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案例回放]高某,原为某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4月,为了撰写论文和总结教学经验,高某要求学校退还其于1990年至2002年期间所上交的48本教案。但学校仅返还了4本,其余44本未返还。此后,高某多次要求学校归还教案本未果。2002年5月30日,高某以“侵犯教案本所有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

第一篇:物理教案论文范文

备课≠写教案

摘要: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对如何备课,怎样写教案产生了困惑。也有不少教师对于备课和写教案关系的认识,走进了误区。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备课和写教案的关系谈了三点对“备课≠写教案”的认识:①备课是本、教案为末;②备课要繁,教案应简;③备课重质,教案求实。

关键词:备课 写教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自明。它与其它学科一样,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重要之举在于教学前做充分、切实的准备。既是准备,就要备课,就要写教案。

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对如何备课,怎样写教案产生了困惑。也有不少教师对于备课和写教案关系的认识,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备课=写教案。简而言之,备课过程就是编写教案过程。

误区二:备课≈写教案。简而言之,备课过程和编写教案过程差不多。

有的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一心只顾着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何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眼中只有教材,心中没有学生,甚至还有狂妄自大者,高声言语“我只求把学生教会,不求学生如何学会”。所以,难以避免的行为出现了:这些教师编写教案时视教学参考书为“至尊宝典”,将“宝典”中编者就篇篇课文的深剖透析之理性语句“填鸭式”塞入脑际之中。先不管这些所谓的理性分析是否具有权威性,反正是能塞多少就塞多少,以备日后课堂上能口若悬河地“引导”学生“学习”。如此一来,花费不少时间,耗费不少精力“钻研”教参以编写教案的过程就顺理成章、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备课的过程。备课就是备课,写教案就是写教案,岂能随意将二者等同?

也有教师模糊“备课”和“教案”这两个概念不说,心中还存有“差不多”念头。课前准备如“蜻蜒点水”——点到为止,草草备课之后就写出教案。同时,心中还隐约劝慰自己:备课就要写教案,就形式而言,差不多。

马卡连科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沿着“教案铺就的平坦小路”走下去而忽略了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和学生的创造性发挥。这样的话,课堂出现平淡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在此就备课和写教案的关系谈三点个人对“备课≠写教案”的浅识,以抛砖引玉。

1 备课是本,教案为末

有经验的教师都认识到: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若不备课。就更无把握。由此可见,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备课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还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做出的具体行动计划。每一位教师都明白:备课的目的在于上好课,写教案的目的在于记下备课的结果。所以,它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下接课堂教学,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师若充分备好了课,即使教案不详,依然能把课上得如行云流水;课若备得不充分,即使教案写得有板有眼,也不见得能把课上出来。所以,教案多写或少写随教师的便,而应让备课更务实更多元化。

2 备课要繁,教案应简

一次充分的备课,其过程应该是相当耗时耗力的。既要确定教学目标,又要解读教材,还要设计教学过程。除此之外,有时还需要从网络、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资料。

编写的教案不必过于详细,因为教案是教师在讲课前设计的,设计是否切实可行,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现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求课堂立体而鲜活,课堂结构倾向于对话与互动,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非预设性和不确定性日益鲜明。一个用心教书的教师定然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这也就很好地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本着“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如此可见,昔日的八股式教案已不适应今日的教学。当然,虽说不强调教师在课前写详案,但上完课后,还应及时写出“教后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3 备课重质,教案求实

教师在平时应既要及时接纳本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还要不断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讲课左右逢源,灵活应变。倘若平时不注意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临渴掘井,课上则会理缺词贫,偶尔还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当然,学生也会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教师每天若拿出一定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既能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又能使有限的备课时间发挥最大的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著在课前做到充分地备课,那么备课的质量不言而喻。而教案又是全部备课劳动的结晶,所以,应以实用、科学为本。当然,要编写出一份优秀的教案,取决于教师多方面因素,如对教学大纲把握的准确度,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对编者编写教材领会的深刻度,对教材驾驭的自由度,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度等,在具体操作上还要遵循计划性、预见性、简洁性和创新性等。在平日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由于工作繁杂,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案更多的是一些有笔无心的教案。这些教案中,有的虽是自己构思的,但有其较强的随意性,有的则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和他人的教学设计糅合在一起拼凑出来的,有的甚至是教师不假思索地抄袭别人的……如此备课教案存在的问题决非是一朝一夕、一时一地的个别情况,而是由来已久、亟待解决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教案又怎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自己都“迷失了方向”,又怎能引领学生走向“知识与情感的芳草地”?这些教师们为何不去追求“案”在心中的境界?如果他们脚踏实地地教书育人,有朝一日,当他们发现自己就是一本丰厚渊博的教材时,课堂教学必定呈现出气象万千。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带有高度责任心认真对待备课和写教案。

作者:殷洪松

第二篇: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该归谁

[案例回放]

高某,原为某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4月,为了撰写论文和总结教学经验,高某要求学校退还其于1990年至2002年期间所上交的48本教案。但学校仅返还了4本,其余44本未返还。此后,高某多次要求学校归还教案本未果。

2002年5月30日,高某以“侵犯教案本所有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该案经历了一审、重审、二审、再审,最终法院以原告不享有教案本的所有权为由,驳回高某的诉讼请求。

2005年10月,高某改变了诉讼请求,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学校告到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4册教案本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原告高某独立创作,具有独创性,应属于作品;而另外44册教案本,因被告学校错误地进行了销毁或变卖处理,法院推定4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作品。涉案的教案作品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即原告高某享有,被告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法院判决被告私自处理高某教案原稿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赔偿原告高某经济损失5000元。宣判后,学校提起上诉。因其未预交诉讼费,法院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2006年3月2日,双方代理律师领取了撤诉裁定书。至此,这起长达4年的全国首例教案维权官司,以高某胜诉而告终。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主要涉及到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即教案载体的所有权的归属、教案是否属于作品及其著作权归属、处理教案载体是否构成侵犯教案著作权等问题。下面根据现行法律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一、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属于学校。

空白教案本是学校统一购买后发给教师的办公用品,而教师根据学校教学及教学大纲要求在空白教案本书写教案后,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成为具有智力成果的新物。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为什么属于学校?这就涉及到所有权的取得问题。

所有权的取得方法有多种,其中加工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所谓加工,就是对他人之物加以工作或改造,而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新物的活动。如将白纸印刷、绘画或书写,就是一个形成新物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加工物之所有权,属于材料所有人。但因执行职务加工形成的新物的所有权则应属于雇主,而不属于受雇人。案例中,高某在空白教案本上书写教案,记载下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个空白教案本最终质变为具有智力成果的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加工创造的过程。因为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系高某根据学校教学及教学大纲要求書写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职务(工作)行为,所以,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应归属于高某所在学校,而不属于高某个人。

另外,《民法通则》第72条第2款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后,财产所有权从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据此规定,在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也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时间为交付之时。所谓交付,是指所有人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利的转移。交付即意味着占有的转移,但单纯转移占有,并不一定会导致所有权的转移。没有当事人之间转移所有权的合意(指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仅仅是占有的转移,并不会导致所有权转移的财产交付。案例中,学校仅是将空白教案本交给高某备课使用,双方之间没有转移空白教案本所有权的合意,也没有转移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的合意,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还没有对教案本的归属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无论是空白教案本,还是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其所有权均未发生转移。要求返还教案本或者赔偿损失,首先必须证明其对教案本享有所有权。而无论空白教案本还是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高某均不享有所有权,故以“侵犯所有权为由”请求返还教案本或者赔偿损失,就没有法律依据。这也正是高某在以“侵犯所有权为由”的诉讼中败诉的原因。

二、涉案教案著作权属于教师。

(一)涉案教案是否属于作品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案例中,学校返还给高某的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创作的范围,是高某为进行教学活动以文字的具体形式所撰写的,教案内容能够固定在教案本这一有体物上并能复制使用,而且4册教案本中教学过程等栏目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高某独立创作而不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现有成果。因此,高某撰写的4册教案本所载的教案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的作品构成条件,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高某现存的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属于作品,是否可以由此推定已不存在的4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也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的作品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对拒不提供证据的情形作了不利推定的规定,即“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案例中,高某主张的事实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即教案一般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学校错误地处理了其所持有的记载高某教案的唯一载体44册教案本,导致高某丧失了证明其主张的直接证据,因此,根据上述民事证据的规定,应推定高某的证明主张成立,即已不存在的4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也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的作品。既然涉案教案属于作品,那么,其著作权属于谁?

(二)涉案教案著作权属于教师,学校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首先,涉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学校不享有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11条第1款、第3款分别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案例中,高某的教案包含着高某本人对本门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的见解,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教案的著作权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不属于法人作品,其著作权也就不应属于学校。

其次,涉案教案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属于作者高某。

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普通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职务作品的种类不同,其著作权的归属也不同。

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业务范围内有优先使用权。《著作权法》第16条第1款对此做了规定,即“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涉案教案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其著作权由作者高某享有,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如学校将其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参考等。

三、学校处理涉案教案载体是否侵犯作者的著作权?

作品与作品的载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作品在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要附于某一物品上,该物品即为作品的载体。基于作品,权利人享有的是著作权;基于作品的载体,权利人享有的是所有权。這两种权利的主体一般是重合的,但也有发生分离的场合。如案例中学校享有教案载体即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而作者高某则享有教案的著作权。特定载体的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权利,学校对教案载体物享有所有权,只具有物权意义,并不影响著作权的归属与利用,因为教案著作权的客体(作品)作为特定信息具有共享性,即同一作品可以被并存于多个时空,如写在空白教案本上、电脑文件上、刻在光盘上等。由于教案著作权的客体(作品)具有共享性,作为智力创作成果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所以,一般情况下,所有权人对作品载体的处理只会导致作品载体本身灭失,并不会导致作品也随之灭失。但是,当教案著作权的客体(作品)与其载体之间存在唯一对应关系时,所有权人对作品唯一载体的处理不仅会导致作品载体本身灭失,也会导致作品随之灭失。《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在行使各自的权利时都不得损害对方的权利。案例中,学校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教案本是记载高某教案唯一载体的情况下,却私自处理,已经构成对高某教案著作权的侵犯,应承担赔偿责任。

回顾并分析这起“教案官司”,笔者认为,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个案本身。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中,它应当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它唤醒了普通教师,敢于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它告诫我们的教育领导干部,不管是基层学校的还是行政机关的,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都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而不能违背法律,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

(作者系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法律研究员、律师)

作者:解立军

第三篇:《桔梗谣》教案

课 型:唱歌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强调体现学科的音乐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唱”为本,将数字舞蹈贯穿始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理念,以歌曲《桔梗谣》的分析,对比,学唱,表演,评价来完成学习。

教材分析:

《桔梗谣》是朝鲜民歌。“桔梗”朝鲜语叫“道拉基”,是朝鲜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所以這首民歌又名“道拉基”。歌曲共有7个乐句,第3、4句和第6、7句是第1、2的重复和变化,第5句加以衬词,曲调作了发展。整首民歌前后统一又有变化。音乐轻快明朗,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装饰音、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桔梗谣》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数字舞蹈学习掌握歌曲的音乐要素,感受朝鲜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桔梗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桔梗谣》

教学难点:能准确演唱装饰音,运用数字舞蹈表现歌曲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自制的朝鲜族的民族乐器——长鼓。请大家来拍拍,听听它的声音。谁还能拍出跟他不一样的声音。

2.要想拍出好听的鼓声,要用柔中带刚的力度。我们一起来试试,没有鼓的同学可以用身体来代替,请看老师的演奏。(老师示范两遍)

3. 老师先示范,请仔细观察:1,2,起(老师示范两遍),学生模仿时老师加入衬词部分演唱。请同学模仿老师刚才的演唱。(唱两遍)请同学们起立,边敲长鼓边演唱。

4.朝鲜族不但是一个有特色乐器的民族,他们还能歌善舞。再次演唱,同时请同学们观察老师跳的舞有什么特点?(此时播放伴奏,教师用“lu”哼唱全曲)。

5.感受了朝鲜族舞蹈,请学生思考,舞蹈有什么特点?像在画阿拉伯数字“3”。引出数字舞蹈。

6. 全体同学一起跟随老师感受朝鲜舞。(此时老师唱起朝鲜语“道拉基”。)

7. 可是刚才老师在演唱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笑得这么欢乐?(引出课题)老师带来了一段泡菜味十足的《桔梗谣》,请同学们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敲长鼓、学习数字舞蹈,让学生初步感受朝鲜族舞蹈的韵味,同时通过师生合作感受音乐,了解朝鲜语“道拉基”从而引出课题。

二、学习歌曲《桔梗谣》

1.欣赏了,朝鲜语的《桔梗谣》,同学们知道桔梗是什么颜色的吗?

[解决第一个重难点]老师演唱:白 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引出前倚音,跟琴并唱熟)

2.请同学们完整欣赏汉语版的《桔梗谣》,请你找出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前倚音。请跟钢琴,演唱歌曲旋律,在演唱的同时,请注意有前倚音的地方。

3.再次聆听歌曲,请问歌曲是几拍子的?请随老师一起跟着音乐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

4. 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随音乐一起感受旋律的起伏。教师在黑板上划出旋律线条。(教师“lu”哼唱歌曲旋律)

5.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构成?乐句之间有何特点?

6. 同学们请跟着范唱小声哼唱歌词,注意前倚音出现的地方。

7.大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跟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体验感受三拍子韵律,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熟悉旋律,在数字舞蹈的基础上,划出旋律线,更加直观感受旋律的起伏、分出乐句,同时为后面处理表现歌曲做好铺垫。

三、表现歌曲《桔梗谣》

1.完整演唱,学生演奏三角铁。

2.邀请同学来演奏长鼓,男女生合作。

3.一部分同学演奏,一部分同学加入数字舞蹈。

4.此刻,同学们扮演朝鲜族的劳动人民,挖到了非常多且美味的桔梗,大家劳作了一整天,看到满满的收获,制作了美味的桔梗泡菜,让我们吃着这美味的泡桔梗一起唱起“道拉吉”,欢庆这美好的一天。

[设计意图]承前启后,围绕数字“3”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歌曲,运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及创作力,同时继续巩固歌曲的音乐要素和风格特点。

四、总结

1.请同学们来分享你今天的收获,

2.今天我们欣赏了朝鲜语的《桔梗谣》,学唱了汉语版的《桔梗谣》,最后我们一起欣赏《桔梗谣》的舞蹈。

教学反思:

1、关注兴趣: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本课导入,教师拿出朝鲜族长鼓让学生拍一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了解朝鲜族长鼓,让学生一起随着老师拍起长鼓,感受朝鲜族民族乐器的魅力,熟悉歌曲的节拍,师生巧妙配合,既熟悉了歌曲旋律,感受了歌曲节拍,同时又感受到朝鲜族舞蹈的韵味。在感受歌曲旋律这一环节,运用划数字“3”来体验,目的是运用学生熟悉的数字,感受朝鲜族音乐向上提的音乐风格特点,同时又直观的分出了歌曲的乐句,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表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层层递进的方式,感受、尝试、巩固、表现,一环扣一环,教学环节清晰流畅,培养孩子自信的表现音乐,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孩子们上台跳起朝鲜族舞蹈,唱起优美的朝鲜族歌曲,充分表现歌曲,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3、关注人文:

课标中说:音乐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现着、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张,是不同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本课通过让同学们聆听、演奏、演唱、欣赏、表演等活动,感受歌曲《桔梗谣》所表达的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但是在教学环节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导入环节,过于急切。应多让学生自己体验不同演奏长鼓的方式。

2、歌曲学唱环节:学唱歌曲时,在歌曲难点处,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没能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此环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关注学生,及时运用有效的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后运用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评价学生。多让学生自己体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会继续保持饱满的热情,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个人独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作者:张锐

上一篇:物流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隧道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