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保险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育保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第一篇:教育保险论文范文

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投资优势比较分析

一、教育融资方式比较分析

自1988年我国开始施行教育收费改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下降,生均须支付的教育费用上升。为解决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多种教育金融产品相继出现,其中教育保险或教育储蓄最为社会大众所熟知。

(一)教育保险 教育保险是指投保人通过保险公司为子女筹集教育费用的一种储蓄型险种。教育保险最先在新加坡风行。新加坡联总英康保险公司推出教育保险计划后仅两年时间,教育保险保费收入就达1200万新加坡元。而中国保监会也于1999年9月1日正式批准开办教育保险业务。虽然正式批准时间较晚,但很多有前瞻性的保险公司在此之前就已经涉足教育保险领域,如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早在1996年时就有“子女教育婚嫁保险”这样的产品在销售。近年来,教育保险产品更是品种多样化,主险、附加险形式并存,同时为提高教育保险(储蓄型保险)本身的收益,很多保险公司推出了分红型的教育保险。现在市场上主要的教育保险,按教育阶段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保险;按收益大小可分为:普通教育年金保险和分红型教育保险,现在大多数教育保险都是分红型的;按保障程度不同可分为:单纯教育阶段的年金教育保险,集教育阶段、创业阶段和婚嫁阶段为一体的教育保险和有教育金储蓄功能的两全保险等;而按合同效力可分为:教育主险和教育附加险。就销售教育保险经历较为资深的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而言,直接的教育保险主要有:平安金宝贝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平安附加少儿高中教育年金险(分红型)和平安附加少儿大学教育年金险(分红型)。而其他热门少儿险种,如:平安世纪天骄终身寿险(万能型),也兼顾了孩子初中教育金、高中教育金、大学教育金和创业金的需要。

以平安金宝贝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教育保险。假设在1996年为0岁孩子今后大学教育、成家立业等阶段提前做财务准备,购买10份“金宝贝”保险,每年交费10000元(假设年初缴费),共交10年,合计100000元。在孩子年满18、19、20、21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时,连续四年每年都可领取大学教育金6486元,在孩子年满25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时,可领取成家立业金32430元,同时自18周岁的保单周年日起至25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前一日止,每月到达合同生效日在该月对应日还可以领取生活费津贴972.9元,主要保单年度保单利益测算见表1。

总之,投保人的义务是连续缴费10年,每年缴费10000元。被保险人的基本权利是从18周岁开始,连续4年每年获得教育年金6486元,且每月获得生活津贴972.9元(即每年获得生活津贴约11675元)。同时,被保险人还拥有其他一些或有权利:第一,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意外死亡,保险公司须给付其相应的身故保险金。第二,根据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被保险人有权获得相应一定比例的红利。第三,当投保人在缴费期内发生保单规定以外状况而丧失缴费能力,保险公司须免除其剩余缴费义务,被保险人仍旧享有保单规定的所有权利(就如全部保费已缴清)。

就大多数教育保险而言,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其特点表现在:(1)优势。一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为孩子教育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积少成多专款专用。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和孩子未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来为孩子选择险种和金额,一旦为孩子建立了教育保险计划,就必须每年存入约定的金额,从而保证这个储蓄计划一定能够完成。二是范围大,期限长。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上学(如7岁左右上小学,18岁左右上大学),不能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而延期,不做任何教育投资会使得教育费用没有时间弹性。而父母可以为0岁到14岁或到17岁的孩子投保教育保险,缴费期一般为15年,使得教育费用在较长的缴费期中得到平滑,而不至于突然在某时段给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压力。三是具有“保费豁免”功能。被保险人父母因意外事故身亡或高度残疾,或在保单生效一定年限后因疾病死亡,不能完成孩子的教育金储备计划,保险公司则会从事故发生月起豁免投保人以后应交的全部保险费,相当于保险公司为投保人交纳保费,而保单原应享有的权益不便,仍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以后受教育的费用。若被保险人父母之一发生上述事故,则可豁免一边保费。四是具有保险保障功能。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疾病死亡,保险人按死亡退保金给付表给付死亡退保金。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意外事故造成死亡或残疾,保险人根据人身意外伤害给付标准给付全部或部分保险金。伤残比例给付金额在一个年度累计总数,以不超过本年度意外伤残保险金给付为限。因意外伤害事故死亡,给付死亡保险金后,同时给付死亡退保金。五是便于获得其他保障。在教育保险主险的基础上,便于投保其他方面的附加险,有利于在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获得更多保障。同时,在急需调用资金时,可向保险公司抵押保单,从而获取部分保单的现金价值,其手续比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更简单。六是抗通胀功能。所缴保费与之后保险金给付的模型中用以计算的利率较银行的利率水平要高,有一定程度的抗通胀功能。七是可获得额外浮动收益。现在的教育保险多具有理财分红功能,可根据相当长的保险有限期中保险公司的经营盈利状况获得浮动的分红收益,从而增加最终收益。(2)劣势。一是对被保险人有年龄上限限制。一般要求被保险人为0岁以上,14或17岁以下儿童。二是领取教育金有准确的时间限制。多数教育保险要求初中教育金、高中教育金、大学教育金等在正常入学的年限中领取,如大学教育金须在满18、19、20、21的各年中凭注册过的学生证领取大学教育年金。三是相比其他保险或投资工具,教育保险收益率较低。教育保险是储蓄性保险,侧重于储蓄性和保障功能,因而低风险低收益。

(二)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指个人在国家指定银行或其他金

融机构为本人或他人在现在或将来接受教育的目的而办理的存款,并利用存款的本金或利息为受教育者支付教育费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储蓄始于1999年9月1日。工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率先推出。200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引发《教育储蓄办法》,将教育储蓄推广到除邮政储蓄机构以外可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所有金融机构。现在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都办理教育储蓄。它是一种享受优惠利率、免征利息税的特殊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方式。我国教育储蓄分类较为简单,按储蓄期分为一年期、三年期和六年期。教育储蓄为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每月固定存额,每月存入一次。教育储蓄各档次利率为: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的同期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的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教育储蓄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折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即不分段计息,即不受降息的影响。以中国工商银行的教育储蓄业务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我国教育储蓄。为与前述教育保险案例有一定可比性,假设为同一个孩子进行“3年期-6年期-3年期”的连续教育储蓄投资方案。在2006年为10岁(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开户进行教育储蓄,与银行约定每月月初存入800元,分25个月完成20000元的3年期教育储蓄存款。三年后将本息一次性取出,并从2009年开始以同样的800元每月,分25个月完成的方式投资6年期教育储蓄,期满一次性取出本息。最后,从2015年开始类似2006年的3年期教育储蓄。主要现金流情况显示如表2所示。总之,存款人的义务是在教育储蓄期内,按照与银行的约定每月存入固定存款,本金最高限额为20000元。而存款人的权利则是在每期教育储蓄结束后一次性获得优惠利率计算而得的本息和。

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看,我国教育储蓄有以下特点:(1)优势。一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与银行约定月存额度,须每月存入固定存款,

从而起到监督家长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的作用,有利于帮助没有消费计划的家庭养成良好理财习惯。二是储蓄户主无年龄上限限制。开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即一般为11岁以上的学生,这为接近或超过教育保险年龄上限限制的学生提供了另外的教育投资渠道。三是利率优惠。以零存整取方式获得整存整取的利率,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息。四是固定利率,防降息。因为是以开户日相应利率计息,所以不分段计息,也不受降息的影响。(2)劣势。一是存期较短,且固定。教育储蓄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难以平滑现在越来越高的教育费用。二是开户对象“门槛”高。开户对象为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这意味着无法在孩子四年级之前提早进行教育投资,而实际上现在早教、幼儿教育、小学择校等义务教育阶段的高质量教育所需的费用也是不菲的。三是最高存款额低。根据教育储蓄有关法规规定,教育储蓄50元起存,每户本金最高限额为2万元。2万元以上部分不享受教育储蓄的利率和免税优惠。而2万元是难以应付现在教育各阶段越来越高的教育资金需求的。四是月存约束。开户时客户须与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分月存入,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未补存者按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且每月缴费,缴费次数较多,使得缴费不便。低收入者收入不固定,可能难以保证每月平稳的现金流存入银行;而高收入者,又不能一次性存入2万,缴费方式缺乏灵活性。五是手续繁多。根据《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实施办法》的规定,储户在储蓄期满提取本息时,需首先持存折、户口簿(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到所在学校开具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制的一式三联的“非义务教育在读证明”(这不利于保护储户的隐私权)。之后,储户凭存折、身份证和户口簿(户籍证明)、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税务局印制),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利息税优惠。客户如不能提供“证明”的,其教育储蓄不享受利率优惠,即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同期同档次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三)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的投资价值分析 投资者都希望获得最大收益,为了比较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两种投资方式谁更优,就需要了解通过哪一种方式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此处,收益指净收益,即是指投入的资金与最后获得的资金之间的差额。由于两种投资都是长期投资(投资回报期大于1年的投资),受利率影响较大,所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了准确比较可将两种方式投资获得的净收益折现到同一时点后比较大小,数值越大,投资价值越高。符合上述思想的模型就是现金流贴现模型,基于此对比两种教育投资净现值,以此提供投资建议。

现金流贴现模型,也称为DCF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模型),指将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按照未来的不同利率贴现到现在,从而估计项目现值的估值方法。其公式表示为:

P0=DCF0+■+■+…+■

其中,P0为净现值;DCFn为第n年初的现金流;rn为第n年的折现率(这里用当年短期储蓄存款利率代替)。P值越大,说明投资项目的价值越大。对于教育投资来讲,P值越大就表示教育投资的收益越高,对投资人的教育保障程度越高。

(1)教育保险。根据平安“金宝贝”教育保险的案例,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见表3)。依据DCF模型的净现值公式,可以算出P0(教育保险)为23972.73元。即表示若在1996年初投资该教育保险,预期将获得23972.73元的净收益。

(2)教育储蓄。根据前述的案例,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见表4)。依据DCF模型的净现值公式,可以算出P0(教育储蓄)为5025.57元。即表示从2006年开始的该连续的教育储蓄组合投资,在1996年的价值为5025.57元。

对比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两个案例在1996年的净现值可以发现,P0(教育保险)大于P0(教育储蓄),说明投资教育保险可以比投资教育储蓄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和更高的教育保障。但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投资回报期也更长。两种教育投资的净现值都大于0,说明两种方案都是能获得净收益的,都有投资的价值。所以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子女教育计划以及不同投资偏好,不同家庭需要选择不同教育投资方式,甚至结合不同教育投资方式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组合。

二、教育融资方式选择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家庭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家庭以及月收入不足1500元的家庭投资教育储蓄。首先,1500~3000元的家庭

收入能够接受300~600元(2万元分6年和3年存入,则平均月存入约278和556元)每月的固定存入款项,即使是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也可以量力按需每月存入一定款项,并不一定要期满存进2万元,2万元只是上限,实际投入资金可自行控制。然后,2万元基本能够提供学费、少量生活费的基础教育保障,虽算不上充足,但也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其次,低收入家庭主要集中在农村,数据显示农村孩子各阶段升学率相对较低,如果不能进入下一个教育阶段,损失的只是部分利息,按活期存款取出即可。最后,银行分布较保险公司具有绝对优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周边都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教育储蓄活动。而对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家庭,建议投资教育保险。首先,教育资金保障额度比较灵活,5000~10000元的年缴保费是中上等收入家庭能够承担的,投保人可以通过投保不同份数的教育保险获得不等额度的保障,从而满足在择校费、补课费、艺术竞技培训费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然后,教育保险中的教育年金须由有效注册的学生证为证明领取,城镇越来越高的升学率,降低了无法获得相应教育金的风险。其次,教育保险缴费制度灵活,办理支取手续都相对简单,投资较为方便,符合城镇中高收入家庭快节奏生活的要求。另外,教育保险和教育储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建议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家庭灵活搭配组合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的投资比例,从而在自身可承受的情况下最大化教育投资的保障性和收益性。

三、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教育保险,建议调整精算模型,取消或扩宽对固定年龄领取相应教育年金的限制;扩宽保障领域,研发针对早教、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保险;针对出国留学的学生增长,研发国际性的教育保险。对于教育储蓄,建议增加最高储蓄额度;降低起存的年龄限制;简化办理、存续及支取的手续;由银行宣传转为学校宣传。

参考文献:

[1]胡友群:《浅谈我国教育储蓄发展的困境及出路》,《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 杜 昌)

作者:路萌 杨丽梅

第二篇: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第五部分专门针对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进行了规划。规划要求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这些内容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研究背景,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湖北保险市场的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路经研究”的项目组成员对武汉地区5家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以及湖北工业大学的保险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

保险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性的继续教育、行业性的资格教育等其他不同形式,其中学历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核心,资格教育是辅佐。规范性的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的主力军,它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始阶段,为后续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原材料;同时,从我国保险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来看,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最多的也是保险本科层次。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或设置了保险学方向的高校共有106所。因此,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成为确保保险业专业人才队伍升级换代的基础和关键。

二、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目前在武汉地区单独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五所高校中,既有部属重点院校,也有省属重点院校,对比五家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招生计划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从而形成了武汉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各具特色的保险本科教育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五家高校尽管办学层次及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各不相同,人才培养定位也有差别,但在培养方案中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五所学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保险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结果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创新能力,体现了保险学科应用型、实践性的特征,也显示了本科层次教育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双重特性。

2.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五家高校中,武汉大学实力最强,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武大模式”,是培养保险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密依托保险市场,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保险专业开放、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他三所高校中,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属于湖北省属二本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湖北等七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这三所院校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3.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险专业的应用型特征使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校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则为实验与实践教学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如表1。

表1选择了两所211院校和两所省属普通院校进行了对比。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部属重点院校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均在8%左右,反映了211重点院校以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为主;作为省属重点二本院校的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其课程结构中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在14%左右,反映了省属重点院校以培养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这些学校在历次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大实验与实践课程比例。

4.招生难以上规模。囿于行业成见,保险本科专业招生一直以来并不太理想,即便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以保险为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不足2/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保险专业的;在谈及对保险的认识时,大部分学生不看好这一专业,即便在经历两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仍然对该专业持否定态度。五家高校保险专业每年招生计划一般都在40~60人之间,实际招生人数长期保持一个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少出现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如表2(武大近年因实行大类招生,故无相关数据)。

5.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保险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完善的问题:

(1)教材比较陈旧。目前在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主干课程均能使用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推荐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一般都是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材本身的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但是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许多知识点及实际做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由于2009年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也随之发生变动,而与保险相关的教材的再版工作却跟进较慢,教材里面的一些内容与实践脱节,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会自行补充相关最新资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保险专业实践性很强,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保险业发展的。因此,各高校的保险专业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运用。但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一些实践教学法也只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认知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希望更加深入实践一线去感知、消化理论知识。

(3)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5所高校都非常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但是,普遍缺少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居多,因此虽然对学界的前沿动态把握较多,但却没有建立专任教师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只是通过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保险界从业的校友给在校学生做一些业界动态的讲座,学生接受的业界最新动态显得不完整。

(4)缺乏学界与业界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目前武汉地区保险学术界与业界的合作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层面展开,但双方整体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湖北保监局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在2010年8月份颁布了鄂保监发[2010]49号文《关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湖北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意见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对各高校却并不具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专门就人才兴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行了长远规划。为此,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湖北地区保险业“十二五”规划人才兴业目标的全面落实。

1.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实践急需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当前高校在保险人才培养上主要强调应用型,较少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保险商品有其独特的性质,保险经营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因而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形成高校百花齐放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国保险业巨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知名院校带领下,各省属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各自的保险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湖北工业大学依托其著名的工学背景培养财产保险公司急需的工程、机械、建筑、船舶等复合型人才;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其多民族办学背景,可以在民族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各高校只有把目光紧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在保险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开设了保险专业的高校需要齐心协力,加强区域合作,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在保险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和研究,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开展区域性的保险专业学生的科技竞赛,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校际联系,共同打造区域性的保险本科教育金字招牌。

4.建立高校学术界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建设,高校必须走出去,积极与业界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单个高校层面建立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渠道;另一方面,由各地保险监管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牵头,建立保险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具体做法上,高校方面,既要有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要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保险企业方面,既要借助高校平台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联合或者委托高校开展课题研究、市场调查或项目攻关,努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适当扩大保险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实现保险销售队伍的升级换代。保险本科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愿意从事保险企业内勤管理工作,大多不愿从事保险销售,原因之一就是保险销售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入职门槛低。实现保险业跨越式的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销售队伍,逐步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入职门槛和学历水平。而根据阳光高考网统计的近几年数据,每年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只有金融专业的十分之一。2007年的一个粗略统计结果表明,保险业30多万正式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30%。因此,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应本着服务经济的指导思想,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为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尤其是营销队伍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储备。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发展阶段,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湖北保险业依然人才短缺,保险公司也依然会求贤若渴,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武汉地区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在行业内的就业率,才能做大做强武汉地区保险本科人才培养这块金字招牌,才能实现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持续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冯文丽,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3).

[3]张青枝,魏丽娜.中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隐忧与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武汉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whu.edu.cn/index.html.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znufe.edu.cn/.

[6]杨玲.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circ.gov.cn/we

b/site0/.

[8]叶安照.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立体教育教学系统研究[J].保险研究,2010,(6).

(编辑:陈见波)

作者:付钢 刘应元

第三篇: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认为保险本科教育应定位为专业教育,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严格区分,其核心是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保险本科实践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险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深化教学。保险本科专业、课程、学科应合理配置。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保险专业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的数量已从1家增加到2011年的158家,保险业从业人员增加到400多万人,并且保险公司内勤从业人员目前以每年3万人增长,同时,银行、证券等其他行业也有大量的保险人才需求;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25亿元;拥有保险本科专业的大专院校也从1所增加到2009年的88所,并还在进一步增加。面对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保险本科教育如何本着结合我国国情、面向未来保险经营和监管人才需求更加面向国际,本文拟根据本人近30年任教和专业管理实践更加根据多年对保险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体会,结合同仁们保险教育研讨的交流,就保险本科教育的本科定位、实践经验、课程设置等若干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保险本科教育的定位

保险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核心则是保险专业教育,即在一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条件下的保险专业水平教育熏陶。一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基础又是为保险专业应用理论服务的。大部分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就是介于学历到就业前的专业预备阶段,因此专业教育非常重要;另一部分在国内或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也是在本科阶段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

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非基础理论型学科。它是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在法学理论方面,主要是民商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继承法等民商法理论在保险领域的运用,从保险合同、保险经营到保险监管,都渗透着民商法的理论,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保险是法律的产儿。在经济学方面,供求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均在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中得到运用。而在保险精算方面,则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因此,保险是经济学、法学和统计学在保险领域的综合运用,也正由于保险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是应用型学科,也就更应当注重在教学计划中对专业教育时间和课程数量相应的保证,应当在大二第一学期开专业课,以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

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严格区分。尽管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不等于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职业培训则是在学生毕业上岗前由保险行业协会或者保险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这是行业协会或公司的一项工作安排。在一定层面来看,保险学历教育给学生以专业基本理论,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若干年后该理论继续有用;职业培训则主要是培养学员眼前的保险实务操作能力。如对保险本科专业学生教育中,对“财产保险”课程而言,在介绍财产保险导论的基础上,分别阐述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数理基础,其后分别按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分别分险种进一步论述,无论何种险种,均包括: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金额或责任限额、保险期间、赔偿处理,将该思路告诉学生,说明不同险种设计思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对职业培训而言,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也可能是对某一险种的具体操作的讲述。因此,保险专业学历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不仅关注是什么,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是培养学生简单背诵保险条款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创造条款、研制保险产品的能力;不是培养学生牢记哪些是保险责任、哪些是责任免除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为什么哪些风险属于保险责任、哪些风险属于责任免除的能力。至于具体的保险产品、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则完全可在就业培训中解决。

由此,保险学历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保险学生本科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将基本理论学习扎实,包括公共基础理论、保险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谈到这点,现在有一种实用主义风气,实际部门招人强调实践经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讲述的理论没有用,有些老师也觉得理论是空的。所谓理论,就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前人的实践经验与后人的实践结合而已。基于此,学生要读书,老师要看书,实际部门要信书。

二、保险本科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实践经验对于保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学生的中心任务是读书。学生在学生阶段不认真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喧宾夺主,扬短避长,到工作阶段的中心是工作,正如课程有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一样,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也有先后顺序。同时,理论本身就是来自实践的,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好了理论,就等于了解了前人的实践。第二,教师的实践经验比学生的更重要。教师了解实际的影响面更大,他们面对大量的学生,便于传递实践中经历的信息;教师也更有机会和时间实践;教师掌握了系统的理论,更能将所掌握的理论有目的地指导实践,并且以理论驾驭实践,深化实践,从而,完善理论。

同时,要对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全面理解。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务必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务必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要注意结合实际,但不应拘泥于实务。对于保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认为不应拘泥于了解保险经营、保险监管的实际流程,更多应该关注保险领域发生的现象、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注重用所学的保险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保险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保险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预测未来的趋势。

三、保险教学与科研

教学务必与科研互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则深化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只有写得明白,才能讲得清楚。写作的深度有多高,则研究的水平就有多高,讲得水平就有多高。该研究包括了保险教材研究、保险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同时,保险是应用型学科,保险研究更多地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实际、结合保险监管与经营的实际研究,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从而又为完善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保险本来就是舶来之品,教师在研究国内保险业现状的同时,务必比较与国际上同一阶段、同一条件下的差异,从而发现规律。同时注重结合本国实际,将国内学术与国际学术的对接非常重要,既可以促使教学科研的前瞻性和国际化,也增强了本土化和实用性。

四、保险本科专业、课程、学科的合理配置

保险专业有由保险课程群构成,保险课程则由保险知识群构成,不同的课程构成不同的知识群,如“保险学原理”,则由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保险职能理论、保险形态理论、保险发展理论、保险原则理论、保险合同理论、保险数理基础理论、保险经营理论、保险市场理论和保险监管理论构成课程知识群。同理,财产保险也由财产保险基础理论和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理论与实务知识群构成,各知识群还可进一步细分。每门保险课程就是由内容合适、顺序得当的知识构成一个有机体,形成课程知识群。

保险专业由四大专业基础课程群、两大工具课程群和一大专业课程群构成,这四大基础课程群是法学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财务会计基础课程群和一般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群;两大工具课程群则是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则由保险学原理入门,分别由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构成,商业保险由原保险和再保险构成,原保险则由财产保险(含海上保险)和人身保险构成,辅之以保险法、保险会计、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这些为保险经营管理服务的课程。这些课程从横向看,是一个板块式的静态群体,从纵向看,则是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动态群体。如开设“保险学原理”的前置课程为民法学、统计学、市场学,这些涉及保险合同、保险数理基础和保险市场等应用理论的论述,保险学原理则是“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的前置课程,“保险精算”则是这两门课的后续课程,“保险会计”、“保险法”便是“再保险”的后续课程,只有掌握了全部商业保险理论后,才便于会计核算或保险法律事务工作,从一定层面来说,“保险会计”便是会计方法在保险核算领域的运用。只有前置课程安排到位了,学生听其后续课程便可容易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保险课程群构成保险专业,这些课程群从静态到动态纵横交错形成保险专业,只有课程群合理配置的情况下,亦即课程生态正常的情况下,保险专业生态才显示正常;如果一个课程群中的课程不全,甚至几个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几门课,支离破碎,则由课程生态的破坏导致专业生态破坏,直接体现的是保险专业水平的降低。

保险专业既是应用经济学科群的一部分,又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科群密不可分,相互补充,只有在一个大学相应学科群下的保险专业,才可能形成完整、系统的保险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只有在一个良性的课程生态、学科生态状态下,保险本科专业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王绪瑾

上一篇:金融实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影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