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论文范文

2022-05-0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保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以新《保险法》为视角,对人身保险中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与保险人免责问题进行了讨论。关键词人身保险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保险人免责一、对新《保险法》第43条合理性之检讨原《保险法》第65条第1款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第一篇:保险论文范文

保险主题基金是否保险?

进入2016年12月不久,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便被叫停。随后,监管层调查组又进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重点检查这两家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规范性、财务真实性、保险产品、业务和资金运用的合规性等方面。

尽管监管层的检查给不少中小险企的转型再次敲响警钟,但是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国内险企的“野蛮”成长。例如,前不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保险业整体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4047.71亿元,增幅为20%。其中,仅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在过去4年间就增长了40倍。2015年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为2234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1375亿元,同比增幅达160%,保费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20倍。同时,保监会还连续批复3家互联网保险牌照,各大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保费及保单数量增长也突飞猛进。

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互联网保险,还是整个保险行业,在业务突飞猛进的带动下,险企正逐渐成为市场不可忽视的焦点。这也说明业内对保险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是看好的,行业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市场推动保险股估值提升

目前,从市场面来看,整个“十二五”期间,保险业的整体规模是不断扩增的。

首先,险企业务规模的增长。正如上述,仅互联网保费方面,其规模就从2011年的32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2234亿元,增长了约69倍。

其次,国家层的重视。按照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李克穆的表述,在目前一系列重大改革时期,保险创新也是国家改革的一个重点。未来,国内险企不仅要在产品服务上进行创新,而且在围绕完善社会民生保障的基础上,还将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等经办业务。这意味着保险行业将有重大获利空间。

再次,随着互联网的带动,互联网保险也迎来东风。一方面,互联网保费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占比提升,另一方面,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保监会于2015年6月批准成立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心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连同2013年批准成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中国市场上共有4家全国性互联网保险公司。

同时,2015年7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在信息披露、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等各方面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的各项规范。

专业人士表示,目前保险行业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未来利率回升有望带来保险股估值修复行情。业绩方面,准备金折现率变动将对上市保险2016年~2018年的账面利润带来较大直接影响,预计2017年前三季度该影响达到高峰之后行业业绩将出现拐点,打开估值上行空间。政策方面,随着个税改革推进,个税递延型养老险的配套政策环境接近成熟,2017年出台预期强烈,预计每年将有千亿级别增量保费以催化行业估值。

保险股涨幅抢眼

尽管2016年12月初监管层对以前海人寿为代表的险企进行检查,但是从行业规范的角度去看,这也将有利于保险行业的规范与升级。因此,在当前保险股估值偏低、机构持有保险股仓位较低的背景下,考虑到2017年的稳健投资需求,保险板块具备估值修复的配置价值。

同时,受益于股票市场同比好转,上市保险公司利润降幅均收窄,4家上市险企此前披露的2016年1月~10月保费收入整体亦呈增长态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940.17亿元,与2015年同期9312.51亿元相比,增幅为17.48%。另外,4家上市險企合计浮盈从2016年年中的378亿元上升至第三季度末的494亿元。

在市场看好与自身业绩良好之下,保险股近期盘面表现也是十分抢眼。例如,2016年11月21日,中国人寿早盘冲击涨停的惊艳表现成为当天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实从中国人寿的盘面来看,该股自11月9日起便连续9根阳线,23日之后,又是连续一周的阳线。同样,新华保险12月第二周也是连续上涨。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保险板块近期的上涨主要是由于估值水平低,一般来说历史上保险股的PB在0.8~1.2之间,目前的PB在1左右。而且,目前的市场气氛就是在挖掘所有低价股,预计后续还有一些上涨的空间。

保险主题基金迎风而涨

保险股估值的修复与保险股的市场表现,让4家上市险企纷纷被主力资金相中。虽然目前只有4家上市险企,但是却有不少基金重仓保险板块。(见表1)

此时,稳健型的投资者可借道基金布局保险板块,抓住上涨机遇。事实上,随着保险股的上涨,保险主题基金的表现近期也是可圈可点,例如,截至2016年12月9日,鹏华证券保险分级近6个月净值涨幅为9.84%,而博时中证800证券保险分级近6个月净值涨幅为8.68%,方正富邦保险主题指数分级近6个月净值涨幅达到10.94%。(见表2)

作者:白利倩

第二篇:论人身保险中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与保险人免责

摘要 本文以新《保险法》为视角,对人身保险中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与保险人免责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人身保险 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保险人免责

一、 对新《保险法》第43条合理性之检讨

原《保险法》第65条第1款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第2款规定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者伤残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从条文看,前述两款均出现了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伤残的表述,但设定的法律后果却不相同。新《保险法》第43条第1款明确规定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第2款规定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该条前后两款所规制的对象分别为投保人和受益人,消除了原《保险法》第65条前后两款因在规制对象方面均包括“受益人”但法律后果却不相同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分歧。但对于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情形,立法者仍采取同一做法,即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这一规定常常被作为保险人的完全免责条款加以运用,被冠以“避免道德风险和保险欺诈”的美名。但笔者认为,新《保险法》第43条的这一修改并没完全改变原《保险法》第65条的弊端。立法者为消灭保险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行为,完全忽视了对被保险人和其余受益人的利益,有失公平。具体说来,这一规定的不合理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投保人实施了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行为,一律免除保险公司的责任,忽视了其他权利相关人的保护。

死亡保险合同的最大道德风险实际上来源于受益人而非投保人。而立法者却在修改《保险法》时,删除了因受益人而保留了因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行为而免除保险人责任的规定。显然,立法者认为人身保险最大的道德风险在于投保人而非受益人。而实际上,投保人仅仅是保险金的支付人,虽然依据法律规定具有保险利益,但投保人并不必然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只有当投保人是受益人时,投保人才享有受益的权利,具有利益驱动性。所以,加重对投保人的惩罚是对防范重点对象的错误判断,实际上是对保险公司的不合理保护。人寿保险合同的保障对象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其被保险人近亲属。因为投保人的个人行为而使保险功能无法实现,违背了保险的精神,也违背了此次保险法修订加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指导思想。 其次,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保险法》已经通过死亡保险需要由被保险人书面认可、由被保险人确定受益人等制度为被保险人构筑了第一道严密的道德风险防范屏障,同时也对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进行惩罚,的确没必要再用如此严厉又没有针对性的制裁措施来防范道德风险。最后,人寿险多数具有储蓄性质。任何人不会因为犯罪行为而被剥夺合法财产权,更加不应该因为别人的犯罪行为而被剥夺其应得权利。所以,笔者认为当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时,应贯彻“谁故意伤害,谁丧失权益”的原则加以区别对待,而不应以投保人的主体身份一概而论。

(二)无论投保人是否出于图谋保险金的目的,一律免除保险公司的责任,忽视了其他权利相关人的保护。

在人身保险中,因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而免除保险人责任的主要依据是为了防范投保人为骗取保险金而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伤害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保险欺诈。但实际上,相关保险立法并不追究投保人的这一主观心理,而是以其最终呈现的行为外观为依据。只要投保人参与了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或者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保险人均有权主张免责。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当投保人不是受益人时,投保人并不具有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利益驱动。既然没有谋求保险金的目的,只是因为其他纠纷而杀害被保险人,保险法舍弃受益人之利益不顾而使保险人免责极不合理。有学者认为,对于故意策划保险事故的投保人来说,其主观动机究竟是否为了得到保险金,这在客观上很难界定,保险公司毕竟不是公安机关,《保险法》也无须解决《刑法》所涉及的犯罪动机问题。 但笔者认为,首先,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或者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本身就是一种犯罪行为,其次,保险公司无权评判投保人是否有谋取保险金的意图,而应依据公安机关和法院之结论。尽管这种故意在客观上不容易认定,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认定、无须认定,否则保险诈骗罪也就没有追究的可能。《刑法》规定的保险诈骗罪其中一个构成要件就是投保人或受益人必须具有骗取保险金的故意。没有骗取保险金的故意则不构成保险诈骗罪。无论是基于防范道德风险抑或针对投保人违反法律、公序良俗的惩戒,剥夺其继承权、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完全能达到警示与惩戒的作用,根本没有必要连带惩罚无辜的相关权利人。倘若受益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保人实施了上述行为,受益人丧失受益权似乎在理论上也站得住脚。此时牺牲不知情的受益人利益是为防范道德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此时存在其他不知情且与且与投保人伤害行为无涉的受益人,情况则有所不同,剥夺他们的受益权于理不通。

(三)当投保人同时又是受益人时,到底应该适用43条第一款的规定还是第二款的规定存在争议。

当投保人同时又是受益人到底应该适用43条第一款的规定还是第二款的规定存在争议。若适用第一款的规定,则保险公司免于给付保险金。若适用第二款的规定,保险公司仍要给付保险金,只是该投保人的受益权丧失而转为被保险人的遗产。两款规定大相径庭,虽然对投保人来说,区别不大,无论适用第一款还是第二款,其受益权均丧失。但适用了第一款的规定,当投保人是惟一受益人时,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对保险金的继承权落空,若适用第二款的规定,那么继承人仍然保有继承权。同理,当受益人为多人时,某一受益人制造了保险事故,如果该受益人同时又为投保人,保险公司免责,其他受益人通通丧失受益权。如果该受益人并非投保人,则其他受益人仍然可以享有受益权,仅仅因为有投保人参与就祸及其他受益人极不合理。投保人的行为和受益人的行为一样,都不是其他受益人所能预见和控制的。受益人没有监督制约投保人的义务。被保险人的其他受益人或家属实属无辜,不仅仅要承受丧失亲人的苦痛,而且无法获得经济上的抚慰,这不应该是法律所要追求的结果。

(四)不利于对生存被保险人的救济。

如若被保险人伤残、疾病,但仍未死亡,那么此时最需要保障的对象是被保险人而非投保人或者受益人,被保险人受保障的权益不应受到剥夺。被保险人的伤残、疾病并非自残,而是被投保人加害所致。对被保险人来说,属意外伤害事故,免除保险人赔付责任不符合订立保险合同的目的。也许有人马上想到受害的被保险人可以向加害人主张侵权责任的解决方法,但侵权赔偿依赖于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能力这一致命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保险也正是为克服这种缺陷应运而生。因为“现代侵权行为法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不是加害人之行为在道德上应否非难,其所重视的是,加害人是否具有较佳之能力弥补损害。” 换言之,保护受害人远远比谴责惩罚加害人更加重要。而作为专门为受害人提供庇护的保险法不应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加害人身上。如果伤残疾病的被保险人不能得到这笔救命钱来养伤养病,保险的强大功能恐怕就要大打折扣。

(五)与自杀免责条款相比,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免责条款有悖于法理。

自杀免责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保险人免责这两种免责情形的设置原因基本相同,这主要出于三个原因:其一,自杀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死亡方式,如果这种死亡方式获得保险赔付,将有悖于社会公共政策,也可能会产生鼓励自杀的不良社会后果。其二,保险承保的是偶然发生的风险,不属于可以承保的风险;其三,被保险人可能在购买保险时候就产生自杀的念头而后在保险期间实施自杀以使受益人获得保险赔付,是一种保险欺诈行为。如果此时还要求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对于保险人是不公平的。可以说,当投保人同时也是被保险人时,自杀实际上也是投保人制造保险事故的一种特殊情形。但两者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依照新《保险法》第43条第一款的规定,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一律免责,而第44条则规定投保人自杀以2年的时间为界线来决定保险公司是否免责。 究其缘由在于人寿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的死亡赔付意义重大,不但可以用于赔偿被保险人生前所负的债务以及丧葬费用,还能为被保险人抚养或者赡养的亲属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尽管被保险人的行为有悖公序良俗,受益人和近亲属却是无辜的。因此需要对自杀的免责进行限制。在两种意见的博弈下,达成了妥协: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保险金,保险人不必承担保险责任。考虑到如果一个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有自杀以获取保险金的想法,经过两年之后,一般不再坚持。意外伤害险和死亡保险的保障对象并非投保人,而是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及被保险人的近亲属。自杀免责条款的修正主要也是出于保障被保险人的近亲属和受益人的考虑。那么,都是人身保险合同,自杀仍有获得保险赔付的可能而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则一律免责,这在法理上缺乏足够的支撑。

二、 重构人身保险中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与保险人免责条款之建议

保险人是保险合同中承担主要义务的一方。他的给付义务的履行是基于保险合同约定事故的发生,即“一定条件”的成就。和保险合同其他当事人相比,保险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高的专业水准,也理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法律应当对其免责事由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就投保人或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对被保险人实施人身伤害的情形,除非被保险人与受益人或投保人共谋,故意伤害被保险人,并存在骗取保险金的故意,否则不应该不加区别的免除保险人的责任。具体说来,应当根据投保人的主观目的和意图来决定保险公司是否能够免责,而保险公司应当其主张承担证明责任:当保险公司有证据证明投保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伤害被保险人,但保险事故尚未发生,保险公司可以要求解除合同。但是,被保险人有权要求变更投保人和受益人或者解除合同。如果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伤残、疾病的,保险公司不能免责。投保人丧失收益权,但其他权利人不丧失保险金请求权,该权利自然转移给其他权利人。投保人为受益人谋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保险公司不免责。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的,当投保人同时为受益人应适用与受益人同样的条款,即该投保人丧失受益权而保险公司不能因此免责。保险人免责必须是因为存在保险欺诈,即投保人或受益人存在图谋保险金的意图。而对这种主观意图的推定应当依据刑事判决或借鉴新《保险法》第44条自杀免责条款的设置方式,以合同订立至事故发生之时的时间期间来推断是否存在此种故意。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2009级中美比较民商法专业研究生)

注释:

豍邢海宝.新《保险法》解读,法学杂志,2009(03).

豎刘昊,张德雨.论保险人免责与受益权丧失的立法冲突——对我国《保险法》第28条、第65条之立法分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豏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豐于涛.被保险人自杀索赔问题的中美法律比较——解析新《保险法》第四十四条,保险研究,2009(03)。

豑王雪丹.对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与保险人免责的质疑——兼评新《保险法》第43条,前沿,2010年第4期.

作者:陈瑛格

第三篇:浅谈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关系

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企业补充保险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保险。商业保险是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保险有益且必要的补充。

关键词: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

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建立起来,但十年动乱又使这一制度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自80年代中期,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全面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其中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为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与的经济补偿,使劳动者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非盈利性。它的强制性体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因自己的意愿而违背;互济性体现在社会保险的基金是由社会、单位和个人三方筹集,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互助互济的办法,统一使用、支付,使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保障;社会保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不是以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而是以其所提供的社会效益的多寡为标准的。

企业补充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主要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补充要老保险。对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美国早在1978年《国内税收法》的第401条K项规定就涉及到此项业务。即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退休金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不超过25%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资金存入此账户。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多种不同的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其收益归401K账户,风险也由员工自己承担。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期领取和转为存款等方式使用,国家对员工个人退休账户的养老金存款给予特定的税收优惠。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该决定首次提出了“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此后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有明确规定。在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20号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发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23号令)。这两个文件较为详细的规范了企业年金的筹资、运行、管理、发放等各方面的行为,成为了建立企业年金的主要规则。

对于商业保险,它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商业保险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盈利性。商业保险关系是由当事人自愿缔结的合同关系;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商业保险公司和其他企业一样,它的运营都是以求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所不同的是其成本的最大部分是用来支付投保人在合同约定范围内的经济赔偿。

在了解了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这三类保险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区别:

一、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

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城镇人员,农村人员;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不具备劳动能力人员或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可以说它的保险范围是涵盖了一切社会成员。企业补充保险,很明显它主要是企业为其员工提供的养老和医疗方面的保险,它的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员工。而对于商业保险来说,凡符合承保条件、具有保险费负担能力的人员,都可以参加。但在这里我们也要提一下商业保险的承保条件,承保条件是保险公司针对不同保险责任的投保人的年龄是有不同规定的。它不同于社会保险的全体成员,是有限定的,例如对于商业医疗保险它的投保人一般是6至65岁的身体健康人员,而对于比较易患病的6岁前的新生儿、幼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不予承保的。又例如同样是商业的医疗保险它的赔付前提是投保人应为健康体,对于次健康体视条款责任予以部分免责或加收保险费或拒绝承保而且对于投保前的已患疾病是不予赔付的。所以说商业保险的承保条件较社会保险要更严苛。

二、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社会保险是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它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角度出发,公平因素较多,待遇的高低差距较小。它的发放水平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平均生活水平决定的。企业补充保险是企业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之后的附加保险,它主要是企业根据其自身经营情况为职工出资投保的旨在解决企业职工在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以外的部分基本医疗费用负担和取得退休后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的较高的养老金水平。对于商业保险,虽然在上面我们提到它的承保条件比较严苛,但就其保障的水平来说确实要较社会保险的基本水平要高,所涉及的保险范围要广。仅就养老保险来看,目前,商业保险所开发的养老保险产品的品种就有110种之多。

三、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费来源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国家立法或通过行政手段要求企业必须强制参保,以保证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企业补充保险的资金是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或是完全由企业负担,是企业按照其经营效益自愿参加的,政府给予参保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商业保险是由个人根据其自身需要,自愿投保,保险费由投保人全部负担。

综上所述,我认为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是保险体系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三个不同层次。社会保险是这个体系中的第一层次,也是整个保险体系的基础。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的主要的实现手段就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做到广覆盖,做到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纵观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的水平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只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能够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才能保证社会安定,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博士指出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社会养老制度将面临着巨大财政负担。2004年,老年人仅占总人口的11%,但是联合国预测,到2040年中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8%,超过美国。从绝对数量来看,如果保持目前的人口变动趋势,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数将达到近4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的人口总和。在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要维持高替代率的养老保障体制和高水平的医疗福利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由于社会保障的刚性很强,保障程度也不宜提升太快。这就需要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迅速进入角色,成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对于企业补充保险,由于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及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它应该是处于整个保险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如美国的401K计划,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杠杆的作用,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优惠程度,对收入给予免税,对雇员缴费实行延迟纳税等等方法,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发展我国的企业补充保险,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提供有益的补充。根据商业保险的保险性质和保障水平应该是第三个层次。上面我们曾指出社会保险只能做到“低水平”,对于有能力、有需求的个人来说,商业保险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投资方向。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球商业养老金论坛上表示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际实践,决定了商业养老保险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世界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养老责任逐渐趋于平衡,市场化的商业养老保险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总之,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建立健全起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起“社会和谐安全网”。

参考文献:

[1]国外社保与商保相结合的启示.金融时报,2008年07月07日.

[2]任璟楠,韩巴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制研究.北方经济,2005年06期.

[3]肖永平,彭丁带.从美国经验看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学评论,2005年02期.

[4]余筱箭,郭杨,俞自由.论养老保险模式的比较.保险研究,2000年08期.

(作者单位: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作者:张立华

上一篇:服务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养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