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监管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项目监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这些年,随着政府基建资金加大,基建项目质量低下、腐败多发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对如何加强政府基建项目的投资监管提几点创新意见。

第一篇:项目监管论文范文

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1. 040

1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

按照有关规定,政府投资项目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做到“先论证,后决策”。但在实际中,项目审批部门审批不严,论证不充分,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体系。设计单位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对项目的研究和论证不够,细节把握不准,缺乏科学性,导致前期规划与实际脱节。建设单位在项目的设计、施工预算尚未评估、审批的情况下,为了赶工期而仓促上马,导致边设计、边施工、边更改、超概算现象严重。

1.2 建设制度执行不到位

按照相关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等四项制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项目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作为我国基本建设领域三项改革制度之一,从近10年实行的情况来看,对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大都是成立临时工程管理机构,由建设单位或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建一个临时性的基建班子管理项目建设。如××工程指挥部、××项目领导办公室等,待基建任务完成后,班子解散,实行的是行政领导责任制,而非项目法人责任制。二是在工程监理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均委托监理公司对项目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施工监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监理人员少、到岗率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责任心不强的现象,甚至出现监理人员与施工单位“同流合污”,导致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三是招投标制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是招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招标人对应当招标的项目擅自不招标或将项目分解使其达不到招投标的标准、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擅自邀请招标,招标时不遵守法定时限、泄露标底、随意更改招标文件载明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第二,投标人不择手段谋取中标,弄虚作假、挂靠资质高的企业或以他人名义投标,甚至串通投标、陪标、围标等;中标后将项目非法肢解转让,或者违法转包、分包。第三,招标代理机构随意缩短法定时间,不遵守招标程序规定和保密规定,甚至与投标人串通,操纵招标活动。第四,评标专家专业素质或职业道德不高,在评标过程中受招标人或投标人的干预和影响,收受贿赂,串通评标。四是合同制度执行不严格。存在合同内容不够详实,权利义务不明晰,对许多具体问题未形成合同文件。

1.3 项目监管体系不到位

一是在监管依据上,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有关政府投资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只有一些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某一方面的条例和规定,因而缺乏法律保障,导致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在监管程序上,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仍仅限于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审计、建设和纪检等部门。从监管程序上,这些部门都具有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监管的职能,因而既存在职能交叉,又同时受本部门自身的限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三是监管手段上,主要是现场视察、听取汇报、统计项目完成投资额等。四是在监管效果上,缺乏对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表现出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1.4 缺乏相应的问责制和制约措施

一是投资决策方面,针对有些单位和部门实施项目建设不进行科学论证,决策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盲目进行大量投资,导致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沒有相应的问责制和制约措施。二是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部门,没有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对这些部门应履行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如何追究、追究的形式等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和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三是建设单位,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建设单位只负责花钱而不负责还钱,在建设过程中擅自更改设计,扩大投资规模以及现场管理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低下等现象的出现。

2 产出问题的原因

2.1 项目治理结构不清晰,投资主体、监管主体混淆

政府投资项目由于其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也就是说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实质上是社会公众,政府承担着“委托-代理”责任,承担着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审批、建设和管理职责。而负责决策、审批、建设和管理的各部门,在管理上又表现为各自为政、分头管理,因而导致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责任难以追究,造成政府部门既是投资者、管理者也是监管者,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导致项目治理结构不清晰,投资主体、管理主体、监管主体相互混淆。

2.2 缺乏市场化、专业化的中介机构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投资项目也不例外,它涉及了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招投标、施工等许多专业领域,项目业主往往因为人员、专业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需要众多专业机构承担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全套的专业化咨询和服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经济转型时期,还没有形成政府投资项目服务方面的中介机构,使得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我们这里无法有效实施。

2.3 制度建设缺陷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方面完整的一套法律法规。近年来,虽有多个部门出台了一些与项目建设相关的条例和规定,例如: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实行建设项目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规定、招投标暂行规定;财政部下发的预算评审、财政投资评审暂行规定以及审计署下发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试行办法等等,这些规定大都是站在各部门角度,来对政府项目的某一方面而制定的,且内容交叉重复。因而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政府投资项目从决策到建设、从实施到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的全过程法律法规体系。

3 強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对策

3.1 完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要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只要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到位,就会避免项目实施后出现的超概、损失浪费和效能低下等问题。首先,在立项方面,政府投资项目应经过各级人大审议通过或经人大授权,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建立立项的公众听证制度。在项目审批上,要“先论证,后审批”。从立项调查到规划编制、从投资效益评审到专家论证,从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概算到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分析等,都要进行科学论证,要建立一套科学民主的计划编制和项目决策程序,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在项目实施上,要做好从可研到初步设计,从概算到预算,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评估、审计制度,避免项目建设时再发生变更、超概等现象。

3.2 严格执行建设制度

执行建设制度,必须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参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中介机构(项目管理公司),将现行一些不宜由政府机构承担的职能转移给中介机构。同时,提高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规范中介机构的操作程序和服务质量。一是规范招投标行为。要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制度,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各种设备、材料采购等达到一定标准的,一律实行招标采购。二是完善监理制度。监理公司是受项目法人的委托,对工程建设实施管理。项目法人要与监理公司签订监理合同,明确监理范围和职责权限。三是强化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合同的订立来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单位要制定合同的管理制度,使合同处于有效监管状态之中。

3.3 完善项目的监管体制

一是完善政府投资管理的分工机制。政府投资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分工,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二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强化公众、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定期不定期报道项目的进展情况等,提高项目监管的社会化、民主化水平。三是建立项目实时监管机制,做到对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的全程监管。

3.4 建立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对违反决策程序盲目上项目,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决策者的行政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将“谁决策、谁负责”这条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投资决策责任和投资风险责任的具体承担者。二是对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的制衡机制。

3.5 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是从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投产和运营等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过程评价、经济后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等。通过绩效评价,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廉洁高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政府投资项目标底审查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乌云娜,牛东晓.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周国栋.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政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06(5):30-33.

作者:吴淑芹

第二篇:政府基建项目投资监管创新

【摘 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这些年,随着政府基建资金加大,基建项目质量低下、腐败多发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对如何加强政府基建项目的投资监管提几点创新意见。

【关键词】政府;基建;投资;监管;创新

一、基建项目监管模式分析

目前,政府在进行基建投资时,在建设模式和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自建模式。由政府部门进行全权管理,如建设局、国资公司或其他建设单位,工程立项后由财政按预算将资金拨付到建设部门,部门作为法人,项目建设主要由财政、建设、纪检等部门监督。这种模式能够为政府节省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受到的监管较少,形成的腐败机会更大。二是法人负责制。由政府指定单位或企业作为项目的法人,进行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在回收成本或者获得一定收益再将经营权换给政府。这种建设模式通常用于公路、铁路、地铁、污水处理等具有运营性质的基建项目中,其优点是减少政府前期资金压力,政府监管相对严格,缺点是政府总的建设成本加大。三是项目代建型。现在叫做“交钥匙工程”,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一个企业作为项目管理方负责建设,完全建成以后移交给使用单位。这种建设模式更为公开透明,但是项目管理方过多地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容易存在权利寻租等腐败行为。

二、项目投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管范围不广

一个项目的建设分为可研、立项、招投标、设计、建设、验收等阶段,对于项目的监管也应该分为这几个阶段。但是在现实中,政府部门通常忽略了项目建设前期的监管工作。在项目建设前期最重要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中,它涉及了项目投资估算、经济和社会可行性论证等工作,直接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最终建设情况,但是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却没有真正到位。这就使得很多不具备立项条件和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被立项,导致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另外在建设资金上也没有认真审核其资金来源,导致资金不到位而引起工程不能按期完工或者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等问题;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不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而盲目上马项目,导致地方债务极度膨胀。

2.监管手段单一

在监管力量上,通常由财政、建设、纪检、审计等部门构成,而这些部门之间缺乏配合,都是各有分工、各自负责监管。在监管方法上,主要是事后监督,通常是在工程项目完工后的造价审核、工程质量、工程手续等方面进行事后的查验,而且大部分是凭借工程资料、财务资料等表象的东西进行监管,而对于一些事前和事中的投资控制、工程变更、隐蔽工程等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管方法。特别是,在对于一些超预算、超工程量的项目上,监管方面还没有更为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是最后还是由政府承担了这一部分的资金。

3.监管能力不足

政府的监管部门较多,但是普遍显示出不够专业的问题。财政是负责监管建设资金,但是对于项目工程建设不熟悉;建设主管部门主要是监督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安全等,对资金和前期可研、立项等监管不够,纪检负责项目的廉洁建设,但是在招投标、项目建设过程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也缺乏专业的知识;审计是事后审计,但是对于之前的立项、建设过程的问题却缺少相关的监管知识。监管人员对于基建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不够专业,导致了很多比较明显的问题没有并及时发现,酿成了大错。

4.惩罚力度不够

在基建项目监管中,对于发现的问题,惩罚力度有限。比如,对于围标串标的问题,对于企业是处于没证金,但是不少企业都会重新注册,换个马甲,又出现在建筑市场。对于政府方面的监管不力问题,除非发生大的质量事故,否则,对于一些工程超预算等问题,很少发生处理干部的处罚,长此以往,在监管力度上的松弛成为必然。

三、创新基建项目监管的几点措施

1.由政府部门向建设单位派驻财务总监,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

财务总监必须具备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建设程序,能够做到对建设项目全方位监督。任何建设资金支付必须经过财务总监签字,让政府部门在资金这个关键点扼住建设项目监管的“咽喉”。无论是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立项等审查,还是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造价、合同、变更、质量等手续的办理,亦或工程竣工验收、结算、财务决算等,如果未按规定办理,财务总监可以拒绝付款。财务总监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相关政府监督部门反映,保证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力监控。

2.要加强各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政府监管力量

要组成由建设、财政、纪检、审计、发改等各部门组成的队伍,各部门监管要互相配合,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对于更为专业性的问题,专业部门要及时参与到监管中来,辅助监管。可以成立一个由各部门人员组成工程建设监管协调小组,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共同解决问题。

3.加强对监管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要提高监管能力

要加强对监管部门的专业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当前招投标管理、项目运作、BT管理等新知识进行学习,掌握里面的“道道”,不做门外汉。要熟知法律法规,掌握项目建设、廉政建设等涉及基建管理的知识,在对项目监督时能够进行专业判断。同时,要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前预防,做到关口前移。

4.建立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要保证监管到位,还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要治理目前基建领域的各种乱象,必须尽快建立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对那些围标串标、偷工减料等不诚信的违规施工企业和个人实施严厉的处罚,将其逐出政府基建市场;要建立惩罚机制,对政府人员渎职、不尽责行为,权利寻租行为,监管不力行为,明确惩罚方法和力度,起到良好的警戒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仲兵.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3(07)

[2]冯薇.政府投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12(03)

作者:胡明书

第三篇: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监管的探讨

摘要:公共卫生项目监管是对公共卫生项目的规划设立、启动实施、管理监测、产出以及完工评价等过程以及具体活动的资料、程序、产出、绩效、影响因素等进行监测、督导、评价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降低项目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的一系列工作。

关键词:公共卫生项目监管;监管方式;指标体系;报告撰写

公共卫生项目是为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和促进目标人群健康,与公共卫生有相关性的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施的项目,是具有健康导向的影响和正向外部效益的项目。

本文所指的公共卫生项目,是指根据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规划安排,为了落实公共卫生有关政策,主要由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开展的项目。

公共卫生项目监管是指合理整合和应用与项目监管有关的知识、工具和技术,对公共卫生项目的规划设立、启动实施、管理监测、产出以及完工评价等过程以及具体活动的资料、程序、产出、绩效、影响因素等进行监测、督导、评价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降低项目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的一系列工作。本文主要探讨项目实施阶段的资金监管。

一、项目实施阶段资金监管的目标和方式

(一)监管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适时掌握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总体情况和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

2. 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大损失、违法违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资料不真实等问题。

3. 通过对问题的揭示,及时提出整改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以防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保障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合规及有效,促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监管方式

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监管,可进一步了解公共卫生计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从而发挥资金效益,推进医改等公共卫生计生项目任务落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监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信息系统监测: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项目单位定期报送的信息,了解掌握项目资金到位及支出等情况,从而确定重点监管地区及项目。

2. 定期自查报告:项目资金监管可采用自查的方式或者自查与抽查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项目实施机构需按照要求对项目的资金执行情况及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并纠正问题,最终形成自查报告。实施监管的部门可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抽查,检查项目单位自查的工作质量,避免流于形式。

3. 现场督查及巡查:现场督查及巡查是监管最有效的方式。一是听取情况介绍和座谈访谈。监管部门通过听取各级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和项目实施机构对执行情况的介绍,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深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收集有关意见和建议。二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核查。通过收集和查阅项目管理制度和文件、财务和业务资料,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判断,全面、客观地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执行及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等情况。三是进行数据核对和分析。对项目地区填报的专项投入和支出等各项数据进行核对,主要包括:数据间勾稽关系,汇总表与分项表,数据与文件,数据与实物等的核对,保证数据填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项目实施阶段资金监管组织实施

实施阶段的资金监管主要包括制定年度监管计划、监管方案、成立项目监管小组等。各级监管部门负责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和本部门的整体部署制定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包括监管项目范围、监管时间、组织及参与部门预算。在年度监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监管工作方案。监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管内容:明确监管的重点,一般围绕年度工作重点进行安排。

2. 监管对象:明确监管的项目,对象要具体清晰。

3. 时间安排:明确监管的时间安排,具体日程,便于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4. 人员安排:明确监管小组人员结构及分工。

5. 监管方式:通过座谈访谈、收取报表、查阅资料、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项目管理及执行情况。

6. 质量控制:为保证项目监管质量,明确督查人员责任,建立复核制度,疑难问题的定性采取会议讨论方式,质控小组一般由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专家组成。

7. 重点指标:一般根据当年监管重点内容,设定重点督查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便于全面掌握项目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情况。

8. 监管工具:便于监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掌握被督查项目的财务管理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避免工作中出现遗漏等情况。

三、项目实施阶段资金监管的指标体系

在项目资金支出中通常设立关键指标进行监管,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4个,包括:资金下达、资金到位和支出、资金合规性、财务管理和内控。在此基础上设立二級指标,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一)资金下达的监管

在资金下达中设立2个二级指标。

1. 项目资金下达率

查看项目省、市、县级项目资金文件,核实项目资金预算总额及资金下达总额,核实各级资金下达情况,了解资金是否有缺口,分析未足额下达的原因。通过资金下达率进行考核。

资金下达率=实际下达资金/项目预算安排资金×100%。

2. 项目资金下达周期

抽查项目资金下达周期,查阅财政部门下达资金文件,以及项目单位报表、财务账簿、银行单据和凭证等,通过查看省、市、县级发文时间及各级项目单位的到账时间,了解项目资金下达周期,分析问题发生在省级、市级还是县级,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解决途径是什么等资金拨付迟缓的原因。

(二)资金到位和支出的监管

在资金到位和支出中设立3个二级指标。

1. 项目资金到位率

查看各级资金分配文件和银行拨款单,核实截至某个时点,项目单位实际资金到位情况,分析资金未到位的原因。通过资金到位率进行考核。

资金到位率=各级实际拨付至项目单位资金总额/各级应拨付项目单位预算资金总额×100%。

2. 项目资金支出率

首先要根据项目实施机构项目支出总账、明细账核实项目单位实际资金到位情况、资金支出情况,核实项目资金支出率。如项目资金结余较大,要分析结余资金的原因。通过资金支出率进行考核,分析项目资金支出率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资金支出率=项目实施机构年度项目实际支出总额/项目实施机构年度项目预算资金总额×100%。

3. 项目合同支付进度

查看项目单位签订的合同,项目支出总账、明细账及支付凭证,核实项目合同支付进度。了解是否按合同约定付款及未按合同约定付款的原因。通过合同支付进度进行考核,与合同条款约定进行对照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合同支付进度=已支付金额/合同签订的金额×100%。

(三)支出合规性的监管

在资金合规性中设立1个二级指标。

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报表和账簿,抽取会计凭证,核实项目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通过资金合规率进行考核。

支出合规率=1-抽查到的违规资金金额/抽查资金总额×100%。

(四)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管

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中设立4个二级指标。

1. 专项核算

通过查看项目实施机构账簿设置和记账凭证,核实项目资金是否根据相关会计制度要求,按照项目年度及名称进行明细核算。

2.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落实

通过查看财务内部控制文件、记账设备、凭证和财务报表,访谈相关人员,核实项目实施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

(1)是否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2)是否不相容岗位分离。

(3)是否完全落实支付审签制度。

(4)查看会计档案管理情况。

(5)查看固定资产、物资出入库管理和盘点情况。

(6)查看其他内部控制落实情况。

3. 物资采购与合同管理

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监管是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任务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查看采购合同、招投标文件等材料,核实项目实施机构物资采购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签署的物资采购和其他服务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规定。

(1)采购品目是否符合实施方案要求及实际需求,是否存在闲置、使用率低等情况。

(2)物资采购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招投标。

(3)物资采购是否按照规定签订合同。签订的物资采购和其他服务合同是否具备合同法规定的一般条款,如: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违约责任等。

(4)相关材料是否完整,主要包括:设备、耗材、药品等物资验收、分配及发放记录、出入库登记、使用情况说明、盘点记录等。

(5)固定资产是否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4. 项目财务管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管理类资料是否齐全,保存完整,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或办法、项目资金核算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文件等。

(2)项目文件类资料是否齐全,保存完整,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执行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总结、项目督导资料、项目资金补助标准、项目资金下达及分配文件、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报告等。

(3)财务类资料是否齐全,保存完整,主要包括:财务报表、总账、项目收支明细账、银行和现金日记账、银行对账单及记账凭证原件及有关支出佐证材料等(如会议通知、参会人员名单、会议纪要、服务对象补助明细单、领款签字表等)。

四、现场督查(监管)财务报告的撰写

(一)报告撰写标准

1. 准确性。定性及数据必须准确,使用专业语言,准确、严密、符合科学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2. 简明性。语言精练,描述清晰,简明平实,通俗易解。既不要形容,也不要烘托和渲染。

3. 严谨性。财务报告必须严谨,用词规范。报告必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政策性,语言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正确。

(二)报告避免出现的问题

1. 督查问题不实,佐证资料不充分。督查发现的经验和问题,均需完备的佐证材料,必须有证据支持,如复印件、图片、报告、记录及文字说明,督查工作底稿需由被督查单位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避免出现错误报告。

2. 定性不准确,引起歧义。督查发现的问题,必须准确定性,不可只有对问题进行“白描”,或同一问题的定性前后表述不一致,互相矛盾。即在报告中首先要準确定性,并说明问题表现,同时定性与问题表现要一致。

3. 数据不准确,引起误判。督查发现的问题,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数据必须准确,便于督查报告的使用者正确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

4. 只有定性和描述,无原因分析。督查人员应通过查阅资料,座谈访谈等形式,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使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林海帆.从财经角度解读政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J].中国卫生法制,2016(01).

[2]文茂伟,倪冰校.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探索与优化建议——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05).

[3]祝群,贺祥民.革命老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闽西革命老区公共卫生服务为例[J].西部论坛,2013(06).

(作者单位: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陈芳 杜燕蓉

上一篇:工学结合论文范文下一篇:实习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