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专科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一脉相传的演进轨迹专科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培养中高级技艺型人才始终是它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特征。

第一篇:网络教育专科论文

英国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启示

摘要:英国口腔护理教育比我国起步早,有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口腔护理专科教育在我国已引起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但目前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英国口腔护理教育现状研究对我过口腔护理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口腔护理专业;英国;启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口腔护理专业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英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比我国起步早,发展快,体质健全,我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护理专业划定了“口腔护理”和“重症监护”两个专业护理方向,这是我国护理行业由大护理转向专科护理的一个标志性的划分,标志着我国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以及护理方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1]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独立的口腔护理培养体系,没有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该专业通常会以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的形式出现。

二、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必要性

口腔医学“四手操作”发展迅速,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保护医护劳动力的优点。而口腔护理人员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相比有其显著的专业特点。口腔疾患位于头颈、颌面及口腔内,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颌面部损伤及口腔疾患易致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危及病人生命。口腔门诊诊疗工作需借助多种设备、器械,使用不同种类的修复材料以及消毒物品,口腔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使用的仪器、材料件小但价格高,需要特殊和常规保养。因此,护士除需掌握普通的基础护理知识及技能以外,还需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理论及口腔专科护理技能。[2]目前,口腔护理工作人员多为普通护理学毕业生,上岗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且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做边学,才能胜任口腔护理的工作。因此,对口腔科护士进行专科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国口腔护理专业的发展

以前,在英国从事口腔护理工作的人员不需要有该专业相应的学历。在英国,口腔科医生大多是男性,而口腔科诊室都是独立的房间,当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时,需要口腔科护士这样一个角色存在来避免某些纠纷的出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正规的培训。自2008年起,所有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在英国口腔协会(General Dental Council)注册,并接受英国口腔实践范围(GDC's scope of practice)法规的约束。

四、英国口腔护理培养模式

在英国,口腔护理专业与护理学专业是完全分开的,但它们的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每一学期都有临床实习的课程,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1。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校学习了相应的理论和操作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熟练和提高。很大一部分口腔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也是在临床工作环境中进行。负责技能考核的教师会在相应的时间到各个学生实习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看学生能否灵活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教师、卫生医疗机构皆有受益。学生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渐熟识口腔科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材料和药物,能够很好地配合临床医生进行各种口腔治疗,逐渐达到该岗位对口腔护士的要求。教师到医疗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可以及时地获知临床上所使用的新的知识、技能、器械和材料,等等。教师可将临床上新的发展应用于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可做到教学活动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临床需要。医疗卫生机构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减少了经济支出。

五、英国口腔科工作人员团队

英国口腔工作人员团队由口腔医生(Dentist)、口腔护士(Dental Nurse)、正畸治疗师(Orthodontic Therapist)、口腔卫生士(Dental Hygienist)、口腔治疗师(Dental Therapist)、口腔技师(Dental Technician)和临床口腔技师(Clinical Dental Technician)组成。GDC对每一类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类口腔工作者分工明确。操作者的实践范围(Scope of Practice)(2013年9月30日版)列出了每一类口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4]这不仅仅是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务。在从业的过程中,由于口腔医学技术的改变和个人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会发生改变。该文件也描述了口腔工作者在注册之后可以发展以拓宽其实践范围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口腔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来拓宽其实践范围,也可以通过选择更专业的实践来深入学习专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能够进行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操作,口腔工作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某些复杂的技能,应该接受有审批资格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如果口腔工作者想要进行实践范围所列出的基本实践,就需要获得允许注册的相应资格。

英国比较注重急救,对口腔工作者也有明确的要求。文件中指出:请注意,患者不管是不是在接受治疗,他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因此,所有注册者都应该接受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培训并且能够进行心肺复苏。

所有的口腔工作者必须遵循相同的工作标准(Standards for the Dental Team):①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③获得患者有效的知情同意;④有清楚有效的投诉程序;⑤与同事为了患者的利益团结协作;⑥保持、发展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范围内工作;⑦当患者处于危急状况时,增加对患者的关注。⑧确保你的个人行为能使患者获得对你及治疗过程的信任。[3]

六、口腔科护士的实践范围[4]

该文件对口腔护士的实践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口腔护士为其他注册的口腔工作者提供临床的和其他的协助。口腔护士基本的实践范畴有:①准备和维护诊疗的环境,包括设备。②执行感染控制程序,以预防诊室或实验室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污染。③在其他口腔工作者进行口腔检查之后,记录口腔组织检查状况,并在牙科图表中记录牙齿状况。④准备、调配和传递牙科材料。⑤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操作者提供椅旁协助。⑥保持完整、准确、实时的患者资料记录。⑦为牙科X线片拍摄做好设备、材料和患者的准备。⑧洗牙科X线片。⑨观察、帮助和安抚患者。⑩给患者中肯的建议。如果出现医疗突发事件时,给患者和他的同伴提供帮助。将患者向为其他健康专业人士做出适当的转诊。

口腔科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可以继续发展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包括:①在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方面的进一步的技能;②为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药物镇静法治疗的病人提供帮助;③当具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提供帮助的更高技能;④当有患者接受正畸治疗时,提供更高技能的帮助;⑤拍摄口内和口外照片;⑥灌注和修整研究模型;⑦进行比色;⑧描记头颅侧位相。

执行其他口腔工作者开出的处方时或者在其他口腔工作者的指导下可进行操作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①拍牙科X线片;②放置橡皮障;③测量和记录菌斑指数;④在口腔科医生检查过伤口后为患者拆线;⑤制作咬合堤和个别托盘;⑥修整可摘矫治器的丙烯酸塑料组件;⑦遵口腔医生医嘱,使用局部麻醉剂;⑧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口腔保护器和漂白托盘;⑨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压膜式保持器;⑩根据口腔医生或口腔临床技师开出的处方,取印模(在适当的情况下)。

口腔科护士可以遵口腔医生医嘱或者在结构化口腔保健项目的指导下使用氟保护漆。

GDC明确规定,口腔科护士不可以诊断疾病,不能制定治疗计划。所有的其他技能将由一个或多个其他口腔工作人员完成。

任何一位口腔工作者超出了职责的范围,都将会在GDC网站上进行公布,并把他从GDC删除,不允许其再注册,甚至需要接受法院的审判。

七、启示

1.口腔护理专科的特点要求,口腔护理人员即要有一定的护理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要具备口腔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的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产教对接,使得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行业企业要求。

3.英国GDC对口腔工作人员的管理对我国口腔医学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随着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我国口腔护理的发展也相当迅速。但是国内尚无统一的规范。对口腔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可明确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波.“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谈[J].职业时空,2011,(8).

[2]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Standards for the Dental Team[EB/OL].http://www.gdc-uk.org/Dentalprofessionals/Standards/Pages/standards.aspx

[4]Scope of Practice[EB/OL].http://www.gdc-uk.org/Newsandpublications/Publications/Publications/Scope%20of%20Practice%20September%202013.pdf

(编辑:陈见波)

作者:张梅

第二篇:中国古代专科教育述论

一、一脉相传的演进轨迹

专科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培养中高级技艺型人才始终是它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特征。在中国古代,以儒学或其它高深学问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高级治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可称为大学教育;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法律、军事等知识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中高级技艺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可称为专科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专科教育起源于西周的畴学。畴学即畴官之学。畴官是西周世袭各种执技官职的人,他们以父子相传的形式,将其所职事的技术一代代传递下去,从而形成畴学这样一种世界教育史上独特的专科教育模式。西周畴学门类齐全,盛极一时,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世禄世官的政治制度、学术官守的学术管理制度及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的逐渐崩溃,西周畴学开始走向衰败,并逐渐下移和扩散。春秋时期,周王室出来的畴官有一部分被各诸侯网罗,转变为各诸侯国的畴官,并在诸侯国官府重新建立起世代相传的畴学。秦灭六国后,实行“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诸侯官府畴学随之又演变为中央宦学,即一种通过在官府边仕边学的方式培养各种执技官员的专科教育模式。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代的宦学制度,并加以完善。尽管秦汉宦学仍停留在“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模式上,但却为魏晋南北朝律学等专科学校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专门的专科教育机构,使中国古代专科教育从此揭开新的篇章。三国中的魏国首创律学和算学,两晋又创书学,南北朝再创文学和医学等学校。尽管这些专科学校规模很小,制度上也不完善,教学和管理上也不正规,但却使专科教育从此摆脱了西周以来形成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父子相传、官官相授”的单一教育模式,使专科教育从此正式纳入国家的学制系统,并为其后隋唐宋元诸代专科学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隋唐两代,专科教育兴盛,尤其中央专科学校种类齐全,包括法律、数学、书法、天文、卜筮、医学、音乐等多个门类,其中天文、漏刻、历数、咒禁、药学、兽医、音乐、舞蹈等学校都是隋唐时期首创的。唐代太医署拥有博士、助教、医师、医工、医学生效百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医科学校;司天台也拥有天文类专科生400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学校。宋元明三代专科教育继续发展,新建了武学、画学、回回国于学、四夷馆等新的专科学校,使中国古代专科学校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专科学校规模也比唐代有很大的扩展。宋代医学有300名学生,超过唐代不足百名学生的太医署;算学定额210人,是唐代算学人数的7倍;书艺所学生更达500人,是唐代书学人数的17倍。元明两代还在全国各地包括边疆地区广泛设立了医学和阴阳学,大力发展地方专科教育。

到了清代前期,专科教育已呈现明显的衰败和没落景象。武学、医学在清代停办,使军事人才和医学人才的培养陷于停顿;天文学和算学规模小,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方法单一,已无法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进步形势。嘉庆以后,清朝国力日衰,学校教育日益空疏,专科学校也是有名无实。虽然清代前期的统治者恢复了算学,新建了俄罗斯文馆,但已挽救不了传统专科教育没落的命运。

二、独特的管理和教学制度

中国古代专科教育在演进过程中,各种管理和教学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些制度不仅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世界高教史上也独具特色,有的制度至今仍有一定借鉴价值。

1.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实行中央业务部门附设专科学校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发轫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隋唐宋。如隋代律学隶属大理寺,天文学隶属秘书省,医学隶属太医署,兽医学隶属太仆寺。这一体制将行政管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专科学校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专科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唐代司天台(太史局)就是天文管理、天文观测研究和天文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具有多种职能的机构。此外,元代的医学除接受太医院的业务指导外;还专设医学提举司来专门管理医学各项事务。

2.招生制度。唐代严格规定了各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入学年龄、学生数额和修业年限。如规定律、书、算学招收文武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的于弟;人学年龄律学为18~25岁,书、算学为14~19岁;最高修业年限律学为6年,书、算学为9年。宋代对专科学校入学资格的限制有较大松动,并实行先入学再考试录取的“预科制度”。如律学“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先入学听读而后试补”。由于律学分断按(案)和律令两专业,所以预科生听读后考试的内容不同。“习断按,则试按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或七事;习律令,则试大义五道,中格乃得给食。”明代礼部专门拟订了考选四夷馆译宇生的十一条规定,严格招生的程序,杜绝不正之风。例如规定:“教师妄保者,许各生面诉坐罪。”“往年请托成风,以致当事者引嫌自避,久不举行。宜严禁。”“临考时,杂取汉文三十字令译番文。各馆教师先将底本送部,以凭验对。皆弥封校阅。”

3.教学组织形式。西周畴学是父子相传,秦汉宦学是官官相授,专科学校诞生后,教学主要由各科博士和助教主持。唐代医学分医科、针科、按摩和咒禁四科,各科设博士分别培养不同方向的医学人才。宋代的专科学校实行三舍法制度,如医学规定外舍200人,内舍60人,上舍40人。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o(J1明代武学则分旧明伦堂及居仁、由义、崇礼、弘智、敦信、劝忠六斋,分斋进行教学。

4.考试制度和奖惩制度。秦汉宦学的学童学成以后,必须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唐代算学根据考试评定上中下等,三次评定下等或在学9年依然不堪贡举的学生令其退学,对“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的优秀学生则由吏部选拔任用。宋代医学的考试分三场,既有医学理论又有临床实践。“第一场问三经大义五道;次场方脉试脉证、运气大义各二道,针、疡试小经大义三道、运气大义二道;三场假令治病法三道。”根据考试成绩,分出等级,各有奖罚任用。“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上等月给钱十五千,毋过二十人;中等十千,毋过三十人;下等五千,毋过五十人。失多者罚黜之。”“中格高等,为尚书局医师以下职,各官以等补官,为本学博士、正、隶及外州医学教授。”明代医学的考试分为月试、季试、结业考试等。结业考试由礼部主持,“果通医业,准充医士。否则发回本院,听习一年再试。三试不中,黜退守家。”对于月试和季试,要求也很严格,“一次不到者责,二次除名,三次除户。”嘉靖43年(1520年),曾对医学生除名42人,除户162人。

5.实习制度。唐代太医署医学学生学习期间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临

床实习。如针科学生要在针师和针工的带领下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和熟悉针灸的穴位和手法,实习的成绩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出路。宋代医学规定,凡太学、武学、律学、算学、画学等校学生及诸营将疾病,轮往治之;发“印历”,要求医学生把所诊患者疾状、处方及治后结果记录其中,岁终稽其功绩。宋代天文学注重通过吸收学生参加重大的科研活动,采培养学生的天文观测能力。例如,从1010年到1106年,大约百年之间,司天监曾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工作,每次都组织不少天文学生参加观测和记录。

6.教材选编。唐代以后由国家颁定统一的专科学校教材,这些教材由当时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进行编撰,集古今艺学之大成。如由唐人李淳风、粱述详加校注的《算经十书》是唐宋两代算学的法定教材,它汇编了古代和当时的10部算学名著,其中《九章》中对负数、分数的计算,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辑古》中利用三次方程解决体积问题和勾股问题等在当时均属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又如《素问》经唐人王冰增补和注释后,成24卷81篇,囊括各家医学理论,论及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医论和方剂、,药理,是唐宋元明四代医学的基础理论教材。再如宋人何去非编辑的《武经七书》,汇集了《孙子》、《吴子》等古代7部著名的兵书,被宋明两代指定为武学教材。

除以上制度外,明代武学还制定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专科学校的学规,对武学的教学内容、作息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考勤制度、惩处违纪学生的办法、师生待遇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三、不可或缺的“配角”地位

中国古代专科教育源远流长,一脉相传,为古代中华文化、科技的传承,为古代中高级技艺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重治术轻技艺”、“重儒学轻艺学”等观念的影响,专科教育长期处于“配角”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西周的畴学尽管盛极一时,但由于西周统治者奉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国策,畴学无论是受国家重视的程度,还是所处的地位,都不如当时属于大学的辟雍和泮宫,并没有列入西周中央官学的学制系统中。此后的诸侯畴学和秦汉宦学的地位也不高。汉代太学发展最盛时,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0多人,而作为职官教育的宦学,从规模、地位、影响等方面与太学无法同日而语,仍属于“非正规”的高等教育,也没有被纳入汉代正式的官学系统之中。唐代专科教育相当繁荣,但专科学校的地位仍然明显低于大学。从各学入学资格的规定看,专科学校同大学相比,属于低级别的高校。唐代弘文馆和崇文馆是地道的“贵族大学”,门槛最高,招收的对象主要是皇亲国戚、大臣功臣京官的子弟;在国子监下属学校中,国于学招收“文武官三品已上及从二品已上曾孙为生”,太学招收“文武官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四门学招收“文武官七品已上及侯、伯、子、男之子为生,若庶人于为俊士者”。而属于专科学校的律学、书学、算学,招收的是“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为生”。其它专科学校主要招收一般官员和庶民的子弟。从各学校学生数额的规定看,唐代国子监下属大学学生数额都不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为300人、500人、1300人;而同属国子监的律学、书学、算学三校学生数额一共才110人,与大学无法相提并论。从各学校教师的品位来看,专科学校也明显低于大学,唐代弘文、崇文二馆的教师为学士和直学士,学士五品以上,直学士六品以下;国子博士正五品上,助教从六品上;太学博士正六品上,助教从七品上;四门博士正七品上,助教从八品上;医博士正八品上,助教从九品上;针博士从八品上,助教九品上;书学、算学、按摩、咒禁、博士从九晶下;漏刻、兽医、音乐博士可能没有官品。

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重治术轻技艺”的传统观念更加稳固,尽管专科教育在宋代以后又扩充数百年,但已逐渐被大学教育和日益官学化的书院挤到一边,发展速度减慢,开始出现衰败迹象。尤其清代以后,学校教育日益沦为科举的附庸,成了“储才以应科目”之地,培养技艺型人才的专科教育备受冷落,日渐式微,并最终被近代专科教育所取代。

在儒学作为治国之策、思想基础、取仕标准、行为准则,甚至是决定政权存亡之根本的中国封建时代,把传授和研究儒学的大学摆在比专科学校更重要的位置,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统治者对专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使其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即使在隋唐专科教育兴盛的时代,稍有名望的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也几乎没有一人是从医学、算学、天文学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如孙思邈、王焘、李殉、刘焯、刘炫、王孝通、李淳风、庚俭、一行、边冈等,他们多受教于家学或民间的私学。

作者系汕头大学高教所讲师

(汕头 515063)

责任编辑;海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 均

第三篇: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应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方向性,设置避“重”防“缺”的多样化课程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重新分配课程学分和课时,以确保学前教育大专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2.017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发展学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在探索中发展,一方面其培养目标异于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中专)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一定幼儿教育专业特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与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也有区别,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专科是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的一个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培养具有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教育技能,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胜任在学校、社区、家政等各种儿童教育场所工作的专门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因此课程设置不同于中专层次的师范学校,也不同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

一、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科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于中专层次的师范学校,又不同于学前教育本科层次,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还没有确定的依据可循,不同的学校根据各自对培养目标的理解,设置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某大专层次的学校,探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教师对各种学科的课程目标理解不同,因此出现定位不准、设置有偏差的现象。有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学前方向领域的专业教师,有些学校是从学前教育领域以外的其他部门聘请教师充当学前专业教师,导致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定位偏差的可能性增大。比如,艺体类课程定位不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师授课过于艺术专业化,学生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技能技巧,但与幼儿教育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不但与艺术类学生水平差距较大,还偏离了幼儿教育的实际。由于课程目标定为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艺体类课程水平没有达到艺术专业学生的水平,所获得的艺术类的知识不能胜任幼儿园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开设的重复性和缺失性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幼儿园园长对刚毕业的学生能力方面表示担忧,普遍反映毕业生的能力不强,基本要经过幼儿园的再次培训才能胜任幼儿园保育和教学的工作。有些幼儿园领导还建议高专层次的学校新增开设一些课程,以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比如,刚入职的幼儿园新教师表演技能欠缺,组织幼儿的活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新教师入职后职业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再如,刚入职的幼儿园新教师带班能力相对较差,胆量不够大,对幼儿园一日工作流程不够清楚,尤其是人职教师对家长工作还不甚清楚,导致在工作中表现出不尽如人意。因此,培养新人职教师“零适应”能力应该列上议事日程。

学生这些能力的缺失,反映了学校课程开设中的缺失。在课程开设欠缺的同时,有些课程却又重复开设,特别是有些课程的内容又几乎出现雷同的现象。比如,学前教育课程五大领域教学法方面、具体的教学法原则方面,各领域基本一致,各领域教学教师都重复同样的内容。这导致课程安排时间的浪费,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

(三)课程结构和顺序不够科学

有些高专学校公共课开设过多或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专业课程开设过多或欠缺的现象常见。有些高专的课程名称都不够规范,如有些课程名称与中专相同。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也不够合理,如大学语文在哪个学年开设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有待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顺序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如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开设的先后顺序有待进一步商讨。

(四)课程时间量的分配不符合人才发展格局

课程开设的时间分配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艺体的课程集中在一、二年级,三年级就结束,而三年级的学生更多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如果缺乏艺体的课程设置,学生由于缺乏相关课程的练习,将会在面试的过程中遇到极大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会阻碍学生就业。

二、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建议

课程设置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遵循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设置课程。

(一)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方向性

基于学前教育专科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不是纯理论的设置,更不同于一般中专类的纯实践性课程设置,它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能“人厅堂”,又能“下厨房”的一种专业设置。对于艺术类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幼儿园用人的需求来设计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强化艺术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不是单纯从数量上增加课时,而应是在教育目标上有明确的界定,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特色,以确保艺术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例如,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儿童歌曲演唱、演奏、创编要突出儿童性,需要加开儿童舞蹈创编等与儿童艺术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美术教育课程要增加实用美术教育的内容,如纸工、泥工、玩教具制作。应从时间上、内容上、程度上确保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特色。

课程设置应以高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比如,学前教育大专舞蹈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学前教育大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好但骨骼基本定型的情况,在设置舞蹈课程时。基本功的训练应该减少,幼儿舞蹈创编和民间舞蹈应该多一些。同时,学前教育大专学生舞蹈基础差,但由于他们比较勤奋,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具有学前特色的舞蹈课程。基于学前和艺术领域的空白,建议在学前领域找准舞蹈课程的定位,设定一套具有学前特色的舞蹈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建立具有新意的舞蹈组合,让学生感觉舞蹈美,萌发想跳舞的动机。

(二)设置避“重”防“缺”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和用人观念上,学前教育大专院校应有“顶天立地”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方面要“顶天”。所谓“顶天”是指课程设置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符合大专人生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立地”。所谓“立地”是指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生存,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避免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或重实践而轻理论的课程设置。

根据幼儿园对人才需求,开设课程体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适用性、应用性,具体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解决第一线的技能问题,能“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二是可持续性,具有发展的潜力。学前教育课程需要改进传统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将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于新入职学前教育教师表演能力欠缺的情况,可以增设表演性课程。针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观念欠缺,可以增设美育的课程。

同时,学校应增加选修课的种类,供学生选择。从培养综合性发展的角度,选修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丰富多彩。尤其应增开应用型的选修课。比如,增设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比如,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应先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应先于专业技术课程。

(四)重新分配课程学分和课时

为了维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课程时间量需进行重新分配。比如艺术类舞蹈课程,建议由原来的“二二一”的课程安排变为“二一一一”的课程安排。所谓“二二一”是指开设三学期,第一学期两课时,第二学期两课时,第三学期一课时。根据大专学生就要需要,“二二一”课程时间安排会使学生面试中出现技能不熟的困难。而“二一一”课程的时间分配,将原第二学期舞蹈课程的两课时变分配一课时到第四学期。保证了学科的连续性。这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就业,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再如,学前教育学是学前领域的基础学科,课程学分设置应该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课时也相应增加。

学前教育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发展,在专注学生技能的同时,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关注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加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上弱化或裁减一些传统课程,同时避免盲目增加一些新的市场化课程。在把握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抓好各学科的方向性建设,明确各学科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同时,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丰富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避免出现重复学科内容和学科课程开设欠缺的现象。在课程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为了确保人才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应该精心安排课程学分和课时量,从而确保学前教育专科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曾强(1983-),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编 黎原)

作者:曾强

上一篇:工科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高级工程师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