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主体性教育

2022-09-11

1 语文教学呼唤主体性教育

学科教学实施主体性教育, 是指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充分发掘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潜能, 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形成能力的教育。学生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 表现出积极思维, 大胆探索, 能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提出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在的语文教学中, 提倡主体性教育, 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1 语文教学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语文教学实施土体性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习的基本要素由两大系统构成, 一是包括各种智力因素在内的认识活动;二是包括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意志、性格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意向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 二者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社会成就, 绝大部分取决于他的非智力因素。主体性教育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动力系统,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 以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 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基本属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无不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终极目标也体现了主体性教育。

1.2 语文教学出现背离主体性教育的现象分析

(1)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出现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这种现象主要来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这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点的单向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拥有至尊的地位, 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 在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按照白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自身发展要求、心理的发展规律, 一味以“填鸭”方式来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2) 肢解语文知识点, 忽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 出现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歪曲反映。这一现象体现在教师对本来充满灵气的一篇篇名家名作, 不是从整体上去把握美感, 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而是把它肢解成千百万个知识点, 以此来应付各式各样的考试。诸如,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从文章中抽出一段话, 甚至几个词, 翻来覆去地分析所谓的深刻含义。讲现代文如此, 讲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为现在的文言文考试只考词义和翻译。这样的课堂教学, 教师讲得索然无味, 学生被迫地学习, 课堂教学气氛死气沉沉。

2 语文教学呼唤主体性教育的实践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主体性教育, 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 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 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修养和运用语文的各项能力。

2.1 提倡教学民主, 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 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一严重压抑学生主动发展的局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民主的意识, 提供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 这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重要保障。

(1)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声音。语文教学过去存在的教师惟“教参”分析课文, 学生惟“教师”理解课文, 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创造性见解, 这是不符合认知学习的科学规律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存在不同的声音, 说明学生是经过自己的主动的学习的。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 充分体现了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 学生的不同声音得到尊重的话, 学生便能感受剑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期待的。

(2) 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不同的声音, 还需要有他们发挥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创建教学民主的重要方法, 也是学生主体意识能够淋漓尽致得到表现的地方。把传统教学中主动权属于教师的课堂还给学生, 成为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精神, 锻炼学生的勇气。

2.2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

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个情感与智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情感是基础, 智力是动力, 学生主体发展的根本必须开发学生的智力, 为学生白主发展创造不竭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 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开发学生的智力, 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1) 提倡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 即是学生围绕确定的课堂学习目标,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有重点的自学。它强调不同知识底子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并可根据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而阐述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不必拘泥于某一标准的答案。这样他们就有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当他们积累了相当量的基础知识之后, 思维空前活跃, 有时会突发奇想, 产生创新的火花, 从而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 创设良好的诱因,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形成, 需要有良好的诱因, 在一定的情境下, 学生的创造潜质便会显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 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一是在诱发兴趣中创造。选择言词优美的文章, 扣住别具情趣的细节,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打开学生创新闸门的第一步。二是在质疑研讨中创造。问题是创新之源, 疑问是创新之母。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 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

2.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然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我们要维护学生学习的主体, 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要具有以下特性:一是计划性。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先导性。就教材而言, 教师是先知者, 而学生是未知者。教师要善于引路, 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与探索;三是启发性。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迪创新意识, 切忌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教学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时,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语文教学

上一篇:土地测量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初探下一篇:基于行政许可设定的价值谈网络游戏的事前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