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险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保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受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改革开放的各种政策影响,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事业获得极大发展,其中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尤其是保险利益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在阐明保险利益具体含义的基础上,指明保险利益原则对于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重要意义,立足当前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的实际应用,对其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提出相应思考与建议。

第一篇:国际保险论文范文

存款保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

摘要:文章从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谈起,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初步设计。

关键词:存款保险;国际经验;制度;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金融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给予偿付的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为金融体系提供一张安全网,防止存款者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而对其它金融机构失去信心,由此导致挤兑,引发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

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

1.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根据Demirguc—Kunt,Karacaovali and Laeven在2005年对全世界181个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一项调查,至2003年,全世界有88个国家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比1999年增加了14个,显性存款保险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另外有93个国家实施隐性存款保险①。在88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的国家中,有像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还有极度贫穷的非洲国家,如中非共和国、乌干达等。显性存款保险的采纳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在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中仅有16.39%采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中有58.82%采用显性存款保险,在中上收入水平的国家中有60.71%采用显性存款保险,在高收入水平的国家中有75%采用显性存款保险。一般认为,显性存款保险要优于隐性存款保险,这从发展趋势上也可见一斑。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各国的显性存款保险进行介绍。

(1)参保方式。依据存款保险的参与方式,各国存款保险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强制保险,即依法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第二种是自愿投保方式。据统计,至2003年共有74个国家实行强制保险方式,8个国家实行自愿保险方式。

(2)保险保护。各国的存款保险不仅在保险的范围和数量方面不同,而且在确定哪一些金融机构的哪一种存款应该受到保护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大多数国家建立存款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支付系统的安全,因此只保护商业银行和提供支付交易服务的存款机构;此外,一些国家出于其他目的,还保护诸如储蓄银行之类的机构。表1给出了部分国家存款保护的情况。

①保险存款的种类。银行有多种形式的负债,除了居民的本币存款外还有外币存款,银行同业存款等等。通常,所有国家都对本币存款保险,但是也有部分国家对其他存款保险。据统计,有61个国家对外币存款保险,有14个国家对银行同业存款进行保险。

②保险限额。绝大多数国家只对一定额度之下的存款进行保护,也有一些国家提供完全保护的存款保险,这通常是为应对银行危机而产生的。例如:在2003年,有多米尼加共和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实行完全存款保险。同样,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墨西哥和厄瓜多尔也实行过完全存款保险。通常限额之内的存款会得到全部保护,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国家对保险限额之内的存款实行共同保险,即存款保险机构只赔偿限额内的部分损失(50%~90%),储户需要承担其余的损失。据统计,有21个国家实行共同保险,共同保险比率最低的为10%,如英国、比利时等,共同保险比率最高的为50%,仅有俄罗斯、波利维亚两个国家。

保险限额较高的国家是墨西哥、挪威、意大利,在2003年分别是287.1万美元、29.9万美元和13万美元。限额最低的国家是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仅87美元。

③保险范围。各国存款保险在保护范围方面存在差异。在大多数国家,保险范围是按每个存款人承保,这意味着每个存款人被保护的存款总额不能超过保险限额。然而,有些国家的保险范围是按每个存款人每个账户承保,因此,对拥有多个账户的存款人来说,受保护的实际数量要高于前一种保险范围。在2003年,全世界共有66个国家的保险范围是按每个存款人承保,有18个国家的保险范围是按每个存款账户承保。

④保护程度。各国存款保险的保护程度不同,从被保险的存款占比看,全世界平均在48%左右,保护程度最高的是实行完全存款保险的国家,最低的是坦桑尼亚,仅12%。

(3)保险基金。有些国家的存款保险设立永久性的保险基金,而有些国家则没有。在设有保险基金的存款保险体系,会员机构需要定期向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当银行倒闭时,这些资金将支付给存款人。少数国家(主要是高收入国家)没有设立保险基金,而是在银行倒闭发生后,会员机构才根据需要提供资金。在2003年,有69个国家设立了永久性的保险基金,只有14个国家(其中11个是欧洲国家)没有设立保险基金。表2给出了部分国家存款保险基金的基本情况。

①保险费用。各国在存款保险费的确定上也不同。首先,保费的估值基数不同,通常是以存款和被保存款为基数,然而,一些国家以银行的国内债务或全部债务作为估值基数,也有国家以风险资产为估值基数。在2003年,有36个国家以被保存款为保费的估值基数,有25个国家以存款为保费的估值基数。其次,保费的风险相关度不同。最初,各国在确定保费率时都没有考虑银行的风险,实行固定费率,但固定费率忽略了银行之间风险的差异,对于风险低的银行不公平,而且容易产生道德风险。1995年,美国最早开始实行风险调整的费率,即根据银行风险的大小确定保费率的高低,风险越大的银行需要负担越高的保费率,以此来惩罚那些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银行。此后,实行风险调整费率的国家越来越多,在2003年已有20个国家实行风险调整费率。

②基金来源。保险基金的来源有三种模式:(A)完全来自私人部门,主要是银行缴纳的保费,如德国、法国、英国、巴西等28个国家。(B)完全靠政府出资,仅有智利。(C)由私人部门和政府共同提供资金,也就是说,除了保费外,还采用由政府提供初始资金或出资偿付事后损失的形式,甚至是中央银行借款,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49个国家。

③基金管理。49个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由政府来管理;10个国家由私人来管理;22个国家由政府和私人联合管理。

2. 有效存款保险体系的特征。从国际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看,近十来年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正在取代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采取风险调整保费制度的国家不断增加;从自愿存款保险制度改为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累积基金制的存款保险制度成为发展的主流;尽管大多数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由它们的成员机构缴纳基金融资,但越来越多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按每个存款人承保而不是按每个存款账户承保。

一个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和承担道德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可以说,任何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制所有存款机构加入保险体系。如果让银行自愿选择是否加入存款保险体系,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也就是风险越高的银行越有积极性去参加保险,这样自愿的存款保险体系比强制性的更有可能崩溃。二是实行部分存款保险,既可增加保险承诺的可信度,又可增强市场纪律。三是银行出资筹集保险基金,有利于降低道德风险。四是征收风险调整的保险费,使银行为自己不当的行为付出成本。五是私人参与管理保险公司,激励存款保险机构去搜集信息,甄别银行风险,监督银行经营。

二、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但是存款人并不会因为某家银行破产而遭受损失。事实上,政府提供了一种接近全额的隐性存款保护。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甚至还覆盖到证券、信托等各个非银行金融领域。无论是剥离四大行的不良资产,还是向它们注资,或是向被关闭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偿还私人债务),都可看作是政府为国民提供了一种变相的“存款保险服务”。与国外普遍采用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同的是,这种存款保险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数额的银行存款账户,而且“保费”是以税收或铸币税(通货膨胀税)的形式从纳税人那里筹集来的。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它强化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动机——无论是小额存款人还是大额存款人,在选择开户银行时都不会关注它们的风险状况,从而导致存款人“用脚投票”的机制失灵;并且单一的“零费率制”也使得银行不用为它们的过度冒险行为而支付额外成本。概括来讲,就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隔断了银行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所以,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激励——尽量去争取那些能带来高回报的高风险贷款业务。如果把一些银行不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也考虑进去,那么这种激励可能会扭曲为尽量去争取那些能使个人获得高回报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造成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严重的是,因“道德风险”问题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存量又必须依靠“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即不断向银行注资)来解决,从而使政府实施这种制度的成本越来越高。显性存款保险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隐性存款保险的缺陷,增强市场纪律,减少金融机构的冒险动机。因此,取消隐性保险,尽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的迫切要求。那么,我国金融体系应该建立怎样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1. 尽快出台《存款保险条例》。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和职责、保险参与方式、保险范围、保险限额、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管理、赔偿方式、银行倒闭的处理等内容,做到有法可依。

2. 政府与银行共同出资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存款保险机构完全由政府出资设立,其优点是便于政府领导,有很大的权威性,缺点是会进一步加重国家财政压力,也不利于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完全由银行出资设立,其优缺点则与完全由政府出资设立正反。因此,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应该由中央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具体可考虑中央财政出资50%,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50%,经营管理相对独立,并直接受国务院的领导。

3.实行强制式的存款保险。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复杂,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损失也不同。这样,如果实行自愿式的存款保险,那些风险较小或者享受特殊保护政策的银行就没有参加存款保险的激励,导致风险高的银行才有动力去参加存款保险,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即强制所有的存款机构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其优点在于:一是防止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二是所有的银行都出保费,经营好的银行就有激励去监督经营不好的银行;三是保险基金规模相对较大,救助能力更强。

4. 保险存款的种类具有适度的广泛性。上文已经提到,所有实行存款保险的国家都对本币存款进行保险,绝大多数国家也对外币存款进行保险,因此,按照这一原则,我国保险的存款种类应该既包括本币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

此外,对于自然人和机构的存款也应该平等对待。目前,金融机构破产后,自然人和机构的债权受到的保护程度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规定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被撤销的金融机构的清算财产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合法利息后的剩余财产,才“应当清偿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债务”。事实上,有些法人存款的数额相对很小,却得不到赔偿,而有些个人存款额很高,却得到全额赔偿,具有不公平性。新的存款保险办法应该取消这样的歧视政策,对有限限额之下的自然人存款和机构存款提供相同的保护。

5. 确定科学合理的保险限额。保险限额的确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限额太低起不到金融安全网的作用,限额太高则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国际上保险限额平均是人均GDP的3倍,但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一般高于这个标准。按照人均GDP的3倍的标准,我国保险限额不到5万元。考虑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居民投资渠道又比较单一,金融资产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持有,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可以适当的提高限额,建议对我国存款保险的限额确定在10万元~20万元之间。同时,保险范围应该按每个存款人承保而不按每个存款账户承保。

6. 实行风险调整的保费率。1995年美国最早实行风险调整的保费率以来,现在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这种费率标准。因为固定的存款保险费率虽然简便易行,但容易增强投保机构的冒险动机,不利于风险控制,而风险调整的费率制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保机构的这种道德风险。在具体操作上,可考虑将保费率的确定与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CAMEL评级挂钩。对资本充足率较高、CAMEL评级较高的银行适用较低的存款保险费率;反之,则适用较高的存款保险费率。

7. 改进金融监管。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进一步改进金融监管,提高监管质量是建立存款保险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来说,在建立存款保险之前,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改革银行的管理机制。

注释:

①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的差别在于显性存款保险的实施依赖于中央银行法、银行法、或其他相关法律,这些相关法律明确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实施日期、保险范围、保险限额、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管理、银行倒闭的处理等。隐性存款保险则没有明确的法律框架。

参考文献:

1.Demirguc—Kunt,Karacaovali and Laeven.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A Comprehensive Databas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5:3628.

作者简介:周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就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

收稿日期:2007-04-09。

作者:周 文

第二篇: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研究

摘 要:受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改革开放的各种政策影响,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事业获得极大发展,其中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尤其是保险利益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在阐明保险利益具体含义的基础上,指明保险利益原则对于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重要意义,立足当前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的实际应用,对其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提出相应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保险利益;道德风险;贸易术语

研究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有助于人们对保险利益原则形成正确认知,深刻把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理论参考,并为保险利益原则更好地应用在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指明实践路径。

一、保险利益的具体含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英国在其制定的《海上保险法》中,便指明保险利益即为所有同海上冒险活动存在利害关系的人,或是和陷于危险中的财产存在法律关系的人,均应当有保险利益。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保险利益研究当中,并围绕保险利益含义提出了不同见地,这也使得国际上对保险利益具体含义众说纷纭。本文在参考国内外众多相关研究资料后,提出所谓的保险利益应当指的是对于保险标,已经得到法律承认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投保的经济利益。一般情况下,投保人与被投保人之间具有利害关系,当保险标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二者均可因此获得相应经济利益。

二、保险利益原则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的重要作用

1.避免出现投机获利

在国际货运保险原则当中,保险利益原则是其一大关键内容,将其应用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首先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投机行为和赌博行为的出现。对于保险标,若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则表明该合同属于保险合同,反之即为赌博合同。在保险利益原则下,即便双方签订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时,并未涉及保险利益,但他人也无法在无保险利益下通过投保他人的生命或财产以此获利。事实上,在保险这一概念刚刚出现时,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保险原则,在缺乏可保利益原则的约束与限制下,有部分投机取巧之人会通过对和自己根本无任何利益关系的船舶货物进行投保,此时虽然其需要支付一定保险费用,但如果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伤害出现损失,投保人便可以因此获得高额赔偿金。事实上,因国际货物运输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如天气等与运输人员、货运装备等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际货物运输的安全性,故而使得保险活动可以被近似于看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行为,但在保险利益原则中,明确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具有法律承认的保险利益,因此消除了国际货运保险合同成为赌博合同的可能性,防止有“赌徒”从中牟利。

2.有效控制道德风险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往往会存在较大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指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保险赔偿金,保险合同的投保双方,或是其他关系人故意促成保险事故发生,或是人为将保险标损失风险扩大,由此获利。在无保险利益原则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故意促成保险事故发生,或是在有能力避免发生保险事故时,不作为任由保险事故发生,以此到达获取高额赔偿金的目的。而将保险利益原则积极应用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也可以对该道德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即便保险标发生损失,基于保险利益原则下投保人仅仅只能获得合同规定的赔偿损失金额,无法获得其它特殊利益。

3.明确保险赔偿限度

在保险利益原则当中,明确规定保险利益范围不允许超出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所拥有的实际利益。如果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投保人投保范围明显超出所规定的利害关系,则超出部分并不具有法律承认的保险利益,一旦超出部分保险标出现损失,投保人依然无法从中获得相应的保险利益即保险赔偿金。因此对于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而言,保险利益原则不仅明确规定了保险赔偿限度、获赔资格条件,同时有效防止保险合同向赌博合同转变,极大地制约了可能存在的道德危险,使得保险的应有效用得以在国际货物运输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國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的实际应用

1.应用于国际货物海运

当国际货物运输采用海上运输方式时,其涉及的保险利益原则中的贸易术语,以CFR和CIF以及FAS和FOB为主。首先,前两者分别指的是成本加运费与成本加保险费与运费属于,二者对于转移可保利益的规定完全相同。此时买方和保险人在签订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时,有可能尚不具备保险利益,而一旦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便会立即产生保险利益。此时如果有保险事故发生造成货物受损,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规定提供相应赔偿服务。虽然CFR与CIF在应用过程中,均是在卖方在装运港完成规定交货任务时,将可保利益转移至买方,但处于CFR条件的卖方需要承担的成本费用只限于货物成本及运输费用,在CIF条件中,卖方不仅需要承担货物成本与运输费用,同时也需要承担货物保险费用。

FAS与FOB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交货方式,分别表示船边交货与船上交货。即在国际货物海上运输保险中,根据既定合同要求,卖方需要将货物运至指定装运港口,且需要将货物交至买方所指派船只旁边,才真正完成交货人物。而卖方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也将可保利益一并转移至买方。在FOB条件下,在装运港口中,卖方将货物交至买方指派船只上时,可保利益便已经转移给买方。由此可见,根据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中实际使用的贸易术语,各国货物风险转移实践以及保险利益转移时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切实结合自身实际与国际货物运输需要,在严格按照保险利益原则指导下,在保险合同中合理选用相应的贸易术语。

2.应用于货物空运陆运

当国际货物运输选择采用非水运以外的运输方式,如空运、陆运时,所涉及的贸易术语通常有CPT与CIP、FCA与DAT和DDP等。其中,CPT指的是运费付至贸易术语,运用该贸易术语的国际货运保险合同中,将卖方向其指定承运人,包括第一承运人交付货物设定为风险界限,当承运人从卖方处获得货物起,买方便已经获得可保利益。CIP指的是运费与保险费付至,在这一贸易术语的应用中,可保利益同样是在卖方将货物交至承运人时转移至买方。FCA即货交承运人术语,虽然与CPT、CIP贸易术语中规定的转移可保利益时间基本一致,但不同于CPT中的风险划分,FCA将卖方交付货物至买方指派承运人,风险转移与可保利益转移至买方的转移时间完全相同,作为风险划分界限。DAT与DAP两个贸易术语,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分别指的是运输终端与目的地交货,二者的划分风险接线均为买方于交货地点控制货物,按照合同规定要求,在指定交货地点卖方将货物移交至买方的同时,可保利益也一并转移至买方。DDP指的是完税后交货,即在进口国交货地点中,买方从卖方处获得货物移交权的同时,风险与可保利益均一并转移给买方。另外,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所涉及的另一大常用贸易术语即EXY,表示工厂交货,其指的是按照合同规定内容,在指定交货地点由买方负责对货物进行控制,即为风险转移界限。按合同规定卖方在将货物移交给买方供其处置时,可保利益也同样被转移至买方处。

四、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1.发展现状

(1)缺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在“一带一路”等开放倡议战略的指导下,正在稳步发展国际货物运输及其保险业,并通过积极运用保险利益原则保障国际货物运输安全,维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由于我国目前制定并出台的《海商法》与《保险法》中并未对保险利益原则进行详细、明确、统一的规定,使得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领域中,对保险利益原则相关的争论及问题频繁出现。例如从理论上保险利益始终贯穿整个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业务,无论在投保还是理赔时均具有保险利益,但实践情况往往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若两个时间点之间物权发生变动,譬如迈入货物或将其售出,则极有可能出现只有投保时有保险利益,理赔时无保险利益的情况。同样,对于采用海上运输方式的国际货运保险业务,我国现有的法律也仅规定在保险事故发生时,需要具有保险利益,而在投保阶段则对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与否缺乏相应的强制规定。因此使得国际货运保险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保险利益归属时间的争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相关专业人才数量有限

除此之外,我国虽然在发展保险法以及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正在不同培育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但整体来看,我国在该领域中现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数量仍然极为有限,且许多当前从事与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相关工作的人员,其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较为传统且固定单一。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实力以及其他现实条件的影响,往往未能有效组织一项工作人员参与相关培训教育,令其可以长期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学习,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水平,建设出规模庞大、专业性较高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团队。人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保险利益原则有效应用的一大重要原因。

2.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及规定

为此,本文建议我国在未來继续发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尤其是保险利益原则时,首先需要尽快立足本国国情与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需求,通过主动学习和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先进经验、优秀法律,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实现国际货物运输的长效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对《海商法》进行补充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将双方在签订国际货物海上运输保险合同时,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此时保险合同应为有效合同。使得在国际货物海上运输中,买方可以用自己的名义规范订立相关合同,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此外,我国还可以在法律规定中明确规定,投保双方为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利益享有者的,若保险标受损时其现有保险利益,才可依法享有保险标受损时获得经济赔偿的权利。

(2)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培育

我国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走战略,即一方面国家需要尽快敦促相关企业及培训机构,定期组织现有从业人员参加与保险利益原则、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相关的专业培训教育,使其能够不断接触学习更多先进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手段,为推动我国国际货物运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积极从社会上大力引进在相关方面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从而不断扩充国际货物运输专业团队规模。

五、结束语

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对于控制道德风险、规避赌博行为等均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我国目前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领域应用保险利益原则所存在的,缺乏相关完善法律法规与大量专业人才的问题,日后国家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应法律,补充完善各项法律规定同时重点加强该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业实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敬萱.浅析可保利益原则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的运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5):202-203.

[2]梁媛媛.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的保险利益[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18(09):41-43.

[3]顾美玲.浅析国际海洋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利益的相关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3):122-123.

作者:林翠文

第三篇:解析国际保险监管制度及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发展迅猛,随之发展的还有保险监管制度,快速发展的保险业促进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但是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本文研究了国际保险监管制度和发展趋势,研究了国际监管制度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这对于我国保险监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保险监管 制度 中国 启示

一、引言

保险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或保险监管执行机关根据保险法规对保险机构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确保保险机构经营的安全和盈利,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对于保险监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保险监管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通过对保险企业、保险经营活动及保险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进而实现一定的目标,这种监督表现在国家、社会、保险行业等各个层次上。狭义的保险监管则仅指国家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中的相关企业的保险经营活动。

在保险经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保险监管的组织形式和监管模式越来越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关注保险公司未来的风险状况,强化风险资本监管,并实施动态的偿付能力监管。本文在分析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保险监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若干建议,以助于保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保险业的监管通常有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1)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它是国家管理保险业经济的职能体现,国家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保险行业的秩序进行监督和协调。国家监管是宏观的监管,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监管的核心是监管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2)保险行业自律,保险市场上的保险企业之间产生各种联系与作用,建立保险市场的良好秩序,可以有效地稳定和优化合作关系,需要形成一种保险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保险行业的监管能发挥国家宏观监管所不具备的横向协调作用,对于保险监管具有特殊的意义。(3)社会监督,保险具有社会性,保险经营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社会对保险具有监管的职责,社会监管主要表现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它可以作为保险监管的一种补充力量。

二、国外保险监管模式

国外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先有保险业,然后有保险法,最后产生保险监管的过程。现代保险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授权给专门的保险监管机构,使之专司保险监管之责,这种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在美国,保险业的发展要稍晚于银行业,因此其监管制度的发展也相对较晚。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保险业弊端频出,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政府开始对保险业实施监管,以保障公众的利益。世界各国对保险业的监管有严格监管和宽松监管两种类。这两种类型是按监管的模式划分的,事实上,就约束的程度和力度而言,与其他行业相比,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施行严格的监管,这是由于保险业经营涉及范围广,是一个公众性极强的特殊行业。

(一)严格监管模式

严格监管模式是对所有保险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监管,包括对保险市场准入的要求,对保险条款、红利分配、费率和保单利率等均有明确规定,并在开始推广时受到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美国是严格监管模的代表,美国的保险监管由各州的保险监督局负责,随着保险公司更多的跨州经营业务,所以为加强各个州直接保险监管的协调,美国成立了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保险监督局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协调各个州的保险监管方法通过较低的成本的方法实现较高效率的监管。

(二)松散监管模式

松散监管模式是注重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监管,同时降低对保险产品、费率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监管。英国的保险监管的中心是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保险监管机构强调保险业管理的自律性,保证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而对于没有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英国监管处罚手段非常重。英国的监管机制保证了保险监管的有效性,同时更容易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此外,英国保险监管部门注重披露保险公司的相关信息,通过向社会公开较多的保险公司信息,可以有效地让投保人降低风险,进而减少因市场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三、国外保险监管发展趋势

(一)保险监管从专业化向一体化转变

国外保险监管从专业化向一体化转变的标志是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金融行业越来越向一体化方向转变,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也朝着一体化监管的方向变化,主要表现为通过成立一体化的监管部门一体化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保险监管借助于银行和证券监管的技术和信息优势,降低对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监管,支持保险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保险企业一体化发展。

(二)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偿付能力

传统的保险监管注重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管,加强对保险企业合法性监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监管开始从监管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向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转变,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监管部门通过有效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进而可以及时掌握保险公司的财务情况,对于偿付能力不够充分的保险公司及时提醒,让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三)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功能监管

保险功能监管是指由同一个监管者对一个给定的保险活动进行监管,而不管活动的从事者,保险功能监管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保险功能监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有效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重叠和盲区,在金融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保险监管变得越来越不合适,所以,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功能监管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四)保险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

从国际保险监管发展来看,现代保险监管模式开始便是严格的监管模式,它的目标是维持市场的稳定,同时强化严格监管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保险金融行业的一体化发展,使得银行、保险和证券的界限逐步淡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国际的保险监管开始审视传统的监管模式,并将保险监管的目标改为效率、稳定性和扩张性,其中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保险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五)保险监管更加注重信息公开化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保险监管部门都建立了保险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保险公司信息,为了让公众更加方便的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日本通过《经营信息公开标准》和《经营信息公开纲要模式》保证了保险公司的信息公开

(六)保险监管更加注重监管法制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更加注重法制化的建设,通过依法监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业。当前,西方各国都有比较完善的保险监管法规,通过立法规定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同时还要求,如何由于保险监管机构监管行为不当而给被监管对象造成经济损失,保险监管机构监管应当依法进行赔偿。

四、国际保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保险监管的目标

不同国家对保险监管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业所处的不同阶段,保险监管的目标也会有所侧重或不断产生新的监管目标。一般的,保险监管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必须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市场准入、条款审核备案、费率厘定、准备金提取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来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2)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制定保险业长远发展规划、调整实施监管政策、完善保险业结构、创造良好竞争环境等措施来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3)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险市场秩序正常与否,对于公平竞争、行业发展、行业形象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整顿保险市场,维护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是保险监管不可或缺的目标。(4)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保险公司,这一方面的监管又略有差异,对新成立的公司应着重防范其经营风险,而对于经营时间较长的公司应将防范和化解风险并重,注重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履行其对保单所有人的保障责任,及时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人采取有效监管措施,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核心。

(二)加强研究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际保险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我国保险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研究国际保险监管的方法、实践和相关理论,同时要分析其国际保险监管实践的原因和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保险监管的进步。

(三)加强和国际保险监管机构的合作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让市场经济变化加快,传统的保险监管准则可能会导致市场失效,由于对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掌握,使风险转移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可能性很大,所以,加强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逐步地融入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中。

(四)加强保险监管法制化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法制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不断有完善的立法,还有很强的执法机构。在我国,我国的保险监管法律还远远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形势,急需修改当前《保险法》的一些内容。此外,我国的保险监管执法机构存在着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状况,所以必须建立一支可靠而且高效的执法机构。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双重监管模式,同时利用我国央行的行政体制,建立功能完备的保险监管制度,加强骨干人员减少,借鉴国外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险监管队伍。

(五) 加强保险中介的监管

保险中介是保险业的重要一环,保险中介监管的好坏直接影响保险的监管。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中介的监管,促进保险中介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出台配套的法规,使保险中介更规范,要坚持保险中介的市场化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保险中介机构的审批环节。最后,要继续开展保险中介专项检查,规范中介市场秩序。

(六)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要保障投保人利益最重要因素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核心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近年来,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多样化经营,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风险的投资都会大大增加了保险业的风险程度,导致很多的公司逐步变得没有偿付能力。所以,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就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发布实施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等,标志着我国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进入了实质性步伐。在这基础上,我国应当完善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机制的发展,首先是建立信息化更高的保险公司监管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其次,是要进一步细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各个指标,对其进行动态和量化的监管;最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经验,要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同时监管的重点对比较大保险公司,他们对于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五、总结

当前形势下,在我国保险监管中,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坚持依法监管,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为核心,加强保险行业风险控制和规范保险行业秩序,以及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要切实加大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进而有效维护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虎,张怀莲. 论中国保险监管的目标及政策—兼论消费者保护问题[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01).

[2]任志娟.保险监管博弈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03).

[3]赵欣.我国保险监管模式定位及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吉林大学,2004(04).

[4]李嘉斌.保险监管及全面开放后我国保险监管的制度创新[J].长春吉林大学,2005(04).

(编辑:刘影)

作者:吴红波

上一篇:中药市场论文范文下一篇:哲学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