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险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运作,而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可行之路。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必须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必须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系。

第一篇:保险发展论文范文

财产保险发展与保险赔偿问题浅析

摘 要:文章基于财产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怎样正确理解赔偿原则,并就如何明确保险价值、核定保险金额展开了进一步分析。对推动财产保险的进一步良性发展,确保保险赔偿科学合理,有效杜绝责任划分不明确、赔偿不到位、保障不及时的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财产保险 保险赔偿 问题 保险价值及金额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财产保险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迈向正轨,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恢复保险业务,至今已经历了30余个春秋。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总体资产量达到了七万亿,保险费也从起初的四亿元飙升至当前的四千亿元,规模扩充早已赶超GDP增长水平。这足以说明我国财产保险行业正在被更多人群认可与接受,其扩展步伐还将伴随我国经济的腾飞而继续加速。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保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不仅受到国内市场影响,还需要应对外部市场竞争主体的挑战。通常,我国财产保险能够获取较高利润,而在提供服务方面却有所欠缺。而伴随保险收益的持续增长,其会吸引更多的资本量,同时,更多优秀保险单位的发展壮大,对优化保险行业经营建设模式,提升服务管理质量,确保广大消费者应有权益极为有利。当然,竞争发展对不同保险企业来说则意味着优胜劣汰,因此规模小、经营不善的企业势必面临倒闭的风险。也就是说,为确保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保险企业应积极应对赔偿问题,往往该问题是行业的难点与热点,只有真正保护被保险对象的核心利益,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可,积极诚信的应对处理赔偿事项,方能解决保险所需,进而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与成长。

为有效规范赔偿,降低引发纠纷的机率,我们应进一步细化制定保险合同条款,针对各方行使的责任应尽量做细化分配,并记录至合同之中,秉承协商一致的工作原则,提前明确各方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而降低引发事故的纠纷问题。

二、财产保险赔偿内涵与赔偿原则

(一)财产保险赔偿内涵

财产保险赔偿主要是保险方对被保险对象由于事故导致损失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赔偿涉及到被保险对象经济补偿以及经济利益。进行赔偿过程中,当事方通常会由于赔偿金额的划分而产生纠纷,原因在于其对财产保险具体的价值、赔偿原则、划定金额方式等环节理解认识角度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保险赔偿环节之中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明确。

(二)财产保险赔偿原则

财产保险合同主要是投保方与保险公司以相关利益以及财产作为标的进行约定的内容,保险公司对标的由于灾害风险或意外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财产保险合同更像是一类填补损失的做法,该险种更能凸显保险自身的补偿属性,因而,补偿原则成为财产保险一项重要的原则。补偿原则主要是保险规定期之中,引发事故令投保方或保险对象受到损害,则保险公司在权责范畴中需要对其进行补偿,此原则显现出保险具备的经济补偿职能。实践阶段中,保险公司对保险对象损害进行补偿的额度通常需要做进一步限定,即金额限定、实际损失、保险利益限定。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引发保险事故后,保险对象为预防或降低标的损失需要支付的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其总量在标的损失额度之外的要另行计算,最多不应高于保险金额总量。同时还规定,保险对象由于对第三方形成损失而进行支付的费用以及保险公司与保险对象由于查找事故成因以及损失状况形成的费用,需要保险公司承担。也就是说,实施上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实际负担的费用高出保险金额的状况。

保险赔偿形成的基础条件在于造成了实际损失,因此需要遵循实际损失原则,具体金额则要针对保险对象受到的实际损失作为判定依据。

保险法中规定,投保方对标的享受相应的保险利益,这不仅是保险法重要的原则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保险关系的核心前提。其不但决定投保方在合同之中享有的主体地位,还影响保险关系的形成、变更以及终止。保险法规定,投保方对标的如果不具备保险利益,则合同不具备效力。针对合同来讲,保险利益始终是基础前提,是订立合同的基本原则。投保方要获取创建保险关系的权力便需要符合保险法规定,也就是说对保险标的需要在法律层面上承认。

一旦引发保险事故,标的形成损害,则势必有损经济利益,这表明其对保险标的具备保险利益,相反,标的如果受损,而对经济利益并无影响,则表明其对保险标的并不具备保险利益。保险对象仅有具备保险利益,方能获取相应赔偿,也就是说最终补偿金额不应高于保险对象保险利益额度。

财产保险具体合同内容,应确保保险利益合法性,同时可以通过金钱进行衡量、体现具体的经济价值利益。依照保险立法通用准则,财产保险形成的保险利益需要从属经济层面明确的合法利益。一般来说,依照保险利益明确具体保险金额。当引发保险事故问题后,赔偿以及支付的保险费用均需要受限于保险利益。也就是仅能够对体现保险利益的各项损失进行赔偿,给予必要的费用。之所以将保险利益看做是保险合同生效的基础条件以及当事人进行赔偿申请的前提,由根本层面来讲,恰恰是为了预防一些另有目的之人通过保险合同损害他人利益,并从事非法的投机活动。

在明确保险金额数量的过程中应全面考量损失补偿的基本原则,针对上述三个层面限制进行具体操作。一般来说,赔偿额度不应高出实际造成的损失,也不应高出保险金额以及保险利益。

三、科学划定财产保险价值以及保险金额

(一)科学明确财产保险价值

保险价值通常是财产投保或是进行出险过程中的现实价值,财产保险之中保险价值具体体现为当前财产实际具备的价值。责任保险合同并不包含保险价值,这是由于被保险方在引发保险事故后对于应负担的责任并不明确,因此保险合同各方当事人需要提前约定金额。财产保险之中,标的保险价值是核定保险具体费用的重要前提,事实上也是保险公司履行赔偿职责的法律界限。依照我国保险法具体制度,认定保险价值通常包含两类形式。第一类即为投保方以及保险公司在财产保险合同之中进行预先约定。双方当事人可在签署合同过程中对保险价值进行提前约定并记录在合同之中。当前,我国颁布的保险法并没有针对定值保险的相关要求,但凡为定值保险,属于保险责任权限范畴之中的损失,不论被保财产当下的具体价值为什么,保险公司均要依照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价值进行计赔处理。当然,该类定值保险形式通常仅适合于一些特殊保险标的,例如宝贵的文物、古玩、具有收藏价值的字画等较难界定其自身价值的财产,为预防争诉,通常当事人双方需要提前确定一个具体固定的价值,将其作为保险价值计入合同之中,针对该类合同具体应用实践的范畴应进行明确的要求与限定。

还有一类认定保险价值的方式为,依照引发事故当时标的具体的价值进行处理操作,一旦引发保险事故需要明确划定保险金额之时才进行确认的保险价值适用于该范畴,因此为不定值保险。在该合同事项之中并不会实现约定保险价值,众多保险合同之中,大部分均属于该类不定值保险范畴。基于财产保险赔偿需要遵循赔偿具体损失这一原则,因此在引发保险事故过程中,确定保险价值一般要依照标的当下实际市场价格也就是实际价值进行明确。

(二)合理划定保险金额

财产保险合同之中具体的保险金额,也就是投保方在制定保险合同过程中就当前保险标的,依照实际保险价值而投保的经费额度,其是保险公司行使赔偿责任或支付保险金的最高限定额度。如果保险财产引发了属于保险权责范围之中的损失事故,则支付保险赔偿金不仅要受保险费的限定,同时还要以实际损失以及保险利益等众多因素为准。具体操作过程需要依据保险金以及标的现有价值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行确认,而签署的保险合同则包含三类形式,合同种类不同采取的赔偿方式也不一样。

第一种合同为足额保险合同,也就是保险金同财产具体的保险价值一样,该类合同内容之中,如果引发保险事故,标的遭受严重损失,毫无价值,则保险公司需要依照保险金额进行全部赔偿,此过程保险金与财产全部价值相同,也与赔偿金相同。倘若保险金非全部损失,则保险公司在保险金范畴之中依照具体损失量支付赔偿,此时,保险金会低于财产全部价值,与具体损失量相同。

第二种合同为非足额合同,也叫作低额合同,即保险金低于财产保险具体价值。此类合同之中,一旦引发保险事故,则保险公司依照保险金同保险价值关系比例行使赔偿职责。

第三种合同为超额合同,也就是保险金高于财产保险价值的合同。依照我国保险法要求,保险金不应高出财产保险价值,如果确实超出价值,则此超出部分无效。此法律规定全面印证了保险法遵循的补偿原则。因而在超额财产保险合同制中,一旦引发保险事故,则保险公司仅仅承担实际的损失部分,将保险价值作为划分界限。具体来说,对超额保险事项,可依照投保方在投保过程中的心理倾向划分成善意以及恶意投保两类。倘若投保方从善意的角度出发最终形成了超额保险问题,则保险方在标的现实价值范畴中负担赔偿责任,超额范围则认定为无效。倘若投保方从恶意的角度出发最终形成了超额保险的问题,则保险公司应依法对财产保险合同做解除处理。

四、结语

总之,为有效预防财产保险认定不清、赔偿不合理、执行标准不规范的问题,我们只有真正明确财产保险赔偿内涵与赔偿原则,依照我国财产保险发展特征、现实状况,制定科学对策。真正明确财产保险价值以及保险金额,方能确保合同当事人双方享有合法权益,实现适用法律层面的人人平等,开创良好、公正、合法的行业环境,赢得更多人群的认可与支持,进而真正推动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新杰.财产保险中保险赔偿问题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l1(02)

[2] 叶美友.财产保险“理赔难”热点问题分析[J].华章,2013(19)

[3] 王建勇.防范财产保险理赔纠纷的几点思考[J].中国保险,2013(06)

[4] 孔利强,梁凌.论交强险的“酒驾免赔”条款——兼论酒驾肇事保险赔偿新机制的构建[J].金融发展研究,2013(1)

[5] 刘伟.按事故责任比例赔偿之保险条款的效力探究——北京西城法院判决刘宇诉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J].甘肃金融,2012(11)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台州 318020)(责编:玉山)

作者:吴欣阳

第二篇: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之路

摘要: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运作,而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可行之路。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必须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必须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系。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农业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它在承担市场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现仍存在着“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现象。“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大水全冲光”、“农民三年致富,抵不上一次事故”,这就是个体小农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无奈的真实写照。要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很重要的途经就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农业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然而,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着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的不适应、不协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规和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农业保险成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路上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农业保险问题急需解决的时候了。积极研究支持政策,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保障和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正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保险从1982年开办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开启与波动发展阶段

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1992年达到顶峰,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2.16%,农业保险深度为0.14%,保险密度为0.96元;同时,赔付率也大幅上升,高达119%,完全是亏本经营。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特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到3.87亿元,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跌到20年来的最低谷,当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亿元,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的0.14%,农业保险深度仅为0.02%,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全国2.3亿农户,户均保费不足2元。据统计,1982-2002年期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仍有经营,但品种很少、规模很小。可以说,我国用了21年的时间,得出了与国际农业保险同行相同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动作。

(二)改革与升温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中央1号文件还强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引起高度关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依托试点载体,研究探索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进展令人欣慰。可以说,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二、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难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弱势产业,而它们两个结合的农业保险则是弱弱结合的更弱势产业,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规律特点。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生命的动植物,从理论上讲,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对这种“不可保风险”进行的保险,自然存在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的特点,违反了保险业的“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决定了农业保险从整体上不具有盈利性,其保险产品难以商品化。因此,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特殊部分,商业性运营是行不通的。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矛盾”

(一)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趋利性的目标追求,偏低的边际收益,会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来选择保险险种,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因为农业保险经营者不会主动为政府或社会承担外部性造成的经济损失。矛盾的结果,必然是农业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外部性突出的农业险种发展的萎缩,乃至消失,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但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的农业保险业,由于受自身收益和险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却很低,远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据测算,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亿元,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

(三)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以大数定律为基础,投保多则保费低、保障足。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要有高费率保障,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然而,由于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

(四)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低文化素质的影响,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对相关法律又有相当的依赖性,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由于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的缺乏,导致道德风险给农业保险机构造成很大损失,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这是造成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之策

(一)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农业保险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即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而不能是商业性保险。首先,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高风险,这一高风险特点,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从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中,江苏省农业保险经营的累计赔付率达103.2%,加上20%的费用率,实际亏损率23.2%,这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严重背离,从而使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其次,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农业收入来说是偏高的,按农业受灾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担密度很低,农业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起码的规模效益。最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又使保险基金自身不能积累,因此单纯依靠农民保费收入的农业商业性保险业务是难以维持的。很显然,农业保险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商业险种,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既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菲律宾、印度、智利、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如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等等。但是,不管采取那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针对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为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通过立法来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政府干预和管理农业保险的能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制度多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是典型的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例如,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若遇特大灾害,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

(三)实践证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

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政策性方面的保险业务开展得比较好,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在2002年的3次台风暴雨灾害中,受灾的上海投保农民都及时获得了赔款,有效地化解了农业风险,确保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2004年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红小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补助支持5万多亩的农业保险,结果红小豆丰收,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供不应求,创汇800万美元。

四、推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认识

一是要把建立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大局的高度,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实施优惠的税收、立法及资金补贴等政策,真正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教育,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稳定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消除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错误看法,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工作。

(二)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用法规形成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包括保险金额确定、费率形成机制、赔偿办法、会计核算制度等)、财政补贴标准、农业再保险办法等,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有利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前,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农业再保险暂行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保险法》中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款。

(三)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是WTO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国家保监会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国家要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政策,在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下,还可实施国家财政紧急援助政策,促进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实际,要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探索发展途径,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对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业务,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行使农业再保险机构职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行业管理,负责监管农业保险基金,起草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指导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活动;二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必要补充;三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如财保、寿保、太保、平保等)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四是引进外资专业保险公司,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业保险的力度。五是建立我国农业再保险机制,实施农业风险产业立体保持格局,真正形成我国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度多结构、业务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责任编辑 张淑莲

作者:康 松 李 娟

第三篇:保险新政下商业保险的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也是造成目前社会养老金缺乏与通货膨胀的尖锐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保险难以完全维系整个市场所需,商业保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具有推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险新政;商业保险;发展

社会保险是我国通过相关法规对一些丧失能力和失业人员提供物质服务的一种制度,商业保险是当事人自愿缔结的合同关系,投保人根据合同上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费用,当产生事故的时候给予一定赔偿。社会保险是为了社会成员的患病、失业、死亡等多方面提供经济帮助,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1.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尚未正确认知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重要作用

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需采用多支柱模式,政府部门作为主导,财政部门给予必要支持。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和商业保险机构形成合作关系。特别是基础社会保障方面,要正确认知社会保险的重要作用,以保证社会保险机构价值的充分发挥。但目前,社会保险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相对落后,资金不充足,没有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地认知,因而除社会保险外的补充保障,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严谨的结构与规范化财务等多个方面,弥补社会保险的缺陷。尤其是资金管理方面,要借助商业保险模式实现运作,确保资金使用率的进一步提高。

1.2税收优惠政策不健全

我国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缺乏,导致在管理、运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无法实现规范发展。对于税收政策,我国的保险公司是基于现有的政策规定,商业保险分别承担营业税5%和所得税33%。受一定制约,无法提高自身的风险能力。

1.3投资策略不完整

企业设立的养老保险和国家强制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不同的,其是职工自愿参与并按照一定原则设立的。但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给予的待遇不足。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其受到资金的限制,主要将银行和国债作为投资。虽然其安全性得以保障,但随着利率的不断降低,其收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1.4市场建设水平得不到提升

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框架还未得到优化,制定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制度等得不到完善,在期间无法对工作进行约束。同时,投保企业自身也无法获得保障,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无法促进人才的大面积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在商业保险公司發展和建设进程中,若是不能有效建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对后续工作造成影响,使得业务运行受到制约。内部控制框架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符合标准等,都会造成运行结构失效。

2.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建议

2.1力促保险公司精准服务三农

保险公司应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销售渠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融合新技术,更好地提供三农保险产品及服务。一是加快三农保险产品研发。建议结合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充分调研居民在农业生产、医养住行等方面的风险特征,兼顾居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三农保险产品;二是加强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地域广阔,建议在充分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撤销效益不佳的营业网点,保留有效的营业网点,同时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网点建设,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三是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营销人员代表公司直接面对客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对保险及保险业的评价。建议在保险营销人员管理方面,严进严出,设置准入门槛与淘汰机制,力促营销队伍的良性成长。

2.2提高居民风险保险意识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针对财产风险与人身风险等方面可为居民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从而避免其因为风险事故的发生而致贫或返贫。建议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加大对保险的正面宣传力度,以恰当的方式促进居民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及其对保险的了解与运用。一是建议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在展业过程中,客观、完整地说明产品责任及相关事项,确保投保人对产品的充分了解,避免销售误导引致的一系列问题;在理赔过程中,明示各环节及其要点,依据保险合同与《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尽可能确保理赔结果无纠纷。以上两个环节是居民接触保险、认识保险、评价保险的主要环节,更完善的展业与理赔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对保险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其保险意识。二是建议政府与保险公司适时公布三农风险相关数据,加强农户对风险的感知与防范意识;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印发宣传资料、流动宣传车、张贴海报等形式,借助身边的真实案例宣传三农保险的政策内容和重要意义,提升农户对保险作用的了解,引导其积极主动投保,借助商业保险获得农业生产与医养住行等方面的保障。

2.3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作用

我国政府把保险业发展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战略,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等。但相关政策措施在自上而下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作用力有所削弱,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作用。一是建议在基层设立相关部门,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建立三农保险业务数据库,并与保险机构、行业监管部门等共享数据资源,促进商业保险市场的研究及产品服务的创新;二是建议基层政府大力推动风险标的创新,通过价格指数、天气指数等创新型险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拓宽商业农险外延,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持续发展;三是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商业保险市场发展中的定位与职能,促使基层政府进一步发挥作用。

3.结语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实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融合发展,能够在我国保险费用逐渐增加情况下,促进我国的稳定进步,尤其是在现代改革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融合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静萍.社会保险改革下统筹商业保险的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20(6):149-153..

[2]张华玲.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互促共进[J].时代金融(下旬),2020(7):217-218.

作者:沈朔

上一篇:军事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人寿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