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保险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灾害保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视点背景国外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甚至60%、70%以上的损失补偿;而在中国,今年初雪灾过后,保险覆盖的损失不足1%,而此次四川汶川震灾保险覆盖的损失更是微乎其微。分析人士指出,与震灾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保险业目前的已赔付款项无疑是杯水车薪,这凸显了中国保险覆盖率过低、巨灾保险机制缺位的尴尬局面。

第一篇:灾害保险论文范文

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制度研究及其借鉴

摘要: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最初政府依据《农渔业灾害对策法》,对农民进行有限度的救助。韩国从2001年开始引入农作物灾害保险制度,2007年建立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2009年将两者合并建立农渔业灾害保险制度,2011年补充、完善林业灾害保险制度,并最终形成统一的独具特色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制度。韩国自然地理条件与我国相近,其构建和完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制度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农林渔业灾害保险制度;农业巨灾再保险;农业保险立法

在新村运动的新阶段,在金大中总统执政期间的1998年3月至2003年2月,韩国更加注重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并克服了东亚金融危机,恢复了经济增长。2003年3月卢武铉当选总统,提出了20项基本国策,倡导建设具有竞争力和生活和美的农渔村,具体政策有8项,其中涉及确保农渔村预算、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渔业稳定经营,建立农渔业福利体系,稳定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等。在此背景下,韩国自2001年开始引入和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此后10年在试验和探索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迄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韩国构建和完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情况和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一、 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演进

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最初政府依据《农渔业灾害对策法》对农民进行有限度的救助,从2001年开始引入农作物灾害保险制度,2007年建立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2009年合并建立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2011年又补充和完善林业灾害保险制度。

(一)农渔业灾害对策法框架下的灾害救助

長期以来,在发生气象灾害和农业灾害时,韩国主要依据《农渔业灾害对策法》对农渔民进行救助。在农渔业灾害对策制度框架下,自然灾害主要是针对气象变化所引起的灾害,而对于山火及病虫害等则不予适用。即使是气象灾害,政府也只对农户失去的农地及设施等进行补助;对于遭灾的种植作物,仅对种子、肥料、农药等支出费用进行补助。在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时,为保障生计,农民还可以得到救济口粮、延期还贷、子女学费减免、税收减免等间接性的救助和支持。因此,在农渔业灾害对策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农民只能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获得救助,且其获得的援助只能保障基本生计,救助程度有限,难以保障经营安全与稳定,对农民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帮助,引起农民的不满。

(二)农业灾害保险制度的引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研究农业政策保险问题。在学习和借鉴日本和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经验的基础上,韩国于2001年3月制定了《农作物灾害保险法》,此后又制定了《农作物灾害保险法施行令》。由此作为试点,韩国开始引入农作物灾害保险制度。《农作物灾害保险法》共19条,对立法目的、农作物灾害保险审议会的设立、投保人、保险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经营主体、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募集、损害评价、业务委托、财政援助、再保险业务及再保险基金、《保险业法》的适用、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做了规定。此后,韩国又分别于2004年3月,2005年1月、12月,2007年1月及2008年2月等多次修订。2001年,韩国选定苹果和梨,开始在部分地区、针对部分自然灾害进行试验,到2010年扩大到了25个品种。至2009年,韩国共有51万左右的农户获得了2 972亿元的保险金,使经营安全得到了巨大了保障。

(三)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的构建①

韩国水协中央会从1974年开始探讨养殖水产品共济问题,此后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也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有关研究成果没有实行。从2001年开始,三星火灾、LG火灾和东部火灾等商业保险公司开始经营养鱼保险,加入保险的渔民以贷款担保形式加入。韩国开始引入农作物保险保险制度之后,水协中央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建立类似农作物灾害保险制度的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的建议。

从2002年开始,韩国有关政府部门开始对养殖灾害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对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能性进行探讨。2007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2008年6月又颁布了《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施行令》,自此确立了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从2008年开始,先以水槽式牙鲆养殖为主要对象进行示范,然后再逐步扩大保障风险范围和养殖品种。《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共25条,规定了立法目的、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审议会、投保人、灾害保险对象,及补偿范围、保险人、保险费率的计算、保险募集、损害评价、财政补贴、灾害再保险事业,及再保险基金、其他法律的适用、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四)统一的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韩国的 《农作物灾害保险法》与《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的立法框架基本一致,在具体制度的规定上也具有相似性或相通性,这为两项制度的合并与统一奠定了基础。2009年3月,韩国对《农作物灾害保险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农作物灾害保险制度和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被合并,将灾害保险的种类进一步明确为农作物灾害保险、牲畜灾害保险及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同时,将《农作物灾害保险法》的名称更改为《农渔业灾害保险法》,投保人包括从事农林业、畜产业、养殖水产业的自然人或法人,保险标的物涵盖农作物、养殖水产品、家畜及农渔业设施,灾害范围包括自然灾害、病虫害、鸟兽害、疾病或火灾。韩国的《农渔业灾害保险法》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则被废止。2009年12月,韩国政府又颁布《农渔业灾害保险法施行令》,自2010年1月1日实行,《农作物灾害保险法施行令》和《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施行令》则被废止。《农渔业灾害保险法》的颁布结束了两法并存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

在林业保险方面,2010年韩国实施的《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只规定农作物包括山林作物,农用设施包括林业用设施,对山林作物的范围没有进行具体规定,而且很多标的物没有包括其中,因而林农的经营安全无从保障。为了使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更加人性化,保障林业者的经营安全及保障经营所得,2011年7月,韩国对《农渔业灾害保险法》进行了部分修订,增加了林产品保险的相关规定,使灾害保险的种类充实为农作物灾害保险、牲畜灾害保险、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及林产品保险。

在实践中,除了政府对农渔业灾害保险提供财政支持之外,韩国地方自治团体也根据地方自治法律对投保人的保险费提供财政支持。为了减轻投保者的保费负担,鼓励地方自治团体支持农林渔事业,此次《农渔业灾害保险法》修订时,明确规定地方自治团体可以在预算范围内,对灾害保险加入者负担的保险费的部分进行援助②。至此,统一的包括农作物灾害保险、牲畜灾害保险、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及林产品保险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已经形成并得到逐步完善。

二、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修订后的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既保留了原来农业灾害保险制度和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制度的主要框架结构,同时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完善和细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明确立法目的

《农渔业灾害保险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定因农渔业灾害,导致的农作物、林产品、养殖水产品、家畜、农渔业设施等损失赔偿问题的农渔业灾害相关事项,保障农渔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提高生产力,保障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农业灾害保险法》和《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相比,《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将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上升到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

(二)设立农渔业灾害保险审议会

农渔业灾害保险审议会负责审议农渔业灾害保险以及再保险的相关事项,包括保险标的物的选定、灾害范围、财政支持、损害评价、政府的责任范围、与灾害保险关联的资金的收支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或农林水产食品部部长提出审议的事项,其成员包括专家、农林水产食品部的公务员、来自财政部、金融委员会、消防防灾厅和山林厅的公务员,任期三年。为辅助审议会开展工作,可以设立分支委员会。《农渔业灾害保险法施行令》第四条对设立渔船员及渔船灾害补偿分支委员会做了规定。

(三)规定灾害保险业务

农林渔业灾害保险的种类包括农作物保险、林产品保险、家畜保险和养殖水产品保险,农作物保险的标的物是农作物及农业用设施,林产品保险的标的物是林产品及林业用设施。家畜保险的标的物是牲畜及畜产设施,养殖水产品保险的标的物是养殖水产品及养殖设施。《农渔业灾害保险法施行令》细化了保险标的物的具体范围③,投保人为从事农业、林业、畜产业、养殖水产业的自然人或法人,保障的灾害范围根据保险种类及标的物不同而不同,包括暴雨、海啸、台风、冰雹、冻伤、强风、潮水、火灾、部分病虫害、赤潮、水产疾病,等等。

保险业务的经营主体为依据《水产业协同组合法》设立的水产业协同组合中央会,按照《山林协同组合法》设立的山林协同组合中央会,及《保险业法》规定的普通保险公司。依据《农业协同组合法》设立的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曾经是韩国农业灾害保险业务经营的主要主体。《农业协同组合法》于2011年3月进行了修订,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的经济事业和信用事业进行了分离,新设农协经济持股会社和农协金融持股会社,设立农协生命保险及农协损害保险作为农协金融持股会社的子公司。农协保险除了适用《农业协同组合法》的规定外,应适用《保险业法》,与一般保险公司进行竞争,而农协中央会的共济事业不适用《保险业法》,其事业方式与《保险业法》中的保险代理商相类似。修订案自2012年3月2日起实施,此后农协中央会将不再经营农业灾害保险业务。

灾害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应向农林水产食品部提交业务方案、保险条款、章程等材料,并与农林水产食品部签订灾害保险协议。保险经营主体应以统计资料为基础,按照保险标的的种类或补偿方式的类别,科学计算保险费率。可以进行保险展业的主体包括水协中央会、林协中央会及其会员组合的成员,得到中央会会长或会员组合长认可的水协、林协的共济事业募集人。根据《保险业法》的规定,其他可以进行保险展业的人。为了顺利开展灾害保险业务,灾害保险经营主体可以将保险展业、损害评价等部分业务委托给地区水产品协同组合、行业水产业协同组合、水产品加工协同组合、山林协同组合、专业损害查证机构等。

法律规定政府对灾害保险投保人的保险费的一部分予以补贴,对灾害保险经营主体的运营管理费用的全部或部分予以补贴。地方自治团体可以在预算范围内,对投保人的保险费予以部分补贴。但是,依据《风水灾害保险法》加入风水灾害保险的主体以同一标的物又参加灾害保险的,则国家不再提供财政补贴。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既减轻了农民保险费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也提高了保险经营机构的积极性。

(四)规范再保险业务

为了使灾害保险事业得以持续及保障灾害保险体系的安定,法律规定由政府从事农业巨灾再保险业务。灾害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应与农林水产食品部部长签订有关再保险的协议,内容包括向政府缴纳再保险费、再保险约定期间、再保险责任范围、再保险约定的变更、解除、再保险金的给付及争议的解决、再保险的运作和管理等内容。为了使再保险业务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源,农林水产食品部设立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其资金来源为再保险费、政府、其他机构以及其他基金的出资、再保险金的回收资金、基金运营收益、从金融机构、其他基金或其他会计处借入资金。基金的用途包括支付再保险金、借入资金本金及利息的偿还、基金的管理运营经费支出、对再保险业务的维持、改善所必需的经费支出。基金由农林水产食品部管理和运营,该部可将基金管理和运营的相关业务委托给农渔业相关法人。该基金盈余资金的运用途径包括根据《银行法》委托给银行、购买国债、公债,或根据《有关资本市场和金融投资业的法律》第四条的规定,买入其他证券。

(五)保险业务的管理

农林水产食品部部长应收集、管理与灾害保险有关的统计数据,必要时可向中央行政机关及地方自治团体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中央行政机关及地方自治团体不得拒绝。农林水产食品部应制定政策,组织开展灾害保险方面的调查研究、关联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必要时可将这些工作委托给水协中央会、林协中央会、政府研究机构、保险机构、由农林水产食品部批准设立的公益法人等承担。在推出新的保险产品时,保险经营主体可提交事业计划书,与农林水产食品部协商,先行开展试点,试点结束后要向农林水产食品部提交事业结果报告书。农林水产食品部部长收到事业结果报告书之后,要对引入新保险产品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为鼓励农业生产者购买和参加灾害保险,政府应开展灾害保险的教育、宣传,为投保人提供政策性资金援助、信用保证的援助。在必要时,农林水产食品部长可要求灾害保险经营主体向其提交有关灾害保险业务的报告,或向其提交有关书面材料。

(六)法律责任

在《处罚》一章规定了有期徒刑、罚金等刑事法律责任及罚款的行政责任,明确了对行为人及其所服务的法人或自然人的双罚责任。

三、 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特点

韩国的宪法规定了国家保护、发展农渔业,保护农渔民利益,提高农渔民的自我调整能力,保障其自主活动和发展,国家有义务制定并执行旨在保护、发展农渔业的农渔村综合开发及援助等必要计划等内容,为相关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宪法基础。韩国自2001年开始通过立法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以来,其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分立到统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该制度已成为农户的支柱,对于支持农户收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农民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农民的保险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保险加入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现在的36%④,已超过拥有60多年农业灾害保险历史的日本。从世界范围来看,韩国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独具特色。

(一)及时进行法的“立改废”工作,为農业保险试验提供法律保障

韩国先后制定了《农业灾害保险法》及其施行令,此后又进行了修改,为开始农业保险试验提供法律保障;此后又制定《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及其施行令,为进行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试验提供法律依据。在总结两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将原来的农业灾害保险和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加以整合,制定统一的《农渔业灾害保险法》,做好新旧制度以及与其他相关相关法律制度⑤的衔接工作;及时制定配套实施的《农渔业灾害保险法施行令》,废止了之前的两部施行令;在法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农渔业灾害保险试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继续加以修改和完善,完善了林业灾害保险的规定,为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事业提供更全面、更完备和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保障。

(二)对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事业统一调整

现行《农渔业灾害保险法》规定灾害保险的种类包括农作物灾害保险、林产品灾害保险、牲畜灾害保险及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保险标的物包括农作物及农业用设施,林产品及林业用设施,牲畜及畜产设施,养殖水产品及养殖设施等。投保人包括从事农林业、畜产业、养殖水产业的自然人或法人。通过农林渔业灾害保险的统一立法,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实现了对农业林业渔业灾害保险事业的综合调整。

(三)水产业、山林合作组织和普通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灾害保险业务

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具有多元性,即既有合作组织也有普通保险公司。在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的框架下,水产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山林协同组合中央会是依法经营灾害保险业务的主要组织。由于水产业协同组合和山林协同组合属于合作组织,由其经营灾害保险业务,使得韩国的农林渔业灾害保险具有了合作保险的性质。此外,依照《保险业法》设立的普通保险公司也可以参与经营灾害保险业务。

由合作组织经营灾害保险和由普通保险公司经营灾害保险各具优点。就合作组织来说,合作保险与保险的本质最契合,合作保险具有有效应对农业保险领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内在机制,合作制保险组织有助于促进防灾减损工作;合作制保险组织经营管理成本低,保费水平低,符合收入水平不高又需要风险保障的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合作制保险组织的成员由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农业生产者组成,其同缘性易为农业生产者所接受,可以取得农业生产者的信任,提高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减少交易成本,有助于灾害保险业务的开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区。普通保险公司参与经营灾害保险业务,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已有的业务平台,包括组织网络、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技术、业务经验等,服务于灾害保险事业。

在保险标的物损害评价工作中,灾害保险经营组织可以将保险展业、损害评价工作委托给水产合作组织、山林合作组织和专业性的损害查证中介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其业务平台,发挥其专业优势。

(四)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制度

为了应对农林渔业巨灾风险,许多国家通过农业保险立法规定政府应提供再保险,承担最后再保险人的职责,如日本、加拿大、美国⑥等。韩国在其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中构建了巨灾再保险制度,也规定由政府作为灾害保险的最后再保险人。农林水产食品部设立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为再保险业务提供资金来源。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如韩国政府、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自治团体共同扶持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事业,形成政府支持体系,包括农林水产食品部负责监管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为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包括保险费补贴和运营费补贴,为再保险基金提供财政资金;协助提供统计资料;进行灾害保险研究、教育、宣传;资助、推动示范业务的开展,等等。在法律责任中规定刑事责任,使得法律具有了更强的威慑力,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制度的实施和落实。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也存在着不足,如对普通保险公司经营灾害保险业务是否享受税收优惠、保险保障水平如何确定未做规定。再如,同为合作组织,农协中央会退出灾害保险经营,而林协中央会、水协中央会却可以继承经营,逻辑上难以说得通;农协退出对农林渔业灾害保险业务的影响如何仍有待实践检验。

四、对我国的启示

2007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韩国自然地理条件与我国相近,其在新村运动中建立起农业保险制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为农业保险试验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保险法》以及分散在《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内容简单有限,并且缺乏可操作性的条款和有关农业保险政策来调整农业保险关系,均存在着不足,事实已证明是不成功的。农业保险的特质决定了其需要专门的法律加以规范。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保险试验的顺利进行。我国必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将现行成功的政策和实践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尽快确立起我国农业保险的统一制度架构,以保障农业保险事业持续有效进行。鉴于农业保险关系所具有的复杂性,最好能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农业保险法》。如果在短期内难以做到,可先由国务院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待实施一段时间后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农业保险法》。

在对待农业保险立法的问题上,实际工作部门存在着所谓立法条件不成熟的观点,认为目前农业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立法条件不成熟,因而不能立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农业保险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每个国家要想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就必须不断进行试验。而农业保险试验是个长期的过程,其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修正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农业保险事业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保险的复杂性,尤其需要立法予以保障,才能使试验得以持续。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作为农业保险法调整对象的农业保险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关系主要就是在试点过程中产生的。从长期来看,其本身就是变动不居、不断调整变化的,这就需要经常进行法的“立改废”工作。因此,对于农业保险立法来说,不存在条件是否“成熟”之说。如果非要等到所谓“条件成熟”,由于一直没有专门的立法保障,可以肯定地说农业保险试验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各国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韩国从开始进行农业灾害保险试验之初,国会即制定了《农业灾害保险法》,为农业灾害保险试验提供法律保障。此后又继续制定其他法律,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逐渐形成现在的制度模式。韩国的制度中还专门针对保险经营者的“示范业务”进行了规定,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构建统一的农林渔业保险制度。

我国对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正在进行,对渔业保险也在研究和推动之中,这为构建统一的农林渔业保险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考虑到之前进行农业保险立法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农业保险制度框架的需要,为充分利用立法资源,我国在未来进行农业保险立法时,可以考虑构建统一的农林渔业保险制度。在此制度框架下,将保险种类划分为农业保险、林业保险、畜产业保险及水产品养殖业保险,并由此对保险监管机构、投保人、保险标的、灾害范围等问题做出相应规定。

(三)建立多元化的農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共有18家财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其中除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以外,全部为商业保险公司。我国多年来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存在诸多弊端。在农业保险试验过程中应努力避免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单一化趋势,要引导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种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特点和优势。除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外,还应该允许大力发展合作制农业保险组织,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保险中介机构的作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业保险试验中,为农业保险提供配套服务。

(四)财政补贴主体应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

我国制定的《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及财政部、林业局和保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做好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保险保费的财政补贴做了规定。根据上述规定,我国省和自治区的农业保险计划,列入中央财政补贴名单,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比例有明确规定,省以下的市县补贴都是由省(市、自治区)自己确定。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县三级或四级补贴制度,而且实行补贴联动,导致地(市)、县也承担了大量财政补贴。囿于省级以下地方财政配套能力所限,要求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也一起承担财政补贴,实际会限制其举办和支持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及规模。我国有必要借鉴韩国的经验,将财政补贴的主体限于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政府,且应在以中央财政补贴为主的前提下,调动地方提供财政补贴的积极性;同时,财政补贴的范围应扩及到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管理费。

(五)探索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制度,防范和化解农业巨灾风险。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试验面临着缺乏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农业再保险机制,因而我国亟待构建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由国家提供再保险,并考虑设立农业巨灾基金或农业再保险基金,为再保险提供资金。我国的农业保险立法中可对基金的来源、用途、管理与运营、会计机构等内容做出规定。

五、结语

从世界范围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来看,韩国农林渔业灾害保险法律制度模式独树一帜。韩国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农林渔业灾害保险诸险种合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担保险费运营费补贴,山林合作组织、水产业合作组织与普通保险公司共同经营,保障自然灾害风险范围广泛,投保人自愿投保,政府提供再保险,诸项法律综合调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协调配合。

韩国的制度模式对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保险立法,为农业保险试验提供法律依据;建立统一的农林渔业保险制度可作为未来确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项之一;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应注重多元化,避免单一化;完善财政补贴制度,财政补贴主体应限于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应构建完善的政府支持保障体系。

注释:

① 2003年3月,韩国通过了《渔船员及渔船灾害补偿保险法》,补偿渔船员的灾害,促进受灾渔船的修复,保护渔船员,稳定渔业经营。2003年12月,颁布施行令。渔船员及渔船灾害保险制度也构成渔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鉴于渔船员及渔船灾害保险的特殊性,本文的研究暂不涉及该制度。

② 这部分修订的内容从2012年1月26日起实施。

③ 农作物保险标的物的范围是:苹果、梨、葡萄、柿子、柑橘、桃、栗子、猕猴桃、李子、土豆、豆、洋葱、辣椒、西瓜、玉米、马铃薯、蒜、梅、稻;家畜保險的标的物是:牛、马、猪、鸡、鸭、雉鸡、鹌鹑、火鸡、鹿、鹅、鸵鸟、养、蜂及畜舍(包括附带设施);养殖水产品保险的标的物是牙鲆及养殖设施(包括附带设施)。

④ 当然不同作物的加入率也不同。苹果、梨在全国范围内约60%以上自发性地加入了保险;柑橘、葡萄、桃子等的保险加入率却低于20%。

⑤ 其他法律制度包括《农业协同组合法》、《水产业协同组合法》、《山林协作法》、《保险业法》、《关于金融委员会的设立等的法律》、《风水害保险法》、《银行法》、《有关资本市场和金融投资业的法律》、《电子政府法》等等。

⑥ 在美国,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充当保险人的情形也很多,如农作物保险、社会保障、平等获得保险需求计划、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巨灾基金、担保基金、2002恐怖风险保险法及其延伸等。根据美国学者Greene 和Weining的研究,政府参与保险的原因在于:填补私营保险不能满足的保险需求;强制购买保险的需要;便利性;追求更高效率;实现特定社会目标。参见Jennifer Caulder et al. Government Insurers study note[EB/OL].[2011-12-01].http://www.casact.org/library/studynotes/2009-govt-insurers7.pdf.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影响[EB/OL].[2011-12-01].http://edu.aweb.com.cn/2005/10/31/818477.htm.

[2] 杨宝瑞.韩国渔业政策保险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6,87-88.

[3] [韩]权五乘.韩国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35,38,39.

[4] 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5] 陈竹.韩国新村运动对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启示[J].保险研究,2007(9):90,91,67.

[6] 庹国柱.农业保险试验四年回顾与展望[M].中国保险,2011(1):14-20.

[7] 庹国柱.略论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M].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80-85.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张长利

第二篇:灾害频发催生巨灾保险

视点背景

国外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甚至60%、70%以上的损失补偿;而在中国,今年初雪灾过后,保险覆盖的损失不足1%,而此次四川汶川震灾保险覆盖的损失更是微乎其微。分析人士指出,与震灾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保险业目前的已赔付款项无疑是杯水车薪,这凸显了中国保险覆盖率过低、巨灾保险机制缺位的尴尬局面。于是,有关专家呼吁,中国应尽快明确巨灾保险立法工作,设立巨灾保险专项基金,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和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让保险充分发挥灾后援助和赔付的保障功能。据称,中国保监会正在着手与有关部委联系,推动巨灾保险法的起草从而提供设立巨灾保险的制度保障。但知情人士称,这项动议在短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

建立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这样的自然灾害频发国家来说,没有一个巨灾保险体系,很难做到进一步提升抵御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尽快建立完善社会巨灾保险体系。

视点 1:

中国目前的保险赔付覆盖水平还比较低,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等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五十四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八次发生在中国。近十年来,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两亿多人次。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全球大陆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有35%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一百二十万人中中国占了五十九万人,居各国之首。

随着中国经济逐年增长和财富存量的持续积累,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威胁与破坏程度将不断上升。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颇具规模,2006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2005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42.1亿元。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造成了1516.5亿元的巨额经济损失。而四川汶川大地震可谓“巨灾中的巨灾”。据预测,此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然而,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中国的保险赔付显得既紧迫又单薄。到目前为止,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涉及保险赔付近两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月12日,因雨雪冰冻天气灾害袭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未含工矿企业损失)1111亿元;保险业的已付赔款10.4亿元。换一个说法,截至2月12日,此次雪灾的保险补偿占损失的比例尚不到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平均36%。

中国目前的保险赔付覆盖水平还比较低,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等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中国的保险赔偿仅接近5%,远远不能满足巨灾保障和灾后重建的需求。而全球这一数据的平均水平为36%。尤其是农业保险,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情况下,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均缺乏积极性,更削弱了保险业在农村自然灾害管理中的作用。

巨灾之下,中国保险业正努力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然而,覆盖面不足、承保后防灾防损检查与服务薄弱、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巨灾保险制度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也在理赔过程中逐渐暴露。

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表示,雪灾及四川大地震折射出保险在灾后救助中的软肋,总体赔付比率较小,反映出保险业覆盖面不宽、防灾防损不到位、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巨灾风险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事实上,由于受到经营管理、产品技术开发以及偿付能力限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的巨灾保险产品少、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巨灾保费收入在非寿险总保费中的份额较小;同时,在再保险方面也相对滞后。

据称,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并没有多少人能获得保险赔偿,原因在于地震保险的供求双低。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地震险,只有一些附加条款而已。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地震灾害在寿险中基本不属于免责条款,而在财险中大多属于除外责任。2001年10月保监会下发《企业财产保险扩展地震责任指导原则》规定,各保险公司企财险项下可以扩展地震责任。但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赔付则未曾提及,长期被关在制度大门之外。因此能为地震“埋单”的险种主要包括:寿险、个人意外伤害险、个人意外医疗险、学平险、旅游意外险等包含意外伤害损失赔偿功能的保险和企财险、建筑工程险等财险。具体能赔多少,要看保险条款具体规定,通常寿险单笔理赔金额不会很大,在数千至数万元。

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表示,目前国内的地震险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险形式出现,而且收费比较高,要求十分严格,因此鲜有保险公司承保。

目前在地震中伤亡的居民可以获得人身损失理赔,但是损失的房屋等财产却无法理赔。有数据显示,2007年云南普洱地震给震中宁洱县造成二十九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其中大部分不能通过保险补偿,这对于灾后重建的人民来说是笔沉重的负担。

视点 2:

基于国内巨灾保险的现状,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今年二月份,郑重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架构巨灾保险体系。

巨灾保险制度,是指对由于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冰雪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给予切实保障的风险分散制度。

由于巨灾保险制度在中国几近空白,特别是遇到灾难性事故时,整个保险业显得力不从心。基于国内巨灾保险的现状,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今年二月份,郑重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架构巨灾保险体系;三月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两会”上也提出了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设想。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表示,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研究推出一种能够对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的新型保险产品,但目前尚未有新产品推出的时间表。事实上,早在年初的雪灾过后,保监会就表示要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而震灾有望加速这一进程。

某财险公司人士表示,由于地震造成的财物损失非常集中和严重,任何单一保险公司都无法承受这一风险。因此,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财产险产品都将地震作为“除外责任”,国内还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单一地震险产品。

面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多位保险业专家呼吁,巨额灾难险的推出一刻也不能再耽误。北京大学保险系教授刘新立表示,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在去年为7000亿元,在世界排行中位居第九。但在巨灾保险方面,却几乎没有涉及。

对于突发性自然灾难,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合作设立地震保险基金,予以财政支持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并再通过国际保险公司寻求风险分摊,而非通过商业化运作来推动地震险。例如日本、新西兰、美国以及欧盟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在设立巨灾基金、再保险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中国也可以借助国际经验,通过再保来分担风险,进而推动巨灾风险的建立。

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一共摧毁了十万栋房子,之后日本各地多次发生地震。由于房屋倒塌不仅要负担房屋贷款,还要承担新建房屋的费用,因此引发了居民购买地震险的浪潮,使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上升到了20%。数据显示,日本大约有八百多万人购买了地震保险,占购买保险人群的17.2%,大部分非寿险公司该项保险产品保费收入保持双倍增长趋势。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家,平均每年发生地震近三千次,抗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新西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据介绍,1942年,位于新西兰中部的首都惠灵顿地区和怀拉拉帕地区曾遭受里氏7.2级地震的袭击,造成大量房屋建筑严重受损。许多房屋在数年后都未能修复,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保险赔偿金。为了汲取这一教训,新西兰政府于1945年成立了地震及战争损坏委员会,后来又将其它自然灾害包括在内,并取消战争破坏险。目前,地震巨灾险提供的保险范围包括地震、山体塌方、火山爆发、海啸和地热活动,其宗旨是帮助新西兰民众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尽快重返和重建自己的家园。

美国洪灾占全部自然灾害的90%,洪水保险机制值得一提。1956年,美国会便通过《联邦洪水保险法》,认定保险业应得到联邦政府支持,否则不能提供洪水保险。1973年,联邦政府《洪水灾害防御法》中再度将洪水保险界定为强制性保险范畴。购买洪水保险将成为洪泛区居民向银行贷款购买房屋,及损后获取政府赔偿的基础依据。最新资料显示,美国全国每年的洪水保险保费收入达十六亿美元,约四百三十四万份保单,洪泛区社区投保率高达90%。

郝演苏认为,应尽快明确巨灾保险立法工作,设立巨灾保险专项基金,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和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让保险充分发挥灾后援助和赔付的保障功能。

视点 3:

尽管巨灾保险呼声高,但仍处于研究阶段,近两年可能难有实质性进展。

今年年初的雪灾暴露了中国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当时,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示,需尽快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基础、国家财政适度支持、适合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但是,设立巨灾保险体系,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巨灾风险发生频率较低,群众投保商业险的意愿不强,同时巨灾造成损失程度大,保险公司很难独力承担。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保险业自然灾害付赔款已超过二百亿元,这一金额仅为总损失的2%,即便是加上民政救助、社会捐助等补偿,仍有70%的灾害损失尚需自救。

这还不是最终结果。有关专家表示,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最终保险赔款可能会持续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保险赔款可能要超过已赔金额的几倍。即使如此,正常情况下,中国保险公司的自然灾害赔付率只有5%,而在美国,农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由政府承担,日本则依据险种的不同进行补贴,有时高达70%。

推动建立巨灾保险似乎早就提上了监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但财政部门对于是否拿出启动资金,投入多大财力一直没有表态。接近财政部的人士表示,财政对保险很支持。2007年国家财政提供补贴,推动开展了政策性的保险,部分省区利用地方财政补贴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需要划拨资金的部门与地方太多了,孰轻孰重需要统筹兼顾。这让一些政策建议者想起了十二年前的一项动议。一位曾参与过防震减灾法律体系构建中的地震灾害保险基金方案设计的专家透露,当时的一个方案是财政划拨1000亿元设立基金,最终因为决策者意见不一致被搁置。

知情人士透露,按现在的情况,财政动辄需要划拨几千亿作为基金启动资金。中国保监会政研室有关专家表示,在拓宽巨灾风险基金筹集渠道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商业保险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

目前中国保监会在对巨灾保险基金、巨灾保险证券化等相关领域进行规划和探索。知情人士称,如果财政同意划拨资金,基金很快就可以设立,不过决策部门对此尚未作出明确安排。尽管巨灾保险呼声高,但仍处于研究阶段,近两年可能难有实质性进展。

另外,有关专家表示,十二年前方案搁置,保险公司无利可图也是一个原因。发生一次灾害就足以将保险公司整垮,而巨灾保险与财产险的费率差距有时候能达到50%,保险公司自然希望做财产险而非灾害险。

保险公司不愿意的另一个原因是,2/3的储备金都上缴财政了。有关专家表示,国家财政应建立保险基金,进行保险基金补贴。用保险公司上缴的利润,建立保险基金,由其来扶持保险公司。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在一份内部调研报告中批评,单一的财政直补模式妨碍了政策性保险的快速推广,也不适应于中国灾情复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早在五年前,中国保监会就动议建立这样的体系,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表示要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但由于巨灾保险机制的建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方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制建立的效率。可见,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巨灾保险因其风险的集中性和损失的巨大性,仅凭政府或单纯保险公司商业运作都无法完全承担。

尽管这是一项困难重重、极其复杂的工程,但我们要知难而进,要借从中央到各地重视和关注汶川大地震的契机,着力推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以建立起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险体系,使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抵御严重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对巨灾损失补偿的机制,中国最近在农业保险方面已经有所尝试。一些试点省份已开始研究建立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巨灾风险应对办法和机制,如江苏省去年要求各市、县全面建立政府大灾风险基金,规定市、县财政按照当年保费总额的5%-10%安排政府大灾基金,在发生巨灾而保险公司历年积累不足以给付时动用。

财政部今年要求,保险公司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巨灾风险。

作者:张 梦

第三篇:由灾害反思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

摘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翔实的数据说明我国保险制度在风险管理和灾后救助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并运用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反思了家庭财产保险制度,指出产品创新滞后,市场供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得出家庭财产保险制度需要在服务、险种、营销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的结论。

关键词:灾害;家庭财产保险;巨灾保险;创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财产和生命的安全不仅关系家庭的安定,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当灾难降临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导致家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时候,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帮助受灾的家庭度过难关。保险作为最典型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中国有3亿多个家庭,如果家庭财产的承保率达到50%,就意味着有近2亿个保险客户和2亿笔业务来源。这样巨额的保险赔偿基金将使保险的损失补偿作用大大提高,也将极大地提高受灾人群灾后重建的能力和信心。然而,在2008年中国接连遭受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看到了保险带给人们抚慰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多因保险缺失而产生的无奈,看到了保险在风险保障和损失分担作用上的严重不足,看到了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严重缺位。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即总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7%,而英国为16.5%,台湾地区为14.5%。[1]中国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的保险赔款占全部损失的比例还不到5%。有专家估计汶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会少于2000亿元,保险仅仅覆盖了总损失的5%。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1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约有半数得到了企业和联邦政府的保险。[2]2007年全球保险赔款占全部巨灾损失的40%,在有些发达国家,这个比例甚至高达60%左右。[3]可见,我国保险还远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灾害之后保险的尴尬,让我们不得不对家庭财产保险进行反思。

无论在我国理论界还是保险业界,关于家庭财产保险的研究及其发展都未受到足够重视。理论界关于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和制度创新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立足于保险的风险分散与损失补偿功能,分析家庭财产保险发展滞后的现状及原因,探讨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与发展。

一、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解析

自1979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家庭财产保险(以下简称家财险)和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一起作为“老牌三险”发展至今。然而,家财险却因为种种原因,发展极不稳定。

家财险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纵观整个财产保险发展状况,家财险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如表1-1所示,基本在2%左右。虽然,各财产保险公司从调整业务结构、提高赢利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家财险进行了改进,也加大了投入,但总体上成效不明显。2006年我国的家财险业务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负增长,保费规模降到了11.26亿元,在非寿险业务中的占比为0.71%。[4]从2005年到2007年家财险占财产保费比例都不到1%。由于家财险具有业务分散、额小量大、成本偏高的基本特征,与大型集中风险相比,短期的效益不明显,所以在财产险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其所占的份额是不可能太大的。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保险年鉴。

总体而言,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投保率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财产保险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财产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投保率不足10%,家财险并没有同步增长。无论从增长幅度,还是从家财险占财产保险的比例来看,家财险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市场还需大力培育。

2.市场竞争不充分,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不足

从家财险的市场结构来看,外资公司的进入,结束了中资产险公司一统江山的局面,促进了市场的竞争,但是竞争并不充分。如图1-1所示:以上海家财险市场为例,2003年共有11家产险公司提供家财险业务,年度收入为35128.14万元。其中8家为内资,另外三家为外资,中外资保险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是99.74%和0.26%。很明显,内资保险公司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其中中国人保所占份额为40%,太保为28%,太平保险为16%。外资保险公司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2004年以前只能向居住在本地的外籍人士服务,并没有将该险种作为主营业务,所以市场份额十分有限。但是在2004年年底,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家财险格局会有变化,外资保险公司会凭借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赔服务,在家财险市场上会有一番作为。

数据来源:2004年上海保险年鉴。

从家财险的市场需求来看,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由此构成了中国庞大的家庭数量。因此,家庭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在需求大。但是,目前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普遍较低。据调查,即使在家财险发展较好的上海,家财险的投保率仅7%左右。08年,受雪灾和地震的影响,居民保险意识有所增强,据报道,08年上半年,南京市家财险的参保人数同比增长5.8%。[5]但这并未改变家财险发展滞后的状况。另据2009年2月25日的《武汉晨报》“节后家财险不见新单”报道,湖北省投保家财险的家庭只有8.66万户,仅占整个家财险市场的4.5%,大约95%的湖北家庭财产没有保险保障。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的投保率。

二、家庭财产保险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业务宣传不到位,投保意识很淡薄

家财险投保率低,业务发展缓慢,一方面归咎于居民投保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未能未雨绸缪,主动转嫁风险。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服务意识不强,业务宣传不到位有着密切关系。家财险业务属于分散性业务,短期效益不明显,没有受到保险公司足够重视。财险公司对有关家财险业务的宣传非常少,现在几乎看不到保险公司重点推介家财险业务,致使与热门保险产品相比,社会对家财险的认知度极低,甚至家财险的发展表现出与整个社会经济和保险发展背道而驰的迹象。加上保单格式陈旧,条款内容复杂,投保手续烦琐等问题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投保愿望。

(二)目标定位不明确,市场供求相脱节

家庭财产保险面对的是千家万户,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财产结构、风险程度等千差万别。只有多样化的家财险种类才能满足不同家庭的不同保险需要。现实却是险种的变更远远比不上需求的变化。有调查显示,我国家财险产品相似程度接近90%,产品结构单一、老化,业务没有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明确的人群定位。造成消费者的需求与保险公司提供的险种相脱节的状况,真正有保险需求的人群,40%因为产品落后无法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制约了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

相比而言,外资公司在此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国内首家外资保险公司,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同为美国国际集团的成员公司。皇家太阳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属的RSA集团是世界十大产险公司之一,也是最早进驻中国保险市场的英国公司。两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根据在沪外籍人士的工作、生活方式,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性地设计保险产品,保障内容广泛,能充分发挥减少家庭风险,降低财产损失的功能。从工作方式而言,由于很大一部分外籍人士从事管理工作,国际旅行或出差的几率较大,由此产生个人贵重物品全球性保障的需要。在生活方式上,一般外籍家庭都会雇用本地的保姆,来料理家务、安排饮食起居,家庭保姆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成为雇主考虑的问题之一。有些外籍消费者因生活习惯问题仍保持一周集中采购食品的习惯,需要保障冷藏食品的损坏风险。所有这些,保险公司都能根据需求设计出相应条款。

(三)附加条款不丰富,保障范围较狭窄

与传统的家财险相比,中资家财险产品在保障范围上虽然有所扩大,现金、金银珠宝等逐步纳入了保障范围。但是,附加险可供选择的范围有限。如,对地震风险,几乎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都将其设为除外责任,只有公司或个人在购买财险和房屋险时可以附加地震险。由于缺少数据和经验,且一旦发生损失,将超过保险公司理赔能力,保险公司也并不积极主动地向投保人推荐此附加条款。外资保险公司家财险产品恰恰因为附加险丰富,大大增加了可选条款,扩大了承保的风险范围。通过基本险与多样化附加险的灵活搭配既能满足一般的保障需求,又能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投保人需求,设计从一般风险到高风险的保障层次,更贴近投保人的实际需要。

(四)费率设计不合理,产品创新仍滞后

在费率设计上,家庭财产保险存在与风险不匹配现象。大多数内资家财险产品费率单一,忽略了不同类型风险的区别,以及同一风险类型内部的差距,难以使产品的风险与费率保持一致,使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在合理科学的费率范围内得到保障。比如,在房屋基本险中,水灾和火灾高发区与其他区的房屋费率没有区别。再有,现行家财险保险条款,包括火灾责任在内的基本险费率是1.3‰。火灾属于高发性的灾害,一经发生便是毁灭性的,赔付金额多。而水管爆裂这种属于出险频率低及损失率低的风险,费率却高达2‰,高出基本险0.7个千分点,违反了保险的公平原则。

在产品创新上,家庭财产保险的条款多年不变,保单更新与产品创新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产品创新并未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二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产品创新机制,导致产品研发与市场脱节,产品研发与销售错位。研发部门设计产品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有的保险公司不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开发一种产品就向全国销售。如果一种产品有销路,大家竞相模仿,导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等等。销售部门从完成考核任务出发,热衷于推销熟悉的、见效快的产品,忽视了那些符合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的新产品销售。三是由于缺乏创新人才。产品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精算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7月,我国保险业只有111位精算师和640多位准精算师,远不能满足保险产品创新的要求。人才的缺乏,经验数据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新产品的开发。四是由于监管者在创新成果的保护方面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保险产品易于复制对整个社会存在积极作用,过强的保护会抑制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但另一方面,保护过于宽松,又会削弱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抑制创新,减少市场活力。五是政策扶持不到位。从国外来看,政府为了鼓励某一险种创新发展,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一方面对新险种的保费收入实行减免税规定,另一方面对新险种的投保人实行所得税减免,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其发展。目前,我国缺乏这种鼓励分散性业务发展与创新的税收政策和制度环境。

(五)人才储备不充分,展业动力尚欠缺

从保险企业方面来看,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单纯,因而不注重该岗人才的培养、选拔与重用,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据了解,南京的寿险公司,有两三千营销人员很正常。而一家产险公司有几十个做家财险的代理人就不错了。从业务员角度来看,因为家财险的保费只有保额的1‰- 2‰,代理人做成一笔业务的佣金很低,同时难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保险业务人员缺乏展业的积极性。

优秀人才与积极性的双重缺失导致很多保险公司对家财险的展业动力不足,营销手段单一,除了偶尔外出进行推销,大多数时间都是闭门造车,等人上门。营销力度不够, 营业网点又少,除了集体投保外,能自主上门的消费者寥寥无几,造成参保率极低。

三、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发展策略探析

(一)创新服务

坚持服务创新,就是把“顾客第一,服务至上”放在心上,落到实处。通过一流服务、特色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顾客忠诚度。因此,保险公司要抓好以下方面:

1.加强宣传

公众风险和保险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保险机制去防范和化解风险,这是我国保险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保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保险业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国民保险教育的职能,需要全行业所有参与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全社会普及保险文化。同时保险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元素,保险的发展不是保险行业单方面的事情,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在政府推动下,从全社会角度实行保险普及教育,广泛发动社会舆论,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普及保险知识,提升居民的保险意识。

2.改善条款

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保单标准化,规范保单的内容与格式,避免霸王条款的出现,这些服务的改善将使保单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减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创建诚信

加强“诚信”建设,逐步解决“理赔难”等既伤害保险业社会现象又打击公众投保积极性的各种服务难题,改进自身服务中的各种不足。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防灾防损,主动做好灾前风险管理和风险提示。让社会公众真正认识保险、了解保险、接受保险和支持保险,提升公众对保险的信赖和认知度。

(二)创新险种

在保险市场主体增多,竟争激烈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产品要快速反应市场,根据市场发展、消费需求定期进行产品更新,以贴近市场,满足差异化需求。

1.改造老险种

对既有业务和老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适当扩大承保标的范围,合理厘定费率。例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住房、家庭装潢和高档家具越来越重视。针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家庭财产保险应将居民家庭装潢、电脑以及家庭第三者责任风险等纳入承保范围。对原有不合理的保险费率进行适当调整。大中城市居民住房可根据高级住宅区、安全住宅区、普通住宅区等设置不同的费率;根据不同小区安全状况设置家财险费率;对连续多年投保无赔款发生的家庭给予费率上的优惠等等。

2.开发新险种

美国的商业财产保险条款中都是采用附属保单形式,即保障范围和条件都是单独的,需要哪一项就采用哪一项,然后和其他的附属保单及一些专门的条件事项组成一个完整的保单。在美国使用标准火险单时期,标准火险单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加上适当的附属保单和批单。数以百计与标准火险单相配套的附属保单和批单,适应了不同的保险财产特点和投保人的需求。借鉴其做法,我们可以在基本险保障范围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个性化要求,设计出多样化的附加条款供选择,以满足差别化,个性化需求。这样就可以将保险覆盖到一些过去不予承保的风险或标的,如地震风险。

3.优化创新环境

险种创新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监管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建立多种方式的联合研究与开发机制。鉴于保险产品易于复制的特点,保监会要加强对保险产品创新的保护。凡保险监管机构认定和发布的新产品,其规定的保障范围和保险费率应作为同类保险产品的基础保障范围和基础保险费率。各保险公司开发的与新产品保障功能类似的保险,应统一使用该基础保障范围和基础保险费率,也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扩展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险费率,但不得缩小保障范围和降低保险费率,也不得以增加特约条款等方式变相降低费率或采取其他规避管理的方式。以此来保护产品开发企业的利益,防止保险产品投放市场即遭复制并受非理性降价打压的情形。政府部门应对创新产品及创新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以降低开发成本或增加创新收益,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在产品创新方式上,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采取“监管牵线、高校参与、公司开发”的“三方合作”方式。也可以加强行业合作研究,建立协作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品开发机制。在互利原则下,加快行业间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客户资源的共享合作,增强全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创新营销

根据家财险业务分散性特点,传统的被动销售模式必须创新,应通过多样化的销售渠道,采用灵活的营销手段,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1. 直接营销的创新

大力发展电话营销方式。即以电话为主要沟通手段,借助网络、传真、短信、邮寄、递送等辅助手段,通过保险公司专用电话营销号码,以保险公司名义与客户直接联系,并运用公司自动化信息技术和专业化运行平台,完成保险产品的推介、咨询、报价、保单条件确认等。这种直销方式有利于降低营销费用,简化投保流程。也让消费者感觉方便快捷,明明白白,同时也提高了展业效率。

2. 间接营销的创新

产险公司应效仿寿险公司的做法,拓展银行、邮局等销售渠道,甚至与社区管理中心、物业管理、商厦超市等联合,开辟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一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健全,保险公司可以以社区为依托,利用社区的居委会或物业管理中心深入社区居民,把宣传、展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二是利用银行和邮政网点众多,客户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银行和邮政代理业务,实现客户资源整合与营销渠道共享。三是发展个人代理。个人代理可以走街串巷,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宣传,适合家财险业务分散的特点。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个人代理的培训、管理,开发适合于个人代理销售的业务品种,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创新机制

为了提高保险公司对地震等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应尽快建立起由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机制。巨灾保险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共同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实行个人投保,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方式,以政府作为最终保险人身份对保险公司提供超额赔付保证。同时政府对投保人和经营巨灾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支持。并逐步实行巨灾保险证券化,使巨灾风险由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居民家庭财产的不断增加和保险需求的提高,大力发展家庭财产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家财险市场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使保险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这需要居民、政府和保险行业等的多方参与。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居民踊跃参与,保险公司勇于探索与创新,必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冲击。当然,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对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创新机制的建立应是今后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闫威.保险缺失打击中国地震灾民[N].中国保险报,2008-6-6(5).

[2]穆舟.留住市场家财险需量体裁衣[N].证券日报,2007-3-15(B01).

[3]孙祁祥.与灾难同行,我们有爱![N].中国保险报,2008-6-4(2).

[4]王和.旧闻新读:家财险的地震免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N].中国保险报,2008-5-26.

[5]都怡文.南京居民保险意识增强,上半年参加家财险的任数增长5.8%[N].现代快报,2008-8-27.

[6]徐海慧.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如何避免“十赔九不足”[N].国际金融报,2007-3-6(6).

[7]孟繁龙.家财险家庭财产的守护神[N].中国证券报,2007-7-14(A13).

[8]汤学平.家财险为何遭冷落[N].江苏经济报,2006-3-24(A02).

[9]陈爱和.家庭财产保险为何难进百姓家[J].保险天地,2007,(6).

[10]刘波.我国家财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5).

[11]石小航.挖掘家财险市场潜力[N].中国保险报,2006-12-25(007).

[12]陈琦.我国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发展现状简析[J].上海保险,2005,(2).

[13]张响贤.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J].保险研究,2004,(4).

责任编辑张国强

作者:王贞琼

上一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论文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