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2024-04-09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精选8篇)

篇1: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课堂教学,激扬生命活力研究报告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课题组摘要:“”是我校主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我们使课堂渐渐变成师生的精神家园,人生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变成神奇的土壤和创新的天地;通过研究,老师们眼里有了学生,不仅关注群体主体的主动发展,更加关注个体主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学生们在课堂上呼吸着最清洁的精神空气,接受着最有营养的文化滋润,他们的眼睛里渐渐地放射出和善智慧的光芒,他们的生命透露着健康生动的信息。通过研究,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怀和关注。关键词:主体教育开放课堂教学背景篇

一、昨日学校科研的积淀,今日课题聚焦的基石1995年至20xx年,原猛追湾小学先后开展了《小学生STS教育实验》、《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评价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等课题的研究和探索。20xx年9月学校又申报了十五课题《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开始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研究。20xx年2月原中小学合并,新学校快速发展,大量新教师的加入,我们拥有了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教师队伍,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却成了他们的最弱项。鉴于此,我们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核心开展了多次讨论,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结合本校实际,将原拟定的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浓缩为两个方面:即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研究,同时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做了新的界定。最后,将研究课题修改为《》。受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体教育,是从哲学层面解决人的构成问题,是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观点的启发,我们认为:主体教育,就是对人的发现,受教育者应该主动、自主的学习。开放性课堂,是能满足学生心灵自由度的课堂,是一个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就是使每一个群体的和个体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出主体性,使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得到同步发展的课堂。

二、有力的理论和现实支撑,是我们大胆探索的航针

1、理论上,我们找到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主体性教育思想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开放性教学就是要把封闭的教学系统改变为开放的教学系统。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论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2、现实中,我们挖掘了条件首先,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其总体思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面向未来的,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前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与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无论从内容角度、课程角度还是过程角度看都应该是开放的,因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其次,以往多个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一批教师群体,鼓舞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干劲,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校教师初步达成了“科研立校,开放兴校”的共识,主体教育思想在我校已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培养富于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追索篇

一、力图深刻理解课题,以使研究过程不走弯路我们知道,“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是传统思维方式的革命。

篇2: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慈善法主要调整捐赠人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长期以来,“谁”具有慈善募捐资格一直是困扰慈善法学者的一道难题。将来我国制定慈善法时应将慈善募捐主体分类治理。将慈善组织划分为公募慈善组织与非公募慈善组织。慈善法应授权公募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取得慈善募捐资格。非公募慈善组织可以与公募慈善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募捐活动。此外,为促进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在慈善法中建立慈善募捐专业人士管理制度。募捐商业合作伙伴、职业劝募人、慈善募捐顾问在具备法定条件时可以参与慈善募捐。

关键词:慈善组织;募捐商业合作伙伴;职业劝募人;慈善募捐顾问

中图分类号: D922.182.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23-06

Abstract:Charity law mainly adjust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donator’s social assistance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For a long time,“who” having the charity fundraising qualification has been a problem for the charity law scholars.In the future,drawing up charity law,we should classify and govern,participants of charity fundraising.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public offeri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privat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e public offeri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btain fundraising qualification since the date of registration,and non-public offeri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can carry out fundraising activities jointly with the public offeri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Besid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arity organizations,we should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charity fundraising experts.Fundraising business partners,professional solicitors,and charity fundraising consultant can participate in charity fundraising if they satisfy statutory conditions.Key words: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fundraising business partners; professional solicitors; charity fundraising consultant

慈善乃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之意,是富有爱心之人对受难者的救助行为。慈善法属于社会法学范畴,近年来成为法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主要调整捐赠人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至今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慈善法,对慈善募捐及慈善捐赠的调整主要依靠《公益事业捐赠法》及效力层级较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长期以来关于“谁”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问题界定不明确,导致现有的慈善组织绝大部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尤其是资金短缺,有的慈善组织甚至连日常运转都存在问题。反之,由于立法的缺失,一些不法商业主体假借“慈善”“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实,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相关慈善立法,为引导和促进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增强慈善的影响力与覆盖面,本文试图构建未来我国慈善法中慈善募捐主体体系,并逐一分类进行研究。

一、慈善组织

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合法慈善组织,以自愿捐献方式汇聚货币、物资和劳务资源,再通过合法途径帮助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人士,是现代慈善活动的基础[1]。慈善组织属于第三部门组织,介于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指基于慈善目的而设立的从事各种慈善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将来我国制定慈善法时应将慈善募捐主体分类治理。首先应将慈善组织划分为公募慈善组织与非公募慈善组织。

(一)公募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治理

1.现行立法对慈善募捐主体的规定

国外学术界对慈善组织是从广义上理解,主要是强调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商业动机的社团活动或财团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人、他人或社会的福利提高。例如俄罗斯《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法》第6条:慈善组织是指为了实施慈善活动造福整个社会的目的,而成立起来的非政府性(非国家性和非地方性)、非商人性的组织;第7条:慈善组织的形式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联合组织)、基金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联邦法律为慈善组织规定的其他形式(1)。接受社会慈善捐赠与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是慈善组织财产的重要来源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近年来,营业性收入逐渐成为这些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例如俄罗斯《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法》第15条规定:慈善组织财产可来源于从慈善组织兴办的经营性公司、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所得的收入(2)。《亚美尼亚共和国财团法》第8条规定:财团基金可以由财团或者由财团创建或参加的商业组织的商业活动中取得的基金组成(3)。

在我国,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慈善组织主要包括社团形式的慈善组织、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有民办性、非政府性及非营利性等特征(4)。这些组织是以促进他人和整个社会的福利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其重要和主要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遗憾的是,《公益事业捐赠法》第10条、第11条将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事业单位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确立为公益捐赠的合法受赠人,但对于哪些主体拥有公募资格、哪些主体没有公募资格这一关键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地方性立法对慈善募捐主体的规定也不完全统一。例如,《上海市募捐条例》第4条规定:募捐组织是指依法可以开展募捐活动的组织,包括红十字会、公募基金会等经依法登记,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通过资助或者志愿服务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团体(5)。《广州市募捐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募捐组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财产用于公益事业及相关的管理活动;本条例所称的募捐组织是指红十字会、慈善会、公募基金会以及根据本条例取得募捐许可的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6)。《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慈善组织是指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接受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捐赠财产或者以提供服务等方式,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慈善活动适用本规定(7)。由上可见,相对于国外学者,中国学者对慈善、慈善组织及其善款来源的理解相对狭窄些,并且现行立法对慈善募捐主体资格的规定比较凌乱、不统一且效力层级较低,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明确哪些主体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刻不容缓。

2.未来慈善法对公募慈善组织募捐的构建

根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慈善筹款法案》第9条第1款规定,慈善筹款是当权者授权其进行的,以及第3款规定,基于法律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可以进行慈善筹款;第14条、第15条规定,想要进行慈善筹款可向部长申请权利,申请以部长批准的形式做出(10)。因此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组织或个人进行慈善募捐,要么源于法律的直接授权,要么以申请做出由部长授权。根据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慈善募捐法》,在澳大利亚首都特区,获得慈善募捐授权许可证的持证人才能进行慈善募捐(9)。根据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慈善资金募集企业法》,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除非持有慈善募捐许可证,否则任何人不得作为资金募集企业(10)。由上可知,在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慈善组织想要公开募集资金,一般需要得到法律的授权或者取得经政府部门批准的授权许可证,否则不允许公开募捐。

本文认为,澳大利亚及加拿大对公开募捐资格管理比较严格,主要原因是其国家对慈善组织及其他组织设立上管理比较宽松,在新南威尔士州甚至允许个人依据法律规定或政府授权可从事慈善募捐,足见其在募捐资格主体上管理之松。但是当组织或个人想要具体实施某一慈善募捐时,法律严格规定需依据法律授权或政府部门授权。

但是在中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态度总是小心翼翼的,既害怕慈善组织的过分发展造成政府难以控制的局面,又害怕监管太严,慈善组织难以有所建树。因此中国的慈善组织大部分属于官办慈善,即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慈善组织。慈善组织的合法性源于行政机关的承认,这种承认是慈善组织以后在社会上进行慈善募捐的合法依据。为此慈善组织必须先找到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申请注册成社团或财团,并需向主管单位申请开展某种慈善活动,得到同意后,才能面向公众开展慈善募捐[2]。而且在中国,由于行政程序往往比较复杂,行政部门经常办事效率低下,经过上级主管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有时会耽误慈善组织的募捐活动,贻误最佳募捐时机。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开展慈善募捐的体制设计,对于慈善组织的注册成立和开展募捐活动限制很大。

综上,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政府在慈善组织的设立上往往采取宽松态度,在具体从事募捐活动的时候比较严格。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在慈善组织设立以及具体开展慈善募捐活动的时候都采取比较严格的态度。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法不应当再为慈善组织公开进行慈善募捐设置重重障碍。未来慈善法可将慈善组织划分为公募慈善组织或者非公募慈善组织。公募慈善组织是指可以向社会普通公众公开募集资金的慈善组织。非公募慈善组织又叫私募慈善组织,是指向特定范围或规模的主体募集所需资金的慈善组织。慈善法应当明确公募的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取得募捐资格,即法律授权登记为公募的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慈善募捐。

(二)非公募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治理

1.现行立法对公募慈善组织以外主体募捐的规定

对公募慈善组织以外的主体从事慈善募捐,我国立法尚无统一依据。《公益事业捐赠法》对募捐组织以外的主体是否可以从事慈善募捐这一问题未做出明确规定。对此问题地方立法的规定也是差异颇大。例如,《上海市募捐条例》规定:募捐组织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单独开展面向社会的募捐活动(11)。《云南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规定:募捐组织以外的其它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募捐活动时,应当与募捐组织协商,经募捐组织同意(12)。《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规定:具有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可以依法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无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备案(13)。立法的凌乱及不统一导致实践中公益募捐的发起人经常比较随意和无秩序。一些自然人可能在网上发起募捐求助帖。一些商业性质的法人以慈善、公益为口号促销商品,如“农夫山泉一分钱事件”。这样的主体及其募捐活动如何规范?

2.未来慈善法对非公募慈善组织募捐的构建

本文认为,慈善法应明确规定公募慈善组织有资格公开募捐,其他组织和个人无公募资格。但募捐组织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能否与公募慈善组织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募捐活动?对此问题慈善法应当对不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与个人分类规制。即不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与个人包括非公募慈善组织及其他主体。根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慈善筹款法案》,经过法律授权或政府授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进行募捐;从事商业或其他营利活动的人需要与有权募捐者共同进行募捐,否则是违法的。在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没有经过有关持证人授权而参与募捐是违法的。

基于以上立法,本文认为不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不能单独开展募捐活动,因为慈善法未授权非公募慈善组织面向社会公开募捐资格。但是非公募慈善组织毕竟不同于慈善组织以外的组织与个人尤其是商业性组织与个人,原因在于其设立宗旨的慈善性。因此非公募慈善组织可以与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募捐活动。合作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就募得款物的移交等权利义务进行约定。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目前社会上面向公众的慈善募捐,发起人经常比较随意和无秩序,因此慈善法应明确规定公募慈善组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但是立法不应过于严格从而阻碍慈善事业的发展。根据国际慈善立法降低慈善组织的设立门槛,放开慈善募捐的趋势,不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需要与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才能开展募捐活动是一过渡性立法,当条件成熟时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授权所有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

二、慈善募捐专业人士

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慈善立法相比,我国现行相关立法未对慈善募捐专业人士进行规定,为促进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他国立法在未来慈善法中规定慈善募捐专业人士管理制度。

(一)募捐商业合作伙伴慈善募捐治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募捐商业伙伴与慈善组织合作共同进行慈善募捐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募捐方式。实践中此种兼具商业利益与慈善目的的募捐合作形式已经存在。慈善组织与商业合作伙伴从事公益或商业活动时进行公益促销、公益推广活动、许可商业组织使用公益组织的名称和商标等。慈善组织与商业主体进行合作有利于慈善组织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此种合作形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当慈善组织不断运用慈善品牌跟商业主体进行合作的过程,可能会使得慈善品牌不断稀释。从事商业或者贸易活动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在经营中如果从事违法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将损害慈善组织名誉以及慈善品牌。因此在募捐商业合作伙伴与慈善组织合作募捐过程中如何对慈善组织名誉及品牌进行维护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商业主体通过与慈善组织的募捐合作可能产生不正当竞争问题。以“农夫山泉一分钱事件”为例。农夫山泉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每买一瓶农夫山泉就有一分钱用于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农夫山泉将从5亿瓶水中筹集500万元,与宋庆龄基金会共同成立“饮水思源”助学基金,感恩水源地人民为保护水源做出的巨大贡献[3]。农夫山泉与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属于典型的募捐商业合作伙伴形式,但是此举受到社会公众及众多媒体的质疑,如“每喝一瓶水捐一分钱,是不是少了点”、“用孩子的尊严,换取消费者同情”等。农夫山泉此举到底是热心公益事业,还是以慈善为名布局公益、获取竞争优势、赚取高额商业利益?募捐商业合作伙伴移交给慈善组织的财产比例如何确定?

综上,慈善组织与募捐商业伙伴合作肯定是有潜在风险的,比如无从考察募捐商业合作伙伴的真正动机。因此慈善组织应避免盲目选择商业合作伙伴,确保商业合作伙伴在法律和道德上不存在重大瑕疵,避免负面影响,要保证合作质量,最大限度实现慈善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时避免合作会威胁到慈善组织的资金安全,实现公益资金的保值增值[4]。

我国现行立法在慈善组织与募捐商业合作伙伴合作开展募捐、筹措慈善资金问题上存在缺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主要规定了募捐义演。其中《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募捐义演的演出收入,除必要的成本开支外,必须全部交付受捐单位;演出举办单位、参加演出的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职员,不得获取经济利益。《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27条规定:参加募捐义演的演职人员不得获取演出报酬;演出举办单位或者演员应当将扣除成本后的演出收入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不得从中获取利润。演出收入是指门票收入、捐赠款物、赞助收入等与演出活动相关的全部收入。演出成本是指演职员食、宿、交通费用和舞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场地、宣传等费用。因此,义演必须与慈善组织联合进行,演职人员不能收取报酬,活动收入除必要的成本开支外,必须全部交付受捐单位。除义演外,慈善组织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义赛、义卖、义展、义拍等方式开展慈善募捐的,应当会同具有募捐主体资格的组织进行,其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开支后,应当及时全部移交具有募捐主体资格的组织。本文认为,以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等方式开展慈善募捐不能完全涵盖商业合作的募捐。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商业合作伙伴的慈善促销等行为有着比较详细的法律规定。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法典》12599.2规定:商业合作伙伴是指为了利益,经常性地和主要地从事商业或者贸易而非为慈善组织或者慈善目的筹集资金、财产或者不动产,它向社会公众表示,任何商品、服务、娱乐节目或者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购买或者使用,将使某一慈善组织受益或者被用于一项慈善目的。商业合作伙伴在开展活动前应当与慈善组织签订书面合同,表示其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将使慈善组织受益。从活动开始后每90天应向慈善组织移交一次财产(14)。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慈善筹款法案》第11条就商业合作伙伴的内容作出规定:在任何的贸易中,提供货物或服务的商人必须与有权进行募捐的人或组织共同进行;在活动进行中任何有关募捐的广告或其他信息必须能够识别商人和慈善组织;任何募捐广告或其他信息必须详细表明筹措的资金的未来分配方法或者商人保证移交给慈善组织的最小付款。

参考美澳立法,本文认为,我国慈善法应首先肯定募捐商业合作伙伴可以与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共同开展募捐活动,但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该书面合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包括下列内容:合同双方名称和地址、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存续期间、合同中止条款、变更条款、合同主要目的、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财产收入的分配与移交方法等。其中财产收入的分配与移交方法条款尤为重要,合同应当明确募捐商业合作伙伴在一定时期将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所得收入的一定比例移交给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还应明确募捐商业合作伙伴应当自商业或贸易活动开始后以及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连续90日期间结束时,向慈善组织移交商业或贸易活动取得的财产。慈善组织应避免上文所述商业合作带给慈善组织的负面效应,如损害慈善品牌,以慈善为名进行不正当竞争等,因此在商业合作时,慈善组织应调查商业合作伙伴的市场信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等,谨慎作出合作选择。

(二)职业劝募人慈善募捐治理

劝募在国际上是很通行的做法,相当于商业领域的市场营销,“销售”慈善产品和服务。慈善劝募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期,不存在广泛的筹资渠道和政府支持,为募资发愁的慈善组织,劝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职业劝募人是为了获取报酬,专门从事慈善劝募活动的人,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包括数据分析、草拟计划书、项目洽谈等方面,能为慈善组织筹集到巨额善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关于职业劝募人的规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法典》12599.(a)规定:以慈善为目的的商业募捐人是指任何个人、法人、非法人团体,或者其他为取得报酬而从事募捐行为的法律实体(14)。在加利福尼亚州使用的“商业募捐人”概念,商业募捐人为慈善目的在加利福尼亚州劝募资金、动产或不动产,其有权接受或者控制为慈善目的而劝募的资金、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慈善资金募集企业法》第2条中对职业劝募人作出规定,其使用的是“资金募集企业”概念并强调资金募集企业有偿代表慈善组织进行募捐。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产生以慈善劝募为职业的职业劝募人,其专门从事慈善劝募活动,并取得相应报酬,将募捐所得款物移交给慈善组织。因此慈善法有必要对职业劝募人做出规定。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法典》12599.(i),以慈善为目的的商业募捐人和慈善组织之间应当就每一劝募活动签订书面合同(14)。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慈善资金募集企业法》第26条规定,除非被许可人已与其代表的、进行募集的慈善组织签订符合本节要求的资金募集协议,否则被许可人不得开始募集活动。职业募捐人从事慈善募捐活动并没有得到法律或政府授权,只有与特定慈善组织签订协议才能为其募捐活动提供合法依据。

考察美、加立法,本文认为,职业劝募人与慈善组织签订的书面合同应当包括以下条款:慈善组织以及职业劝募人双方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本次劝募活动的慈善目的、本次劝募的募捐方式、职业募捐人报酬及支付报酬的方式等。其中职业劝募人可以与慈善组织协议由慈善组织支付给职业劝募人一笔固定报酬,或者职业劝募人按照百分比,以移交给慈善组织的总接受捐款的比例计算报酬。职业劝募人在劝募活动中有权接受或者控制为慈善目的而劝募的资金、财产或者不动产,但是应当在收到募捐款物后5个工作日内将捐款存入以慈善组织的名义单独开立的银行账户内,或者亲自通过安全便捷方式移交给慈善组织。

(三)慈善募捐顾问慈善募捐治理

在我国,目前尚没有慈善募捐顾问一说,更没有与此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我国慈善事业严重缺乏募捐专业人才,慈善募捐主要由慈善组织自己完成或与商业主体合作完成,导致慈善事业出现众多问题。如慈善组织资金短缺、善款使用情况不明、慈善组织与商业主体收益划分不清等。慈善事业的专业化、透明化与规范化是国际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慈善募捐顾问等专业人士的产生与发展是慈善事业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为形成有效的募捐专业人士管理体系,慈善法有必要对慈善募捐顾问作出规定。事实上,在美国大部分州都有关于慈善募捐顾问的规定。指为了均一的固定费用而在与慈善组织签订协议的情况下,为慈善组织的公益募捐活动提供合同起草、规划、指挥、管理、实施建议或者充当顾问的任何人。慈善募捐顾问并不直接从事公益募捐活动,一般不包括免税组织的执行官、雇员以及其他从事专业服务的律师、投资顾问、金融家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法典》12599.1.对慈善募捐顾问做出详细规定。在加利福尼亚州“慈善募捐顾问”可以是任何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其为慈善劝募提供计划、设想、建议、劝告、咨询或者准备材料等服务,并有权就其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募捐顾问和慈善组织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应当声明募捐顾问在任何时候均不为慈善目的劝募资金、动产或者不动产;不为慈善目的接收或者控制资金、动产或者不动产,或者不雇佣、诱使或者聘用任何有薪人员去为慈善目的劝募、接收或者控制资金、财产或者不动产(14)。综上,在募捐活动中,募捐专业人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募捐专业人士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因此慈善法应对慈善募捐顾问等内容做出规定以规范募捐行为。

三、结语

“谁”具有公开慈善募捐资格一直是困扰慈善法学者的一道难题。文章借鉴国外相关慈善立法构建了未来我国慈善法中慈善募捐主体体系,包括公募慈善组织、非公募慈善组织、募捐商业合作伙伴、职业劝募人、慈善募捐顾问并逐一进行研究,希望对我国的慈善募捐立法及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有所裨益。

注释:

(1)俄罗斯联邦1995年《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法》第6条、第7条。

(2)《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法》第15条。

(3)《亚美尼亚共和国财团法》第8条。

(4)《公益事业捐赠法》第10条。

(5)2012年《上海市募捐条例》第4条。

(6)2012年《广州市募捐条例》第2条。

(7)2013年《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第2条。

(8)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91年《慈善募捐法案》第9条、第14条、第15条。

(9)澳大利亚首都特区2004年《慈善募捐法案》第14条、第15条。

(10)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2002年《慈善资金募集企业法》第5条。

(11)《上海市募捐条例》第17条。

(12)《云南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第27条。

(13)《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第29条。

(14)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法典》12599.2,12599.(a),12599.(i),12599.1.参考文献:

篇3: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2O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面对世界各国加快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 再加之哲学上的启迪, 主体教育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 主体、主体性这些富有内涵的概念开始在我国教育界生根发芽。

所谓主体, 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社会集团。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个体主体, 二是群体主体。学生是处在一定社会特定教育环境和关系中的个体主体。主体性的内核是,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 是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本质特征。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 (1)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 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3) 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一项核心标准; (4) 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师主要讲解的是语言点、语法、句法结构等, 教师很少或几乎不传授阅读技巧, 把文章处理得支离破碎, 传统阅读教学违背了语言应在整体性和情境性中使用的规律, 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篇章的整体意思, 无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也就无法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传统教学不完善, 导致许多研究者转向新的教学理念, 主体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为目标, 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必备技巧和能力的环境。以主体教育为指导的阅读教学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主体教育呼唤传统阅读教学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阅读教学。

二、实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继承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 尤其是“新课标”颁布以来, 教学中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但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起, 主体教育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判。质疑和批判者认为, 主体教育过分强调主体以及主体性, 这样会导致唯我的个人主体现象的出现。传统教学的核心是强调知识的传授;主体教育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前者可以称为“应试型”学习模式, 而后者可以称为“研究型”学习模式, 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 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笔者参与实施课题“主体教育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深刻领会到在阅读课各项教学活动中, 我们既要汲取传统教学的优点, 又不能盲目照搬主体教育的思想, 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和利用;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要根据主体教育的思想创新教学方式;即实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课改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课程改革要改的是传授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英语语法知识与词汇知识是培养学生获得英语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则的教学活动, 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英语语法知识与词汇知识是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节省大量时间, 提高阅读效率。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又使知识“内化”成正确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考查的是语法知识、词汇知识、文化知识等;理解题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篇知识、世界知识等。阅读需要语法、词汇句子结构作基础, 也需要释义、推理判断和综合的能力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和篇章理解的能力。根据张祥和的A Textbook of Test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我们可以概括地说, 阅读测试主要考查如下三种能力:grammatical and lexical abilities、the abilities to obtain ideas、the abilities to understand tone and style。第一种就是考查语法与词汇能力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abilities) , 包括: (1) Comprehending a large percentage of the lexical items in non-specialized writing and being able to use context to guess meaning of unfamiliar words。 (2) Understand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and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 of the written language。阅读测试对英语语法知识与词汇知识的考查, 表明了英语语法知识与词汇知识对阅读具有重要性。在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 阅读理解题中句式结构趋于复杂, 阅读理解题注重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所选阅读材料均有大量复杂单句和复杂复合句, 单句采用非谓语动词、独立主格结构等高级语法;复合句采用多种从句叠现的复杂句型, 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阅读中要借助语法与词汇注重长句、复杂句的理解, 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 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从而准确理解整句的含义。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 虽然使学生在意义推理方面显示出劣势, 但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和词汇能力。因此, 实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 注重英语语法知识与词汇知识的传授。

三、实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创新教学的方式

笔者在实施课题“主体教育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实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根据主体教育的思想创新教学方式, 包括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阅读教学评价的创新和课外阅读教学的创新。

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开展教师学生双主体的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阅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战场, 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开展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建立一个“学生主体-教师主体”的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 作为主体参与到阅读教学里, 让学生“动”起来, 学会不同的阅读技能。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满堂问答≠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开展活动≠探究性学习;多元教学目标≠淡化“双基”。教师在实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阅读技能的训练, 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开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评价的创新是开展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主体教育以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为根本特征,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评价大都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学论教, 同时考虑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师应重视对“教”与“学”双方的评价, 创新英语阅读教学评价, 在确立教学评价标准时, 考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 彻底消除传统阅读教学评价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偏向;还应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因为教和学的活动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部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不能在评价中将二者割裂开来。

课外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开展教师学生双主体的阅读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 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 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英语素质, 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英语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 陶冶情操, 培养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堂阅读教学同样重要, 同样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完全参与。因此, 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教学, 创新课外阅读教学方式, 科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作业,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2001.

[2]裴娣娜.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 2004, 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金君卫.主体化英语阅读方法及其教学实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篇4: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 合作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4-02

一、引言

主体教育:主要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1]。它包括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

主体参与:是指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倾向性行为,它是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

合作交往:强调的是学生在班级群体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共处的情况,反映的是学生个体与学习同伴和学习指导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逐渐被“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替代。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回顾、梳理知识点,并亲自录制教学视频或者利用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然后传到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上,以供学生们观看视频并进行学习。第二天在课堂上对同学自学的内容进行答疑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和总结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测试。对于教师而言,翻转课堂让教师从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实现了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转变。就学生而言,翻转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知识,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翻转课堂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同时它也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往。

二、主体参与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方式

翻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和协助者,传统的课堂中包括知识的传授和内化,翻转课堂也是如此,只是将这两个阶段进行了颠倒,知识的传授由学生自己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内化是在课堂中由教师指导和协作,并由同学分小组进行讨论而完成的。学生主体参与的主动程度和深度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主要因素。

处于主动参与状态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能够积极开展活动,自主地思考探索,自觉地调控学习过程,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在发展上获得的收益最大。正如皮亚杰所言:“儿童越是积极,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3]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越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就越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能够发现问题,以供第二天和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深度的探讨,并能与同学合作愉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状态能够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的用心了,只有用心学才能学好,翻转课堂所需要的就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深度参与,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学生课下自己观看教学视频,这一部分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和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的过一遍视频,而是要真正的做到用心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解答和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更大的收获。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与老师或同学的交流讨论更需要学生的深度参与,课下认真的观看视频是课堂上能够进行深度讨论的有效前提,还有课后的知识整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依赖于学生这一主体参与的深度,它是实现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合作交往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方式

合作交往是课堂教学环境下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方式。合作交往强调的是学生在班级群体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共处的情况,反映的是学生个体与学习同伴和学习指导者之间的关系。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协助者;学生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在翻转课堂中则是“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课后知识整合”,课堂内容变为作业完成、辅导答疑和讨论交流等。这一课堂内容的重要转变就需要合作交往这一重要的行为方式,课堂协作探究在翻转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故合作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翻转课堂更加注重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的交往互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同学们在合作交往中,展示自我、确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完美掌握。

课堂的协作探究需要小组成员每个人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所以学生必须具有团队协作、互动交流的能力。总而言之,学会合作交往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增加了交往互动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环节比较少,甚至没有,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环节就是交往互动,由学生们在课下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做记录,在课堂上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并分成小组与同学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与个别同学进行讨论进而回答同学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把问题相同的同学组织到一起成立辅导小组或举行小型讲座,以此来交流同学们之间不同的想法。进行分组讨论时,同学之间必须进行深度的交流,才能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而且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而有意义。

2.依赖于学生主体参与

翻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为保证其有效的实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和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控,学生这一主体必须参与其中,否则就不能发现问题,进而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五、总结

本文是从主体教育视野下的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也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方式,希望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著.主体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

[2] 曾继耘著.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8.

篇5:阐释学视野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作 者:向坤茂 谭云飞 XIANG Kun-mao TAN Yun-fei  作者单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部,湖南,长沙,410138 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9(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阐释学   翻译   译者主体性  

篇6: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对内对外开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长远之策,为了平衡区域发展,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我们应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制定深入、广泛的开放政策,以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内、区际以及国际间贸易。对于欠发达地区,既要实时合理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更要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深度加工自己优势产业,延长自己的产业链,提升贸易增值链,提高出口竞争力。发达地区应该积极主动与欠发达地区加强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贸易互补。推进市场贸易多元化,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欠发达地区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利用外资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欠发达地区应该注重完善自己的投资软环境建设,切实保障本区内、区际以及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智力开发、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发达地区以及国外投资机构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开放范围,扩大金融投资,加强物流服务,稳步推进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开放开发,引进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开放战略不只是“引进来”,更是要“走出去”。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原则,欠发达地区要认真研究区外环境,强化投资项目的评估,鼓励各类企业向外拓展业务或到区外乃至国外投资,抢占区外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外部竞争。欠发达地区应发挥自己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区外发展工程项目承包,以“捆绑式”将劳动力一并转移,工程既能获利,也能提高输出地人民收入。积极主动与发达地区资源、能源合作,拓宽自己增收渠道。四是加强区域经济治理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经济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区域问题。推进区域之间贸易机制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贸易体制,破除地方行政贸易壁垒,打破贸易保护主义,使区域贸易自由化。区域之间加强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制定合理补偿措施,使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得到合理、有效补偿。加强中国西部边境口岸建设,丰富边境贸易方式,拓宽贸易范围,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丰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方式,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定期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论坛,形成协调发展机制,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篇7: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生态学最早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后期多的英美等发达国家,所谓的教育生态学就是指将教育学和生态学有机结合,借助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来发展国家的教育,从而不断促进教育效率的提升。当前社会对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效果将会直接决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大学体育教育往往包含了较多不同领域的内容,无论是内部的教育机制还是外部的社会需求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教育,因此在研究大学体育教育时应该立足于整体,借助教育生态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引导大学体育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高等学校教育生态学基本内容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较新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理论学科,可以很好地指导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生态学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一种社会管理学,通过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来实现教育效率的提升,要想保证教育生态学的作用就应该将生态学和教育学分别进行研究,把握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而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影响教育效率的外部因素。

教育生态学由教育学和生态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教育生态学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因此教育学和生态学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利用教育生态学时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很好地把握教育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失衡的状态。同时,教育生态学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我们应该以教育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实现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效用。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大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当前的体育教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大学体育教育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重整体性原则,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选择具体的教学项目都应该从整体出发,做好资源配置工作,保证体育教学效率。

(二)控制性原则

体育教学往往是通过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体育项目来实现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体魄得到了增强,心理压力得到减缓,同时,由于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此不仅可以加强小组内的合作,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要保证体育教学可以在学生的体力承受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范围,体育教学将无法发挥其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控制性原则。

三、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的改进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因此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而当前由于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因此在选拔体育教师时没有制定严格的标准,导致大学体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体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苦命,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不应过分重视对体育运动技巧的培养,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在学习体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互动,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二)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给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出现,新媒体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开,因此高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充分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要想丰富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就要保证教师充分了解当前的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特征和使用方法,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三)改革教学方法

受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方法十分陈旧,教学模式还是十分落后的,大学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还采取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而课堂上的体育活动项目十分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力度还不够,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的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度和兴趣都不高,这是导致当前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采取探究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模式,保证教育充分符合时代的需要。

四、结语

篇8: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主体性教育视野下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本着教育民主化的理念,以人为本,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具体要求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主体性教育满足了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但是,主体性教育所实现的个性自由发展不仅是指满足了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更重要的在于中职教育应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主体性教育视野下,作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以“观念变革为先导”,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职能、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透过学生表面现象,去研究和探讨其本质与规律,使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符合主体性教育“质”的要求。

1. 工作体制观:体现互动性、整合性

这是解决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体制的理念问题。高效的管理体制可以激发主体的工作热情、兴趣,使主体在工作中不断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成为主体不断产生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不竭动力;也可使整个工作群体形成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主体性教育视野下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体制理念的创新,其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体制的互动性,有利于上层和基层相互激发工作活力与创造力;二是体制的结构层次性,有利于工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三是体制的整合性,有利于局部服务于整体,全局指导、协调局部,发挥整个体制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

2. 工作内涵观:不断创新服务内容

这是解决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具体工作内涵的理念问题。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但在新的时期这三大主题的结合方式以及它们三者自身的内涵就存在理念创新的问题。传统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使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水平。在主体性教育视野下,中职学生人数增加,学分制的推广,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已不合时宜,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必须要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

二、主体性视野下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基本走向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学生管理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功能逐渐钝化,丧失了发挥最优效用的主客观环境。主体性教育视野下,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扬,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然对传统进行创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将呈现出思想教育个体化、成才服务菜单化、第二课堂社团化、实践教育基地化、教育模式多样化等发展趋势。

1. 成才服务菜单化

“菜单式服务模式”的实质是突出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套集服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方式。学校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多年的工作积累,度身定造相应的服务内容,然后根据学生选择,调动学校资源,提供相应的信息、辅导、活动场地等服务。“菜单式服务模式”的核心是学生成才选择自主性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现,也是当前知识发展、知识更新以及信息社会对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现在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学生在校所面临的困难,不是如何吸收知识,而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学校不是简单地把某个成熟的观点告诉学生,而是把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其中选择更适合国情、更适合自己或更适合某个特定目标的知识。这些都要求学生学会选择,而且具有进行选择的主体性能力,要求学生成为主体,发挥其主动性、主体性。

2. 教育模式多样化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存在几种不同模式并均有其各自的支持系统以保证其运转的灵活性。客观地分析诸种模式均有其优势也有其弱势,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综合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差异性的不同国情,人们普遍认为:今后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宜单一地采取某一种特定的模式,而应当允许多种模式自由存在,实现多元并存、多元互补、多元整合的局面。我们可以把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目光局限于学校教育不利于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实现,目前出现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困难,社会上职业培训班却办得热闹的现象就是一个证明。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同等重要的两部分,在实现职教的社会目标和人文目标上各有优势。从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看,两种职业教育形式的结合与补充才真正有助于个体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

主体性教育视野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在管理理念上坚持以学生就业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德育的氛围和体制;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管理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载体,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实际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审视主体性教育视野下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应树立工作体制观、工作内涵观,提出了成才服务菜单化教育模式多样化的学生管理基本走向。

上一篇:上海历史高中第二分册知识点下一篇:让即知即改成为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