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教育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媒体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遭受威胁和挑战。为了发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必然性、可行性、渐进性等进行剖析,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实践性等价值维度,提出了理念、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现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网络教育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网络教育建设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实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以信息容量大、信息种类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实效高的特点,为社会各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对于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亦是如此。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何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利用大数据时代实现自身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深入探究大数据本身及其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并对其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综合多方考虑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以切实实现大数据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时代变革

大数据犹如一场信息风暴,席卷了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刺激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探索大数据背后的变革力量,并对其加以利用,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的现实性选择。

一、大数据及其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一)大数据的内涵

所谓大数据,简单来讲就是一种信息资产。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其海量的资料容量、高速的信息增长效率和多样的信息种类脱不开关系,但其基于新处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为人们带来的高洞察力、简便流程和辅助提升决策能力的性能,才是其引领信息风暴的关键。

在一系列关于大数据的研究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其本身的特征并进一步挖掘了其自身价值。依赖于大数据的使用,供应方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需求方的具体需要,从而进行更精准的营销和传播活动,以收获更好的效益结果。但大数据并不是一项百利无害的选择,基于当前技术发展的限制,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这对人们驾驭大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已然成为支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大数据在网络社会掀起的风暴,也同样席卷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率已接近百分之百,学生利用网络已然成为一种常态[1]。与此同时,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网络环境,结合大数据的自身特点,以及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形成的大量信息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向着更加贴合学生学习需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托校园信息网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更加高效和全面的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三)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课程和网络管理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一大重要内容。网络,已然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工具。但是,就当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现状来看,大数据对其的渗透影响还不明显,应用效果也并不理想。高校思政教育惯有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阻隔了大数据作用于其根本发展的实效性,影响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再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应用等基本素质的水平参差,也为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的发展机遇

1大数据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惯性思考模式,转而更加关注数据变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大数据时代的人类思维模式变化。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人们在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中,更加注重对信息本身的探究,而非对于信息传播原因的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理性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这种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变化,无形中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训练学生关注事物因果关系的教育观念,转而要求其顺应学生思维模式变化的现实,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维,而这种教育思维的转变,无疑将带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2大数据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网络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形成了庞大而海量的数据信息库,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大基本特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体系到授课方式等的创新,都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发展资源。单纯地就数据信息量来讲,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库翻转了纸质出版时代,教育刊物数量有限,承载思想教育创新信息量有限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更富有深度、更具时代性、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比较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传统信息承载模式,结合网民群体自创的博文、自制影像等,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组成形式,促使其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也更好地贴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需要。

(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挑战

1大数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云存储技术的强大技术后盾支持下,呈现出一种无限增长的状态,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增长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信息量是无法想象的庞大。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从生活中的邮件收发、即时通讯等,到学习上的信息查阅、网络办公,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信息数据,并不断地并入大数据时代的庞大数据库中。同时,网络每天流动的多样信息传播,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群体的思维观念。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以及这种信息传播流动影响的双向性和不确定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针对性迫在眉睫,其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加强自身结构建设,把握数据海量性特征和自身教育的对象性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引导性的变革不可避免[3]。

2大数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网络使用者带来了更快速的信息传播和接收体验,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信息时效性的需要。网络维度的交互融合,结合大数据的爆炸式信息生产速度,刺激了现代社会几何裂变式的信息增长速度。大学生作为社会先锋群体,不断追寻着网络发展脚步,展示出了高度的“数字化生存”理念,在大数据时代中接受着来自社会正能量和不良思想的双重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网络发展环境,以及飞速传播的数据信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不能及时掌握社会时态,对大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帮助,必将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背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道路。

3大数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本身的海量性和多样性,导致了其信息包容的广泛性和杂乱性,各种信息充斥其中,为信息搜集和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数据时代不乏价值极高的信息内容,但也同样充斥着包含负能量和错误思想的不良信息,再加上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的未解决,使得整体的大数据网络环境呈现分散、凌乱的状态[4]。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信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实现自身实效性发展的挑战也十分严峻。高校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参与网络信息的动向传播,不断接受网络文化的冲击,对其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热门事件和热点话题对其思想观念的引导,使其容易产生相当效应,但在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传播和认同上,仍然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提高凝练大数据信息价值的能力,顺应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提高自身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对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和正确思想意识培养提高到重要位置。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策略建议(一)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观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集体意识,更注重综合思维和创新理念的思维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的这种思维变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提出了相当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满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引导需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梳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思维观念。首先,要树立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的思维,强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的协同协作,共同致力于挖掘大数据时代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宝贵财富。其次,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机敏性和前瞻性,适应大数据时代高速更迭的数据信息变换,并能从中准确地把握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保持并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群体相关社会思想意识的机敏性,并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分析和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动态,提高整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鼓励开放性思维和个性化理念的渗透,保持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引导性[5]。要广泛地接受和借鉴社会新潮思想,取其精华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用。同时,注意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因人制宜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数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

数据是构成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也是适应大数据时代趋势,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首先要从教育管理内部的分析整理开始,整合各部门、各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构建全面的、体系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其次,要注重内外联合,将校园内的网络数据体系与社会相连接,重视对于社会属性的大数据体系的联系使用,时刻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地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习惯,积极联系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媒体,最大化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全面性和吸引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体系[6]。

(三)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素质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新鲜思维不断发展变化,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有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素质,建立和培养具备敏锐的数据感知力、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首先,要组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基本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对于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其次,要针对大数据本身的海量、高速、复杂等特点,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课程考核、能力比拼等形式,选拨一批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工作者,并将其充实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部门,激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生机与活力[7]。对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应用同样重要,要积极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锻炼他们的数据分析、采集、整理能力,鼓励其树立大数据意识,在大数据时代发挥其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榜样引领作用,增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基础力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研究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应对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网络为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主流价值观,促使其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影响,更好地参与网络生活、参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也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富有活力、感召力、影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在大数据时代中,综合把握其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灵活应对挑战、完善自身建设,革新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观念,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大数据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全面动态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就能实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提升,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学生成长,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邰永林.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5,(27).

[2]王川,沈颖.“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政学术“慧课堂”的构建与效能研究[J].速读(下旬),2015,(4).

[3]刘轶颖.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师生思政状况调研——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4,(13).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EB/OL].人民网,20120102.

[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

(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白岩 唐全中

高校网络教育建设论文 篇2: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及其价值维度研究

摘 要:新媒体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遭受威胁和挑战。为了发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必然性、可行性、渐进性等进行剖析,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实践性等价值维度,提出了理念、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特性;价值维度

【中圖分类号】G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已经获得与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安全、社会安全、隐蔽战线安全等同等的重要地位,网络这一新兴舆论阵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主战场。剖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探讨其价值维度及实现路径,使其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渠道和阵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及其实现路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一)网络思政教育的必然性

其一,是维护新媒体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当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既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工具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行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人人都拥有向社会发声的权利,人人都可以在网上针砭时弊,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华舆论、策划反动宣传活动、攻击我国政治制度、丑化我国国际形象、推行意识形态霸权、干涉中国内政,也成为国内一些人攻击党和政府、抹黑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的主阵地。由于网络传播的普遍性、跨国性、不可控性、复杂性,互联网已经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平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战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难度加大。

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开发、建设和应用,这是应对网络世界的各种挑战、维护网络媒体公信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其二,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信息传播“第四媒体”,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即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等院校学生来说,开放的网络环境既增加了受教育的途径、方式,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也使他们遇到各种“复杂”的环境,或是受到不良信息侵扰,或是掉入网络陷阱。

总体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师生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政治颠覆和思想渗透,实现“西化”“分化”图谋的重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选择性、独立性、自主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易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随着网上一些反动、扭曲、腐朽、落后、非主流思潮的侵入,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极易接受、移植、内化一些不良网络社会思潮,出现政治淡漠、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

如何用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成为今天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思政教育可行性

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覆盖领域狭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固化等缺陷,容易对大学生失去吸引力。而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的生动性、丰富性、广域性、迅捷性、交互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1.内容丰富鲜活,便于理解接受。

网络信息资源几乎是无所不包,而且类型丰富多样,覆盖了不同学科、领域、地区、语言。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更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充分利用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等多种载体传送多样化的信息,让网络思政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内容鲜活,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采用高效便捷、内容鲜活的网络教育载体,改进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2.即时便捷,交互性强。

互联网具有即时便捷的特点。微博、微信都支持多平台运作,宽带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其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中,智能手机具有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让利用微博、微信进行思政教育变得即时而便捷。

交互性强是互联网媒体的最大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无论是针对思政教学内容还是案例讨论、课后思考,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即时发表意见和看法,加强沟通交流互动,触发思考和体会。

3.创新学习方式,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上网可以创新学习方式,加强自我教育。互联网让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既有利于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又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既能激发创造潜力,又能激活思想。

其次,有利于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可以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大学生身边可触及可感知的事物,促进“要我学”自觉转换为“我要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加强学习引导,不断触发大学生思考和思想的提升,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促进了自主思考、自我教育。

(三)网络思政教育的渐进性

1.人们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规律认识具有渐进性。

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人们对它的运动形式、结构、功能和关系等的认识是在时间的持续性与空间的广延性的交替中展开,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发展,人们才能掌握其规律。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它的接受充满渐进性。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一项新的技术,还缺少完善的知识产权、技术、运作机制的保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思想意识、习惯、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接受它,对它的信任性、依赖性还很低。

同时,因为网络等新媒体的技术性、交互性、即时性、隐蔽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就现实而言,一些高校只重视网络中心、计算机房、服务器、网络主干、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在购置设备、网络建设上不惜投入,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软件投入严重不足,许多高校由于担心难以管理,甚至连官方论坛、微博等都没有开通。总体而言,很多高校思政教育还没有普及网络技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时间、运作过程,导致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普及充满渐进性。

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建设充满长期性和艰巨性。

200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网上党校和团校、心理咨询辅导网站、大学校园生活服务类网站等。但是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认识不够、管理不严、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定位不准、投入不足、力度不大、队伍不全、素质不高、效果不佳等等,这些不足表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二、高校網络思政教育的价值维度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问题,并且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正如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念,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在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只是运用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把握政治方向,确保政治目标,坚持党性原则,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播先进知识。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可以说,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现了国家本位,彰显了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其一,网上思政教育信息的发布者要有正确的立场。要以帮助在开放教育环境中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为目的,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其二,要加强对网络及其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把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关。其三,增强在开放教育环境中大学生遵守网络规章的法治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知识性维度

网络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在教育,教育就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知识性维度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必须具备的特征。它既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也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既需要进行理论构建,又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支撑。

一是理论基础知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建立、形成和发展的奠基性、支柱性理论。如果缺乏这些理论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难以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性、奠基性理论和学说。马克思主义(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二是跨学科知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借鉴吸取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程既具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又具有知识的厚度、内容的广度。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知识性维度要求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理性发言,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中敢于亮剑,积极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还具备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打通学术圈、社会圈与网络圈的壁垒,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在理性对话中彰显学术的魅力,在明辨是非中突出“传道、授业、解惑”“资政育人”等作用。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性维度

强调网络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并不意味忽视实践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方法、内容等源于社会生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现实生活。可以说,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增加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厚度,奠定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根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既要关注物质生产实践,还要关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科学实验实践,特别是要随时关注、跟踪、解答社会生活热点、难点、疑点。

网络上曾经出现如下问题:“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不是英雄”、“钓鱼岛没有GDP,中日为此冲突不合算”“中国国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贡献没有中国国民党大,因为牺牲的将领比人家少很多”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有很多,混淆了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严重抵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观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讨论、论坛、微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危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总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是以观念形态、意识形态反映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方向、性质等进行了总的设想和规定,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通过分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揭示了网络的“危”与“机”“机遇”与“挑战”,而探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维度,阐释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根基与方向,落脚点在于认真贯彻思政教育“三贴近”原则,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规律,开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路径。

(一)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理念

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方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如果主流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中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那么,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的思想观念就有可能占领这个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因此,客观理性地研究網络思政教育工作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从思想上树立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抢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

(二)打造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打造一支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政治强的工作队伍是实施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运用网络能力培训。围绕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

其次,要不断优化网络德育队伍,吸收精通思政知识、网络技术、心理健康、成才教育等综合型知识的人才,作为兼职德育队伍,通过多种网络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再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和网络思政教育专题讲座,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对现有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训。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在网络空间的作用,在网站的整理、学生工作网页的制作、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等工作中大胆培养使用学生骨干队伍,使其成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辅助和补充。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首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以弘扬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任务的网站,内容包括新闻导读、思政动态、专家讲座、理想信念、思政文件、理论园地、校园文化、先进典型、思政评估、社会实践、网上纪念馆等等。

其次,要集中力量开发大学生感兴趣的德育软件,既要富有娱乐趣味性,又要具有知识学术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寓教于乐,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网络娱乐软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枯燥的理论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最后,网站要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建立生活服务型网站、就业指导网站、心理咨询网站、社团网站、创业网站等等,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保持信息内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总之,高校通过加强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将思想引导、搞好服务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把网站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四)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海量信息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愿意表达而不是当听众,更愿意质疑而不是赞同,更愿意对话,而不是被灌输,这也是今天思政教育者需要清醒认识的社会现实。为了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增强效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开发和搭建多样化的载体平台,充分发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的功能。

比如,开发以BBS、论坛为代表的公共交流平台,以QQ、MSN、飞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平台,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的网络交流载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载体通信平台。通过搭建这些网络平台和载体,既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发布正面信息,及时回应师生及社会质疑。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N].红旗文稿,2015-9-102.

[2]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教育,2011,(11).

[3]蒋常香,吴喜兰.利用微博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2,(2).

作者:郑文 丁梅君

高校网络教育建设论文 篇3:

探索高校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机制和监督机制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为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的开展,探索高校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机制和监督机制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政、建设机制、监督机制。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伴随网络技术水平的更新与创新发展,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更加丰富,尤其是疫情的到来,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利用互联网打造新型的思政教育格局,已是大势所趋。如今网络和现实之间的交集愈加频繁,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把握时代发展的需求,但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构建大学生积极沟通的思想政治论坛,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交流活动,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1、形式单一,活力不足

疫情期间,为积极响应上级“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诸多高校依托“易班”、“腾讯课堂”、“钉钉”、“腾讯会议”、“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政工作,但大多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活力不足,仍沿用传统理论说教模式,传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对相关的网络思政学习内容的意义缺乏明确认知,因而导致过程体验不佳,多数局限于被动参与,制约了网络思政教育真正发挥实效性。

2、相对滞后,衔接不畅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网络思政教育应及时有效的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下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但很多高校仍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

网络思政内容更新滞后,内容缺乏吸引力,网络思政教育的衔接不通畅,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大势、时政新闻、中华传统美德、“工匠精神”等理解都比较肤浅,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当不利。

3、主体薄弱,缺乏力量

网络思政教育主体主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走进了高校,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力量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相差较大,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网络思政教育的专职队伍较少。由于人员分配问题和各种师生衔接等问题的存在,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由辅导员兼任,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很少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在日常更新和维护上得不到有效保障,会严重影响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机制

当今由于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数字化教育早已经走进校园,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也已经由传统方向向网络方向发展转变,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思政教育成为各高校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新媒体载体的“双面性”,让网络思政教育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如何探索出适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建设机制,已然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

1、充分利用各平台特点和优势,抓好思政平台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依托学校官网、易班、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平台建设,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广泛宣传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政策纲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思政内容。各高校应充分掌握各平台建设的优点和短板,各取所长,资源互补,打造出富有学校特色,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模块,有效占领网络思政高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覺悟和政治敏锐性。

2、增强服务功能,资源深度融合

网络平台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更新速度严重影响了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效果,高校应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时效性、多元化等特点,增强平台的服务功能,增加平台的政治粘性,把平台建设和广大青年学子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对现有的平台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各部门深度联动的平台资源系统,不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成为学生思想引领、政治成长、成熟的摇篮。

(二)、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虽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走进了高校,但明显在这方面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还不够合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在大数据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层次较为落后,技术和人才资源匮乏[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还局限在学生工作团队,他们还都是兼职网络思政工作,往往他们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新要求、新形势时,常常会暴露出政治素养参差不齐、网络技术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构建一个专业化、素养高、能力强、技能过硬的网络思政教育团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的重视、政策上的倾斜、资金的投入等一系列的配套建设。

(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应制定适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案,考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方面,应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利用、开发和管理,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和优势,确保学生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时意识形态不偏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监督机制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科技迅速变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立场与见解,也可以从网络世界中获得多元化的观点看法。在如此的形势状态下,高校若想通过新媒体载体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机制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正确的引导。

(一)、思想引导下的网络监督

高校可以借助在学生较集中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安排专业的管理团队,设置和学生交流互通的模块,集中对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正向的解答,对虚假偏颇的消息进行及时的澄清,以权威的信息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问题,以动态的机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以柔和的方式解决校生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这种模式使思政工作者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用权威的解答击破不实的言论,以网络平台交流为媒介,注重和青年学生的思想交互,更有助于高校、师生、社会达到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思想共识下的网络监督

各大高校应充分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自觉筛查不良虚假消息的能力,形成民主的网络监督和学生正确的思想共识。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在学校日常的监督机制下,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人参与,自觉监督的思想共识。同时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做好榜样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围点,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充满正能量的民主网络监督体系。

(三)健全制度下的网络监督。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监督应具化落实,不容含糊。细化职级责任管理,保证各级有序进行。工作职责正规化、信息管理严格化,网络思政教育者作为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表真实言论,表达正确的价值观,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达成思想共识。

四、结语

当今,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手段,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以及结合当前的疫情情况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潮流,在后疫情时代,借助新媒体来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继续成为一种主流。在如此重要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发现,各大高校对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投入并不是很多,想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的学生常规化管理对各部门来讲仍然任重而道远,高校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机制和监督机制还应该进一步的去完善。

在如今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应该被投入更多的关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从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需要我们从全局出发、从高处俯瞰、从大处着眼,真真正正的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温暖陪伴者和幸福守望者。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 2014年12月(上)

[2].刘海波.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浅议[M]. 文教资料. 2018年第24期.

注:本文系2021年沈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名称: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DSZ-2021-031

作者:金鑫 李川 林燕

上一篇:选煤技术工艺流程论文下一篇: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