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教学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基于实践,提出了一些高职院校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理论,主要包括重构的目标、评价与保障系统。【关键词】高职高专;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随着校内校外条件的变化、社会与心理等各因素的交叉作用,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已到了不得不进行重新重构的时候。

第一篇:网络教育教学论文

我国网络教育环境和网络教育市场的分析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与类型

网络教育是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向教育者和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来实现教育全过程或主要过程的一种非面授教育形式。与传统教育和传统远程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教学交互性更强、教学资源更丰富、学习更具个性化、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利。网络教育能够超越教学时空,用户只需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并可以根据掌握程度反复学习。

网络教育的外延广泛,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如同步教育和异步教育,单一教育和混合教育等等。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客户及教育内容的不同,将网络教育分成高等网络教育、普通网络教育、企业电子学习三类。

1.高等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由于与“学历”相关,也称为网络学历教育。高等网络教育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增强技能提供服务,以学历教育为主,也包括非学历教育。

2.普通网络教育:普通网络教育又称为非学历网络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职业与认证培训。

(1)基础网络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市场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提供课程教育和课后辅导服务。1996年“101网校”的诞生标志着该市场的起步。

(2)幼儿网络教育幼儿网络教育是指为6岁以下幼儿及其家长提供各种知识、信息的网络教育。我国该市场起步较晚,发育还不成熟,仍处于培育期。

(3)职业与认证培训网络教育:职业与认证培训网络教育为需要职业培训的人员提供财经、司法、英语、IT等方面的教学服务。由于职业与认证培训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和网络教育的优势,该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

3.企业电子学习:企业电子学习是指为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提供教育平台和定制培训课件,提供电子学习整体解决方案。

二、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环境

1.社会环境

(1)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富,而文化和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丰富的文化为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发展。

(2)知识经济的影口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将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

(3)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大到整个国家,小到个人,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育。

(4)社会发展不平衡 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网络教育通过网络传输教育资源,是弥补这一不平衡的重要手段。

2.政策环境

(1)政府积极支持发展网络教育

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克服社会资源紧缺的不利因素,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寻求能够快速、高效、低成本提高全民素质的手段、方法持积极态度,网络教育正迎合了这种需求。

1999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1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文化部,门在网络文化方面力推“新视听,新娱乐,新教育,新网吧”。其中“新教育”就是指把网络作为一个传播媒体,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2)逐步加强对网络教育市场的监管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网络教育市场的监管,要求各网校的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进入到以强调质量为主,必须创造条件在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网络教育规模。

国家教育部出台教高[2002]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要减少并停止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网络教育学生”。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教育部建立了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和年检制度。这对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网络教育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对于国内企业进入网络教育市场是鼓励的,对国外资本进入网络教育市场严格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和鼓励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表现程度不同。

高等网络教育市场进入的审批比较严格,在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教学基础设施、开展网络教育经验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政策上鼓励院校与企业合作,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国外教育机构与国内院校的合作,但非教育机构的进入门槛则很高。

基础教育市场、幼儿教育市场、职业与认证培训市场的准入制度比较宽松,只需要根据《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进行审核。政府鼓励国内企业进入该市场,但外资企业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基础教育市场严禁外资进入。

(4)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网络教育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化的无形资源,因此传输的安全性、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办法》已经列入2005年的立法计划。

(5)加强网络教育标准化建设

网络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技术复杂、文化多样等特点,从而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相互沟通,因此必须重视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开发,包括课件制作标准、学习环境标准、本地化标准等等。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主要有CMI、LOM、ADL—SCORM、SIF等。我国也从2001年开始着手远程教育标准技术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在教育部组织下成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着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制。

3.网络基础设施

(1)宽带接入数迅速增加

根据CNNIC第16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03亿人,其中宽带上网用户人数为5300万人,半年增加了1020万人,增长率为23.8%,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1.0%。宽带上网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并首次超过了网民数的一半。

(2)上网计算机数

根据CNNIC第16次互联网统

计报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4560万台,半年增加了400万台,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6%。可见,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三、我国网络教育市场现状

我国网络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初具规模。大量企业开始以“商业+教育”的模式与学校合作,结合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和学校的教学优势,将网络教育作为互联网产业的一个新盈利点,各种“网络学校”层出不穷。

1.高等网络教育市场

我国该市场从1998年起步,目前主要是由教育部批准的部分高校通过二级网络学院或者“高校+企业”模式成立的专门的公司进行运营。

目前,有67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网络教育在线学生数逐年增加。据估计,现在每年招生数大约20多万,每位学生学费平均约在1万元左右,分1—3次缴纳,市场规模每年大约为20亿元。

2.普通网络教育市场

普通网络教育又称为非学历网络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职业与认证培训。

(1)基础教育市场

根据《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的研究,2004年基础教育市场的付费学生数量约在20万人左右,目前学费每人每年约在2000元左右,B to C业务现实产业规模大约在4亿元左右,加上B to B业务1亿元左右的规模,2004年我国基础教育市场规模约在5亿元左右。

(2)幼儿教育市场

幼儿网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市场培育期,发展极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目前市场规模极小。

(3)职业和认证培训市场

近年来,职业和认证培训市场需求日益增多,规模也开始大幅度增长,以在线IT培训和英语培训市场发展最为良好。

据IT在线培训业界人士估计,目前在线IT培训占整个IT培训业15%—20%左右的份额,2004年在线IT培训的市场规模在3亿—4亿元左右。

当前,国内英语培训的市场规模大约为150亿元,据CNNIC的报告可以推断至少268.5万的适龄网民已经或正在参加在线英语培训,可以估算在线英语培训的现实市场规模每年在11.9亿元左右。

3.企业电子学习市场

企业电子学习在我国起步较晚,仍处于市场培育期。2004年市场开始启动,实施电子学习的企业越来越多。根据企业电子学习产业中主要企业2004年销售额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电子学习市场规模尚不到1亿元。

四、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趋势分析

根据CNNIC的数据统计,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中,“网络教育”在2004年底的选择比例是6.3%,2005年6月是10.6%,这说明用户对网络教育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根据CNNIC的数据,未来有1.2%的网民肯定会使用网络教育,而23.4%的网民可能会使用网络教育。由此可以得出,近25%的网民可能会使用网络教育,这说明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近期比较客观的市场饱和率约为25%,即潜在用户数量为2500万左右。

如果按照25%的市场饱和率,平均每人在网络教育上的花费为1000元,产生250亿的产业规模,可见网络教育产业潜在的市场规模非常大。

CCID研究认为,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在未来将以15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加的市场容量为42亿元。

由于政策管制,高等教育市场用户数增长速度受到限制,但是第二学位、研修生数量仍会快速增长,加上高等教育市场客户基数较大,未来总体客户数和市场规模仍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可达50亿元。

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市场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08年市场规模可达15亿元,2010年可达20亿元。

职业与认证培训市场 网络教育能节约时间、更为便利等特征适合目标人群的需求特征。预计未来3—5年在线英语培训规模上限将会达到每年51.1亿元。

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接受企业电子学习。目前国内金融、通信、电力行业的大型企业很多都建立了内部电子学习管理平台,为员工提供网络培训。现阶段从事企业电子学习的企业已有几十家,初步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但是总体市场仍处于培育初期,不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我国网络教育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虽然不同细分市场具体情况各有所异,但总体需求不断增加,客户数和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2004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为40亿元左右,预计2008年会达到81亿元,2010年可达到135亿元。

参考文献

1 IDC.未来4年E-Learning市场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在线教育电子周刊(43)

2 Online Distance Education MarketUpdate:A Mascent Market BeginstO Mature.Eduventures,March2004

3 刘继安.海外远程教育一瞥.http://www.jnjt.com.en/xdjyzxl

4 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战略.http://www.ciia.org.cn/genfiles

5 《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综合研究报告

6 在线IT培训产业研究报告.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5,2

7 在线英语培训产业研究报告.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5,3

8 段福德.中国网络教育产业化现象透视.http://www.online—edu.org/newartiele/articles/16/413.html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5年1月第15次,2005年7月第16次

(作者单位:

姚群峰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北京 100035

熊艳红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谭 斌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北京 100871)

作者:姚群峰 熊艳红 谭 斌

第二篇:再议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

【摘 要】本文基于实践,提出了一些高职院校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理论,主要包括重构的目标、评价与保障系统。

【关键词】高职高专;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

随着校内校外条件的变化、社会与心理等各因素的交叉作用,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已到了不得不进行重新重构的时候。而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的重构,已不仅仅是局部的更新与改变,而是指包括一切教育与教学因素的重组和重构。

1.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重构的原因

所谓后网络时代,是指网民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而且能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中主动地传播个人主张、意见与建议的一个事实性的存在时代。目前我们就处在后网络时代的大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不管是社会还是院校,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深刻的时代变迁,而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在因之经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从所未遇的挑战,具体为:

1.1 从宏观而言,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后网络时代的社会需求: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虽然具备百度文库、网络视频、远程文件等充足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以及网络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网络规划师等庞大的社会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前还要由企业进行网络方面的技能再培训、在就业后也可能要进行大量心理干预。企业与社会在人才入场之后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再培养,这就说明,我们目前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是满足不了社会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的。

1.2 从微观而言,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后网络时代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尽管引入了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等培养方式,但现实中还是被迫侧重知识的灌输。在教育上也缺少自我适应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网络环境之后,没有起码的网络专业敏感度与网络安全意识等等,这与目前大中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能力化教学、素质化教育的改革目标不相符合。

1.3 从个体而言,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在网络专业一线教师看来,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陈旧、枯燥,尤其不能满足其自我专业能力提高的需求。[1]在网络专业的辅导员看来,他们也无法专业地专门为网络专业学生服务,因为他们必须同时面对若干个专业,并且,基本上没有辅导员接受过网络专业的技术教育或者甚少参与过系统、全面的心理辅导教育培训。在学生看来,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更不能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与合理的薪酬。并且,在后网络时代,通过即时通软件或者论坛、贴吧等方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与网络学习来掌握学校的教学内容。麦可思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指出:网络专业是2007-2009年度高职高专类7个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2]。

对此,我们结合实践,再针对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目标系统、评价系统与保障系统等相关理论进行重构尝试。

2.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重构理论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重构理论的目标、评价与保障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可从教育与教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2.1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目标系统

2.1.1 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总目标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学体系总目标可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加以描述。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具体内容详见拙作《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素质目标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行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包括耐心、恒心、包容心等,身体素质则指针对网络行业的特殊训练与习惯养成,比如实验半小时洗手洗脸以减少辐射等,行业素质则是种综合素质[3]。而网络专业的教育体系总目标则是围绕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但也有自己的偏重,那就是专攻素质目标中的三大素质目标。其中,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必须要求网络专业的职业辅导员必须经过职业的心理师培训,而行业素质的培养则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必须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或者经过基本但必要的网络专业基础知识与行业必备知识的简单培训。

2.1.2 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次目标

次目标是指教育教学体系总目标在各阶段内的具体实现。网络专业教育体系次目标是总目标在各课时内的具体体现,详见拙作《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而素质目标中三大素质的具体分、实现,则要求辅导员分别与心理咨询部门、体育教学部门、医疗部门和网络专业教师三者进行沟通后进行汇总,才能最后确定相应的具体内容。比如,身体素质的培养,可以侧重近视眼、电脑病和电磁辐射等方面的预防,而且,身体素质完全可以与心理素质培养结合,通过运动与游戏来培养心理素质。行业素质的养成也要分阶段进行,并且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具体的网络专业教育体系次目标,比如网络专业心理素质则包括网络专业心理潜能、网络专业心理能量、网络专业心理特点、网络专业心理品质、网络专业心理行为五个方面[4]。

2.1.3 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单元目标

网络专业教学体系单元目标是教学体系分目标在课程章节/单元目标内的具体实现。具体内容详见拙作《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而网络专业教育体系单元目标则是单元目标的具体细化。比如网络专业心理品质就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等培养目标。

2.2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评价系统

针对前述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出初步的目标评价表,部分表内容如表1[5]。

2.3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保障系统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重构的保障系统,包括国家、行业、省市以及院校及其系部的相关政策、机制、环境和非物质等方面。具体来说,政策是指国家、行业、省市、院校以及系部、室组等各级机构的具体激励性与惩罚性性措施,比如鼓励教育和教学部门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让辅导员专心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而教师不必分心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成长问题,而学生也乐于接受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必担心个人隐私外泄以及个人三年时光荒废等;机制则是教师和辅导员根据教育与教学体系目标制定出的具体行为规范,这既包括对教师与辅导员的约束,也包含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比如教师要定期有再学习记录、辅导员有严守学生个人隐私等,而学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若干专业性质的社会服务证明等等;环境则是教育教学得以实现的具体实际条件,比如实验室、设备、机器等教学设施,心理咨询室、心理宣导场所、心理自我测定软件等教育条件[6];非物质保障包含面更广,大到师生培训,小到课程中的现场设备与心理救援等都属于此范畴。

3.总结

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我们提出了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理论设想,其中包括重构的目标、测评及保障体系,目标体系属于实践的理论性认识,而测评和保障体系的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事实检验与数据统计和分析。而我们有个重要的感觉就是,教育教学两个体系既要高度分离实现各自的专业化,又要适度交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专业教师和网络专业的辅导员都要实现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刘亮,潘海珍.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刍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2]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3]刘亮.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J].科技信息,2009(34).

[4]http://baike.baidu.com/view/18532.htm.

[5]刘亮.二探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J].网络财富,2010(22).

[6]陶漫,胡文靖.后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信息沟通方式探析[J].电子世界,2012(02).

作者:刘亮

第三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如今,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带来的多元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方便、快捷、视野开阔,但随之而来的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对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辩证看待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校园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每一所学校当下重要的教育问题之一。

结合我校的省级课题“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能力方面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制定网络安全制度,加强网络安全文明教育

为了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与学校总体安全工作相结合,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青少年上网问题,我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络安全文明教育,积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文明的环境,特成立网络安全领导机构,并制定网络安全制度。

2.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应急行动中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为了确保发生网络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互联网网络安全相关条例及上级相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预案包括网站不良信息事故处理预案、网络恶意攻击事故处理预案、学校重大网络事件处理预案、日常管理、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行动等内容。

3.签订网络安全责任书,完善安全防御体系

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网络信息安全就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完善安全防御体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特制定网络安全责任书。

学校于2017年9月1日和老师签订责任书,各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坚持“归属管理”原则,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各部门负责人及网管员负责加强对本部门上网信息及内容的审查,确保上网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信息不泄漏,实现24小时网络监控制度。

4.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青少年拥有文明的网络道德,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对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教师方面

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我校低年级开展了“网络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和网络是朋友”主题队会,学生通过自编儿歌、快板的形式展示自己对网络的认识。中年级学生开展了“不要迷失自己”“网瘾的危害”主题队会,孩子们以小品、朗诵等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网络的看法。高年级学生开展了“拒绝网瘾,文明上网”主题队会,以演讲比赛的形式抒发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把握自己,不要被网吧网住自己”的心声,六年级还办了这一主题的手抄报,呈现出网络信息的多彩面孔。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的开展,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网络的认识,同时也规范了自己的网络行为。

2.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学校是不可能“封闭”的,越是禁止,学生的好奇心会越强,反而会刺激他们一探究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和方便,辩证分析网络的积极价值和糟粕,把其本质直白地剖析给学生,使网络不再保持神秘。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习得上网自律和网络道德。

三、家长方面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光靠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当然不够,家长也是學生文明上网最直接的影响者和引导者。因此,学校在推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时候,选择了和家长联手。

学校经常教育家长要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孩子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行为。

从文明史中走来的中国,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探索网络强国新路径,开拓全球网络治理新境界,让互联网之光点亮人民生活、照亮国家未来、贡献人类世界。作为祖国未来支柱的未成年人,只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挥合力,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相信一定能为学生营造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枣园小学

作者:徐金梅

上一篇:工程勘察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劳工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