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呼唤人文关怀

2022-09-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 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 语文教师应该创设和谐、融洽、欢愉的课堂氛围, 恰当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实例,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渗透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1 人文回归

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教育。它从人本身出发, 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 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

虽然素质教育在中国唱响了十多年, 但一些学校仍然只以“应试——升学”为唯一目的, 忽略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要求, 这就使人文教育从根本上受到了削弱。教师在讲解语文课程的时候, 没有加入教师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太注重理性分析和知识灌输, 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 毫无生气。使本应生动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 教学活动呈现出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当他们把一篇美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时, 他们却恰恰忽视了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而这恰恰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

当然, 我们还必须明确, 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 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 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 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语文教学正热切地呼唤着人文回归。

2 人文关怀

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 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学校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 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 而现存的学校教育却恰恰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本来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成了容器和待加工的产品, 只能按考试要求去做的教师成了考试制度的奴隶。

于是,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注意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 注重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挥和自我实现为要旨。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 让语文化为学生生命中的一泓清泉, 滋润其一生。

2.1 立足教材挖掘人文底蕴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因此, 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赏析, 熏陶感染, 使学生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促进学生品德能力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秃鹰之死》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疑:同学们, 奥运会秃鹰之死只是一件小事, 却引起作者如此的关注, 是作者的小题大作吗?杀害秃鹰的凶手是谁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杀害秃鹰的凶手是工业污染制造者、今天的秃鹰就是明天的人类、杀害秃鹰的凶手也是杀人的凶手、工业污染制造者可恶……紧接着我又问:那么, 你们认为目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什么?这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制止工业污染, 保护环境。这样, 就可以告诉学生: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但有时又是多么的伟大呀!这样设计, 不用老师多说, 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 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同时, 也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文品格。

2.2 立足课堂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

在教《祝福》时, 讲到祥林嫂遭遇的凄惨时, 学生表现出的却是一脸漠然与嘲笑。我们可以引导启发学生:“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的悲剧产生, 这可怕的冷漠就是原因之一。我们不能面对别人的痛苦, 熟视无睹。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充满友爱, 洒满真情。愿大家保持一颗善感的心, 一颗纯朴的、充满爱的心。”至此学生深受震撼, 再来审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时, 有的就是真切的同情和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的极端痛恨。

真情点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人文精神, 不断地倾注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3 立足学生释放人文空间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各有各的秉性和天赋, 教师应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应尊重学生大同下的小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 更要尊重他们的不同看法, 最大可能地把表达学生见解的说话权交给学生。

因此, 我们要善于找准时机, 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 放飞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给学生一片人文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向前走。

2.4 立足自我倾注人文关怀

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需要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因此,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必一脸严肃, 不必正襟危坐;学生无须毕恭毕敬, 无须诚惶诚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课堂上应多一份宽容与民主, 少一些狭窄与武断。教师应与学生共商课文的选读、教法的采用、讲解的深浅和作业的多寡。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与学生同欢乐、共悲愁, 尝试“师生共情”的教学, 经常交流教与学的信息, 确实将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这充满自由精神和精神自由的人文氛围中, 教师便可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肯学、乐学, 以臻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样, 语文课堂就成为了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 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人文氛围和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借助人文精神的渗透, 人文关怀的倾注, 语文教学定然迎来明媚的春天。人类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摘要: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本文在对人文精神及其与语文教学关系的界定基础上, 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本) .

[2]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3]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搞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下一篇:我国经济贸易应用中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