家征税正是凭借这种政治权力。二是税收是国家依靠法律来保障其征收的。也就是说,如果不依法纳税,国家就可以依据法律来进行处罚。国家为了取得税收,通过立法来确立征税依据,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征管程序,通过“违章处理”

(违章既包括不依法纳税行为,也包括不依法征税行为)来强制执行。由此可见,依法治税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始于税收强制性,也终于税收强制性,税收强制性体现于依法治税的全过程。

第三,依法治税仍然是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这是对国家税收观中依法治税的第三个基本认识。税收自诞生之初就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也始终不变,发生变化的只是不同形态国家中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与此相同,无论采用哪种治税理念,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保证税收的足额征收,保障国家职能的正常实现。基于这一理解,依法治税必然是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在“税收、发展、民生”中,“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实际上也包含着税收服务国家职能的深刻寓意。

综上所述,依法治税是国家税收对税收工作的要求,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一切税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我们要始终坚持。

二、公共税收观中的纳税服务

公共税收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收表现形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按照“以市场为主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税制设计要坚持税收中性与非中性的结合,坚持“效率、公平、简便”的基本原则,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改革方向;二是按照“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要求,税收之用途主要体现为“公共性”,即主要定位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市场经济运作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并尽量不去投资一般性竞争领域;三是按照“市场经济中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税务机关应该进一步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四是按照“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的要求,税收征管应当置于法律的约束规范之下。因此,公共税收实际上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税收,是一种服务税收。它致力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税制,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经济外部条件予以财力上的保障,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纳税服务,并按法治化的要求来规范管理,这是公共税收观的基本内容。

纳税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举措。国家税务总局对纳税服务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全面开创纳税服务工作新局面。

如何在公共税收观中认识纳税服务,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纳税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内在要求,这是对公共税收观中纳税服务的第一个基本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人民服务本来就应该是人民政府的应有之义,但在计划经济年代,政府被定义为全能型的,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更多地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而淡化了其为社会、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政府主要职能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经济所需的外部条件,政府角色也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税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服务型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二,纳税服务是公共税收理念的自然延伸,是服务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公共税收观中纳税服务的第二个基本认识。之所以说公共财政与公共税收是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对应的财政与税收表现形式,强调的首先是财政与税收的公共性,强调的是作为财政收入最重要部分的税收主要用途之公共性,强调的是政府应该运用税收来提供尽可能多且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税收是公共财政和公共税收理念的必然延伸。广义上说,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就是一种为市场经济(包括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服务的税收,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服务是公共税收的重要特征。而从狭义上说,纳税服务即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服务,这是服务税收的起点与基础,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必要前提。

第三,纳税服务应该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做法与经验,这是对公共税收观中纳税服务的第三个基本认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市场经济实践,我国的市场经济道路才刚刚开始。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以及如何让政府更好地为市场服务等方面,具有比我们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纳税服务领域同样是如此,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国家掀起“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及功能,纳税服务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比较与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纳税服务方面的经验,并使之与我国仍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致力于探寻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纳税服务新路。

综上所述,纳税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公共财政与公共税收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的必然延伸。因此,一是要努力地倡导定位在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条件下的纳税服务理念;二是要在立足国情与比较借鉴的实践中致力于优化纳税服务。

三、正确看待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的辩证观

将以上对国家税收观与公共税收观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税收和公共税收的统一:国家税收观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下税收的“一般”。只要国家存在,任何税收都是国家税收,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本质尤其应该坚持。这一点不会因为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公共税收观阐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特殊”,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税收主要表现为公共税收形式。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税收和公共税收,体现的是本质与主要表现形式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统一。这是我们认识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关系的基本视角。

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坚持的就是关于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的辩证观。第一,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是统一的。依法治税是国家税收强制性的重要体现,是法治国家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职能的实现。纳税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举措,它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保障税收的足额征收和国家职能的正常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第二,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是层次分明的。必须强调这样的观点,依法治税应该是第一性的,纳税服务是第二性的。依法治税是由国家税收本质特征决定的,是法治国家税收工作的灵魂,是一切税收工作的基础。纳税服务虽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税收理念的延伸,但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而逐步实现的,也是以政府依法行政为重要前提的,国家税收和公共税收的不同层次决定了两者也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一直强调“坚持依法治税,倡导服务税收”。我们决不能因为宣传纳税服务而冲击依法治税的根基,我们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倡导服务税收的。同样,当我们强调依法治税时,仍然要从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广大纳税人)服务的目标出发,搞好纳税服务工作,在纳税服务的范畴内,倡导以纳税人为中心,并在实践中努力从“倡导”纳税服务发展为“优化”纳税服务。

坚持这种关于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辩证观,同样可以从国家税务总局对两者的要求中找到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将依法治税视为税收工作灵魂,而纳税服务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其中孰轻孰重,可见一斑。最后,依法治税是一切税收工作的基础,对纳税服务来讲也是适用的。纳税服务工作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同时也要注重将纳税人的合理需求法制化,这也是依法治税对纳税服务的必然要求。

四、对纳税服务内涵的界定

我国对纳税服务概念的界定是在1993年12月全国税制改革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并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将“纳税服务”定义为: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第二次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又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为: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的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

纳税服务概念的准确界定为我们更准确、有效地开展纳税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但由于纳税服务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如何把握纳税服务的边界”还缺乏准确了解。因此,对纳税服务内涵进行分析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本文提出的一些基本认识,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纳税服务内涵。

第一,在“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的理念下把握纳税服务。纳税服务是税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纳税服务必须坚持国家税收与公共税收、权力税收与服务税收的辨证观,辩证地看待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一方面,税收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宏观调控的必要工具,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坚持依法治税,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经济体系的成功运作和国家职能的正常实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征收部门,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创造条件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纳税人提供合意的税收软环境,建设服务型税收,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因此,依法治

税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性的,我们强调要坚持。而纳税服务是第二位的,是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基础上倡导和优化。倡导指的是税务部门在理念上应该高度重视纳税服务工作,优化指的是税务部门在行动上应该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先进经验来改进纳税服务工作。

第二,在“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要求下把握纳税服务。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研究纳税服务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其纳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体系的高度来认识,要深刻理解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提出的“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深刻含义,认真把握“法治公平、规范高效、文明和谐、勤政廉洁”的具体要求,要在这些基本框架内来理解纳税服务问题。

综上分析,我们在理解纳税服务问题上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边界,即上界(限)是以“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为指导思想,我们的纳税服务必须在这一主题下展开;下界(限)是“坚持在依法治税的基础上倡导纳税服务”,我们的纳税服务必须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坚持依法治税,服务科学发展”就是纳税服务的基本内涵。在这一上下限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去“优化”纳税服务,努力在中国国情与国际经验的结合中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纳税服务之路。税务机关在提供与优化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只要是坚持“依法治税”这一基础,只要是有利于“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服务和措施,都应当属于纳税服务的范畴。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可以重新来解读纳税服务的概念,其中“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过程中”指的就是“依法治税”这一基础,“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指的就是“以纳税人为本,服务科学发展”这一方向。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沉锚效应”,指人们的思维、决策很容易受到第一信息的左右,而忽略其他的重要信息。正如我们过去强调税收的国家性和依法治税而忽略了税收的公共性和纳税服务一样,我们也忧虑在目前与未来强调税收的公共性和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忽略税收的国家性和依法治税的倾向。因此,我们强调,“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更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服务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校:周全林

作者:邓力平 胡 巍

第三篇: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税的思考

摘 要:本文对当前依法治税工作所面临的客观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推进依法治税所需要把握的重要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推进依法治税工作的基本举措。

关键词:依法治国;市场经济;金融危机;依法治税

改革开放以来,税务系统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着力加快税收法治进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执法行为逐步规范,依法治税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依法治税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日,笔者就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考。总的感到,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依法治税,显得紧要而紧迫;推进依法治税,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充分认识依法治税工作面临的客观形势

当前,税收工作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客观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更是给依法治税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第一,依法治税工作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篇章。全面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税收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要以法治的精神和行动,正确发挥各项税收职能。一是要依法履行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地税部门必须按照税收法治原则,依法大力组织收入,努力将经济发展产生的国家税收管住管好,实现税收增长和经济发展协调同步,为各级政府筹集可靠、可用的财政收入。二是要依法履行调控经济发展的职能。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依法运用税收法规和政策,促进市域经济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三是要依法履行收入分配的职能。坚持在调节社会分配上积极作为,切实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坚决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税收优惠,有效缓解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

第二,依法治税工作要积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考验。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大转轨。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演进,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同时,逐利是市场的本性,作为市场主体的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规避税收义务乃至偷逃国家税收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税收管理中的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斗争,将更加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代表国家行使税收管理公权力的税务机关,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把税收法治精神贯彻到经济运行当中。首先是要尊重市场法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遵循法律规范,也要求政府组织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必须遵循法律规范。其次是要严格执行税法准则。要恪守“税法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准则,自觉在税收实践中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原则、程序正义原则和规范执法原则,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做到主体合法、程序到位、证据确凿、手续完备、文书规范,确保税收执法活动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

第三,依法治税工作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新挑战。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债务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类纳税主体为缓解经营困难、争取经济效益,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家税收,给税收工作增添了不少矛盾,给依法治税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税务部门,一是要坚持法治方向不动摇。实践表明,依法治税是对政府工作最大的支持、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也是促进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举措。越是税收形势复杂多变,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绝不能把税收工作拉回到“以人治税、任务治税”的老路上去。二是要优化法治环境不懈怠。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依法治税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壮大法治力量,不断增强依法治税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确保税法得到普遍、公正、准确、有效的实施,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税收环境。

二、准确把握好依法治税工作的努力方向

依法治税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推进依法治税工作,必须分清主次轻重,正确处理依法治税工作中的重要关系,明确依法治税的努力方向。

第一,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的关系。依法征收与优化服务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税收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不能只强调优化纳税服务而偏废了严格依法治税,要依法依规依程序执法,手段要硬,刚性要强,措施要实,确保税法的严肃性;也不能只调强严格执法而忽略了优化服务的重要性,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确保每一项税收服务活动“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止于纳税人遵从”,努力实现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

第二,要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持续增长的关系。依法治税和税收计划是税收工作质和量的规定,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在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在下达税收计划时要力求科学合理,少搞基数法,多搞因素法,千方百计“挤水保质”;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培植和涵养税源,切实维护税本。

第三,要正确处理公平正义与征纳和谐的关系。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地税部门要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充分发挥税收规范秩序的职能,加大税务稽查和专项清理的力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税收法规和税收政策的严肃性,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始终坚持文明执法,切实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使纳税人依法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确保各项税收实践活动在法定的框架内展开,努力维护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征纳关系。

第四,要正确处理“治内”与“治外”的关系。过去讲依法治税,主要就是侧重依法打击偷逃抗税行为,今后这方面仍然需要加强,需要通过严格执法不断推动税收法治外部环境的改善,不断促进守法者自律。但是,执法者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更为重要。“依法治税是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法治的内在要求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广大税务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打铁先要自身硬,治税先要治权,治人先要治己,只有坚持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规范执法这个关键,才能推动依法治税工作上台阶。

三、积极探索推进依法治税工作的有效举措

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必须紧紧围绕组织收入中心、紧紧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始终坚持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说,是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税收法制建设,着力完善依法治税的法规体系。一是要完善法律架构。现行税法体系以税收条例和暂行规定居多,使依法治税难以落实。因此,推进依法治税,首先要加强税收立法工作,尽快出台税收基本法,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其次要提高适用的暂行条例和补充规定的法律级次,增强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二是要深化税费改革。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税与费的比率约保持在1比0.6左右,也就是说,我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还占有不少的份额。这种“费税之争”往往造成“权利之争”,妨碍了税收法治进程。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大力推动“费改税”进程,着力夯实税收法制基础。三是要改进综合治税体系。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协税护税机制等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为深入推进依法治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坚持不懈地推进税收信用建设,着力夯实依法治税的思想基础。一是要加强税法宣传。坚持以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纳税人心声、贴近税收中心工作为原则,以举办“税收宣传月”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地传播税收理念,实现税收宣传工作的经常化、实效化,使“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二是要树立信用典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认真开展纳税信用评价等活动,培养和树立一大批诚信典型,引领社会纳税风尚。三是要实行失信惩戒。认真落实公示、公告制度,依法曝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欠税案例、涉税违法犯罪案例,着力扩大税收信用的影响力,起到打击一个、教育一批、影响一片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的税法遵从度。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征管基础建设,着力营造依法治税的运行环境。一是要加强税源管理。积极推行信息管税,坚持在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完整的税源信息和有效利用好所获的税源信息上下功夫,着力打造监控严密、反应敏捷、处置灵便的税源管理机制;同时,规范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加大计算机评估力度,变过去的“随意喊税”为“科学评税”。二是要规范税款征收。积极改进税收计划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税收计划与经济税源相协调,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存量税源如实地反映到税收上来;严格执行组织收入纪律,严厉杜绝“涸泽而渔”、混级混库和预缴空转等行为,切实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坚决维护收入秩序。三是要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把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辅导和税收知识培训等内容纳入服务范畴,使纳税人更好地掌握税收知识,增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丰富服务平台,推进国地税融合,建设电子税务局,切实以优良的税收服务引导纳税人遵从税法。四是要强化税务稽查。大力开展专项检查,对整体税负偏低、征管基础薄弱、税收秩序紊乱的区域和行业,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规范税收秩序;大力查办涉税案件,突出抓好大案要案查处,对恶意偷逃抗税的依法从严从重惩处,坚决维护税收执法的刚性和权威。

(四)坚持不懈地推进执法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依法治税的执行机制。一是要落实执法责任。积极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科学制定税收执法岗责体系,解决“执什么法”的问题;全面明确业务流程,解决“怎么执法”的问题;定期组织执法考核,解决“执法怎么样”的问题;严格执法过错追究,解决“执法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二是要规范执法行为。重点要规范自由裁量权,针对纳税定额、缴税数额、税务处罚和减免税管理等环节,逐项明确执行基准,切实压缩自由裁量空间,防止和遏制随意执法。三是要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监督,严格实行规范性文件会审会签和备案备查制度,进一步深化规范性文件和执法文书的规范管理;加强对重点环节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着力规范涉税案件的审理;加强对执法行为全过程的事后监督,严格实行法制机构对本级征、管、查部门等执法行为的日常检查制度,严格执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增强税务机关自我纠错能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

作者:朱松发

上一篇:信贷市场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