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新课标理念,放飞学生的心灵

2022-09-10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它需要在实践中建设, 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走, 而不是一蹴而就。夸美纽斯说:“种子先得撒下去, 然后才能逐渐成长。”作为教师, 我们先应做新课标的播种人。

其次, 在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应着重落实以下几点:

(1) 以读为主, 立足文本; (2) 集思广益, 超越文本; (3) 正确疏导, 回归文本。

新课标构建的课堂, 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 情感得以宣泄, 知识得到更新, 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这也是我们每个师生理想中的乐园。

然而新课标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它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走, 而不是一蹴而就。夸美纽斯说:“种子先得撒下去, 然后才能逐渐成长。”作为教师, 我们先应做新课标的播种人。

我认为, 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 首先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更新, 要废除“我讲你听”、“我授你受”的灌输型方式, 要以生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上课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上课的热情。教师自身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 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力求以崭新的手段、胸襟和气度实施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 升华其人格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其次, 在组织和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 要着重落实以下几点:

(1) 以读为主, 立足文本。我经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读能生巧!”朗读是学生接受文本的最佳途径。只有放手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阅读才真正有意义。有作家说:“只有接近文学的人才能爱好文学。”同样, 只有多接触文本的学生, 才能对文本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对学习文本的兴趣, 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重塑自己健康的人格建构。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每天早读、晚读的时间, 还要自己养成晨读 (指一起床就读一会儿书) 和睡前读的好习惯, 每天至少有2 0分钟课外朗读的时间。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读, 才能把握语感, 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以及揣摩更深层次的含义。只有多读, 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峡江寺飞泉亭记》、《饮酒》、《观刈麦》等美好的自然境界中;只有多读,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文中的人情冷暖;只有多读,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藤野先生》、《谈骨气》、《白杨礼赞》, 《菜园小记》等文中做人的美德;只有多读, 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才能更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读, 是擦出智慧火花的必经之路。

(2) 集思广益, 超越文本。讨论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凡是问题老师都不要给学生“标准答案”, 因为死答案只会让学生的思维阻塞, 停滞不前。比如, 在讲完《隆中对》、《出师表》后, 我要求学生发表一下对诸葛亮的看法。不少学生都说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而且他还是人臣的楷模, 忠良的代表。但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像刘禅这样的昏君是不应扶持的。有的甚至还列举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才的许多例子。我说:“对于一个人, 我们是应该全面认识他的。只要有依据的, 都是对的。”

对文本的理解, 不要只停留在课文中, 甚至只依赖于参考书的答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应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探究, 整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只有多讨论才能集思广益。在上《鱼我所欲也》一文时, 我问:“如果在‘鱼和熊掌’中选择, 你会选择哪样呢?”我本以为学生们都会选熊掌, 因为它昂贵, 但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有一个学生说选鱼, 因为他不喜欢吃熊掌, 这也是从喜欢的角度选的, 未尝不可。小结课文时我又问:“如果要你现在在‘读书和打工’二者中选择, 你会选哪个呢?”学生1说:“选读书, 因为我现在是求学的时期, 只有多学知识, 才能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2:“选读书, 因为读书可以学很多知识, 让人知识丰富, 有修养。”学生3:“选读书, 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考大学, 考上大学才能对得住祖宗。”学生4:“选打工, 打工可以赚钱, 而读书要花钱, 我父母赚钱很辛苦, 我想早点儿赚钱。”学生5:“选打工,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 不如早做工。”学生6:“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我会选读书, 因为读书是中学生的义务。”学生7:“选读书, 因为我现在还小, 外面的世界太复杂, 不多读点书, 很容易上当受骗, 况且现在学多点知识, 以后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这都是学生的真情流露, 其实无论选什么, 都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虽然这些选择不一定都是他们喜爱的, 但却是他们的心意, 是他们的进取心、自尊心、真心、诚心、爱心、孝心的见证。我告诉他们:“同学们, 你们的选择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地上的路有无数, 而理想的路只有一条, 一定要慎重抉择, 为别人, 也为自己;学习的机会只有一次, 千万不要轻易错过, 吃得苦, 方为人。”由此看来, 研习文本, 超越文本, 走进生活, 这是发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也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探路灯。

(3) 正确疏导, 回归文本。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内容, 以文本为本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 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 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不能一矢中的, 一步到位, 甚至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加正确引导。

还记得早几个星期听的一节初三语文示范观摩课《变色龙》。教师在“发散和拓展思维题”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离开广场后会去哪里呢?”学生1:“去将军家, 拜见将军的哥哥。”学生2:“去向将军赔礼道歉。”学生3:“去找首饰匠赫留金算帐, 乘机敲诈他一笔。”学生4:“到处去宣扬, 说他救了将军家的狗。”学生5:“回家躲起来了, 怕赫留金找他算帐。”“还有吗?”学生6:“回家去看电视, 抑或睡觉。”学生7:“肯定是去打麻将。”学生8:“不对, 应该是去喝茶, 庆祝一下。”——就这样, 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了许多看法。教师没有发表任何的评论。后来评课时, 大家都一致认为, 让学生养成涌跃发言的习惯是好的, 但对学生的发言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认识文本中的人物。而很明显, 学生的前4种回答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后面的种种则是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 更不符合作者写作的旨意。这样的发散思维不加引导, 只会让学生胡思乱想, 甚至曲解文本。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及个人经历中的一点浅见。在以后的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南, 继续探究新课标,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海无边, 学无涯, 山有路, 勇攀登, 不停步。

摘要:新课标构建的课堂, 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 情感得以宣泄, 知识得到更新, 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这也是我们每个师生理想中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朗读,讨论,疏导

上一篇:浅议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信息化下一篇:主持人肢体展现的美学特质